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0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课题3从大发展到大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2)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20世纪70年代(1)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通货膨胀严重。(2)各国进行调整,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知识点二建立“福利国家”1.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的调整,使“福利国家”发展起来。2.内容(1)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3.影响(1)“福利国家”制度也有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知识点三第三产业的兴起1.原因:二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美国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2.影响:第三产业的繁荣,是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构图解史]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信息提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罗斯福新政的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因“滞胀”而生的社会矛盾激化都促使二战后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构图解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信息提取: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特别提醒]福利制度不等于社会主义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国内矛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而不得不付出的一种代价,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也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不能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知识点四“新经济”的出现1.出现:二战后,美国努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使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工业应运而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影响:美国的“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构图解史]美国的“新经济”eq\a\vs4\al(关注新教材拓展新视野)1.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的新变化(1)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出现了新变化,从事农业和工业的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2)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三产业的崛起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工人阶级中的脑力劳动者迅速增加。他们被称为“白领工人”,逐渐形成了一个与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不同的阶层。据统计,20世纪40~70年代,美国“白领工人”的总数从1508万人增加到5105万人。(3)所谓“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2.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1)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国内矛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而不得不付出的一种代价,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也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不能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2)“福利国家”的建立是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生存和稳定的重要基石。(3)二战后的社会运动形成了人民民主斗争的高潮,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改善公民的生存权利。(4)“福利国家”的建立,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是,这些社会福利毕竟由国家财政负担,因此,当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5)20世纪80年代,美英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学术前沿]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在国家干预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等因素的推动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包括农业在内的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机器制造等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的比重上升为第一位。……产业结构的改变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农业人口和传统的体力劳动者减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非体力劳动者人数在就业人口中占第一位。——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思维激活]国家干预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上升较快。[史料实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料一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何正斌《经济学300年》史料二1973年危机以后,如果继续按照凯恩斯的办法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面对这种病症,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解读](1)史料一“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说明凯恩斯认为需要通过干预经济的方式去纠正自由主义的弊端,以实现经济的最大发展。(2)史料二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这表明凯恩斯主义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重新调整。[探究](1)指出史料一中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这一理论的实践。eq\a\vs4\al([试答])(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的“病症”和各国政府的解决办法。eq\a\vs4\al([试答])[历史解释]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1)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2)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3)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结合)。(2)社会政策:推行福利制度。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措施,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二战后普遍实行,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到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端开始显露,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缩小了福利规模。(3)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当代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4)增长模式: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实现了连续十年的经济持续增长,“新经济”出现。这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5)企业运营: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6)新的危机: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各国多推行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经济的“混合经济”。命题研析·应试集训真题体验1.命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与调整[全国卷Ⅲ]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关键点拨: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滞胀”现象,美国政府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发出了呼吁。[听课笔记]2.命题点:法国推行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的结果[2019·全国卷Ⅲ]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A.加剧了经济恶化B.实现了物价下降C.推动了通货紧缩D.放弃了经济自由[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历史现象尼克松呼吁“还权于州和地方”,扩大地方和州政府的自主性历史本质使联邦政府更有力地宏观领导美国经济、减轻联邦政府负担,增加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第2题计量史学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下降,物价上涨,说明20世纪70年代法国出现了“滞胀”现象仿真模拟1.[2022·东北三省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二战后,在英国的历届大选中,福利国家议题占据了竞选的主要部分。工党主张增加公共开支,对穷人予以更多的照顾;保守党侧重于市场原则,要求减少中央公共开支。在工党的努力下,英国的福利体系得以建立。这表明()A.政党之间难以达成福利共识B.党派更替执政不利于福利政策延续C.执政党的福利理念更加先进D.社会保障成为政党竞争的重要手段2.[2022·宝鸡市渭滨区高三适应性训练]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包括削减福利开支等措施的改革。她的这一改革()A.适应新经济发展的形势B.有利于英国走出“滞胀局面”C.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D.有利于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3.[2022·洛阳市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据统计,美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比例从1958年的47.7%上升到1992年的61.4%,而制造业的相应比例从25%下降到15.2%。美国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同样呈下降趋势,从1950年的30%降至2002年15%以下。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A.就业问题在美国社会十分严重B.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C.经济全球化加速美国工业衰落D.高新技术产业已成美国主导4.[2022·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联考]下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表(%),主要反映了()经济部门年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农业195012.223.350.719902.85.17.2工业195034.742.222.2199025.840.533.6服务业195048.932.426.6199071.454.459.2A.农业、工业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B.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C.新经济的出现导致了工人结构变化D.科技革命带来阶级关系变化课题4苏联模式的彷徨与歧路——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2.措施(1)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2)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知识点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重点:工业方面。3.措施(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4)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4.影响: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知识点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2.措施(1)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漫画说史]种植玉米运动信息提取:赫鲁晓夫改革提倡垦荒,盲目开展种植玉米运动,体现了改革必须有科学理论指导的重要性。[知识延伸]勃列日涅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实际上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来管理经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其执政时期都达到鼎盛。[构图解史]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和挫折信息提取: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体制只有不断地创新和调整,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3)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5)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3.影响(1)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2)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易错提醒]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大量的矛盾,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eq\a\vs4\al(关注新教材拓展新视野)1.赫鲁晓夫改革的探索性和开创性(1)赫鲁晓夫改革从反对个人崇拜和农业入手,符合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对改革斯大林模式的一种正确探索。(2)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创了苏联发展的新局面。(3)改革对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的改革运动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启发作用,为他国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2.东欧剧变(1)原因①体制日益僵化: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②经济改革受挫:经济陷入困境,政局动荡。③政治改革失误: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④外部因素影响: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2)概况①平稳过渡: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②流血冲突:罗马尼亚。③国家统一: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④国家分裂: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术前沿]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新思维”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思维激活]戈尔巴乔夫实行完全私有化,破坏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史料实证]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史料一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史料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对赫鲁晓夫改革的全面认识和评价。解读史料注意转折词“但是”的运用。作者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改革者,同时说明赫鲁晓夫是一位失败的改革者。(2)史料二中三个阶段的增长率“8.4%”“7.1%”“2.8%”。从横向看呈增长趋势,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纵向看,数据递减,说明苏联经济出现严重下滑趋势。从侧面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面临困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探究](1)史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eq\a\vs4\al([试答])(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eq\a\vs4\al([试答])[历史解释]战后苏联对苏联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家国情怀]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对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发展社会主义要立足于民生的改善。(5)要有全面的、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随意改变改革的重点。(6)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命题研析·应试集训真题体验1.命题点:赫鲁晓夫在农业领域改革的尝试[全国卷Ⅲ]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关键点拨:据材料中“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是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造成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所采取的措施。[听课笔记]2.命题点:《赫鲁晓夫回忆录》的史料使用与鉴别[全国卷Ⅱ]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转换思维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转换思维分析其目的第2题史料辨析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史料解读任何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的,史料解读需剔除干扰信息和错误信息史料推论推导过程必须有着清晰的内在推演思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3.[新高考借鉴][2021·福建卷,16]1979年,苏联一官方媒体评价论道:“资本主义正在把人类社会推向生态灾难。……唯有社会主义团结、人道的社会关系,才能使自然与人类社会真正和谐共处。”这主要反映了该时期()A.苏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B.资本主义国家存在严重的生态危机C.生态环境成为冷战竞争的宣传话题D.环境保护成效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仿真模拟1.[2022·临川一中实验学校高三模拟卷]在1927年的联共(布)十五大上,许多代表指出国家资金不足,缺少机器,农村党组织薄弱,干部政治水平低,强调集体化应该是缓慢的谨慎的和长期的。据此会议决议:集体农庄的发展应和全面帮助个体贫农与中农经济相结合。由此可见,十五大的基本精神是()A.鼓励富农经济的发展B.促进新经济政策方针全面贯彻C.开启工业化发展进程D.引导个体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2.[2022·赤峰市高三模拟考试]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其颁布的1959年至1965年的七年计划中,农业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达到了33%左右,而苏联最初的几个五年计划,农业和轻工业的投资加在一起也只有15%。由此可见,赫鲁晓夫意在()A.集中力量进行农村的建设B.纠正以往经济发展模式弊端C.全面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D.不断提高当时农民生活水平3.[2022·乌鲁木齐地区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1979年,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的《关于改进计划工作和加强经济机制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决议》规定:从1981年起,工业要基本上按照定额净产值制订产量,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基金计划。这一规定说明苏联试想()A.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控制B.通过经济效益来激励企业生产C.缩减企业的数量和规模D.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4.[2022·平顶山、许昌、济源高三检测]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达到美国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而农业总产值则达到了85%,尤其是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53%,成为当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改革()A.完成斯大林模式的突破B.扭转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传统C.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D.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第30讲课题3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史料实证][提示](1)定位:政府用经济办法调节有效需求,刺激消费,即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2)“病症”:“滞胀”现象。解决办法: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英美等国家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命题研析·应试集训真题体验1.解析:A项对: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从材料信息看出,针对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美国政府呼吁“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体现了美国政府逐步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项错:“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并非美国联邦政府的主要意图。C项错: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为了走出经济“滞胀”,普遍削减社会福利开支。D项错:根据材料中美国联邦政府政策的调整背景和内容,可知美国试图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并不意味着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答案:A2.解析:材料表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这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失灵导致的,密特朗政府通过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其结果必然是加剧了经济恶化,故A项正确;密特朗政府的措施进一步加剧“滞胀”现象,不会实现物价下降、推动通货紧缩,B、C两项错误;密特朗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不等于放弃了经济自由,D项错误。答案:A仿真模拟1.解析:据材料“福利国家议题占据了竞选的主要部分”可知,福利制度在政党竞争中备受关注,工党和保守党因代表阶层的不同而提出了不同的福利政策,说明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以社会保障为重要手段展开竞争,故选D项;材料仅提及英国工党和保守党之间难以达成福利共识,但不代表所有政党都如此,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工党和保守党的不同主张,但并未提及二者的更替执政,排除B项;保守党和工党都曾担任过执政党,因此C项表述不清楚,排除。答案:D2.解析:据材料“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包括削减福利开支等措施的改革”可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英国经济政策也在不断调整,20世纪七十年代经济滞胀,英国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增加经济活力,适应了新的经济发展形势,故选A项;材料的主旨是17世纪以来英国政府政策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强调政策的一致性,有利于英国走出“滞胀局面”,B项体现不出从17世纪到1979年的政策变化,排除;二战后,英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材料中的内容并不是为了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而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排除D项。答案:A3.解析: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制造业下降,结合科技革命的时代背景可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故选B项;美国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提升,并没有反映出严重的就业问题,排除A项;美国工业就业人数下降,所占产值比重下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后果,并非工业衰落的体现,排除C项;材料“美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比例从1958年的47.7%上升到1992年的61.4%,而制造业的相应比例从25%下降到15.2%”只比较了美国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以及制造业产值比重降低的趋势,没有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答案:B4.解析:由材料可知,从1950至1990年,从事农业的人口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阶级关系的变化,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不仅仅是农业、工业人口的变化,排除A项;服务业人口比重增加是现象而非实质,排除B项;新经济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答案:D课题4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史料实证][提示](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2)趋势:经济由较快发展到迟缓,并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命题研析·应试集训真题体验1.解析:A项对:据材料中“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以看出,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造成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注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B项错:赫鲁晓夫改革是在维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系统容错设计思路
- 世界名曲解读课程
- 求职简历制作指导模板
- 二零二五版房产抵押购销与房地产项目运营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旅游产品居间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生物降解材料研发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版兼职研发人员技术成果保密合同3篇
-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Python语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版公司向个人提供艺术品购买借款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法律法规咨询居间服务合同6篇
-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实词含义(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
- 豪迈CutRite V9板材优化软件学习教材
- 临床三基考试题库(附答案)
- 医学课件三叉神经痛3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智能节水系统设计与安装赛项)考试题库-上(单选题)
- 鹧鸪山隧道瓦斯地段专项施工方案
- HG∕T 2058.1-2016 搪玻璃温度计套
- 九宫数独200题(附答案全)
- 泌尿科一科一品汇报课件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工作管理规定
- 白铜锡电镀工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