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学课件_第1页
信用管理学课件_第2页
信用管理学课件_第3页
信用管理学课件_第4页
信用管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信用和信用資金運動第一節信用的內涵及其特徵一、信用內涵的界定二、信用的基本特徵三、信用與市場經濟四、信用與金融一、信用內涵的界定

社會學範疇上講

作為道德範疇的信用是一種廣義的信用概念,它是一切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的基礎。

經濟學範疇上講

作為經濟和金融範疇的信用是一種狹義的信用概念,一般是指以償還和付息為基本特徵的借貸行為二、信用的基本特徵

(一)信用具有社會性首先體現在社會心理因素上其次,信用體現一種社會關係最後,信用的社會性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二、信用的基本特徵(二)信用的論理和文化特徵信用屬於倫理學範疇,體現為一種約束人們行為的道德準則就信用的文化特徵來看,不同的文化背景對信用具有不同的理解。二、信用的基本特徵(三)償還和付息是經濟和金融範疇中的信用的基本特徵信用是一種借貸行為,借貸的條件是到期要按時償還本金,並支付使用資金的代價――利息金融通存在一定風險,以信用方式融通資金的風險更大,授信者不僅要考慮能否獲得相應的利息收入,而且還要分析本金能否收入的風險三、信用與市場經濟

在市場經濟發展導致信用活動日益發達的同時,形式日益多樣化的借貸活動又極大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和信用的發達,其基礎都是作為道德範疇的信用制度是否健全;在社會信用環境良好的情況下,誠信觀念深入人心,並形成一套完整的信用管理制度,如完善的資訊徵集,資訊披露,信用評估,失信懲罰等制度,這種信用環境保證了借貸活動的順暢進行,有利於降低信用風險,實現通過信用活動擴大資金規模,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等目標,從而促進市場經濟發展;四、信用與金融

廣義上的金融內涵:資金融通的對象,即貨幣;資金融通的方式,即信用;資金融通的機構,即金融體系;金融市場,即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保險市場等。四、信用與金融

作為資金借貸的信用是從屬於金融的一部分,同時也有自己的獨立運行軌跡;作為道德範疇的信用同金融業的關係也是極為密切的。第二節信用資金運動一、信用資金的運動形式二、信用資金運動與經濟增長三、信用資金流向和經濟結構一、信用資金的運動形式

信用資金運動是指信用資金的運動過程及其形態變化;從本質上看,它只是表現為貸出和收回的運動。一、信用資金的運動形式

馬克思的觀點:“把貨幣放出即貸出一定時期,然後把它連同利息(剩餘價值)一起收回,是生息資本本身所具有的運動的全部形式。”一、信用資金的運動形式

簡化了的信用資金運動公式:

G——G’(G+△G)完整的信用資金運動公式:

PM

……P……W’GG’(G+△G)GG’WA二、信用資金運動與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對信用資金運動具有制約作用隨著經濟迅速增長,信用資金運動規模會相應擴大隨著經濟的增長,經濟發展中的各個環節需要更多地佔用資金從而加大了對信用資金的需求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金運行速度決定信用資金周轉速度,說明經濟增長對信用資金運動起決定性作用經濟增長對作為道德範疇的信用影響是巨大的,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社會便會日益講求誠信二、信用資金運動與經濟增長

信用的發達,誠信的社會環境有力地促進經濟增長,它是導致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信用資金運動對生產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商品流通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不可缺少的中間環節,它同信用資金運動的關係極為密切信用屬於再生產過程中的分配環節,因此,信用資金運動和屬於分配環節的其他分配範疇都有緊密關係,特別是同財政分配關係猶為密切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最終環節,也是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因素,消費情況的變化,對信用資金運動具有重要影響,消費規模的擴張和萎縮對信用資金運動會產生直接影響至於道德範疇的信用,其對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積極作用也是極為明顯的三、信用資金流向和經濟結構

經濟結構決定信用資金流向,從而決定信用資金結構信用對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第三節信用管理

一、信用管理的範圍二、借貸活動的信用管理三、作為道德範疇的信用管理四、專業信用管理機構一、信用管理的範圍

信用內涵具有雙重性:作為償還和付息為特徵的借貸活動屬於道德範疇的資信的內容一、信用管理的範圍

信用管理的範圍:以借貸為內涵的信用資金管理,其著力點在資金管理上,通過這種管理確保授信認本及時收回資金,防範信用風險以道德為內涵的資信的管理,利用歷史數據,通過資信調查、征信、評級等手段,正確評估受信主體的信用,其最終目的是為授信主體提供授信依據,防範信用風險,確保信用資金運動正常進行一、信用管理的範圍

信用管理的兩個方面的異同比較:管理的具體內容有所不同管理對象的範圍有所不同信用管理的依據不同信用管理機構不同總之:作為道德範疇的信用管理涉及的面較為廣泛,遠遠超過作為借貸活動的信用管理一、信用管理的範圍

信用管理的兩個方面的異同比較:信用管理的目標相同,都是為了實際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不同內涵的信用管理相互之間具有依賴性不同內涵信用管理的結果具有同一性二、借貸活動的信用管理

作為借貸活動的信用管理需採取下列措施:認真分析客觀經濟環境,防範系統性風險認真分析受信主體的經營狀況三、作為道德範疇的信用管理

以資信為內容的信用管理,主要以下列方面進行:把誠信列入法律範圍,建立以誠信為核心內容的法律環境利用經濟利益杠杆加強信用管理把誠信與市場准入結合起來,加強信用管理加強社會誠信教育,樹立誠信為榮、失信可恥的社會道德標準四、專業信用管理機構企業資信調查業(BusinessCreditlnvestigation)消費者個人信用調查企業資產調查企業(AssetsResearch)商賬追收企業(DebtCollection)市場調查企業(MarketingResearch)四、專業信用管理機構資信評級企業(GreditRatingandEvaluation)保理服務企業(Factoring)信用保險企業(Creditlnsurance)信用管理諮詢企業(CreditManagementConsulting)信用管理培訓企業(CreditManagementTraining)第二章

商业信用与企业信用管理

第一節商業信用的內容及其在企業經營活動中的作用

一、商業信用的特點1、商業信用與特定商品買賣相聯系.2、商業信用在授信規模和方向上受到局限。3、商業信用具有期限短的特點。4、商業信用是加劇經濟危機和信用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二、商業信用的載體—金融工具金融工具也叫信用工具,是以書面形式發行和流通,藉以保證債權債務雙方權利和義務,具有法律效力的憑證。

商業票據

匯票本票

三、商業信用在企業經營活動中的作用1、商業信用促進了再生產過程的正常運行,有利於提高效益。2、商業信用加強了企業之間的聯繫,建立起比較固定的經濟聯繫網路,從而有利於生產和流通的發展。3、商業信用可以較充分地發揮企業之間的相互監督作用。4、商業信用有利於加速資金周轉,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商業信用對企業發展的作用主要通過經營過程的兩個階段來實現:

創業之初日常經營

第二節商業信用風險與成因分析一、我國的商業信用缺失狀況商業信用缺失:是指未建立在信用交易雙方自願基礎上的,不符合金融制度規範的,不利於商品經濟發展的信用形式。可以理解為一種非正常的商業信用商業信用缺失表現:企業之間的購買活動對交易資訊劣勢方的欺騙表4-9:1999-2001年消費者投訴與處理

單位:件專案1999年2000年2001年合計153791430015207按行業分家用電器家用機械類日用百貨類食品藥品服務農用資料郵購其他按內容分品質價格虛假廣告假冒偽劣商品計量欺詐騙銷其他1451745545424811022773207543162310698631931511175132249921597704505144591281022442318739929945299123613952296324754456008102262804137183911428714189106195982477數據來源:《北京統計年鑒》2000-2002“消費者投訴與處理”。2001年統計口徑與1999、2000年略有差異。二、商業信用風險給企業造成的危害

企業資金損失的風險企業資金鏈斷裂的系統風險

三、商業風險的成因分析(一)外部原因1、市場競爭壓力大2、缺乏良好的社會誠信環境3、法律法規不完善4、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二)內部原因1、企業信用意識缺乏2、企業經營理念跟不上時代的發展3、信用風險管理能力低下第三節企業信用管理的目標、重點及措施一、企業信用管理的內涵廣義:企業為獲得他人提供的信用或授予他人信用而進行的以籌資或投資為目的的管理活動都屬於企業信用管理範疇。

狹義:企業為提高競爭力,擴大市場佔有率而進行的以信用銷售為主要管理內容的管理活動。(具體來說,狹義的企業信用管理是指通過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指導和協調內部各部門的業務活動,對客戶資訊進行收集和評估,對信用額度的授予,債權保障,應收賬款回收等各交易環節進行全面監督,以保障應收賬款安全和及時收回的管理。)本文中所說的企業信用管理主要是狹義的企業信用管理。二、企業信用管理的目標力求企業在實現銷售最大化的同時,將信用風險降低至最低,使企業的效益和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①成功銷售平衡等式最大銷售(包括大量的賒銷)+及時付款+最小壞賬=最大利潤②一般銷售的平衡等式低銷售+(快或慢)付款+零壞賬=低利潤③較差銷售的平衡等式低銷售+慢付款+零壞賬=負利潤+現金流量的不足④最差銷售的平衡等式最大銷售額+緩慢付款+較高壞賬=現金流量嚴重不足=破產三、企業信用管理的核心—信用銷售1.信用銷售的產生與發展早在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初期,就已經存在一定意義上的信用銷售。近代的信用銷售源於英國早期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和北美大陸的開發。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信用、商品信用銷售和信用管理(CreditManagement)則發源於1830的英國和1937年的美國,其標誌是征信(CreditConsulting)公司的出現。

2.信用銷售的內涵界定信用銷售是企業或支持企業的銀行等金融機構對產品買主提供信貸的一種銷售,即在信用銷售方式下,銷貨企業無法立即收回貨款,其一部分資金被購貨企業短期佔用。信用銷售不僅僅包括生產企業的直接向企業客戶或消費者個人進行銷售,也包括生產企業將一定數量的產品委任給代理商,由代理商進行銷售。3.信用銷售的條件成熟的信用銷售是在如下四個條件下形成的:

買方市場賣方組織的銷售過程合理回報下的廠家或商業銀行資本支持合法強制購貨客戶如約付款的機制4.信用銷售的形式

最常採用的產品信用銷售是開戶式(OpenBookCredit)的信用銷售,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一種掛賬形式的信用銷售。5.信用銷售的作用與意義有利於產品品質較高並有資金支持的企業生存,並逐漸將管理水準低下的企業淘汰出市場有利於擴大內需市場利於培養企業和消費者的信用觀念,以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6.信用銷售的金融性信用銷售的金融性,是指信用銷售是一種以融資為目的的信用活動,而且這種信用活動大多得到了金融機構的支持。無論是從信用銷售的目的,還是從信用銷售與金融機構的關係來看,信用銷售都具有金融性。四、健全企業內部信用管理機制的措施1、明確企業的信用管理職能客戶的檔案管理客戶授信應收賬款管理利用征信資料庫開拓市場2、建立適合中國企業的信用管理部門一個良好的信用組織,必然符合如下幾點標準:信用管理人員在技術上能提供專業的觀點;在利益上能獨立於銷售業績獎懲而提供中立的觀點;在權責上能在大多數情況下與銷售協調關於風險的觀念衝突;在操作中能被企業的大多數部門接納。企業的信用管理組織體系

信用管理決策機構信用管理專業部門相關業務部門(市場銷售部門、財務部門等)3、制定符合企業實際的信用管理政策企業在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時,必須堅持兩項基本原則:

穩定性原則,即信用管理政策條款在一定時期內基本不變。靈活性原則,即信用管理政策還要有一定的可預見的伸縮空間,以確保執行時的適當靈活性。企業在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時應考慮以下四類因素:企業的外部經濟環境企業的內部因素與企業發展相匹配的政策與企業客戶有關的因素

4、實施企業信用全程管理所謂企業信用全程管理就是在事前、事中、事後三階段都對企業信用活動進行監督管理。企業信用全程管理的具體內容如下圖所示:企業信用全程管理客戶資訊管理(事前管理)授信管理(事中管理)應收賬款管理(事後管理)收集客戶資訊進行信用分析制定授信計畫信用政策客戶選擇確定授信額度授信收回(1)事前管理-客戶資訊管理一般情況下,客戶資訊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首先,按業務流程,搜集可能得到的客戶有關資訊並以填寫相應的客戶資訊表格的形式記錄下來。而後,整理企業收集到的各種資訊,建立客戶檔案。最後,企業信用管理部門還要對最終形成的包括所有客戶全部資訊的檔案進行日常管理,做到隨時更新,沒有錯誤和遺漏。(2)事中管理—授信管理授信管理的基本流程如下圖所示:制定授信計畫明確信用政策客戶選擇確定授信額度授信收回第一步制定授信計畫授信計畫是企業對一定時期內(通常是一年內)可能發生的授信活動的預算,其內容主要包括:

授信額度總量現金回收目標現金回收預測第二步明確企業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主要是指企業針對授信活動(主要是賒銷行為)制定的一系列業務管理原則、標準和風險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信用標準信用條件收賬政策

信用標準指客戶獲得企業商業信用所應具備的最低條件,通常以預期的壞賬損失率表示。

一般而言,制定信用標準應重點考慮以下因素:

競爭對手的情況企業承受風險的能力用戶的資信狀況信用條件指企業接受客戶信用時所提出的付款要求,主要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及現金折扣等。收賬政策

指當客戶違反信用條件,拖欠甚至拒付賬款時企業所採取的收賬策略與措施。第三步客戶選擇指企業對客戶授信申請的審核與批復。

根據特徵分析技術,對客戶的特徵進行分析,以決定是否接受客戶的授信申請。

審查客戶的付款紀錄,調查企業是否存在商業上的糾紛,對於新客戶,企業授信管理部門還應取得第三方出具的資信證明書。客戶的經營情況、資金實力、資產負債情況、資本與利潤的增長情況也是企業授信管理部門審核的重點。第四步確定授信額度設定授信額度主要根據以下兩方面:

付款風險的高低客戶信用需求量的大小通常情況下,授信額度與付款風險成反比例關係,與客戶的信用需求量成正比例關係,在不存在付款風險的情況下,授信額度的限額便是客戶的信用需求量。在具體工作中,確定新、老客戶授信額度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別,對於企業的新客戶,可以利用以下方法確定授信額度:同業比較法初次限額法銷售預測法信用限額=全年銷售目標×貨款回收期(月)/12(月)對於老客戶,可以利用營運資金模型確定企業的信用額度,此模型分成兩個階段,即營運資產計算和資產負債比率計算。①營運資產計算其中,營運資本=流動資產—流動負債;淨資產即為企業自身資本或股東權益。②資產負債比率計算

…………………A

……B

…….…………C

……………..D

評估值=A+B—C—D③信用限額的計算將前面的營運資產和評估值加以綜合考慮,即可計算出客戶的信用限額。具體方法是每一個評估值都對應一個百分比,以該百分率乘以營運資產即得出了信用限額。問題的關鍵是營運資產百分比的確定,這是一個經驗性數據,評估值代表了評估的信用等級,在不同的等級上,可給予的營運資產百分比是不同的,這是專業分析人員在大量經驗基礎上獲得的重要數據。針對不同的行業,百分比有所不同,需要專業研究人員加以認真總結確定。④信用額度調整第四步授信額度的收回簽訂合同、辦理轉賬並不是授信業務的結束,資金轉賬後,企業還要對客戶授信額度的使用情況及客戶的資信狀況進行跟蹤和調查,以保證授信額度的最終收回。

(3)事後管理-應收賬款管理

應收賬款尚未收回之前,應收賬款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如果沒有完善和系統的管理措施,這些應收賬款就有可能出現無法按時收回的風險,從而阻礙資金在企業內部的正常流動,直接影響企業銷售利潤。應收賬款管理也就成為了企業內部信用管理制度的重要環節之一。廣義的應收賬款管理包括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債權成立開始到應收賬款到期日這段時間的管理,即合同期內的應收賬款管理;第二階段是應收賬款到期日後的賬款管理,也即逾期應收賬款的管理。

狹義的應收賬款管理則僅僅包括第一階段的應收賬款管理,而把第二階段的應收賬款管理視為商賬追收。

文所講的主要是狹義的應收賬款管理。

應收賬款管理的重點是合理控制應收賬款的持有水準。所謂合理控制企業應收賬款的持有水準,實際上就是要求企業的信用管理部門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確定信用銷售的最佳額度。實際工作中通常採用信用額度的最小成本法來推算企業應收賬款的合理持有水準。與企業持有應收賬款相關的四種成本:管理成本、機會成本、壞賬成本和短缺成本。其中:企業持有應收賬款水準越高,管理成本、機會成本、壞賬成本就越高,短缺成本越低。持有應收賬款的成本示意圖

總成本管理成本機會成本壞賬成本短缺成本在企業信用管理實務中,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對應收賬款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科學的管理模式和體系。其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就是賬齡分析。所謂賬齡分析,就是將應收賬款的收回時間加以分類,統計各時間段內支付或拖欠的應收賬款情況,從而監督每個客戶的應收賬款支付進度,對不同的時間段內的逾期賬款採用不同的對策,衡量企業應收賬款的管理水準。第三章銀行信用與銀行信用管理第一節

銀行信用的特徵及其在資金融通中的地位一、銀行信用的基本特徵

廣泛性

間接性綜合性二、銀行信用在社會資金融通中的地位

發達國家的社會信用結構中,銀行信用是工商業外源融資的最重要的管道

在我國經濟運行中,銀行信用一直是最基本的資金融通形式:商業信用不發達

股票市場發展不規範

企業債券市場規模有限

三、銀行信用結構的轉型

企業貸款為主轉向以對個人貸款為主

大量企業到資本市場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籌集資金商業銀行開始積極拓展零售貸款業務二戰之後消費者個人收入水準增加,為消費信貸的發展提供了前提第二節

銀行信用風險和信用危機

一、銀行信用風險的概念與種類(一)銀行信用風險的概念由於借款人和市場交易對手違約而導致損失的可能性

(二)銀行信用風險的種類

1.違約風險2.不確定性風險3.追償風險二、銀行信用風險的成因

信用風險是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函數信貸風險與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繫,具有互動效應三、銀行信用風險的關聯性

(一)銀行信用風險會導致金融市場秩序的混亂,破壞社會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甚至使社會陷入恐慌,極大地破壞生產力。

(二)銀行信用風險會導致實際投資風險增加、收益水準降低、整個社會的投資水準下降。

(三)銀行信用風險影響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

四、銀行信用風險導致信用危機的深化

銀行信用風險會通過各種管道傳導到其他信用形式上面,具有很強的社會傳遞性和發散性

消除商業銀行信用危機的負面性的措施強化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操作

最後貸款人、審慎監管以及存款保險等制度安排

第三節

銀行信用管理的目標與因素

一、商業銀行加強信用管理的金融背景(一)新巴塞爾協議的影響資本金約束的範圍拓展到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在內的三大風險一系列新的衡量信用風險的方法

(二)國際銀行業面臨轉型考驗銀行傳統的業務收入存貸利差逐步萎縮

信用風險趨於上升,不良資產增加

銀行資產抵禦風險的能力有限

(三)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帶動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加劇

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發展迅速

金融衍生產的高杠杆、高風險的特點第三節

銀行信用管理的目標與因素

二、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目标

(一)風險的識別(二)風險的衡量標準法(StandardizedApproach)內部評級法(InternalRatings-BasedApproach)(三)風險的監督第二支柱“監管檢查”和第三支柱“市場約束”

(四)風險的控制風險控制的目的是為了尋求風險的平衡,即損失和收益的平衡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組合管理要同時兼顧兩個標準二、商業銀行信用管理的目標

(五)風險的調整全稱為風險調整業績,是指商業銀行通過某種測量方法對銀行不同部門、產品和客戶間的收益情況進行科學的衡量。

三、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基本要素

(一)客戶授信整體風險1.客戶的整體評價

2.客戶的風險域3.信貸資產組合風險管理(二)信用風險平衡

1.商業銀行在銀行層面上對損失的控制運用風險值VAR(ValueatRisk)和風險資本值CAR(CapitalAtRisk),對商業銀行資本抵禦和消化損失的能力進行判斷和衡量。

2.商業銀行在客戶層面對損失的控制客戶授信限額

(三)統一授信四個統一:授信主體統一、授信客體統一、授信標準統一和授信業務管理統一

第四節

銀行信用管理方法的發展

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

(一)專家制度“六C”即品德、能力、現金、抵押品、經營環境和控制(二)Z評分模型和ZETA評分模型

Z評分模型:一種多變量的分辨模型,是根據數理統計中的辨別分析技術,對銀行過去的貸款案例進行統計分析,選擇一部分最能反映借款人財務狀況,對貸款品質影響最大、最具預測或分析價值的比率,設計出一個能最大程度地區分貸款風險度的數學模型,對貸款申請人進行信用風險及資信評估。

Z評分模型建立步驟第二代模型信用評分模型-ZETA模型二、現代信用分析模型

KMV公司的信用檢測模型(CreditMonitorModel)為了通過解決上市借款企業股東歸還貸款的動力問題來解決銀行貸款的所面臨的信用風險兩個關係:企業股東市值與它的資產市值之間的結構性關係企業資產市值波動程度和企業股東市值的變動程度之間的關係。求出借款企業的資產市值P以及它的變動程度σ算出借款企業的預期違約頻率(EDF)

KMV模型建立在當代公司理財理論和期權理論基礎之上,可對所有公開上市的企業進行信用風險的量化度量和分析二、現代信用分析模型

CreditMetrics

模型用於諸如貸款和私募債券這樣的非交易性資產的估值和風險計算

利用(1)借款人的信用等級;(2)下一年度裏評級發生變化的概率;(3)違約貸款的回收率;(4)根據貸款(或債券)市場上的信用風險價差和收益率就可能為任何非交易性貸款(或債券)計算出一組假想的P和σ計算出個別貸款和貸款組合的受險價值VAR值本章小結

銀行信用概念和特徵銀行信用風險的種類銀行信用風險的關聯性信用風險管理要實現的五大目標信用風險管理的三大要素商業銀行信用管理方法本章關鍵術語

銀行信用銀行信用風險風險域信貸資產組合風險管理信用風險平衡信用風險分析專家制度Z評分模型ZETA評分模型KMV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本章復習思考題

1.

試分析銀行信用的特點及其在社會資金融通中的地位。2.

在我國的資金融通領域,銀行信用處於什麼地位?3.

銀行信用結構發生轉型的原因是什麼?4.

如何理解銀行信用風險概念?銀行信用風險包括哪些類型?5.

銀行信用風險為什麼具有關聯性?銀行信用風險與社會信用危機之間的關係是什麼?6.

商業銀行信用管理的目標與因素是什麼?7.

分析說明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方法及其演進。第四章

消费信用和个人信用管理

本章結構第一節

消費信用的範疇和理論基礎第二節消費信用與個人信用管理的內在聯繫第三節建立與完善我國的個人信用管理體系

第一節

消費信用的範疇和理論基礎一、消費信用的範疇是對個人消費者提供的信用,主要有分期付款和消費貸款兩種形式。分期付款是消費者購買貨物時先取貨,再分期繳款;消費貸款大多採取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的方式,如銀行小額貸款、典當及高利貸者的貸款等。

二、消費信用的應用形式(一)按照提供信用機構的性質,可以將其劃分為零售信用和現金信用:——零售信用:普通賒欠帳戶、零售分期付款信用、零售迴圈信用、專業服務信用。

——現金信用:分期付款式信貸、開放迴圈式信用工具。

(二)按用途劃分可分為,住房抵押貸款和非住房貸款兩大類。(三)按保證劃分可分為,擔保貸款和信用放款。

三、經營消費信用的主要機構

零售商

專業消費信用機構商業銀行四、消費信用產生和發展的理論基礎(一)馬克思的信用理論(二)經濟增長理論(三)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理論(四)持久收入假定和生命週期假定第二節消費信用與個人信用管理

的內在聯繫

一、消費信用的風險分類1、系統性風險2、非系統性風險

二、消費信用風險的成因分析1、非對稱性資訊理論與消費信用風險2、成本論與消費信用風險

三、降低消費信用風險的制度安排—建立個人信用管理體系

降低消費信用市場上的資訊不對稱性

“失信懲罰機制”使違信成本大大提高

第三節建立與完善我國的個人信用管理體系

一、個人信用管理體系的內容

個人資信檔案登記制度個人資信評估制度個人信用風險預警機制個人信用風險管理制度個人信用風險轉嫁機制

二、我國建立個人信用管理體系的可行性分析(一)有利條件: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相關政策的制定信用仲介機構的發展地方性征信網路的形成銀行間個人信用資訊共用機制即將運行

(二)我國個人信用管理體系建設面臨的困難

缺乏相關法律支持

條塊分割,發展不平衡

社會信用環境不佳

(三)上海個人信用管理體系建設的啟示1、上海個人征信系統概況2、上海個人征信系統的形成、運作機制3、運作經驗4、取得成效5、啟示與思考

上海個人征信系統概況1999年,由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和上海市資訊辦公室出面,聯合上海市資訊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資訊中心、上海市中匯金融外匯諮詢有限公司、上海隸平事業有限公司等共同出資成立了上海資信有限公司,形成包括15家商業銀行和上海移動通信、中國聯通上海分公司、農村信用合作社在內的上海聯合征信系統。上海個人征信系統概況

該系統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功能:①提供個人的銀行信用狀況,包括貸款及償還和信用卡透支及付款情況等;②提供個人的社會信譽情況,包括法院訴訟、欠稅和欠費等情況;③提供個人的商業信用情況,包括賒銷和付款記錄。上海資信公司的資訊庫每月更新一次,重要數據及時更新,所有正面的個人信用資訊將被長期保存,負面資訊的最長儲存期限為7年,超過儲存期限的資訊將被及時刪除和銷毀。上海個人征信系統的形成、運作機制

實行央行與政府的聯合辦公,形成有力的推動機制建立理事會,形成協調議事機制法規先行,建立規範的管理監督機制建立央行督辦制,形成強制性保障機制實行征信業務有償運作機制建立從同業征信向聯合征信過渡的逐步擴展機制運作經驗

政府的強力推動地方立法的支持先易後難,小步前進的戰術取得成效

建立一個較為真實、有一定覆蓋面的資料庫。

個人信用查詢系統的建立為商業銀行降低信貸風險提供了有力保障。信用報告個人查詢服務的推出,進一步規範了征信服務的操作流程,提高了居民遵守信用、維護信用的意識和理念。啟示與思考

區域化的個人信用管理體系的建立能夠為消費信用的發展提供較好的制度保障。

上海模式印證了政府和主管部門推動下的企業化運營方式在征信機制建設初期可行。從同業征信到聯合征信形式的轉變說明了成員制聯合征信機制對於個人信用制度建設比較有效。三、建立我國個人信用管理體系的具體設想(一)個人信用征信體系的建立

——關於征信機構的經營模式(1)政府主導模式(2)市場主導模式(3)銀行協會支持下的建立模式(4)政府支持下企業自建的建立模式(5)引進國外技術和運行模式,組建合資的征信公司政府主導模式

個人信用資訊主要由國家央行和政府出面,由中央銀行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個人信用登記系統。征信機構成為服務於公共利益、服務於政府政策目標的非贏利性組織。征信機構加工的個人信用資訊產品主要供銀行內部使用。歐洲國家,如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都是這種模式的實踐者。

市場主導模式

美國模式。按照市場化的原則,成立信用資訊經營公司——信用局。信用局的出現完全是由市場需求決定的,是隨著個人消費信用業務快速發展,業務量急劇增大,各金融機構之間進行個人信用資訊共用的需求擴大而出現的。在美國個人信用征信機構的發展中,美國幾百家征信公司互相競爭合併,優勝劣汰,終於剩下3家大的公司,主要是益百利(Experian)、Equifax公司和環聯(TransUnion)公司。銀行協會模式

代表是日本的個人信用資訊中心。1973年,日本第一家個人信用資訊中心在東京成立。該中心由一個銀行家協會發起,主要為地區性的會員機構提供服務。隨著消費信貸市場的發展,1988年10月17日,資訊中心與其它的24個銀行家協會聯合。合併為日本銀行家協會下的一個單位,為2002家會員機構提供服務。現在,日本國內提供個人信用資訊情況的機構主要有3家。它們基本上是按照行業劃分的,即銀行系統的“全國銀行個人信用資訊中心”、郵購系統的“信用資訊中心公司CIC”以及消費金融系統的“日本資訊中心JIC”。政府支持下企業自建模式

這種模式的實質是,結合中央銀行統一指導方式和企業自建自營資料庫兩種模式,由政府組建和管理,但公司完全採取市場化運作。我國第一家個人資信公司——上海資信有限公司就是採用這種模式建立的。

組建合資的征信公司

這種模式的實質就是利用國外100多年發展個人征信系統的成熟經驗,培育我國的個人信用資訊產品市場,帶動我國的個人信用資訊產品經營企業。

——我國征信機構的模式選擇通過對上述各種模式的特點進行分析和比較結我國現行市場經濟發展的特點社會發展的條件現階段我國的個人信用征信機構宜採用政府主導模式。(二)建立個人信用評估體系1、建立信用評分系統的理論前提

所有的授信系統都建立在一個假設的基礎上:未來(至少是短期)的情況總是與最近一段時間內的情況相仿。所有授信系統的目的在於,在可接受的風險範圍內盡可能地擴大信貸規模。所有的授信系統都認為,人們的貸款行為(人類的其他行為其實也是一樣)無法用一個固定的因果關係模型來衡量。在所有授信系統中,申請人風險程度的確定過程與消費信貸機構可接受風險程度的確定過程是彼此分開的。2、信用評分系統建立的步驟(1)選擇具體的客戶群(2)定義正面行為和負面行為(3)獲取數據抽樣(4)將數據轉化為電子格式(5)數據分析(6)推導被拒客戶的行為(7)屬性分類及分值加權計算3、信用評分體系建立中應注意的主要問題(1)人口漂移(2)個人信用動態變化(3)信用評價方法中指標的選取(4)留酌情處理權(5)拒絕推論(6)資訊缺失(三)建立相關的法律制度1、修改現行相關法律法規2、制定關於征信數據開放和規範使用征信數據的法律法規3、完善配套法規制度建設第五章

国家信用与公债的信用管理

本章結構第一節國家信用的內涵及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第二節國家信用風險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第一節國家信用的內涵及其

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一、國家信用的內涵內涵:國家信用(也稱財政信用),是以國家(中央和地方政府)為主體,按照信用原則籌集和運用財政資金的一種再分配形式。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國家運用信用手段籌集資金,如發行國庫券、地方政府債券、財政統借統還外債等;二是國家運用信用手段供應資金,如以有償的方式安排的某些財政支出。第一節國家信用的內涵及其

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一、國家信用的內涵(一)西方經濟學對國家信用問題的認識古典經濟學家斯密、穆勒都反對公債的發行薩伊把公債的立足點植根於政府與人民的信用關係上,這是他的信用理論的獨到之處,正因如此,他對政府的不信任就反映在他對持有公債的否定態度上。凱恩斯肯定了公債發行對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第一節國家信用的內涵及其

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一、國家信用的內涵(二)國家信用發生的前提條件1、是國家財政的需要2、由於社會閒置資金的存在3、貨幣信用制度的發展第一節國家信用的內涵及其

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一、國家信用的內涵(三)國家信用的性質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國家信用的性質進行了明確的論述。他說:“國家對借入資本每年要付給自己的債權人以一定量的利息。在這個場合,債權人不能要求債務人解除契約,而只能賣掉他的債權,即他的所有權證書。資本本身已經由國家花掉了。……”

第一節國家信用的內涵及其

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二、國家信用的基本形式(一)國家信用的兩種形式1、國家籌資信用形式發行政府債券,如國債券、地方政府債券、國際債券等;借款,包括國外借款、國內政府間財政借款;存款,如郵政儲蓄、有償吸收社會保險基金等。2、國家投資信用形式債務資金的有償投放;財政有償性支出,如各種財政周轉金、基本建設撥改貸、小型技改貸款等

第一節國家信用的內涵及其

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二、國家信用的基本形式(二)我國國家信用形式1、從財政收支看(1)財政收入信用發行政府債券借款存款社會保險基金(2)財政支出信用財政有償投資(債務資金運用)財政周轉金小型技改貸款基本建設撥改貸第一節國家信用的內涵及其

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二、國家信用的基本形式(二)我國國家信用形式2、從信用層次看(1)中央財政信用財政部信用(主要指國債)財政部委託信用(中央各部門發行的專項債券;基本建設撥改貸)(2)地方財政信用各種形式的周轉金;預算外專戶存儲;地方公債第一節國家信用的內涵及其

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三、國家信用的基本特徵(一)國家信用與銀行信用相比較所具有的特徵

1、國家主體性2、政策性3、計劃性4、穩定性5、廣泛性第一節國家信用的內涵及其

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三、國家信用的基本特徵(二)國家信用與其它財政範疇相比所具有的特徵

1、自願性2、有償性3、靈活性第一節國家信用的內涵及其

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四、公債、國債和國庫券(一)公債中央公債(簡稱國債)公債地方公債(簡稱地方債)第一節國家信用的內涵及其

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四、公債、國債和國庫券(一)公債按發行的地域分為:國內公債和國外公債;按發行的主體分為:中央政府公債(國債)和地方政府公債;按償還期限分為;短期公債、中期國債、長期公債;按公債的流動性分為:可轉讓公債和不可轉讓公債;按舉債的方式分為:強制公債和自由公債;

第一節國家信用的內涵及其

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四、公債、國債和國庫券(二)國債國債是一國中央政府作為債務人,按照法律的規定或合同的約定,向其他經濟主體承擔一定行為的義務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係。這一關係的建立導致政府有了國債收入。因此,經濟界有這樣的說法:國債是政府以債務人身份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手段。同時,國債是一種借貸,屬於信用關係。

第一節國家信用的內涵及其

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四、公債、國債和國庫券(二)國債按契約形式分:債券型國債(國債券)和非債券型國債(政府間借款、財政透支等);按發行地域分:國內國債和國外國債;按購債意願分:強制國債和自由國債;按計量單位分:實物國債和貨幣國債;按利率決定分:固定利率國債和浮動利率國債;按流通條件分:流通國債和非流通國債;按使用方向分:一般國債和專項國債。

第一節國家信用的內涵及其

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四、公債、國債和國庫券(三)國庫券國庫券是一種可轉讓公債,是短期國債的最主要形式,期限有3個月、6個月、9個月、最長不超過1年。其面額多樣,可大可小。國庫券一般不記名,不按其付息,債券上只有票面金額,而不載明利率,但出售時按票面金額打一定折扣發行,到期按票面金額足額還本。

第一節國家信用的內涵及其

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五、國家信用對經濟增長的作用1、國家信用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2、國家信用是充分發揮財政職能的需要3、國家信用的發展有助於提高財政支出效益4、國家信用是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第二節國家信用風險

一、國家信用風險的類型1、國債風險。2、財政周轉金形成的風險。3、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第二節國家信用風險

二、國家信用風險的特殊性(一)國家信用風險具有隱蔽性(二)國家信用風險程度與政府對國家信用的依賴性同方向變化(三)國家信用的可持續性與國家財政風險程度反方向變化(四)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對宏觀經濟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五)國家信用風險一般不會劇烈爆發

第二節國家信用風險

三、國家信用風險與宏觀經濟首先,國債發行規模過大,未清償國債餘額過多,將會給未來經濟帶來沉重的負擔。其次,國債規模不合理會導致通貨膨脹。政府舉債規模持續增加,意味著社會總需求的擴大,若規模超出了現實經濟可以承受的水準,則會帶來通貨膨脹預期。再次,國債流通可能會將資源排擠出商業領域,即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最後,國債的償還有可能引發財政風險,

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一、國家信用管理的特徵1、國家信用管理是一種宏觀管理2、國家信用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國債的管理3、國家信用管理是分階段的管理

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二、國債發行管理(一)國債發行規模風險管理1、內債發行規模風險管理(1)衡量內債發行風險時的因素:內債發行規模與國債投資者投資能力的適應程度:國債應債率(國債累計餘額占當年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的比例)

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二、國債發行管理(一)國債發行規模風險管理1、內債發行規模風險管理(1)衡量內債發行風險時的因素:內債發行規模與社會經濟承受能力的適應程度:國債負擔率(指一定時期的國債累計餘額占GDP的比例,國債累計餘額相當於當年的財政收入總額,也被國際上公認為國債規模的最高警戒線。)

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二、國債發行管理(一)國債發行規模風險管理1、內債發行規模風險管理(1)衡量內債發行風險時的因素:內債發行規模與財政償債能力的適應程度:財政收入償債率(指國家用於償還內債債務支出占財政收入的比例)

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二、國債發行管理(一)國債發行規模風險管理1、內債發行規模風險管理(1)衡量內債發行風險時的因素:內債發行規模與財政支出之間的適應程度:債務依存度(指當年的國債發行規模與財政支出的比例)

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二、國債發行管理(一)國債發行規模風險管理1、內債發行規模風險管理(2)國債發行規模風險管理策略:定量分析法數理手段法

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二、國債發行管理(一)國債發行規模風險管理2、外債發行規模風險管理(1)外債發行規模風險調劑指標:償債率償債率是指當年的外債本金和利息償還額占當年貿易和非貿易外匯收入之比。國際上一般認為,這一指標保持在20%為宜,最高不要超過25%。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二、國債發行管理(一)國債發行規模風險管理2、外債發行規模風險管理(1)外債發行規模風險調劑指標:負債率負債率是指一國對外債務的負擔程度。具體用什麼指標來衡量負債率,從不同的角度和出發點,大致有四種觀點:四種觀點外債餘額占同期商品及勞務出口外匯收入額的比重,一般應保持在100%左右;外債餘額與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一般不應超過20%;外債還本付息額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一般應控制在5%以內;年末利息支付額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之比,一般應控制在3%以內。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二、國債發行管理(一)國債發行規模風險管理2、外債發行規模風險管理(1)外債發行規模風險調劑指標:債務率是指外債餘額與當年貿易與非貿易外匯收入之比。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二、國債發行管理(一)國債發行規模風險管理2、外債發行規模風險管理(2)外債規模風險管理的思考外債和外資是發展中國家特別需要的經濟資源,它提供了一種發展的機遇。一方面,國際資本尋找出路和市場,另一方面,我們的現代化建設需要資金和技術,這兩方面的結合是順乎潮流、強國富民的好事。然而,東南亞國家的債務危機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鑒於歷史的教訓,我們對待外債規模應該始終持謹慎的態度。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二、國債發行管理(二)國債發行結構風險管理國債發行結構風險管理是指國債發行人通過合理確定發行條件的不同組合和量的比例,以達到降低風險的目的。就實踐而言,國債品種單一、利率偏低、期限比較集中、幣種不夠對稱,構成了當前國債結構風險的可能性因素。因此在對國債結構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推進品種結構多樣化、利率結構基準化、期限分佈平緩化、幣種結構相關化,應是目前可取的積極對策。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二、國債發行管理(三)國債發行風險綜合管理實證分析表明:投標競爭不足、利率定價偏高、投資主體弱小、市場准入較嚴、政策告示不強,是形成當前國債綜合管理風險的潛在因素。對策論研究結果證明:分佈推進發行方式競爭化、利率水準市場化、投資主體機構化、市場准入寬鬆化、公開操作告示化、債務管理規範化,應是一種合適的市場化推進方式。事實上,多重價格競爭、二次加權定價、基數均衡曲線、充分預示資訊,均為化解發行風險提供了綜合分析的技術手段。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三、國債流通管理(一)流通規模管理

1、國債流通規模的衡量指標衡量國債流通規模的指標有絕對指標和相對指標兩種。絕對指標有:國債流通規模=國債自營買賣交易額+國債代理買賣交易額國債自營買賣交易額=國債自營買入額+國債自營賣出額國債自營庫存=國債自營買入額-國債自營賣出額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三、國債流通管理(一)流通規模管理

1、國債流通規模的衡量指標相對指標有:國債流通率=國債流通規模/國債累計發行規模

×100%

國債餘額流通率=國債流通規模/國債餘額×100%

證券國債流通率=國債流通規模/全社會證券流通規模×100%

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三、國債流通管理(一)流通規模管理

2、國債流通規模對貨幣流量的影響處於准貨幣地位的流通國債的換手對貨幣流通量將產生兩方面影響:一是彌補貨幣流通量的不足,幫助物質商品實現其社會價值;二是排擠信用貨幣量,引發通貨膨脹。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三、國債流通管理(一)流通規模管理

3、國債流通規模的臨界值在考慮這一問題時通常考慮的四個關鍵性的指標有:國債流通率、國債餘額流通率、證券國債流通率、流通國債需要的貨幣量。因為這些指標反映了國債流通的這一過程和主要方面,同時又具有簡潔、便於業務部門進行實際操作的基本特點。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三、國債流通管理(二)國債流通結構管理1、國債收益率曲線和流通結構管理國債收益率曲線是描述在某一點上一組上市交易的國債收益率和它們剩餘期限之間相互關係的數學曲線。通過二級市場的流動性所形成的國債收益率,反映市場利率的期限結構,揭示市場利率的總體水準,推動流通市場發展,並為中央銀行制定貨幣政策、進行利率調控和市場風險監管提供了重要的依據。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三、國債流通管理(二)國債流通結構管理2、國債流通期限結構管理總體來看,一個國家政府債券的流通期限結構的特點是由很多因素形成的。如國民儲蓄的特點、投資者的構成、居民消費結構的特點、金融體系的特點、國債二級市場的流動性等等。一個合理的國債流通期限結構的特點是長期、短期、中期國債相結合,品種豐富,各期限國債相互搭配、相互補充,形成一體化的流通品種系列。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三、國債流通管理(二)國債流通結構管理3、國債曲線管理的流動性效應分析國債曲線管理的流動性效應,是指國債管理上通過調整國債期限從而改變國債的流動性程度,來影響整個社會的流動性狀況,從而對經濟施加膨脹性或緊縮性的影響。國債期限的流動性效應的傳導過程可表述為:

國債的流動性程度變動社會的流動性狀況變動

經濟活動水準變動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三、國債流通管理(二)國債流通結構管理4、期限結構與國債流通規模的相關性分析(1)中長期債權所占比重的高低是制約國債流通規模的主要因素;(2)中長期債務的“中間段”可能形成國債流動市場交易量的峰值;(3)持續轉期的債務規模也可能制約國債交易規模。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三、國債流通管理(三)國債流通品種結構管理從債券形式來看,我國發行的國債可分為憑證式、無記名式和記賬式三種。其中憑證式國債為非流通國債,後兩種為可流通國債。流通國債與非流通國債的結構關係可以總結為:可流通國債是國債的主要品種,非流通國債是國債的重要補充和組成部分。可流通國債規模過小以及流通國債與非流通國債的比例失調,會對市場交易規模、市場流動性等將產生不利影響。這構成了國債流通品種結構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三、國債流通管理(四)國債投資者結構管理

國債投資者即國債持有人,指在國債二級市場上買賣政府債券的個人、各種養老保險基金、銀行和外國投資者。從世界各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政府債券的主要投資者是各種機構投資者,如養老保險基金、基金管理人、銀行。這樣的國債投資者結構是健全的國債市場的重要標誌,其優點有三:一是基金長期持有國債,有利於市場穩定;二是銀行持有國債可以為中央銀行實行公開市場操作創造條件;三是有利於實行招標或承購包銷等市場發行方式,降低國債發行成本。

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三、國債流通管理(五)國債流通風險綜合管理除了關注對流通規模、流通結構的管理外,還必須綜合考慮國債市場交易技術、交易方式、市場體系的佈局與構建以及市場機制等諸多方面的風險管理,以建立完整、全面的國債流通市場風險管理機制;在合理控制市場風險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國債流通市場的交易規模,增進市場容量,促進國債流通市場在廣度、深度上的提高,充分發揮國債流通在整個宏觀經濟中的作用。就實踐而言,做市報價、庫存頭寸、非對稱資訊、市場分割、監管缺陷,構成了當前國債流通綜合管理風險的可能性因素。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四、國債使用管理(一)國債使用風險1、國債使用決策風險2、國債使用管理風險3、國債使用道德風險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四、國債使用管理(二)我國國債資金使用狀況我國自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以來,以增發長期建設國債作為籌措資金的主要管道。從1998年到2002年,中央財政在5年內累計增發610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和500億元支持西部開發的特種國債,共計6600億元。這些增發的國債資金主要投放到以下領域:基礎設施專案、水利和生態專案、產業結構調整專案、教育設施、城市環保專案。據測算,1998-2002年,我國經濟增長率分別為7.8%、7.1%、8%、7.3%和8%,其中國債專案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5個百分點、2個百分點、1.7個百分點、1.8個百分點和2個百分點。

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四、國債使用管理(三)國債資金運行中的問題1、國債資金使用分散,影響了資金的使用效益,增加了資金管理的難度2、挪用或不按規定用途使用國債專案資金3、國債專案前期準備不足,工程預算嚴重超支4、建設專案單位財務管理弱化現象普遍存在

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四、國債使用管理(四)加強國債資金管理,控制國債資金流向,調高國債使用效益嚴格國債資金的使用管理和監督;完善國債建設專案管理;全面提高建設單位財務管理水準

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五、國債償還風險(一)國債償還規模風險管理國債償還規模包括兩個概念,即某年的國債還本付息額和國債餘額。1、國債償還規模風險指標分析(1)國債償還規模增幅與中央財政支出增幅的比較(2)國債償債率分析(3)國債依存度分析(4)國債負擔率和國債應債率分析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五、國債償還風險(一)國債償還規模風險管理

2、管理重點實證分析表明,中央財政集中度偏低、稅制無彈性、進口額增長速度較快,是影響償還規模風險的潛在因素。而對策論研究表明,進一步提高中央財政的集中比重,增強稅制彈性,保持較高的出口增長率,是消除潛在隱患的基本對策。

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五、國債償還風險(二)國債償還結構管理

1、國債償還利率結構管理(1)影響國債償還利率的因素:首先,市場利率水準是影響國債利率的最重要因素。其次,借貸資金的供給結構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還有一個影響國債利率結構的因素是國債品種。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五、國債償還風險(二)國債償還結構管理

1、國債償還利率結構管理(2)國債償還利率結構風險管理:為了建立合理的國債償還利率結構,必須逐步實現國債利率市場化。一方面,國債供求的變動要能及時通過國債利率的升降反映到整個融資領域和投資領域,利率的變動要能迅速地反作用於貨幣供求;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意圖要能有效地通過國債利率的變動作用於各投資主體和融資主體,藉以實現預定的政策目標。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五、國債償還風險(二)國債償還結構管理

2、國債償還期限結構風險管理合理的國債期限償還結構關鍵在於調整好國債發行期限結構。在總量上控制國債發行規模的同時,還要促進其期限結構的合理化,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擴大短期國債的發行;重視長期國債的發行;適當調整中期國債的期限設計。

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五、國債償還風險(三)國債償還風險綜合管理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各國經驗表明:一國出現國際收支危機和債務重新安排常常是由於國債不當而造成的。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幾乎總是包括建立償債基金、削減財政赤字、調整利率和匯率,加上經濟結構調整以及騰出用於償還債務的有關資金。但是過度的債務緊縮卻又使經濟恢復增長的時間延長,推遲了經濟結構的調整。由於這個原因,債務償還和宏觀經濟的全面平衡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

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五、國債償還風險(三)國債償還風險綜合管理理論研究顯示:建立以基金的提取、存儲、管理和運用為手段,通過對已有債務的合理調整,從而達到確立債務信譽和加強財政後備為目的的償債基金,具有償付、減債、調節、增值和擔保的優勢,它的成功運作有利於形成以債養債的機制。

第三節國家信用管理

五、國債償還風險(三)國債償還風險綜合管理實證研究表明:由於國債作為一種特殊的政府借貸行為,無論是從社會應債能力角度或是從政府償債能力角度來看,都存在一個適度債務規模的要求問題。償債規模及其增長速度與中央的財政收支狀況密切相關,因此,加強償還風險的綜合管理,重點應消除隱性赤字和結構性赤字的壓力,堅持財政週期性平衡與結構性平衡並舉的方針,強化債務餘額管理,實現債務經濟的穩定性。

第六章證券信用和金融工具

的信用管理

第一節證券信用的內涵和

資金證券化趨勢

一、證券信用的內涵(一)有關證券本質證券作為一種虛擬資本,在運動中有如下特徵:1.收益性2.流通性3.公開性4.風險性(二)信用制度與證券信用二、股票和公司債券

(一)股票概述股票是股份公司為了籌集資本,向社會公眾發行、由股東持有的一種證券,是股份公司發給股東證明其所入股份的所有權證書。股票所代表的資本是股份公司資金的一部分。(二)公司債券概述公司債券是公司為了籌措資金而向社會公眾發行的一種證券,是發行公司對債券持有人在約定期限內按票面金額還本付息的債務憑證。債券表示一種債權、債務關係。三、證券信用的保證條件

股票、債券等證券信用工具,是直接代表現實資本並始終與現實資本共存的虛擬資本,虛擬經濟的發展最終要以一定的經濟基礎為保證:從微觀上看是公司的較高素質從中觀上看是證券市場的誠信環境從宏觀上看則是一國良好的經濟發展狀況四、資產證券化趨勢

資產證券化是將已經存在的資產“集合”起來並重新分割為“若干單位”證券的金融衍生產品創新過程。資產證券化是將金融機構或其他企業持有的缺乏流動性、但能夠產生可預見的、穩定的現金流的資產,通過一定的結構安排,對其風險與收益進行重組,創設可以在證券市場上銷售和流通的證券。

第二節證券信用的流動性

和證券價格

一、證券的流通和轉讓(一)證券流通與證券信用(二)證券流通市場(三)證券交易方式二、證券的市場價格證券的市場價格是證券在流通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價格是證券買賣雙方供求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三、決定證券市場價格的因素

(一)決定證券市場價格的基礎性因素i為證券的存續期,Ai為證券預期每年的股息或債息收入,R為市場利率。虛擬資本的價格取決於預期未來收益A和市場利率R。

(二)影響證券市場價格的其他因素

1、宏觀經濟狀況2、證券投機3、利率與貨幣供給此外,匯率、稅收等財政金融政策以及公司增資配股、除權除息等公司性行為也會對證券市場價格產生一定影響。第三節證券信用的風險

一、單一證券的風險信用風險經營風險財務風險道德風險

二、證券市場的系統性風險政策風險利率風險購買力風險市場風險監管風險

三、證券信用風險和金融危機

(一)證券信用風險的原因分析

1.內部動因

2.外部作用(二)證券信用風險與證券泡沫(三)虛擬經濟膨脹與金融危機第四節證券信用管理

一、證券信用管理的基本特徵(一)理念創新——構建證券市場誠信道德理念

1.加強全民的誠信道德建設

2.提倡各行業制定行業內部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

3.發揮道德輿論的監督作用(二)制度創新——完善證券市場信用制度建設

1.對上市公司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

2.完善證券市場法律監管制度

3.完善證券市場運行制度二、資訊披露制度

(一)實行資訊披露制度的必要性(二)資訊披露制度的要求與內容三、證券評級制度

(一)建立證券評級制度的必要性(二)建立證券評級制度的原則要由自願性評級逐步向強制性評級推行要保持證券評級機構的獨立性和權威性要規範證券評級指標體系要明確證券評級機構的職責,提高其服務水準本章復習思考題1、如何理解證券信用的內涵?2、如何理解證券信用的流動性和證券價格的關係?3、證券信用風險有哪些?有何危害?4、證券信用管理的目標是什麼?如何加強證券信用管理?第七章社會信用管理體系

信用文化與教育不良信用懲戒體系制度和法制體系監管體系信用管理與服務行業

第一節社會信用管理體系

的內涵與構成

一、社會信用管理體系的內涵社會信用管理體系是一種社會機制,是由信用立法與執法、信用管理行業運行慣例與約定、社會信用行為與道德規範、不良信用懲罰機制、教育等多個子體系共同作用,交織形成的社會機制。

二、社會信用管理體系的構成

(一)信用管理與服務行業

1.信用資訊管理機構

2.專業化的信用評價機構

3.深層次的信用服務機構

(二)監管體系

1.行業監管部門2.中央銀行3.民間機構

(三)制度與法律體系

1.建立和發展信用制度所需要的法律環境2.國外建設信用制度與法律體系的經驗二、社會信用管理體系的構成(四)不良信用懲罰機制(五)信用文化與教育1.信用文化2.信用管理教育第二節建設社會信用管理體系

的必要性

建立社會信用管理體系,從根本上來講是適應我國現階段市場經濟建設與發展需要的,是整頓市場秩序、改善社會信用環境、保障信用交易健康發展、建設信用經濟的根本舉措。健全有效的社會信用管理體系可以促進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市場經濟交易方式與手段走向成熟、擴大並創造市場需求、促進市場繁榮、保持經濟持續增長,是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制度性安排。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將為改革開放的中國增強國際經濟競爭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第三節信用管理體系建設的實質

一、信用秩序的建立是利益關係協調的過程和結果二、信用管理體系建設是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的重要內容三、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是整頓市場秩序治本之策四、信用制度與管理體系重於經濟基礎與技術手段五、信用制度與管理體系建設的標準第四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