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拓展练习-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_第1页
《老子》四章拓展练习-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_第2页
《老子》四章拓展练习-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_第3页
《老子》四章拓展练习-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_第4页
《老子》四章拓展练习-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四章拓展练习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老子》四章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B.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其:代词,它。

C.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者:助词,……的(人)。

D.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于:介词,在。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B.民之从事

C.自见者不明

D.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活用方式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是以圣人欲不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欲

B.自是者不彰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是

C.死而不亡者寿名词作动词,长寿

D.其坚不能自举也形容词作名词,硬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庄子好寓言,好大言,而他的朋友惠子则是一个实用主义者、经验主义者,对庄子的荒诞不经很厌烦。他正告庄子:子言无用。他是一个老实人,他很实际地通过经验作为参照来得出庄子的大言无用。

惠子说:有棵大树,树干疙里疙瘩,树枝弯弯扭扭,长在道路旁,木匠也不看。你大言炎炎,大而无用,也没有人看你一眼吧。

庄子说:A这么大一棵树,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乌有之乡,荒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谁规定了那在荒茫之野上摇曳生姿的树,其生命的意义,就是作栋作梁,作门作框?即便是为人所用,又何必一定是作栋作梁这般“实用”?庄子言: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岂不也是为人所用?只是此等用途,何等“凌空蹈虚”!B人生若只是一味填踏为实,不懂得腾空成虚,不仅自暴自弃,也往往暴殄天物,荼毒生灵。

庄子不仅懂得“有”之用,还能懂得“无”之用,这样才能全面理解“用”C,否则即便是大智慧者恐怕也会如犀牛望月。天地广大,人行走之时,所用的只是双足踩踏着的那一小块罢了。()

脚踩着的地方是“实用”——D脚没踩到的地方为“虚用”。只知实用,不知虚用,不仅让自己寸步难行,还让天地之大,变为管窥锥指,人之蒙昧,莫过于此。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很实在地通过经验作为依据来得出庄子的大言无用。

B.他很实际地通过经验作为依据来证明庄子的大言无用。

C.他很实际地用经验作为依据来得出庄子的大言无用。

D.他很实在地用经验作为依据来证明庄子的大言无用。

5.文段中用曲线标注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冒号B.叹号C.引号D.破折号

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而,倘若只留下双足踩踏的那一小块,把其他的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你还能款款而行、大地还有承载之用吗?

B.然而,即使只留下双足踩踏的那一小块,把其他的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大地还有承载之用、你还能款款而行吗?

C.而且,如果只留下双足踩踏的那一小块,把其他的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你还能款款而行、大地还有承载之用吗?

D.但是,如果只留下双足踩踏的那一小块,把其他的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大地还有承载之用、你还能款款而行吗?

二、语言表达

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一位作家的作品写一段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庄周的《庄子》,是清亮通透的河,可以摆渡迷惑的众生,能够觅得源于道家经典的人生微笑。

三、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认为自我夸耀的人,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个意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四章》中,表达“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9.下列对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A.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B.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C.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D.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10.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种植。

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龟:皮肤冻裂。

C.越有难,吴王使之将难:灾难。

D.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裂:划割。

1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以“大瓠之种”为比喻,其实是要说在纷乱的现实社会中,有一些人怀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B.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批评惠子的观点,指出有才能的人在施展自己的才华时可能是方法不对,用错了方向,而不是“才能”本身的错误。

C.“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这是庄子对惠子的中肯评价,意思是说,您看来还是相当聪慧啊!

D.“大瓠之种”这个故事,表面看是两个人的聊天,实际上是两个人斗嘴,又是两个极健谈、极富想象力的人在斗智。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②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啮挽裂,尽去而后慊。观古今之异,犹狻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美,而不知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选自《庄子.天运》,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

B.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

C.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

D.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

14.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之则仰舍:放下

B.其犹柤梨橘柚邪犹:像

C.观古今之异异:差异

D.其里之富人见之里:心里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

②彼知美,而不知之所以美。

16.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挈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棸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有删改)

17.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挈之百围挈:用绳子等计量

圆筒形物体的粗细

B.匠伯不顾,遂行不辍辍:中止

C.实熟则剥剥:剥落

D.几死,乃今得之几:将近,几乎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匠石师徒去齐国的曲辕,看到了一棵被当作神树的栎树,树冠高大,树身粗壮,看的人如同赶集一样多,而匠石师徒认为其无用,对此不屑一顾。

B.匠石认为栎树是百无一用的散木,所以才能长得如此粗大。文章以寓言的形式阐述了无用而用的深刻道理,贴切自然,形象生动。

C.许多树木正因为对常人有用而中途夭折,不能成材,世间许多事物都是如此。栎树因为无用才活得长久,又因为长寿而被世人尊为神树。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说理。柤梨橘柚果棸等结出的果实能为人所用而常被击打挫伤,相反,栎树因为无所可用却免遭斧斤得以保全。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②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卯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2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关”,此“关”指玉门关,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B.“子将隐矣”中的“隐”是“隐居”之意。在古代,隐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生活方式的选择,如陶渊明就是著名的隐士。

C.“汉孝文帝”,是汉文帝刘恒,谥号孝文帝,庙号太宗。

D.“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职。汉代复置,地位次于太师。自西汉起称为太子太傅,后亦用作虚衔。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的虚怀若谷、温良恭俭,同时也从侧面烘托了老子的见识远过于常人。

B.老子认为,真正生意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的愚钝。

C.篇中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身考虑较少的积极入世的思想与本文中老子对孔子的教导是一致的。

D.本文记载当时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一是李耳(早于孔子),再是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三是太史儋(后于孔子)。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②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于:介词,从。

2.【答案】D

【解析】A项古义:走不远。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B项古义:做事。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C项古义:不能明察。今义:不理解,不明白;不贤明;不明显。

3.【答案】C

【解析】寿:名词作形容词。

4.【答案】D

【解析】原句中“通过经验”和“作为参照”搭配不当,“得出”和“庄子的大言无用”搭配不当。“参照”是参考并仿照的意思,联系前文看,惠子是一个“实用主义者、经验主义者”“对庄子的荒诞不经很厌烦”。他正告庄子“子言无用”,说庄子的“大言无用”,依据的是经验,即用经验作为依据证明如此。此外,“实际”的意思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情况;实有的,具体的;合乎事实的”,不能作状语。排除B、C两项。结合选项看,将“实际”改为“实在”是可以的。“实在”指诚实,不虚假;的确;扎实,地道,不马虎。A项“通过经验作为依据来得出庄子的大言无用”搭配不当。故选D。

5.【答案】D

【解析】A项冒号用在“庄子说”后面,表示提示下文,使用正确。B项感叹号用在“何等‘凌空蹈虚’”后面,表示一种赞叹语气,使用正确。C项“用”字加上双引号,表示着重强调,使用正确。D项“脚踩着的地方是‘实用’”与“脚没踩到的地方为‘虚用’”之间是并列关系,不能用破折号。故选D。

6.【答案】D

【解析】先从选项所给的开头词来看,“因而”,表因果关系的连词;“然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而且”,表递进关系的连词;“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前面的语句是“天地广大,人行走之时,所用的只是双足踩踏着的那一小块罢了”,这是一个结论,说的是双足踩踏的有限,这是一种事实。从选项后面的语意看,讲的是只留下那一小块会有什么结果。结果涉及“你还能款款而行”和“大地还有承载之用”的语序问题。从情理上讲,先有承载人的大地,再有人在其上款款而行。排除A、C两项。再梳理B、D两项语意。B项“即使”是表让步的假设,往往和“也”呼应,表达肯定的语意;选项后面的句子是疑问语气,用“即使”前后不搭配,排除B。故选D。

7.【答案】(示例一)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儒林群丑的图,可以警醒迷途的士子,能够打破源自科举制度的思想禁锢。

(示例二)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纯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能够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

8.【答案】(1)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死而不亡者寿(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答案】B

【解析】原文标点为: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10.【答案】C

【解析】C项,难:发难。

11.【答案】C

【解析】C项,“您看来还是相当聪慧啊!”错,应为“您还是有不通达的见识啊!”

12.【答案】①这药物能够防止手裂是一样的,有的人靠着它得以分封土地,有的拥有它却不能免除艰苦的漂洗丝絮的劳动,那么就是使用它的地方有不同啊。

②现在您有大小可以填塞五十斗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结在腰间充当大樽而在江湖之上漂浮,却担忧它太大无处可容呢?

13.【答案】A

【解析】此题主要根据句意和虚词标志断句。两个“与”都同“欤”,是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应在“与”后都断开,排除B项。第一个“也”是判断句的标志,在它后面应断开,排除C项。“劳而无功/身必有殃”是前文的结果,在“劳”后断开句意不通顺,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里:邻里。

15.【答案】①所以,礼义法度,都是顺应时代而有所变化的东西。

②那个丑女人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却不知道皱着眉头好看的原因。

16.【答案】(1)礼义法度应当“应时而变”。(2)做事情,机械照搬,盲目模仿,势必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解析】参考译文

在水上划行没有什么比得上用船,在陆地上行走没有什么比得上用车。因为船可以在水中划行,而奢求在陆地上推着船走,那么终身也不能行走多远。古今的不同不就像是水面和陆地的差异吗?周和鲁的差异不就像是船和车的不同吗?如今一心想在鲁国推行周王室的治理办法,这就像是在陆地上推船而行,徒劳而无功,自身也难免遭受祸殃。他们全不懂得运动变化并无限定,只能顺应事物于无穷的道理。况且,您难道没见过桔槔吗?拉起它的一端而另一端便俯身临近水面,放下它的一端而另一端就高高仰起。它是因为人的牵引,并非它牵引了人,所以或俯或仰均不得罪人。所以三皇五帝的礼义法度,不注重其相同,而注重于天下之治。拿三皇五帝时代的礼义法度来打比方,恐怕就像山楂、梨、橘、柚四种酸甜不一的果子吧!它们的味道彼此不同,然而却都很可口。所以,礼义法度,都是顺应时代而有所变化的东西。如今捕捉到猿猴给它穿上周公的衣服,它必定会咬碎或撕裂,直到全部剥光身上的衣服方才心满意足。观察古今的差异,就像猿猴不同于周公。所以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乡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邻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家门而不出;贫穷的人看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地跑开了。那个丑女人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却不知道皱着眉头好看的原因。可惜呀,你的先生将很困窘!

17.【答案】C

【解析】剥:同“扑”,击打。

18.【答案】A

【解析】A项语气词,表强调/代词,他的。B项副词,就。C项副词,才。D项语气词,用于主谓之间舒缓语气。

19.【答案】A

【解析】A项“匠石师徒认为其无用,对此不屑一顾”错,文中师父不屑一顾,但徒弟看了个够。

20.【答案】①这是不能用作材料的树,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它才能如此长寿。

②你将用什么东西跟我相提并论呢?你打算拿可用之木来跟我相比吗?

【解析】参考译文

匠人石去齐国,来到曲辕这个地方,看见一棵被世人当作神社的栎树。这棵栎树树冠大到可以遮蔽数千头牛,用绳子绕着量一量树干,足有百尺;树梢高临山巅,离地面八十尺处才分枝,用它来造船可造十余艘。观赏的人群像赶集似的涌来涌去,而这位匠人连瞧也不瞧一眼,不停步地往前走。

他的徒弟站在树旁看了个够,跑着赶上了匠人石,说:“自我拿起刀斧跟随先生,从不曾见过这样壮美的树木。可是先生却不肯看一眼,不住脚地往前走,为什么呢?”

匠人石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它了!这是一棵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用它做成船定会沉没,用它做成棺椁定会很快朽烂,用它做成器皿定会很快毁坏,用它做成屋门定会流脂而不合缝,用它做成屋柱定会被虫蛀蚀。这是不能用作材料的树,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它才能如此长寿。”

匠人石回到家里,梦见栎树对他说:“你将用什么东西跟我相提并论呢?你打算拿可用之木来跟我相比吗?那楂、梨、橘、柚都属于果树,果实成熟就会被打落在地,打落果子以后枝干也就会遭受摧残;大的枝干被折断,小的枝丫被拽下来。这就是因为它们能结出鲜美果实才苦了自己的一生,所以常常不能终享天年而半途夭折,自身招来了世俗人们的打击。各种事物莫不如此。而且我寻求没有什么用处的办法已经很久很久了,几乎被砍死,这才保全性命,无用也就成就了我最大的用处。假如我果真是有用,还能够获得延年益寿这一最大的用处吗?况且你和我都是‘物’,你这样看待事物怎么可以呢?你不过是几近死亡的没有用处的人,又怎么会真正懂得没有用处的树木呢!”

21.【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根据句意和代词、虚词标志断句。“其”指代老子,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项。第一个“之”是词缀,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应在第一个“之”后断开,排除C项。第二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后不能断开,排除D项。断完后根据句子含意、文章内容再核对一遍。

22.【答案】A

【解析】此“关”指函谷关。

23.【答案】C

【解析】老子认为君子遇到时机就出来做官,赶不上时机就隐居起来,老子这个说法与《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勇于担当、积极入世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