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3/12/39/wKhkGWXmnnOAHVT4AAHTN7s6Iqg999.jpg)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3/12/39/wKhkGWXmnnOAHVT4AAHTN7s6Iqg9992.jpg)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3/12/39/wKhkGWXmnnOAHVT4AAHTN7s6Iqg9993.jpg)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3/12/39/wKhkGWXmnnOAHVT4AAHTN7s6Iqg9994.jpg)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3/12/39/wKhkGWXmnnOAHVT4AAHTN7s6Iqg99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一章绪论……………………....1§1.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概述……….………………1§1.2本文研究思路……….…...3第二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状况及其影响………....…6§2.1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状况………….…6§2.2银行不良资产对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的影响….…..…12§2.3不良资产的化解与防范………….……..22第三章不良信贷资产剥离及其证券化………………...……...26§3.1不良资产的剥离………………….….….26§3.2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概述………………….……..…29§3.3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思路……………….……..31第四章基于判别分析的信贷资产分类方法……………...….39§4.1贷款分类的原理与程序……………..…39§4.2信贷资产分类的定性分析及指标体系…………..……42§4.3贷款分类的判别分析基本原理………..49§4.4基于判别分析的贷款分类方法实证研究……….……57信贷资产质量评价与管理…………….64§5.1概述…………………….64§5.2贷款质量评价………….64§5.3贷款质量与信贷管理综合评级及案例分析…………..67第一章绪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我国经济体制的各项改革中可谓重中之重,牵一发而动全身。1997年发生并绵延至今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正处于开放和转轨过程中的我国金融业提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严峻课题。在我国,金融风险的潜在因素主要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巨额不良贷款。它不仅是国有商业银行转制的沉重包袱,而且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障碍,更对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威胁。正确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和成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概述1.1.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不良贷款是金融机构贷款业务中难以保证按期收回的部分。1998年以前,我国实行的贷款分类方法基本上是将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帐四类,后三类合称不良贷款,简称“一逾两呆”。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易行,但它主要以期限管理为主,不能及时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变化、市场变化对贷款质量的影响。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规定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类的贷款合称不良贷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在其181个成员国中,从1998年以来,有73%即133个国家遇到过严重的金融问题或危机。发生严重金融问题的108例中,由于银行不良贷款引发的有72例,占67%;发生金融危机的有31个国家共41起,其中由不良贷款引发的有24起,占50%以上。可以说威胁金融系统安全运行,银行的主要风险仍然是不良贷款。在我国,这一问题已是危如累卵。根据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Bis)1997年有关报告,对中国的银行1996年不良贷款估计为1.2万亿元左右(同年我国财政收入才0.7万亿元)。1998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指出,我国银行一逾两呆三类加总至1997年底已达25%,其中属于呆帐贷款的不足2%,大部分是呆滞贷款。若加上呆滞贷款中的一部分,我国真正收不回来的贷款约有5~6%。可以说,我国银行系统不良贷款的问题已到十分严重的地步,而作为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形势更为严峻(1998年初,在金融机构贷款中国有银行贷款占80%,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约占64%,政策性银行约占16%)。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上半年统计资料表明,1996年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为5.3万亿元,不良资产比重在20%以上。即使按20%计,不良资产也高达一万亿元。而同年年末全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与呆帐准备金合计仅约为3200亿元。这规模庞大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于我国国有经济的主体——国有企业。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1980年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18.7%,其中流动资产负债率为48.1%;1993年国有企业该两项数据分别上升到67.5%和95.6%,企业的生产周转资金几乎全靠贷款。1994年底,国有资产管理局对两万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资产负债率为79%,其中资产贷款的负债率为70%。如果扣除企业资产净损失和挂帐,资产负债率达83%,贷款的平均利息率为12%。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表明,在全部独立核算的87905家国有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29668个,亏损面达33.75%。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亏损的范围就更大了,这对银行不良贷款造成了更大的压力。1.1.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营和使用货币资金主体的内部因素,又有使货币资金沉淀、死滞的外部经济环境因素。1、国有企业实际注册资本严重不足八十年代以前,我国国有企业所需基本建设投资由财政部委托建设银行进行拨款。流动资金中的定额流动资金部分也由财政部核定定额,直接拨款;因季节性和其他原因属于临时性需要的流动资金即超定额流动资金由银行贷款解决。1980年我国开始将基本建设投资由原来的拨款改为贷款,1983年7月起,企业的流动资金也开始由银行单独供应和统一管理。然而,企业实现的利润和提取折旧费大部分上缴财政,以致企业留利水平极低,自我积累甚少,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只能靠不断扩大银行借款规模来进行。“拨改贷”,贷呆滞,甚至部分企业虚盈实亏,难以还贷。2、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长期以来,由于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国有企业没有真正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财务约束软化,致使企业负盈不负亏,出现一系列短期行为和盲动效应。在资金需求上,没有建立资金需求和运用机制,过分依赖银行,筹资渠道狭窄,扩张欲望强烈,只考虑借款,不考虑还贷能力。盲目举债新上项目,效益低下,市场竞争能力弱。3、受行政干预及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过多各级政府为了实现各自的政绩目标,多方支配银行贷款。“首长点菜,银行掏钱”,“安定团结”贷款比比皆是。这使银行信贷资金雪上加霜。4、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四大专业银行的长期垄断,使这些银行的“大锅饭”问题十分突出,其基层银行经营成果及资产质量与职工利益的关联度极低,责权不明晰,信贷投向趋向行政意图,注重局部利益,信贷原则失去作用,致使信贷管理中信贷规模扩张动机强化,一味地尾随企业、政府向上要规模、要资金。信贷扩张诱发了企业的负债扩张,更使企业淡化了还贷观念。5、银行改革滞后于国有企业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启动以来,政府财政对不良贷款问题的负担越来越轻。而许多企业出于认识上的误区和体制上的漏洞,正在竭力逃避已有的债务。如“兼并不兼债”,“出售不还债”,“租赁承包不计债”,“破产逃废债”,“更名不认债”,“分立不分债”,“合资不合债”。凡此种种,均对银行现有不良贷款的偿还问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可见,不良贷款的产生和积累并不能笼统地归结于单一主体,而后果的直接承担者却是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尽管严重,但是由于我国公众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对国有银行的充分信任和对我国政府绝不会让国有银行倒闭的坚定信念。因而,严重的银企债务尚未形成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大的冲击,形成金融和经济危机。这就为我们解决银企债务问题提供了相当的时间和空间,应该抓住这个机会。§1.2本文研究思路金融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是经济结构中潜在的风险与矛盾的激化。尤其是银行业积累的巨额不良债权成为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回眸正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中国,近年来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也呈现出增速快、存量大的趋势。因此,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一条解决国有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途径,这是我国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本文主要论述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的现状、对金融的影响以及解决方案等问题。本文共分五章,以下是本文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我国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以及不良资产的生成原因等问题。第二章首先对我国不良资产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果:不良贷款的剧增主要是由于各年份新增不良贷款过高所致,不良贷款增量对资产质量的影响程度远远高于不良贷款存量化解的影响。然而,在基层行实际操作中,往往只注重体现在报表上的不良贷款存量化解,对隐蔽性强的不良贷款增量防范规避工作却认识不足,落实不力,甚至全盘归咎于国有企业的历史陈账,从而掩饰新增不良贷款逐年递升的客观现实。为了从理论上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不良信贷资产的增量和存量的关系进行了认定。然后论述了银行不良资产对金融风险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由于银行信用业务的特殊性和信息的非对称性,银行不良资产比重的上升并不一定立即在公众信任度上反映出来,但并不表明没有金融风险。避免这一困境的根本出路不在于央行应该更加重视金融稳定还是更加重视价格稳定,而在于降低银行不良资产比重,从提高银行资产经营管理质量本身来提高银行资产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增强银行抗击意外事件冲击的能力。这迫切需要综合配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银行经营管理的进一步加强。因此,要彻底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存量不良资产的化解和增量不良资产的防范。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必须从存量与增量两个方面入手。第三章主要研究存量化解的问题。存量不良资产的剥离是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重要步骤。不良资产不同于正常资产,它有一定的损失概率,因此在剥离之前要考虑不良资产价值估算,国有商业银行的损失负担及弥补方式等问题。中国目前成立了存量不良资产专业处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存量化解包括债转股、核销、债务催讨、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本章着重论述了资产证券化运作的概念、操作思路及政策建议。本文的第四章、第五章主要从增量防范角度展开论述。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虽然给国有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显然不是致命性的。这一点可以从绝大部分银行分支机构尚能正常运转就看得出来。但如果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继续恶化,新的不良贷款不断增加,金融风险持续上升,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标本兼治”的对策,防范新不良贷款的大量产生。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国有商业银行防范不良贷款的重要内部防线,国有商业银行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贷款质量的跟踪监测,做好信贷资产分类工作。贷款分类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本章首先论述了贷款分类的原理与程序,然后从定性角度探讨了贷款五级分类方法。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尚没有定量化的贷款分类方法。本文将多元统计方法中的判别分析法应用于贷款的五级分类中,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贷款类不仅要确定银行贷款的真实价值,而且要通过分类,发现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善信贷管理,促使银行培养良好的信贷文化,建立能够识别风险、管理和控制风险、以及抵补风险的信贷管理体制。这是贷款分类的目的,也是监管当局现场稽核要对银行贷款质量与管理及进行综合评价的原因。第五章主要论述了贷款质量的评价与管理的问题。目前我国在贷款质量的评价与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本文参考美国监管当局的评级体系,提出了一种新的评级方法,并进行了案例分析。下图是本文的研究思路。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况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解决方案研究存量不良资产解决方案不良资产的剥离及其证券化增量不良资产的防范信贷资产的分类方法信贷资产质量评价与管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与公众的博弈分析图1.3本文的基本结构框架图第二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状况及其影响§2.1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状况为了有助于实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之目的,我们有必要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历史、现状及其原因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作出初步判断。2.1.1国有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的几个阶段划分1、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1983年以前)这个时期由国家统一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制定企业生产计划,企业按生产和原材料供应计划组织产品生产,银行根据企业生产计划供应资金。银行独家经营,没有市场竞争,贷款无自主权,也无需对贷款使用效果负责。2、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1984年—1994年)包括:1983年底国务院决定人民银行统管流动资金,企业资金由财政、银行共同供应转为主要由银行负责;1984年,几大专业银行分设完毕,人民银行专司中央银行职能,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该时期的专业银行从“以产定贷”逐渐转变为“以销定贷”,有一定的贷款自主权,但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投资、生产和销售计划仍是贷款的重要依据,银行仍被动发放贷款。虽开始设置资产质量测算指标,但对分支行贷款营运效果考核力度不大。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时期(1995年以后)包括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及《贷款通则》等金融法规条例颁布实施,确立了中央银行地位和国有商业银行定位;实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分离,政策性贷款和经营性贷款分离;投融资体制等改革陆续出台。开始形成以信贷经营责任制为主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并逐步完善资产质量和营运效益等经营目标考核体系。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8年推出信贷资产“五级分类”试行办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加速向国际金融惯例转轨。以上三个阶段的粗略划分,体现了国有银行管理方式日趋严格,按理信贷资产质量也应越来越好。然而,当前的资产质量不但没有趋好,反而更差。下面以几组调查数据对银行资产质量低劣问题进行一番剖析。2.1.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状况调查分析在调查中,我们特地选取了信贷历史包袱较轻、资产质量全国排名较好的某省几家主要的国有商业银行作为调查对象,该省系我国改革开放较早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快,金融发展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然而,调查结果所反映出来的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仍不理想。据统计(参见表2.1),1998年比1996年,该省几家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增长50%,不良资产余额却增长89%,其中,呆滞和呆帐贷款余额增长94.7%;如果加上已核销的呆帐贷款1.95亿元的因素,则“二呆”贷款(包括呆帐核销)余额增幅为133.11%,三项贷款(包括呆帐核销)余额增幅为104.4%。这组数据表明整个贷款质量逐年下降。表2.1某省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情况表单位:人民币亿元年份项目1998年1997年1996年各项借款余额100.0127.74150.0不良资产余额12.6517.7523.92其中逾期贷款7.5910.7114.04呆滞贷款4.295.888.55呆帐贷款0.781.151.32核销贷款0.000.711.24那么,我国的信贷资产质量整体状况如何?为了对此有更深入、全面认识,我们调查了某家全国性银行90年代以来的人民币不良资产情况。调查结果(见图2.1)显示:(1)该银行不良资产占各项贷款的比重呈逐年明显上升趋势。存量不良资产率1992年末为10%以上,到1998年末上升到20%以上;从1992年到1998年,增量累计不良资产率超过30%,其中有些年份更高,如1994年、1998年,增量不良资产占比均高出7年平均的10个百分点以上。图2.1某商业银行贷款及不良资产变化图款总额(2)历年的不良资产增幅均高于各项贷款总量的增幅。不良资产存量年均增长27%,大约每3年翻一番;而各项贷款总量年均增长15.7%,大约每5年才翻一番。(3)1998年的不良资产增量接近或超过1993、1994、1995年当年的各项贷款增量。这意味着,1998年新增不良资产已将1993年、1994年、1995年当年新投入贷款几乎蚕食殆尽(4)从该行的历年贷款存量(见表2.2)看,1995年的不良资产余额已超过1985年的各项贷款。这表明,从数量上讲,在计划经济时期投放的贷款存量,到市场金融体系接近形成的1995年,已全部蜕变为不良资产。表2.2某商业银行历年贷款情况表单位:人民币亿元年份项目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各项贷款24.9030.9137.1747.5054.9262.3572.1686.21100.00新增贷款—6.016.2610.337.427.439.8114.0513.79(5)如果不良资产增势不减,根据1992年至1998年各项贷款和不良资产增长趋势推测:2000年,不良资产存量达到1992年的各项贷款存量;并在大约6年内,不良资产增量将超过各项贷款增量,即2006年以后的贷款总量中,正常贷款将不仅占比继续下降,而且绝对量也开始缩减。以上分析建立于各项贷款及不良资产年末数基础上,实际上还存在一些银行报表时点未体现的不良资产,例如以呆帐核销、以资抵贷(而未真正化解)形式消化的不良资产。从某商业银行分行的资产质量情况(见表2.3)显示:(1)90年代以来,未在报表上体现的不良资产额逐年上升,其占实际不良资产总额的比重1998年高达12.77%,即当年报表上体现的不良资产存量仅为实际存量的87.23%;从1990年到1998年,累计不良资产增量也只体现实际增量的84.71%。(2)存量实际不良资产率高于帐面不良资产率最高达到2.27个百分点,而增量不良资产率的差距达3.86个百分点。可见,不良资产对信贷资产的侵蚀远超出银行报表所体现。表2.3某商业银行分行资产质量情况表单位:人民币亿元年份项目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累计各项贷款存量100.0114.9138.5169.9194.9242.9299.9354.2407.3各项贷款增量—14.9323.5831.4924.8548.0457.0254.2953.09307.28不良资产存量15.4717.9919.7630.7335.5437.6145.0967.7081.05贷款核销0.020.010.391.504.025.3211.27以资抵债0.020.020.280.440.851.501.663.886.54未体现不良资产占比(%)0.100.131.411.482.374.796.5510.4512.77当年实际不良资产额15.4918.0120.0531.1936.4039.5048.2575.6092.91不良资产增量—2.521.7710.974.812.077.4922.6113.3565.58实际不良资产增量—2.522.0311.145.213.108.7527.3517.3177.42贷款实际运营中,在不良资产不断产生的同时,银行通过风险转移甚至借新还旧等手段,转化了部分不良资产。那么,不良资产的剧增究竟是因其产生过速还是由于转化乏力呢?我们抽取某商业银行若干有代表性的支行,对其信贷企业不良资产变动中的增加与减少两方面因素进行量化分解(见表2.4)。表2.4某商业银行若干支行不良资产分析表单位:万元年份项目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累计X支行:不良资产额739729319625031745230134367606净增额_-102469-695-758556113541706867其中:当年减少_-10-40-1371-1130-267-492-285-3595当年增加_025096763728231627445510462A支行:不良资产额5344284745577678501397803净增额—-1064683123238971-3321023其中:当年减少—-106-4-11-47-66-128-699-1061当年增加—0509417030410993672084Y支行:不良资产额104809165150242458223043330065093153633净增额—-131558899558-15391028117925270243501其中:当年减少—-5338-2285-3677-7234-1653-6004-17145-43336当年增加—4023817413235569511934239291984786837总计:不良资产额1175310322186962764225555361575576462042净增额—-143184048946-21741107520031654051391其中:当年减少—-5454-2329-5059-8411-1986-6624-18129-47992当年增加—40231073314005623713061266552466999383表中数据显示:(1)这些支行大多数年份不良资产当年增加额高于当年减少额;(2)各支行当年增加累计额为当年减少累计额的2至3倍以上,显示不良资产增加因素对不良资产上升的巨大拉力;(3)一些年份当年不良资产新增量高于原有的不良资产存量,有的甚至是存量的几倍(如A支行1993年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即使采取有力的转化措施可以将截止该时点之前的不良资产存量全部化解,但其增加因素仍促使期末总量大幅度递增。2.1.3对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增量和存量的认定如前所述,近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量数倍翻番,所提取呆帐准备金用于处理庞大的不良资产存量如杯水车薪,更远远赶不上以几何级数快速新增量。可见,近年不良资产的剧增主要是由于各年份新增不良资产过高所致,不良资产增量对资产质量的影响程度远远高于不良资产存量化解的影响。然而,在基层行实际操作中,往往只注重体现在报表上的不良资产存量化解,对隐蔽性强的不良资产增量防范规避工作却认识不足,落实不力,甚至全盘归咎于国有企业的历史陈账,从而掩饰新增不良资产逐年递升的客观现实。为了从理论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对不良信贷资产的增量和存量的关系进行认定。所谓不良资产增量,即指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当期增减因素相抵后的净增额;而不良资产存量则指已构成风险资产的期末余额。首先,在一定时期内,增量累积逐渐加大了存量负荷,当不良资产存量超负荷达到临界点,信贷资本循环严重受阻,“二重支付、二重回流”的运行规律和信用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形成错综复杂难于解开的“债务链”,以商业银行同工商企业之间的信用活动集中反映出来的经济关系矛盾激化,商业银行经营中潜在的信用风险爆发,可能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当某一期间不良资产存量得到有效化解,也能相应抵消和遏制该期不良资产的净增量。其次,必须确定不良资产量的合理区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信用风险客观存在,银行利润和经营风险相辅相成。问题在于在风险与效益之间要有一个可承受的量的区间,即不良资产增量与存量之间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一旦突破该点,就可能产生质的变化。按国际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一般认定为不良资产率<15%,其中,逾期贷款率<8%、呆滞贷款率<5%、呆帐贷款率<2%。由于各国、各地、各行内外部经营条件和抵御风险能力不同,因此,临界点量的区间也有一定差异。最后,必须充分理解增量规避重于存量化解。信贷资产存量风险化解的功效主要在于事后补救,而增量风险防范侧重于事前规避。事前规避如同筑堤、防洪、疏导,事后补救就象决堤、抗洪、抢险。对自然灾害如果疏于事前规避而不得不靠事后补救,那么,其所耗费的人财物力和遭受的经济损失将是巨大的,甚至难以弥补和挽回。同理,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增量风险的规避也应重于存量风险之化解,才能维护金融顺畅、高效之运行,避免金融危机引起社会激烈动荡、政局跌宕起伏。§2.2银行不良资产对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是现代商业银行(以下简称银行)经营的三大原则。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通常对这三性原则带来损害并导致银行抗击意外事件冲击的能力下降,进而增大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导致金融和整个社会经济的不稳定。为了避免这种金融风险的潜在性变为现实从而引发金融和经济的大波动,中央银行被迫增加基础货币供给,提高银行准备扩张率,然而,这却不可避免地带来或加剧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的稳定币值目标带来损害。从而使宏观金融决策陷入一种“两难困境”之中。弄清我国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对于避免这种“两难困境”具有积极意义。2.2.1基本模型1、分析前提本文分析所用宏观金融博弈模型是在以下假定条件之上建立的:(1)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关系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公众三方参与的宏观金融博弈均衡所决定的。(2)央行的决策目标是通过计划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最优选择来实现稳定价格和稳定金融的成本最小化。商业银行的决策目标是在保证银行资产具有相当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通过资产负债业务的最优调整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公众的决策目标是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和信息最优地形成其通货膨胀预期,并据以调整自己的各种经济行为,从中获取最大效用。(3)银行对顾客承诺的贷款期通常长于存款期。该假定依赖于银行的传统功能:它把短期负债转化为长期贷款资产。银行允许存款人在需要资金时可以随时提前支取其存款,但银行自己却不能随时要求借款人提前归还贷款。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流动性的这种非对称性可能使银行抗击意外事件的能力下降,经营风险上升,不良资产比重上升更加剧了这种非对称性。(4)博弈各方所获信息既是不完全的,也是非对称的。作为博弈一方的央行在其货币政策目标相对重点和真实货币需求预测方面相对于博弈的其他各方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5)本文所考察的将对经济和金融系统发生重要影响的意外事件冲击随机产生。它将影响银行系统的存款供给和贷款需求。这些冲击分别以和表示。(6)决策时序为:在每一时期开始时,公众根据自己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形成该时期的通货膨胀预期,并据以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签订名义工资、利率和价格合同,商业银行确定其贷款规模和利率。这些承诺是在影响经济和金融系统的意外事件的冲击发生之前作出的。而存款规模和成本则是在该时期内冲击发生之后决定的。随后央行视通货膨胀预期为给定的,选择能够最优化自己目标函数的货币供给增长率;最后,实际货币供给增长率及通货膨胀率被决定。2、央行决策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为了集中讨论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在此假定央行的决策目标为稳定金融和稳定价格,而暂时忽略其他的决策目标。稳定金融和稳定价格的目标有时是相互矛盾的。通常认为稳定价格是货币政策更为基本的目标。但当经济潜伏着动荡和衰退危机时,金融的稳定就成为整个经济稳定的关键。本世纪最大的经济危机20年代末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就是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以后数次大的金融危机尽管没有那次的影响那样严重,但也给世界经济,特别是有关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冲击。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央行更加注重金融的稳定。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金融和稳定价格都是央行十分重要的货币政策目标。近年来,我国银行不良资产总额和比重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威胁金融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潜在因素。而央行为了实现稳定金融的目标,可能被迫增加货币供给,从而影响其稳定价格目标的实现。稳定金融和稳定价格都是要付出一定成本的。央行的决策任务就是在满足其经济结构约束的条件下通过对货币供给增长率的选择以实现稳定金融和稳定价格的成本最小化。由于央行不仅考虑眼前利益,而且考虑长远利益,故其目标函数为受决策影响的整个未来时期总成本的期望现值的最小化:(2.1)在此,和为银行系统资产流动性的正常水平和实际水平;π为通货膨胀率;为基于零时期央行初始信息集的条件预期算子;为期折现系数。为央行对稳定金融目标的相对关心程度,其值越大表明央行对稳定金融目标越关心,反之表明央行对稳定价格越关心。假定它为具有以下特性的随机变量:(2.2)在此,是公众已知的的平均值,是的随机项。假定在阶段,公众不知道,但央行却知道λ或μ的当前值,因而,可以产生一个比公众更为准确的λ未来值的预测。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央行相对于公众具有暂时的信息优势。(2.1)式的第一项反映了银行系统资产流动性的实际水平偏离正常水平的成本;第二项反映了通货膨胀的成本。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是使银行系统保持一个正常的资产流动性水平。对这一正常流动性水平的任何较大的偏离都会严重危害金融系统的稳定。因而,它对央行货币政策目标来说是一种成本。在我国目前国有银行尚未真正成为本来意义的银行,且银行存贷款利率基本上仍由央行决定,银行不能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筹集急需资金,银行的盈利水平并不完全反映银行的抗击风险能力,且当银行面临流动性困境的时候,基本上只能依靠央行的再贷款来解决。因而,以我国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实际水平与正常水平的偏离程度来反映银行面临的风险程度可能更加适合我国转轨时期金融经营管理和宏观调控的实际。银行资产流动性可以银行的实际准备金水平与正常准备金水平的差额来衡量,准备金范围包括银行存在央行的法定准备金和以在央行和同业存款和库存现金形式存在的超额准备金。银行正常运行所需的准备金水平等于正常准备金率乘以存款总额,即:。央行的决策任务是通过计划货币供给增长率的选择来最优地实现其目标。但它对货币供给并不具有完全的控制能力,实际货币供给增长率和计划货币供给增长率之间存在控制误差。如计划货币供给增长率为,则实际货币供给增长率为:。假定为与真实货币需求增长率正相关的正态变量,反映了经济增长、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和经济货币化进程的影响,则实际通货膨胀率为:。但是,当央行决定货币供给增长率时,并不知道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的货币需求冲击的现实性。作为该宏观金融博弈的另外两方的决策目标可看作是央行决策目标最优化的约束条件。银行的决策目标是在保证银行资产具有相当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通过资产负债业务的最优调整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简化,在此重点考察其流动性。银行资产流动性水平受其资产—负债平衡关系的约束,即:。在此,为银行负债总额;为银行所有者权益;为银行贷款总额。为考察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我们将银行资产分为不良资产和非不良资产。在此重点考察贷款中的不良资产。它包括逾期未能收回的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三大部分。设不良资产比重为,则:。式中:为非不良资产贷款。银行负债总额可以分为存款和其它负债,则:。式中:为其他负债比重。银行的所有者权益包括自有资本和未分配利润。为简化,可将其视作期所有者权益和期非不良资产规模和存贷款利率差的函数:。因而,银行实际准备金为:。其中,。银行存款总额和非不良资产贷款总额可视作国民收入、实际利率和随机事件冲击的函数:。式中,和分别为银行存款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和分别为银行非不良资产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和分别为意外事件的冲击对银行存款和贷款规模的影响系数。和模拟了意外事件的冲击导致银行存款供给的突然下降和贷款需求的突然增加的影响。实际利率水平为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由事前均衡决定,即由期望的实际利率加上通货膨胀预期,因而实际利率由实际利率的期望值、通胀预期值和实际值共同决定:。国民收入的决定满足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约束:。式中:为潜在经济增长率;为通货膨胀预期。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可以看作是对公众在非集中化市场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行为的概括性描述。它是央行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之一。公众理性预期、央行决策规则与博弈均衡在宏观金融博弈中,公众的最优战略就是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和信息最优地形成自己的通货膨胀预期,以便据以调整自己的各种经济行为,从中获取最大效用。银行也需形成自己的通货膨胀预期并据此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银行可能比公众更具信息优势。但为简化,假定银行的通货膨胀预期与公众相同,在纳什均衡中,给定公众预期形成过程,央行所使用的决策规则,应与公众形成预期时所推测央行将使用的决策规则相同。因此,公众预期形成过程与央行的决策规则是同时决定的。在此采用待估参数法联立求解。首先假定公众相信央行的决策规则为以下线型函数:,对所有(2.3)可以证明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为:(2.4a)(2.4b)(2.4c)这一预期方程的直观结论为:公众知道,该时期的计划货币扩张由(2.3)式决定,为预测,公众必须基于信息集预测(2.3)式右边的每一项。了解经济运行状况和央行决策目标的系统参数,他们可将(2.4a)第一项的作其预测值使用。最后两项代表和的预测值。其中第一项表明在的基础上是部分可预测的。第二项代表与期央行政策目标变化相关的部分的预测值和与央行过去的货币需求预测相关的的预测值。公众并不能直接观察和,但可观察。为求解央行的决策规则,将银行流动性约束、银行存款和贷款决定方程、反映公众效用极大化行为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约束、反映通货膨胀与计划货币扩张率关系和反映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的有关各式代入(2.1)式整理得:(2.5)(2.5a)(2.5b)该问题内部最优化所需的随机欧拉方程为:(2.6)在期央行和公众信息集都不包括期货币控制误差的信息,故上式中可以省略。考虑央行在期可获信息基础上对真实货币需求冲击的预测和对的条件预期值,央行的计划货币供给增长率为:(2.7)可见,央行决策规则具有(2.3)式假定的形式,且:(2.8)实际货币扩张率为:(2.9)实际通胀率为:(2.10)博弈均衡是博弈双方的最优战略组合。(2.7)式的央行决策规则是在考虑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约束、公众效用最大化函数约束和理性预期的基础上联立求解得出的,因而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稳定金融和稳定价格成本最小化目标与银行和公众为实现其效用最大化目标进行互相制约和互相影响的一系列优化决策的结果,是该宏观金融博弈的均衡结果。该结果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可通过(2.10)式反映的通货膨胀分布来评价。在正态方差组合下,通货膨胀分布也是正态的,因而可用通货膨胀的非条件均值和方差来刻划。它们分别为:均值:(2.11)方差:(2.12)非条件均值反映了通货膨胀的平均水平。由于且,因而,在我国现有经济结构制约下,央行为了实现稳定金融和稳定价格的目标,相机选择货币政策具有通货膨胀倾向且通货膨胀的波动幅度大于零。银行不良资产对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的影响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的关系不良资产的增加,不仅使银行不能获得正常的利息收入,甚至造成本金的损失,使银行的经营利润受到影响,降低其抗击风险的能力;而且不良资产的增加本身直接影响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降低其抗击意外事件的能力,使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增大。在银行面临流动性困境,金融系统出现较大的潜在危机时,中央银行为了实现金融系统的稳定,预防和避免大的金融动荡,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增加银行准备和基础货币的供给,以增强银行系统的资产流动性。但基础货币扩张率的提高必然引致通货膨胀的上升。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可用其实际准备金水平与正常准备金水平的方差来衡量,即:(2.13)银行不良资产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可通过求上式对不良资产比重的偏导数来分析。,可见,银行不良资产比重与其面临的金融风险程度正相关。不良资产比重越大,所面临的风险程度越高。因为不良资产比重上升,不仅降低银行资产流动性,也减少其利息收入,并增加其资产损失,这必然削弱银行抗击意外事件冲击的能力,从而使银行系统面临的风险增大。银行不良资产不仅对金融风险而且对通货膨胀也有重要影响。据(2.10)式:,。可见,银行不良资产比重与平均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波动程度正相关。不良资产比重越大,通货膨胀的平均水平和波动幅度越大。不良资产比重越大,银行资产流动性越差,应付意外事件冲击的能力越弱,发生金融波动的概率越大。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央行通常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增加银行二级准备(所持有的有价证券特别是国库券)向一级准备(现金和在中央银行和同业的存款)的转换来提高其资产流动性的。在我国,由于目前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央行及银行资产中有价证券所占比重甚低,尚不能依靠公开市场业务来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提高银行的资产流动性,而主要通过央行的再贷款来解决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但不管央行通过何种途径来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解决银行资产流动性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带来货币供给总量的增加和通货膨胀的加剧。当银行不良资产比重大幅上升,使其面临流动性的困境时,如果央行不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来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金融系统面临的风险就会增大;如果央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又会引发或加剧通货膨胀。这将使央行陷入一种“两难”处境。由于大的金融波动对经济的危害可能比通货膨胀的危害更为严重,另外,对维持金融稳定负责通常被视作央行“份内”的事,而稳定价格的责任通常由央行和其他决策机构共同分担的事实,使央行在金融系统面临风险时更加偏向于稳定金融的目标。因而,由银行不良资产比重上升所带来的金融系统流动性困境必然增大金融系统面临的风险和加剧通货膨胀。2、正确认识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有些人认为,我国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为当银行不良资产比重上升以后,政府可以通过以下措施:(1)增加税收和增加财政拨款弥补银行不良资产损失;(2)出售部分国有资产的收入来弥补;(3)将银行不良资产的债权转为银行的股权等方法来解决,而不必通过增加货币发行,实行通货膨胀来解决。既然通货膨胀不是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唯一办法和必然选择,二者之间就没有必然的联系,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通货膨胀,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另外,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来看,尽管当前银行不良资产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但通货膨胀率却不断下降,这也说明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以上观点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却不尽然。其一,在此我们且不说这些办法是否为解决我国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可行办法,即使它们是可行的,也只能说明巨额的银行不良资产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没有说明我们为什么要解决它。本文所讨论的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则是要说明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严重性,即银行不良资产比重的上升将增加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并导致通货膨胀的上升。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作为代价的。如果该问题不解决或不及时解决可能造成的损失将大大地超过解决它的成本,我们花成本去解决它才是必要的和值得的。其二,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正相关并不等于它们完全等比例的变化。由于银行经营信用业务的特殊性和现实中信息的不完全性和非对称性,银行不良资产比重上升带来的金融风险的增加并不一定立即表现为金融危机和通货膨胀,但这并不说明它们之间就不存在相关性。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银行不良资产急剧增加的直接严重危害是降低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使银行经营风险急剧上升。这种影响的严重性不仅源于不良资产增加给银行带来的直接的资产和利息损失,而更重要的是源于银行经营信用业务的特殊性:①高负债经营。②以公众的高度信任为基础。③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流动性的非对称。商业银行经营的信用业务,是一种负债率相当高的负债经营业务。如1998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负债率为96.62%,其他商业银行负债率为93.57%(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国有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占主要风险资产(贷款)的比重为4.52%,其他商业银行为10.5%。这种高负债的信用业务是建立在高度的公众信任之上的,当公众信任度突然下降到维持其正常经营的最低信任水平以下,即出现信任危机时,就会出现经营危机。对于存款银行来说,当公众信任度下降时首先遇到的最大冲击是存款挤提。由于银行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流动性的非对称性制约,大规模的存款挤提将使银行经营立即陷入困境。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外力援助,银行可能立即破产倒闭。公众信任度的维持和下降一般来说是与银行的经营状况相联系的。二者成正比,经营状况好,信任度高;反之则信任度低。但是,公众信任度不仅受银行经营状况的影响,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现实中信息的不完全和非对称性,公众对银行经营状况缺乏充分的了解,因而其对银行的信任度并不完全随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而完全同步变化。当由于各种原因使公众尚未充分认识到银行不良资产对其存款安全构成威胁时,公众对银行的信任度并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从而也不会立即引发金融危机和通货膨胀。但是,公众一旦了解到一部分事实真相,或由于谣言的误导,使其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公众出于防止自己利益受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认为自己被欺骗了的愤怒,可能使其又高估问题的严重性,导致其对银行的信任度一落千丈,从而采取过激的自我保护行动。这种行动的相互影响必然导致严重的银行经营危机。经营良好的恒生银行是香港最大和最有影响的华资银行,1965年两次被挤提,第二次则由于谣言,引起公众信任度的猛跌,导致了几乎使经营良好的恒生银行立即倒闭的极为严重的挤提风潮。恒生银行在四处求救无望的情况下只好以控股权转让为条件换得作为发钞银行的汇丰银行的“无限量支持”才免于一死,但却因此成为他人的附属机构。这是公众信任度受谣言误导而猛跌导致银行经营危机的例证之一。而与之相反的情况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非对称,公众不能及时地了解情况,调整自己的信念。这时,即使银行已有较为严重的不良资产,在一定时间内,公众信任度可能并不下降,银行经营也不会发生危机。我国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就属于这种情况。为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并未出现经营危机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没有出现公众信任危机,一方面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非对称性使公众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严重程度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则是我国公众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对国家银行的充分信任和对我国政府绝不会让国有商业银行倒闭的信念支撑。至今人们仍然认为银行存款是各种投资风险中最小的,甚至比国债的风险还小。正是公众的这种信念支撑才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极为严重的情况下仍能“正常”经营,因而未对当前的通货膨胀治理产生大的不良影响。公众的信任为我们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提供了相当的时间和空间,但是,我们绝不可就此认为问题不严重而泰然处之。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无限量支持”是公众信念维持的基础。但这种“无限量支持”又是与专业银行的商业银行化改革方向相违背的。同时,这种“无限量支持”也加强了银行不良资产与通货膨胀的联系。公众的信任终归是与银行的经营状况相联系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地解决,它最终将导致严重的信任危机,特别是一些意外事件的冲击包括谣传极可能成为引发大规模挤提风潮的诱因。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为了避免由此引发更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中央银行将不得不增加基础货币供给来加以拯救。而这将不可避免的带来或加剧通货膨胀。要走出这种困境,即在保证金融稳定的前提下降低由银行不良资产比重上升带来的通货膨胀,根本的出路不在于央行应该更加重视金融稳定还是更加重视价格稳定,而在于降低银行不良资产比重,从提高银行资产经营管理质量本身来提高商业银行资产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增强银行抗击意外事件冲击的能力。当然,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旧的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对国有银行的过多依赖和行政的过多干预等外部原因。因而,解决银行不良资产比重过大的问题,迫切需要综合配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银行经营管理的进一步加强。影响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关系的主要因素从本文建立的模型来看,影响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存款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非不良资产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银行其他负债比例、非预期通货膨胀影响经济因子、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对重点等。1、存款供给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的影响据(2.10)式,,,可见,存款供给的收入弹性与通货膨胀负相关。值越大,表明国民经济的储蓄倾向越高,消费倾向越低,随国民收入的增长银行存款增长更快。银行通过吸收存款获得资金来源增多,非借入准备增加,需要央行增加的基础货币投放减少,通货膨胀下降。存款供给的利率弹性与通货膨胀正相关。值越大,表明存款供给对利率越敏感,利率的小幅下降将引致存款数量的大幅减少。在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为了抵销意外事件冲击引起的存款利率上升带来的银行经营成本的上升,利润下降和经济风险的增加而需增加更多的基础货币投放。所以,存款供给利率弹性越大,平均通货膨胀水平越高。我国由于目前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居民的投资渠道较少,尽管债券和股票市场的初步发展为居民投资提供了新的渠道,但银行存款仍然被公众作为投资的主要选择。因而,我国银行存款的收入弹性较高,而利率弹性则相对降低。2、贷款需求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的影响据(2.10)式,,。可见,贷款需求的收入弹性与通货膨胀正相关。值越大,表明经济增长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越高。当意外事件冲击使经济陷入资金周转困境时,需要银行提供的贷款就越多,相应需要央行增加的基础货币投放也越多,通货膨胀也就越高。贷款需求利率弹性与通货膨胀负相关。在正常情况下,贷款利率弹性越大,表明贷款需求对贷款利率越敏感,利率的小幅上升将引致贷款需求的大幅下降。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上升的压力减小。需要央行干预增加的基础货币投放减少,通货膨胀水平下降。目前,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仍不够发达,企业的融资渠道仍较单一,企业融资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依存度仍然相当高。此外,许多国有企业并未真正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预算软约束使贷款利率变化对企业贷款需求的影响并不大。3、银行其他负债比例的影响在此,银行其他负债是指除存款以外的银行负债。一般包括对央行负债、对其他金融机构负债和发行的金融债券。据(2.10)式,。可见,银行其他负值比例与通货膨胀正相关。在我国,由于债券市场、转贴现市场和拆借市场都还不够发达,银行的其他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向央行的再贷款。因而,银行其他负债越高,表明银行资金来源对央行再贷款的依赖程度越强。央行为解决特定意外冲击引起的银行系统流动性问题而需增加的再贷款越多,基础货币投放就越多,通货膨胀也就越高。4、非预期通货膨胀影响经济增长因子的影响据(2.10)式:。可见,非预期通货膨胀影响经济增长因子与通货膨胀正相关。非预期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子越大,平均通货膨胀率越高;反之越低。其原因在于,越大,非预期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越大,通货膨胀的成本就越小,央行通过通货膨胀来提高银行系统资产的流动性,稳定金融的吸引力就越大,因而,通货膨胀越高。5、货币政策目标相对重点的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并非单一的,因而,其相对重点对于政策效应就有重要的影响。在相机选择政策下,这种相对重点是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央行对于稳定金融目标相对关心的平均水平越高,平均通货膨胀水平就越高,二者正相关()。该相对重点的稳定性越高,平均通货膨胀水平越低,二者负相关()。该相对重点的变动性越大,通货膨胀的波动幅度越大。这说明,保持货币政策目标相对重点的相对稳定对于降低通货膨胀水平,抑制其波动幅度具有积极意义。结论从前分析可见,银行不良资产比重的上升,降低了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使银行系统抗击意外事件冲击的能力下降,整个经济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上升。央行为了实现稳定金融的目标,将被迫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来增加银行准备,降低发生大的金融波动的概率。而这种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必然造成或加剧通货膨胀,对央行稳定价格的目标带来损害。从而使央行陷入“两难困境”。由于银行信用业务的特殊性和信息的非对称性,银行不良资产比重的上升并不一定立即在公众信任度上反映出来,但并不表明没有金融风险。避免这一困境的根本出路不在于央行应该更加重视金融稳定还是更加重视价格稳定,而在于降低银行不良资产比重,从提高银行资产经营管理质量本身来提高银行资产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增强银行抗击意外事件冲击的能力。这迫切需要综合配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银行经营管理的进一步加强。§2.3不良资产的化解与防范存量不良资产的化解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这样一个由于社会经济体制转变而集中暴露出来的历史性、社会性的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不可能仅靠银行的整顿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来解决,也不可能靠少数企业破产,银行呆帐冲销或财政拨补得到真正的解决。它只能由财政、银行、企业、投资者共同承担,共同解决。即把企业不良债务的解脱,同银行不良债权的转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家投资制度的改革以及引进外资结合起来,综合治理,统筹解决。1、债权转为股权这种方式的主体内容是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承担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并将贷款转化为对企业投资。即指通过股份制改造,对那些属于国民经济骨干、有市场发展前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但由于过度负债影响发展的国有企业,可将其超过一定年限的不良资产转化为政策性银行对该企业的投资,即将银行对这些企业的一部分债权转化为股权。这对于国家、企业和银行都具有很大的好处,可行性较强:(1)对国家而言,通过债权转股权,可以在不增加任何新投入的条件下,实现企业不良债务和银行不良资产的转移,既可救活一大批国有企业,又可保住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通过企业破产和冲销银行贷款以及财政大量补贴的办法,这种方法成本小,造成的震荡也低。债权转股权,企业资产的国有属性没有发生任何动摇,国有资产并不发生流失。相对于把国有企业拍卖给中外投资者个人的思路而言,它这种使国有企业同国有银行相结合共度转制难关的思路,更合乎中国国情和改革的初衷。(2)对企业而言,部分贷款转为投资后,减轻了企业还本付息的债权和利息负担,得以具有实现调整和转轨的力量;企业还可以利用银行灵敏而健全的经济市场信息网络,更自如地应付市场,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对于市场的适应能力;银企新关系的建立,还为企业赢得新的筹资机会,使企业具备一定的竞争新投资的能力;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债权转股权使部分滞死的贷款让渡给政策性银行,可以转移部分风险,在保全自己信贷资产完整和安全的前提下,卸掉了一部分不良资产的负担,得以加快商业化的步伐。政策性银行则可以以股东身份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使债权条件下银行对企业关系的外部化转变为股权条件下的内部化,从而解决银行作为一般债权人凭借外部化关系对贷款监管不力的问题。2、发行债券,置换贷款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选择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发行特种企业债券,即将一部分贷款转化为特种企业债券,通过向社会发行债券逐步收回贷款,转化一部分不良资产;二是对一些比较困难的企业,将一部分贷款转化为财政债券,通过向社会发行债券,收回资金回注给欠贷企业,归还银行贷款,减少企业欠贷债务。这两种方式都是可行的,不过其作用的范围比较有限。前者受到发债企业对社会投资者吸引力大小的限制,规模不会很大;后者则受到社会对通货膨胀承受力大小的限制,也不可能太大。尽管如此,这两种方式仍不失为化解不良资产的可行方式。3、发挥市场功能拍卖债权在国际上,贷款债权同其他类型债权相同,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即可以拍卖转让。这是国外化解和重组债务的一种通用方法。在我国,不允许银行投资,又不允许银行出售债权,那么就使银行除了冲销呆帐以外,根本没有其他转化已有风险资产的出路。所以,应首先允许银行拍卖债权,出售贷款。这可以同目前“抓大放小”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即对中外投资商特别是外商拍卖企业时,可以直接向外商拍卖一部分企业贷款的债权,使外商分担一部分应承担的投资风险。目前,外商看好中国市场,对于收购国内企业直接经营似乎比单纯投资更有兴趣。因此这种思路具有可行性。4、实施资本营运重组债务所谓债务重组,是指由债务所形成的存量资产在经济主体,即企业法人间的流动和组合。具体可以采用兼并方式、收购方式和租赁方式。目前国内比较通行的是兼并方式,通过效益好的企业兼并亏损或效益不好的企业,承接原有债务,重组原有债务关系,实现不良资产的化解。5、依法破产一部分企业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可度过转制难关,对于那些经营夕阳产品,又不能及时转产,那些无市场前景又扭亏无望的企业,应痛下决心破产一批,以促进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国家、银行和企业都应承受破产的部分损失。防范国有商业银行新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本途径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虽然给国有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显然不是致命性的。这一点可以从绝大部分银行分支机构尚能正常运转就看得出来。但如果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继续恶化,新的不良资产不断增加,金融风险持续上升,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标本兼治”的对策,防范新不良资产的大量产生。只有深化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才能做到这一点。1、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使其转变为真正以资金作为产品对象的自主经营的商业银行。鉴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大量起因于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不分、政策性资金与商业性资金不分,以及银行在政府不正当干预下发放低效益、无效益甚至无法收回的贷款。因此,划清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界限,坚持商业银行资金的有偿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减少并逐渐消除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不当干预,保证银行的经营自主权,是防范信用风险的重要举措。国有商业银行要成为市场化的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是关键,应该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划清与其它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市场化。只有这样,国有商业银行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主体。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经济决定金融,企业经济效益不高是造成国有商业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资产的重要原因。因此,防范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必须在加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上做文章,尤其要解决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问题,这是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信贷风险的重要基础。3、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使利率能真正反映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我国现行利率体系具有明显的僵化性、固定性特征,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方面没有充分的自主权,不能根据企业信用的差别灵活地掌握差别利率,贷款利率水平的确定脱离了物价水平和信贷资金供求关系,并且受制于财政收支和企业赢利的状况。为此,我们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这对于国有商业银行防范不良资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利率市场化将有利于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从而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换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2)利率市场化后,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着硬的预算约束,真正承担起信贷资产的各种风险,从而有助于加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控制不良资产;(3)利率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会有助于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4、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国有商业银行防范不良资产的重要内部防线。国有商业银行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经营业务控制制度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当前,(1)要完善包括风险责任制度、贷款审批制度、审贷分离制度、贷款抵押制度、贷款本息收回制度在内的信贷管理制度,使新发放的贷款建立在严格的风险控制基础之上,防止发生新的不良资产;(2)要认真执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法,按照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审慎经营,努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实现资金经营方式的根本性转变;(3)要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制度,目前要把对信贷资产质量和风险状况的稽核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来抓,跟踪分析不良资产的变化,对大额不良资产进行专项稽核,对稽核发现的问题和有关责任者进行严肃处理,促使各项规章制度的全面执行,将风险损失和影响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5、加大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和金融执法力度,控制和预防不良信贷资产风险的蔓延。加强中央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约束,是防范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外部防线。为此,一方面,中央银行要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理顺监管体制,明确监管责任,充分调动监管部门和监管干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改进监管手段,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加强监管,要加大金融执法力度,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稽核检查,及时纠正各种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促进依法合规经营,尤其要加大经济、刑事处罚的力度,决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趁。第三章不良信贷资产剥离及其证券化§3.1不良资产的剥离银行不良资产剥离的原因1、银行不良资产剥离是银行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大量不良资产严重制约了银行的运营和发展。因此,银行业自身的发展迫切要求剥离不良资产。2、企业兼并、重组以及重组后经营策略的转变对银行业务经营和服务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银行不得不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规划、生产经营特点,把自身拥有的或控制的已不再需要的资产转让给集团或外部主体,实现企业本身摆脱经营困境、改变经营目标和经营方向、优化资产结构的目的。而目前我国企业绝大部分是负债经营,企业的债务构成银行资产的主体。作为银行资产使用者的经营策略发生根本性变化,那么作为资产所有者理应对其资产加以分类和剥离,使其与变化了的使用者的经营相适应,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和银行互为依存、互相支持、共同发展。3、金融业的全球化趋势尤其是外国金融机构在华开办经营性业务,对我国银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金融业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及其业务互相往来,互相交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尤其是随着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发展,我国金融领域与国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1979年我国允许31家外国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开始,到1996年12月和1998年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浦东和深圳特区的5家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截至1998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营业处达到266家,营业机构达到173家,其资产已达342亿美元,1999年所有中心城市允许外资银行设立业务经营机构,1999年4月5日,批准四家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分支经营性机构,这标志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正逐步与国际金融体系接轨。这一方面给我国银行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巨大压力和提出了严峻挑战,迫使各商业银行加紧转变思路、苦练内功、剥离不良资产、改善经营、提高服务。否则,将在外资金融机构涌入的大潮中失去自己应有的地位。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估算根据贷款五级分类指导原则和我们所作的典型调查,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进行了评估,确定了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贷款占整个贷款余额的比重。需要指出的是:本方案的设计中,我们要置换的是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关注贷款中尽管已经产生了一些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因素,但毕竟还没有成为现实,不在置换的内涵之内,需要银行密切关注其动态发展。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都有一定的损失概率,资产管理公司购买的应是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现有的实际资产余额,即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的出售要打一定折扣。根据贷款五级分类的指导原则,次级类贷款发生的损失概率在10%~30%之间,可疑类贷款发生的损失概率在50~75%之间,损失类贷款发生的损失概率在75%以上。根据这一标准,可以计算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实际资产余额区间和不良资产折扣损失区间。当然这个数量区间是为了实证分析和便于描述的需要,从总体上给出一个大致的框架,以掌握不良资产的整体轮廓,当方案实施时,每一笔具体的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都要确定损失概率,然后根据风险权数加总求和,得出不良资产实际价值区间中的一个数值作为对不良资产的精确度量。国有商业银行的损失负担及弥补方式贷款五级分类的试行,使过去一逾两呆统计口径的潜在损失明朗化,剥离银行的不良资产后,银行实际存在一定的贷款损失余额,按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商业银行应按照谨慎会计原则制定呆帐准备金制度,根据贷款的内在损失程度及时足额地提取呆帐准备金。但从实际情况来看,1997年末的不良资产余额是1997年以前所有年份形成不良资产的累加,一次性提取普通呆帐准备金和专项呆帐准备金来核销这些贷款损失,对于银行财力来说是不现实的。中国人民银行现场稽核中参照的指标在评估商业银行呆帐准备金计提的充足性时是当年不同级次的贷款损失,对应着当年数量相等的专项呆帐准备金的提取数额。如一年内若可疑贷款损失为500万元,则年末对应着提取的专项呆帐准备金500万元来核销。我们认为,这种做法只适合剥离银行不良资产以后商业银行正常的经营活动,1997年以前不良资产的处理方法显然不适合该种做法。时间累积的不良资产不可能一次性提取呆帐准备金核销,否则它不可能再继续经营下去。有鉴于此,由历史形成的不良资产损失的处理只能采用一项循序渐进,逐步消化的过程。核销这些损失的资金来源有二块:呆帐准备金,商业银行利润。通过对样本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995~1997年贷款余额及实现利润情况的统计,假定贷款余额及实现利润情况以1995~1997年其各自年平均增长率计算,呆帐准备金余额按整个贷款余额的1%提取,通过四大商业银行实现利润和呆帐准备金的提取,在前提数据客观化假设成立的情况下,1997年底以前由体制等因素造成的不良资产损失被全部消化掉,最多不会超过8年时间。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建立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构想主要源自美国债务重整信托公司《ResolutionTrustCorporation,简称“RTC”)。1989年,美国许多储蓄贷款协会(Saving&AloanAssociation简称“S&L”)因经营不善,纷纷倒闭,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储贷危机。为了维护美国的经济安全,美国国会于1989年8月通过了《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恢复和执行法案》,成立了债务重整信托公司,负责接管和处置由联邦储贷保险公司承保而倒闭的储贷机构的资产和负债,旨在把损失降至最小。自1989年8月美国债务重整信托公司成立至1995年12月31日结束运作,资产回收率达86.62%。不过,中国的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与美国债务重整信托公司还是存在一些区别的。RTC的使命在于快速地把坏帐从银行剥离并处理掉,而我国建立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则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是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最大限度的保全资产、减少损失;二是推动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本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命的不同必然会导致运作方式的差异。RTC主要依靠一批专业投资公司通过承包来估量、管理乃至最后处置资产,往往在几个月内(很少超过3年)将资产全部出售。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发育还不完全,有些服务还不成熟,而利用外国的服务又太昂贵。所以,中国的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亲自作的事情会多一些,在速度和效率上可能会不如RTC,但我们的运作成本将远远低于RTC。在资产处置上,RTC主要通过拍卖、分包,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除运用拍卖、分包以外还使用债转股,常规的债务催讨,资产证券化等RTC不常用的手段。(1)债权转股权债转股的运作方式是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将拥有对企业持股,成为负债企业的股东,享有对企业的部分所有权,有权参与企业的管理。对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来说,若股份制改造后,企业的利润能有所回升,则可享受股利分红,并可在适当的时候通过股权转让收回资本金。(2)债务催讨一般情况下,银行的索债策略是个案追索,即面向单个企业,按其能力追索。企业的相应偿债策略则为:在索债要求超过企业的偿债能力时,不予偿付;在索债要求小于或等于企业的偿付能力时,则可按照要求偿付。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在向企业索债时,有对债务定价和不定价两种选择。在不定价情况下,采取与银行类似的索债策略。在对债务定价时,有统一定价(所有企业按统一的折价偿债)和差别定价(先将企业按各自的偿债能力进行分类,再针对不同类企业制定不同的债务折价水平,要求偿债)两种选择,模拟分析表明,只有当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对各个企业债务的折价程度不断趋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公司整体转让与税务筹划合作协议
- 2025年大楔角Ⅴ带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度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人工费承包合同
- 2025年度房地产开发项目借款合同范本现金结算
- 2025年度借调合同书(国际业务拓展)
- 2025年度建筑工程劳务环保责任合同模板
- 2025年度家具生产设备租赁合同规范模板
- 2025年度景区护栏定制与施工服务协议
- 2025年度酒吧文化活动策划与执行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建筑工程项目合同履约保证金管理制度
- 张五常子女和婚姻合约中的产权执行问题
- 2024年广东深圳高三二模英语读后续写试题讲评课件
- 校园安全派出所
- 餐厅值班管理培训
- (正式版)JBT 11517-2024 刮板取料机
- XXXX无线维护岗位认证教材故障处理思路及案例分析
- 2024年浙江省自然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酒店春节营销方案
- 营销管理方案中的定价策略与盈利模式
- 2024年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临沂市高三一模(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物理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