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手法:叙述人称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题型细化专项训练(全国通用)(原卷及解析)_第1页
情节手法:叙述人称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题型细化专项训练(全国通用)(原卷及解析)_第2页
情节手法:叙述人称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题型细化专项训练(全国通用)(原卷及解析)_第3页
情节手法:叙述人称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题型细化专项训练(全国通用)(原卷及解析)_第4页
情节手法:叙述人称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题型细化专项训练(全国通用)(原卷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情节手法:叙述人称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题型细化专项训练(全国通用)(原卷及解析)情节手法:叙述人称-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题型细化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考点09情节手法——叙述人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停筑九龙台

那天午后,我是被府中一浪盖过一浪的吵闹声给惊醒的。

我很恼火,同时也深感意外。我,荀息,晋国的上大夫自入仕以来,一直秉承尽忠王事之志,展平生所学,夙夜为大王参赞军机,伴君东征西讨,使得大晋在十数年间尽灭骊、耿、霍、魏、狄戎等周边小国。后来,我又复献假道伐虢之计,先后用了五年时间,灭掉了强敌虞和虢,这就是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的始末,从而使我大晋岿然屹立在纷乱的春秋时代。当然,我在追随大王成就宏图霸业之时,身心日益疲惫,年老体衰。特别是长年征战烙在我肌体内的刀伤箭疼,一到雨季就会发作,令我苦不堪言。为此,我不得不向大王告假,想颐养一些时日。

为给自己营造一个清静的休养环境,我特地奏请大王恩准,在府门外挂了块“谢绝拜访”的牌子,并严令侍卫把守。

然而,这天午后,看来我是无论如何也小寐不成了,因为我的侍卫惊慌失措地跑进来禀告说:“右将军毕万他们,已持剑闯进客厅了!”

我素知,毕万将军是个很威猛的人,曾追随大王出征灭过霍、魏和耿三国。凯旋后,大王便将魏地赐给了他。此时,他不待在封地,怎么还会带着人闯进我的府第呢?难道,他想谋反,并诛杀于我?

为此,我当即披衣而起,拖着病躯拄着竹杖,出来质问毕万说:“将军意欲何为?”

没想到,毕万竟流了泪,一下子跪倒在我面前,并抽出佩剑横在自己的颈脖说:“荀大夫呀,您得救救大晋啊!不然,我就死在您面前……”其他大臣也全都呼啦啦地跪下来,如丧考妣般号啕大哭说:“荀大夫,您得救救我大晋啊,呜呜呜……”

我一时惊愕万分,便踉跄着挽起了毕万,请他断断续续地讲述事情经过——

也就是在公元前672年的九月间,大王晋献公率大军攻打骊戎国,不仅將骊戎的众多城池纳入我大晋版图,也将一对妩媚娇艳的姊妹花揽入了怀中——也就是骊戎国的第一美人骊姬和她的妹妹骊紫。大王自此如获至宝,对这对姐妹花宠爱有加,遂成天沉迷于酒色,不谋朝政,不图进取。这还不算,大王为进一步获得美人欢心,竟不顾群臣的强烈反对,下令强征十数万青壮年劳力,花费银粮无数,意欲修筑两座九层高台,以供与两位爱妃歌舞游宴。

“难道,就没有一个大臣劝阻么?”我恼怒至极,“即便大王为政有失,我们做臣子的,可要劝阻啊!”

“当然有,”毕万擦拭着眼泪说,“前四日,左将军赵夙入殿进谏,被大王厉声斥责逐出;前三日,里克大人进殿劝谏,被大王廷杖四十逐出;今日朝会时,大王竟令刀斧手,将魏御史斩于宫门外……”

“咐,那,那右将军你,为什么不上殿进谏呢?”我立时感到一阵眩晕。天啊,大王这是怎么了?我愣了愣,强按着胸中的愤懑白了毕万一眼说:“将军乃大王的心腹爱将,明知事态的是非曲直,不尽臣责以正君听,倒要自刎于我堂前,是何居心?”

毕万瞬时涨红了脸,一边呜咽一边辩解道:“我只是个冲锋陷阵的将军呐,怎能提剑上殿进谏?再说,大王已将魏御史立斩于宫前……”

我顿时悲愤难抑,顺势推操了毕万一把说:“我等既为人臣,无论是为君王计,还是为天下安,均应耿言直谏,匡正大王的过失,怎能趋利以避之?我这就进宫去。”

晋王宫前,旌旗猎猎。抬望眼,但见王旗杆上,一颗长发飙飘的头颅,正迎风翻滚。可怜的魏御史啊!我猛地咳嗽起来,心在滴血,便顿了顿手中的竹杖,佝偻着腰身疾步拾级而上。

此时,大王正在欢悦地饮酒。他见我大步上前,便颔首对我说:“荀大夫别来无恙?爱卿不在府中静养,怎就进宫了呢?”接着,他突然断喝道:“若是再为筑高台扬国威之事而来,寡人必斩其首,饮其血!”

我的血又凝固了一层。我就拱手说:“大王,这些天,老臣在家静养时,练就了一个小把戏,就是把棋子堆起来,再在上面摆鸡蛋,且纹丝不动,今特来献之。”

大王的脸一时阴晴不定起来。少顷,他就说:“那爱卿可以一试。”我放下竹杖,盘腿坐下。先一一摆好12个棋子,然后再往棋子上一个个放鸡蛋。

骊姬和骊紫先是掩嘴惊呼起来说:“哟,荀大夫,小心啊!”

大王也随之惊呼说:“小心小心,危险啊!”

我轻轻地放下手中的鸡蛋,缓缓地站起身,复又跪倒在地说:“大王啊,棋上累卵可重来,大厦倾覆可否?君不见,我大晋本就地贫民瘠,近年来开疆拓土,更是耗费甚巨。现如今十数万人筑高台,来年谁来种地交粮呢?还有,秦楚齐燕等强敌一直环伺周边,只待我大晋一朝内乱。您说,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儿吗?”

大王听了,顿时吓白了脸,对我长揖到地说:“寡人即刻下诏,停筑九龙台就是。”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荀息追忆了自己在晋十数年的光辉事迹,协助晋君“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勾勒出他忠心为国又师心自用的形象。

B.“毕万竟流了泪,一下子跪倒在我面前”,表现了其人虽然忧心国事但性格懦弱,故不敢去进谏,只能求助荀息。

C.在荀息进谏之前,已有多位大臣因此遭到迫害,但并未阻止他劝阻君主的决心,对比出荀息的忠君不二、大义凛然。

D.“我的血又凝固了一层”,表明荀息在听到晋君的呵斥后更为寒心,同时也越发冷静,继而采取了更委婉的劝谏方式。

2.文中对数位大臣因劝谏而下场凄惨的描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间的推进,劝谏的大臣结局越发悲惨,反衬出晋君的脾气越发暴躁。

B.大臣们前赴后继地劝诫君主,正是他们忠君爱国的体现。

C.对旗杆上魏御史头颅的特写,说明荀息有感于谏臣的死亡,对晋君充满了仇恨。

D.以大臣之忠心衬托君王之残暴,突出了对于君主劳民伤财、残害忠良的批判之意。

3.请简要赏析本文的叙述人称有何妙处。

4.荀息在多位大臣劝谏失败的情况下,成功说服了晋君。试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方的河(节选)

张承志

“快看!黄——河!”

他忙转过头来。卡车正登上山顶。陕北高原被截断了,整个高原正把自己勇敢地投入前方雄伟的巨谷。他眼睁睁地看着高原边缘上的一道道沟壑都伸直了,笔直地跌向那迷蒙的巨大峡谷,千千万万的黄土山峁从背后像浪头般滚滚而来。在那巨大的峡谷之底,一条微微闪着白亮的浩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蜒而来。

十几年前,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目瞪口呆地站在山顶,面对着那劈开了大陆、分开了黄土世界和岩石世界的伟大的浩莽大河。他现在明白了:就是这个记忆鬼使神差地使他又来到这里,使他一步步走向地理学的王国。“我一定要考上!”他低声发誓。

“你说什么?”他发现自己原来和那姑娘并肩站在一起,抓着车厢前挡板。

我说,我一定要考上!河面吹来的长风呛得他说不出话来。“晋陕峡谷”,他激动地又想起了一个新名词。我将在将来要写的一切论文里,把“晋陕峡谷”都改成“伟大的晋陕峡谷”。这么干才值得。干什么宣传科小干事,我要干这一行。他在这一刹那间为自己的一生做了坚决的选择。

他们来到了河边。河水隆隆响着,又浓又稠,闪烁而颤动,像是流动着沉重的金属。这么宽阔的大峡都被震得摇动啦。他痛快地大声叫嚷着,他感觉自己已经完全融化在这喧腾声里,融化在河面上生起的、掠过大河长峡的凉风中了。

“全想起来了,”他开口道,“十几年前,我去延川看同学,想回北京,上错了车,顺着无定河跑到这儿来啦。就在这儿我下了水,游过了黄河。”

“你真勇敢。”她说。

他抬起头来。沉入陕北高原侧后的夕阳先点燃了一条长云,红霞又撒向河谷。整条黄河烧起来啦。他想,没准这是在为我而燃烧。他听见这神奇的火河正在向他呼唤。我的父亲,他迷醉地望着黄河站立着,你正在向我流露真情。他解开外衣的纽扣,随即把它脱了下来。

她一把抓住他的手臂:“你干什么?不行!太危险了!”

他看见赤铜色的浪头缓缓地扬起,这是在呼唤我呢,瞧这些一圈圈旋转的颜色。这是我的黄河父亲在呼唤我。他迅速甩掉上衣,褪掉长裤,把衣服团成一团走向那姑娘。“拿着,等着我。”他急匆匆地朝着那片疾速流动的火焰奔去。

她紧抱着他脱下的乱糟糟的衣服,衣服上带着一股强烈的男人的汗味儿和烟草味儿。她缓缓地端起了沉重的相机,冰冷的目镜轻轻地、稳稳地抵住了她的眉梢。她看见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一条落满红霞的喧器大河正汹涌着棱角鲜明的大浪,一个半裸着的宽肩膀男人正张开双臂朝着莽莽的巨川奔去。

当那男人纵身扑向黄河的一刹,她稳稳地按下了快门。

他双臂均匀地划着水。他觉得浑身被温暖的河水浸得很舒服,但他的每一根神经都紧绷着。那回你登上山西的河岸时,激动得跳着喊了一声“万岁”。今天我才明白,你是仗着黄河父亲的庇护和宽容才横渡成功。河水浮力很大,他感受着身躯被浑重的河水托住的滋味。真的,黄河在保护着我呢。

一下跌入中流,他吃惊地发觉黄河正疯狂地搂着他飞跑。他觉得两臂上的三角肌发酸。我累了,他警觉地想。上一次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累,这回刚游了一半你就累了,伙计,你在衰老。他突然觉得满心凄凉。十几年流逝得像这黄河水。你还没有长成人,你的肉体就已经开始要背叛你。可是我的青春别想背叛!“我活着就不让你背叛!”他喊出声来。他划上一个浪峰吸了一口气,脸颊仿佛在发烧。

河岸已经近在眼前啦。他的喉头哽住了,呼吸有些急促。哦,黄河父亲又一次护卫了我。肉体也没有背叛,严格地服从了青春的指挥。我还没有衰老,我不会衰老的。他奋力扬起臂膀,鼓足力气,用爬泳对准山西的石壁冲刺,他觉得石崖上的绿苔已经伸手可触了。可是河水抓着他仍然向下飞流。他感到肩头上沉重如铅,酸疼难忍。他看见一块狰狞的巨石朝他驶来了。他低哑地从喉咙里吼了一声。他蔑视这块礁石,他知道自己已经胜利了。当他看见陡崖上的一个棱角闪过眼前时,他一把攫住了它。黄河父亲,我感激你。接着他逆着水流收起双腿,然后牢牢地踏住了坚实的石岸。

5.下列对第二段中划线部分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勇敢地投入前方雄伟的巨谷”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了晋陕峡谷以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晋陕峡谷雄浑壮阔的气势。

B.“像浪头般滚滚而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直接描写出黄河的浩浩荡荡,让读者感受到了祖国河山的雄浑壮美。

C.从人物形象上来看,后文写主人公面对这样壮观的场景做出了自己的抉择,以这壮观的场景衬托了主人公“他”向往崇高伟大、勇敢无畏、热爱祖国河山的形象特点。

D.从情节上来看,后文写主人公看到这样的场景明白了自己又来到这里的原因,所以画线部分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描写了“她”的语言、动作等,对“他”起到侧面衬托的作用,表现了“他”勇敢伟岸的强者形象。

B.“干什么宣传科小干事,我要干这一行。”这一心理描写表现了“他”不甘平凡,有着崇高理想,决心探究地理学。

C.文中雄浑的黄河是抒情描写的客体,是无我之景,它源远流长,雄伟壮阔,而青春的“他”是抒情的主体,两者在文中呈映衬关系。

D.文中“他”多处提到“黄河父亲”,表现出“他”对黄河的尊重,“他”听从黄河召唤,横渡黄河可见“他”的刚毅果敢、意志顽强。

7.在第二次横渡黄河的过程中,“他”的心绪发生着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

8.本文在叙事上很有特色,运用了多种人称叙述,这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迫降沙漠[注](节选)

①我迫降在厚实的沙地上,等待黎明。那是一座金色的沙丘的顶点,月光洒下来,半明半暗,黑白分明。在这片光与影的荒凉工地上,笼罩着停工后的平静。我没有坠入无边无际的星空得感谢地心引力,把自己的重量交给地球这一事实让我感到安慰。

②我思考着自己的处境:迷失在沙漠中,危机四伏,孤身一人在沙尘和星星之间,因太多的静寂而远离了过去的生活天地。因为我知道,要是搜救飞机找不到我,要是明天摩尔人不来杀我,我就要耗上几天、几星期、几个月才能回到伙伴们中间。

③可是,我发现自己满脑子都是遐思梦想。它们像泉水一样,无声无息地进入我的脑海,起初,我并不理解这一占满我心房的甜美。它既无声又无形,让你体会到一种存在,一种很亲切、半神化了的友谊。而后,我懂了,于是闭上眼睛,听任自己沉浸在欣悦的回忆之中。

④在某个地方,有一个长满黑松和菩提树的花园,花园里还有一座我钟爱的老房子。不管那房子是远是近,虽然眼下它不能供我取暖,为我遮风挡雨,只是梦中的景致,但只要它存在,对它的思念就足以陪伴我度过漫漫长夜。我不再是沦落在沙漠里的一具躯体,我认出了自己,我是那座房子里的孩子。我清楚地记得房子的味道,它那凉爽的前庭,让它充满生机的声音,甚至连沼泽地里的蛙声也仿佛传到了我的耳边。我需要这许许多多的来重新认识自我,来发现荒凉的沙漠到底缺了什么,来寻找连青蛙都噤声不叫、万籁俱静的无声世界的意义。

⑤我仿佛看到了家里气派的大橱柜。半拉开橱门,露出里面一摞摞雪白的床单;半拉开橱门,露出雪一样冰冷的布帛。年迈的女管家像老鼠似的从一个橱跑到另一个橱前,不停地查看、清点、铺开、折叠浆洗过的衣物,一边叫嚷着:“啊!我的天,真糟糕!”每看到一处威胁房子永久不衰的磨损迹象,她就跑到灯下凑近了端详。她缝补祭坛上的台布,缝补三桅船上的风帆,侍奉一个我不知道的比她更伟大的东西,一个上帝或一艘航船。

⑥啊!我真该为你写上一页,我的老小姐呀。我最初几次飞行归来,我都看到你手捏针线,白色的袍子一直盖到膝盖,皱纹一年比一年多,头发一年比一年白。你总是亲手铺平我们安睡用的床单、晚餐用的看不见针脚的桌布,为我们准备灯火辉煌的节日。我到你的衣物堆里来看你,我坐在你的面前,跟你讲我那些九死一生的经历,为了打动你,为了让你看看外面的世界,为了理解你。你说我一点儿也没有变,从小,我就常常弄破我的衬衣。“啊!真糟糕!”我还常常磕破膝盖,回家让人包扎伤口,就像今晚一样。但不,不是的!老小姐,我可不是从花园深处,而是从天涯海角回来,我带回了孤独的苦涩味道,带回了沙漠的飞沙旋风,带回了热带地区明亮的月光!你却对我说,当然了,男孩子就爱乱跑,摔断了骨头还自以为强壮得很。但不,不是的!老小姐,我见到的东西可比自家的花园远得多!你知道花园的树荫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比起地球上的沙漠、岩石、原始森林和沼泽,这片树荫算得了什么?你可知道,世界上有些地方,那里的人一遇到你就端起他的卡宾枪对着你?你可知道,那里有沙漠,人们就睡在露天的地方,在冰冷的寒夜,既无片瓦,也没有床,没有被单……“啊!野蛮人!”你这么说。

⑦我动摇不了她的信仰,不亚于动摇不了一个教会女仆的信仰。我惋惜她卑微的命运使她耳聋眼瞎……但那天夜里,在撒哈拉,孤身一人在沙漠和星星之间,我觉得她也有她的道理。

⑧我不知道我身上发生了什么。地心引力把我紧紧地和地面连在一起,那么多的星星也受到了它的吸引,但与此同时,有另一种引力把我拉向我自己。我感到自身的重量把我推向那么多的事物!我的遐想比沙丘、比月亮、比周围所有的一切都真实。啊!一座房子的美妙并不在于它为你遮风挡雨、供你取暖,也不是因为你拥有它的四堵墙壁,而在于它慢慢在我们心里积累起许多温馨往事,在于它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堆砌起苍茫的群山。而我们的遐想,就像涓涓清泉,从山上汩汩流淌下来……

(有删改)

[注]题目为编者加。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的环境描写孤寂而荒凉,反衬出“我”迫降之后的低落情绪,也为下文“我”回忆起往昔的温馨故事埋下了伏笔。

B.第③段中,以泉水作喻,第⑧段又以“涓涓清泉”作结,既凸显自己独处沙漠时回思往事的温馨甜美,又前后照应,结构严密。

C.采用俯瞰的形式,通过镜头转换,逐步引导读者进入他的回忆深处:某地—花园—老房子—大橱柜,最后聚焦在家中女管家身上,清晰又鲜明。

D.我跟老小姐说着外面的世界,老小姐回应的却总是我的过去,行文借助这样一种不对等的对话来展现人物形象,新奇又令人回味。

10.行文描写家中女管家时,运用了人称的变化技巧。请结合小说分析其妙处。

11.有评论家说:以一种宗教般的情怀,书写着对大地的乡愁。请结合小说概括“对大地的乡愁”在文中的具体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

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这鼓角声令我心烦”“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描述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

B.小说中周瑜开始时身穿铠甲,后来穿白粗布长袍,人物前后穿着的对比暗示了他心理的变化。

C.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心理的转变,对“我”的言论由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内心产生了触动。

D.“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失败。哪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

13.以下对这篇小说艺术特点的剖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幻的清亮、素雅、荒芜、寂静、宽阔等特点,创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为下边的情节发展和刻画周瑜这一形象做了铺垫。

B.文章以“与周瑜相遇”为主线,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如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

C.文章的最后一段照应了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使主题升华。

D.文中塑造的周瑜形象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心目中的周瑜形象完全一致。

14.请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

(2)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15.小说运用了怎样的叙述人称?有什么样的表述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灵的童年

蔡诗媛

又是一年花开时。

我信步走在桃园小径上,入目尽是那灼灼桃花。春意盎然,在人们的脸上飞扬。我路过时,家人们各自合影,笑着闹着。有的已走下小径,在花下拍照,与花合影留念。

“小朋友们,你们干吗去?别走太远!”焦急的声音从我的耳边传了过来。

循着那声音,我远远望见四五个孩子正在鲜花丛中肆无忌惮地玩耍。那里鲜有游客,因为与小径有一定的距离。游人们,往往是在小径的一开始就被妖冶桃花吸引住了脚步,便不再往前走,毕竟桃花们大同小异。而这群孩子,却全然不顾父母叫喊,擅自进入深园中。

我独自一人,心想帮帮这群可怜家长也未尝不可。我只消沿着桃花小径,往前走,便离他们越来越近。我走下小径,迎面优哉游哉地踱过来一只笨重的鸭子,它显然也在品尝这春色呢。我脚踩青草和泥土,发出些微青涩的声响。然而他们竟然无视我,仿佛不知我的存在。离他们还有两三步,我便停住了,听得他们正紧张又激动地计划着,有人近前也不管。

“这鸭子不错。”

“摸着应该蛮舒服。”

“要不捉来摸摸?”

顿时,我便不想阻拦他们了。他们平日里在城里读书,难得来一次野外,就让他们捉鸭子来摸摸,以便满足他们的心愿。而且,摸一摸于谁都没有什么损失。

在我思索的当儿,他们早已追过去了。抱着旁观者的心态,我也跟了过去,发现他们停住了。可能是没捉住吧,我兀自揣摩着。走近了,我听到了他们讨论的声音,比先前更为紧张和激动:

“我看到那里有个深深的粪坑。”

“我们能不能……”

“干吗,你说。”

“……把鸭子抓过来,扔到里面去。”

“好!好主意!”

“但是……谁来呢?”

他们沉默了起来。此刻,正义感在我胸腔中沸腾。阻止他们吗?算了吧,反正他们也捉不住那只笨重的鸭子。既然捉不住,也就不会干出那种傻事了。

他们的眼神游离不定,四下里观望着,然而,最终都汇集到了一个小女孩的身上。那小女孩看起来有一丝紧张,但最终还是鼓起勇气来,说:“那我来吧。”

我很疑惑,这样的傻事,那小女孩竟然一个人挑起那担子。黑黑的,瘦瘦的,看似弱不禁风,可又有谁会想到会是她来做这种事情!我连忙冲她大喊:“不行!你不能这么干!”她不理会我,我冲过去想拉住她,但我抓在手中的,只有空气。

那一瞬,回忆完全涌入我脑海。我很清楚下一幕会是什么,可我没有能力制止她。倘若我能够真正进入他们的世界,我或许就能改写历史,改写我的童年。可是,我丝毫做不到。

我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那个小女孩抓不住那只鸭子。她好几次失手了,眼看着就要放弃。然而,然而,那只鸭子最后还是败给了她。这和我的记忆如出一辙。

兴高采烈地,欢呼雀跃地,她像获得了战利品似的。她先将那只惊慌失措的鸭子提在手中,然后,她毫不犹豫地把那只可怜的鸭子扔入了深深的粪坑。我静静地、眼睁睁地目睹这一切,不能制止她。此刻,我真的是一个十足的旁观者了。

他们笑着,蹦着,跳着,闹着,唯有我心情沉重。

他们找到大人们,然后一起在桃园的主人家吃饭。没过多久,那主人便找到大人们,问是不是他们的小孩子捣乱,把他养的鸭子扔入了粪坑。大人们的目光向孩子们投来,我的目光聚焦在小女孩身上。她紧张兮兮,眨巴着眼,轻轻颤抖着说:“是我扔的。”

于是,我的父亲,年轻的他站起身来,让小女孩带他到粪坑所在地。我依然跟着,而且看到,父亲站在粪坑边,一言不发,紧绷双唇,目光如炬,俯下身子,伸出胳膊,毫不犹豫地把鸭子从粪坑中救出,而后轻轻地将它放在地上。

鸭子甩了甩笨重的身子,然后就摇摆着踱步走了。

…………

我叹息着从梦中醒来。看来,我终究逃不过这一劫。过去的事,倘若平平淡淡,也就会随岁月流逝而褪色;而这一件,因为是我的责任,总是在不经意间再次出现在我的印象里,也就再次戳伤自己。

玩,是孩子的本性。而玩一旦过了限度,到了那种地步;便不再为人所提倡。现在的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出那种事。因为我明白,鸭子生长在水里、地上,如果把它置于粪坑之中,无疑是以强凌弱;它被禁锢在臭水、臭气里,如果没有人发现,它断然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挣脱这粪坑,那就相当于置它于死地。

但是,历史无法篡改,过去无法追回。当初为什么我如此不假思索?当初为什么我如此地义无反顾?因为她还不懂,她不晓得这种做法极为不妥,又怎么会晓得这种做法带来的后果?在她的世界里,她只知道,要跑、要闹、要玩、要闯、要探险、要找寻刺激。她要帮助自己的伙伴完成这一心愿,这样大家在回家的路上,才不至于后悔而留有遗憾。就是这么单纯的童年啊。

那个冒失而胆大的我,在成熟的我的心灵里,可能,永远,沉睡。

(有删改)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盎然春意下,大人们快乐地合影,为孩子们“肆无忌惮地玩耍”提供了机会,意在批评父母们对孩子疏于管教。

B.孩子们不顾大人的叫喊进入深园,那里鲜有游人,游人们一般会被小径上妖冶桃花吸引住,往往不会再往前走。

C.“笨重的鸭子”“深深的粪坑”反复出现,意在强调鸭子在被扔到粪坑中以后将无法“挣脱粪坑”这一恶性结局。

D.孩子们由一开始捉住鸭子“摸一摸”到后来抓住鸭子扔进“深深的粪坑”,使情节由愉快地玩耍变为过度的玩闹。

17.文章倒数第二段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18.小说中,对于抓住鸭子扔进粪坑一事,小女孩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攻城

郑俊甫

“窃符救赵”的故事你听说过吧?那好,不用自我介绍了,咱就接着往下讲。唉,其实也没什么好讲的,无非就是一个逃亡公子的落魄故事。如果不是秦国大杀四方,兵临城下,我这辈子就打算埋骨他乡了。又是窃符将兵,又是锤杀晋鄙,实在没脸再回去。

但是秦国的铁蹄要踏到我的庙堂了,魏王在那边苦苦相求,形势迫人,我只能吃把回头草,为国尽忠。仗着战国四公子的头衔,号召力还是有的,佩大将军印,将五国联军,摧城拔寨,势如破竹。

秦军败了。

我的大军一路杀到秦国的管城,遇到了麻烦。镇守管城的将军骁勇善战,三军用命,围攻数日,一点儿进展都没有。眼见着粮草就要耗尽,军心开始决堤般涣散,我急得团团转,又无计可施。一天,派去打探消息的兵士回报说:“守卫管城的将军,是魏国人。他的父亲缩高就住在安陵。”

我欣喜若狂。安陵是魏国的属国,魏国人以忠孝治天下,“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能不亡。”这下,攻破管城指日可待。我忙派人去见安陵君,没别的意思,就是让他把缩高带过来,为我所用。我愿意授给缩高五大夫的军职,并让他担任持节尉。

派去的人很快回来了,垂头丧气。一问才知道,安陵君不愿意。安陵君说了:“我们虽然名义上是个国家,但是领土很小,又在魏国的荫庇之下,没有什么军队。老百姓自食其力,国家无为而治,谁也不用听谁的。”我明白了,安陵君的意思,老百姓不听他的,这事他管不了。

真是个老狐狸,我在心里暗暗骂了一句。就是不想唱白脸呗,生怕丢了他那顶“仁义国王”的帽子。既然如此,那就让他派个人,给我们带带路,劝说缩高的工作,我们自己来做。

没多久,派出去的人又回来了,脸色比上次还要难看。“见到缩高了吗?”我问。

“见到了。”使者哭丧着脸说,“安陵君倒是派人带我们去了缩高的住地。可是,缩高不答应。”

“为什么?”我想不明白,“我不是答应授给他高官厚禄了吗?”

“是呀,这些我都转告了。”使者摊着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可是,他说,‘信陵君之所以这么看重我,无非是想让我做两件事,要么劝儿子弃城投降,要么让我带兵进攻管城。这两件事,我哪一件也做不了。没错,他是我的儿子,但他更是秦国的臣子,如果让他尽孝,放弃守城,那他就担上了不忠的恶名;如果他忠于职守,不听我的,又会担上不孝的骂名。让儿子不忠或者不孝,我不想做这样的选择。带兵进攻管城?父亲攻打儿子,我们都将成为天下的笑柄。恐怕信陵君也不喜欢这样的人吧?所以,我不能听命。’”

老实说,我当时真是气昏了头,以至于都没有听完使者的话。我记得自己还拍了桌子,骂了娘。你想想,大敌当前,国都要亡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还跟我在这儿逞口舌之能,讲什么忠孝名节,不是找死吗?

但我不能跟缩高生气,他一个小人物,不配。我把一腔怒火撒到了安陵君身上。于是派使者去找安陵君,我要让他知道,安陵是魏国的安陵,现在攻不下管城,秦国的军队就会反戈一击,这样一来,魏国危矣。

“如果他还是不肯听命呢?”使者小心翼翼地征求我的意见。

“他还是不肯的话,我将调动十万大军开赴安陵城下!”我握着佩剑,目露凶光。管城攻不下,攻下一个小小的安陵,不在话下吧?

使者第三次返回的时候,我的心彻底凉了。外面秋风萧瑟,残云飞渡,使者像是被这鬼天气缠住了一样,脚步踟蹰,怯怯着不敢进我的大帐。我吼了一声,他才小心地迈进来,沮丧地说:“安陵君拒绝了。”

“他怎么说?”我强压怒火。

使者的喉头滚动了几下,低着头不敢看我的眼睛:“安陵君说,像举城投降和临阵脱逃这样的罪行,是安陵的法度所不容的。即便是遇上了国家大赦,也不能赦免这样的人。现在您要求他违背安陵的法度,强行让缩高去做悖逆之事,他说……”

“他说什么?”我怒目相向。

“他说,这样的事情,他纵然去死,也不能执行。”使者不安地盯着我的手,生怕我按捺不住拔出剑来。

我当时确实想拔出剑来,可是,拔出来又能怎么样呢?去砍安陵君,还是缩高?谁都不能。攻城不下,迁怒他人,这种让天下人耻笑的傻事,我不会去做的。

那就只能另谋他策。他策还没有想出来,就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缩高自刎了。缩高是在听到安陵君的话后,担心自己的固执会给安陵国带来灾难,于是杀身成仁。

我的心瞬间堕入一潭泥淖,艰于喘息。我要的是缩高为我所用,不是要他的命。事情传出去,世人又该如何看我?门客安慰道:“缩高目光短浅,为了父子虚名,罔顾国家大义,不值得同情。”

我长叹一声:“都说‘窃符救赵’是我一生的传奇,可没有礼贤下士,哪来的侯赢朱亥舍命相助?现在,为了一座城池,我却乱了心智,做了小人。真是罪过呀!”

言罢,身着缟素,避住厢房,再不出门。

(有删改)

文本二:

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通过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趋势。它依据历史事实,但又不同于历史教科书,它可以作适当的想象、概括和虚构,但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应有历史根据,具有真实与虚构相统一的特征。它的写作不仅应有历史资料价值,更重要的在于它可以为后人提供某种借鉴,为现实生活服务。这种服务是通过读者的审美欣赏了解历史,并对历史进行反思,得到某种认识上和美学上的启示,正确地认识和总结历史。

(节选自“百度百科”)

文本一运用第一人称再现信陵君“窃符救赵”后的故事,有何妙处?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破规矩

熊立功

祖上有个爷,是剃头的。他头剃得光精,垸里人都叫他剃头爷。这剃头爷身上有故事,垸里长辈闲下没事,就爱聊他,可都讲不出个子丑寅卯。还算三爷口才好、记性好些,我就常纠缠他,要听剃头爷的故事。

三爷就给我讲了,我也把它记下了。

剃头爷给自己立了规矩,叫“两不剃”。一个是女孩不剃,一个是酒后不剃。

可偏偏就有人要废他这个“两不剃”。

那年大雪封山,也把一小队日本兵冻在了大山里。那些兵进垸后,用刺刀让族长派人腾出了祠堂作驻地,用机关枪叫家家户户送来了大米、面粉、土酒还有猪羊肉。

日本小队长把族长叫到跟前。这小队长,一副书生相,瘦脸上架副眼镜,说话轻言细语,很斯文的样儿,还把中国话说得很顺。面对堆成山的吃的喝的,小队长笑眯眯地对族长说:“你们的族人,大大的良民,我们大日本皇军,来保护你们,大大的辛苦。你的,派人来为我们的效劳,帮我们做饭、洗衣、打杂的干活,男人的不要……你的,实在找不到,我们就自己来找……”说着,小队长从肉堆里拣起一块鲜肉往空中一抛,他身后就窜出一条硕大的狼狗,张开大嘴,腾空接住。嚼着滴血的肉,大狼狗一双血红的眼,盯得族长打起了寒颤。

昏昏沉沉的族长,一头扎进剃头爷家里……

这一夜,心惊胆颤的垸里人也都来找剃头爷,问如何安顿家里的女孩。

剃头爷说:“我和族长商量了,都剃成光头,平头,变成男孩。”

“那我们不是破了你的规矩了吗?”

“不是你们,是那日本兵!”剃头爷恨恨地说。

连夜,剃头爷熬通宵,把院里十岁以上的女孩,全都剃成了光头,平头。那一夜,剃头爷的剃刀一夜未停,动作也出奇得快,人也一夜未歇气,他咬着牙,没吭一声。

族长家的千金十五六了,长了一头秀发,舍不得剃,僵在绣楼不下来。族长心想,不剃就不剃吧,我族长家的孩子,他日本小队长应该不会为难的。

第二天,日本小队长又把族长叫去,笑眯眯地对他说祠堂太冷,要住到他家去。

入住的小队长还带了两个背长枪的兵。一个守在门口,一个围着他前后转。

次日,小队长看到剃头爷给族长理发,唱啊说啊按的,把族长弄得舒舒服服地睡着了。就也来了兴趣,叫剃头爷也给他剃个头理个发,按下揉下。

剃头爷顿了顿,还是在那小队长头上捣鼓起来。

剃头时,小队长得知剃头爷有一肚子中国故事,也正是他感兴趣的东西,就留剃头爷吃饭,还拿出洋酒要和剃头爷对饮。

一顿饭下来,剃头爷灌倒了小队长,自己也头晕晕的,回到家,倒头就睡了。

半夜的时候,迷迷糊糊的剃头爷被人推醒,床沿坐着泪流满面的族长。剃头爷心里一惊,酒醒了。

族长哽咽着说:“那日本畜牲把,把我女儿害,害了……”

“孩不是在楼上吗?”剃头爷追问。

“孩弄出了响动,让那日本小队长叫兵逮下了楼。孩不从,咬了那畜牲头儿。那畜牲朝她开了枪。还放我出来,限我明早前给他找个小姑娘,不然,就要灭我们全垸的人……”

……

两人正说着话时,门“嘭”地一下被捅开了,两个日本兵架着小队长进来了。他们指着小队长的头叽叽咕咕地朝剃头爷吼着比划着。剃头爷老半天才明白,小队长是头痛,需要他治疗。

剃头爷顿了顿,尔后,点点头,搬来一张太师椅,让小队长坐在椅子上。一身伙计打扮、剃了和尚头的妻子杨絮,打来一盆热水,湿了毛巾,敷在小队长头上,一会儿,小队长不哼哼了。剃头爷拿出剃头的行头,在小队长头上动了起来,嘴里也开始流出催眠样的曲子。

小队长开始打起了鼾,另外两个日本兵从站着,到坐下来,慢慢地,也打起了哈欠,最后,也鼾声如雷。

可是,伏在小队长脚下的狼狗,却张大着眼,盯着剃头爷他们。

剃头爷往族长和妻子招招手,对着他们的耳朵分别说了几句。妻子会意地出去了,一会儿,回来的妻子冲狼狗扔了一块肉。狼狗嗅了嗅,吞了下去,一会儿功夫,就口吐鲜血,弹了几下,不动了。

这时,打着寒颤的族长,挪动了筛糠一样的双腿,到门角拿起了一张锄头。

看到族长走近伏在桌子上熟睡的两个日本兵身边时,剃头爷的剃头刀往小队长喉咙上切下去,“嗤”的一声,小队长的鼾声戛然而止。那一边,族长的锄头脑也磕到一个日本兵的头上了,另外一个被震醒的日本兵,刚刚抬起头,族长的第二锄头就迎面下去了……

两个惊骇不已的男人面对三个死去的日本兵,呆了一会儿后,竟然异口同声地说:“召集族人!”

黑压压的族人静悄悄围拢在剃头爷和族长身边后,族长低沉的声音,让人血往上涌,“日本兵不让我们安生,大家不能坐着等死,趁天还没亮,我们得先动手,烧了祠堂,灭了日本兵那些畜牲……”剃头爷感觉族长红的眼睛在放血。

“动手吧,再挨,就来不及了。”剃头爷说。

“大家用柴禾把祠堂四周封了,再泼上油,手脚要轻。动手吧!”族长低低的吼,让黑压压的人动了起来。

“门口有站岗的。”一个抱着柴禾最先到祠堂边的人,对摸过来的剃头爷和族长说。

剃头爷汗毛一炸,对族长说:“我过去看看。”

族长看到,剃头爷离那个站岗的日本兵几步远的时候,被日本兵用枪抵住了。接着,就看到剃头爷闪了过去,两个黑影就粘到了一起,一会儿,双双倒下。

族长扑过去,摸到的是胸口中了刺刀的剃头爷,还有断了喉咙的日本兵。

身后,黑压压的人群,浪一般滚过来……

三爷讲:那一夜,大火,舔着风烧得“哧哧”作响,把祠堂变成了一个火球。

(有删改)

小说在叙述剃头爷的主体故事时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这种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戒指

周立波

我听到了好多的人,谈论和称赞侦察员张海。有的说他身轻如燕,能飞檐走壁。有的说他枪法如神,能百步穿杨。他的妻子张叔贤是一个劳动英雄。她把纺线赚的钱,蓄攒起来,买了一个金戒指,新婚之夜戴在了张海的无名指上。从此以后,金戒指从来没有离开他的手。

我们的支队进到山西平遥县境内,为了通过敌人一条宽阔、复杂和危险的封锁线,要派一个胆大、精细和忠纯的侦察员去侦察沿途的敌情。司令员最初和最后都想起了张海。路程是来回两百四十里,赶路,侦察,休息,又赶路,两天一夜。

第二天清早,雪花没天盖地地飘落着,山野全白了。带着湿味的初冬的雪片飘积在道边群树上。有好几处,发脆的杨木的枝桠被雪压断了。寻食的鸦雀在树木之间展翅,跳跃,振落着树枝上的积雪。远近的几个萧索的山村,全埋在雪里。远处的群峰,在弥漫的雪的烟雾里,变成了灰色,再远的,溶入迷蒙的空际。在山路上,有一个穿着旧的青布棉袄的农民,冒着风雪,正在急急忙忙地赶路。在日落以前,这个人走到了离敌人碉堡只有两里半路的汾河大桥旁,他在桥上来回地走了一次,又横走了一次,用脚步计量了桥的长和宽。在桥的两端,他看了地形,于是,走远一点,蹲在河沿上,从衣兜里掏出本子来,用铅笔把地形做了一些粗略的图书。这时候,一声枪响,子弹嗖嗖地从头上飘过,接着又是一枪。他离开了桥旁,取道另一条山路,往回赶路了。这个赶路的农民,就是张海。

前面是一座松树林子。靠近林旁,张海瞧见了一座村庄,他突然感到了疲倦,他已经走了一百四十里路了。走进村落,看见有一家门外挂着“骡马大店”的木牌,他迈步走进。对这种荒村野店,张海本来是有戒心的。

女人点起蜡油灯,昏黄的灯光中,隐约可以看见壁泥驳落的窑壁和火焰熏黑的窑顶。女人走到炕头的灶下,生起火来,烧炕兼烧水,通红的灶火的光焰,照着肥胖的脸面,蓬乱的头发。水热了,她打一盆水给客人洗脸。绞手巾时,张海露出了他的黄腾腾的金戒指,那女人瞟了一眼,便装做没有看见,卷起一床被,搬到隔壁窑洞里去了。

约莫是半夜,仿佛有人用铁丝把门从外边轻轻地拨开,门轻轻地开了,月光涌进门里来。从门外跳进一个黑色的人,提一把短刀,向炕上扑去,月的光亮里,刀光一闪,刀锋剁在炕砖上,冒出了火花。炕上是空的,凶手着了慌,转身要跑,刚奔到门边,听到有人笑。

“饶了我,让我走吧。都是我的掌柜叫我干的。看见了你的金戒指。”她伏到他的肩上,呜咽起来,“我就见财起意。饶了我,让我走吧。”张海心里想:“混蛋,去你的吧,你刚才还要杀我哩。”虽说这样想,张海还是被她的眼泪打动了。张海是一个硬汉,但他怕眼泪,他把她轻轻地但是坚决地推开,把枪倒插在胸前,走出门去。他要在天黑以前,赶回司令部。

走不到半里,他摸摸口袋,吃了一惊,他的记事本子失掉了,凭着侦察员特有的推断力和联想力,他知道是店里那女人扑在他的身上呜咽的时候偷去的。他跑回了店里。

那女人要求用金戒指换本子,张海犹豫了一下,果断地从手上取下戒指,扔到了炕上。女人把戒指戴在手上,立马翻脸不认账了。正在这时,张海一眼瞥见了瓦盆底下露出的本子的一角,他连忙拿起来,走到了门边,心里想着:“留了这女人,是一个祸害。她又看见了本子,可能猜着我军的企图了。”他向着那女人扳一下枪械,头也不回地走了。尖锐的枪声,划破了黎明的山野的沉寂。

他幌荡幌荡地走出村外才清醒。过度紧张之后的过度疲劳,使他昏昏欲睡了。走到松林边,脚踢着一棵松树的盘根,他吃一惊,才清醒了,他摸了摸怀里的本子,忽然想起来,忘记从那女人身上取回金戒指。他要回去取,刚走两步,只听见从东方,从店的近侧,打了一枪。紧接着又是一枪。以后是大枪和小枪的乱放。这一定是听到打那女人的枪声,出来救援的敌特。

敌人报复的射击暴雨一般地足足持续一刻钟。有一颗子弹打在他头顶的松枝上,蹦下一块冰块,正打着张海的后脑。

张海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家老百姓的炕上。“我被俘了。”他想着,立即跳下炕来,往外就跑,在场院里,他碰到了两个司令部的骑兵侦察员。他们把他扶到了炕上,把他昏倒以后的一切情形都告诉了他。

他们奉命来接应张海。走到这近边的店里,发现一个女人,胸部中一弹,躺在地上,但还没有死。她把他们当做她一伙的人,要他们快去追捕一个八路军探子。她说,她已经通知了五个人去追赶他了。她又说,起始,她看见他穿着庄稼人衣服,却又带了一个金戒指。她疑心他。他们给了她一刀,取下了戴在她手上的金戒指。

他们回来以后的第二天午夜,我们的支队开过汾河桥。在前行部队的三个尖兵的前面,有一个穿便衣的小伙子跟着一个向导并排走着,谈谈笑笑,十分潇洒。这个小伙子就是侦察员张海,用我们的司令员的话来说,就是“跳皮鬼”张海。

1947年5月(有删改)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①

[法〕都德

这天早晨,我去瓦莱里安山2看望我的朋友,他是塞纳河国民别动队的中尉。这天他值勤。待在工事坑道的入口前面,来回走动,同时和我谈谈巴黎、谈谈战事,以及那些不在场的亲人……突然他止住了话头,那猎犬般的灰色小眼睛突然明亮了起来,他用眼角瞟了瞟刚刚出现在瓦莱里安山平台上的两个身影,示意我看。

那个男人穿着长长的栗色燕尾服,上面配着绿色的天鹅绒大翻领。他消瘦、矮小,前额扁平,双眼滚圆,鼻似鹰钩,小鸟般的头上满是皱纹,显得既庄严、又愚笨。此外,他的一条胳膊挎着一只绣花绒布提包,从提包里露出一只瓶子的瓶颈﹔另一条胳膊下夹着一只罐头—-那种一成不变的白铁皮罐头,巴黎人只要一看到它,就会想起那长达五个月的围城……再看那个女人,只见她戴着一顶巨大的带有撑边的帽子,从上到下紧紧裹着一条旧坡巾,在褪了色的斗篷的蜂窝状皱领之间,时不时地露出一截鼻尖,以及几缕灰白而干枯的头发。

走到平台上之后,男人停下了脚步,喘着气,擦着额头。女人没有停下,她径直向坑道走来,我听见她腼腆地要求见见她的儿子,她儿子是巴黎第三国民别动队第六支队的士兵。“请您在这里等一下,”哨兵说,“我让人去叫他。”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显得很快活,转身走向她的丈夫;两人走到稍远处的斜坡边上,坐了下来。

他们在那里等了很长时间。这瓦莱里安山太大了,要找到一个别动队第六支队的士兵谈何容易!更何况现在这个时候,整个要塞里挤满了鼓手、号手、来回奔跑的士兵,还有正在换岗的士兵、勤务人员、配给人员、一个被义勇军的枪托打得鲜血淋漓后押来的间谍、几个赶来向将军申诉的农民、飞奔而至的传令兵,以及冻僵的人和汗流浃背的牲口。从前线回来的伤员们坐在骡背的驮鞍上,一边摇晃,一边低声呻吟,就像得病的羔羊一般;水兵们随着笛声和“嘿!哈!”的号子声,正在拖一门崭新的大炮;一个穿着红色军裤的牧人,手执长鞭,斜背着步枪,駆赶着要塞的牲口……所有这些人都在庭院里来来往往、摩肩接踵,把坑道挤得水泄不通。

“但愿他们没把我的儿子忘记了!”此刻,这位可怜母亲的眼神似乎在这么说;每过五分钟,她都要站起来,悄悄地走到坑道口,把身体靠在墙上,偷偷地朝前院里瞥上一眼;可是,她不敢再询问任何事情,生怕给他的儿子带来难堪。男人比她更加腼腆,他坐在那儿一动不动;每次女人心情沉重、垂头丧气地回到他身边坐下时,总能看到他责备她不够耐心,并且像傻瓜一样不懂装懂地打着手势,向她解释服兵役的各种必要性。

突然,我看见她打起哆嗦,拍打着老头的手臂,一跃而起……从坑道口的穹顶下面,远远地传来了她所熟悉的脚步声。

是他!他的出现,立刻使整个要塞的门面熠熠生辉。他的确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身材挺拔,肩上背着背包,手中握着步枪……他走到他们身边,一脸欢快,用男子汉开心的语气说:“你好,妈妈。"

立刻,背包、步枪、所有的东西都消失在巨大的撑边帽子里了。接着轮到的是父亲,但时间不长。戴着撑边帽子的母亲想把所有的亲吻都占为己有,她太贪得无厌了。“你好吗?穿得暖和吗?你的床单现在怎么样?”亲吻、泪水和微笑像雨点般地落下。她欠了儿子三个月的母爱,现在要一次性地偿清。父亲也很激动,但他不想表露出来。

一阵突如其来的号声打破了欢乐的气氛。“他们在叫我,”孩子说,“我得走了。”“怎么!你不和我们一起吃饭?”

“当然不!我不能这样……今天是我二十四小时值勤,在要塞的上面。”“噢!”可怜的女人叹了口气,她再也说不出话来。

三个人站在那里,沮丧地相互注视了一会儿。接着,父亲开口了:“至少,把罐头带去吧。”他的声音令人心碎,脸上的表情犹如一个牺牲了美食的贪吃者,既动人,又滑稽。

可是,在激动而混乱的告别仪式中,这该死的罐头却找不到了,看着焦躁颤抖的手在四处搜寻、上下翻找,听着哽咽的声音在询问:“罐头呢!罐头到哪儿去了?”这情景真让人可怜。罐头终于找到了,一家人最后一次长久而紧紧地拥抱,然后孩子便跑着返回了要塞。

他们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又等了一会儿,眼睛盯着坑道的入口,刚才他们的儿子就是在那里消失的。最后,男人打起精神,显得非常勇敢地咳了两三声,他的声音非常坚定:“好了!孩子他妈,上路吧!”他愉快地大声说道。

我目送着他们一直走到公路的拐角处。父亲似乎很生气,他挥舞着绒布提包,动作显得很绝望……而母亲则好像很平静,她走在他身边,低着头,手臂紧贴着身体。可有时,我似乎看见她的披巾在狭窄的肩上一抽一抽地颤动。

(有删改)

[注〕①此文写于普法战争期间。②瓦莱里安山:在巴黎被围困期间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情节手法:叙述人称-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题型细化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考点09情节手法——叙述人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停筑九龙台

那天午后,我是被府中一浪盖过一浪的吵闹声给惊醒的。

我很恼火,同时也深感意外。我,荀息,晋国的上大夫自入仕以来,一直秉承尽忠王事之志,展平生所学,夙夜为大王参赞军机,伴君东征西讨,使得大晋在十数年间尽灭骊、耿、霍、魏、狄戎等周边小国。后来,我又复献假道伐虢之计,先后用了五年时间,灭掉了强敌虞和虢,这就是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的始末,从而使我大晋岿然屹立在纷乱的春秋时代。当然,我在追随大王成就宏图霸业之时,身心日益疲惫,年老体衰。特别是长年征战烙在我肌体内的刀伤箭疼,一到雨季就会发作,令我苦不堪言。为此,我不得不向大王告假,想颐养一些时日。

为给自己营造一个清静的休养环境,我特地奏请大王恩准,在府门外挂了块“谢绝拜访”的牌子,并严令侍卫把守。

然而,这天午后,看来我是无论如何也小寐不成了,因为我的侍卫惊慌失措地跑进来禀告说:“右将军毕万他们,已持剑闯进客厅了!”

我素知,毕万将军是个很威猛的人,曾追随大王出征灭过霍、魏和耿三国。凯旋后,大王便将魏地赐给了他。此时,他不待在封地,怎么还会带着人闯进我的府第呢?难道,他想谋反,并诛杀于我?

为此,我当即披衣而起,拖着病躯拄着竹杖,出来质问毕万说:“将军意欲何为?”

没想到,毕万竟流了泪,一下子跪倒在我面前,并抽出佩剑横在自己的颈脖说:“荀大夫呀,您得救救大晋啊!不然,我就死在您面前……”其他大臣也全都呼啦啦地跪下来,如丧考妣般号啕大哭说:“荀大夫,您得救救我大晋啊,呜呜呜……”

我一时惊愕万分,便踉跄着挽起了毕万,请他断断续续地讲述事情经过——

也就是在公元前672年的九月间,大王晋献公率大军攻打骊戎国,不仅將骊戎的众多城池纳入我大晋版图,也将一对妩媚娇艳的姊妹花揽入了怀中——也就是骊戎国的第一美人骊姬和她的妹妹骊紫。大王自此如获至宝,对这对姐妹花宠爱有加,遂成天沉迷于酒色,不谋朝政,不图进取。这还不算,大王为进一步获得美人欢心,竟不顾群臣的强烈反对,下令强征十数万青壮年劳力,花费银粮无数,意欲修筑两座九层高台,以供与两位爱妃歌舞游宴。

“难道,就没有一个大臣劝阻么?”我恼怒至极,“即便大王为政有失,我们做臣子的,可要劝阻啊!”

“当然有,”毕万擦拭着眼泪说,“前四日,左将军赵夙入殿进谏,被大王厉声斥责逐出;前三日,里克大人进殿劝谏,被大王廷杖四十逐出;今日朝会时,大王竟令刀斧手,将魏御史斩于宫门外……”

“咐,那,那右将军你,为什么不上殿进谏呢?”我立时感到一阵眩晕。天啊,大王这是怎么了?我愣了愣,强按着胸中的愤懑白了毕万一眼说:“将军乃大王的心腹爱将,明知事态的是非曲直,不尽臣责以正君听,倒要自刎于我堂前,是何居心?”

毕万瞬时涨红了脸,一边呜咽一边辩解道:“我只是个冲锋陷阵的将军呐,怎能提剑上殿进谏?再说,大王已将魏御史立斩于宫前……”

我顿时悲愤难抑,顺势推操了毕万一把说:“我等既为人臣,无论是为君王计,还是为天下安,均应耿言直谏,匡正大王的过失,怎能趋利以避之?我这就进宫去。”

晋王宫前,旌旗猎猎。抬望眼,但见王旗杆上,一颗长发飙飘的头颅,正迎风翻滚。可怜的魏御史啊!我猛地咳嗽起来,心在滴血,便顿了顿手中的竹杖,佝偻着腰身疾步拾级而上。

此时,大王正在欢悦地饮酒。他见我大步上前,便颔首对我说:“荀大夫别来无恙?爱卿不在府中静养,怎就进宫了呢?”接着,他突然断喝道:“若是再为筑高台扬国威之事而来,寡人必斩其首,饮其血!”

我的血又凝固了一层。我就拱手说:“大王,这些天,老臣在家静养时,练就了一个小把戏,就是把棋子堆起来,再在上面摆鸡蛋,且纹丝不动,今特来献之。”

大王的脸一时阴晴不定起来。少顷,他就说:“那爱卿可以一试。”我放下竹杖,盘腿坐下。先一一摆好12个棋子,然后再往棋子上一个个放鸡蛋。

骊姬和骊紫先是掩嘴惊呼起来说:“哟,荀大夫,小心啊!”

大王也随之惊呼说:“小心小心,危险啊!”

我轻轻地放下手中的鸡蛋,缓缓地站起身,复又跪倒在地说:“大王啊,棋上累卵可重来,大厦倾覆可否?君不见,我大晋本就地贫民瘠,近年来开疆拓土,更是耗费甚巨。现如今十数万人筑高台,来年谁来种地交粮呢?还有,秦楚齐燕等强敌一直环伺周边,只待我大晋一朝内乱。您说,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儿吗?”

大王听了,顿时吓白了脸,对我长揖到地说:“寡人即刻下诏,停筑九龙台就是。”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荀息追忆了自己在晋十数年的光辉事迹,协助晋君“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勾勒出他忠心为国又师心自用的形象。

B.“毕万竟流了泪,一下子跪倒在我面前”,表现了其人虽然忧心国事但性格懦弱,故不敢去进谏,只能求助荀息。

C.在荀息进谏之前,已有多位大臣因此遭到迫害,但并未阻止他劝阻君主的决心,对比出荀息的忠君不二、大义凛然。

D.“我的血又凝固了一层”,表明荀息在听到晋君的呵斥后更为寒心,同时也越发冷静,继而采取了更委婉的劝谏方式。

2.文中对数位大臣因劝谏而下场凄惨的描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间的推进,劝谏的大臣结局越发悲惨,反衬出晋君的脾气越发暴躁。

B.大臣们前赴后继地劝诫君主,正是他们忠君爱国的体现。

C.对旗杆上魏御史头颅的特写,说明荀息有感于谏臣的死亡,对晋君充满了仇恨。

D.以大臣之忠心衬托君王之残暴,突出了对于君主劳民伤财、残害忠良的批判之意。

3.请简要赏析本文的叙述人称有何妙处。

4.荀息在多位大臣劝谏失败的情况下,成功说服了晋君。试分析其原因。

1.D2.B3.①第一人称“我”,让读者身临其境,更为真实亲切。②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勾勒出荀息从惊到怒再到悲的复杂的心理变化,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充实。4.①被劝谏者心态是基础。晋君只是一时误入歧途,沉溺享乐,但仍有雄心壮志。②劝谏者身份(或分量)是保障。荀息是追随晋君征战南北的肱骨大臣,自然有资格参与国家大事的探讨,加之受到特别恩宠,君王对其谏言更为重视。③劝谏的表述方式是条件。荀息以曲谏的方式,用类比的方法点明晋君建高台的严重后果,使其接受了劝谏。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师心自用”错误。“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荀息这一形象于文无据;荀息追忆了自己在晋十数年的光辉事迹,协助晋君“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勾勒出他忠心为国又机智过人的形象。

B.“性格懦弱,故不敢去进谏”错误。文中有提到“毕万将军是个很威猛的人”,表明他的性格并不懦弱,他的哭泣只是为了先发制人,迫使荀息进谏。

C.“对比出荀息的忠君不二、大义凛然”错误,在荀息进谏之前,已有多位大臣因此遭到迫害,这些大臣也是忠于君王的,所以不是对比。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A.“反衬”错误,劝谏的大臣结局越发悲惨,突出晋君的脾气越发暴躁,没有运用反衬手法。

C.“对晋君充满了仇恨”错误。荀息虽然对于君主杀了魏御史感到痛心,但是他并不仇恨君王,更不可能对君主充满仇恨,他一直坚守着人臣对于君王的忠心,相信自己可以匡正大王的过失。

D.“以大臣之忠心衬托君王之残暴”错误,文章以大臣之忠心与君王之残暴作对比,突出了对于君主劳民伤财、残害忠良的批判之意。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叙述人称作用的分析能力。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开,并且文章在最后才说到荀息自己去晋王宫中,以把棋子堆起来,再在上面摆鸡蛋,且纹丝不动的方式来劝谏晋王,从而最终让晋王知道了建造九层高台的危害,从而停止了下来。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更为真实亲切。

当荀息看到毕万将军和其他大臣闯入自己家中,并且毕万将军流泪下跪,其他大臣也跪下来并且哇哇大哭时,荀息一时惊愕万分。当毕万陆陆续续讲述晋王不顾大臣们的劝阻要修筑两座九层高台时,荀息恼怒至极。当荀息得知左将军赵夙入殿进谏,被大王厉声斥责逐出;前三日,里克大人进殿劝谏,被大王廷杖四十逐出;今日朝会时,大王竟令刀斧手将魏御史斩于宫门外,而右将军毕节却趋利避害来找自己时,自己内心悲愤难抑,所以采用第一人称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勾勒出荀息从惊到怒再到悲的复杂的心理变化,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充实。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文中晋王曾经东征西讨,从而使大晋岿然屹立在纷乱的春秋时代。而晋王自从得到骊姬和骊紫这一对姐妹花之后,成天沉迷于酒色,不谋朝政,不思进取,还要建造两座九层高台,荀息于是以把棋子堆起来,再在上面摆鸡蛋,且纹丝不动的方式来劝谏晋王,从而最终让晋王知道了建造九层高台的危害。荀息劝晋君停筑高台一事关涉国家根本,晋君只是一时误入歧途沉溺享乐,但仍有雄心壮志。可见,被劝谏者心态是基础。

荀息,是晋国的上大夫。并且,自入仕以来,一直秉承尽忠王事之志,展平生所学,夙夜为大王参赞军机,伴君东征西讨,使得大晋在十数年间尽灭骊、耿、霍、魏、狄戎等周边小国。后来,我又复献假道伐虢之计,先后用了五年时间,灭掉了强敌虞和虢,这就是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的始末,从而使大晋岿然屹立在纷乱的春秋时代。所以荀息是追随晋君征战南北的肱骨大臣,自然有资格参与国家大事的探讨,加之受到特别恩宠,君王对其谏言更为重视。可见,劝谏者的身份是保障。

荀息并不是一上来就直接劝谏晋王,而是通过把棋子堆起来,再在上面摆鸡蛋的方式委婉地劝谏,用类比的方法点明晋君建高台的严重后果,使其接受了劝谏。所以劝谏的表述方式是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方的河(节选)

张承志

“快看!黄——河!”

他忙转过头来。卡车正登上山顶。陕北高原被截断了,整个高原正把自己勇敢地投入前方雄伟的巨谷。他眼睁睁地看着高原边缘上的一道道沟壑都伸直了,笔直地跌向那迷蒙的巨大峡谷,千千万万的黄土山峁从背后像浪头般滚滚而来。在那巨大的峡谷之底,一条微微闪着白亮的浩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蜒而来。

十几年前,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目瞪口呆地站在山顶,面对着那劈开了大陆、分开了黄土世界和岩石世界的伟大的浩莽大河。他现在明白了:就是这个记忆鬼使神差地使他又来到这里,使他一步步走向地理学的王国。“我一定要考上!”他低声发誓。

“你说什么?”他发现自己原来和那姑娘并肩站在一起,抓着车厢前挡板。

我说,我一定要考上!河面吹来的长风呛得他说不出话来。“晋陕峡谷”,他激动地又想起了一个新名词。我将在将来要写的一切论文里,把“晋陕峡谷”都改成“伟大的晋陕峡谷”。这么干才值得。干什么宣传科小干事,我要干这一行。他在这一刹那间为自己的一生做了坚决的选择。

他们来到了河边。河水隆隆响着,又浓又稠,闪烁而颤动,像是流动着沉重的金属。这么宽阔的大峡都被震得摇动啦。他痛快地大声叫嚷着,他感觉自己已经完全融化在这喧腾声里,融化在河面上生起的、掠过大河长峡的凉风中了。

“全想起来了,”他开口道,“十几年前,我去延川看同学,想回北京,上错了车,顺着无定河跑到这儿来啦。就在这儿我下了水,游过了黄河。”

“你真勇敢。”她说。

他抬起头来。沉入陕北高原侧后的夕阳先点燃了一条长云,红霞又撒向河谷。整条黄河烧起来啦。他想,没准这是在为我而燃烧。他听见这神奇的火河正在向他呼唤。我的父亲,他迷醉地望着黄河站立着,你正在向我流露真情。他解开外衣的纽扣,随即把它脱了下来。

她一把抓住他的手臂:“你干什么?不行!太危险了!”

他看见赤铜色的浪头缓缓地扬起,这是在呼唤我呢,瞧这些一圈圈旋转的颜色。这是我的黄河父亲在呼唤我。他迅速甩掉上衣,褪掉长裤,把衣服团成一团走向那姑娘。“拿着,等着我。”他急匆匆地朝着那片疾速流动的火焰奔去。

她紧抱着他脱下的乱糟糟的衣服,衣服上带着一股强烈的男人的汗味儿和烟草味儿。她缓缓地端起了沉重的相机,冰冷的目镜轻轻地、稳稳地抵住了她的眉梢。她看见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一条落满红霞的喧器大河正汹涌着棱角鲜明的大浪,一个半裸着的宽肩膀男人正张开双臂朝着莽莽的巨川奔去。

当那男人纵身扑向黄河的一刹,她稳稳地按下了快门。

他双臂均匀地划着水。他觉得浑身被温暖的河水浸得很舒服,但他的每一根神经都紧绷着。那回你登上山西的河岸时,激动得跳着喊了一声“万岁”。今天我才明白,你是仗着黄河父亲的庇护和宽容才横渡成功。河水浮力很大,他感受着身躯被浑重的河水托住的滋味。真的,黄河在保护着我呢。

一下跌入中流,他吃惊地发觉黄河正疯狂地搂着他飞跑。他觉得两臂上的三角肌发酸。我累了,他警觉地想。上一次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累,这回刚游了一半你就累了,伙计,你在衰老。他突然觉得满心凄凉。十几年流逝得像这黄河水。你还没有长成人,你的肉体就已经开始要背叛你。可是我的青春别想背叛!“我活着就不让你背叛!”他喊出声来。他划上一个浪峰吸了一口气,脸颊仿佛在发烧。

河岸已经近在眼前啦。他的喉头哽住了,呼吸有些急促。哦,黄河父亲又一次护卫了我。肉体也没有背叛,严格地服从了青春的指挥。我还没有衰老,我不会衰老的。他奋力扬起臂膀,鼓足力气,用爬泳对准山西的石壁冲刺,他觉得石崖上的绿苔已经伸手可触了。可是河水抓着他仍然向下飞流。他感到肩头上沉重如铅,酸疼难忍。他看见一块狰狞的巨石朝他驶来了。他低哑地从喉咙里吼了一声。他蔑视这块礁石,他知道自己已经胜利了。当他看见陡崖上的一个棱角闪过眼前时,他一把攫住了它。黄河父亲,我感激你。接着他逆着水流收起双腿,然后牢牢地踏住了坚实的石岸。

5.下列对第二段中划线部分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勇敢地投入前方雄伟的巨谷”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了晋陕峡谷以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晋陕峡谷雄浑壮阔的气势。

B.“像浪头般滚滚而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直接描写出黄河的浩浩荡荡,让读者感受到了祖国河山的雄浑壮美。

C.从人物形象上来看,后文写主人公面对这样壮观的场景做出了自己的抉择,以这壮观的场景衬托了主人公“他”向往崇高伟大、勇敢无畏、热爱祖国河山的形象特点。

D.从情节上来看,后文写主人公看到这样的场景明白了自己又来到这里的原因,所以画线部分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描写了“她”的语言、动作等,对“他”起到侧面衬托的作用,表现了“他”勇敢伟岸的强者形象。

B.“干什么宣传科小干事,我要干这一行。”这一心理描写表现了“他”不甘平凡,有着崇高理想,决心探究地理学。

C.文中雄浑的黄河是抒情描写的客体,是无我之景,它源远流长,雄伟壮阔,而青春的“他”是抒情的主体,两者在文中呈映衬关系。

D.文中“他”多处提到“黄河父亲”,表现出“他”对黄河的尊重,“他”听从黄河召唤,横渡黄河可见“他”的刚毅果敢、意志顽强。

7.在第二次横渡黄河的过程中,“他”的心绪发生着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

8.本文在叙事上很有特色,运用了多种人称叙述,这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

5.B6.C7.①上次“他”一点也感觉不到累,渡过后感谢黄河的护佑;

②这次游到一半“他”感觉到了累,觉得满心凄凉;

③这次快到对岸时,“他”肩头沉重、疼痛难忍,但依然不服输,相信自己的力量。8.①三种不同人称的交替使用,丰富了文章的叙述手段,有助于人物思想情感的表述;

②第一、二人称交替使用,使人物心灵深处的两个自我进行对话交流,表现出自我反省的意味;

③营造亲切的氛围,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体现人物的真诚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直接描写出黄河的浩浩荡荡”错,根据原文“千千万万的黄土山峁从背后像浪头般滚滚而来”可知,这个比喻的本体是“黄土山峁”,所写的是山峁的气势,衬托出黄河的浩浩荡荡。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是无我之景”错,文中所写的黄河处处带有的情感,故应是有我之景。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原文“一下跌入中流,他吃惊地发觉黄河正疯狂地搂着他飞跑。他觉得两臂上的三角肌发酸。我累了,他警觉地想。上一次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累,这回刚游了一半你就累了,伙计,你在衰老。他突然觉得满心凄凉”可以看出这次和上次“他”感觉不同,游到一半时,让“他”感到自己可能衰老了,以致感到“满心凄凉”;

从原文“肉体也没有背叛,严格地服从了青春的指挥。我还没有衰老,我不会衰老的。他奋力扬起臂膀,鼓足力气,用爬泳对准山西的石壁冲刺,他觉得石崖上的绿苔已经伸手可触了。可是河水抓着他仍然向下飞流。他感到肩头上沉重如铅,酸疼难忍”可以看出,当“他”快到对岸时,“他”但到肩头沉重,酸疼难忍,但最终“他”“知道自己已经胜利了。当他看见陡崖上的一个棱角闪过眼前时,他一把攫住了它。黄河父亲,我感激你。接着他逆着水流收起双腿,然后牢牢地踏住了坚实的石岸”,虽然身体感觉疲累,但依然坚持到底,到达对岸。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在文中交替使用了第一、二、三人称,如“他看见赤铜色的浪头缓缓地扬起,这是在呼唤我呢”“他双臂均匀地划着水。他觉得浑身被温暖的河水浸得很舒服,但他的每一根神经都紧绷着”“那回你登上山西的河岸时,激动得跳着喊了一声‘万岁’”“天我才明白,你是仗着黄河父亲的庇护和宽容才横渡成功”,三种人称交替使用,便于抒发情感;

原文“我累了,他警觉地想。上一次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累,这回刚游了一半你就累了,伙计,你在衰老”“黄河父亲又一次护卫了我。肉体也没有背叛,严格地服从了青春的指挥。我还没有衰老,我不会衰老的”中,一、二人称交替使用,是“他”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互相说服,体现了心理活动的激烈,表现出自己对两次横渡黄河的不同感受以及自我反省;且以第一、二人称展开行文,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读来感觉更加亲切,更加真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迫降沙漠[注](节选)

①我迫降在厚实的沙地上,等待黎明。那是一座金色的沙丘的顶点,月光洒下来,半明半暗,黑白分明。在这片光与影的荒凉工地上,笼罩着停工后的平静。我没有坠入无边无际的星空得感谢地心引力,把自己的重量交给地球这一事实让我感到安慰。

②我思考着自己的处境:迷失在沙漠中,危机四伏,孤身一人在沙尘和星星之间,因太多的静寂而远离了过去的生活天地。因为我知道,要是搜救飞机找不到我,要是明天摩尔人不来杀我,我就要耗上几天、几星期、几个月才能回到伙伴们中间。

③可是,我发现自己满脑子都是遐思梦想。它们像泉水一样,无声无息地进入我的脑海,起初,我并不理解这一占满我心房的甜美。它既无声又无形,让你体会到一种存在,一种很亲切、半神化了的友谊。而后,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