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三版)教案 《凤凰台上忆吹箫》教案(课中教学实施)_第1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教案 《凤凰台上忆吹箫》教案(课中教学实施)_第2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教案 《凤凰台上忆吹箫》教案(课中教学实施)_第3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教案 《凤凰台上忆吹箫》教案(课中教学实施)_第4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教案 《凤凰台上忆吹箫》教案(课中教学实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清照传赏易安词,遇见泉城佳人!课中教学实施阶段教案教学环节一、听文化之声(一)总结课前任务完成情况(二)宋词的文化意义温习《中国文脉歌》,介绍词是宋代经典文学样式介绍宋代商品经济与词的关系柳永有一首很出名的《望海潮》,词作内容如下: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chóng)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jì)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首词描写了北宋年间杭州的繁华,这里有“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参差十万人家”是指当时杭州的人口规模,据时史料记载,这个数字并不夸张。

当时杭州不但人多,而且富裕,“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可以想见当时富人的生活风貌。当地的官员更是“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被盛大的仪仗簇拥着,喝酒听歌,吟风赏月。柳永写这首词是为了奉承杭州地方官员孙何,相当于今天的市长。据说在孙何没做官的时候就和柳永是朋友。孙何在仕途上一路高升,都已经做到“千骑拥高牙”的杭州市长了,柳永还只是凭着填词作曲的本领混迹市井,很没面子。所以柳永想找孙何叙叙旧,但今非昔比,一介书生通不过市长大人的森严门禁。柳永想到,马上就是中秋节了,孙何到时候一定会办宴会,宴会上一定会请最当红的歌女唱歌助兴。这是机会。于是,柳永写出了这首《望海潮》,连词带曲,交给一位名叫楚楚的当红歌女,请她在中秋宴会上演唱,如果孙何询问这首词的作者,那就如实回答。事情果然按照柳永预期的方向发展,就这样,柳永终于和孙何重新搭上了关系。(《古今词话》)柳永要给孙何歌功颂德,并不夸他如何勤政爱民,却夸他排场大,会享受,孙何会爱听吗?而且,这首词大概率上会流传出去,一旦传到京城,皇帝听到之后难道不会生气吗?孙何显然是爱听的,皇帝应该也会爱听,因为这首词描绘的繁华景象已经充分说明了国泰民安,这当然要归功于皇帝圣明和官员称职。民间“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官员“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才是大宋盛世的理想形态。那么当时的宋朝是不是词中描绘的这个样子呢?可以说差不多吧。北宋虽然版图小,但得益于政策扶持和技术进步,耕地面积并不少,政府也有很高的税收进账。和秦、汉、唐不同的是,北宋政府除了农业税之外,还有一大笔商业税,而商业税和农业税的收入几乎相等。这就意味着,社会结构悄然变化了,商品经济和农耕经济开始并驾齐驱了。北宋已经是小半个市场经济社会了。这虽然让北宋政府得到了大笔税收,但北宋的政治体制遵循着一条祖宗家法,那就是花钱养闲人。在北宋只要做了文官,人就可以很闲,薪水也可以很高。这就形成了北宋著名的冗官、冗兵问题。官员太多,事情太少,俸禄还是历代最高的,于是难免人浮于事,大家自由发展闲情雅趣。尽情享受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崭新的生活方式,这就让宋朝的大城市里一派声色犬马的样子。那么,那些闲人究竟会怎样用掉那些闲钱和闲暇呢?闲钱和闲暇有的是用武之地。以酒楼为例,宋朝人有记载说,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有豪华酒楼七十二家,称为正店;小型酒楼数不胜数,称为脚店。(《东京梦华录》)酒楼作为娱乐场所,当然少不得女人和歌舞,于是需求制造供给,娱乐业的巨大商机催生出海量的年轻漂亮的歌舞艺人。艺人要想在市场竞争里胜出,除了个人资质之外,还必须掌握最新、最流行的歌曲。这样一来,一线的词曲作家当然成为抢手资源,艺人们甚至养得活专业的词曲作家。我们也许觉得皇帝和政府不愿看到这种景象,但真实情况刚好相反,因为娱乐业的繁荣兴旺一来可以彰显太平盛世的繁华景象,二来酒税是政府很重要的一项收入来源。综上所述:商品经济催生出高度发达的娱乐业,高度发达的娱乐业又不断催生出更新更好的流行歌曲。这些歌曲,就是我们熟悉的宋词。只不过今天曲谱早已经失传了,宋词才由视听艺术变成了纸面上的文学读本。(三)诗与词的区分以小故事“李清照嘲笑王安石”引出诗与词之分的探讨你肯定知道李清照,她在你心目中,肯定是最著名的女词人;你肯定也听说过王安石和曾巩,他们都是宋朝的文学大师;但你也许不知道,李清照在自己的作品里曾经嘲笑王安石和曾巩,说他俩填出来的词让人笑话。李清照为什么会笑话他俩呢?因为李清照觉得,他们俩的词根本就唱不出来。而能唱,在李清照看来,是词非常重要的技术标准。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解读这个小故事。首先,为什么说王安石的词唱不出来呢?因为歌唱是比较复杂的艺术。歌词的发音、口型必须和旋律的走向完美贴合。他俩的词一般都不具备这个条件。我们以《国歌》为例,有一句是“起来,起来”,你把“起来”换成“起立”再唱一下,就会觉得别扭了;如果换成“河流”,你会发现这更难唱;如果换成“垂柳”,不但难唱的程度又有增加,而且听的人很难听出来你唱的到底是哪两个字。这就意味着,歌词除了要注意平仄声调之外,至少还要考虑开口音和闭口音。也就是发一个字音的时候,口型是张开的,还是闭上的。挺麻烦的。今天的流行歌曲创作有两种方式,一是先有歌词,再给歌词谱曲,二是先有旋律,再给旋律配上歌词。从技术角度来看,前者很容易,后者很困难。宋词其实就是宋朝的流行歌曲,而且宋词的创作形式就是刚才提到的后者。所以,我们经常说宋人“填词”,而不说“写词”。这不容易,因为旋律已经固定好了,歌词里的每一个字都必须照顾到旋律的走向,同时还要保障文从字顺。不是谁都能做得到。在李清照看来,王安石和曾巩就做不到。其次,为什么一定要让宋词能唱呢?因为宋词是伴随着宋朝高度发达的娱乐业而诞生的艺术形式,宋词在宋代主要依靠歌女才容易流传,歌女爱不爱唱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首词的流传程度。那么可想而知,歌女的选择标准一定不会是纯文学的标准,她们还必须考虑到演唱的难度。凡是唱起来太别扭,还有唱出来容易让人误解的词,都是很容易被淘汰的。所以宋代文人填词往往会面临一种选择:如果歌唱性和文学性都好,这固然是理想状态,但如果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到底应该把谁放在第一位呢?不同的选择造就出不同的人生。在北宋的填词名家里,有两个很典型的人物:柳永把歌唱性摆在第一,苏轼把文学性摆在第一。结果柳永成为宋代最流行的词曲作家,作品的传唱度无人能及,但传统士大夫很看不惯他。苏轼填词不大在意歌唱性,虽然文采一流,但在北宋其实属于另类,在士大夫眼里,像苏轼这种注重文学性的才是士大夫该有的态度。李清照是什么样的态度呢?从歌唱性角度来看,李清照是彻底站在柳永这个队列里。李清照就是既追求歌唱性也追求文学性。李清照把填词当作严肃认真的艺术创作,认为词既然是唱出来的,填词的时候就应该对歌唱性精雕细琢。引出李清照的词学观点李清照写了一篇文章叫《词论》。她在文中明确提出:词“别是一家”,意思是说诗和词是不同的艺术形式,诗是诗,词是词,将诗和词进行明确区分。为词争取应有的社会地位,李清照算是中国第一人。李清照明确提出的关于“诗与词的区分”,大概有两点。第一,音韵格律不同,既诗文的用字只要区分平仄就够了,但填词还要区分五音、五声、六律、清浊、轻重。就是刚才讲的“能唱”;第二,题材内容不同,即诗的题材关注的是社稷江山和兴观群怨,而词的题材涉及的或是伉俪情深、或是离怀别苦,或是私生活方面的隐衷。综上所述,李清照不仅擅长写词,而且也专注科研,她把词当做是不同于诗的独立的艺术形式,并为诗和词做出了明确的区分,她不遗余力地为“词”争取生存权。如果没有李清照的努力,在当时那个“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混乱现实面前,词可能真得变成“诗余,甚至久而久之可能完全被诗取代。宋词的出息,固然非借助于李清照一人之力,但毫无疑问,李清照以其理论和创作的双重业绩,立下了头等功。所以说,李清照不仅是词人,她其实是宋代的文艺理论家,是文学成就卓著的思想家(《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李清照的《词论》是一篇研究词学的重量级论文。(四)本环节方法手段文创教学教学环节二、识弄墨之人(一)李清照生平介绍李清照一生活动轨迹(课前必读资源)以下内容可作为课前资源提供给学生。最好进行再度加工,以视频或动画形式呈现。课堂上只需要简述出生: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李清照出生于山东济南章丘市明水镇(别称绣江),清照的少女时代基本是在明水度过的。进京:约1099年(元符元年末或元符二年初),即16岁前后,在汴京(当时北宋都城)做官的清照父亲李格非将李清照接到了汴京。上元节的前夕赶到汴京。《如梦令》就是在这一年创作。结婚: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18岁这年李清照

与赵明诚结婚。二人是在头一年的上元节认识的,相互爱慕,算一见钟情。双方父母支持,双方家庭地位也较为匹配。赵明诚父亲的官阶略高于李清照父亲。父亲被流放: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七月),

19岁,李清照父亲李格非受党争影响,被列为“元祐奸党。朝廷规定,凡被诬为元祐奸党的人,均不得在京都任职,李格非因此被罢官流放。(此说法略有争议,但罢官离京肯定是事实,至于最后是不是真得被流放到凄苦之地并不明确。很有可能得到了亲家某种程度的解救,结局不至于很惨)。受党争牵连独自搬回章丘明水生活:1103年(宋徽宗崇宁二年),20岁,随着清照父亲被流放,李清照多次上书请求公公赵挺之帮忙。公公出于对自身利害的考虑,采取了“宁左勿右”的做法。此时,赵明诚对李清照的态度也与婚前有所不同。清照的处境非常艰难,她在婆家成了多余的人,甚至被视为“扫帚星”。李清照被迫离开京城,回到故乡明水生活。党争风波平息从明水搬回到汴京赵家生活:1106年(宋徽宗崇宁五年二月),23岁,朝廷毁《元祐党人碑》,继而大赦天下,解除元祐党人一切之禁,当初被驱逐出京城的一些所谓元祐党人可以回到京城了。李清照大约在这一年搬回到汴京。公公去世,丈夫坐牢:1107年(大观元年三月)24岁,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去世。赵家家属亲戚全被诬陷入狱,后虽获释,但赵挺之儿子们的官职都被剥夺。大约在这一年,赵明诚带着着李清照回到赵家故乡青州生活。李清照与赵明诚屏居青州十年1107年-1117年,24-34岁左右,李清照夫妻二人生活在青州。这段生活,对赵明诚来说不无失落之感,但对于李清照来说却是因祸得福,她与丈夫一起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岁月。之所以叫屏居,是由于朝廷下令剥夺了赵明诚的官职,不允许其做官。李清照说他们二人屏居青州十年,大意是朝廷不许做官的命令一直延续了十年。十年后赵明诚恢复了做官的权利,但赵明诚并没有在恢复权利后马上去做官。李赵二人在青州实际上一共生活了十三四年之久,前十年叫“屏居”,后三四年不算。赵明诚去莱州赴任1121年(宣和三年春夏)38岁,赵明诚赴莱州做官。此时新旧党争已经平息。按政策赵明诚不管去哪里做官都可以带着家眷,但是赵明诚去莱州赴任,并没有带李清照。李清照独自留在青州。《凤凰台上忆吹箫》这首送别词大约写在此次明诚赴莱州前夕。当年8月,李清照主动去莱州找明诚,遭受冷遇。此后清照跟随明诚在莱州生活。赵明诚去淄州赴任大约1124年清照41岁左右,赵明诚改到淄州任职。靖康之难1126年(靖康元年十二月)43岁,金军攻破破东京。1127年四月,44岁,金军将宋徽宗、宋钦宗及皇室宗亲三千余人作为俘虏押送至金国,史称"靖康之变“,北宋从此灭亡。此时李清照和赵明诚还是生活在淄州。1127年五月,宋高宗即位,史称南宋。婆婆去世,丈夫去奔丧,清照返回青州1127年三月左右,清照44岁时,赵明诚母亲去世。由于当时正值国家被金军侵略的动荡中,“靖康之难”发生前夕四五月左右,夫妻二人协商,由明诚独自前往金陵奔丧,李清照由淄州返回青州,整理金石文物准备南运。二人计划在金陵汇合。李清照整理青州收藏的书册15车,渡江运至建康。此事约在1128年三月底之前,当时清照45岁。由于书册文物太多,不能一次整理完毕。这十五车只是第一批,原打算来年开春再运送一批,可惜这十五车刚运走没几天,青州发生病变,李清照的归来堂被大火焚烧。剩下的十多间房屋的书籍全部化为灰烬。这一年赵明诚在江宁任职。由于“缒城宵遁”被罢官。赵明诚病亡赵明诚在江宁任职仅一年多就被罢官,随后几个月夫妇二人辗转奔波,后大约在1129年6月(建炎三年)定居在池阳。在池阳居住没多久,皇帝召见赵明诚,赵明诚兴奋前往建康面圣。由于途中感疾,卧病不起,后身亡(约当年8月)。李清照一日夜行三百里赶到建康,为赵明诚处理后事。这年李清照46岁。为亡夫洗刷冤屈1130年(建炎四年)47岁。有人诬陷赵明诚生前投敌金国,为去世丈夫洗刷冤屈,清照用船携带家中全部古铜器追赶正在沿海路逃亡的宋高宗。奔波约两年。再嫁,离婚约1132年(绍兴二年),49岁,

再嫁张汝舟,不久离婚。去世1155年73岁,清照离世。学生用手机思维导图制作李清照活动轨迹(与教师讲解同步)(二)李清照作品风格介绍学术界研究李清照的“三期说”,引出《凤凰台上忆吹箫》学生根据教师讲解调整刚才制作好的李清照活动轨迹思维导图(三)易安体是谁提出了“易安体”之说与李清照同时而稍晚的诸城籍词人侯寘,他写了一首《眼儿媚》题作《效易安体》,这是“易安体”的首次亮相;他的再次亮相是在同是济南人士的辛弃疾笔下。辛弃疾在被贬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期间,经常到附近的风景区博山游览,并写了好几首记游词,其中《丑奴儿近》题作《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介绍易安体特征易安体的主要特点:特点1,借翎毛花卉隐括身世,倾吐心事。特点2,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特点3,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特点4,表层从容柔曼,内里筋骨峥嵘。(四)提出问题结合时代背景、地域发展以及个人成长对李清照进行人物介绍,怎么介绍?。鉴赏《凤凰台上忆吹箫》时需要对李清照进行人物介绍,怎么介绍?其他情境的介绍(五)本环节方法手段集体思维导图课前提供资源头脑风暴教学环节三、讲民族之事(一)温习介绍创作背景的常用思维方式(二)《凤凰台上忆吹箫》创作背景李清照的童年时代是在济南章丘明水度过的,大约16岁左右,在京城做官的父亲李格非将李清照接到汴京生活。主要目的是为了清照的婚事。此时的李清照已经是全身心投入创作,她的成名作《如梦令》就是她初到京城后不久创作的。1101年18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二人算是一见钟情,婚后生活特别美满,缔结了一段另当代后世都艳羡不已的美好姻缘。可惜好景不长,婚后第二年,受朝廷党争影响,所有被列入元祐奸党名单的人都不能居住京城,李清照的父亲被罢官流放,李清照成了罪臣之女。李清照在处境艰难的状况下也被迫离开京城回到故乡明水生活。李清照有一首非常有名的作品,明面上写了与夫君分离的离愁别绪,暗里其实以咏菊为幌子感叹自身命运。这篇佳作名为《醉花阴》。“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就是出自这篇佳作的名句。大约1106年23岁左右,伴随着党争风波的逐渐平息,当年被列为元祐奸党的人士被赦免,李清照也大约在这一年回到了汴京与赵明诚团聚。但是相聚没有多久,党政风波再次风卷云涌,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受影响,一气之下病故。赵挺之病故后,朝廷将赵家男儿全部入狱,想置之于死地。由于证据不足,最终释放,但保住了命丢了官职。朝廷将赵家男儿的官职全部剥夺,不许做官。赵明诚于是带着李清照搬到了赵家的老家青州生活。他们在青州生活了十来年。我们经常会在一些研究李清照的书籍里看到“屏居青州十年”这样的说法,说得就是这段时间的生活。因为这十来年里赵明诚不能做官,夫妻二人朝夕相处,潜心做学问,二人的感情日渐升温,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幸福的一段时间。李清照将青州居住的房舍命名为“归来堂”,并自号易安居士。李清照有很多优秀的名篇佳作都是创作在屏居青州期间。

大约在1121年赵明诚恢复了做官的资格于当年春末只身去莱州赴任。《凤凰台上忆吹箫》这首词就是赵明诚去莱州赴任前夕,李清照创作的一首送别词。赵明诚去莱州赴任的时候,朝廷新旧党争早已平息。按政策,赵明诚不管去哪里做官,均可携眷前往。但是,赵明诚却让李清照独自留在青州。后来,是李清照主动到莱州寻夫,在莱州李清照遭受了赵明诚的冷遇,虽然李清照一直留在莱州与赵明诚共同生活,但是夫妻感情已经不如从前。李清照有一首诗叫《感怀》清楚滴记载了李清照在莱州所受到的冷遇。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希望挽回与夫君情笃意浓的美满姻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去查看,会有助于对《凤凰....》一词的理解。作为观众,很多人可能不了解,不是一直说屏居青州的十年是李赵夫妻二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吗?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值得一提的是,李清照从1101年18岁与赵明诚结婚,到1121年赵明诚去莱州赴任,结婚20年了,一直没有生育。这个事并不是后人的凭空猜测,在宋代就有不少关于“李清照被疏无嗣”的记载。这肯定是夫妻双方嘴上不说,内心都有芥蒂的一个隐痛。如今夫君要外出做官了,明明可以带着妻子,却不想带。作为女人,难免不心生忧虑。而且,宋代的婚姻制度允许一夫多妻,纳妾是当时社会广泛接受的生活方式。赵明诚在结婚20年没有孩子的情况下,一直坚守没有再娶,也算是很难得了。但是,以后会不会再娶呢?就算赵明诚动了再娶纳妾生子的念头,貌似也合情合理,在那个时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清照作为思想超前的独立女性,想必是不愿面对这种结局的,但是,作为妻子,作为儿媳,想必她也无力阻止。在丈夫即将赴莱州任的时候,写一首送别词,她会说些什么呢?(三)请学生表述《凤凰台上忆吹箫》的创作背景(四)本环节方法手段结构思维口语技能训练教学环节四、品经典之情(一)温习诗词内容述评常用思维方式(二)分析《凤凰台上忆吹箫》内容,总结情感。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牌名,双调九十七字,前段十句,后段九句。词的上片描写闺内情状,隐含别情离愁,下片抒写思君深情以及词人内心不愿为人道的隐忧。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这是一个慵懒无声的上午。主人公起的很晚,且起床后呆呆地坐在梳妆台旁边,懒散地有一下没一下地梳头。旁边桌子上摆放着一个狮子形状的金质香炉,香炉中的熏香早就已经燃尽了,主人公并无续香之意;不远处床榻上,红色的锦被散乱一堆,在窗外阳光的照射下,锦被看起来像波浪起伏。一“冷”一“翻”一“慵”三个字,让首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冷清、凌乱、慵懒的画面。第二小句说,任凭华美精致的梳妆匣上布满灰尘,任凭太阳高高挂起,这让女主人的慵懒程度又深刻了几分。看来女主人无心梳妆的慵懒状态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两句用的是白描的手法,通俗地解读一下前两句的意思:近来主人公懒得起床、懒得叠被、懒得上香、懒得梳妆。这似乎与读者心中李清照是古代女性知识分子是一代才女是大家闺秀的形象有一点违和,因此读者有理由联想:主人公心情不佳;读者有理由好奇:主人公为什么心情不佳。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这一句似乎在解释女主人慵懒无绪的理由,又似乎没有解释清楚。女主人表示最怕离别之苦,有千言万语一言难尽;还有万语千言无从开口。一言难尽的千言万语,读者能懂,无非是不愿分离,想要挽留,相思难熬,愿君平安之类;那么无从开口的万语千言是什么呢?李清照和赵明诚作为一对恩爱的夫妻,在青州朝夕相处了十年,每日泼墨煮茶,把酒话聊,这本是世上最亲密的关系了。有什么事是想说又不能说的呢?此句依然能感觉到李清照心情低落,但已经不是慵懒那么简单,好像很沉重很忧愁,想必是有什么难言之隐。读者有理由怀疑:女主人要送别的是自己的丈夫,如果只是单纯滴因为害怕分离之苦而导致心情低落,其实也很正常。李清照是一代词女,想要找几个合适的词表示不舍和思念相当容易。恐怕这“欲说还休”的事是不愿为人知的隐痛。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女主人最近日渐消瘦。她自己说不是因为醉酒伤身导致身体消瘦,也不是因为悲秋伤神导致身体消瘦。前两句读出了她的慵懒,第三句读出了她的忧愁,这一句读出了她的消瘦,这三个信息综合起来,可以明确判断出女主人情绪低落,内心痛苦。只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这一点迟迟没有说明。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制造了想象的空间。读者有理由揣测:或许李清照的夫妻生活并不像外人看到的那么美满和谐。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为了留住丈夫,女主人反复吟唱婉转凄切的《阳关曲》,然而没有用,丈夫执意要走,即使唱上千万遍《阳关曲》,也留不住。他已经铁了心。罢了罢了!这就是“休休”二字的深层语意。字里行间除了惜别之情,似乎还有一份不得不放弃的无可奈何!按说,丈夫出去做官,不是坏事,她为什么苦苦挽留不愿意让他走呢?联想到上阙的“欲说又止”的隐痛,或许哪个隐痛就是她挽留的原因吧。究竟是什么呢?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这句终于揭开了谜底。“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就是女主人公不愿意丈夫出门做官百般挽留的原因。原来她担心丈夫会像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那样,遇上仙女,乐不思蜀。担心自己和丈夫不能像秦楼中的萧史和弄玉那样双宿双飞;担心自己像被萧史遗弃了的弄玉一样,孤单单地留居在被烟雾笼罩的闺楼中。这句使用了两个神仙爱情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担忧。读到这里,我作为读者也感觉到了一种压抑。我的猜测是正确的,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的夫妻关系应该是存在着问题,并不像外界看起来那么圆满。赵明诚不带李清照出行,李清照担心赵明诚有天台之遇,说明他们彼此心里都有数,隔阂已在,只是双方都没有点名而已。根据我对李清照整个人生经历的了解,我想这个重大的难以言说的隐痛,这个导致夫妻关系产生裂痕的关键应该是李清照没有生育。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武陵人已经远去。远去的不只是他的背影,或许还有他的心。女主人只能终日痴呆呆地瞅着楼前流水,盼望丈夫归来。那种望眼欲穿的样子,走远了的武陵人是不会知道的,只有这潺潺流水记录下了我心底的哀愁。这句一唱三叹地抒情,巧妙运用了顶针格,将抒情推向高潮。其实,这“一段新愁”到底是什么?词里并没有说出来。但我们其实可以猜测出来(三)学生以接力形式自主鉴赏,教师指导。武陵人:“武陵”原指“武陵源”,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所以,武陵源又称桃花源。关于桃花,有个一个神话传说。刘义庆《幽明录》中记载汉代刘晨和阮肇二人去天台山采药偶遇两位仙女,对仙女动情并结为夫妇。因为仙女住在河之源头的桃林中,这片桃林又在今天浙东的天台山上。所以刘阮与仙女相会之事被称为“天台之遇”或“桃花遇”,其实就是现代社会俗称的“外遇”。桃花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就是代表美女的特定意象。天台之遇就是桃花遇,而桃花源又称“武陵源”,故武陵人就是暗指有“桃花遇”的男人。秦楼:中国古代有两部列传体仙传《列仙传》和《神仙传》。这两部书塑造了从战国后期到魏晋的,一批鲜明、生动的仙道人物形象。《列仙传》今通行本收录七十人,《神仙传》按《汉魏丛书》本收录九十二人。这一百六十多位神仙给后代文学提供出无数的素材、题材、情节、事典、语汇等等,又成为历代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渊薮。《列仙传》里的萧史传说,原文如下: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