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卷I(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野史记载没有可信性 B.年代久远的文献不具备史料价值C.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 D.历史结论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夏朝。根据材料可知,《史记·夏本纪》和《战国策·燕策一》关于启的继位存在不同的历史记载,这说明受时代局限或阶级立场的影响,不同的史书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了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的特点,C项正确;“野史记载没有可信性”表述有误,野史记载也存在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A项;“年代久远的文献不具备史料价值”表述有误,排除B项;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科学分析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2.“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特点是()A.实行禅让制 B.实行世袭制 C.实行分封制 D.实行郡县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及人民分封给诸侯臣下,诸侯向周王承担义务,通过分封制,周王朝巩固了统治,拓展了疆域,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相比,这是西周政治上最突出的特点,C项正确;西周实行王位世袭制而非禅让制,排除A项;西周与商朝都实行王位世袭制,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实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C项。3.西周宗法制规定天子、诸侯等职位,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次一级的职位,即诸侯、卿大夫或士。这一制度旨在()A.构建完整的祭祀体系 B.适应周天子专制需要C.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 D.建立规范的礼制社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姬姓宗亲内,周天子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这一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C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度确立了政治权力的继承规则和贵族等级秩序,“构建完整的祭祀体系”“建立规范的礼制社会”不是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D项;西周时期,尚未出现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故选C项。4.盘庚之政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诸侯归附于商王朝的统治之下。此后,随着商王祖甲改制的进行,以后的几代商王均竭力扩大王权,这极大地限制了内外服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现象表明,盘庚迁殷后的商代()A.出现专制集权体制 B.内外服制达到鼎盛C.商王权威得到加强 D.社会改革蔚然成风【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时期中国。通过材料可知,商王盘庚时期,加强对诸侯的控制,祖甲及以后的几代商王也竭力扩大王权,反映盘庚迁殷后商王权威得到加强,C项正确;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材料本意是商王权力的加强限制了内外服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排除B项;仅凭商王祖甲改制不能断定改革蔚然成风,排除D项。故选C项。5.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一千多座墓葬中,大型墓不足百分之一,主人都是男性,随葬品多达二百余件,有精美的彩绘木器、陶器,还有不少礼器。而有些墓葬则惨不忍睹,非但没有任何随葬品,有的死者被杀死后就随意扔在坑里,这被一些史家称之为文明诞生时的“阵痛”。这说明该地区()A.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 B.阶级斗争和贫富分化明显C.遗址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遗址已进入奴隶社会时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尧舜时期(中国)。据题干“大型墓随葬品多达二百余件,而有些墓葬非但没有任何随葬品,有的死者被杀死后就随意扔在坑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出现了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B项正确;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反映的是尧舜时期的历史情况,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是夏朝的建立,排除A项;遗址只是体现了随葬品的情况,排除C项;遗址处在尧舜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6.商代外服诸侯乃是以氏族部落为基础自然长成的结构或由此发展而来的方国;而周代封国则是通过政治上的分封,人为地用政治手段建立的,即“封邦建国”。这表明,周代()A.完全抛弃了商代治国模式 B.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C.开启了血缘宗法管理体制 D.确立了周天子的绝对权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商代外服诸侯乃是以氏族部落为基础自然长成的结构或由此发展而来的方国;而周代封国则是通过政治上的分封,人为地用政治手段建立的,即‘封邦建国’”可知,方国以氏族部落为基础,封国则是人为地用政治手段建立的,体现了对地方控制的加强,B项正确;“完全抛弃了”说法绝对化,西周分封制是对商代内外服制的继承和创新,排除A项;商代已经实行了血缘宗法管理体制,排除C项;周朝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故选B项。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个高峰。但大家只注重了“争”的一面,却忽视了“融”的一面。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证了“诸家杂糅”相融相合的现实。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上博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德”不为孔孟独享,“道”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这些共通之处()A.得益于共同文化基础 B.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C.消除了诸子百家之间的争论 D.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大一统【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和共通的地方,结合所学,这种相似根源于共同的文化基础,也即诸子百家身处同样的历史时期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某些基本的倾向和根本的立场是相似相通的,A项正确;统治者对于战国时期不同思想流派,态度和政策是不同的,并非都给予积极支持,排除B项;“消除了争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百家争鸣”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共存,而非“大一统”,排除D项。故选A项。8.老子认为人对事物的欲望越多,就越不自由。孔子认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表明他们()A.都突出仁的思想核心 B.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C.都主张改革社会制度 D.迎合地主阶级的需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根据“人对事物的欲望越多,就越不自由”可得出老子主张人的自由;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反映出孔子关注人的成长。因此二者都强调人体的生命价值,B项正确;仁是孔子的主张,排除A项;法家主张改革,排除C项;老子、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9.周王的乐舞谓之八佾,共八列八行,孔子听说(鲁国)“季孙氏八佾舞于庭”,他表示“是可忍孰不可忍!”为此孔子提出崇德重礼的主张。孔子此举目的是()A.维护等级秩序 B.表达对现实不满C.强调文化差异 D.迎合贵族的需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鲁国季孙氏僭越周王的乐舞,孔子认为这是不对的,提出重礼的主张,说明孔子在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A项正确;孔子对现实不满是现象,而非其目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描述文化差异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孔子维护等级秩序,而非迎合贵族需求,排除D项。故选A项。10.商鞅在变法中曾颁布一项奖励耕织的法令,“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体现了商鞅变法哪项内容()A.废除井田 B.奖励军功 C.重视商业 D.重农抑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材料中“举以为收孥”的意思是,悉数把事末利及怠贫之人和他们的妻子儿女没收以为官中的奴隶;从事商贾之业是末业,而农桑耕织才是本业,体现了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奖励军功,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抑制商业,排除C项。故选D项。11.作为思想敏锐的学术群体,春秋战国诸子不约而同地继承“义”、改造义、发展义,以“义”作为建构自身学说的立足点。据此可知,诸子旨在()A.直面现实矛盾 B.弘扬礼乐文化C.强调精神建设 D.谋求天下大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作为思想敏锐的学术群体,春秋战国诸子不约而同地继承‘义’、改造义、发展义,以‘义’作为建构自身学说的立足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先贤们的思想学说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天下大治、天下大一统,生民免遭涂炭。所以,可以说先贤们的共同根脉魂就是“统一、大治”,D项正确;直面现实矛盾并非最终目的,排除A项;孔子维护礼乐文化,其他学派并不弘扬,排除B项;强调精神建设并非诸子的共同诉求,排除C项。故选D项。12.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意在说明()A.君子要爱护动物 B.统治者要有仁爱之心 C.君子要远离庖厨 D.统治者要施行仁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战国)。根据材料“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对于禽兽,看见它们活着,就不忍心它们死去;听到它们的悲鸣,就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这是君子即统治者有仁爱之心的表现,B项正确;爱护动物并不是孟子这句话的本意,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仁政,排除D项。故选B项。13.下图反映出秦朝统治时期()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B.北方边患问题基本得到解决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D.郡和县的区划名称开始出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秦朝疆域图”可得知,当时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北及长城、南到南海均为秦朝版图,且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反映出当时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A项正确;北方虽修有长城,但匈奴问题尚未解决,北方边患问题仍然存在,排除B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确立而不是加强,排除C项;郡和县的区划名称开始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4.秦代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名位在御史大夫之上,然而御史大夫所拥之实权,却比丞相大得多,其职司范围不仅限于“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还掌管全部律令。秦朝这制度设计体现了()A.三公之间的权力斗争公开化 B.皇帝失去对三公权力的掌控C.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 D.君主专制必然导致权臣专权【答案】C【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秦代丞相地位高于御史大夫,但其实权小于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虽然是丞相的助手,但权力范围大于丞相,无形会对丞相形成了牵制,可见,这一制度设计体现了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了丞相和御史大夫,并非三公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皇帝与三公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必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5.《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A.分封制 B.郡国并行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推行郡县制,取代西周的分封制,C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推行的制度,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是汉朝初期推行的制度,排除B项;行省制是元朝时期推行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16.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动用了约三十万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男劳动力的十分之一。秦朝有如此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主要是由于()A.实行思想专制的政策 B.确立中央集权制度C.修筑通往各地的驰道 D.制定完备严苛法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动用了约三十万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男劳动力的十分之一”,反映了秦朝有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其原因在于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项正确;材料要求的是中央强有力的原因,“思想专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思想领域的表现,排除A项;“修筑通往各地的驰道”不属于中央强大的原因,排除C项;“制定完备严苛法律”和中央强大无法构成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7.秦朝建立后,将天下兵器都收缴到都城咸阳并加以销毁,熔铸为12个各重千石的铜人;秦始皇又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将战国时各国所修城防壁垒(除长城外)完全拆除;对于六国故地的贵族、豪富,秦廷采取了强制迁徙的措施。秦朝的上述措施()A.加强了基层社会管理 B.缓和了各民族间的矛盾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扩大了秦朝的疆域范围【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据题意可知,秦朝建立后收缴销毁天下的兵器,拆除各国修建的长城,迁移各地的贵族和富豪,这些措施都大大削弱了地方势力,从而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秦设立乡里亭管理基层,题意和基层社会管理无关,排除A项;秦朝与匈奴关系尖锐,材料措施和缓和民族间的矛盾无关,排除B项;这些措施是加强国内的统治秩序,和扩大疆域范围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8.统一六国后,秦王朝为了“行同伦”而开展大规模的“整饬异俗”活动,“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这一举措()A.加强了君主专制 B.规范了纲常伦理C.传播了儒家思想 D.增强了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使民众在行为上规范,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了“行同伦”的治国政策,以整合统一后的各国民众。“行同伦”的目的在于改变原来六国贵族的不同民俗、道德和思想,教化民众,使全国人民统一法度,统一思想。这一政策虽属专制国家对民众强化管理的举措,但它进一步融合当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增强文化认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D项正确;行同伦,即代表了古代人民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及信仰等的统一,与“加强了君主专制”不符,排除A项;纲常,即三纲五常的简称,“规范了纲常伦理”开始于汉武帝尊崇儒术以后。而秦统一后以法治国,排除B项;秦朝在整顿风俗过程中会采用六国礼仪中比较优良的为秦朝所用,包括儒家礼制成分,但不能得出“传播了儒家思想”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9.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大司马霍去病等大臣上疏请立皇子闳、旦、胥为诸侯王,武帝起初表示反对,后经群臣反复奏请才同意封王。后来燕王旦谋反时与朝中大臣相勾结,并很快就失败。这表明()A.分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西周宗法制得到严格遵循C.诸侯王构不成对朝廷的威胁 D.君主专制遭到了严重削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设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诸侯王的谋反被很快平定说明诸侯王构不成对朝廷的威胁,C项正确;分封制与郡县制相比,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分封制,西周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排除B项;材料没有关于君主权力受到限制的信息,汉武帝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20.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武帝)纳丞相“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的建议。这一做法()A.使法家失去了主导地位 B.促使选官制度的单一化C.旨在维护汉朝统治安稳 D.标志儒学来源的多元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中国)。根据题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可知在汉武帝初期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要求思想上的大一统服务于政治上的大一统,维护了统治,C项正确;法家在秦朝灭亡后就失去了主导地位,西汉初年采取了黄老之术的道家思想,然后汉武帝确立儒学地位,排除A项;这一做法未涉及选官制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儒学来源的多元化,排除D项。故选C项。21.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汉承秦制”之说。只是在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发生变化,皇权进一步集中。这里的“变化”指的()A.地方监察制度形成 B.出现中朝与外朝的划分C.扩大了诸侯的势力 D.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汉武帝时为加强垒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原来的三公九卿称为外朝,B项正确;地方监察制度不符合“中央官制”,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诸侯势力被削弱,排除C项;唐朝三省六部制得到发展并逐步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22.汉文帝时“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谴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但由于地方监察体制不健全,加之地方豪强势力的不断增长,汉景帝时,地方吏治已发展到“豪猾,二千石莫能制”的地步,直接威胁着政局的稳定。为此,汉武帝()A.在郡一级设监御史专掌监察 B.颁布推恩令C.在中央设监察御史纠察百官 D.分天下为十三州部设刺史巡察【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材料反映了汉初监察制度不健全,地方势力的抬头威胁着中央集权。为此,汉武帝将天下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地方官员的不法行为,D项正确;秦朝在郡一级设监御史,负责监察,排除A项;推恩令是削弱诸侯王势力的举措,而非监察地方的举措,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监察御史是隋代开始设立的负责监察的官员,排除C项。故选D项。23.汉武帝时期,盐铁富商大贾腰缠万贯,却“不佐国家之急”。于是,汉武帝任用大盐商东郭咸阳和大冶铁商孔仅为大农丞,专门负责管理盐铁事宜,从此盐铁由政府专卖。据此可知,盐铁专卖措施实行的主要原因是(
)A.解决政府财政困难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C实现民族统一 D.防止地方割据【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根据材料“盐铁富商大贾腰缠万贯,却‘不佐国家之急’。……专门负责管理盐铁事宜,从此盐铁由政府专卖。”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盐铁官营制度,A项正确;盐铁官营是汉武帝加强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材料未涉及重农信息,排除B项;“实现民族统一”与盐铁专卖措施的实行无关,排除C项;富商大贾势力强大影响中央集权,但不是盐铁由政府专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24.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的西汉海昏侯墓葬,不仅出土了具有典型北方和西北风格的银质车马器“大角羊银当卢”,还出土了骆驼造型的编钟架构件鎏金青铜钩,这是长江流域较早出现的骆驼形象的文物。这反映了汉代()A.游牧民族的南下较为频繁 B.南方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与骆驼C.江南地区手工业领先北方 D.陆上丝绸之路对江南地区的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江西地区的海昏侯墓发现了具有北方和西北地区风格的银质车马器与骆驼形象的青铜器,体现了北方以及西北地区与江南地区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而骆驼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运输工具,这些出土文物的形象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对江南地区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到这些文物传播到江西的具体方式,所以仅凭这几件文物的发现不能证明游牧民族南下较为频繁,排除A项;马车与骆驼是北方的主要交通工具,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这些工艺品的产地,也没有南北双方手工业技术对比的资料,无法判断南方手工业技术比北方先进,排除C项。故选D项。卷II(非选择题,共3大题,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周初分封,“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在各诸侯“并国”“开地”的过程中,周王朝的天下一统局面才得以形成和扩展,达到空前广袤的程度。在分封制条件下,周天子与各地诸侯的君臣关系和天下共主的权威在整个西周时期一直到春秋初期都是实际存在的。——摘编自董恩林《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材料二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趁机割据一方,并以武力控制周边的中小诸侯,形成了自己的霸业。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以臣弑君的事件频繁发生。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春秋后期,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护“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招揽人才,一些大贵族还以养士竞争高下,战国四君子就是其中著名的代表。——摘编自杨共乐主编《从历史印迹中走来的世界(中国篇)》(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代分封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周代分封制瓦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代分封制瓦解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分封制瓦解与百家争鸣的关系。【答案】(1)特点:受封诸侯可以因地制宜、开疆扩土;诸侯之间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周天子具有“天下共主”的权威。(2)原因:周王室衰落,诸侯割据;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影响:私入讲学兴起并发展,学术下移;各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激烈;士阶层兴起,百家争鸣出现。(3)关系:分封制瓦解,周天子无力维护“天下共主”的地位,“学在官府”的体制也被打破,学术下移,士阶层兴起,百家争鸣出现;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多治国思想,又推动了分封制的进一步瓦解。【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周朝中国。根据“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可知,受封诸侯可以因地制宜、开疆扩土;根据“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可知,诸侯之间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根据“周天子与各地诸侯的君臣关系和天下共主的权威在整个西周时期一直到春秋初期都是实际存在的”可知,周天子具有“天下共主”的权威。【小问2】本题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趁机割据一方”可知,周王室衰落,诸侯割据;根据材料“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以臣弑君的事件频繁发生”可知,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影响:根据材料“私人讲学兴起”可知,私人讲学兴起并发展,学术下移;根据材料“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可知,各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激烈;根据材料“各诸侯国纷纷招揽人才,一些大贵族还以养士竞争高下”可知,士阶层兴起,百家争鸣出现。【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护‘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可知,分封制瓦解,周天子无力维护“天下共主”的地位,“学在官府”的体制也被打破,学术下移,士阶层兴起,百家争鸣出现;结合百家争鸣的影响可知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多治国思想,又推动了分封制的进一步瓦解。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末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四海之内若一家”局面的出现,为全国大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为了摆脱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灾难,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渴望统一,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希望结束战乱,出现一个长期安定的社会局面。当时西方的秦国,因为改革比较彻底,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它所拥有的疆土已经超过了山东六国,综合国力最强。再加上这时有赢政、李斯、王翁、肇恬、尉缭等一批有作为的君臣,所以时人形容说,秦国要扫灭六国,就好比从灶台上吹灰那么轻易。统一已经是水到渠成的历史趋势。——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材料二经过对匈奴、越族的战争后,秦的疆域,“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在这个广大地区内居住着各族人民,由于统一在一个国家政权之下,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并解除了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所带来的突难。秦王朝的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统一的背景。(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统一的意义。【答案】(1)经济发展,各地区交流日益密切;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盛;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嬴政雄才大略:秦国吏治清明,广纳贤才;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等。(2)政治上确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法律上颁行法律,以法为教;交通上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社会上,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整顿社会风俗。(3)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稳定了社会秩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初步奠定了以后疆域的基础: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长期沿用;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和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战国末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可知,经济发展,各地区交流日益密切;据材料“为了摆脱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灾难,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渴望统一,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希望结束战乱,出现一个长期安定的社会局面”可知,人民渴望安定统一;据材料“当时西方的秦国,因为改革比较彻底,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它所拥有的疆土已经超过了山东六国,综合国力最强”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盛;据材料“再加上这时有嬴政、李斯、王翦、蒙恬、尉缭等一批有作为的君臣,所以时人形容说,秦国要扫灭六国,就好比从灶台上吹灰那么轻易”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嬴政雄才大略;秦国吏治清明,广纳贤才;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等。【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交通、社会等方面进行说明。政治上确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法律上颁行法律,以法为教;交通上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社会上,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整顿社会风俗。【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可知,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稳定了社会秩序;据材料“由于统一在一个国家政权之下,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并解除了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并结合所学可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和发展;据材料“秦王朝的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并结合所学可知,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初步奠定了以后疆域的基础: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长期沿用。27.自古以来,对同一历史人物因史书作者所处时代、立场观点不同,往往会有不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初期,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举荐贤才,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兴建太学,“修郊祀,改正期,定历数(历法),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古代帝王到泰山祭祀天地的典礼),礼百神”。有夏商周三代之风。以汉武帝这样的雄才大略,还以汉文帝、汉景帝那样的恭俭态度对待百姓,就是《诗经》《尚书》里所称道的上古贤君也比不过他。——摘编自班固《汉书·武帝纪》材料二汉武帝穷奢极欲,刑罚繁重,横征暴敛,对内大兴土木,对外征讨四方,又信奉神鬼之说,“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很多人被迫作了盗贼,这与秦始皇没有多少不同。但为什么秦朝因此灭亡,而汉朝却因此而兴盛呢?是因为汉武帝能“遵先王之道”,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守住基业,能“受忠直之言”,厌恶被人欺瞒蒙蔽,始终“好贤”,赏罚分明,到晚年又能改正以往的过失,将国家大事托付给合适的大臣,这正是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祸”的原因。——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其中一种对汉武帝评价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
观点: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很有作为的皇帝。
说明:汉武帝独尊儒术,表彰六经,兴太学,使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推行察举制,使人才大量涌现;制订历法,重视文化建设;维护封建伦理,继续推行“文景之治”休养政策,西汉国力达到鼎盛。
结论:汉武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封建帝王。
示例二
观点:汉武帝是一个功过都很突出的封建皇帝。
说明:汉武帝一方面尊先王之道,重用忠直贤人,赏罚分明;开启盛世;晚年知错改正;免亡秦之祸。另一方面,“繁刑重敛”,大兴土木,神化君权,使百姓疲敝,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不断,有亡秦之失。
结论:汉武帝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君主,具有时代和阶级局限性。【解析】论证:首先,阅读材料,概括其中一种对汉武帝评价的观点,如根据材料一中“以汉武帝这样的雄才大略,还以汉文帝、汉景帝那样的恭俭态度对待百姓,就是《诗经》《尚书》里所称道的上古贤君也比不过他”等信息,可得出观点——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很有作为的皇帝;确定观点后,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选择三个及以上史实,加以论证,如通过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措施,分析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并在史实论述基础上,归纳总结,说明汉武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封建帝王;也可利用材料二中“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祸’”等,得出观点“汉武帝是一个功过都很突出的封建皇帝”,并结合材料二和史实进行论证;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卷I(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野史记载没有可信性 B.年代久远的文献不具备史料价值C.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 D.历史结论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夏朝。根据材料可知,《史记·夏本纪》和《战国策·燕策一》关于启的继位存在不同的历史记载,这说明受时代局限或阶级立场的影响,不同的史书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了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的特点,C项正确;“野史记载没有可信性”表述有误,野史记载也存在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A项;“年代久远的文献不具备史料价值”表述有误,排除B项;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科学分析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2.“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特点是()A.实行禅让制 B.实行世袭制 C.实行分封制 D.实行郡县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及人民分封给诸侯臣下,诸侯向周王承担义务,通过分封制,周王朝巩固了统治,拓展了疆域,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相比,这是西周政治上最突出的特点,C项正确;西周实行王位世袭制而非禅让制,排除A项;西周与商朝都实行王位世袭制,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实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C项。3.西周宗法制规定天子、诸侯等职位,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次一级的职位,即诸侯、卿大夫或士。这一制度旨在()A.构建完整的祭祀体系 B.适应周天子专制需要C.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 D.建立规范的礼制社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姬姓宗亲内,周天子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这一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C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度确立了政治权力的继承规则和贵族等级秩序,“构建完整的祭祀体系”“建立规范的礼制社会”不是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D项;西周时期,尚未出现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故选C项。4.盘庚之政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诸侯归附于商王朝的统治之下。此后,随着商王祖甲改制的进行,以后的几代商王均竭力扩大王权,这极大地限制了内外服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现象表明,盘庚迁殷后的商代()A.出现专制集权体制 B.内外服制达到鼎盛C.商王权威得到加强 D.社会改革蔚然成风【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时期中国。通过材料可知,商王盘庚时期,加强对诸侯的控制,祖甲及以后的几代商王也竭力扩大王权,反映盘庚迁殷后商王权威得到加强,C项正确;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材料本意是商王权力的加强限制了内外服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排除B项;仅凭商王祖甲改制不能断定改革蔚然成风,排除D项。故选C项。5.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一千多座墓葬中,大型墓不足百分之一,主人都是男性,随葬品多达二百余件,有精美的彩绘木器、陶器,还有不少礼器。而有些墓葬则惨不忍睹,非但没有任何随葬品,有的死者被杀死后就随意扔在坑里,这被一些史家称之为文明诞生时的“阵痛”。这说明该地区()A.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 B.阶级斗争和贫富分化明显C.遗址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遗址已进入奴隶社会时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尧舜时期(中国)。据题干“大型墓随葬品多达二百余件,而有些墓葬非但没有任何随葬品,有的死者被杀死后就随意扔在坑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出现了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B项正确;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反映的是尧舜时期的历史情况,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是夏朝的建立,排除A项;遗址只是体现了随葬品的情况,排除C项;遗址处在尧舜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6.商代外服诸侯乃是以氏族部落为基础自然长成的结构或由此发展而来的方国;而周代封国则是通过政治上的分封,人为地用政治手段建立的,即“封邦建国”。这表明,周代()A.完全抛弃了商代治国模式 B.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C.开启了血缘宗法管理体制 D.确立了周天子的绝对权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商代外服诸侯乃是以氏族部落为基础自然长成的结构或由此发展而来的方国;而周代封国则是通过政治上的分封,人为地用政治手段建立的,即‘封邦建国’”可知,方国以氏族部落为基础,封国则是人为地用政治手段建立的,体现了对地方控制的加强,B项正确;“完全抛弃了”说法绝对化,西周分封制是对商代内外服制的继承和创新,排除A项;商代已经实行了血缘宗法管理体制,排除C项;周朝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故选B项。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个高峰。但大家只注重了“争”的一面,却忽视了“融”的一面。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证了“诸家杂糅”相融相合的现实。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上博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德”不为孔孟独享,“道”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这些共通之处()A.得益于共同文化基础 B.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C.消除了诸子百家之间的争论 D.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大一统【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和共通的地方,结合所学,这种相似根源于共同的文化基础,也即诸子百家身处同样的历史时期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某些基本的倾向和根本的立场是相似相通的,A项正确;统治者对于战国时期不同思想流派,态度和政策是不同的,并非都给予积极支持,排除B项;“消除了争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百家争鸣”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共存,而非“大一统”,排除D项。故选A项。8.老子认为人对事物的欲望越多,就越不自由。孔子认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表明他们()A.都突出仁的思想核心 B.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C.都主张改革社会制度 D.迎合地主阶级的需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根据“人对事物的欲望越多,就越不自由”可得出老子主张人的自由;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反映出孔子关注人的成长。因此二者都强调人体的生命价值,B项正确;仁是孔子的主张,排除A项;法家主张改革,排除C项;老子、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9.周王的乐舞谓之八佾,共八列八行,孔子听说(鲁国)“季孙氏八佾舞于庭”,他表示“是可忍孰不可忍!”为此孔子提出崇德重礼的主张。孔子此举目的是()A.维护等级秩序 B.表达对现实不满C.强调文化差异 D.迎合贵族的需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鲁国季孙氏僭越周王的乐舞,孔子认为这是不对的,提出重礼的主张,说明孔子在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A项正确;孔子对现实不满是现象,而非其目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描述文化差异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孔子维护等级秩序,而非迎合贵族需求,排除D项。故选A项。10.商鞅在变法中曾颁布一项奖励耕织的法令,“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体现了商鞅变法哪项内容()A.废除井田 B.奖励军功 C.重视商业 D.重农抑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材料中“举以为收孥”的意思是,悉数把事末利及怠贫之人和他们的妻子儿女没收以为官中的奴隶;从事商贾之业是末业,而农桑耕织才是本业,体现了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奖励军功,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抑制商业,排除C项。故选D项。11.作为思想敏锐的学术群体,春秋战国诸子不约而同地继承“义”、改造义、发展义,以“义”作为建构自身学说的立足点。据此可知,诸子旨在()A.直面现实矛盾 B.弘扬礼乐文化C.强调精神建设 D.谋求天下大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作为思想敏锐的学术群体,春秋战国诸子不约而同地继承‘义’、改造义、发展义,以‘义’作为建构自身学说的立足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先贤们的思想学说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天下大治、天下大一统,生民免遭涂炭。所以,可以说先贤们的共同根脉魂就是“统一、大治”,D项正确;直面现实矛盾并非最终目的,排除A项;孔子维护礼乐文化,其他学派并不弘扬,排除B项;强调精神建设并非诸子的共同诉求,排除C项。故选D项。12.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意在说明()A.君子要爱护动物 B.统治者要有仁爱之心 C.君子要远离庖厨 D.统治者要施行仁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战国)。根据材料“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对于禽兽,看见它们活着,就不忍心它们死去;听到它们的悲鸣,就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这是君子即统治者有仁爱之心的表现,B项正确;爱护动物并不是孟子这句话的本意,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仁政,排除D项。故选B项。13.下图反映出秦朝统治时期()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B.北方边患问题基本得到解决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D.郡和县的区划名称开始出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秦朝疆域图”可得知,当时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北及长城、南到南海均为秦朝版图,且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反映出当时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A项正确;北方虽修有长城,但匈奴问题尚未解决,北方边患问题仍然存在,排除B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确立而不是加强,排除C项;郡和县的区划名称开始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4.秦代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名位在御史大夫之上,然而御史大夫所拥之实权,却比丞相大得多,其职司范围不仅限于“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还掌管全部律令。秦朝这制度设计体现了()A.三公之间的权力斗争公开化 B.皇帝失去对三公权力的掌控C.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 D.君主专制必然导致权臣专权【答案】C【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秦代丞相地位高于御史大夫,但其实权小于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虽然是丞相的助手,但权力范围大于丞相,无形会对丞相形成了牵制,可见,这一制度设计体现了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了丞相和御史大夫,并非三公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皇帝与三公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必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5.《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A.分封制 B.郡国并行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推行郡县制,取代西周的分封制,C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推行的制度,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是汉朝初期推行的制度,排除B项;行省制是元朝时期推行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16.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动用了约三十万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男劳动力的十分之一。秦朝有如此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主要是由于()A.实行思想专制的政策 B.确立中央集权制度C.修筑通往各地的驰道 D.制定完备严苛法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动用了约三十万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男劳动力的十分之一”,反映了秦朝有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其原因在于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项正确;材料要求的是中央强有力的原因,“思想专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思想领域的表现,排除A项;“修筑通往各地的驰道”不属于中央强大的原因,排除C项;“制定完备严苛法律”和中央强大无法构成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7.秦朝建立后,将天下兵器都收缴到都城咸阳并加以销毁,熔铸为12个各重千石的铜人;秦始皇又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将战国时各国所修城防壁垒(除长城外)完全拆除;对于六国故地的贵族、豪富,秦廷采取了强制迁徙的措施。秦朝的上述措施()A.加强了基层社会管理 B.缓和了各民族间的矛盾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扩大了秦朝的疆域范围【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据题意可知,秦朝建立后收缴销毁天下的兵器,拆除各国修建的长城,迁移各地的贵族和富豪,这些措施都大大削弱了地方势力,从而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秦设立乡里亭管理基层,题意和基层社会管理无关,排除A项;秦朝与匈奴关系尖锐,材料措施和缓和民族间的矛盾无关,排除B项;这些措施是加强国内的统治秩序,和扩大疆域范围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8.统一六国后,秦王朝为了“行同伦”而开展大规模的“整饬异俗”活动,“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这一举措()A.加强了君主专制 B.规范了纲常伦理C.传播了儒家思想 D.增强了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使民众在行为上规范,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了“行同伦”的治国政策,以整合统一后的各国民众。“行同伦”的目的在于改变原来六国贵族的不同民俗、道德和思想,教化民众,使全国人民统一法度,统一思想。这一政策虽属专制国家对民众强化管理的举措,但它进一步融合当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增强文化认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D项正确;行同伦,即代表了古代人民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及信仰等的统一,与“加强了君主专制”不符,排除A项;纲常,即三纲五常的简称,“规范了纲常伦理”开始于汉武帝尊崇儒术以后。而秦统一后以法治国,排除B项;秦朝在整顿风俗过程中会采用六国礼仪中比较优良的为秦朝所用,包括儒家礼制成分,但不能得出“传播了儒家思想”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9.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大司马霍去病等大臣上疏请立皇子闳、旦、胥为诸侯王,武帝起初表示反对,后经群臣反复奏请才同意封王。后来燕王旦谋反时与朝中大臣相勾结,并很快就失败。这表明()A.分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西周宗法制得到严格遵循C.诸侯王构不成对朝廷的威胁 D.君主专制遭到了严重削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设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诸侯王的谋反被很快平定说明诸侯王构不成对朝廷的威胁,C项正确;分封制与郡县制相比,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分封制,西周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排除B项;材料没有关于君主权力受到限制的信息,汉武帝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20.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武帝)纳丞相“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的建议。这一做法()A.使法家失去了主导地位 B.促使选官制度的单一化C.旨在维护汉朝统治安稳 D.标志儒学来源的多元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中国)。根据题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可知在汉武帝初期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要求思想上的大一统服务于政治上的大一统,维护了统治,C项正确;法家在秦朝灭亡后就失去了主导地位,西汉初年采取了黄老之术的道家思想,然后汉武帝确立儒学地位,排除A项;这一做法未涉及选官制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儒学来源的多元化,排除D项。故选C项。21.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汉承秦制”之说。只是在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发生变化,皇权进一步集中。这里的“变化”指的()A.地方监察制度形成 B.出现中朝与外朝的划分C.扩大了诸侯的势力 D.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汉武帝时为加强垒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原来的三公九卿称为外朝,B项正确;地方监察制度不符合“中央官制”,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诸侯势力被削弱,排除C项;唐朝三省六部制得到发展并逐步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22.汉文帝时“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谴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但由于地方监察体制不健全,加之地方豪强势力的不断增长,汉景帝时,地方吏治已发展到“豪猾,二千石莫能制”的地步,直接威胁着政局的稳定。为此,汉武帝()A.在郡一级设监御史专掌监察 B.颁布推恩令C.在中央设监察御史纠察百官 D.分天下为十三州部设刺史巡察【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材料反映了汉初监察制度不健全,地方势力的抬头威胁着中央集权。为此,汉武帝将天下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地方官员的不法行为,D项正确;秦朝在郡一级设监御史,负责监察,排除A项;推恩令是削弱诸侯王势力的举措,而非监察地方的举措,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监察御史是隋代开始设立的负责监察的官员,排除C项。故选D项。23.汉武帝时期,盐铁富商大贾腰缠万贯,却“不佐国家之急”。于是,汉武帝任用大盐商东郭咸阳和大冶铁商孔仅为大农丞,专门负责管理盐铁事宜,从此盐铁由政府专卖。据此可知,盐铁专卖措施实行的主要原因是(
)A.解决政府财政困难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C实现民族统一 D.防止地方割据【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根据材料“盐铁富商大贾腰缠万贯,却‘不佐国家之急’。……专门负责管理盐铁事宜,从此盐铁由政府专卖。”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盐铁官营制度,A项正确;盐铁官营是汉武帝加强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材料未涉及重农信息,排除B项;“实现民族统一”与盐铁专卖措施的实行无关,排除C项;富商大贾势力强大影响中央集权,但不是盐铁由政府专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24.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的西汉海昏侯墓葬,不仅出土了具有典型北方和西北风格的银质车马器“大角羊银当卢”,还出土了骆驼造型的编钟架构件鎏金青铜钩,这是长江流域较早出现的骆驼形象的文物。这反映了汉代()A.游牧民族的南下较为频繁 B.南方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与骆驼C.江南地区手工业领先北方 D.陆上丝绸之路对江南地区的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江西地区的海昏侯墓发现了具有北方和西北地区风格的银质车马器与骆驼形象的青铜器,体现了北方以及西北地区与江南地区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而骆驼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运输工具,这些出土文物的形象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对江南地区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到这些文物传播到江西的具体方式,所以仅凭这几件文物的发现不能证明游牧民族南下较为频繁,排除A项;马车与骆驼是北方的主要交通工具,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这些工艺品的产地,也没有南北双方手工业技术对比的资料,无法判断南方手工业技术比北方先进,排除C项。故选D项。卷II(非选择题,共3大题,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周初分封,“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在各诸侯“并国”“开地”的过程中,周王朝的天下一统局面才得以形成和扩展,达到空前广袤的程度。在分封制条件下,周天子与各地诸侯的君臣关系和天下共主的权威在整个西周时期一直到春秋初期都是实际存在的。——摘编自董恩林《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材料二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趁机割据一方,并以武力控制周边的中小诸侯,形成了自己的霸业。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以臣弑君的事件频繁发生。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春秋后期,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护“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招揽人才,一些大贵族还以养士竞争高下,战国四君子就是其中著名的代表。——摘编自杨共乐主编《从历史印迹中走来的世界(中国篇)》(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代分封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周代分封制瓦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代分封制瓦解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分封制瓦解与百家争鸣的关系。【答案】(1)特点:受封诸侯可以因地制宜、开疆扩土;诸侯之间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周天子具有“天下共主”的权威。(2)原因:周王室衰落,诸侯割据;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影响:私入讲学兴起并发展,学术下移;各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激烈;士阶层兴起,百家争鸣出现。(3)关系:分封制瓦解,周天子无力维护“天下共主”的地位,“学在官府”的体制也被打破,学术下移,士阶层兴起,百家争鸣出现;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多治国思想,又推动了分封制的进一步瓦解。【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周朝中国。根据“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可知,受封诸侯可以因地制宜、开疆扩土;根据“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可知,诸侯之间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根据“周天子与各地诸侯的君臣关系和天下共主的权威在整个西周时期一直到春秋初期都是实际存在的”可知,周天子具有“天下共主”的权威。【小问2】本题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趁机割据一方”可知,周王室衰落,诸侯割据;根据材料“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以臣弑君的事件频繁发生”可知,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影响:根据材料“私人讲学兴起”可知,私人讲学兴起并发展,学术下移;根据材料“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可知,各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激烈;根据材料“各诸侯国纷纷招揽人才,一些大贵族还以养士竞争高下”可知,士阶层兴起,百家争鸣出现。【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护‘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可知,分封制瓦解,周天子无力维护“天下共主”的地位,“学在官府”的体制也被打破,学术下移,士阶层兴起,百家争鸣出现;结合百家争鸣的影响可知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多治国思想,又推动了分封制的进一步瓦解。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末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四海之内若一家”局面的出现,为全国大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为了摆脱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灾难,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渴望统一,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希望结束战乱,出现一个长期安定的社会局面。当时西方的秦国,因为改革比较彻底,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它所拥有的疆土已经超过了山东六国,综合国力最强。再加上这时有赢政、李斯、王翁、肇恬、尉缭等一批有作为的君臣,所以时人形容说,秦国要扫灭六国,就好比从灶台上吹灰那么轻易。统一已经是水到渠成的历史趋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鄂尔多斯市党校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查询平台使用说明教学课件
- 公文办理规范与勘误
- 《肠内肠外营养概述》课件
- 这个撞色年终总结
- 国际会议中心木地板翻新施工合同
- 电影院防疫承诺书
- 中药库房防鼠措施
- 舞台设备材料招投标模板
- 婚庆设备租赁协议书
- 乡村安全:枪支弹药管理办法
- 工业自动化设备维护保养指南
- 装饰工程施工与其他专业协调、配合措施配合方案
-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19章 第3节 植物的生殖方式(教案)
-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案
- 11《大家排好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统编版
- 校园生活(2023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 医患沟通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
- 2024数智化绿色低碳评价管理体系
- (新版)婴幼儿发展引导员(高级)技能鉴定理论试题库资料(含答案)
- 枸杞知识简介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论文3000字(1) (1)全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