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_第1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_第2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_第3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_第4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寓言四则第六单元穿井得一人《穿井得一人》选自

一书,此书又称

,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是战国末秦相

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1.文学常识填空。《吕氏春秋》《吕览》吕不韦(1)家无井而出溉汲

(2)及其家穿井

(3)国人道之

(4)得一人之使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浇灌、灌溉待,等到国都助词,的3.下面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C项中的“使”都是“使唤”的意思。A项中的“闻”分别是“传闻”和“听到”的意思;B项中的“若”分别是“如”和“好像”的意思;D项中的“道”分别是“讲述”和“道路”的意思。C

A.求闻之若此闻名于世B.不若无闻也若无其事C.得一人之使鬼使神差D.国人道之道听途说4.下面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A项中的“之”都是代词,指这件事。B项中的“其”分别是“代词,指他”和“代词,那样”的意思;C项中的“于”分别是“介词,向”和“介词,在”的意思;D项中的“而”分别为“连词,表承接关系”和“连词,表转折关系”。A

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有闻而传之者B.及其家穿井人不堪其忧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D.有闻而传之者而顷刻两毙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解析:“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C

A.常一人居外B.吾穿井得一人C.闻之于宋君D.得一人之使(20-21·唐山遵化期末改编)阅读课文《穿井得一人》,回答问题。6.解释加点的词。(1)穿井得一人

(2)丁氏对曰

7.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8.这是一篇寓言,告诉我们

。9.事实上,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谣言也是这样产生的,这个古老的故事对于今天的我们

仍然有很大的意义,请分析本文中造成“讹传”的原因。6.解释加点的词。(1)穿井得一人

(2)丁氏对曰

挖掘、开凿应答,回答解析:(1)使,使唤。(2)闻(前),传闻。闻(后),听。7.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答案示例: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得到了一个人。答案示例:寻到的传闻像这样,还不如不听。解析:在理解寓言故事情节内容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和把握寓意并表述意思即可。8.这是一篇寓言,告诉我们

。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9.事实上,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谣言也是这样产生的,这个古老的故事对于今

天的我们仍然有很大的意义,请分析本文中造成“讹传”的原因。解析: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丁氏、闻者、国人三个方面来归纳原因,然后用简洁通顺的语言进行表述。答案示例:一是丁氏的表述不清楚,容易造成误解;二是“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出去;三是“国人道之”,国人乐于接受并传播这种离奇的新闻。B解析:本图中一个水龙头正在哗哗地流水,地上积水一片。一个人怀抱许多砖头,一边铺路一边踩着砖头走路。经过水龙头时,没有关掉水龙头,反而绕了过去。这样的解决方法,只会让积水越来越深,终将淹没砖头。漫画讽刺了那些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做法。故选B。A.心动不如行动B.如此解决问题C.要巧干也要苦干D.能做总比不做好10.下列标题中,最能体现下图漫画寓意的一项是( 

)解析:该漫画的构图要素有“不可胜数的竖着排列的手机”,画面右下角的手机上有“疫情谣言”四个字,一个戴着口罩拿着大喇叭走向手机屏幕的人,一副手铐。由此分析漫画寓意为:传播疫情谣言,哪怕是在手机上,也要负法律责任。答案示例:画面内容:该漫画主体部分是不可胜数的竖着排列的手机,画面右下角的第一个手机屏幕上显示“疫情谣言”,一个人戴着口罩,拿着大喇叭走向手机屏幕,在他身后是一副手铐。寓意示例:用手机传播疫情谣言要负法律责任。(意思对即可)11.请介绍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一)(21-22·邯郸广平阶段检测)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愈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的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孤立的一棵树。③衽:卧席。④濡:沾湿。1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家无井而出溉汲

的(2)闻之于宋君

的(3)复徙衽以从阴

的1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B.复/徙衽/以从阴C.其一犬/坐于前(《狼》)D.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阴愈去,而其身愈湿。15.你从【甲】【乙】两则寓言中各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参考译文】【乙】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愈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的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孤立的一棵树。③衽:卧席。④濡:沾湿。

郑国有个人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的影子挪动自己的卧席。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等到月亮在空中移动,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他的身上也越来越湿。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1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家无井而出溉汲

的(2)闻之于宋君

的(3)复徙衽以从阴

的从井里取水使听到移动、迁移、转移1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B.复/徙衽/以从阴C.其一犬/坐于前(《狼》)D.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解析:A.“宋君”是主语,“令”作谓语,“人”作宾语,“宋君令人”满足主谓宾结构,句子成分完整,应在其后划分停顿;B.“复”作副词,译为“又、再”,此处表示郑人动作的重复,其后应划分停顿,“以从阴”是“徙衽”的目的,其前应断句,此选项正确;C.“其一”是主语,“犬”作状语,应在主语后划分停顿,断句为“其一/犬坐于前”;D.“以修身”“以养德”分别是“静”“俭”的目的,应在“静”“俭”后划分停顿。B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阴愈去,而其身愈湿。解析:愈,更加;去,离开,这里指越来越远。答案示例:树影越移越远,他的身上也越来越湿。15.你从【甲】【乙】两则寓言中各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解析:【甲】文中,“得一人之使”被众人传为“穿井得一人”,可见谣言往往失真,事情的真相可能被传得面目全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人云亦云,要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乙】文中,郑人白天随着树影移动席子可以乘凉,夜晚用同样的办法却被露水沾湿身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只用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据此综合作答即可。答案示例:【甲】文告诉我们:不要轻信传言,要实事求是。【乙】文告诉我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二)(2021·张家口桥东区模拟改编)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②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③,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的①适:到。②具:准备。③味败:口味败坏。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遂自念曰遂:

(2)薄暮至家,母已具食薄:

的(3)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咸:

的17.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标两处)天下之事皆然

过则非惟无益

反害之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美者,缘有盐故。(2)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19.这则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参考译文】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②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③,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的①适:到。②具:准备。③味败:口味败坏。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和主人一起吃饭。他嫌主人煮的菜肴没有味道。主人听到后,就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觉得菜肴十分美味,于是自言自语说:“菜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将近傍晚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这件事很奇怪,只见儿子只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尽在盐中。”愚人不停吃盐,味觉遭到破坏,(美味的盐)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的事情都一样,过了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解析:对于没有在课内文言文中学过的字词,可以通过句意来猜测字义,还可联系成语中的意义来作答。比如“日薄西山”的“薄”是“迫近”的意思,将此意义放入“薄暮至家,母已具食”中也恰当。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遂自念曰遂:

(2)薄暮至家,母已具食薄:

的(3)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咸:

的于是,就迫近都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划分节奏,该句意为:天下的事情都一样,过了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据此可断为: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17.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标两处)天下之事皆然

过则非惟无益

反害之//(1)所以美者,缘有盐故。(2)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