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蜀相》教学设计、教案、导学案(共五篇)_第1页
《蜀道难》《蜀相》教学设计、教案、导学案(共五篇)_第2页
《蜀道难》《蜀相》教学设计、教案、导学案(共五篇)_第3页
《蜀道难》《蜀相》教学设计、教案、导学案(共五篇)_第4页
《蜀道难》《蜀相》教学设计、教案、导学案(共五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蜀相》《蜀道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学习目的是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宗旨,感受意蕴美和情感美,此所谓“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蜀道难》《蜀相》安排在本课,通过学习让学生探究古人的生平、为人、环境、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学会“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同时让学生通过李杜对蜀地的不同描写,感受祖国大地的人杰地灵。【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通读了两首诗,并对两首诗进行了整体感知,学生在掌握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诗歌的大意之后,在教室的指导下,更加注意在诵读的时候表现出自己所理解的诗歌情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渐对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蜀地”这个文化符号产生了兴趣,课前学生排练了一段诗歌联读,以突显两首诗的风格差异。【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蜀道难》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壮丽、高峻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美。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4.通过学习,能说出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说出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5.通过分析重点词语,说出景物意象及特点,说出两首诗采用的表达技巧。6.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立足于“读”,品味诗的意象、语言、艺术风格。7.对比李杜诗风,感受盛唐气象。【教学重点】1.朗读技巧的掌握2.李杜诗歌艺术风格的概括【教学难点】:李杜诗歌艺术风格的概括。【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朗读《巴蜀行吟》以巴蜀地区开场,巴蜀地区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李杜二人因为人生轨迹,先后与巴蜀碰撞出了火花,那么碰撞的这些火花又是怎样成为中国诗歌历史上的明珠的呢?我们今天来一起学习一下。(二)讲授新课1.再读《蜀道难》,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生交流分享,师根据学生回答纠正朗读方式,并点出诗句的感情。2.朗读并分析“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句。提问:这一句诗讲了一个什么典故?明确:五丁开山的传说。提问:使用这种神话故事有什么样的好处呢?明确:使用神话故事,使得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五丁开山的传说是说明蜀道的来由,赞扬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3.朗读并分析“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提问:这句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对仗的特点。提问:根据这句诗上下两联的内容,这句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明确:借情抒情,虚实结合。4.朗读并分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提问:这句诗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明确:夸张。夸张的手法与奇特的想象相结合。提问:作者想通过这句诗表达什么情感?明确:感叹蜀道之难,蜀道之险。5.小结:我们根据前几首诗的分析,可以看出李白诗行文的什么特点?这表现了李白诗歌怎样的艺术风格?明确:李白诗歌行文喜用虚实结合,借情抒情,夸张的表现手法,兼用神话传说增加诗歌的神秘感,体现了李白诗豪放飘逸的特点。6.再读《蜀相》提问:对比朗读《蜀相》和《蜀道难》,在朗读感受上有什么区别?回答:白诗形式自由,杜甫诗歌结构严整,读来有顿挫之感。7.对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与“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两句,一字之差,意境上有什么变化?明确: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8.研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英雄为何会流泪?流泪的英雄可能暗指哪些人?明确:事业未竟,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人。9.杜甫属于这类英雄吗?明确:属于,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沉郁之感呼之欲出。10.小结:本诗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诗中又常怀忧国忧民之情,《蜀相》就是典型代表。11,.概括李白、杜甫二人诗歌风格: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后人评价李杜: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三)拓展延伸唐诗,民族文化的瑰宝。习近平说:“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增强文化自信。(四)布置作业小论文:《今天,我们应该这样读唐诗》【板书设计】浪漫的神话传说结构严整虚实、借景抒情豪放飘逸沉郁顿挫离奇的想像夸张忧国忧民《蜀道难》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结合《导学案》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2.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音读、意读、情读,体会诗歌情感。2.重点赏析诗歌的主要诗句的深刻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品味诗歌的特色,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从学习诗歌的音读入手,感受本诗宏大的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课前准备】1、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利用《导学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只有在预习充分的情况下才能使得教学目标更容易实现【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影音、串讲法。【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初中时学过的郦道元的《三峡》吗?“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峻峭,隐天蔽日,极为险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里的这个地方,要比三峡更高危,更险峻,它就是古代入蜀之路,被称为“蜀道”。那么“蜀道”究竟有多高险,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感受一下。(播放图片共4张)大家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呢?(高、险)你们现在看到的是蜀道遗迹了,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蜀道更为险峻,就让我们跟着诗仙李白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出示课文标题幻灯片)二、课堂探究读过这首诗后,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出示幻灯片)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分别出现在三个位置(诗的开篇,中间,结尾),贯穿这首诗的始终=1\*GB3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危:高而惧也。此句开篇就连用三个感叹,且在开篇,是为整篇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同学们读的时候气势要足,节奏稍慢)=2\*GB3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凋朱颜:脸色都变了。出现在诗歌中间这个位置,同学们读的时候要把这种情感变化读出来)=3\*GB3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长咨嗟:长长的叹息。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那种叹息的语气读出来,节奏要慢)诗人三次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唱三叹,是为了什么?反复的作用是什么?强调蜀道的难。蜀道到底“难”在哪里?(出示幻灯片)三次咏叹,每一次咏叹“难”的内容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么不一样在哪里?自读第一节,思考这一节哪些诗句体现了蜀道的难?用了哪些手法呢?(出示幻灯片,分组讨论3分钟作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旨句就通过夸张的手法说蜀道比登天还难。(夸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用典)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用典)=4\*GB3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以及人的度越更加艰难。(衬托)=5\*GB3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这是通过摹写神态,动作,侧面描写了蜀道之难。(描摹)[小结]第一节主要运用了用典、衬托、描摹等表现手法来突出了蜀道的难——高峻。意象可谓阔大雄奇,极富浪漫主义。(概括为一个字就是“高”)3、找出这一段体现蜀道的难的诗句,并说明运用了哪些手法。(讨论)[明确]①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悲鸟、古木、子规、夜月、空山等意象叠加在一起,营造了一种空寂苍凉的氛围。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朗读指导:读出悲凉感,节奏稍慢)(渲染、烘托)②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朗读指导:读出惊险感,节奏要快)(夸张、渲染)[小结]运用渲染、烘托、夸张等表现手法描写了林木之荒寂,连峰之险,皆有逼人之势。突出了蜀道之难——险峻。(概括为一个字就是“险”)4、齐读第三节思考,这一节哪些诗句体现了蜀道的难?[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朗读指导:读出气势,节奏稍快,铿锵有力)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受非亲,屡次引起吐蕃、南蛮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朗读指导:读出气势,节奏稍快,铿锵有力)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几句是说蜀道不仅有战祸之乱,还有猛兽之乱,随时都会危及人的生命。(朗读指导:读出紧张感,节奏稍快,铿锵有力)[小结]写蜀地军事形势,易守难攻,用人不当便会引起祸乱,加上猛兽出没,使此地乱上加乱,难以安居。(概括为一个字就是“乱”)作者这一唱三叹,叹蜀道之难,难在其高,难在其险,难在其乱,那么还有其他难处吗?明确:表面写蜀道艰难,实则写仕途坎坷,即仕途之难。(结合《导学案》背景)因此,作者反复在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呐!三、课堂小结本诗以“难”为核心,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再从山水险恶的角度,渲染了旅愁和蜀道环境的空寂苍凉。最后从战祸猛兽之乱的角度,写蜀地是凶险是非之地,难以安居。诗人用神话传说、夸张、奇特的想象、映衬和烘托等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四、作业布置背诵此首诗五、齐读全诗,结束本课的学习六、板书设计历史角度一叹:高山势高危行人难行环境凄清难二叹:险山水险恶战祸之烈三叹:乱猛兽之用典描摹表现手法夸张衬托渲染烘托《蜀道难》《蜀相》导学案一、读准字音噫吁嚱(yīxūxī) 扪参(mén)抚膺(yīng) 砯崖(pīng)喧豗(huī) 猿猱(náo)萦岩峦(yíng) 巉岩(chán)峥嵘(zhēngróng) 崔嵬(wéi)吮血(shǔn) 咨嗟(zījiē)二、一词多义(1)绝eq\b\lc\{(\a\vs4\al\co1(可以横绝峨眉巅(动词,越过),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副词,极,非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形容词,与世隔绝的),夜久语声绝(《石壕吏》)(动词,停止)))(2)坐eq\b\lc\{(\a\vs4\al\co1(以手抚膺坐长叹(副词,空,徒然),停车坐爱枫林晚(《山行》)(介词,因为),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名词,座位),项王、项伯东向坐(《鸿门宴》)(动词,坐着,坐下)))(3)去eq\b\lc\{(\a\vs4\al\co1(连峰去天不盈尺(动词,距离),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动词,除掉,去掉),去日苦多(《短歌行》)(形容词,过去的),公然抱茅入竹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动词,前往,到……去),沛公已去(《鸿门宴》)(动词,离开)))(4)乎eq\b\lc\{(\a\vs4\al\co1(危乎高哉(助词,用在句中,用于舒缓语气),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语气助词,无义),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5)以eq\b\lc\{(\a\vs4\al\co1(以手抚膺坐长叹(介词,用),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目的,来),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介词,按照),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并列,而,并且)))三、词类活用(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名词作状语,在上面)(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名词作状语,在下面)(3)问君西游何时还(名词作状语,向西)(4)砯崖转石万壑雷(名词作动词,原指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转)(6)使人听此凋朱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7)砯崖转石万壑雷(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滚动)(8)猿猱欲度愁攀援(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9)雄飞雌从绕林间(形容词作名词,雄鸟;雌鸟)四、古今异义(1)危乎高哉古义:高。今义:危险。(2)但见悲鸟号古木古义:只,仅。今义:表转折,但是。(3)尔来四万八千岁古义:那,这里指开国之初。今义:你;如此。(4)连峰去天不盈尺古义:距离。今义:到。五、文言句式(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状语后置句,“难于上青天”的现代汉语语序为“于上青天难”)译文:蜀道难行,真比登天还难!(2)但见悲鸟号古木。(省略句,应为“但见悲鸟号(于)古木”;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为“但见悲鸟(于)古木号”)译文:只见悲伤的鸟在古树上哀号。(3)雄飞雌从绕林间。(省略句,应为“雄飞雌从绕(于)林间”;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为“雄飞雌从(于)林间绕”)译文:雄鸟飞雌鸟随,在林中绕行。(4)又闻子规啼夜月。(省略句,应为“又闻子规啼(于)夜月”;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为“又闻子规(于)夜月啼”)译文:又听到泣血的杜鹃在夜月下啼叫。(5)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宾语前置句,“胡为”现代汉语语序为“为胡”)译文:唉,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六、文白对译eq\f(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哎呀!多么高峻伟岸!蜀道太难以登攀,简直比上青天还难。)eq\b\lc\[\rc\](\a\vs4\al\co1(噫吁嚱(yīxūxī):三字都是惊叹词。危:,高。于:介词,表示比较关系,可译为“比”。))eq\f(蚕丛及,传说中蚕丛和鱼凫)eq\f(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eq\f(不与秦塞通人烟。,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eq\b\lc\[(\a\vs4\al\co1(蚕丛及鱼凫(fú):蚕丛、鱼凫,,都是传说中远古蜀王名。茫然:))eq\b\lc\\rc\](\a\vs4\al\co1(模糊难知的样子。尔来:从那时以来。尔,那,指开国之初。秦,塞:秦地的关塞。秦国自古称为四塞之国。塞,山川险要的地方。))eq\f(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西边太白山高峻,只有飞鸟能过的小道,可以飞越峨眉山顶端。)eq\b\lc\[(\a\vs4\al\co1(太白:山名,在今陕西眉县东南。鸟道: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唯有鸟儿能飞行,人迹所不能至。横绝:飞越。巅:山顶。))eq\f(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山崩地裂,埋葬了蜀国五位开山壮士,而后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eq\b\lc\[(\a\vs4\al\co1(地崩山摧壮士死: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人。回到梓))潼(在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全被压死,而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天梯:高险的山路。eq\b\lc\\rc\](\a\vs4\al\co1(石栈:俗称“栈道”,在山崖,上凿石架木建成的通道。))eq\f(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上有迫使太阳神六龙车掉头的山巅,)eq\f(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eq\f(猿猱欲度愁攀援。,即使猿猴想要翻过也愁于攀援。)eq\b\lc\[(\a\vs4\al\co1(六龙:传说太阳神的车子由,羲和驾驭六条龙拉着,每天))eq\b\lc\\rc\](\a\vs4\al\co1(在空中行驶。回:回转。高标:指高耸的山峰。逆折:倒流。,黄鹤:黄鹄,善高飞的大鸟。猱(náo):猿的一种,善攀援。))eq\f(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青泥岭多么曲折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eq\f(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屏住呼吸仰头可触摸参星和井星,用手抚胸惊恐得长吁短叹。)eq\b\lc\[(\a\vs4\al\co1(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境内。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萦岩峦:绕着山峰转。扪:摸。仰胁息:仰着头,屏住呼吸。胁))eq\b\lc\\rc\](\a\vs4\al\co1(息,屏住呼吸。膺:,胸。坐:徒然,空。))eq\f(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山岩栈道实在难以)eq\f(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eq\f(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这荒荡的空山!)eq\f(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真难攀越,简直比上青天还难,叫人听到吓得脸色大变!)eq\b\lc\[(\a\vs4\al\co1(君:入蜀的友人。西游:入蜀。巉(chán)岩:高而险的山岩。,子规: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eq\b\lc\\rc\](\a\vs4\al\co1(哀怨动人。凋朱颜:这里是吓得脸变色的意思。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eq\f(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eq\f(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漩涡急流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冲击着石块滚动像万壑鸣雷一般。)eq\b\lc\[(\a\vs4\al\co1(飞湍(tuān):奔腾的急流。湍,急流。瀑流:瀑布。喧豗(huī):,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砯(pīnɡ):水冲))eq\b\lc\\rc\](\a\vs4\al\co1(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转:使滚动。))eq\f(其险也如此,,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eq\f(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唉呀呀,你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为什么要来这险要的地方!)eq\b\lc\[\rc\](\a\vs4\al\co1(嗟:叹惋之辞。胡为:为,什么。乎:语气助词,无义。))eq\f(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eq\b\lc\[\rc\](\a\vs4\al\co1(剑阁:今四川剑阁县北的大剑山和小剑山,群峰如剑插天,两,山如门,极为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剑阁易守难攻。))eq\f(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eq\b\lc\[(\a\vs4\al\co1(或:倘若。,匪:同“非”。))eq\b\lc\\rc\](\a\vs4\al\co1(狼与豺:比,喻叛乱的人。))eq\f(朝避猛虎,夕避,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eq\f(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令你胆寒。)eq\f(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eq\f(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蜀道太难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eq\b\lc\[\rc\](\a\vs4\al\co1(吮(shǔn):吸。,咨嗟:叹息。))[资料链接]狂放洒脱的谪仙人——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在二十五六岁时离蜀东游。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参与草拟文件等。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赐金放还。天宝三年(744),李白在洛阳与杜甫相识,结成好友。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千米,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由于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军阀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了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了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的诗体,产生较早。每篇句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各体,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韵也比较自由。从对仗来说,可以全句用,可以半句用,也可全不用。古体诗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唐人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他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文本鉴赏]诗人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表达了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心,更借此抒发了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答案]①高难行②翻越之难任务一鉴赏诗歌表达技巧1.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论家殷蟠称本诗“奇之又奇”,结合诗句内容谈谈诗人是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请在下面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文字。手法诗句内容表达效果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③_________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④_______________想象、夸张摹写神情、动作⑤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答案]①引用神话传说②五丁开山、六龙回日③虚写、衬托④映衬人行走蜀道难上加难⑤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⑥凸显困危之状如在眼前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的描写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先写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就更加惊心动魄了。3.一“悲鸟”一“古木”一“子规”一“夜月”,一“号”一“啼”一“愁”,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典型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请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悲鸟”“古木”是写景,“子规”“夜月”也是写景。但是“号”“啼”却是写情,丛林中悲鸟的号鸣,月夜子规的啼叫,这些都能增添旅人的悲凉孤独之感,作者巧妙地“融情于景”。“愁空山”更是“景中含情”,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也更让人感到蜀道之难确实难于上青天。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与“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的语意是否重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重复。虽然都写了山川的险峻,但前者是静态描写,后者是动态描写,且配合着万壑雷鸣般的轰响,形成排山倒海般震撼心魄的气势。前者写人的感受,以表现山峰,特别是青泥山的高峻;后者写山川奇险,是为了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以及给旅人造成的心理震撼。任务二鉴赏诗歌语言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在文中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综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6.第三节的句式和前两节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两节都是以长句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节大多数都是短句,以四字句为主。好处:与前两节形成了一种语言上参差不齐、整散结合的特点,更加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奔放热烈的感情,也使诗歌语言富于变化。7.诵读全诗,和自己学过的其他诗歌进行比较,探究一下本诗在语言上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任务三鉴赏诗歌内容8.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李白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并联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写有什么现实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峭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蜀道难》和《蜀相》教案一、学习资源(一)学习资源1、《蜀道难》《蜀相》课文2、关于李白和杜甫的人生经历诗歌内容和代表作品(学生搜集)必读篇目:诸葛亮《出师表》选读选看篇目:冯至《杜甫传》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王瑶《李白》二、回顾上节课已布置的学习任务1、阅读文本,借助默读、朗读、对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2、搜集阅读相关背景资料,填写“赏读表”,了解诗人的经历和诗歌主要内容。3、通过比较赏读,理解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三、导入及目标导语:公元744年(天宝三年)秋,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在洛阳相遇,早已经互相欣赏的两人便结伴同行,畅游梁园和济南等地。从此李杜两人便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深厚友谊,今天我们就来继续赏读他们的代表作《蜀道难》《蜀相》,上节课我们已经布置了学习任务,并且完成了其中一部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分享成果并做进一步赏读。下面的课堂交给大家,有请1.2组的组长。(提醒:注意使用“学习评价单”和补充学案)四、交流分享学习成果,赏读文本。活动一:梳理脉络情感,诵读文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小组代表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理解文本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找学生诵读文本。诵读指导(根据学生实际诵读情况):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要读得很有声势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当用叙述调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当用咏叹调诵读。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问君”可以读得亲切一些。“何时还”至“不可攀”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要放低声调。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前四句读时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末句当用降调读。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首句当突然振起。“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前四句读时当两字一顿。稍顿后,后两句用诚恳劝说语气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主旨句要读得缓慢深沉慨叹。“长咨嗟”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师引导:我们来看,这两首诗一首是李白非常擅长的古体诗,一首诗杜甫最擅长的律诗,描写的对象分别是“蜀道”和“蜀相”,我们不妨天马行空的想象一下,专家们把这两首诗安排成一课,他们之间是不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明确:蜀道难,蜀相也难。下面我们就来继续赏读文本,他们是如何表现疏导和蜀相的难的呢?活动二:赏读探究文本(说明:再读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研读文本)1.再读文本,赏析文章如何刻画“蜀道之难”,同学举手回答。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开辟难)侧面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蜀道上空寂悲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虚实结合:想象,神话等和现实景物描写。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的运用正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特点。2.再读文本,赏析文章如何刻画“蜀相之难”,同学举手回答。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以及精练的语言概括诸葛亮的一生(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五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3.师引导:同学们思考一下,刚才这些同学在赏析文本时做的很好,他们是从哪些地方入手的呢?补充:意象和手法(蜀道难:黄鹤、猿猱、悲鸟、子规、高峰、枯松等等,蜀相:诸葛亮、柏森森、碧草、黄鹂等)理解了意象的内涵和特点也就理解了古诗词。不论是古体诗还是律诗绝句或者是词,都是如此。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活动三:拓展延伸1.师引导:同学们,这两首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蜀道和蜀相的“难”,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诗以言志”,李白和杜甫之所以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一定和他们的生活经历分不开。下面我们就3.4小组的同学代表来分享一下两位诗人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主要内容。学生分享交流李白和杜甫的主要经历和作品的主要内容。(借助表格)2.师引导:刚才我们说到两首诗描写的蜀道和蜀相都是很难的,通过两个小组同学的分享交流,我们发现李白和杜甫的人生经历,大部分情况下也是比较“难”的。同学们,我特别想问一句,为什么呢?蜀道难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原因,那诸葛亮、李白、杜甫,他们的人生“难”是为什么呢?像他们这样优秀的人,本该潇洒过一生?为什么会艰难过一生呢?明确:说到诸葛亮,我们就会想起他的《出师表》,宋代学者赵与时曾说,“读《陈情表》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出师表》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对于李白和杜甫,或许我们会从他们作品的主要内容上找到答案。他们是作品内容都包含了“对统治者的讽谏”“对人民的同情和关心”“对祖国河山的无比热爱”也可以说在他们身上都展现出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李白和杜甫是最伟大诗人的代表,他们的伟大不仅仅是因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更是因为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深厚的家国情怀。3.同学们,“家国情怀”对于我们当下社会也有着深刻的意义。说到“家国情怀”,你能想到哪些人?你又能有哪些思考呢?明确: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革命军人使命担当的杜富国;为家乡脱贫致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最美大学生黄文秀;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钟扬;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以钟南山、李兰娟为代表的“最美逆行者”;自己省吃俭用却捐款千万的马旭老人;中国女排、老师、学生......“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情怀”!四、作业1、请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为话题,写一篇800字文章。2、推荐阅读冯至《杜甫传》王瑶《李白》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蜀道难》与《蜀相》比较阅读【教材内容】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继承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传统,在学生充分的学习解读这两首诗之后,再次让学生走进这两首诗,利用本节课的比较阅读,更加深入的从四个角度去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不同,并通过写作交流呈现自己的理解。【教学目标】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教学重难点】探究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教学过程】导入:唐代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其中出现了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是(学生齐声回答)李白、杜甫。韩愈在他的诗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给予他们的诗歌以的高度赞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的诗歌,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不一样的情怀。(过渡语:首先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齐读一下)一、教学目标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二、合作探究涵咏诗歌就需要朗读,古人云“三分诗靠七分读”,包含情感的吟诵,可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然我们再次聆听关于《蜀道难》和《蜀相》的朗诵1、诵读品韵味(设置朗读情境)找四名同学分别跟着音乐来朗诵这两首诗。朗读结束之后同学们谈出听后的感觉总结出李白和杜甫不同的风格。老师板书: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老师提问: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区别他们的这种不同风格呢?学生思考回答出四个方面。老师板书:意象手法情感意境老师布置任务:下面我们就分成四个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一组分析意象,二组分析手法,三组分析情感,四组分析意境。相互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2、细读文本,多角度分析李杜诗歌风格的不同,完成表格学生充分的讨论之后,交流讨论结果。1、一组同学联系诗句,找出意象,分析李白笔下的意象“吞吐山河,包孕日月”,体积巨大,而杜甫的诗句写了平常细微的事物。老师总结“象由心生”,意象解读对理解诗歌很重要。2、二组同学联系诗句,找出手法,分析出李白善于运用大胆地夸张和想象来表达他的情感,而杜甫却借乐景写哀情,借古伤今含蓄、迂回的传情达意。老师做出评价。3、三组同学联系诗句,分析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赞美,热爱,对国事的担忧而杜甫则是仰慕、伤感和壮志难酬。老师做出评价“诗者,吟咏性情也”。4、四组同学分析出李白诗歌的意境雄奇壮观,大气磅礴,而杜甫诗歌的意境却是幽静、寂寞和阴冷的。老师做出评价“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境需心领神会。老师总结:在充分的交流之后,我们更加明确了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老师提问:你们能再回忆几首李杜的诗歌来展现他们这种不同的风格吗?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三、回顾所学,加深对李杜诗歌不同风格的理解学生回顾背诵李白、杜甫的诗歌并分析,老师指导学生依据风格去朗诵。用声音去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大约七八人展示)过渡:从大家朗读中可以看出,李白杜甫的诗歌已深入人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更深厚的情感和认识,下面我们就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进入下一环节四、表达感知,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学生写作然后交流,小组推荐优秀作品展示,学生点评。老师展示作品并朗诵: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持剑把酒,他,就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我眼中的李白,满心情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在我眼中的李白,洒脱豪放。李白,一代诗仙,盛唐狂人,用豪情作巨笔,写下了锦绣大唐。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李白杜甫诗歌风格迥异的原因,希望同学们从中也能学到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六、布置作业:课下背熟这两首诗,并整理好本节课的学习笔记。【板书设计】亦真亦幻话诗意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蜀道难》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2、熟读课文。二、能力目标:1、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三、情感目标:1、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雄奇险峻的写法。2、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二、作者简介——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官至供奉翰林。与杜甫并称“李杜”。他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性格豪放,感情奔放,形成了他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三、课题简介及写作背景1.《蜀道难》:古乐府曲名,古代诗人常用来描写蜀地道路的艰难。李白这首诗虽托题古调,但诗歌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是创新的,是对传统题材的再发挥。全诗写出奇险壮丽的景象,将历史、现实、神话交织在一起,纵横捭阖,句式也随着感情的变化参差,充满极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通篇紧扣一个“难”字,瑰丽而又神奇。2.《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目的: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四、蜀道简介:1、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2、图片欣赏:古栈道及剑门关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云霄。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五、初步感知,检查预习幻灯片呈现《蜀道难》诵读视频1.生字词2.提问:作者写出了蜀道的哪些特征,请分段概括。学生讨论交流:(约两分钟)教师总结答案:(1、叹高蜀道来历蜀道高峻2、叹险景物凄清山水险恶3、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申戒杀人惨景)五、整体感知1.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把握重要句子、关键字词。2.艺术赏析: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学生交流发言(约五分钟)教师点拨:1.神话传说:蚕丛鱼凫、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2.侧面映衬: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3.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总起下文,贯穿全诗,层层深入,起到一唱三叹的效果。4.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静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5.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6.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恐——困危之状如在眼前。7.从现实的角度: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化为狼与豺/杀人如麻——战祸之烈“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超然绝伦的才华构成李白诗歌“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在各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总结: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六、作业1.背诵全文。2.仿照《蜀道难》写一篇写景散文,字数800字左右。《蜀道难》《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读诗歌,感受诗人不同的诗风2、深入剖析,挖掘诗人深蕴的情思【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挖掘深蕴的情思从而探究出两诗背后的相似之处。【教学过程】:(一)导入: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如果说李白的诗如烈酒,一饮入喉便热力入肺,胸胆开张;那么杜甫的诗便如陈酿,不甚刺激,却让人如逢知己,难舍难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共品《蜀道难》和《蜀相》这两杯美酒,共享其中真味。师提问:李白与杜甫是我们从小便熟知的两位伟大诗人,如果让你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你心中的诗人形象,你会怎样来形容他们?学生畅谈“我心中的诗人”形象预设: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飘逸豪放;感时伤怀等师对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性评价比如:分别从诗人的“诗格”“人格”进行总结。(诗格、人格板书)(此处重在唤起学生对于李白、杜甫形象的初步认知,还原大家对于李白、杜甫熟知的形象,由此引入课堂的深入环节一、课堂环节一:品其诗,悟其人世人评价:“李白与杜甫是诗格与人格高度统一的两位伟大诗人。”正所谓“诗类其人”“人如其诗”。(一)核心问题一:你能否分别从这两首诗中找到诗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痕迹呢?(生自由诵读并思考)师口头提示:可以从鉴赏诗歌的常见角度入手(此处提示意在给学生在理解诗人的人格和诗格方面的基础上再次提供思考的方向,避免漫无边际的泛泛而谈)预设:(1)运用夸张的手法。“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等句(2)运用想象的手法。“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3)环境的烘托与渲染或者多样的意象,营造出多种意境。“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4)强烈而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抓住全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咏三叹的句子。让生找诗句,分析,再读,其它生参与评价,示范读等形式加强对于李白浪漫主义的理解。师总结:李白在《蜀道难》这一首诗中更多的是运用多样的手法,尤其是极度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再加上直接而强烈的情感表达来体现他浪漫主义的诗风。(此处重在让学生结合诗句品读诗歌内容的同时,体味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风格及特点。)过渡:那么《蜀相》呢,你找到现实主义的痕迹了吗?预设:用典的手法。借诸葛亮的相关事迹等抒发情感师总结并提问:杜甫是借历史中的真人、真事、真迹来抒发自己的真情。由此,如果对现实主义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特点,那么这个词便是__真实_(板书)与之对应,浪漫主义的特点呢?_理想______师再次总结:李白与杜甫的风格如此鲜明甚至是有点对立,正如严羽《沧浪诗话》:“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生齐读这句话)(此处意在让学生对比赏析《蜀道难》和《蜀相》的同时,总结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最核心的特点。)二、课堂环节二:赏真情,寻诗心(二)核心问题二:黑格尔:“熟知并非真知。”你能否透过这两首风格鲜明的诗歌找到一些相似之处呢?研讨提示:(1)李白高叹蜀道难,难在哪里?(2)杜甫因此泪满襟,为何而泣?(生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讨)师过渡:我们先一起走近杜甫,生再次齐读《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为何而泣呢?预设:诸葛亮未实现统一中原的大志,对诸葛亮表示敬仰的同时更多的抒发对其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由此联想到自己,产生共鸣。总结:借诸葛亮抒惋惜之情,叹壮志未酬,从而引发了对国事的担忧,因此而泣。师提问:你如何理解此处的英雄?(生随机举手回答)师总结:许身社稷,志在匡国的诸葛亮和杜甫是英雄,千古为国为民,壮志未酬的仁人志士们亦是英雄,杜甫是为全天下的失意英雄们扼腕垂泪!(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