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达标检测 (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 (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 (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 (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 (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劳动教育如何扎实开展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经作出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和部署。准确理解、贯彻这一意见,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大要点。

新时代教育使命,首先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决定中国教育的宗旨之一是培养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强调要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在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后,应当有更为自觉、水平更高的教育安排。因此劳动者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强调劳动教育理所当然。正如《意见》所指出的那样: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新时代教育使命,另外一个重要内涵是指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中国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劳动教育。与此同时,人们的“优势需要”也已经越来越聚焦于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劳动对彰显人在社会发展与个人生活中的主体性、创造性,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并获得积极的人生意义,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新的时代,人类劳动的形态已经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比如:脑力劳动的比重空前增加,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无与伦比,复合型劳动已成为最为日常的劳动形态……因此站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上深刻理解劳动形态的演变,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我们不能简单重复20世纪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时期对劳动及劳动教育概念的理解,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学工学农"的教育,而对脑力劳动、消费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等的重要性熟视无睹;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简单否定体力劳动、体力劳动者的重要性。《意见》强调“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在这个意义上具有教育实践的针对性。

此外,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上深刻理解劳动形态的演变,一定要与劳动精神的坚守相统一。人类历史川流不息,劳动形态会一直演变下去。但是无论形态如何改变,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理从未改变。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一定要准确把握这一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劳动教育工作和其他教育工作一样,是一项具有专业性的事业,离不开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加强劳动教育一定要尊重各学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学习生活的实际、社区环境的实际,“大呼隆"“一刀切”的形式主义教育不可能有任何理想的效果。专设劳动教育的课程(如《意见》规定的中小学每周不少于一课时劳动教育课),固然是劳动教育重要着力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劳动教育也应该有更为广阔的加强空间。劳动教育只有有机融入全部教育生活,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摘编自檀传宝《培养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

材料二: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之一,热爱劳动是做人、立身、安家、兴邦的根本。正是依靠着劳动和节俭,人们生产和积累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支撑起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发展。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虽然历经艰难曲折,但是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首先靠的就是热爱劳动这个传家宝。

也许有人认为,勤劳是小生产时代人们不得已的无奈之举,现在已经进入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实现了生产现代化,用不着再像以往那样热爱劳动了。这话不对。无论什么社会,怎么现代化,人们都不能不进行劳动,热爱劳动永远是人类的美德。诚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简单的体力劳动会越来越少。但是,第一,人类的体力劳动永远不会完全消失,无论多么高明的电脑、机器,也离不了人的两只手、两只眼、两只脚,离不开人的身体的参与;第二,人类的脑力劳动也是劳动,有时可能是更加艰巨的劳动。研发精密仪器、宇宙飞船,比起先人锻造石器、青铜器、锄头和铁锤来,只是劳动形式的改变,而所需要的劳动一点也不少,甚至可能更复杂,更艰巨。任何创新,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其他的什么创新,都是劳动的结果,都要有热爱劳动的品德才能实现。就是日常进行的工农业生产,哪一天、哪一步又离得开生产劳动“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这是一点也不错的。

(摘编自陈瑛《爱劳动是第一美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培养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决定的,但是这需要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论来实现。

B.在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人们更需要健康的劳动价值观的引领,才不至于在丰裕的物质生活中迷失。

C.新的时代,人类劳动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脑力劳动、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复合型劳动等劳动形态占有重要地位。

D.研发精密仪器、宇宙飞船等脑力劳动与锻造石器、青铜器、锄头、铁锤等体力劳动相比,只是劳动形式的改变,其本质都是劳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即使劳动形态会一直演变下去,也不会改变“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理。

B.20世纪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学工学农”的教育,有其时代局限性,在当下已不再适用。其实,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重要。

C.专设劳动教育课程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他学科中也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有着开展劳动教育的可能性。

D.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实现了生产现代化,人们的简单体力劳动越来越少,但是,热爱劳动仍然是人类社会的美德。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莎士比亚说:“使人愉快的劳动,能医治心灵的创伤。"

B.清仁宗曾言:“农夫不勤则无食,桑妇不勤则无衣,士大夫不勤则无以保家。”

C.《墨子·非命下》:“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D.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如何培养学生成为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伐木人

李青松

在那个年代,贮木场相当于林区的“金库"。

林区人吃的喝的用的,全都来自贮木场里的木头。故此,林区的经济又被称为“大木头”经济。

哈拉哈河的上游除了苏呼河,还有大黑沟、小南沟、金江沟水系,在伊尔施汇集到一起。河面宽阔,河水澎湃,流送的木排首尾相连,蜿蜒数里,盖满河面,甚是壮观。

至今,哈拉哈河流经伊尔施的南北两岸,还有用水泥制作的大墩子遗迹立在那里,这就是木材流送的终点站了。上下两根钢丝绳横穿河面,河中间用若干木头三脚架固定,钢丝绳的两端分别系在水泥墩子上,用锁头锁牢。再沿着两根钢丝绳排列木板,用铆钉固定住,防止被河水冲掉。如此这般,就形成了一道拦截木材的屏障。

木材截住后,就出河,用绞盘机往上拉,每次拉一捆,一捆三五根。拉上岸后还要归楞,抬木工就大显身手了。一一、二二、三三、四四、六六,要根据木头大小及其长短,确定几个人上手来抬。所用的工具有抬杠、扳钩、肩杠、把门子、压角子、小刨钩、油丝绳等。

一一就是两人一组,用一副掐钩、一副肩杠;二二就是四人一组,用两副掐钩、两副肩杠;三三就是六人一组,两副掐钩、一副把门子、三副肩杠;四四呢,就是太长太粗太重的木材要八个人一组,前面一副把门子,后面一副把门子,中间两副掐钩、四副肩杠。六六呢,就不说了吧——反正那是更大更粗更长的木头,要十二个人上肩了。

如果是直接装火车的话,在地面与火车厢之间还要搭跳板,有两节跳,有三节跳。抬木头时,动作要协调统一,步调一致,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发生危险。于是,喊号文化就在贮木场、就在抬木头的行进中产生了。领头人(杠子头)喊号,其他人接号。以号为令,便于抬木头行走时迈步整齐,使所抬的木头悠起来,从而平分压力,运走木头。在号子的节奏中,同时弯腰、挂钩、起肩、运行、上跳、置木。

每首号子的领号声调特别重要。号声的大小、高低、粗细、强弱都决定着其他抬木人的劲头、步伐步态,甚至运送距离和时间的掌握,都是靠号子控制。抬木是一种齐心协力的劳动形式,号子的作用就是用韵律来调节人的步伐,使大家“走在号子上"。

抬木号子是有一种调律、多种内容的艺术。也就是说韵律是固定不变的,至于内容的变化,要看领号人触景生情,临场即时作词的能力和水平。

领号:弯腰挂呀!

接号:嘿吆!嘿吆!

领号:撑腰起呀!

接号:嘿吆!嘿吆!

领号:齐步走啊!

接号:嘿吆!嘿吆!

领号:脚下留神呀!

接号:嘿吆!嘿吆!

领号:上大岭呀!

接号:嘿吆!嘿吆!

领号:加油上啊!

接号:嘿吆!嘿吆!

人在重压下发声,这是一种生理需要,也是一种重体力劳动过程中寻求快乐的精神需要。

有数据记载,阿尔山林务分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流送木材产量是——一九五○年,两万八千一百三十立方米;一九五一年,两千九百立方米;一九五二年,三万零八百一十立方米;一九五三年,三千一百立方米。

一九五四年,林区头一条森铁修通了,森林小火车取代了水运流送。之后,哈拉哈河上的木材流送场面,便渐渐淡出林区人的视野。不过,那些老一辈伐木人,总要在黄昏时分,来河边走走。他们望着空荡荡的哈拉哈河河口,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怅然的感觉。

喧嚣远去,哈拉哈河静静地流着,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然而,晚霞中,两岸的水泥墩子遗迹,以及几节锈迹斑斑的钢丝绳,还是那么真实地倒映在水里,若隐若现。

倒影是图景的回声,回声则是声音的图景。

“在森林里,最可靠的东西只有斧子和锯。”这是早年间,阿尔山林区流传的一句话。然而,经过半个世纪的砍伐之后,斧子和锯也靠不住了。光荣消歇。哈拉哈河沉默不语。也许,沉默也是一种忧伤。

若干年前,阿尔山林区就告别了伐木时代,进入了全面禁伐时期。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物,斧子入库了,锯子入库了。伐木人变成了种树人和护林人。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年林区的经济收入全部来源于贮木场的木头,所以在文章开头作者把“贮木场"比作“林区的‘金库’”。

B.开头介绍“哈拉哈河的上游除了苏呼河,还有大黑沟、小南沟、金江沟水系,在伊尔施汇集到一起",这是林场选址的原因之一。

C.文章引用翔实的数据,介绍阿尔山林务分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流送木材产量,逐年递增的产量,凸显出伐木工人作出的巨大贡献。

D.阿尔山林区告别了伐木时代,进入了全面禁伐时期,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伐木工人身份转变的原因。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旁观视角来铺叙当年伊尔施南北两岸林场的劳动盛况,叙述语调既热情又客观,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林区劳动者的赞美。

B.文章详细地介绍劳动分组、劳动工具、劳动号子,不仅让读者了解当时劳动的场景,也让读者感受到当时人们劳动热情的高涨。

C.文章引用阿尔山林区流传的“在森林里,最可靠的东西只有斧子和锯”这句话,含蓄地表现了老一代伐木工人战胜困难的乐观精神。

D.文章文字简练,既有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又有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句式长短结合,随情感变化,或节奏明快,或节奏舒缓。

8.结尾的画线句“伐木人变成了种树人和护林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9.本文是一篇生态文化散文,请通读全文,试分析本文的结构特色。(6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明道①元年十二月,上谓宰臣曰:“朕观古之兴王,皆重农桑,以为厚生之本。朕欲躬耕耤田,庶驱天下游食之民尽归南亩。”宰臣贺曰:“陛下亲发德音,躬耕以劝天下之民,皆致治之大本。臣等备位宰辅,不胜庆幸。"

乃下诏曰:“庶政之本,盖先于农;五礼之经,莫重于祭。所以敦化阜俗,昭孝息民。朕临拊万方,守积累之洪基,荷清宁之大德。然赖母仪训助,衡宰辅成,暨中外之庶官皆夙夜而勤职。是致九围静谧,百姓康熙。圜丘告类②,虽屡展于国容;千亩躬耕,尚缺修于古制。念太宗在御之日,行东郊执耒之议,宪度具存,典章咸备。今欲述先烈,循祖考前规。朕则躬稼穑之艰难,勤身而率下。皇太后则谢祖宗之贶祐精意以告虔信有合于经彝庶永光于简册朕以来年二月内择日行耤田之礼兼皇太后自垂帘听政以来未曾恭谢宗庙朕已禀奉慈旨,于耤田前请皇太后恭谢宗庙。”

二年二月乙巳,皇太后赴太庙,亲享七室,礼成,还宫。上御天安殿,发册。礼毕,是日上宿天安殿,百官宿斋于朝堂。丙午,宿斋于东郊,日旁有黄云如龙凤。

丁未,祀神农氏于坛,乃就耕位,执耜行耤田之礼。礼仪使张士逊奏三推而止,上曰:“朕将耕终千亩,以劝天下之力农。"

士逊固请,乃耕十二步而止,御观耕坛。公卿以下执耒,耤田令奉穜稑之种,司农卿受而洒之,率属以终其事。还御正阳门,下制曰:“朕钦承皇统,遵奉母仪,底定万邦,勤劳一纪。储驾躬耕,尚未遵于祖则。是用秩开元之遗事,述端拱之旧章,亲临帝耤。”宣制毕,百官称贺。

(节选自《宋朝事实·耤田》,有删改)

[注]①明道,北宋仁宗赵祯的年号。②圜丘告类,指祭告上天之礼。特指为皇帝即位或册立皇太子等特殊重大事件而举行的非常之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太后则谢祖宗之贶祐/精意以告虔/信有合于经彝/庶永光于简/册朕以来年二月内/择日行耤田之礼/兼皇太后自垂帘听政以来未曾恭谢宗庙/

B.皇太后则谢祖宗之贶/祐精意以告虔/信有合于经彝/庶永光于简册/朕以来年二月内/择日行耤田之礼/兼皇太后自垂帘听政以来未曾恭谢宗庙/

C.皇太后则谢祖宗之贶/祐精意以告虔/信有合于经彝/庶永光于简/册朕以来年二月内/择日行耤田之礼/兼皇太后自垂帘听政以来未曾恭谢宗庙/

D.皇太后则谢祖宗之贶祐/精意以告虔/信有合于经彝/庶永光于简册/朕以来年二月内/择日行耤田之礼/兼皇太后自垂帘听政以来未曾恭谢宗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朕,秦始皇以前指“我",普通人可以使用,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B.耤田,亦称“藉田”“籍田"。古代春耕前,天子率百官耕种耤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C.致治,指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社会稳定,和“致政”的意思相近。

D.“士逊固请"与“汝心之固”(《愚公移山》)两句中“固"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仁宗认为,为政的根本是农业,礼仪的根本是祭祀,所以他希望皇太后先去恭谢宗庙,然后再跟自己去郊外举行耤田之礼。

B.朝臣十分支持宋仁宗这种身体力行、躬耕农田的行为,认为这种行为能够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并表示很庆幸能在这样的朝廷任职。

C.宋仁宗对耤田之礼很重视,自己不回寝宫居住,也要求大臣们不能回家吃住。行耤田之礼的前一天,天降吉兆,太阳旁有龙凤一样的黄云。

D.礼仪使张士逊在皇上亲自耕种时上奏,让皇上“三推”即可,公卿以下的官员也参与了耤田,百官在皇帝宣制结束后道贺称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朕则躬稼穑之艰难,勤身而率下。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上曰:“朕将耕终千亩,以劝天下之力农。"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4.宋仁宗想要亲自耕种耤田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春风得知“我”欲山行,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西山人家又是煮葵,又是烧笋,忙着春耕。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交织在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16.清人汪师韩在《苏诗选评笺释》中评价此诗颈联为“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6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景物描写富有层次,其中最具动态美的两句是:_,_____。

(2)《芣苢》一诗出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两句是:_____,_____。

(3)杨万里《插秧歌》中“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句①_的公益广告语,曾深深地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并在②_中影响着很多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焕发抖擞的劳动精神面貌。但近年来劳动教育的缺失,让一些青少年劳动价值观念扭曲。劳动技能欠缺,特别是少数在溺爱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孩,想过安逸舒适的生活,但又不愿意劳动。一些人在工作岗位上不知道怎样劳动,工作责任感欠缺,工作技能单一,怕吃苦,怕受挫折,不以劳动为荣,反以劳动为耻。

加强劳动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③_、久久为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学校教育来说,要将劳动教育列入必修课,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编制详细的劳动教育大纲,开发不同的教材体系,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中小学要全力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家庭教育来说,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把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不要事事包办。就社会教育来说,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正面典型宣传和负面典型鞭策的力度,让劳动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0.请简要分析“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一公益广告语的成功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359旅官兵来到南泥湾,成为拓荒的主力。他们用鲜血和汗水开辟出万顷良田,使昔日的“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更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歌与舞、汗与泪、感动与被感动……年方19岁的贺敬之血气方刚,一气呵成写就《南泥湾》歌词。当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的作曲家马可捧读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时激情澎湃。于是他汲取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想象着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为其作曲。从此,这首向劳动者致敬、为奋斗者高歌、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南泥湾》,在炮火的缝隙间一次次回荡,唱得家喻户晓,舞得喜气洋洋,唱出了人民子弟兵为减轻人民负担“又学习又生产”、不惧任何艰难困苦的风采。

岁月流金,精神永存。那永不熄灭的窑洞灯光和一段段动人旋律,鼓舞着延安儿女追求、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他们唱着《边疆处处赛江南》续写开荒造田的奇迹,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打场,唱着《金不换银不换》书写对绿水青山的守望,唱着《乘风破浪再出发》奋勇向前。这个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如今早已告别贫困,变成杏花微雨江南般的美好家园。延安人民的奋斗还在继续,勇毅前行的旋律越来越昂扬……

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2.请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党的二十大的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说道:“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勤奋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民族的复兴,都离不开勤奋劳动。“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我们身边出现了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全解全析

1.A“这需要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论来实现”无中生有。原文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强调要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2.B“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重要”于文无据。

3.B材料二的观点是“热爱劳动是人类的美德,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离不开劳动"。A项说的是愉快的劳动的作用,C项说的是保障人民衣食和休息,D项说的是教学理念,A、C、D三项均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只有B项说的是劳动对人的重要作用,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4.答案首先指出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接着阐述勤劳的重要作用,然后指出有的人对勤劳存在错误认知,最后再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个方面论述“人类离不开劳动”。

解析材料二共有两段,第一段,“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之一,热爱劳动是做人、立身、安家、兴邦的根本"强调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依靠着劳动和节俭……首先靠的就是热爱劳动这个传家宝”阐述勤劳的重要作用;第二段,“也许有人认为,勤劳……用不着再像以往那样热爱劳动了"指出有的人对勤劳存在错误认知,“第一,人类的体力劳动永远不会完全消失”“第二,人类的脑力劳动也是劳动,有时可能是更加艰巨的劳动",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个方面论述“人类离不开劳动”。具体作答时,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衔接,连贯表述即可。

5.答案①以新时代教育使命指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并获得积极的人生意义,聚焦高层次的精神追求;②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并重,坚守劳动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重和崇尚劳动;③尊重劳动教育规律,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探索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新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劳动教育,培养热爱劳动的品德。

解析结合“新时代教育使命,首先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决定中国教育的宗旨之一是培养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教育使命,另外一个重要内涵……中国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劳动对彰显人在社会发展与个人生活中的主体性……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可以概括出答案①。结合“我们不能……对脑力劳动、消费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等的重要性熟视无睹”“我们又不能简单否定体力劳动、体力劳动者的重要性"“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上深刻理解劳动形态的演变,一定要与劳动精神的坚守相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可以概括出答案②。结合“劳动教育工作和其他教育工作一样,是一项具有专业性的事业,离不开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专设劳动教育的课程……取得真正的实效"可以概括出答案③。

6.C“逐年递增的产量”说法错误。由文中“一九五○年,两万八千一百三十立方米……一九五三年,三千一百立方米"可知,在作者列举的四年的流送木材产量中,一九五一年和一九五三年都出现了相比上年急剧减少的情况。

7.D“句式长短结合,随情感变化”分析错误。句式的长短是根据文章内容或语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的,并非随着情感而变化的,比如“河面宽阔,河水澎湃,流送的木排首尾相连,蜿蜒数里,盖满河面,甚是壮观",就是为了突出“壮观”而使用了一连串的短句。

8.答案①写出了伐木工人职业的转换。②写出了伐木工人顺应时代的发展,在现在这个环保新时代依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③突出了环保的主题,也强调了文章作为一篇生态文化散文的文体特性。

解析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一般要从句子本身的含意、对文章的主题的体现等方面来把握。解答本题,要先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伐木人变成了种树人和护林人"这句话本身的含意:该句写出了随着伊尔施贮木场不再用于采伐木材,当地的伐木工人职业也发生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伊尔施贮木场为祖国建设贡献了大量木材,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而如今,中国进入环保的新时代,“阿尔山林区就告别了伐木时代,进入了全面禁伐时期”,当时的伐木工人及他们的后代,顺应时代的发展,参与到造林护林的工作之中,在这个环保新时代依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一句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作者用绝大部分内容写伊尔施贮木场曾经的辉煌和当时工人的工作状况,只是在文章的最后回到了生态保护的主题上,这句话突出了文章环保的主题,强调了文章作为一篇生态文化散文的文体特性。

9.答案①文章先写伊尔施的辉煌过去;接着描写了贮木场工人的劳动内容及劳动场景;最后写现在的伊尔施,因为生态保护的需要,这里的工人不再伐木,而是造林与护林。②文章在表现贮木场工人的劳动场景时,采用了特写镜头的方式,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这一场景。③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回到了生态环保的问题,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也照应了文章的标题。

解析散文的一般行文思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写伊尔施的辉煌过去——缘起,“在那个年代,贮木场相当于林区的‘金库’"“林区人吃的……林区的经济又被称为‘大木头’经济”。接着用大段笔墨描写了贮木场工人的劳动内容及劳动场景——描述(对象),如工人如何抬木头,如何喊号子,这些内容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最后,作者用简练的笔法写现在的伊尔施——感悟,因为生态保护的需要,这里的工人不再伐木,而是造林与护林。

另外,分析“结构特色"还需点出文章的特定手法:文章在表现特定场景时运用了电影里特写镜头的手法,如“领头人(杠子头)喊号,其他人接号……同时弯腰、挂钩、起肩、运行、上跳、置木”,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现场;而对有的情节,比如如何造林护林,则是一笔带过。在文章的最后,作者采用画龙点睛的手法,“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物,斧子入库了……伐木人变成了种树人和护林人",写出了在这个注重生态保护的时代,伐木人变成了环保人,这样就照应了文章的标题,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10.D“贶祐”指“赐福",意思完整,作“谢”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朕"是皇帝的自称,作“以来年……择日行耤田之礼”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项。故选D。

11.C“致治……和‘致政’的意思相近"错误。“致政”指官吏归还权柄,辞去官职,和“致治"的意思不同。

12.A“所以他希望皇太后先去恭谢宗庙,然后再跟自己去郊外举行耤田之礼”错误。原文为“朕已禀奉慈旨,于耤田前请皇太后恭谢宗庙"“皇太后赴太庙,亲享七室,礼成,还宫”,可见宋仁宗并未要求皇太后跟随自己行耤田之礼,只是恭请皇太后恭谢宗庙,皇太后祭祀完宗庙后就回宫了。

13.答案(1)我要亲自体验农业生产劳动的艰难,劳苦身体来做百姓的表率。

(2)皇上说:“我将要耕种完千亩田地,来勉励天下百姓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解析(1)“躬”,亲自;“勤",使……劳苦;“率”,做表率。

(2)“终",终了,完;“劝”,勉励;“力",尽力,努力。

14.答案①效法古代圣君,彰显对农业的重视,以农富国强民。②亲做表率,勉励百姓,劝导无业游民都回归农业生产。③自己施政以来,未曾举行过耤田之礼,想要继承太宗耤田传统,亲身体验耕种之辛劳。

解析结合“朕观古之兴王,皆重农桑,以为厚生之本”可概括出:效法古代圣君,彰显对农业的重视,以农富国强民。结合“朕欲躬耕耤田,庶驱天下游食之民尽归南亩"可概括出:亲做表率,勉励百姓,劝导无业游民都回归农业生产。结合“千亩躬耕,尚缺修于古制……循祖考前规”“朕钦承皇统,遵奉母仪……亲临帝耤"可概括出:自己施政以来,未曾举行过耤田之礼,想要继承太宗耤田传统,亲身体验耕种之辛劳。

[参考译文]

明道元年十二月,宋仁宗对(身边的)重臣说:“我看自古以来勤于王业的君主都重视农桑,认为这是使人民的生活富足的根本。我想要亲自耕种耤田,希望能让天下到处游荡求食的百姓都回归农田。”重臣们祝贺说:“陛下亲自发布恩诏,亲自耕种来勉励天下百姓,这都是使天下安定太平的根本。我们在朝中充任宰辅之职,实在是庆幸。"

皇帝于是下诏说:“各种政务的根本,大都源自农业;五礼的准则,没有比祭祀更重要的。用来勉励教化,淳厚风俗,宣扬孝道,使百姓休养生息。我统治天下各地,守住世代相袭的帝业,承受着时世太平的大恩德。然而依赖太后训导帮助、宰相的辅佐,以及朝廷内外众官员日夜勤勉尽职。这才使得天下安定,百姓安康和乐。朝廷祭告上天这类礼仪,虽然多次展现国家景象;但是在亲自耕种千亩良田上,还是没有遵循古制。想到太宗在位的日子,推行(皇帝)亲自到东郊手拿农具耕种的主张,法度都还保存着,典章制度都齐备。现在我想要传承祖先的功业,遵循祖先的规定。我要亲自体验农业生产劳动的艰难,劳苦身体来做百姓的表率。皇太后应该感谢祖宗的赐福,诚心诚意(祭拜宗庙)。如果确实有合于旧典的,希望永远光照史册。我要在下一年二月,选择吉日施行耤田之礼,再加上皇太后从垂帘听政以来还没有亲自恭敬地告谢宗庙,我已经接到太后的懿旨,在施行耤田之礼前请皇太后恭敬地告谢宗庙。”

二年二月乙巳日,皇太后奔赴太庙,在七室中亲自奉上祭品,祭祀之礼结束后,回宫。皇上驾临天安殿,发布诏书。礼仪完成,这一天皇上就住宿在天安殿,百官在朝堂宿斋。丙午日,在东郊宿斋,太阳旁有如龙凤一样的黄云。

丁未日,皇上在祭坛祭祀神农氏后,就到达耕位,拿起耜施行耤田之礼。礼仪使张士逊上奏(按旧制)“三推"便可停止,皇上说:“我将要耕种完千亩田地,来勉励天下百姓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张士逊坚决请求(遵循旧制),皇上于是耕种十二步就停止了,驾临观耕坛。公卿以下的官员都拿起耒,耤田令奉上各类谷物的种子,司农卿接受后撒下种子,率领下属完成这件事。皇上回到正阳门,下令说:“我恭敬地继承皇统,奉行太后之命,使天下安定,勤劳十二年。(但在)预备耕牛、亲自耕种的事上,还没有遵从祖先的规则。因此依据(前朝)开元年间留下的事迹,遵循(宋太宗)端拱年间旧有的典章,亲自来到皇帝的耤田。"宣读命令完毕,百官称贺。

15.B“分别从形、声角度”错误。颔联用“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晴云、初日,二者都是从“形"的角度描摹的,并未涉及“声”。

16.答案(1)运用拟人。写桃花含“笑",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使桃花带有了人的感彩。

(2)动静结合。“竹篱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含笑”“溪柳自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

解析颈联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野桃含笑”,形象地写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使桃花带有了人的感彩,形象生动。“竹篱短"“沙水清”是静态描写,景物清新怡人;“野桃含笑"“溪柳自摇”是动态描写,写活了“野桃"“溪柳”,活泼自在,充满情趣。动静结合,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突出了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

17.答案(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3)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18.答案(示例)①耳熟能详②潜移默化③持之以恒

解析①由“曾深深地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影响着很多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可知,语境是说人们都知道“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句广告语,强调熟悉,可填“耳熟能详”等。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②由“影响着很多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焕发抖擞的劳动精神面貌"可知,语境强调这则公益广告语对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等有重要影响,属于文化影响人,在不知不觉中起作用,可填“潜移默化”等。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③由后面的“久久为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可知,语境强调加强劳动教育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不断坚持,可填“持之以恒"等。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19.答案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事事包办。

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①“把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动宾搭配不当,“把握"与“技能”不搭配,“把握"可改为“掌握”;②“切忌不要事事包办"否定不当,“切忌”与“不要"都表示否定,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意思就变成了“要事事包办”,可删除“切忌"或“不要”。

20.答案①突出了劳动对我们的意义;②启示我们要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

解析赏析广告语的效果可以从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语言简洁凝练,“美好未来”突出了劳动的巨大意义和价值;同时,“劳动创造美好未来"启示我们如果热爱劳动,参与劳动,就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从而引导人们爱劳动,多劳动,尊重劳动,等等。

21.答案作曲家马可当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他捧读了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登时激情澎湃。

解析长句变短句首先要提取句子的主干,单独成句;然后再剥离句子的定语、状语等,让这些成分单独成句,尤其要注意多层定语的剥离和改写;最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句序,使改写后的句子符合逻辑,表达流畅。

本题中,可提取句子主干为“作曲家马可激情澎湃”。“捧读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时"为句子的状语,修饰“激情澎湃”;“当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为定语,修饰“马可”;要想将其变成短句,就要先从状语、定语中找到相关的动词“捧读"“考入”,这些都是与“马可"相关的事件,因此可理解为“马可捧读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马可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再加上句子主干“作曲家马可激情澎湃”。这就将长句变成了三个短句,然后根据句子内容的内在逻辑将各个独立句子排序,进行相应的调整即可。

22.答案①形式上,使用了排比句式。“他们唱着……唱着……唱着……唱着……",形式上构成排比,语势贯通,增强了节奏感。②内容上,“唱着《边疆处处赛江南》”“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唱着《金不换银不换》”“唱着《乘风破浪再出发》"不断变换人们熟悉的经典歌曲,颂扬了南泥湾精神,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