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小学语文品味语言与阅读方法_第1页
2022小学语文品味语言与阅读方法_第2页
2022小学语文品味语言与阅读方法_第3页
2022小学语文品味语言与阅读方法_第4页
2022小学语文品味语言与阅读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小学语文品味语言与阅读方法

一、朗读中品味

朗读在文学作品鉴赏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是一种最优的鉴

赏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利用这种方式提升

鉴赏和品味的水平。我们教师要引领学生用真情实感去朗读文章,通

过朗读学生能够把无声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

而且能够在自觉中会消化理解文章的基础知识,更能感悟到文

章的思想主旨,还能欣赏到文章的文笔艺术特点,将作者的情感与自

己的情感形成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所以,我们在朗读教学中,

要珍惜朗读所带给学生的魅力,达到放情地朗读,尽情地去品味。

二、细读品味

文学作品的欣赏在于细读品味,"咬文嚼字〃。文学作品是语言

的艺术,所以,教师要教导学生一定抓住那些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来进

行品读,将这些文字语言融化为心灵中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走进作

者的内心深处,和作者形成共鸣,更能咀嚼出那些文字的美、文章的

妙处。

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让学

生对课文的每个字,每句话不能粗放而过,一定要体味内涵,推敲深

意,感知词的鲜明形象。

三、比较替换

我们常说,比较是所有一切理解问题的基础,正是因为用这个

1

比较的方法了解到了一切未知。通过比较这种方法鉴赏文章是品味语

言最常用的方法。比较是语言品味中最常用的办法。

教学中,我们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和分析,才能将语言的妙处体

味出来,领悟到某些精彩文本在用语用词上“无可移易,的道理,进而

产生对语言的敏感,逐渐培养准确精妙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咀嚼句子,品味情感

小语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很多文章字字珠机,

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并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

色。教学中,教师应抓住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语言,使学生

揣摩字里行间所蕴涵的人文美、内涵美。

重复呈现的词语,常常表达着人物强烈的心情和情感,重复呈

现的句子同样表达着强烈的情感。有的课文都将文章的感情线索用重

复出现的句子来呈现,而这些重点句段的仔细品味琢磨也会令我们受

益匪浅。

如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

在一起。〃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它的每一次出现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教师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品析文本以后,不难发现:正是因为有了

这句话的支撑,阿曼达的父亲才没有像其他父亲一样放弃拯救自己的

儿子;正是因为有了这句话的许诺。

废墟下的阿曼达才没有放弃生的希望,坚信父亲一定会来救他;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句话的鼓励,当安全的出口被开辟出来以后,阿曼

达先人后己,让他的同学们先走出去。可见,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发掘

2

和品味,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全文的感情基准,收到"牵一发而动

全身”的效果。

再如:《凡卡》一文中有三个描写凡卡叹气的句子,"凡卡叹了

一口气,呆呆地望着窗子""凡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

一下”“他又叹了一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凡卡三次叹气与他的

年龄很不相访,引导学生重复品读就能够体会到现实中的凡卡是多么

痛苦!

品味文字,通过前后对比描写的句子,展现着人物不同的心情,

透过对人物心情的体验,我们能够走进作品人物的心灵世界。如:在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引导学生品读"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和"她

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在对比朗读这两个出色句子中,感受小女孩为什么前后擦燃火

柴会有这么大的异化,就能够体会到:对于小女孩来说,她对幸福的

渴望,要比对火炉、对温暖的渴望要更加强烈。换句话说,小女孩对

幸福的需要,是高于物质需要的更重要的精神需要。

二、美读文字,感受语言

古人读书讲究"美读","批文入境〃,于"得意"处则"忘形〃。小学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用词精美,语句生动。这些优美的词句,可以让学

生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在读

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如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写景中的长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

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

3

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而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我是把它作了格式的改动,

用了诗化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之美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

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

渲染,而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学生在这样诗化的格式下,自然地、有声有色地把长句朗读了

出来,无论是高亢激昂还是低回婉转,都韵味十足。在这一创造性地

玩味语言的过程中,不仅把文章中流动着的作者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还让学生们都陶醉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中。

三、赏析文字,细嚼语言

语文博大精深,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个的标点符

号,都令人深思。对语言文字的赏析就是引导学生细嚼语言之美,体

会文本的思想内涵,更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一种审美。

如教学《小镇的早晨》时,学生对"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座

落在小镇的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圆形的桥洞中悄悄地钻出来,

又在河上轻轻飘过。〃这句话,提出了质疑:课文是不是印错了,为

什么小舟是在水上,文中却用这个"飘”,而不用带水的这个"漂”呢?

师:是呀,为什么课文要用“飘",而不用"漂'’呢?

生:"飘"用得很非常,让人感觉到小船从桥洞里钻出来时,动

作特别轻巧,好像随风轻轻飘出来一样,所以用"飘"好。

生:课文讲的是小舟在河上轻轻飘过,我认为这个“飘”应该写

4

成“漂"。

师:是呀,水是"漂”,也有道理。

生:我查了字典,"漂"的意思是物体在水面上移动,所以小舟

漂过应用"漂”,课文中用“飘”可能是教材出了错误。

生: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重点在描写小镇早晨恬静的特点,我想

作者用了这个"飘"字,简略是为了突出小镇早晨恬静的氛围吧。

师:很有道理,谁能说得更充分些吗?

生:这个“飘"字,让我们感觉到了小舟在上面经过时,一点都

不惊动水面,简直不是在水中"漂”而是像在风中飘过一样静静的。

生:一叶叶小舟在水面上“飘”过,让人感觉到小舟在水面经过,

就像是羽毛在微风中飘一样无声无息。

生:还让我感觉到小舟经过河面时不留一丝波纹,不留一点痕

迹,所以才不用"漂"。

师:由此可见,小镇的早晨一一

生:(齐)多么恬静啊!

一个“飘"字的教学,不仅让我深刻地理解了洛克这句话的内含,

还让我的学生深深地感受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品味到语言文字的迷

人魅力。

四、探究朗读,激活思维

通过探究朗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

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

更深邃。

5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

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

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

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

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

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作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

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又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

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

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

文本所蕴涵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感染,起到灵

魂净化和升华的功能作用,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

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五、关注语气词,体会情感

《再见了,亲人》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大娘,停住您送别的

脚步吧!〃〃你一向是一个刚强的孩子啊"“大嫂,请回去吧〃,这些句子

中的语气词,同样在默默地表达着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关怀以及

友爱之情。课题组教师在解读《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关注了这些

语气词。

6

在执教中,不单单引导学生感悟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了志愿

军牺牲了什么,还引导学生透过"啊""吧""呢"等语气词,透过“在前沿

阵地上和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以及"缺少蔬菜”等词句,感受志愿军战

士背井离乡,在朝鲜的土地上牺牲了更多。这样再来感悟"中国两国

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的伟大友谊”这一中心,就水到渠成了。

1.多彩活动,增强兴趣

2.良好习惯,提升能力

3.创作环境,营造氛围

也方便学生们自己按时地了解和掌握自己在学校的书籍借阅情

况,按时地修改图书借阅计划等;学校的图书室可以由中高年级的图

书管理员搭档值日,由图书管理员莫阿姨做监督指导,并适当给予一

些图书管理意见;可以在校园成立完全开放性的文化长廊。

一、诵读中品味

分角色朗读创设了情境,渲染了气氛。男女生有层次的朗读,

将朗读的情势一层层推向了高潮,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

震撼人心的力量、强烈的思想感情及旺盛的生命力,磅礴的力量、粗

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都在声音中得以鲜明的展示,学生对文

章的语言美、情感美在淋漓尽致的朗读中得到了深入的理解,如果再

配以“安塞腰鼓”的画面展示,则会把情境再一次推向高潮,实现音、

画、情的和谐统一。

洪镇涛老师说:"语文课最基本的特征是以语言为核心的,抓住

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师要灵活的运用品味语

7

言的方法,紧扣语言的“美点”,在学生无所适从时,在学生思虑梗塞

时,在学生无法言表时,授之以法,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深刻地感受祖

国的语言文字之美。

二、比较中品味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在比较中分辩,在分辩中求知。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

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法在语言品味中的运用对学生

形成语感、鉴别审美、发展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1、句式转换比较法。让学生在两种不同句式的诵读中体会语气

和感情的差别。

再次以《安塞腰鼓》为例,我们来欣赏下面两个语段的区别。

2、文体转换比较法,让学生在不同文体的品味中体会语言的特

点。

教师首先出示了一个范例,体会不同的文体读出的不同的味道

和情致。

学生通过比较会发现:便条的形式只是一种单纯的信息留白,

感情并不强烈,而变成诗歌的形式,错落有致的句子,吃的则不单单

是梅子,而是一份甜蜜蜜的情意,一份深深的感情。

例:在教《白色鸟》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小说和诗歌语言转换

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两种文体的异同。

何立伟的这篇小说很多语段都可以变成诗歌,我们不妨来当一

把诗人,试着把这三段变成诗歌体会一下,表情朗读一下。

8

大量叠词、拟声词体现了诗化语言风格,易于意境的创作,诗

化的语言为小说刻画了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创作了优美、安详、自由

的诗的意境。

3、调换词语比较法,让学生在不同词语的品味中体会语言的特

点。

例如:朱自清的《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闹〃

能否改成"叫",通过比较同学们会发现"叫"只表现在声音上,而“闹"

既有声音又有蜜蜂的舞姿,侧面表现了繁花盛开、百花争艳的情景。

通过以上的改编和诵读,我们不难发现:比较中创设的意境利

于学生对语言的区别和体味,胜于教师的讲解和说教。

三、情境中品味

语言品味的另一种方法是教师通过情境设计使学生置身情境之

中,完成角色转换,再通过朗读、品味以提升学生的兴趣,产生真切

的心理体验。

例如:在教授《珍珠鸟》一课时,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相关段

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