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x至xxxxx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xxxxxxxx有限公司xxx分公司2007年6月目录TOC\o"1-3"\h\z第一章总论 1一、项目概况 1二、项目业主简介 1三、项目编制依据 2四、研究范围 3五、主要结论及技术经济指标 3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7一、**区概况 7二、项目建设的背景 7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2第三章旅游市场分析 16一、全国旅游市场分析 16二、xxx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8三、**湖旅游产业状况 22第四章游客量及交通量分析 25一、客源市场定位 25二、游客量及交通量预测 25三、游客量及交通量预测结果 27第五章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 29一、道路等级确定 29二、建设规模 29三、主要技术指标 31第六章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 32一、建设地址 32二、建设条件 32第七章工程方案 37一、设计依据及规范 37二、道路工程设计 38三、桥梁工程设计 57四、涵洞工程设计 60五、排水工程设计 62六、照明工程 70七、环卫设施 71第八章生态与环境保护及劳动安全 73一、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73二、环保设计原则 73三、施工期环保措施 74四、道路运行期环保措施 75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76六、劳动保护 76第九章节能 78一、节能分析 78二、节能分析依据 78三、节能措施与建议 78第十章建设进度及招投标方案 80一、建设进度 80二、招投标方案 80第十一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82一、投资估算 82二、资金筹措 84第十二章社会效益分析 86一、项目对本地区社会效益影响分析 86二、项目与本地区经济社会的互适性分析 86三、社会评价结论 87第十三章结论及建议 88一、结论 88二、建议 88附表:附表1:*****至xxxxx道路工程投资估算表附图:附图1:道路平面图附图2:道路纵断面图附图3:道路标准横断面图附图4:桥位平面图第一章总论一、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xxxx至xxxxx道路工程(二)建设地址:xxx市**区**湖镇(三)项目业主:xxx市**生态旅业开发有限公司(四)项目法定代表人:**(五)建设性质:新建(六)建设规模:新建城市次干道4.36公里,路幅宽度16M;42M简支箱梁桥一座,桥面宽度13M;涵洞12座,共计303.1米。(七)项目建设投资:工程总投资5828.46万元。(八)资金筹措:财政拨款1828.46万元,申请银行贷款共计4000万元。(九)建设期:本项目计划建设周期为12个月。二、项目业主简介本项目业主xxx市**生态旅业开发有限公司于2003年5月注册成立,注册资金7000万元,是一家具有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质的国有独资企业,经**区区政府授权,负责开发**湖旅游景区、包装旅游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公司下设工程部、办公室、财务部、社会事业部等部门。公司现有人员32名,平均年龄三十岁,其中研究生1名,大学本科学历18名,专科以上学历13名。其中: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10名。公司成立伊始即展开对**湖景区的规划工作,对不合理的项目和管理模式进行清理整治,加大对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广泛开展景区的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工作,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公司是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区旅游业发展的大好前景下成立的,致力于**湖及其周边库区的合理保护、开发和经营,努力改善景区现有的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为三峡库区旅游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三、项目编制依据(一)《xxx市**区**湖西岸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二)xxx市地科工程勘察设计院提供的《*****至回龙场沿湖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007年4月);(三)《市政工程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编制办法(试行1996)》;(四)《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五)《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180-84);(六)《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91);(七)《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八)业主单位提供的本项目的《方案设计文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四、研究范围根据国家计委《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及《市政工程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编制办法(试行1996)》、《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180-84)、《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91),对xxxx至xxxxx道路工程,围绕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开展研究工作,同时就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作出评价。五、主要结论及技术经济指标(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至xxxxx道路工程是**湖景区西岸片区的一条城市次干路,是该旅游风景区交通路网中的一条重要干道。它的建成将改善**湖旅游区的道路交通条件,带动道路沿线的旅游经济发展,对**区及周边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招商引资。(二)建设规模及主要技术标准1、建设规模xxxx至xxxxx道路工程,全长4.36公里,路幅宽度16M(人行道4M+车行道8M+人行道4M);为跨越河沟道路中间设置一座简支箱梁桥,全长42M,桥面宽度13M(人行道2.5M+车行道8M+人行道2.5M)。主要工程数量见下表:主要工程数量一览表序号工程项目名称单位工程数量一路基工程1土石方(挖)m3799602土石方(填)m31037963挡土墙m11.54护面墙m1955网格护坡m218306排水沟m5469二路面工程1机动车道m2407552人行道m2348713路缘石m87354路边石m86955植树棵1751三其他1桥梁m/座43/12涵洞m/座303.1/123(水田、塘)清淤m393454换填(素土或砂砾石)m3249805拆迁(房屋)m231526占地面积亩180.82、主要技术标准根据业主的要求及其提供的《xxx市**区**湖西岸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本项目为城市次干路Ⅱ级,设计车速为30km/h,路幅宽度16m,车行道宽8m,两侧人行道宽各4m。本项目全长4.36千米,道路线形设计在符合规划线位及走向的同时应完全满足《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的要求,主要技术指标如下表所示:主要技术标准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规定值采用值1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Ⅱ级2计算行车速度km/h303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40604平曲线最小长度m5069.6545最大纵坡%98.56最小坡长m85907凸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4006508凹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4005809路幅宽度m16(13)10车行道宽m2×411人行道m2×4(2×2.5)12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13道路设计年限年1514车辆荷载、人群荷载城-B级、4KN/m215设计洪水频率路基1/20;涵洞1/2516停车视距m30(三)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投资估算本项目总投资5828.46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用3338.17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075.65万元、预备费270.69万元、建设期贷款利息144万元。2、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5828.46万元,其资金来源为:财政拨款1828.46万元,其余申请银行贷款共计4000万元。

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一、**区概况**区是xxx市规划建设的9个地区性中心城市之一,位于xxx主城区的东北,距主城区约60km,长江横贯区境,幅员1415.49k㎡,辖16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569个村,紧邻渝北区、涪陵区和垫江县,根据2004年统计资料,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现价)77.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工农业总产值98.8亿元,增长26.2%,其中工业总产值77.85亿元,增长29.3%,农业总产值20.97亿元,增长16.0%。2004年,全区渔业产值6365万元,比上年减少了6.7%,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4992人,比上年增加30.3%,全区接待旅游人数50余万人次,创旅游收入7000余万元,比上年增长2.8%,年末全区总人口约8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9.7万,占80%。2004年,**区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达到42.1%,比上年增加了1.8个百分点。二、项目建设的背景三峡库区产业空虚化问题日益严重三峡库区一直是中国的连片贫困地区,库区范围内的十多个区县有半数以上属于国家级贫困县。2002年三峡库区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5.2%,人均国民收入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6.4%。xxx市在制定发展规划中,将全市划分为都市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板块,而“三峡生态经济区”则是xxx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地区。2002年,三峡生态经济区人均GDP仅为4053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300元,相当于都市经济圈和渝西经济走廊的29%和67%;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837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61元,相当于都市经济圈和渝西经济走廊的65%和72%。三峡库区贫困落后的原因有很多,如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交通信息不便等等,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在三峡工程启动前国家对库区的整体投入太少。另外在三峡工程初期,国家就开始对库区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严格限制,凡属淹没线以下的基本建设和企业技改项目基本上都不予批准,而库区内大部分区县的经济重心都集中在淹没线以下,因此,许多企业无法进行正常的技改和结构调整,只能进行简单的再生产,产品与市场严重脱节、效益低下、亏损严重,从而导致本就脆弱的库区产业更加衰微。国家三建委办公室副主任卢纯在新三峡国际财富论坛上公布,截至2003年9月,三峡库区共搬迁、关闭破产工矿企业1156家。在这种情况下,库区的工业经济的萧条便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除xxx库区的涪陵、**、万州等区县工业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外,大部分区县几乎成了零工业区,没有一家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第二产业是三大产业的中轴和灵魂,是区域经济赖以发展的支撑。由于第二产业的缺失,库区的产业链出现“断扣”现象,农业产业化链不再完整,农副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大量进入城镇的移民和下岗人员难以就业和再就业。一些人只好纷纷摆摊设点,但工业不强商业就不活。“门面多于顾客、商人多于客人”已成为库区移民新城的一道另类风景。“到处是新房,很少见厂房”,“只有交通线,缺少生产线”,有媒体甚至对此发出警告:三峡移民新城正在上演“空城计”。产业空虚化的危机显而易见。原xxx市委书记黄镇东在前不久召开的xxx库区经济社会发展专题会议上指出,产业“空虚化”是目前库区发展的最大难题,如不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可能会引发一些严重矛盾和问题。有学者将库区产业空虚化的不利影响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特别是三峡库区工程建设完成后,移民投资将逐年减少,库区经济发展将更加困难;二是移民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将会危及库区的社会稳定;三是部分移民为了生计,可能会出现乱砍、乱伐、乱采、乱建的现象,从而危及库区的生态环境,导致出现灾难性的后果。旅游业将逐渐发展成为xxx及三峡库区经济的支柱产业xxx市自1997年直辖以来,市委、市政府一直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着培育与扶持,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截至2001年底,在政府累计投入1.2亿元旅游结构调整资金的引导下,带动社会投资12.17亿元,其拉动比例为1:10,累计开发旅游项目99个;全市有国际、国内旅行社203家;一至五星级宾馆饭店111座;国家4A至1A级旅游区18个;涉外游船41艘,国内定点游船48艘;旅游定点车辆575辆,开辟了10条郊外旅游专线和4条“魅力xxx一日游”专线;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52家,定点餐厅、商店等151家;有12个区县(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区”称号。据初步统计,xxx市目前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约12万余人。长江三峡是我国目前推向国际市场的最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之一,三峡工程的建设又使三峡成为世界最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其知名度和品牌竞争力大大提高。2020年内三峡旅游区仍然是国际旅游者的最主要目的地之一,国际旅游者年均增长将保持10—15%,长江三峡旅游国际需求前景广阔无比。三峡是国内最知名的峡谷风光和峡江文化为代表的旅游目的地,只要读书到初中的学生都会为三峡的魅力所深深吸引。目前到三峡旅游的国内旅游者为120多万人,根据《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预测:2010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4亿人,城镇居民达到6亿人,国内旅游出游率将达到120%以上。届时,到三峡旅游的国内旅游者为350—400万人,这个数字只相当于同年国内出游城镇居民总量的0.5%—0.55%,三峡国际旅游前景广阔。根据《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测算结果,到2005年,三峡旅游区(不含泸州、广安、华莹)接待国际旅游者总人次达到120—125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9000万—1亿人次,共实现外汇收入5.5—6.5亿美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00—550亿元人民币。届时,三峡旅游区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国旅游业总收入的比重将达到7%,比2001年的5.65%提高1.5个百分点;占三峡旅游区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5%,形成全区旅游支柱产业格局。到2010年,三峡旅游区(不含泸州、广安、华莹)接待国际旅游者总人次达到195—215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1.6—1.8亿人次,实现外汇收入10.5—12亿美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000—1200亿元人民币。届时,三峡旅游区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国旅游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9%,比2005年再提高2个百分点;占三峡旅游区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实现全区旅游支柱产业发展目标。**湖旅游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西部大开发,三峡大移民,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全面实施,三峡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为三峡库区的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根据xxx市整体发展战略,**湖景区的旅游业将作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事实上,从2001年起,**湖旅游收入已超过了传统的主导产业——渔业的收入,已达到3000万元(渔业收入约2000万元),旅游人数已达到19万人次。2004年旅游人数已达到35万人次,旅游收入已达到4000万元。2003年10月30日,xxx市召开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专题会,决定从四个方面支持库区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加大对库区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继续加强对库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三是进一步给予库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四是支持库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会上,xxx市还做出决定,将把三峡库区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走廊”、“新型资源加工基地”和“世界级黄金旅游带”,并着力打造五大特色产业:一是把长江三峡打造为世界级内河旅游精品,使之成为库区的支柱产业;二是加快培植库区能源工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加工业、天然气及盐气化工等工业产业;三是加快优质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步伐,发展草食牲畜、优质柑橘、中药材、优质油菜等产业;四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快航运业发展;五是大力发展物流业。根据**湖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整个风景旅游区可分为湖面核心景观区,湖心景观区,大河自然生态及水上运动景观区,小河浪漫水道及外围景观区,届时,**湖将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网络,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旅游产品,完善的配套设施,一体化的管理服务,吸引着八方来宾,成为xxx及周边省市居民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是开发和利用**湖景区资源,完善景区基础设施的需要为积极开发**湖西岸片区的旅游景观资源,强化**区作为xxx近郊休闲度假旅游基地的功能,同时为改善**湖西岸片区内的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生态环境等条件,**区政府对**湖西岸片区进行了整体性规划,依托良好的自然山水景观资源,并与**湖生态环境保护、历史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其打造成以旅游服务和开发为产业导向,集居住、商业、度假、休闲、运动于一体的现代生态旅游综合开发区。*****至xxxxx道路工程是**湖景区西岸片区的一条城市次干路,道路起点位于凯源渡假村,经湖滨公园、拱背桥和北广场后到达终点回龙场并顺接一条既有碎石路,全长4.36千米,是该旅游风景区交通路网中的一条重要干道,它的建成将改善**湖旅游区的道路交通条件,带动道路沿线的旅游经济发展。(二)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加速城镇化步伐的需要**湖景区常住人口约两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13000多人,城镇人口约7000多人,主要分布于**湖镇及周边地区。以前,**湖景区经济结构主要以渔业和特色水果生产为主,渔业是传统的主导产业,近几年,由于旅游业的繁荣和蓬勃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景区的新兴主导产业。据统计,去年,景区内共接待游客约35万人次,旅游收入已达到4000万元,大大超过了传统的渔业收入。2004年,全区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到7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8%,全区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达到42.1%,比上年增加了1.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整个**区去年旅游业增幅有限,城镇化水平进展缓慢,**湖景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将极大改善**区的现有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动全区旅游业的加速发展,加快**区城镇化的进展步伐。(三)是提升**湖景区窗口形象、增强景区竞争力的需要**湖旅游资源类型齐全,资源单体数量较多。景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以岛屿、湖泊、山体及野生动植物等见长,可谓山岛湖景观三位一体,优美俊秀;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史迹、寺观、古城址、古建筑、特色物产等取胜,她不仅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水电站,还是小说《红岩》创作故地。**湖的特色物产丰富,地方气息浓郁,是镶嵌在xxx市中心位置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湖过去几年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宾馆、招待所、旅行社和家庭旅馆等各类接待服务设施上,其道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和游乐设施还比较薄弱,总体上说,**湖景区的旅游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本项目是连接景区内景点的交通次干道,其建设是景区内各个景点开发的必备条件。所以说本项目的建设对提升景区窗口形象,增强景区旅游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四)是解决库区移民及下岗再就业的需要根据2004年的统计资料,**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已达4992人,比上年增加30.3%,因此,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矛盾已经十分突出和迫切。按照三峡工程“175”方案,**区淹没涉及5镇1乡,半个县城,30家工矿企业及公路桥梁,港口码头等专业设施,直淹总人口7119人,规划搬迁人口10359人,其中:县城6127人,集镇557人,农村3675人。规划农业生产安置6268人,任务十分繁重。旅游业是以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等各项活动需求的综合性产业,一方面可以通过餐饮、住宿、旅行社行业的发展,为库区移民安置和下岗职工提供大量直接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可带动库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等相关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库区移民安置提供大量相应的间接就业机会。本项目的建设,将部分解决时库区移民及下岗再就业的问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综上分析,本项目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章旅游市场分析一、全国旅游市场分析国内旅游市场概况由于旅游业具有见效快和产业关联度强的特点,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国家旅游业已成为我国许多政府规划中的支柱产业,并且在近几年有了飞速的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民财富的增加,旅游消费逐渐普及化,特别是推行“五一”、“十一”春节长假以来,使得国民潜在的旅游消费能力迅速转化为现实需求,长假已成为切切实实的旅游黄金周。假日经济在全国各地特别是旅游基地得到迅猛发展。国内旅游消费变化以及入境旅游消费变化情况详见表3—1及表3—2。表3-1国内旅游人次数及旅游消费变化年份国内旅游人次数(亿人次)增长率(%)国内旅游消费(亿元)增长率(%)19842.019852.420.08019862.712.510632.519872.97.414032.119883.03.418733.519892.4—20.0150—19.719902.816.717013.319913.07.120017.619923.310.025025.019934.124.286419945.2427.81023.518.519956.2920.01375.734.419961.619.119976.440.82112.729.019986.947.82391.213.219997.193.52831.918.420007.423.23138.4310.820017.845.73522.3710.9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表3-2国外入境旅游人次数及旅游消费变化1978180.922.631980570.256.1719851783.3112.519902746.1822.1819954638.6587.3320008344.39162.2420018901.29177.92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旅游市场预测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00美元,国内旅游出游率为60%左右。到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000美元,届时,国内旅游出游率将达到120%—150%,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000美元,届时,国内旅游出游率达到200%—250%。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接待入境旅游者1.37亿人次,届时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入境旅游接待国,入境旅游接待人次约占全球国际旅游人次总量的8.6%,国际旅游者年均增长8%。我国国家旅游局预测:201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次将达到15—17亿人次,届时,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860—1300亿元人民币,2020年国内旅游人次达到29—3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20400—29300亿元人民币;接待国际入境旅游者2.1—3.0亿人次,国际旅游创汇580—820亿美元。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国内、国际旅游的未来发展态势令人鼓舞和乐观。二、xxx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我国西部旅游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据了解国家旅游局已会同有关专家研究西部开发旅游战略,计划通过10—15年努力,把旅游业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增长的战略支撑点,使西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生态旅游、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游的目的地。xxx市也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发展,这几年逐渐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编制了《xxx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截止2001年底,市政府累计投入1.2亿元旅游结构调整资金,带动了社会投资12.17亿元,其拉动比例为1:10,累计开发旅游项目100多个,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行业管理及社会参与的大产业框架已初步形成,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xxx拥有长江三峡、大足石刻等一批世界级的旅游精品资源,奇山秀水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旅游者,根据《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测算结果,到2005年,三峡旅游区(不含泸州、广安、华莹)将接待国际旅游者总人次达到120—125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约9000万—1亿人次,实现外汇收入5.5—6.5亿美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00—550亿人民币。届时,三峡旅游区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国旅游业总收入的比重将达到7%,比2001年的5.65%提高1.5个百分点,占三峡旅游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5%,形成全区旅游支柱产业格局。到2010年,三峡旅游区(不含泸洲、广安、华莹)接待国际旅游者总人次将达到195—215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将达到1.6—1.8亿人次,实现外汇收入10.5—12亿美元,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1000—1200亿元人民币,届时,三峡旅游区旅游总收入占全国旅游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9%,比2005年再提高2个百分点;占三峡旅游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15%,实现全区旅游支柱产业发展目标。市政府充分重视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重点推出石刻艺术鉴赏、宗教文化观光、民间工艺制作、山林湖泊休闲等旅游产品,按照世界级旅游精品的要求,强化基础设施,旅游配套服务及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并加强与xxx野生动物世界,永川茶山竹海等景点联动开发,加快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化的步伐,带动和促进了“渝西旅游经济走廊”的繁荣。按照国家级旅游名品的建设要求,对分布在市内各旅游区内的国家级风景名胜、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地质奇观等进行保护性开发,如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万盛石林、武隆仙女山、芙蓉洞、天生三桥、北碚温泉、金刀峡、合川钓鱼城、涞滩二佛、奉节天坑地缝、万州青龙瀑布、石柱黄水森林公园、黔江小南海、民族风情村、渝北统景温泉、张关水溶洞等国内旅游名品。近年来,各种特色旅游蓬勃发展,如“魅力xxx”山城都市游,神密乌江世外桃源游,温泉湖泊休闲度假游,巴渝古镇民俗古镇风情游,钓鱼古城史迹文化游,奉节天坑地缝自然景观游,国家旅游局把2005年定为红色旅游年,xxx市的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根据xxx市贯彻实施(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我市将培育形成六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和十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主城红岩联游线,江津聂荣臻元帅故乡游,开县刘伯承元帅故乡游,酉阳红色之旅,潼南红色之旅,南岸抗战文化游,沙坪坝—北碚红色文化游,城口红色之旅,小平故居跨区游,红色联线跨区游,随着红色旅游热的兴起,xxx市的旅游业将更加繁荣。1985—2002年xxx市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状况详见表3—3。表3-31985—2001年xxx国际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年份接待旅游人数(人)其中:外国人港澳台同胞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平均每人逗留天数(天)1985495084646083705272.11986551524429089038601.719876089452177825310631.5198864181451931871112811.51989412482145419959510271.619906960919913457018231.3199181745296255195023541.61992141165529498805039971.31993135596591407602548191.41994138593934084418054321.5199514289293625489426333219961617611081635323870902,31997259414154919103720105482.719981637381162884721188373.219991849361336295117397263.2200026680l19286373218138373.2200131323521921494040163413.12002461484310934150550218023.2年均增长率12.22%23.90%从上表可以看出,来渝旅游人数从总体来看,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可以预期,随着交通、通讯等设施的改善和旅游业的日趋成熟,xxx的旅游业也必然有更好的前景和更大的发展。当然,2003年,由于受非典疫情影响,国内外旅游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当年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均有所下降,如全市2003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262.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了7.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94.52亿元,比上年下降了3.5%,旅游业进入了低潮。从2004年以来,由于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引导规范旅游市场,下大力气培育旅游市场,理顺旅行社、游船、景区三方的利益关系,提高旅游竞争力,特别是去年在全国兴起的红色旅游热中,使旅游市场得到了复苏和健康有序的发展。三、**湖旅游产业状况**湖风景区概况**湖景区是经xxx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旅游风景区,位于**区的西北角,介于北纬107.10°—107.25°,东经29.54°—30.50°之间,是国际旅游热线三峡黄金水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景区,以山岛湖风光,**文化,乡土文化为主要景观特色的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湖旅游风景区整体面积179k㎡,其中水域面积65.5k㎡(可游面积43.8k㎡),有大小岛屿200余座,**湖景区分为狮子滩旅游综合服务区,湖心浏览区,动感水上游乐区,寿山仙岛浏览区及历史悠久的“赵云寨”、“东林寺”、“安顺寨”、“无常庙”等景区,还有意义深远的周恩来视察遗址,刘伯承养伤故居。**湖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坝高51.0m,坝长1399.5m,坝顶宽8.0m,设置了3座副坝,水库总容量10.27亿m³,水库控制流域3020k㎡,调节库容7.48亿m³,电站于1957年全部建成并发电,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水电站之一。1958年,农垦部门进驻库区,成立了**湖渔场,从事水产养殖和水果栽培。1985年**区正式成立**湖镇。1992年元月xxx市政府批准**景区为市级风景名胜区。1997命名为xxx市新巴蜀十二景“长湖浪屿”。**湖景区位于**区境内的西北角,地处**区、垫江县、涪陵市交界处,距**区政府所在地凤城镇28km。**湖景区旅游业发展现状**湖景区经济结构以渔业和特色水果生产为主,每年渔业产量约5000T,产值约2000万元,占xxx市消费量的45—50%。景区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夏橙生产基地,年产夏橙达160X104T。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景区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湖区内污染严重的网箱养鱼已得到控制,渔业发展规模不断下降,而旅游业已逐渐成为景区内新兴主导产业,据统计,2001年风景区共接待游客1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3000万元,已首次超过了渔业生产的收入。2004年**湖景区共接待游客35万余人次,旅游收入已达4000多万元。从整体看,**湖景区旅游业尚处于开发阶段,据有关调查资料,**湖风景区旅游客源市场情况详见表3—4。表3-4**湖景区旅游资源客源基本特征游客特征所占比例(%)所占比例(%)所占比例(%)地域结构xxx和本地游客74%市内其他地区游客20%国内外游客6%年龄结构青壮年60%儿童和老人40%旅游目的观光旅客75%商务会务游客20%其它5%季节性差异旺季(4—10月)80%淡季(11-3月)20%高峰期(五一、十一长假)35%停留时间一日游66%二日游30%多日游4%从旅游者旅游消费看,消费水平偏低,调查表明旅游者人均消费约158元,以基本消费为主,娱乐消费较少,而购物消费则更少。**湖景区旅游业发展前景根据**湖风景区总体规划方案,景区将规划建设成为集山水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核心景区的旅游项目可分为观光型、生态型、运动娱乐型、认知科普型、综合型等五类,游线可分为陆上游线,水上游线和滨水游线三类,所有项目建成后,整个景区将具备11大功能分区,集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探险观光、商务会务、康体疗养和综合水上运动等功能于一体。到2015年,年旅游人数可达到120多万,旅游收入将达到6.4亿元,其发展前景十分乐观。最终,**湖景区年旅游人数可达到150—200余万人次,年旅游收入可达到约10亿元。

第四章游客量及交通量分析一、客源市场定位**湖景区的客源定位,在近期和中期把重点放在本地,渝、川周边地区的客源市场上。从长远规划考虑,应把**湖旅游与长江三峡旅游结合在一起,争取吸引更多的外省游客和国际游客。二、游客量及交通量预测预测基础资料《**湖风景区旅游发展规划》《**湖狮子滩、坝上、罗山景区旅游开发规划》《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xxx市**区2004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旅游风景区投资指南》《**湖招商项目手册》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预测模型及依据年游客量增长计算公式:Si=Sj十Sj×PSi——————计算年游客量Sj——————上年游客量P——————年游客量增长率日最高游客量计算公式(面积法):C=(S/D)×GG=t/TC——————日游客量(人/日)S——————景区可浏览面积(㎡)D——————每个游客应占有的合理面积(㎡)G——————周转率T——————游完景区所需时间(h)t——————景区每天开放时间,按每日10h计交通量增长计算公式:根据项目特征和资料利用情况,景区交通量预测参照交通部《公路建设项目交通量预测试行办法》采用定基预测方法。预测模型:Ym=Yn(1+α)m-n式中:Ym—求算的第m年的交通量Yn—第n年调查的交通量(基年交通量)α—增长系数注:增长系数α变化时,以变化前一年作为下一阶段的预测基年,并以前一年的计算交通量作为基年交通量,进行下一阶段的预测。年均游客量增长率分析根据对旅游客源分析及近年来游客统计资料等基础,参考国内外重点旅游区发展的动态曲线规律及数据,按旅游生命周期理论和游客平均增长率理论的原则,利用旅游地游客曲线分析技术,可以得出我国风景区在开放初期旅游人数增长较快,但随着基数增大,增长率会出现下降的一般规律。**湖景区虽已初现规模,但还处于开发阶段,旅游景区还有待进一步开发,旅游基础设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生态旅游区、健康养生、寿山仙岛文化游览区及休闲度假旅游区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可以预测**湖景区游客增长率如下:2005—2010年间平均年增长率为12—14%,2011—2015年间年均增长率为10—12%,2016—2018年间平均增长率为5—7%,2019年以后的游客量将保持相对稳定。日最高游客量分析根据近年来xxx市及周边景区的游客量变化特点,可以看出游客量的高峰出现在每年的“五一”、“十一”和“春节”这三个黄金旅游周。由于最高游客量的直接计算比较困难且误差较大,需要很多的完善的统计资料,拟采用上述间接的景区面积法计算最高游客量。三、游客量及交通量预测结果年均游客量及交通量**湖景区2004年接待游客量约为35万人次,以此作为本项目的基本游客量,则可计算出**湖的年均游客量详见表4—1。表4-1年游客量及交通量预测表年份年增长率(%)年游客量(万人次/年)交通量(辆/天)20043512720051339.614520061344.716720071350.519220081357.122120091364.524320101372.926820111180.929420121189.632420131199.7356201411110.6374201511122.839320166130.24122017613843320186土46.24552019以后0146.2455日最高游客量及交通量**湖景区水域面积65.5k㎡(可游面积43.8k㎡),人均浏览景区时间5h,景区每日开放时间10h,每人合理浏览面积采用5000㎡/人,则景区日最高游客量约为1.75万人次。C=43800000/5000x10/5=17520人/日由上表分析可知,2008景区日均交通量为221辆,2018年将达到455辆/天。第五章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一、道路等级确定根据业主的要求及其提供的《xxx市**区**湖西岸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本项目为城市次干路Ⅱ级,设计车速为30km/h,路幅宽度16m,车行道宽8m,两侧人行道宽各4m。二、建设规模xxxx至xxxxx道路工程,全长4.36公里,路幅宽度16M(人行道4M+车行道8M+人行道4M);为跨越河沟道路中间设置一座简支箱梁桥,全长42M,桥面宽度13M(人行道2.5M+车行道8M+人行道2.5M)。该工程按照城市次干道Ⅱ级修建,设计行车速度30km/h,设计年限: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规定,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为15年。道路构筑物设计荷载等级:城B级,人群荷载:4.0KN/m2。主要工程数量见下表:表5-1主要工程数量一览表序号工程项目名称单位工程数量一路基工程1土石方(挖)m3799602土石方(填)m31037963挡土墙m11.54护面墙m1955网格护坡m218306排水沟m5469二路面工程1机动车道m2407552人行道m2348713路缘石m87354路边石m86955植树棵1751三其他1桥梁m/座43/12涵洞m/座303.1/123(水田、塘)清淤m393454换填(素土或砂砾石)m3249805拆迁(房屋)m231526占地面积亩180.8三、主要技术指标根据业主的要求及其提供的《xxx市**区**湖西岸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本项目为城市次干路Ⅱ级,设计车速为30km/h,路幅宽度16m,车行道宽8m,两侧人行道宽各4m。本项目全长4.36千米,道路线形设计在符合规划线位及走向的同时应完全满足《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的要求,主要技术指标如下表所示:主要技术标准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规定值采用值1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Ⅱ级2计算行车速度km/h303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40604平曲线最小长度m5069.6545最大纵坡%98.56最小坡长m85907凸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4006508凹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4005809路幅宽度m16(13)10车行道宽m2×411人行道m2×4(2×2.5)12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13道路设计年限年1514车辆荷载、人群荷载城-B级、4KN/m215设计洪水频率路基1/20;涵洞1/2516停车视距m30第六章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一、建设地址*****至xxxxx道路工程位于xxx市**区**湖镇,道路起点位于凯源度假村,经湖滨公园、拱背桥和北广场后到达终点回龙场并顺接一条既有碎石路,该道路全长4.36公里。二、建设条件(一)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1、地形地貌工程区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地形总体上较为平坦,山包呈浑圆状,斜坡平缓,坡角大多为5~10°,勘察区地形总体西高东低,最高点高程约380m,位于K2+380附近,最低点高程约340m,位于K1+580附近,相对高差约40m,勘察区多为农田或耕地,少量地段为荒坡。2、地层岩性勘察区出露地层从新至老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土(Q4el+dl)、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1)残坡积(Q4el+pl)分布于勘察区的大部分地表,为低液限粘土:浅黄色,可塑~硬塑状,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多含3~7%的砂岩角砾,粒径多0.5-2.0cm,呈次棱角状,风化强烈。厚度分布不均,在大多数地段的斜坡表面及坡顶,厚度一般0.5~1.5m,在少数地段的沟谷地带分布较厚,最大厚度4.95m。(2)上沙溪庙组(J2s)分布于整个线路的全线,岩性多为砂岩,仅在K2+290附近有少量泥岩,。砂岩:黄灰~青灰色,厚层至巨厚层状构造,细粒至中粒结构,钙质胶结,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云母等,局部具交错层理。泥岩:紫红色,厚层至巨厚层状构造,泥质结构,普遍含钙质及钙质结核。(3)风化带特征强风化带:砂、泥岩强风化厚度多1~1.5m,最大强风化厚度为2.0m,强风化带内岩体较破碎,网状裂隙发育,岩体强度较低,岩体多呈碎块状。3、地质构造工程区位于拔山寺向斜的北西翼,岩层产状由起点处112°∠11°渐变至K1+400处的148°∠11°、K2+300处的148°∠13°、K3+600处的117°∠10°,地层连续稳定,无断层通过,岩体较完整,呈大块状或层状结构。岩体中裂隙主要发育有两组,因线路较长,各地段的裂隙产状变化较大。4、水文地质条件勘察区根据地下水赋存介质及水动力特征,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残坡积层和第四系冲积层中,残坡积层中的地下水直接接受降雨补给,运移至低凹处排泄,水量动态极不稳定,季节变化大,赋水性差。根据本次勘察钻孔内水位状况,土层中基本无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砂岩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中,主要受降雨或土层中的地下水补给,在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基本无地下水,且由于岩体中裂隙不发育,故地下水含量微弱。根据附近区域的资料,本勘察区内地下水及地表水对建筑材料无腐蚀性。同时根据勘察区内的建筑经验,区内的土体对建筑材料亦无腐蚀性。5、地震及不良地质作用(1)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勘察线路区段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可采用简易设防。(2)不良地质作用工程区域内没有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下采空区、地下洞室等不良地质现象,地层连续稳定,亦无断裂构造,场地整体稳定性较好。道路区少量地段经过农村居民区,居民区建筑多为1~2层的砖房,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改造轻微。*****至xxxxx道路工程位于**湖边,工程区内除少量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外,地貌单元较为简单,地势较开阔平缓,地质构造简单,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自然斜坡稳定。路线途经地带以农田种植区和耕作区为主,土层为低液限粘土和少量填土,基岩重要为泥岩和砂岩,区内没有发现大量地下水,适于道路建设和开发用地。6、气候特征工程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条件较好。主要气候特点是冬暖春早,初夏多雨,盛夏炎热常伏旱,秋多连绵阴雨,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多雾少日照,区内以降雨为主,雪、冰雹少见,年平均气温17.5℃,月均气温以8月最高,达到28.4℃,1月最低为6.7℃。雨量充沛,年最大降雨量1451.7mm(1982年),年最小降雨量836.5mm(1961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62.1mm,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98mm。年蒸发量662.8mm。但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其中春季占降水量的30%,夏季占37%,秋季占27%,而冬季仅占6%,5~9月的降水量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6.8%,尤其是暴雨集中,强度大。(二)材料来源及运输条件水泥、砂卵石、块片石等材料可从可就近采购,按照就近取材、经济适用的原则,道路运输条件好。

第七章工程方案一、设计依据及规范设计依据1、《*****至回龙场沿湖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007年4月)2、《xxx市**区**湖西岸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3、由业主提供的断面测量成果。4、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设计规范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F40-2004)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G034-2000)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7、《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8、《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9、《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TJ50-2001)设计原则1、道路平面和纵坡符合规划要求,结合场平标高,既满足作为连接道路在交通功能上的要求,又满足作为城市次干路在服务方面的功能。2、坚持以**湖西岸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基础,局部做适当调整.坚持以人为本,综合考虑道路交通、行人、绿化景观、综合管网。3、道路设计时考虑两侧地块的开发利用,并为其提供条件。在参照规划标高和满足城市道路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合理的对道路平面和纵断面进行设计,尽量做到土石方填挖平衡,减少工程数量,注意本次设计道路与既有道路交叉口处的衔接。4、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及既有建筑物现状,因地制宜,合理设置构筑物;正确处理远期规划与近期实施的矛盾,在设计中注意满足**湖景区持续发展及分期建设的需要,避免重复建设,重视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二、道路工程设计(一)路线根据路线走向,结合本地区路网规划,调查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及其特征,依据《xxx市**区**湖西岸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规划图上进行路线方案平、纵平面设计,详见路线平、纵面图。(二)路基根据提供的勘测资料,结合沿线地形,填、挖边坡按以下处理:1、填方(1)基底处理路堤修筑时,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进行压实,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种植土、树根、杂草后,再压实,其压实度不小于90%。零填挖路基,应清除表层耕植土30cm,并采用翻挖压实或换填等技术措施处理,其压实度不小于95%。路堤基底范围内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影响路基稳定时,应采取拦截、引排等措施将水引离填方区,并可适当在路堤底部填筑不易风化的砂砾石料或块片石。当路基经过水田或塘时,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开沟放水晒干,清除淤泥和表层腐植土,对湿软土层应采取开挖换填素土或砂砾石以及抛石挤淤等措施处理以提高地基承载力。软弱地基处理地段对其处理措施、开挖深度和换填深度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而定。本次道路设计用于换填的素土和砂砾石或抛石挤淤的块片石工程量计入《挖淤泥排水工程数量表》中,其工程量为估算值。施工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工程量按实际发生方计量。(2)填料要求路基填料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以上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宜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度。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项目分类路床表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下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3030~8080~150150以下8543101015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810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0cm时,应翻挖后再回填分层压实,或掺5%(干土质量的百分比)的生石灰后再碾压。(3)填筑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不同种类的土必须分段分层填筑,不应混杂,且用不同土填筑的层数宜少。路基填筑前土基应夯压,使填土前土基压实度达到90%。涵洞、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透水性材料或石灰土。若机动车车行道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按下表的要求处理。部位填料最低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胸腔填料距路床顶<80cm砂、砂砾95>80cm素土93管顶以上至路床顶管顶距路床顶<80cm管顶上50cm以内砂、砂砾88管顶上50cm以上砂、砂砾95检查井及雨水口周围路床顶以下0~80cm砂9580cm以下砂93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市道路路基施工及验收规范》(CJJ-9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4)路基压实标准及质量要求A.路基压实标准: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要求如下:填挖类型深度范围(cm)压实度(%)主干道填方0~80≥9580~150≥93>150≥90零填及路堑路床0~30≥95B.质量标准:路床平整度:≤15mm中线高程:+10mm,-15mm横坡度:±0.5%宽度:不小于设计值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及弯沉值L0如下表:类别要求回弹模量弯沉值非石质路基≥30MPa≤310(0.01mm)石质路基≥50MPa≤230(0.01mm)2、挖方根据实际情况,本次道路设计挖方边坡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两种形式:第一种为自然放坡路段,高度小于8米的挖方,边坡为1:1;高度大于8米的挖方一级边坡为1:1,高度为8米;二级边坡为1:1.25,坡高为10米,两级边坡间设置1.5米宽的碎落平台,平台设置1:25的内倾横坡,便于排水;第二种为深挖方路段,一阶设置护面墙,墙高3米,二级边坡坡率为1:1,坡高8米,三级边坡坡率为1:1.25,坡高10米,两级边坡间设置1.5米宽的碎落平台,平台设置1:25的内倾横坡,便于排水。挖方边坡上侧山坡汇水面积大时,应于坡口5米以外适当位置设置截水沟,截水沟挖出的土可在截水沟之下侧做成土台,台顶应筑成2%倾向截水沟的横坡。横断面设计图中因截水沟标高难以控制未标出,施工时根据实地情况具体设置截水沟位置。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当边坡为石方时,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宜采用综合开挖法施工。在接近设计坡面1m范围以内应采用人工开挖,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碎石或砂卵石。3、路基排水本次道路设计共设置有6座钢筋混凝土盖板涵和6座临时圆管涵排水,临时圆管涵均采用Ⅱ级重型管,管径均为Φ800。为便于农田灌溉和路基临时排水,在填方路基两旁根据需要可适当设置临时边沟排水,防止路基被冲刷。临时排水管道和边沟的设置位置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其数量根据需要也可适当增设,达到临时排水的目的。4、路基防护工程本次道路设计在K1+548~K1+559.5段道路右侧新建拱背桥桥头设置了重力式挡土墙,挡土墙采用C20片石混凝土,墙高为5~7米;在K2+285~K2+360道路左侧及K2+320~K2+440道路右侧设置护面墙,护面墙高均为3米,且设置护面墙路段边坡采用菱形网格护坡。(三)路面1、设计参数本次设计道路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参数如下: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Ⅱ级路面等级:高级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标准轴载:BZZ-100设计年限:15年设计交通等级:重型车行道:上面层:SMA13厚4cm下面层: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厚5cm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厚0.7cm基层:6%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厚25cm底基层:4%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石质挖方厚20cm,填方、非石质挖方25cm人行道:预制C25混凝土彩色路面砖25cm×25cm×4cm2c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15cm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水泥含量4%)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材料技术要求(1)用于底基层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2.0MPa,用于基层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3.0MPa且不超过4.0MPa。基层的水泥含量为6%。基层顶面的当量回弹模量不得小于100MPa。:车行道上面层弯沉值不大于28(0.01mm),下面层弯沉值不大于30(0.01mm),基层弯沉值不大于34(0.01mm),底基层弯沉值不大于95(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水泥掺量为6.0%,水泥标号不低于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灰质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终凝时间在6小时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40mm,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扁平颗粒含量不大于20%。基层压实度不应小于98%,底基层压实度不应小于96%。用于底基层和基层的集料的配合比应分别满足下表所列要求底基层、基层材料(集料)级配要求结构层次底基层基层通过下列筛孔尺寸的百分比%37.510031.593~9810019.074~8988~999.549~6957~774.7529~5229~492.3618~3817~350.68~228~220.0750~70~7液限(%)<28<28塑性指数<9<9注:0~5mm的细集料有塑性指数时,0.075mm筛孔的通过率不应超过5%。3、沥青混凝土材料技术要求(1)沥青材料应用于本项目道路路面铺装层的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重交70号(中、下层沥青混凝土用)或90号沥青(面层改性沥青所用基质沥青)的技术要求,其技术标准参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2.1-2。本工程路面所用液体石油沥青的技术标准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4.1的要求。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70号90号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80~100针入度指数PI-1.5~+1.0延度(5cm/min,15℃)cm≥100≥100软化点(R&B)℃44~5442~52闪点℃≥260≥245含蜡量(蒸馏法)%≤3≤3密度g/cm3实测记录实测记录溶解度%≥99.0≥99.0薄膜烘箱试验163℃X5h质量损失%≤0.8≤1.0针入度比%≥55≥50延度25℃cm≥50≥75延度15℃cm实测记录实测记录应用于本工程的沥青表面层的SMA13改性沥青马蹄脂碎石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抵抗永久变形、低温抗裂及抗疲劳的能力,其动稳定度及马歇尔特性试验结果应能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5.3.3-3的技术要求。①沥青码蹄脂碎石混合料的级配要求应用于本工程路面铺装SMA沥青码蹄脂碎石混合料的级配需满足下表的要求:SMA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矿料级配要求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SMA1310090~10050~7520~3415~2614~2412~2010~169~158~12SMA13建设油石比不宜小于6.2%②纤维稳定剂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沥青路面的抗裂性能及使用寿命,在沥青混合料上面层中加入纤维稳定剂材料。采用木质素纤维,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11.1的要求。木质素纤维稳定剂的掺加比例不宜低于沥青混合料总量的0.3%。采用聚合物纤维,技术指标应符合《沥青路面用聚合物纤维》JT/T534-2004的要求。由于聚合物纤维在抗剪切和抗低温变形性能方面较好,还起到纤维加筋,减少路面反射裂缝,建议采用聚合物纤维。③应用于本工程的沥青表面层结合料的Sasobit改性剂的剂量为3%~4%,Sasobit改性剂的材料技术要求和Sasobit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除满足《公路改性沥青施工技术规范》中Ⅲ类改性沥青技术标准(见表一)外,还应满足表二、表三的要求。表一:《公路改性沥青施工技术规范》中Ⅲ类改性沥青技术标准指标EVA、PE(Ⅲ类)Ⅲ-AⅢ-BⅢ-CⅢ-D针入度(25℃,100g,5s)Min(0.1mm)>8060~8040~6030~40针入度指数PIMin-1.0-0.8-0.6-0.4延度(5℃,5cm/min)Min(cm)软化点TR&BMin(℃)48525660运动粘度(135℃)Max(Pa·s)3闪点Min(℃)230溶解度Min(%)—离析,软化点差Max(℃)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弹性恢复(25℃)Min(%)—粘韧性(N·m)—韧性(N·m)—RTFOT后残留物质量损失Max(%)1.0针入度比(25℃)Min(%)50555860延度(5℃)Min(cm)—表二:Sasobit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颜色白色沸点沸点以下发生温度分裂气味无味水稳性(20℃)不溶凝固点≥100℃PH值中性25℃密度0.94g/cm3物态凝固点以下为中性以上为液体表三:Sasobit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技术指标Sasobit改性沥青针入度(25℃,100g,5s)0.1mm≥50针入度指数PI≥-0.4延度5℃5cm/cm3cm实测记录软化点(R&B)℃≥70粘度135℃Pa.s≤1.0闪点℃≥230离析、软化点差℃无改性剂溢出、凝聚溶解度%≥99旋转薄膜烘箱试验(163℃x75min)质量损失%≥1.025℃针入度比%≥655℃延度cm实测记录(2)集料①卵石破碎集料为保证路面表面的抗滑能力,SMA面层拟选用卵石破碎集料作为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用于破碎的卵石直径应不小于6cm;其他面层可采用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的石灰岩轧制碎石,卵石破碎集料和其它面层粗集料应满足下表所示的技术要求。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技术要求指标中、下层用集料表面层用集料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82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028表现相对密度不小于g/cm32.52.6吸水率不大于%3.02.0对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4级5级坚固性不大于%1212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81520151218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度不大于11软石含量不大于%53集料磨光值(面层集料)不小于42集料冲击值不大于%2828集料的破碎面积不小于%9090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9.2中所提的技术要求。②填料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10.1的要求。(3)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集料与沥青的粘附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4)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①沥青混合料的级配应用于本工程路面铺装沥青混合料的级配需满足下表的要求: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要求混合料类型AC-20AC-13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筛孔(mm)通过率%26.510019.090~10016.078~9210013.262~8090~1009.550~7268~854.7526~5638~682.3616~4424~501.1812~3315~380.68~2410~280.35~177~200.154~135~150.0753~74~8沥青用量(%)4.0~6.04.5~6.5②混合料性能要求: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合料性能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性能技术要求技术指标要求AC-20-IAC-13-I马歇尔稳定度(KN)≥8≥8流值FL(mm)2~42~4孔隙率VV%深约90mm以内3~53~5深约90mm以下3~63~6矿料间隙率VMA%设计孔隙率(%)相应于以下公称最大粒径(mm)的最小VMA及VFA技术要求(%)26.516.03≥11≥12.54≥12≥13.55≥13≥14.56≥14≥15.5沥青饱和度VFA%55~7065~75击实次数次两面各75两面各75上、下面层的沥青混合料选择以下矿料级配:SMA13和AC-20,配合比设计应符合规范JTGF40-2004规定表5.3.2-1和表5.3.2-2的级配范围和技术要求。施工前必须选用符合要求的材料,通过配合比设计确定矿料级配和沥青用量。经配合比设计确定的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应符合规范JTGF40-2004表5.3.3-1的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的技术标准,并有良好的施工性能。(5)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及压实沥青混合料应采用沥青摊铺机摊铺,在喷洒有粘层油的路面上铺筑改性沥青混合料或SMA时,宜使用履带式摊铺机。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以提高平整度,减少混合料的离析。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层最大厚度不宜大于100mm。沥青路面的施工必须接缝紧密,连接平顺,不得产生明显的接缝离析。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150mm(热接缝)或300~400mm(冷接缝)以上。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m以上。表面层横向接缝应采用垂直的平接缝,以下各层可采用自然碾压的斜接缝,斜接缝的搭接长度与层厚有关,宜为0.4~0.8m。搭接处应洒少量沥青,混合料中的粗集料颗粒应予剔除,并补上细料,搭接平整,充分压实。平接缝宜趁尚未冷透时用凿岩机或人工垂直创除端部层厚不足的部分,使工作缝成直角连接。沥青混凝土路面应待摊铺层完全自然冷却,混合料表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铺筑好的沥青层应严格控制交通,做好保护,保持整洁,不得造成污染,严禁在沥青层上堆放施工产生的土或杂物,严禁在已铺沥青层上制作水泥砂浆。未尽事宜,请严格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要求执行。(四)平面设计本次设计道路全长4357.645m,起点位于凯源渡假村,经湖滨公园、拱背桥和北广场后到达终点回龙场并顺接一条既有碎石路。综合考虑设计道路与周围现有或拟建建筑物的衔接关系,尽可能利用既有路,做到经济合理、线路顺畅。(五)纵断面设计为保证**湖风景区西岸片区地块的开发和使用,满足规划要求以及景区内总体排水的需要,结合本工程在近期建设中的重要性,本次对该道路的纵断面设计主要以规划标高为控制依据,在满足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条件下,综合考虑众多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划标高做适当调整,与既有道路相交时充分把握与既有道路顺接的原则。纵断面设计应尽力保证道路两侧地块较好的开发利用和土石方基本平衡。道路起点设计标高为与凯源度假村旁既有交叉口现状地面标高,高程为368.61m,终点为与回龙场一条既有碎石路相交,高程为361.35m。道路全线共设置竖曲线18处,其中9处“凸”型竖曲线,9处“凹”型竖曲线,“凸”型竖曲线最大半径为R=10000m,最小半径为R=650m,“凹”竖曲线最大半径为7200m,最小半径为580m。纵断面统计数据表道路等级最大纵坡(%)最小纵坡(%)最大坡长(米)最小坡长(米)变坡点个数(个)城市次干路Ⅱ级8.50.5882.6459018(六)横断面设计本次道路设计标准路幅宽度为16m,其横断面组成形式为:16m=车行道4m×2+人行道4m×2桥梁标准路幅宽度为13m,其横断面组成形式为:13m=车行道4m×2+人行道2.5m×2机动车道为双向1.5%的横坡,人行道横坡为反向2%。路拱曲线统一采用三次抛物线。路基设计标高为路基中线高程,本项目部分平曲线内根据规范要求设置有超高和加宽,超高过渡段及加宽过渡段均在缓和曲线段内完成,超高旋转方式为绕中线旋转。(七)附属工程1、交叉工程本次设计道路与既有道路有交叉口5个,全为平面交叉。平面交叉口转弯半径均符合相应等级道路的规范要求。交叉道路原则上应满足次要道路服从主要道路的通行,提高通行能力,提高安全性。2、无障碍设计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本工程进行了盲道和无障碍设计。人行道上必须设置连续的盲道,行进盲道宽0.6m。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达到无障碍设施位置。指引残疾人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形的行进盲道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提示盲道。盲道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应与人行道砖一致。盲道应连续设置,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盲道宜避开井盖铺设,颜色宜为黄色。除盲道外还设置了缘石坡道。凡被立缘石横断开的地方要毫无遗漏地设置缘石坡道,构成全线无障碍。本次设计道路全线均进行无障碍设计。3、停车港本次停车港设计均采用划线式停车港,即停车港与车行道采用划线式分隔。停车港的站台为30米,两侧的加减速渐变段各25米,其停车港车道宽度为4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