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实录(江苏省市级优课)_第1页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江苏省市级优课)_第2页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江苏省市级优课)_第3页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江苏省市级优课)_第4页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江苏省市级优课)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林岩摘要:《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他擅长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其风格是“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本课教学以品读赏析细节描写为重点,运用了“初读感知”“品读赏析”“美读陶冶”的朗读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探究法,并注重把握住学生当堂提出的旁逸斜出的又很有价值的问题,促进课堂生成。把注重文言基础、整体把握文章、语言细节赏析、配乐朗读体验、对句对联写作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细节描写”这一课一得的基础上,获得了美的陶冶,练习了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关键词:情境营造品味细节朗读教学课堂生成对句写作【教学目标】品味文章细节描写处,质朴自然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本文选取生活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品味细节描写处,质朴自然又饱含深情的语言。【课例实录】课前同学们落座的过程中,凄美忧伤的音乐《琵琶语》萦绕于课堂,不经意中,营造了一种沉静、典雅、凄美、深远的氛围,同时PPT课题页的背景图,远景是深深庭院、枇杷树影,近景是落花,也透露着追忆与伤逝的意味。导入师:明代有一位散文家,他被誉为连接“唐宋八大家”和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他就是归有光。归有光可谓遍尝了人世的多磨难大悲苦,他仕途不顺、早年丧母、中年丧妻,所幸,人生的悲苦无损其内心的柔软与细腻,他的文章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黄宗羲称之为“明文第一”,那么他的文章到底好在哪儿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抒情散文代表作——《项脊轩志》。二、先学检查师:昨天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参看注释,自学了课文,学得怎么样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字词掌握情况。(PPT投影重点字词,要求解释加点字的含义。)投影:先学检查v顾视无可置者

v以当南日

v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v妪每谓余曰

v某所,而母立于兹

v大母过余v东犬西吠

v吾家读书久不效

v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v吾妻来归

v余久卧病无聊

v其制稍异于前

v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同学们依次解释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老师联系以往所学举例回顾,或适当加以拓展。师: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问吗?(对于同学的疑问,先请同学之间互相解答,老师再适当点拨。先学检查的具体问答过程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投影:初读感知师:项脊轩志,“志”怎么讲?生1:志是一种写物、叙事、抒情的文体。师:说得很好,那么本文写了什么物,叙了哪些事,抒了什么情呢?生2:本文主要写的是项脊轩。叙了好几件事:有少年时代作者修葺了简陋昏暗的项脊轩,在轩中读书的事;有叔伯分家,一个大家庭分崩离析的事;又通过乳母的回忆,引起了对先母的思念;又追忆了祖母生前对自己的期望和教诲,最后怀念了自己的亡妻。情感是……文中刚好有一句话“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师:概括得非常全面,而且注重了文本,很好,请坐。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归有光笔下的这些事啊,有一些共同特点?生3:这些事都和项脊轩有关,项脊轩起到了线索的作用。生4:这些事都很细小,但是作者却在细小的事情之中,寄予了自己的丰富的感情。师:同学们对归有光文章的感受,和很多古代文学家的观感是一致的啊,明代王世贞评价他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清代的姚鼐这样评价:“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归有光正是善写日常生活琐事,抒写深沉细腻的情感的。投影:初读感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明王世贞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清代姚鼐四、品读赏析师:那么咱们就来研究一下,在本文中,他是通过哪些“不事雕琢的语言”,通过哪些“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来表达深沉细腻的情感的呢?文章“懂得”未必“感动”,怎么来研究文章呢?曾国藩在《曾国藩家书家训》中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所以,我们自古以来就有一个走进文本的好方法,那就是朗读。(投影,提出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要求。)请同学们选择喜爱的细节,读出语气,突出重音,小组同学之间互相做一做朗读指导,然后谈一谈为什么这样读?投影:品读赏析你认为文章哪些细节写得好?请小组选择喜爱的细节,读出语气,突出重音,然后谈一谈为什么这样读?(小组同学自读品味,做朗读设计,并彼此做朗读指导,在探究“为什么要这样读”、“为什么要对这个字做如此的处理”的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就深入了。)生5:我们组喜欢作者读书轩中这一段,(朗读“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珊珊可爱。”)这一段的景物描写幽静雅致,与原来项脊轩的昏暗简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作者陶醉在幽静的自然环境之中,并且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尤其是“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这样一个细节,我们觉得“庭阶寂寂”应该缓缓读,读出幽静的感觉,“时来”和“啄食”应该重音强调,表示小鸟经常来,而且“啄食”的动作显得小鸟非常的自在,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天地有情,风物和谐,作者怡然自乐沉浸其中了。师:好一个“时来啄食”,朗读得传神;“天地有情,风物和谐”点评得出色而且语言雅致,很好。生6:我们组特别喜欢最后一句,(朗读“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我们觉得这一句应该读得深沉而舒缓,“手植”和“亭亭”要重音强调一下,有一种今昔对比的感觉,妻子当年亲手种的树,现在已经亭亭如盖了。用景语结尾,让读者深感他对妻子的怀念,有一种凄婉惆怅的氛围,就象《诗经·小雅·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无限的惆怅叹惋我说不尽,甚至根本说不出来,于是都在融化在景物里了,这比直接抒情更含蓄而且余韵无穷。师:语气舒缓,朗读处理得非常好,有种余韵悠长的感觉,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以景结情的效果赏析,表现了很好的文学修养。生7:我们组也很喜欢这一句,我们要补充一下,我们觉得“如——盖——矣——”三个字要延长语音来读,读得时候,我眼前好像看到了枝繁叶茂在风中摇曳的枇杷树。我们发现“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而且“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妻子死后,作者怕睹物思人所以一直没有修项脊轩,也一直没有去住,可是在最后他却提到了枇杷树已经亭亭如华盖了,他一直不去看,可是这一切一直都在他的心里,那生长得特别茂盛的枇杷树,正如他对妻子剪不断的思念一样,我们想起了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一节,没有一个字在写悲痛,可是,处处都可以见出作者悲痛的感情。(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师:说得太好了,室坏不修,身不敢至,枇杷如盖,魂牵梦绕。生8:我们喜欢这一段,(朗读“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一段写叔父分家,他没有写争吵,而用“始为篱,已为墙”这样一个细节,我们觉得应该强调“篱”“墙”,从篱到墙,不就象征着隔阂的加深吗?师:体会得好啊,那么你为什么强调“鸡栖于厅”的“厅”字呢?生8:我觉得这里有一个反差,厅是什么地方,厅是钟鸣鼎食之家接待最尊贵客人的厅堂,可是鸡却在这里栖息,这一个细节正写出了作者对自己家族家道中落、混乱破败,没有人去管理的无比痛心。师:古人有很强的家族意识,重振门楣,也正是作者自幼苦读的重要动力,请同学们继续。生9:我们喜欢回忆母亲的一段,(朗读: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我觉得这一处写得是最好的,我读到“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就好像看到了慈母那温柔的眼睛,那羸弱的身姿,就在那门外牵挂着自己的女儿,但是往事历历在目,却是物是人非,特别令人伤怀。师:说得太好了,好像看到慈母那温柔的眼睛,请问哪个字让你感到了她的温柔?生10:我们觉得“指”好,(学生边说边比划)您看,“扣”可是是用整个拳头四个手指合并去扣,也可以是用一个食指弯曲,用一个指头的力量去扣,这样更加轻柔更加温柔,不想惊扰自己的小孩子。生9:我们觉得还是“指叩门扉”的“扣”字好,这是一个动词,“指”毕竟是名词,她不是“敲”,不是“拍”,不是“击”,而是“扣”,这是一个女子的动作,很轻柔地“扣”,孩子牵动的应该是母亲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读到“扣”字,我也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我的心也有被触动的感觉。师:两位同学体会得都非常细腻,这里对人物的细节刻画,一般会先关注动词,如果在品味动词的基础上,能有个性化的、言之成理的理解,那就更加可贵的了,所以两位说得都很好。作者先《先笔事略》中写到,自己的母亲周孺人,年十六嫁到归家,逾年生女淑静,过了一年而生有光;又过了一年而生一女一子,夭折一人,又过了一年生有尚,逾年生淑顺;又一岁,又生有功。实在是“为多子所苦”!所以身体羸弱的母亲没法亲自带女儿,只能让乳母帮着带。在归有光八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离开了他。生11:老师,我突然明白了一个地方,一开始我们读到“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我们觉得很奇怪,这样细小的事情有什么好哭的呢,而且大家请注意“每谓余曰”的“每”次,他是经常让如乳母讲母亲的事,而且每次都痛哭流涕,现在我好像明白了,归有光是八岁丧母,对他母亲的印象是非常模糊的,他只能通过乳母的陈述,透过时光去感受那慈祥温婉的母亲,然后想到自己坎坷的身世,不禁悲从中来。同时投影品读赏析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清代林纾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归有光《先妣事略》师:清代的林纾对此也有和同学们类似的感受,他讲:“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归有光在《先妣事略》一文的最后这样写道:“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夜深人静的时候,归有光常常和妻子相对而泣,想念母亲的一点点的事情,如在昨日,其余的记忆都茫茫然消失在时光的深海了,我是如此地爱她,可是我不记得她了!世上竟然有没有母亲的人吗?!天呢,这是多么的哀痛!……这是怀念母亲的一段,下面,我们继续,好吗?生12:我们组喜欢写祖母的一段,(朗读“余自束发……令人长号不自禁。”)我们喜欢两个细节,一是“以手阖门”的“阖”字,可见祖母是退着出来,轻轻地把门合上的,她是不想打扰孩子读书,表现了对归有光的呵护有加;还有就是“顷之”,你想啊,祖母那么大的年纪了,应该又是个封建时代的小脚老太太,可是她那么快就把象笏拿回来了,可见祖母对归有光的期望是多么大,多么殷切!生13:老师,我们组有个问题,为什么这里只写祖母的问话,没有我的回答?(这是个旁逸斜出的问题,是学生即兴的真实的问题,我感觉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不能轻易放过,也许可以有很好的生成。)师: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老师也不知道为什么,同学们认为是怎么回事呢?大家来讨论讨论一下吧。(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生14:我们一句一句来看,第一个问句“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这里要强调的是“竟日”而不是“何”,所以这不是问他在此的原因,而是心疼他整天在这里读书,同时祖母又有些欣慰孩子是如此用功,所以不需要回答;第二句是“自语”,就是自言自语,也不需要回答;第三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是期望,是感叹,也不需要回答,如果归有光接一句“祖母,我会用上的,您放心吧!”显得多轻浮,而且还累赘!(众生笑)生15:我们觉得这里只写祖母的连续发问,和文章的重心也有关系,因为这里重点写的是祖母,所以集中对祖母做语言和神态的刻画就可以了,文章也更简洁。美读陶冶投影:美读陶冶师:这么美的文章,总让人觉得读之不足,不禁要一唱三叹,咱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吧。同学们一起读第一小节,然后一位男生读第二节至“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接着一位女生读“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殆有神护者”,最后老师来读四五两节。(深远凄美的乐曲《琵琶语》再次出现,在情境营造上整节课前后呼应,师生通过共同朗读的方式,进入作者所描写的情境氛围,去感受人物、体会情感,获得文字之美、景物之美、人情之美的陶冶。)练笔生成师:同学们品读了文章之后,一定有很多的感受,大家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你读完本文的感受呢?老师先写了一句,咱们试着来对一句。投影:练笔生成结合文章内容对句,总结感受托项脊之轩,忆书斋雅趣,抒恬淡闲适之喜。(同学们拟句并小组讨论,小组考虑成熟后,派小组代表上黑板板书对句)生16:借南阁之屋,忆三世变迁,叹凄婉衰败之悲。生17:托枇杷之树,忆琴瑟之好,抒物是人非之悲。生18:借门墙之庭,叹诸父异爨,抒家族崩析之悲。生19:托象牙之笏,思祖母厚望,抒功业未就之悲。生20:托亭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