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中课文。新课改后,教材在高一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是苏辙的一首七言律诗,反映诗人田园生活的一部分,充满了生活气息。【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词的意义,背诵课文2.领会诗歌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3.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宋代田园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田园生活乐趣。2.领会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教学准备】高一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太好,主要表现在对语文学科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佳,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对律诗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对其表现手法了解很少,这需要在课前做好预习。【教学过程】一、背景知识(一)关于田园诗鲁迅先生曾说:“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事实并非如此。清人叶燮早己指出,宋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以田园诗为例,这种诗歌类型就是在唐代以后继续发展,到宋代呈现出繁荣昌盛之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即有学者撰文指出:东晋陶渊明正式开创了田园诗,并将其推向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王、孟式的田园牧歌与元、白式的悯农哀歌,从多方面描绘出当时农业社会的面貌,构成田园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宋代则是田园诗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宋代田园诗是中国田园诗的高峰,对后世的田园诗产生了巨大影响。宋代田园诗的发展与繁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田园诗的创作群体庞大。据笔者粗略统计,两宋有近五百位诗人创作过田园诗,作者数量远多于晋唐时期。第二、田园诗的数量激增。宋代诗人的个体创作数量普遍多于晋唐诗人。从总量上看,宋代田园诗的总数突破四千首,远远大于晋唐时期田园诗的总和。第三、田园诗的表现领域有很大的拓展,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巨细不遗,手法细腻;农事题材和农民生活题材在宋诗中异军突起,使得宋代田园诗反映农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晋唐的作品。第四,宋代田园诗的体式大备,它们不仅采用了较为传统的五古体、七律体、七绝体,以往田园诗中从未用过的楚辞体、集句体、禽言体、药名体等也频繁出现。第五,宋代涌现出以范成大、杨万里、陆游为代表的一流田园诗人,为田园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宋代田园诗的成就不可低估,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二)创作背景历史的车轮驶入十世纪中叶,一个崭新的朝代建立了,田园诗也随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面对前人反复表现过的农事题材,宋代的诗人流露出推陈出新的自信,他们利用历史提供的契机,使这一传统题材焕发出异样的光彩。士人劳作题材在宋代田园诗中的推陈出新.宋代田园诗对陶诗开创的躬耕题材有所继承。不过,宋代田园诗并非简单重复前作,它们为士人劳作题材增添了一种新内涵,即着重表现了封建租佃经济制度下,地主阶级对农业生产的特殊关注,以及他们操持农事的感受。唐末宋初,封建经济制度完成了从庄园农奴制向封建租佃制的转变,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像有的学者所说:“在地主阶级方面,南北朝以来通过荫庇制直接控制大量部曲、佃客的士族门阀,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通过租佃制对`客户’进行剥削的`官户’和`乡户’地主。他们与士族门阀相比较,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不能直接控制劳动者;第二,不能牢固地保持其经济、政治地位。因而,他们也就不能像士族门阀那样,完全过寄生生活。他们必须过问生产,关心国事。”1101从身份上看,宋代的诗人许多都是“官户”或“乡户”地主,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平时租给农民耕种,但在下种、收获、收租的时候则经常亲自擎划、督促指导。北宋中后期还有少量田园诗表现了诗人在农村的躬耕生活,以曾巩《喜晴赴田中》、《田中作》,苏辙《泉城田舍》、《将筑南屋借功田家》、《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李之仪《路西田舍示虞孙小诗二十四首》等为代表,这些诗传达出士人在农村劳动生活的甘苦感受,非常真切。而苏辙则是众多田园诗人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充满了生活气息,是对真实的田园生活的描绘,能反映出当时农耕文明的特征。二、作家作品1.苏辙介绍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2.苏辙评价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主要成就编辑政治苏辙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王安石听后,亦颇觉有理。宋哲宗初年“元祐更化”,苏辙在京师,多所论议。当时司马光变熙宁之法,废除雇役法,恢复差役法,苏辙极言不可。他的这类政治主张,与其兄苏轼基本相同。《宋史》称其“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3.作品评价(1)政论。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他在《历代论引》中说:“予少而力学,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他虽自称“其学出于孟子”,而实则“遍观乎百家”。在《历代论》中多论古今得失成败,又撰有《古史》,用意亦在于此。苏辙对于前辈学人,亦尊韩、欧,政治思想,亦近于欧。但韩、欧辟佛道,而苏辙不然。苏辙的文章,与父兄并称当代大家。与父兄相比,虽有所不及,但亦自有特点。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三篇,纵谈天下大事,论断相当确切。《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苏辙史论的代表作品是《历代论》,有些篇章是写得很有特点的。《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2)诗赋。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早年的作品《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写得洒脱自然,颇见个性特点。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又如晚年所作《游西湖》云:“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宋史》称其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认为他的高超大致和苏轼相近。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4.后人评价王辟之: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杨庆远: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厚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张鹏翮: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朱轼:辙自熙宁以前,滞于小官。及元祐之朝,耆旧居职,未及有所施用。至绍圣,而世变不胜言矣,其斥调停、论绍述之非,有味乎其言之也。平居澹然无营,至引当否、商是非,直言抗论,无所回挠,斯可尚也已。朱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三、内容详解(一)整体感知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早年的作品写得洒脱自然,颇见个性特点。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即写于这一时期,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关注。苏辙晚年仕途坎坷,自宋哲宗亲政起用元丰新党后,他连年遭贬,远至岭南雷州、循州。远谪岭南之前,苏辙曾在颖川买田安顿家小,其《和迟田舍杂诗并引》中云:“吾家本眉山,田庐之多寡,与扬子云等。仕宦流落,不复能归。中窜岭南,诸子不能尽从,留之颖川,买田筑室,赊饥寒之患。”徽宗即位后,苏辙从岭南量移岳州等地,不久被命奉祠,便还归颖川居住,与子孙治田营生。从《和迟田舍杂诗》的表述“麦生置不视,麦熟为一来。我懒客亦惰,田荒谁使开”来看,苏辙是把田地租给客户耕种的主家。但即便如此,他与家人也要亲自操持农事,《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即是这类作品。(二)诗意梳理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春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诗的首联点明,在农忙时分外孙赶来帮助收割;颔联描写天气状况,淫雨停止,日头晴朗,正是抢收的大好时机;颈联从做饼沽酒饷田这一侧面,反映了劳动的繁忙程度;尾联对操劳农事后仍舞文弄墨的外孙表达了无限的怜爱之情。作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表现了宋代士子亲历农桑的行为,很有典型意义。(三)诗歌精析——本诗“朴素自然”的诗风“朴素自然”是中华民族经过了时代文明的陶冶而逐渐形成的最主要的审美观念。从字面上来看,“自然”是“事物本来或原来的样子”。朴素即为“质朴纯素”,保存事物原有的本来面目。在诗文中,“朴素自然”实现了内容与美的高度融合和和谐统一。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中,朴素自然将诗歌的形势与内容高度融合,表现出生活的本来面目和深刻丰富的社会内容,体现为一种至高的审美理想。1.苏辙朴素自然的诗风首先表现为诗歌情感上的朴实自然,摒弃矫情,不饰雕琢,全然出自本心,合乎本性。《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完全就是一幅农村农事图景的刻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没有雕琢之感觉。2.苏辙朴素自然的诗风还与其朴实无华和清新自然的诗歌语言有关。如《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再如“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诗中大饼入诗或为苏辙首创。”生活之语的大量入诗,增添了苏辙闲居颖昌时期诗歌语言的诙谐之趣,同时也体现出宋代文学通俗化的转变趋势。3.其次苏辙朴素自然的诗风还体现在其诗歌艺术表现上的信手拈来,无雕琢巧饰,明白如话,自然天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三夜阴霾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醅劳苦辛。”诗句明白如话,天然自成。小结:在苏辙闲居时期的诗歌中,描写的大多是生活中最平常的日常琐事,在整体的诗歌内容上,通达晓畅,既无矫情也无矫饰,朴素坦率自然。虽然没有奇特的意象和华丽的辞藻,却依然很美,是他经历多重磨难之后内心所归的自然状态,以及对个体内蕴的丰富追求。四、比较阅读(1)比较《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两诗在内容上的差别。《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春田不雨忧无麦,入困得半犹足食。伏中一晒不可缓,早田苍耳犹难得。人言春旱夏当潦,入伏未保天日好。老农经事言不虚,防风防雨如防盗。外孙读书旧有功,五言七字传祖风。旋投诗笔到田舍,知我老来谗且情。秋田正急车难起,汗滴肩赦愧邻里。磨声细转雪花飞,举家百口磨牙齿。食前方丈我所有,燕饼十字或有诸。孙归何用慰勤苦,烹鸡亦有黑葫芦。明确:作品的前半部分表现出诗人对农事的熟悉和关心,后半部分则描写了外孙不辞辛苦地晒麦、以及自己在家中备饭稿劳他们的情景,作品真实反映了地主阶级直接过问生产的情形。(2)阅读郑刚中《临刈旱苗》一诗,体味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我怀高卧心,而为贫所迫。挽我赴尘贱,动与幽趣隔。硗田能几何,早穗正容摘。岂便得收敛,半属租种客。分争既不贤,烈日仍暴炙。劳生可羞叹,皆为糠籺窄。使得二顷田,凶年不相厄。岂复论锱铢,驱驰在阡陌。自当杜衡门,清坐对书册.余粟酿醇醪,笑似双鬓白。注:郑刚中(1088——1154),高宗绍兴十二年迁川陕宣抚副使兼营田。十七年以件秦桧罢职,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桂阴居住。复徙复州、封州安置。罢职期间,郑刚中创作了不少农事诗提示:诗中描写了自己亲临收获现场的感受,前半部分句句道出地主劳生的尴尬和辛苦,后半部分抒发了对衣食无忧的生活的向往,虽然思想格调不高,却如实传达了封建租佃制下地主的心声。《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词的意义,背诵课文2.领会诗歌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3.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宋代田园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重点和难点】1.理解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田园生活乐趣。2.领会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学习过程】一、背景知识(一)关于田园诗鲁迅先生曾说:“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事实并非如此。清人叶燮早己指出,宋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以田园诗为例,这种诗歌类型就是在唐代以后继续发展,到宋代呈现出繁荣昌盛之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即有学者撰文指出:东晋陶渊明正式开创了田园诗,并将其推向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王、孟式的田园牧歌与元、白式的悯农哀歌,从多方面描绘出当时农业社会的面貌,构成田园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宋代则是田园诗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宋代田园诗是中国田园诗的高峰,对后世的田园诗产生了巨大影响。宋代田园诗的发展与繁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田园诗的创作群体庞大。据笔者粗略统计,两宋有近五百位诗人创作过田园诗,作者数量远多于晋唐时期。第二、田园诗的数量激增。宋代诗人的个体创作数量普遍多于晋唐诗人。从总量上看,宋代田园诗的总数突破四千首,远远大于晋唐时期田园诗的总和。第三、田园诗的表现领域有很大的拓展,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巨细不遗,手法细腻;农事题材和农民生活题材在宋诗中异军突起,使得宋代田园诗反映农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晋唐的作品。第四,宋代田园诗的体式大备,它们不仅采用了较为传统的五古体、七律体、七绝体,以往田园诗中从未用过的楚辞体、集句体、禽言体、药名体等也频繁出现。第五,宋代涌现出以范成大、杨万里、陆游为代表的一流田园诗人,为田园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宋代田园诗的成就不可低估,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二)创作背景历史的车轮驶入十世纪中叶,一个崭新的朝代建立了,田园诗也随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面对前人反复表现过的农事题材,宋代的诗人流露出推陈出新的自信,他们利用历史提供的契机,使这一传统题材焕发出异样的光彩。士人劳作题材在宋代田园诗中的推陈出新.宋代田园诗对陶诗开创的躬耕题材有所继承。不过,宋代田园诗并非简单重复前作,它们为士人劳作题材增添了一种新内涵,即着重表现了封建租佃经济制度下,地主阶级对农业生产的特殊关注,以及他们操持农事的感受。唐末宋初,封建经济制度完成了从庄园农奴制向封建租佃制的转变,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像有的学者所说:“在地主阶级方面,南北朝以来通过荫庇制直接控制大量部曲、佃客的士族门阀,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通过租佃制对`客户’进行剥削的`官户’和`乡户’地主。他们与士族门阀相比较,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不能直接控制劳动者;第二,不能牢固地保持其经济、政治地位。因而,他们也就不能像士族门阀那样,完全过寄生生活。他们必须过问生产,关心国事。”1101从身份上看,宋代的诗人许多都是“官户”或“乡户”地主,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平时租给农民耕种,但在下种、收获、收租的时候则经常亲自擎划、督促指导。北宋中后期还有少量田园诗表现了诗人在农村的躬耕生活,以曾巩《喜晴赴田中》、《田中作》,苏辙《泉城田舍》、《将筑南屋借功田家》、《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李之仪《路西田舍示虞孙小诗二十四首》等为代表,这些诗传达出士人在农村劳动生活的甘苦感受,非常真切。而苏辙则是众多田园诗人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充满了生活气息,是对真实的田园生活的描绘,能反映出当时农耕文明的特征。二、作家作品1.苏辙介绍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2.苏辙评价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主要成就编辑政治苏辙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王安石听后,亦颇觉有理。宋哲宗初年“元祐更化”,苏辙在京师,多所论议。当时司马光变熙宁之法,废除雇役法,恢复差役法,苏辙极言不可。他的这类政治主张,与其兄苏轼基本相同。《宋史》称其“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3.作品评价(1)政论。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他在《历代论引》中说:“予少而力学,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他虽自称“其学出于孟子”,而实则“遍观乎百家”。在《历代论》中多论古今得失成败,又撰有《古史》,用意亦在于此。苏辙对于前辈学人,亦尊韩、欧,政治思想,亦近于欧。但韩、欧辟佛道,而苏辙不然。苏辙的文章,与父兄并称当代大家。与父兄相比,虽有所不及,但亦自有特点。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三篇,纵谈天下大事,论断相当确切。《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苏辙史论的代表作品是《历代论》,有些篇章是写得很有特点的。《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2)诗赋。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早年的作品《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写得洒脱自然,颇见个性特点。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又如晚年所作《游西湖》云:“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宋史》称其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认为他的高超大致和苏轼相近。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4.后人评价王辟之: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杨庆远: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厚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张鹏翮: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朱轼:辙自熙宁以前,滞于小官。及元祐之朝,耆旧居职,未及有所施用。至绍圣,而世变不胜言矣,其斥调停、论绍述之非,有味乎其言之也。平居澹然无营,至引当否、商是非,直言抗论,无所回挠,斯可尚也已。朱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自主探究】1.本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苏辙存诗作为数也不少,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意境闲澹,情趣悠远。《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即写于这一时期,他与家人也要亲自操持农事,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关注。2.对照注释疏通诗意。明确:诗的首联点明,在农忙时分外孙赶来帮助收割;颔联描写天气状况,淫雨停止,日头晴朗,正是抢收的大好时机;颈联从做饼沽酒饷田这一侧面,反映了劳动的繁忙程度;尾联对操劳农事后仍舞文弄墨的外孙表达了无限的怜爱之情。作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表现了宋代士子亲历农桑的行为,很有典型意义。3.体味本诗“朴素自然”的诗风明确:(1)苏辙朴素自然的诗风首先表现为诗歌情感上的朴实自然,摒弃矫情,不饰雕琢,全然出自本心,合乎本性。《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完全就是一幅农村农事图景的刻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没有雕琢之感觉。(2)苏辙朴素自然的诗风还与其朴实无华和清新自然的诗歌语言有关。如《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再如“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诗中大饼入诗或为苏辙首创。”生活之语的大量入诗,增添了苏辙闲居颖昌时期诗歌语言的诙谐之趣,同时也体现出宋代文学通俗化的转变趋势。(3)其次苏辙朴素自然的诗风还体现在其诗歌艺术表现上的信手拈来,无雕琢巧饰,明白如话,自然天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三夜阴霾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醅劳苦辛。”诗句明白如话,天然自成。【自我检测】1.划分诗歌的朗读节拍。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明确:二二三节拍划分。2.背诵全诗。《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琴弦船舷谄媚垂涎三尺鲜为人知B.沧海苍茫怆然创巨痛深满目疮痍C.宵柝拓展落魄拓扑学唾手可得D.畴昔胡诌雏形未雨绸缪踌躇满志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缘分凄婉意蕴栩栩如生B.惆怅苍海逍遥恬不知耻C.消逝蝴蝶住军白雪皑皑D.决别悼念缱绻面面相觑3.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A.庄生晓梦迷蝴蝶B.蓝田日暖玉生烟C.空闻虎旅传宵柝D.不及卢家有莫愁4.阅读下面的一则寓言,写出寓意。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答:5.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流露出惋惜伤感的情绪。请你针对“夕阳”写一段感悟性的话,表达积极或达观的情怀。答:6.右图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的形象标识,请写出除汉字“节”及英文字母之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答:二、课外阅读(15分)阅读《马嵬》(其二),完成各题。马嵬(其二)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7.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请举例分析。(7分)8.《马嵬》(其二)一诗的颈联说:“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两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很有深意,找出来并试加分析。(8分)三、语言运用(12分)9.一千多年来,杨玉环时而作为一个“妇人误国”的道德符号被正统史家拈来提去,时而又作为一个爱情的象征为历代文人所讴歌唱颂。对她,你的看法是什么?请你用一组排比句或几行诗进行评说。(4分)10.按照要求仿写。谜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之一,它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谜面、谜目和谜底。谜面是猜谜者思考的依据,谜目是限定所猜的是哪类事物,谜底就是答案。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猜一物理学科的名称),答案是“应用力学”(由“应该用力气去学习”之意压缩而来)。其中“书山有路勤为径”是谜面,“猜一物理学科的名称”是谜目,“应用力学”是谜底。又如“花褪残红青杏小”(猜一科技术语),答案是“最新成果”(由“最新结成的果实”之意压缩而来)。其中“花褪残红青杏小”是谜面,“猜一科技术语”是谜目,“最新成果”是谜底。请你以所知的诗词文句、熟语(包括俗语)为谜面,中学教材中所出现的人名、地名、成语、器具、名词术语为谜目,自设谜底,拟一条谜语。(4分)11.中国古代的文化源远流长,“无端五十弦”的“锦瑟”不知撩拨过多少人幽怨的心弦,而忧伤的二胡也不知表达出多少人深沉的情感。下面是一段有关“二胡”的文字,既可以让你了解这一古老的乐器,又可以锻炼你的语言概括能力,来试一试吧。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二胡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4分)二胡是中国的一种很奇妙的乐器,是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也叫南胡。二胡的构造很简单:由一根长约80厘米的细细的木制琴杆、内外两根琴弦、琴杆下端的蒙着蟒皮或蛇皮的琴筒构成,琴筒呈茶杯形,用木或竹制成,蟒皮或蛇皮是制作二胡的重要材料;用马尾做的琴弓演奏,这与小提琴同样用马尾做琴弓是一样的。二胡声音低沉圆润,听起来略带忧伤,常用来表达比较深沉的情感。二胡产生的历史悠久,又比较容易学习,因此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是中国民间普及率较高的乐器。二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比较阅读12.比较《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两诗在内容上的差别。《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春田不雨忧无麦,入困得半犹足食。伏中一晒不可缓,早田苍耳犹难得。人言春旱夏当潦,入伏未保天日好。老农经事言不虚,防风防雨如防盗。外孙读书旧有功,五言七字传祖风。旋投诗笔到田舍,知我老来谗且情。秋田正急车难起,汗滴肩赦愧邻里。磨声细转雪花飞,举家百口磨牙齿。食前方丈我所有,燕饼十字或有诸。孙归何用慰勤苦,烹鸡亦有黑葫芦。《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琴弦船舷谄媚垂涎三尺鲜为人知B.沧海苍茫怆然创巨痛深满目疮痍C.宵柝拓展落魄拓扑学唾手可得D.畴昔胡诌雏形未雨绸缪踌躇满志【答案】C【解析】A项“谄”读chǎn,“鲜”读xiǎn,其他读xián;B项分别读cānɡ,cānɡ,chuànɡ,chuānɡ,chuānɡ;D项“诌”读zhōu,“雏”读chú,其他读chóu。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缘分凄婉意蕴栩栩如生B.惆怅苍海逍遥恬不知耻C.消逝蝴蝶住军白雪皑皑D.决别悼念缱绻面面相觑【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识记,重要在于形近字和同音字,关键是要结合词义确认字形。B项“苍海”应为“沧海”,C项“住军”应为“驻军”,D项“决别”应为“诀别”。3.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A.庄生晓梦迷蝴蝶B.蓝田日暖玉生烟C.空闻虎旅传宵柝D.不及卢家有莫愁【答案】C【解析】这是写当时真实的唐玄宗、杨贵妃的逃难生活,是诗歌吟咏的内容,不是用典。4.阅读下面的一则寓言,写出寓意。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答:【答案】: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5.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流露出惋惜伤感的情绪。请你针对“夕阳”写一段感悟性的话,表达积极或达观的情怀。答:【答案】:面对夕阳,我们大可不必一味地去感伤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暂。其实,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质量,只要是充分燃烧、释放能量、有益于世的生命便都能获得永生。朱自清就曾说过:“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6.右图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的形象标识,请写出除汉字“节”及英文字母之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答:【答案】:该标识以汉字“七夕”为形,将中国传统印章、书法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结合,巧妙幻化成汉水连天河、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的瞬间。讴歌了忠贞不渝的婚恋观,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情感和对理想爱情的向往。【解析】:回答本题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标识中变形的事物,比如汉字、数字、字母等;二是标识的主题。标识中,有变形的“七夕”两个汉字,还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从寓意的角度分析,这些都体现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等。二、课外阅读(15分)阅读《马嵬》(其二),完成各题。马嵬(其二)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7.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请举例分析。(7分)【答案】对比手法在诗中用得很多,如颔联和颈联,运用对比,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跳跃。“六军同驻马”与“七夕笑牵牛”两相对照,意义丰富,耐人寻味。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40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妻子莫愁,对比鲜明,意义深刻。8.《马嵬》(其二)一诗的颈联说:“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两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很有深意,找出来并试加分析。(8分)【答案】此联用了对比手法,将“此日”的狼狈与“当时”七夕的恩爱对比。“笑”字用得有深意,语含讽刺。当时笑牛郎织女一年只一度相会,而今六军驻马,赐死杨贵妃,从此永诀,想一年一度相逢亦不可得了。三、语言运用(12分)9.一千多年来,杨玉环时而作为一个“妇人误国”的道德符号被正统史家拈来提去,时而又作为一个爱情的象征为历代文人所讴歌唱颂。对她,你的看法是什么?请你用一组排比句或几行诗进行评说。(4分)【答案】是谁给你贴上了“红颜祸水”的标签?是谁给你安上了“妇人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分房协议书范文
- 集体耕地承包协议书
- 代签离婚协议合同样本
- 书销售返利合同标准文本
- 安装技术方案及质量保证措施
- 做灯具合同样本
- 代理建材经销业务合同样本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3-鸟的天堂
- 企业托管员工合同样本
- 控烟主题班会课教案
- 2025年辽宁省辽渔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员工招聘与选拔》课件
- 南昌起义模板
- 【MOOC】体育舞蹈与文化-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接处警流程培训
- 2024年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附答案
- 《园林植物病虫害》课件
- 空调维保服务投标方案 (技术方案)
- 医用气体安装工程作业安全技术交底
- 西方文论概览(第二版)-第一章-课件
- T-CSPSTC 55-2020 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