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义_第1页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义_第2页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义_第3页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义_第4页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研究所卢静第一部分:近代国际关系史第一讲绪论一、国际关系是什么(一)国际关系: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指的是主权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由联结世界上所有的或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纽带所形成的各个国家之间密切联系,互相交错、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二)国际关系的特点1、历史性2、交往频率的密切性3、交往地域的广泛性4、交往内容的全面性5、由主权民族国家组成(三)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区别与联系国际关系格局:是国际舞台上各种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在一定时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相互作用的表现形态。体系与格局:体系(体制)与格局内涵上大致相同。体系(体制)指由各种国际行为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格局指该统一体的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秩序与格局:格局强调客观态势和相应的战略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而秩序则更多地强调理想的或主观上要确立的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运行机制。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三)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名称威斯特伐里亚格局维也纳格局凡尔赛—华盛顿格局雅尔塔格局特点群雄争霸五强并立力量失衡两极对峙形成1648年结束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的威斯特法里亚和会1814-1815年拿破仑战争后的维也纳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1919年)和华盛顿会议(192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开罗会议(1943)、德黑兰会议(1943)、雅尔塔会议(1945)和波茨坦会议(1945)内容国家主权,宗教问题,国家疆界镇压欧洲革命,维护封建秩序,划分势力范围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秩序处置战败国,美苏划分势力范围实质由主权民族国家组成的现代国际体系维护封建旧秩序,确保欧洲均势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体系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秩序二、国际关系的宏观历史背景1500年前后的世界I、东亚封贡体系II、穆斯林世界III、欧洲的中世纪三、欧洲走出中世纪1、文艺复兴Renaissance但丁《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米朗开基罗《大卫像》2、宗教改革2、宗教改革新教分别以M.路德、J.加尔文和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为代表美洲的发现及绕好望角到东印度通路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而又最重要的两件事。其影响已经很大了。……通过为欧洲产品开辟一个用之不竭的新市场而给新的分工和工艺的进步提供了机会,这在古代商业的狭小圈子里是从不会发生的。……不过,对于西印度及东印度两处的土人,这两件事件本来能够产生的一切商业上的利益却被它们所引起的不幸完全抵消了。——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3、民族君主国的出现4、地理大发现1486年迪亚士发现非洲南端的(风暴角)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1489年达伽马开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人类首次环球航行;1642-1643荷兰人塔斯曼航行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四、应对国际秩序的建立1、近代政治学的建立——马基亚维利、托马斯·霍布斯2、近代国际法的出现——格老秀斯3、“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红衣主教黎塞留简答题:1、什么是国际关系2、东亚封贡体系的特点。第二讲《威斯特伐里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重点:欧洲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及原因;法国路易十四在欧洲大陆的扩张;十八世纪几场重要的列强争夺战。难点:威斯特伐里亚体系的意义。一、《威斯特伐里亚体系》的形成(一)欧洲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在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所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战争的起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企图加强中央集权,联合天主教诸侯同新教诸侯进行的一场内战,欧洲主要国家借机干预德意志事务,以便扩疆拓土,争夺霸权,都先后卷入战争。致使这场以天主教同盟同新教同盟开始的德国内部的斗争演变成了广泛的国际战争。结束战争的威斯特伐里亚和会及和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由主权民族国家构成的国际关系史的真正开始。1、17世纪的欧洲政治版图2、神圣罗马帝国是内部矛盾《奥格斯堡宗教和约》1555年9月1、以帝国法律的形式结束了天主教在德意志的一统局面,确立了路德教和天主教两个教派的平等地位。2、根据“教随国定”原则,各邦诸侯在其领土内享有决定本人及其臣民宗教信仰的权力。3、赐予路德教徒宗教信仰的自由,但加尔文教徒被排斥在外。4、按照1552年实际存在的状况确定宗教疆界,当时新教诸侯所占天主教会财产不再退还。3、战争导火线:掷出窗外事件4、欧洲“三十年战争”的四个阶段:1618-1648I波希米亚-普法尔茨时期(1618~1624)II丹麦时期(1625~1629)III瑞典时期(1630~1635)IV法国-瑞典时期(1635~1648)(二)威斯特伐里亚和会与和约1、威斯特伐里亚和会的召开奥斯那布鲁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瑞典、德意志新教诸侯和城市代表闵斯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法国、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诸侯2、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内容(1)欧洲领土调整。法国得到阿尔萨斯大部(斯特拉斯堡除外),洛林的3个主教区(梅林、图尔、凡尔登)。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及东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维斯马城和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德意志境内几个大诸侯邦都扩大了领地,如勃兰登堡、巴伐利亚。(2)帝国宗教关系。承认德意志境内新旧教地位平等。(3)德意志的国家体制。确认德意志诸侯邦的主权。(4)确认国家主权。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独立。(三)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的意义1、确立了由主权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2、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3、积极促进了近代国际法学的建立和发展。(1)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2)在实践上肯定了国际关系中国家主权的基本准则。(3)创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对违约国可施行集体制裁的条例。(4)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使国际法脱离神权的束缚。(5)在西欧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对外关系1、英荷矛盾与三次英荷战争1652-1654,1665-1667,1672-1674《航海条例》1651年8月英国颁布。条例规定:(1)从1651年(2)欧洲国家制造或生产的商品和货物,或用英国的船运或用生产该商品国家的船,才可运到英国领土;(3)如违反本条例,没收其货物和载运的船只。2、英西矛盾3、英法矛盾三、法国在欧洲大陆的扩张1、“遗产战争”1667-16682、法荷战争1672-16793、对“奥格斯堡同盟”的战争(九年战争)1688-1697四、十八世纪欧洲列强争夺欧洲和殖民地霸权的斗争1、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2、北方战争1700-17213、七年战争1756-17634、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1772、1793(俄普)、1795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欧洲“三十年战争”2、遗产战争3、北方战争4、七年战争二、论述题:1、《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的意义。参考资料:十卷本《国际关系史》第一卷第2章“欧洲三十年战争及其结局”俞正梁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第一章“国际关系的形成”第三讲拿破仑战争一、法国政局演变情况二、七次拿破仑与反法联盟的战争1、第一次反法联盟与法-奥《坎波•福米奥和约》1793年3月-1797年10月2、第二次反法联盟与法-奥《吕内微尔和约》1798年底-1801年2月3、第三次反法联盟与法-奥《普莱斯堡和约》1805年4-12月4、第四次反法联盟与法-俄普《提尔西特和约》1806年9月-1807年7月5、第五次反法联盟与法-奥《维也纳和约》1809年4-10月6、第六次反法联盟与法-英俄普奥《第一次巴黎和约》1813年3月-1814年5月7、第七次反法联盟与法-英俄普奥《第二次巴黎和约》1815年3-11月三、拿破仑的霸权外交(一)追求“天然疆界”(二)建立附庸国(三)与英国争夺霸权“我曾向往过一个世界帝国,为了保证我能做到这一点,无限制的权力对我来说曾是必要的。仅仅统治一个法国,似乎照宪法行事要更好些。我曾向往过一个世界帝国,又有谁处在我们的地位上会不这样向往呢世界要求我统治它,那些君主和臣民争先恐后地归附在我的王笏之下……”——拿破仑思考题:简答题:1、大陆封锁政策论述题:1、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外交参考资料:陈乐民:《西方外交思想史》第二章第二节“拿破仑的霸权外交”第四讲《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一、维也纳会议1814、9-1815、61、背景2、会议召开俄国TsarAlexanderI英国Castlereagh奥地利Metternich普鲁士Hardenberg法国Talleyrand3、与会大国的具体目的和政策4、波兰-萨克森问题5、《最后议定书》二、神圣同盟与四国同盟——支柱和补充1、神圣同盟1815、92、四国同盟1815、113、欧洲协调体的尝试:亚琛会议1818、9特洛波-莱巴赫会议1820年10和1821年1月维罗那会议1822、10三、对维也纳体系的评价“重建欧洲持久和平”、“确立欧洲的政治均势”——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大大小小帝王分配赃物和奖金并商讨能把革命前的形势恢复到什么程度,民族买进和卖出,被分割和合并,只要完全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就行。”——恩格斯维也纳体系的均势结构给予“欧洲一代人一个没有大战,没有不断革命的情况下实现其愿望的稳定时期。”——基辛格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

1814年10月1日~1815年6月9日,根据反法联盟国家同法国签订的《第一次巴黎和约》,参战各方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会议(即维也纳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1815年6月9日,由英、俄、奥、普、葡、法、瑞典7国签署《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正文121条和17条附带条款。主要内容是恢复欧洲封建秩序,规定封建专制国家在其中占支配地位,各战胜国重新划分了在欧洲的势力范围,确定欧洲新的领土分割及要求法国向反法联盟国家支付战争赔款等。

《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及有关条约、宣言和文件构成了维也纳体系。它以均势原则、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等为指导思想,在拿破仑帝国瓦解后的欧洲,建立起多极的政治均势,并暂时维持了欧洲封建列强间的和平与协调。1848年法、意、奥、普等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给欧洲封建制度以沉重打击。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波兰-萨克森问题2、神圣同盟3、四国同盟二、论述题:1、如何评价维也纳体系参考资料:陈乐民:《西方外交思想史》第二章第三节“力量均势——维也纳会议”基辛格:《大外交》第四章“欧洲协调”许博:“浅析维也纳体系的多极格局”,《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年第2期。第五讲东方问题一、“东方问题”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指的是奥斯曼帝国衰落后,欧洲列强,尤其是沙俄在争夺奥斯曼帝国领土时所引起的一系列的复杂的国际问题。这些问题多集中在巴尔干和黑海通向地中海的两海峡。内容:1、列强对土耳其的干预;2、沙俄的侵略扩张;3、该地区的人民反抗土耳其奴役的民族解放运动。核心:列强对土耳其领土和权益的争夺二、19世纪20-40年代“东方问题”的发展1、希腊起义1821-18272、俄土战争与《亚得里亚那堡和约》1828-18293、第一次土埃战争1831-1833和《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4、第二次土埃战争1839-1841与《伦敦条约》《海峡公约》三、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与《巴黎条约》因沙俄的扩张计划所导致的沙俄与英法在近东为争夺土耳其权益而进行的一场争霸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圣地保护权问题。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1856年签订了结束战争的《巴黎和约》。战争使俄国开始丧失了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英法加强了在地中海和土耳其的力量;土耳其虽为战胜国,反被剥夺了在黑海拥有舰队的权利,并在经济上沦为英法的附庸国。四、19世纪70年代东方问题的发展1、列强的外交斗争——《安德拉西照会》和《柏林备忘录》2、1876年保加利亚起义和塞土战争3、1877-1878年俄土战争和《圣斯特法诺条约》4、柏林会议1878年1875-1878年近东危机期间欧洲列强召开的重新划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的国际会议。内容:会议着重讨论了保加利亚问题和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问题。结果:将保加利亚分为三部分,一个自治的保加利亚公国,一个半自治的东鲁美利亚省,一个仍受土耳其管理的马其顿。关于波黑:奥匈帝国对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有占领权。影响:1、俄国外交失败,俄国在柏林会议上被迫让出部分果实。2、俄国把责任推到德国身上,德俄两国关系笼罩上了阴影。3、柏林成为欧洲事务的中心,德国成为欧洲国际关系的仲裁人。4、会议虽然缓和了近东危机,但并没有对此做出根本解决,却把它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思考题:1、东方问题2、克里米亚战争3、柏林会议参考文献:王三义:“东方问题的延续与终结”,《南京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任羽中、陈斌:“试析19世纪上半期围绕“东方问题”所产生的大国关系模式”,《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赵爱伦:《俄国与“东方问题”的形成》,《西伯利亚研究》2001年第5期。第六讲俾斯麦外交一、俾斯麦其人俾斯麦的性格特点:强壮的体格,粗野的个性,对待农民的残忍,追求目标的毅力和不择手段以及现实主义的态度二、德意志的统一三次王朝战争:普丹战争1864、普奥战争1866、普法战争1870三、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形成1、原因2、核心内容: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大陆政策:是“俾斯麦时代”德意志帝国总的对外政策。核心内容: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集中全力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外交战略布局:联奥、拉俄、亲英、反法,集中精力对付法国,其中联奥是建立其体系的关键。3、三个三国同盟(德奥俄1881年、德奥意1882年、德奥罗1883年);两个地中海协定1887年2月和12月(英意奥);一个再保险条约1887年6月(德俄)三国同盟:德、奥匈、意结成的秘密同盟。德奥结盟后,俾斯麦为进一步孤立法国,又利用法、意两国争夺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加盟。主要内容:1、如意遭到法进攻,德、奥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遭受法侵略,意也担负同样的义务;2、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则缔约3国应协同作战。意大利对此附有一个保留条件:如英国攻击德国或奥匈,意大利将不负援助自己盟国的义务。3、当一大国(指俄国)攻击缔约国一方(奥)时,其他两缔约国应取善意的中立。条约有效期5年。之后四次续订。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5月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三国同盟瓦解。思考题:1、从德意志的统一评俾斯麦外交的特点2、试评述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形成。参考资料:基辛格:《大外交》第5章“两大革命家:拿破仑三世与俾斯麦》陈乐民:《西方外交思想史》第三章第2节“俾斯麦的小德意志与威廉二世的扩张主义第七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一、体系层次:德国的崛起打破欧洲原有的均势导致同盟体系的僵化1、德国实力的增长英德矛盾的具体体现:1、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2、贸易竞争;3、海军军备竞赛2、两大对立同盟体系的形成(1893法俄同盟、1904英法协约、1907英俄协约)3、均势体系失去灵活性(民族主义的兴起、人们对和平产生自满、德国政策)二、国家层次1、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内部危机2、德国的国内政治形势三、个人层次奥匈皇帝弗兰茨•约瑟夫、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战争导火线:奥匈皇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刺杀思考题:名词解释:三国同盟、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论述题:试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参考资料:陈乐民:《西方外交思想史》第三章“从力量均势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战”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第三章“均势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基辛格:《大外交》第6章“现实政治自食其果”;第7章“走向毁灭的政治机制”第八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关系一、英德军备竞赛和两次海牙和平会议二、三次战争危机和三次局部战争1、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5-19062、波斯尼亚危机1908-19093、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4、意土战争1911-19125、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19136、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思考题:简答题:怎样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德矛盾两次巴尔干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第九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关系教学目的: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两大军事集团的斗争,大战主要经过及结果。教学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6日奥匈对塞宣战(7月28日),德国对俄(8月1日)法(8月3日)宣战,英国对德宣战(8月4日)列强参战的目的和战争的性质大战初期阶段的国际关系(1914年8-12月)欧洲大陆的三条战线,施里芬计划。日本对德宣战(8月23日),并出兵山东。俄国对土宣战(11月2日)大战中期阶段的国际关系(1915—1916年)德国主力转向东线和俄军的失利;西线僵局;意大利的中立与参战;美国中立;美国对德宣战(1917年4月6日)大战后期阶段(1917—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和德国十一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思考题:简答题:1、萨拉热窝事件2、德奥集团战败的原因。

第二部分:现代国际关系史第十讲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巴黎和会1919、1、18-6、28(一)召开背景1、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2、欧洲国家的革命和民族运动高涨3、战胜国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二)战胜国参加和会的目的1、宰割战败国及其殖民地

2、反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三)和会的召开焦点问题:1、关于建立国际联盟和委任统治制度问题、2、关于德国疆界问题3、关于德国赔偿问题4、阜姆问题5、中国山东问题6、俄罗斯问题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1、《凡尔赛和约》(包括《对德和约》和《国际联盟盟约》1919、6和约内容:(1)领土调整(2)殖民地问题(3)军事条款(4)赔款问题国际联盟:国联盟约于1919年4月在巴黎和会通过,1920年1月随同《凡尔赛和约》正式生效。国联会址设于瑞士的日内瓦。宗旨:“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组织机构:大会、行政院、常设秘书处及各种专门委员会2、对奥地利的《圣日耳曼条约》1919、93、对保加利亚的《纳依条约》1919、114、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1920、65、对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1920、8三、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会议召开的背景——战后远东、太平洋地区形势的变化:(1)美国力量的膨胀(2)疯狂的海军军备竞赛(3)美、英、日等对中国的争夺2、会议召开的目的(1)美国破坏英日同盟(2)限制海军军备竞赛(3)对中国的处置3、华盛顿会议的成果(1)1921、12美英法日《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2)1922、2英美日法意《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3)1922、2美英法意日荷比葡中《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简称《九国公约》思考题:简答题:1、威尔逊的十四点2、国际联盟3、《四国条约》4、五国《海军军备条约》论述题:如何评价凡尔赛体系参考资料:基辛格:《大外交》第9章“威尔逊与凡尔赛和约”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第三章“乌托邦主义产生的背景”陈乐民:《西方外交思想史》第四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第十一讲苏俄/苏联建国初期的对外关系一、十月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打破了统一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2、鼓舞了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3、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4、国际体系中出现了两种社会制度国家间的相处、交往和矛盾。二、苏俄/苏联建国初期的外交(一)十月革命后苏俄所处的国际环境(二)苏俄对外关系的根本任务1、列宁其人2、求和平(1)《和平法令》1917年11月8日兼并“凡是把一个弱小民族合并入一个强大国家而没有得到这个民族的同意合并、希望合并的明确而自愿的表示,就是兼并或侵犯别国领土的行为,不管这种强迫合并是发生在什么时候,不管这个被强迫合并或被强制留在别国版图之内的民族的发展或落后情形如何,最后,不管这个民族是居住在欧洲或是居住在远隔重洋的国家,都是一样。”(2)《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1918年3月(3)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I、1919年3-8月;II、1919年9月-1920年2月;III、1920年4-11月(4)公布秘密外交文件(5)《告俄国和东方全体伊斯兰教劳动人民书》1917年12月3日(6)承认芬兰和波兰独立(7)两次对华宣言1919年7月和1920年9月3、谋发展(1)苏英贸易协定1921年3月(2)热那亚会议1922年4-5月和《拉巴洛条约》1922年4月突破外交孤立思考题:简答题:1、《和平法令》2、《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3、《拉巴洛条约》论述题:1、如何看待列宁在苏联建国初期的外交第十二讲德国赔偿问题一、英、法、美、德利益各方的打算英国:大陆均势法国:最大限度宰割德国美国:维持欧洲正常经济运行德国:尽可能少的赔偿二、德国赔偿问题的解决过程1、赔偿委员会的解决“斯巴比率”(1920年7月):法:52%;英:22%;意:10%;比:8%;日:%;葡:%;希、罗、南:%伦敦会议(1921年4月):德国赔款总额:1320亿金马克;分42年还清;每年支付20亿金马克给协约国;为完成支付对德国进行财政监督2、鲁尔危机3、《道威斯计划》4、《杨格计划》5、《胡佛计划》6、洛桑会议思考题:简答题:1、鲁尔危机2、《道威斯计划》3、《杨格计划》参考资料:1、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四卷),第六章“德国赔偿问题与欧洲安全问题”2、王宏波:“从道威斯计划看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外交”,《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3、张涛:”1923年鲁尔事件与欧洲格局剧变“,《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5期。4、肖德芳:“德国赔款问题与20年代欧洲政治格局的演变”,《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4期。5、王维克:“20年代德国赔款问题与国际关系”,《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第十三讲欧洲安全问题法国拿破仑战争后如何削弱法国:增强法国周边国家的权利→国际安全观的变化(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有一定影响),靠制度的安排,国际法,通过协约制度形式保障安全一、1920年代初期欧洲国家间关系建立欧洲安全保障机制的需要:1、法国需要建立安全保障机制;2、英美防止德国与苏俄接近。二、《罗迦诺公约》1925年10月国际国家实力的变化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国在瑞士的罗迦诺举行会议。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法国外长白里安、德国外长斯特莱斯曼、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等参加了会议。主要内容:1、德比法英意五国签定相互保证公约;2、德国分别与比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3、法国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签订相互保证条约(再此项内容中,重要的几方不在其中,没有关注德国东部疆界是否会变更);4、德国加入国联,并任国联理事会的常任理事。三、国联的裁军活动四、《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简称《非战公约》又称《凯洛格-白里安公约》1928年8月“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思考题:简答题:1、《罗迦诺公约》2、《非战公约》第十四讲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29年经济危机改变世界政治格局;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是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强权政治的时代,理想主义救不了世界,仍需靠权利政治;当时的德国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强,但其失去了海外殖民地,面临经济危机,无法转嫁危机,此时需要一个敢做敢说的人或政党;极端的民族主义。一、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体系层次:a.凡尔赛体系自身缺陷,本身内部矛盾重重,德国对此极其不满;—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成为加速器;c.国联的软弱无力2、国家层次:a.针对德国等法西斯主义,国际社会的反应: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主义;苏联集体安全政策的失败;b.德意志军国主义的传统,德国内部的分裂;c.德国对凡尔赛体系压迫的反抗,欲将其打破3、决策者个人:希特勒其人英法的绥靖政策:指二战前英法统治集团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以牺牲弱小民族利益换取大国之间的“和平”,避免武力冲突和对抗的一种外交政策。绥靖政策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1)英法的(相对)衰落对安全战略所造成的限制和影响,是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2)和平主义思潮(20年代)是绥靖主义产生并得以长期推行的社会基础(3)一战后欧洲均势格局的变化和不稳定的国际形势,是导致英法绥靖外交的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4)英法政局的不稳定也是其推行绥靖主义的一个内部原因(经济危机)(5)对苏联的敌视、猜疑以及把“祸水东引”的愿望,是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的最为重要的原因【(6)统治集团领导人的原因】绥靖政策的最高峰——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美国的中立主义(不参与欧洲事务,孤立主义根源)《中立法案》1935年8月一旦其他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美国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宣布之后,凡由美国或其属地之任何地点把武器、弹药及军事装备输往交战国港口、或输往中立国以转运至交战国者,均属违法。”苏联建立集体安全尝试的失败(1)美苏建交1933年11月(2)苏联加入国联1934年9月(3)《东方公约》计划的夭折1934年10月(4)法苏互助条约1935年5月(5)苏捷互助条约1935年5月二、德意日法西斯集团的形成(一)柏林-罗马轴心的建立(1936年11月)1、阿比西尼亚战争(1935年)2、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6年)(二)德日意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定1、《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6年11月)2、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三、德国的扩张四、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体系层次:华盛顿体系;经济大危机;国联无力2、国家层次:日本和英、法、美、苏等对日政策3、决策者个人东方会议(1927年6-7月)《田中奏折》“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中国);“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满蒙权利果真归我所有,那么,就可以用‘满蒙’作基地,假借贸易来征服支那400余州;再以‘满蒙’的权利为司令塔,而攫取全支那之富源;再以支那之富源而作征服印度及南洋各岛以及中、小亚细亚及欧罗巴”。美国的“不承认主义”(或“史汀生主义”)(1932年1月)不作为的,没有人真正抵制日本的侵略扩张“美国政府不能承认任何事实上的情势的合法性,也不拟承认中日政府或其代理人间所缔结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条约权利—包括关于中华民国的主权、独立或领土及行政完整,或关于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在内—的任何条约或协定”。补充宣言又表示:美国丝毫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合法条约之权利,也不拟过问任何解决事件之方法,但此项方法不得破坏美国在中国的权利。李顿调查团报告书(1932年)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冲突的重要原因”;而“从苏联来的共产主义目前的传播”是研究东北问题“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因素”,中国革命运动“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报告书要求中国政府“采取一切办法禁止并遏抑有组织之抵制日货运动”。鼓吹在东北实行所谓“高度自治”,成立“自治政府”,聘请外国顾问,中日一切武装力量都从东北撤退,另组织特别宪警作为东北唯一武装力量。(伪满洲国,内部已分裂,需要依附于日本发展)此事美国是不承认主义;苏联为自保,避免引火烧身以上种种都导致全面战争的爆发裕仁天皇二战后的美国独占日本,也已形成美苏两大对峙阵营,美国欲形成对苏联的包围圈,而日本是美国在东北亚战略上的重要一环;而日本社会的状况是天皇为神,欲将日本纳入美国的战略体系当中来,于是就使裕仁天皇逃脱了战后的制裁。思考题:重点及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名词解释: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中立主义、东方公约简答题:绥靖政策产生的背景及表现论述:试分析欧洲如何从战争策源地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考资料陈乐民:《西方外交思想史》第四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第四章“集体安全制度的失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第五章“现实主义的批评”基辛格:《大外交》第十二章“假象破灭:希特勒的崛起与凡尔赛和约的毁灭”第十五讲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一、法西斯战略进攻阶段(1939年9月—1942年下半年)(一)大战全面爆发和战争初期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大战全面爆发,波兰也出现了流亡政府;英法宣而不战,进行静坐战,仍是一种绥靖政策的表现,也为了祸水东引但是1940年年初希特勒入侵方向发生转移;20世纪20年代法国建造的马其诺防线,而德国却进入了法国北部平原→敦刻尔克大撤退(英法联军)→德军进入法国,法国内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