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0 苏武传》教案、导学案(附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0 苏武传》教案、导学案(附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0 苏武传》教案、导学案(附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0 苏武传》教案、导学案(附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0 苏武传》教案、导学案(附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苏武传》教案【素养目标】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本文的历史背景,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3.分析文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脉络,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4.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学习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教学重点】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和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作为汉武帝的使臣,苏武受命出使匈奴。由于副使参与匈奴内部谋反,苏武遭到牵连。在自杀未遂、劝降不成的情况下,他被单于发落到遥远的北海,开始了牧羊人的生涯。唐代的温庭筠曾写过一首《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该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苏武传》。二、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主要作品有《汉书》《两都赋》《白虎通义》《咏史》等。2、写作背景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3、题目解说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苏武传》全文分为两部分:一是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的艰苦经历,二是苏武归汉后的一些情况。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4、文学常识《汉书》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马续和班固的妹妹班昭完成。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内容、体例: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9年的历史。《汉书》体例上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班昭、马续续写的。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出对人民的同情。文学价值:叙事详明,史实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它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5、资料链接苏武《汉书.苏武传》载: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属国。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悲剧人物李陵李陵,名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经过数日的战斗,斩杀了一万多匈奴士兵,由于得不到主力部队的支援,矢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汉武帝误信传言灭李陵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汉昭帝即位后,霍光、上官桀当政,派人劝其归汉,李陵恐再受辱,拒绝归汉,于公元前74年老死于匈奴。李陵虽然留在匈奴,但内心一直饱受折磨。李陵在得知苏武可以归汉后,安排酒筵向他祝贺,说:“我虽然无能胆怯,假如汉朝姑且宽恕我的罪过,不杀我的老母,使我能实现在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的志愿,做出类似曹沫在柯邑订盟时的行为,这是以前一直不能忘记的!逮捕杀戮我的全家,成为当世的奇耻大辱,我还顾念什么呢?算了吧,让你了解我的心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李陵起舞,唱道:“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过了沙漠,为君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的名声已败坏。老母已死,虽想报恩何处归!”李陵泪下纵横,于是同苏武永别。三、整体感知1、读课文,读准字音。栘(yí)中厩(jiù)监且(jū)鞮(dī)单(chán)于(yú)缑(gōu)王遗(wèi)昆(hún)邪(yé)王浞(zhuó)阏(yān)氏(zhī)弩(nǔ)訾(zī)熅(yún)北阙(què)啮(niè)旃(zhān)徙(xǐ)廪(lǐn)旄(máo)於(wū)靬(jiān)弋(yì)缴(zhuó)檠(qíng)棫(yù)辇(niǎn)劾(hé)斧钺(yuè)汤镬(huò)衿(jīn)贳(shì)隤(tuí)羝(dī)2、速读课文。理清本文的脉络。文章按时间顺序写来,脉络清晰。文章的情节可概括为:奉命出使一因变被扣一一自杀殉汉一一卫律劝降一一幽置大窖一一苦守北海一一李陵劝降一一获释归汉。四、梳理研习按照情节的发展,研习文本❶奉命出使活动一、读第一段,解释下列字词。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介词,表原因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对男子长辈的尊称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用法,使……归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以…身份5、置币遗单于用作礼物的玉、马、皮、帛等赠送活动二:研习文段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双方有互派使者的举动,也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这是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表明了苏武出使匈奴时严酷的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为下文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埋下伏笔。❷因变被扣活动一、读第二、三段,解释下列划线字词。1、方欲发使送武等派遣2、后随浞野侯没胡中陷入而不能脱身3、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暗中4、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匈奴单于正妻的称号5、素与副张胜相知有交情6、为汉伏弩射杀之暗中7、幸蒙其赏赐幸:希望8、以货物与常财物9、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审理10、恐前语(yǔ)发暴露、泄露11、事如此,此必及我牵连12、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被重:更加13、宜皆降之使动用法,使……投降活动二:研习文段苏武想自杀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最核心的词是“重负国”。负国”的原因:张胜私自参与叛乱阴谋,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汉、匈通好的宗旨,使汉朝处于理亏的地位,自己作为正使没有及时发现制止,这是失职,此为一“负国”;如果再被匈奴拘捕审讯,受到侮辱之后才死,使汉朝的尊严受到损害,那就更加给汉朝丢脸,此为二“负国”;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此为三“负国”。❸自杀殉汉活动一:读第四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听取供词2、置煴火没有火焰的微火3、舆归营名词用作动词用车载4、而收系张胜逮捕监禁活动二:研习文本苏武的自杀,引起了什么反响?苏武的自杀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格?在自杀后,卫律惊,常惠等人哭,单于壮其节。他自杀的行为让敌人感到震撼,进而感佩,令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连敌方的单于都被他的气节打动。这一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表现了他的忠贞爱国、舍生取义和以死明志,表现了他对汉朝的忠贞不渝。❹卫律劝降活动一:读第五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武益愈渐渐2、会论虞常会:会同论:判罪3、当死判处4、副有罪,当相坐相连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通治罪,叫“相坐”或“连坐”5、复举剑拟之比画6、空以身膏草野滋润,做肥料的意思7、君因我降通过8、畔主背亲同“叛”背叛9、何以女为见?语气词,无实意10、反欲斗两主使动用法使……相斗活动二:研习文本1、写张胜请降,有何用意?一个“请”字写出了张胜在卫律剑下丧失骨气、奴颜婢膝的样子,反衬了苏武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2、卫律是怎么对苏武进行劝降的?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卫律的劝降方式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举剑来威通,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来利诱。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是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苏武对其威逼而“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小结:这一段用简洁的描写,如“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形象。❺幽置大窖、苦守北海活动一:读第六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白单于禀告、告诉2、乃幽武置大窖中囚禁3、天雨YÙ雪动词下4、使牧羝(dī)公羊5、别其官属常惠等分开、离析6、廪食不至廪:粮仓。官府发的粮食7、杖汉节牧羊名词用作动词柱8、卧起操持拿9、武能网纺缴动词,结网10、檠弓弩动词,用檠矫正弓弩活动二:研习文本如何刻画苏武形象的?通过典型环境,烘托人物。苏武在匈奴十九年,饱尝艰苦。被囚禁于大客断绝饮食,啮雪吞旃,单身流放,掘鼠穴收野果,苏武顽强地活了下来。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强烈的爱国意志支撑着他在苦难中坚守,通过对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苏武坚韧不拔、历久不的爱国意志,表现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❼李陵劝降活动一:读第七、八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汉代在其本官职外的加官2、不敢求武访求3、久之助词无实义4、因谓武曰乘机6、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一向7、空自苦亡人之地同“无”8、扶辇下除辇:皇帝的车子。除:门与屏之间的通道9、劾大不敬判决10、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祀11、独有女弟二人妹妹12、诚甘乐之的确、确实13、子为父死亡所恨遗憾14、自分已死久矣!料想、断定活动二:研习文本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①忠义无人能见,汉朝百姓看不见,汉朝天子更看不见,诱使苏武放弃守节。②说明苏武家人的不幸遭遇:a.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b.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c.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妹妹和儿女生死未卜。③述说自己投降的经历。④现在的皇帝年老昏庸,法令无常,不值得为他守节。小结:李陵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尚未泯灭的羞恶之心被苏武的大义凛然唤醒了——“因泣下沾衿”,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❽获释归汉活动一:读最后两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匈奴诡言武死欺骗的话2、具自陈过完全、详尽3、如惠语以让单于按照、依照4、谢汉使曰道歉、谢罪5、前以降及物故“以”同“已”,已经。物故:死亡6、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在……的时候活动二:研习文本“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①感叹、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的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汉朝的尊严,保持了气节。②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荣归故里。五、探究归纳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苏武的形象的?【答题思路】梳理课文所叙述的事件和细节描写,分析这些事件或细节描写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特征,归类总结,提炼出要点,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①通过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匈奴内部发生谋反事件,受到牵连时对常惠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并拔出佩刀自刎。这一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他以死报国、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个性。②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性格和节操。在两次劝降中,苏武不畏淫威不为利动,不为情动,崇高气节表现的淋漓尽致。③通过对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苏武坚韧不拔、历久不灭的爱国意志。苏武被囚禁于大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旃,单身流放,掘鼠穴收野果,但他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强烈的爱国意志支撑着他在苦难中坚守,表现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2、作者详写卫律、李陵劝降苏武的用意是什么?卫律和李陵劝降苏武时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用意:衬托苏武不受威逼利诱,对国家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不同: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李陵劝降苏武时则不同,他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以切身体会说明自己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不同的原因: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因为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因为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曾任汉使出使匈奴,后投降匈奴,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唯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李陵是一代名将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大义凛然后“泣下沾衿”,可见其尚存羞恶之心。3、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因人物关系的不同和劝降方式的迥异而有所不同。人物关系上:卫律原来是汉使,但已经投降匈奴,是国家的罪人,是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他毫不客气。李陵虽已投降匈奴,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劝降方式上:卫律劝降时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软硬兼施,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对其为人鄙夷。当卫律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而“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而李陵劝降时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界限,表明自己的立场。苏武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措辞和态度。五、主题归纳文章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因变被扣,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苦守北海、持汉节不失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六、思维延伸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于国家、人民,而非忠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牺牲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观点一:苏武的患诚不是愚患。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和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为了不引起汉与匈奴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牺牲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国家的和平、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不贰,这种忠诚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汉武帝的,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观点二:苏武的忠诚里还是有一些愚忠的成分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苏武却味坚持认为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其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也要澄清。不过,苏武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观点三:在封建社会里,君王是国家和人民的代表,所以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常常就表现为忠于君王,爱国与忠君密不可分。苏武生活在汉朝,当时的汉朝和汉武帝是国家的象征,而汉武帝所领导的对匈奴的战争,一般来说,是为了捍卫汉朝的利益,所以,对汉朝和汉武帝的忠诚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反之,李陵投降匈奴,那不只是对汉武帝个人的背叛,而且是对整个汉朝的背叛。这正是苏武和李陵的高下之别。七、总结归纳文言知识《10苏武传》导学案【素养目标】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本文的历史背景,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3.分析文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脉络,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4.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学习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教学重点】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和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主要作品有2、写作背景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3、题目解说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苏武传》全文分为两部分:一是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的艰苦经历,二是苏武归汉后的一些情况。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4、文学常识《汉书》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马续和班固的妹妹班昭完成。性质:《汉书》是我国一部,是古代传记文学名着,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内容、体例:记戴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9年的历史。《汉书》体例上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班昭、马续续写的。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出对人民的同情。文学价值:叙事详明,史实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它与并称为“前四史”。5、资料链接苏武《汉书.苏武传》载: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属国。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悲剧人物李陵李陵,名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经过数日的战斗,斩杀了一万多匈奴士兵,由于得不到主力部队的支援,矢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汉武帝误信传言灭李陵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汉昭帝即位后,霍光、上官桀当政,派人劝其归汉,李陵恐再受辱,拒绝归汉,于公元前74年老死于匈奴。李陵虽然留在匈奴,但内心一直饱受折磨。李陵在得知苏武可以归汉后,安排酒筵向他祝贺,说:“我虽然无能胆怯,假如汉朝姑且宽恕我的罪过,不杀我的老母,使我能实现在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的志愿,做出类似曹沫在柯邑订盟时的行为,这是以前一直不能忘记的!逮捕杀戮我的全家,成为当世的奇耻大辱,我还顾念什么呢?算了吧,让你了解我的心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李陵起舞,唱道:“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过了沙漠,为君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的名声已败坏。老母已死,虽想报恩何处归!”李陵泪下纵横,于是同苏武永别。二、整体感知1、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栘中厩监且鞮单于缑王遗昆邪王浞阏氏弩訾熅北阙啮旃徙廪旄於弋缴檠棫辇劾斧钺汤镬衿贳隤羝2、速读课文,理清本文的脉络。三、梳理研习按照情节的发展,研习文本❶奉命出使活动一、读第一段,解释下列字词。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5、置币遗单于活动二:研习文段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作用?❷因变被扣活动一、读第二三段,解释下列划线字词。1、方欲发使送武等2、后随浞野侯没胡中3、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4、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5、素与副张胜相知6、为汉伏弩射杀之7、幸蒙其赏赐8、以货物与常9、单于使卫律治其事10、恐前语(yǔ)发11、事如此,此必及我12、见犯乃死,重负国。13、宜皆降之活动二:研习文段苏武想自杀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❸自杀殉汉活动一:读第四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2、置煴火3、舆归营4、而收系张胜活动二:研习文本苏武的自杀,引起了什么反响?苏武的自杀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格?❹卫律劝降活动一:读第五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武益愈2、会论虞常3、当死4、副有罪,当相坐5、复举剑拟之6、空以身膏草野7、君因我降8、畔主背亲9、何以女为见?10、反欲斗两主活动二:研习文本1、写张胜请降,有何用意?2、卫律是怎么对苏武进行劝降的?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❺幽置大窖、苦守北海活动一:读第六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白单于2、乃幽武置大窖中3、天雨YÙ雪4、使牧羝(dī)5、别其官属常惠等6、廪食不至7、杖汉节牧羊8、卧起操持9、武能网纺缴10、檠弓弩活动二:研习文本如何刻画苏武形象的?❼李陵劝降活动一:读第七、八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武与李陵俱为侍中2、不敢求武3、久之4、因谓武曰6、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7、空自苦亡人之地8、扶辇下除9、劾大不敬10、孺卿从祠河东后土11、独有女弟二人12、诚甘乐之13、子为父死亡所恨14、自分已死久矣!活动二:研习文本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❽获释归汉活动一:读最后两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匈奴诡言武死2、具自陈过3、如惠语以让单于4、谢汉使曰5、前以降及物故6、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活动二:研习文本“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四、探究归纳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苏武的形象的?【答题思路】梳理课文所叙述的事件和细节描写,分析这些事件或细节描写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特征,归类总结,提炼出要点,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2、作者详写卫律、李陵劝降苏武的用意是什么?卫律和李陵劝降苏武时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3、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四、思维延伸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于国家、人民,而非忠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牺牲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七、总结归纳文言知识答案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主要作品有《汉书》《两都赋》《白虎通义》《咏史》等。4、文学常识性质:《汉书》是我国一部纪传体新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着,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它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二、整体感知1、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栘(yí)中厩(jiù)监且(jū)鞮(dī)单(chán)于(yú)缑(gōu)王遗(wèi)昆(hún)邪(yé)王浞(zhuó)阏(yān)氏(zhī)弩(nǔ)訾(zī)熅(yún)北阙(què)啮(niè)旃(zhān)徙(xǐ)廪(lǐn)旄(máo)於(wū)靬(jiān)弋(yì)缴(zhuó)檠(qíng)棫(yù)辇(niǎn)劾(hé)斧钺(yuè)汤镬(huò)衿(jīn)贳(shì)隤(tuí)羝(dī)2、速读课文,理清本文的脉络。文章按时间顺序写来,脉络清晰。文章的情节可概括为:奉命出使一因变被扣一一自杀殉汉一一卫律劝降一一幽置大窖一一苦守北海一一李陵劝降一一获释归汉。三、梳理研习❶奉命出使活动一、读第一段,解释下列字词。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介词,表原因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对男子长辈的尊称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用法,使……归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以…身份5、置币遗单于用作礼物的玉、马、皮、帛等赠送活动二:研习文段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双方有互派使者的举动,也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这是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表明了苏武出使匈奴时严酷的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为下文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埋下伏笔。❷因变被扣活动一、读第二、三段,解释下列划线字词。1、方欲发使送武等派遣2、后随浞野侯没胡中陷入而不能脱身3、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暗中4、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匈奴单于正妻的称号5、素与副张胜相知有交情6、为汉伏弩射杀之暗中7、幸蒙其赏赐幸:希望8、以货物与常财物9、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审理10、恐前语(yǔ)发暴露、泄露11、事如此,此必及我牵连12、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被重:更加13、宜皆降之使动用法,使……投降活动二:研习文段苏武想自杀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最核心的词是“重负国”。负国”的原因:张胜私自参与叛乱阴谋,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汉、匈通好的宗旨,使汉朝处于理亏的地位,自己作为正使没有及时发现制止,这是失职,此为一“负国”;如果再被匈奴拘捕审讯,受到侮辱之后才死,使汉朝的尊严受到损害,那就更加给汉朝丢脸,此为二“负国”;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此为三“负国”。❸自杀殉汉活动一:读第四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听取供词2、置煴火没有火焰的微火3、舆归营名词用作动词用车载4、而收系张胜逮捕监禁活动二:研习文本苏武的自杀,引起了什么反响?苏武的自杀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格?在自杀后,卫律惊,常惠等人哭,单于壮其节。他自杀的行为让敌人感到震撼,进而感佩,令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连敌方的单于都被他的气节打动。这一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表现了他的忠贞爱国、舍生取义和以死明志,表现了他对汉朝的忠贞不渝。❹卫律劝降活动一:读第五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武益愈渐渐2、会论虞常会:会同论:判罪3、当死判处4、副有罪,当相坐相连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通治罪,叫“相坐”或“连坐”5、复举剑拟之比画6、空以身膏草野滋润,做肥料的意思7、君因我降通过8、畔主背亲同“叛”背叛9、何以女为见?语气词,无实意10、反欲斗两主使动用法使……相斗活动二:研习文本1、写张胜请降,有何用意?一个“请”字写出了张胜在卫律剑下丧失骨气、奴颜婢膝的样子,反衬了苏武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2、卫律是怎么对苏武进行劝降的?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卫律的劝降方式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举剑来威通,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来利诱。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是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苏武对其威逼而“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❺幽置大窖、苦守北海活动一:读第六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白单于禀告、告诉2、乃幽武置大窖中囚禁3、天雨YÙ雪动词下4、使牧羝(dī)公羊5、别其官属常惠等分开、离析6、廪食不至廪:粮仓。官府发的粮食7、杖汉节牧羊名词用作动词柱8、卧起操持拿9、武能网纺缴动词,结网10、檠弓弩动词,用檠矫正弓弩活动二:研习文本如何刻画苏武形象的?通过典型环境,烘托人物。苏武在匈奴十九年,饱尝艰苦。被囚禁于大客断绝饮食,啮雪吞旃,单身流放,掘鼠穴收野果,苏武顽强地活了下来。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强烈的爱国意志支撑着他在苦难中坚守,通过对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苏武坚韧不拔、历久不的爱国意志,表现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❼李陵劝降活动一:读第七、八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汉代在其本官职外的加官2、不敢求武访求3、久之助词无实义4、因谓武曰乘机6、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一向7、空自苦亡人之地同“无”8、扶辇下除辇:皇帝的车子。除:门与屏之间的通道9、劾大不敬判决10、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祀11、独有女弟二人妹妹12、诚甘乐之的确、确实13、子为父死亡所恨遗憾14、自分已死久矣!料想、断定活动二:研习文本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①忠义无人能见,汉朝百姓看不见,汉朝天子更看不见,诱使苏武放弃守节。②说明苏武家人的不幸遭遇:a.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b.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c.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妹妹和儿女生死未卜。③述说自己投降的经历。④现在的皇帝年老昏庸,法令无常,不值得为他守节。❽获释归汉活动一:读最后两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匈奴诡言武死欺骗的话2、具自陈过完全、详尽3、如惠语以让单于按照、依照4、谢汉使曰道歉、谢罪5、前以降及物故“以”同“已”,已经。物故:死亡6、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在……的时候活动二:研习文本“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①感叹、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的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汉朝的尊严,保持了气节。②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荣归故里。四、探究归纳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苏武的形象的?①通过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匈奴内部发生谋反事件,受到牵连时对常惠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并拔出佩刀自刎。这一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他以死报国、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个性。②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性格和节操。在两次劝降中,苏武不畏淫威不为利动,不为情动,崇高气节表现的淋漓尽致。③通过对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苏武坚韧不拔、历久不灭的爱国意志。苏武被囚禁于大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旃,单身流放,掘鼠穴收野果,但他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强烈的爱国意志支撑着他在苦难中坚守,表现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2、作者详写卫律、李陵劝降苏武的用意是什么?卫律和李陵劝降苏武时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用意:衬托苏武不受威逼利诱,对国家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不同: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李陵劝降苏武时则不同,他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以切身体会说明自己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不同的原因: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因为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因为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曾任汉使出使匈奴,后投降匈奴,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唯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李陵是一代名将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大义凛然后“泣下沾衿”,可见其尚存羞恶之心。3、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因人物关系的不同和劝降方式的迥异而有所不同。人物关系上:卫律原来是汉使,但已经投降匈奴,是国家的罪人,是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他毫不客气。李陵虽已投降匈奴,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劝降方式上:卫律劝降时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软硬兼施,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对其为人鄙夷。当卫律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而“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而李陵劝降时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界限,表明自己的立场。苏武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措辞和态度。五、思维延伸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于国家、人民,而非忠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牺牲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观点一:苏武的患诚不是愚患。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和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为了不引起汉与匈奴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牺牲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国家的和平、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不贰,这种忠诚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汉武帝的,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观点二:苏武的忠诚里还是有一些愚忠的成分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苏武却味坚持认为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其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也要澄清。不过,苏武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观点三:在封建社会里,君王是国家和人民的代表,所以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常常就表现为忠于君王,爱国与忠君密不可分。苏武生活在汉朝,当时的汉朝和汉武帝是国家的象征,而汉武帝所领导的对匈奴的战争,一般来说,是为了捍卫汉朝的利益,所以,对汉朝和汉武帝的忠诚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反之,李陵投降匈奴,那不只是对汉武帝个人的背叛,而且是对整个汉朝的背叛。这正是苏武和李陵的高下之别。《苏武传》课堂检测一、基础训练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不顾恩义,畔主背亲B.空自苦亡人之地C.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D.信义安所见乎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置币遗单于币:(2)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假:(3)如惠语以让单于让:(4)扶辇下除除:(5)虞常果引张胜引:(6)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赂: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欲因此时降武B.始以强壮出空以身膏草野C.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D.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单于视左右而惊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C.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D.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5.下列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正确的一项是()①单于壮其节②羝乳乃得归③得夜见汉使④反欲斗两主⑤诚甘乐之⑥空以身膏草野⑦杖汉节牧羊⑧何久自苦如此⑨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⑩尽归汉使路充国等A.①⑧/②⑦/③⑥/④⑩/⑤⑨B.①⑤/②⑦/③⑨/④⑩/⑥⑧C.①⑤/②⑦/③⑥/④⑧/⑨⑩D.①⑤/②⑥/③④/⑦⑨/⑧⑩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相坐,即“连坐”,古时的一种罪名,指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B.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所用的敬辞,表示尊敬对方。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汉代黄门令等职常由宦官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D.年号,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忧外患等大事、要事时,会更改年号,一个皇帝可能不止一个年号。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2)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二、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苏武传(节选)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①,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②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次曰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次曰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次曰丞相高平侯魏相,次曰丞相博阳侯丙吉,次曰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次曰宗正阳城侯刘德,次曰少府梁丘贺,次曰太子太傅萧望之,次曰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选自《汉书》)【注】①旧:形容词用作名词,交情。②法:动词,仿效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坐死:因犯罪被处死B.霍光寝其奏,免武官寝:睡觉C.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故事:过去的典章制度D.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闵:同“悯”,同情,怜惜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B.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C.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D.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的死称“崩”。B.朔望: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农历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天为“晦”。C.祭酒:本为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后成为学官名,较为有名的有博士祭酒、国子祭酒等。文中指祭祀。D.左右:古代指在旁侍候的人,近侍。或者在书信中称对方,不直称其人,仅称他的左右以示尊敬。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武回国后,虽然他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捕,是霍光把廷尉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B.因为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所以宣帝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容、尊宠他。C.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出使时不辱君命,昭帝遗言也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D.皇帝很思念那些辅佐得力的臣子,就让人仿照他们的相貌画像,并题写了他们的官爵、姓名,苏武就是其中的一位。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2)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13.汉宣帝的哪些做法体现了对苏武这位节操显著的老臣的优待、关心与尊敬?答案C【解析】A.“畔”同“叛”。B.“亡”同“无”。D.“见”同“现”。2.(1)泛指用作礼物的车、马、皮、帛、玉器等。(2)临时委任的。(3)责备。(4)是门与屏(今所谓照壁)之间的通道。(5)牵扯。(6)赠送礼物。3.D【解析】A.介词,经由、通过/介词,趁,趁机。B.介词,在……的时候/介词,用。C.介词,在/介词,到。D.副词,于是,就。4.C【解析】C谋杀,古今义相同,谋划杀害。A左右,古义,身边侍侯的人;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操纵。B.丈人,古义,对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D.货物,古义,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5.B【解析】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豪壮。②名词用作动词生子。③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⑤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滋润。⑦名词用作动词,执、拄。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⑨名词作状语,向上。⑩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6.C【解析】“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的说法有误。黄门,官名,黄门侍郎与给事黄门侍郎的简称。汉有黄门令、中黄门诸官,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由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封建时代的中枢行政机构主要是三省六部。选项错在把“黄门”这官职当作中枢行政机构了。7.(1)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2)我料想(自己)已经是死去很久的人了!您(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聚,(让我)在您面前死去!8.B【解析】B.寝:搁置不理9.B【解析】解答本题,先根据断句的着眼点,作初步判断,“桀”“安”“权”“燕王”“之”“典属国”“大将军”“功劳”“都尉”“光”等词为名词或代词,可作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该断开;然后根据句意逐句分析,运用排除法,“予燕王令”错,先排除A、C,再分析“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可知,“功劳”后要断开,排除D。10.C“文中指祭祀”错,应该是指“苏武的尊号”。11.A【解析】A项,文中只说“廷尉奏请逮捕武”,并没有说苏武被捕。12.(1)(苏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2)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13.【示例】(1)在张安世的推荐下,重新起用被免官的苏武,让他担任右曹典属国的官职,并让他只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2)宣帝关心苏武有无子嗣,在知道苏武有一子留在匈奴后,想办法让苏武的这个儿子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并让他做了郎官。(3)宣帝令人将苏武像画在麒麟阁上,将苏武与那些辅佐自己、有美德的大臣一样看待,来表彰他的卓著功勋和高尚品德。【参考译文】:苏武回来的第二年,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与上官安有密谋,犯罪被杀。起初,上官桀、上官安父子与大将军霍光争权,多次逐条记录霍光的过失,送给燕王,让燕王上书昭帝,告发霍光。又扬言说苏武只因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来才授予典属国之职,霍光的长史没有功劳,却任搜粟都尉,霍光专权,肆意妄为。等到燕王等因谋反被杀,穷究与他们同谋的人,苏武平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交情,燕王也曾就苏武为国立功之事多次向皇帝申诉过,苏武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因此廷尉上奏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这个奏章压下,只免除了苏武的官职。几年以后,昭帝去世,苏武因曾以原来的二千石的身份参与朝臣迎立宜帝的计谋,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和三百户的食邑。过了很长时间,卫将军张安世(向皇上)推荐苏武,说他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宣帝立即征召苏武在宦者署听候命令,苏武多次进见宣帝,又任右曹典属国。因为苏武是以有节操著称的老臣,宣帝命令他每逢初一、十五入朝,给予祭酒的尊号,非常优容、尊宠他。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年事已高,儿子苏元又犯罪被杀,宣帝很同情他,就询问左右大臣:“苏武在匈奴那么长时间,难道没有生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当初从匈奴动身回来时,我的匈奴妻子正好生下一个儿子,叫苏通国,刚好有音信传来,希望能通过使者用财物把他赎回来。”宣帝同意了。后来苏通国随使者回来,宣帝任命他为郎。又任用苏武的侄子为右曹。苏武八十多岁,在神爵二年病死。甘露三年,单于开始朝拜汉朝皇帝。宣帝思念那些辅佐自己的大臣的美德,于是令人在麒麟阁上画上那些人,仿照他们的形体相貌,并注明他们各自的官职、爵位和姓名。只有霍光不注名字(以示尊崇),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氏,以下依次为: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丞相高平侯魏相,丞相博阳侯丙吉,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宗正阳城侯刘德,少府梁丘贺,太子太傅萧望之,典属国苏武。这些人都功勋卓著品德高尚,为当世人所熟知,因此画名臣图来表彰他们。《10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教学重点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解题1.播放《苏武牧羊》歌曲。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2.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3.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4.《汉书》与《史记》的对比(完成下表)。《汉书》《史记》体裁时间跨度体例注: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5.我国史书体例简介: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2)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3)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6.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属国。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苏武传》歌颂了苏武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气节。二、整体感知1.听录音朗读,了解主要意思,根据情节发展的脉络,为各个情节阶段添加小标题。2.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明确:传记的一般写法:①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②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具体材料1、2、3……);③最后为作者评说。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②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本文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只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艰苦历程后,终得归汉的过程。3.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缘由: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1);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遭遇:流放北海,杖节牧羊(6);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结局: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4.根据以上分析理清情节脉络,把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2~8):重点记叙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第三部分(9~10):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三、文本研读(一)第一部分研读1.字词句疏通和翻译。2.段意概括: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3.要点提示: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后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二)第二部分研读1.字词句疏通和翻译。2.段意概括:重点记叙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3.研讨要点:这部分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抑制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的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第二次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所表达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三)第三部分研读1.字词句疏通和翻译。2.段意概括: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3.研讨要点: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叙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的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的时光都在前列中度过,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持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