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丘北县民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云南省丘北县民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云南省丘北县民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云南省丘北县民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云南省丘北县民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丘北县民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曾广泛流行的顺口溜反映的生产情景出现于A.土地改革之前 B.土地改革时期C.人民公社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2.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回答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提问时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1992年初视察南方时,他又讲了计划和市场的问题。这说明A.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B.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曾经困扰着国人C.中共党内的思想解放力度有限D.邓小平已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3.清朝江浙的农村地区出现了甩卖土地现象。“有力之家,以田为累,不敢置买”,已买者,或者直接卖给佃户,或者以之“投送缙绅,以图脱累”。其中以城市商人地主为多。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税制调整引发了社会异动C.租佃关系在日益普遍化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4.阅读如图,材料所述“会谈”的地址是A.北平 B.南京 C.重庆 D.延安5.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迈克尔·霍华德敏锐地指出:“一个国家的军事制度不是社会制度以外的独立部分,而是整个社会制度的一个方面。”材料评价的是A.1871—1918年的德意志B.1852—1870年的法国C.1861—1922年的俄罗斯D.1945—1972年的日本6.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英文缩写)增资的重要来源。出身工会领袖的巴西总统卢拉就感慨说,在过去20年里他在历次抗议中大多会要求“IMF滚出去”,但“现在,(我的)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这说明A.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B.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D.IMF面临严重资金困境7.孙中山说:“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以社会主义为归宿”,“我希望看到人民大众的生活状况获得改善,而不愿帮助少数人去增殖他们的势力,直至成为财阀”。为此他提出了A.民族平等B.节制资本C.创立民国D.废除私有制8.秦代的基层组织最初是乡、里,后来增加了亭。汉代在此基础下又实行什伍制,令“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这种做法A.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 B.提高了国家动员能力C.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D.导致了冗官问题出现9.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10.周代法律规定士以下的人犯死罪处死刑时,要暴尸于闹市;贵族犯死罪时,则秘密处决;王族犯罪用刑时不得使用使其丧失生育能力的刑罚。这反映了当时A.法律限制贵族特权B.法外特权的普遍化C.宗法伦理的法律化D.量刑定罪的随意性11.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其中有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它们研究视角主要是A.社会变迁角度 B.社会群体角度C.近现代化角度 D.社会思潮角度12.1900—1920年,农业和手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6%,近代工业占14%。1949年,农业和手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3%,近代工业占17%。由此可知,近代中国A.经济半殖民地化 B.诸经济因素相互依存C.动摇了传统重农模式 D.产业结构呈畸形局面13.陈旭麓指出:虽然新政产生于自上而下的过程,但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这表明新政()A.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B.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C.形成了实业救国的高潮 D.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14.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 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15.下图是民国84年地区为纪念某一重大事件而发行的一枚50周年纪念币,该币发行后即为各地民众购藏,市面难得一见。依据图中信息判断,民众购藏是为了纪念哪一事件()A.郑成功收复 B.中日甲午战争结束 C.抗日战争胜利 D.开罗宣言发表16.“采取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上述材料中所述“这一制度”指的是A.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制度 B.建国初期的农业生产合作社C.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体制 D.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7.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指出,“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为号召,合天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他A.轻视人民群众的作用B.固守中体西用的传统理念C.重视国家资源的整合D.未能直面西方文明的冲击18.美国制宪会议每解决一个重大问题,每向前迈出一步,几乎都是冲突各方互谅互让的结果……制宪会议的领袖们则被戏称为“和事佬”。这是因为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体现了A.分权制衡原则B.妥协让步原则C.维护统一原则D.联邦共和原则19.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特殊情况的是A.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 B.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度C.明初废除宰相,权分六部 D.清初军国大事决于议政王大臣会议20.有人指出:“赫鲁晓夫不受教条束缚,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个务实主义者;但奇怪的是,他是个不切实际的务实主义者……往往只凭心血来潮而不是深思熟虑。”与这种观点最为贴切的事例是A.鼓励农民发展副业B.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C.开展种植玉米运动D.部分承认企业的物质利益21.春秋时期,鲁国季氏家臣南蒯叛乱,事败后逃至齐国,齐景公呵斥其为“叛徒”!南蒯解释道:“我是想帮助鲁国君王夺回政权啊。”齐国大夫韩晳指出:“身为季氏的家臣,却奢言加强鲁国公室的权力,罪过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由此可见当时A.士阶层日益成为重要力量B.齐国积极维护周大子权威C.礼乐制度仍有社会约束力D.宗法制度已被诸侯破坏22.文艺复兴时期,有些学者认为人类文化在古代世界已经达到顶点,而后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和蛮族的入侵而衰亡,人类进入千年黑暗愚昧的时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种认识的价值在于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B.准确描述了文明演进的过程C.掀起了文化复古浪潮D.推动了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23.如图为成都市郊汉墓画像砖上的《收获图》,此图可以说明当时A.农业生产技术世界领先 B.农业工具运用较为充分C.小农经济形态趋于成熟 D.成都平原成为农业中心24.荣氏企业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发展,第一次是在1915年的抵制日货运动中,第二次是在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发生之后的1919-1921年,第三次是在经历了1922-1924年的萧条之后,在1925五卅运动的推动下,企业经营再次好转。这反应了A.民族主义运动促进了工业化发展B.列强侵略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充满艰辛D.民族企业家践行实业救国思想25.汉武帝推行算缗告缗令,规定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财产,按多少纳税。瞒报或少报者,罚戍边一年且没收财产,告发者可得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下列做法与这一政策效果相似的是A.以起用“酷吏”对地方豪侠实施严厉镇压B.实行“富民”政策,大力推广“代田法"C.推行“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政策D.主张与民休息,“从民之欲而不扰乱”26.“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作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多快好省的经济方针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7.1948年8月,蒋经国到上海“打虎”,釆取群众运动和铁腕手段,强行“限价”,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奸商”,在一段时期内颇见成效,然而最终却铩羽而归。蒋经国的“打虎”行为A.扭转了内战战场失利的局面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消除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 D.加深了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28.下图是某一机构的示意图(局部),据此判断这一机构最有可能是A.宣政院 B.内阁 C.鸿胪寺 D.理藩院29.《论语·子路》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楚国令尹叶公对孔子说:“我的邻里有个名叫躬的正直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就去告发。”孔子说:“我的邻里的正直人与此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这表明孔子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 B.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C.认为法治存在地域性 D.主张以仁政代替法治30.春秋时期,楚国、吴国的国君先后称王,吴国曾派公子季札出使鲁国,子贡也曾出使楚国,而孔子编订的《春秋》却将两国国君称为“楚子”“吴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鲁国与吴楚两国关系恶化 B.交通不便导致信息传递滞后C.孔子以个人好恶评价人物 D.儒家对史实的叙述暗含褒贬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43年10月,美英苏中四国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1944年5月,美英苏中四国在华盛顿敦巴顿橡树国会晤,具体商讨筹建事宜。中国代表团指出:维持和平与安全必须根据正义与国际公法之原则。这一原则后被写入了《联合国宪章》。1945年4月,旧金山会议开幕,美苏两国在会议主席的设置上产生了分歧,中国代表团坚持在两国间居中调停的立场。中国代表“善于幹旋调解”,得到各国代表的好评。针对联合国宪章草案,中国代表团提出出,国际间如有危害和平事件发生,安全理事会应有权采取临时办法。中国国代表团还建议非常任理事国的选举应考虑地城平等分配的原则给欧美以外的小国、弱国更多更公平的机会。这些提案最终荻得大会通过被列入联合国宪章。——摘编自金光耀《国民政府与联合国的创建》(1)根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贡献。(2)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得以建立的历史条件32.材料从1940年6月5日开始,德国集中主要兵力对法国发动进攻,德军由北向南推进,直逼巴黎。法国政府向美英求救,希望得到支援,而美英认为法国定将陷落,不可救药,它们关心的是法国的殖民地和舰队的前途问题,所以,美国不肯承担军事义务,英国以保卫英伦三岛为理由,没有同意法国的要求。6月10日,意大利作为德国盟友参战,6月14日,德军攻陷巴黎,6月22日,法德签订停战协定,规定:法国军队全部解除武装,并把武器交给德国;法国被肢解成两部分,占法国五分之三的北部工业区由德军直接占领,其余部分表面上由贝当傀儡政府统治。这样,法国军队在不到40天时间内被德军彻底击溃——摘编自高海林、阎照祥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史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败亡的影响。33.材料二战后,新上台的工党政府对英国国力现状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作为工党政府中的强势人物,在战后英国对外战略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外交大臣贝文曾言,英国已经得到了大部分世界,或者说是最好的一部分,我们想做的就是保住我们已经得到的东西,阻止其他国家从我们手中把它拿走”。他还多次公开声称:“英国不能接受其不是一个大国的事实,也不能接受英国不能继续扮演大国角色的论调。”在1947年,英国外交部出台的一份报告明确提出,“对我们来说,从苏伊士运河到新加坡都是非常重要的地区,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美元利润”;1949年,外交部出台的另一份报告再次指出,“沿着苏联边境线,从奥斯陆到东京的外国重要地区都必须控制在我们之手”“我们应该将这些边缘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摘编自杨永锋《二战后英国国家战略的确立及实现手段》(1)根据材料,指出二战后英国确立的国家战略。(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英国国家战略确立的历史背景。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试题分析:人民公社制度的特点是一大(规模大)二公(公有化程度高),实际上一平(平均主义)二调(无偿调拨)。其成立初期,生产资料实行过单一的公社所有制,在分配上实行过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并取消了自留地,压缩了社员家庭副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与材料信息最符合。故C正确。考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三面红旗”【详解】2、B【解析】

材料表明邓小平多次提及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说明国人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仍存在许多疑问。故答案为B项。A项1985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开始,排除;C项邓小平多次谈及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与党内思想解放力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3、B【解析】

据“以田为累,不敢置买”并结合所学可知,清代改革税制,实行摊丁入亩,赋税负担较重,由此带来材料中的现象,故选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应该是带来购买土地,排除A;租佃关系普遍化与题意无关,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当时清政府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故选B。4、C【解析】

由“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可知是1945年,由“蒋主席于抗战胜利后,邀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先生”可知是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5、A【解析】

材料信息“一个国家的军事制度不是社会制度以外的独立部分,而是整个社会制度的一个方面”说明军事制度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军事制度的重要性。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保存了普鲁士的专制制度和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军人在德意志拥有崇高的地位,故A项正确;1852—1870年的法国属于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军事制度有所强化但远逊于德国,故B项错误;1861—1922年的俄罗斯包含着苏俄时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1945—1972年的日本进行了民主改造,故D项错误。6、A【解析】

从题目“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可知,在国际机构中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故A项正确。南北经济发展依旧不平衡,发达国家占优势,发展中国家处劣势,故B项错误。题目中未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故C项错误。题目未体现IMF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困难,故D项错误。所以选A。7、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所叙述的是孙中山先生对他的革命思想理论的阐述,根据材料所描述的内容,是对民生主义的进一步阐述,“不愿帮助少数人去增殖他们的势力,直至成为财阀”更加直接体现了他希望节制资本,使人民生活达到近似平均。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C选项不属于民生主义的范围;D项不符合史实。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与三民主义·民生主义8、B【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秦代到汉代,通过乡、里、亭和什伍制度,强化了政府对民众的管理,有利于提高官府的组织员力度,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赋税减轻的信息,排除A项;政府加强对民众的管理不能等同于人身依附,排除C项;秦汉基层组织不属于官僚体系,排除D项。故选B。9、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各时期代表人物的主张,属于较难题。解题关键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A是孔子的言论,B是荀子的言论,D是黄宗羲的言论,皆非加强中央集权。10、C【解析】

题意主要反映了周代不同等级的犯人的死刑处置方式,没有体现法律对贵族特权的限制,更没有涉及到法外特权的内容,故排除A、B项;等级不同的死罪犯人死刑的处置方式不同,反映了宗法伦理的法律化,故选C项;题意只反映了死刑的处置,没有说明量刑定罪的随意性,故排除D项。11、B【解析】

题干中涉及知识分子、绅商、学生、军人集团,可见其研究视角是社会群体,选项B正确;《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不符合社会变迁、近现代化,排除A、C;题干研究著作并未涉及到社会思潮,排除D。12、B【解析】

据材料“1900—1920年,农业和手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6%,近代工业占14%。1949年,农业和手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3%,近代工业占17%”可知,自1900年----1949年我国,农业、手工业产值及近代工业产值是此消彼长、密切相联,B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经济半殖民地化”,而只是体现自1900年----1949年我国,农业、手工业产值及近代工业产值是此消彼长、密切相联,A与题意无关;材料没有体现“动摇了传统重农模式”,C错误;据材料体现的是1900年----1949年我国,农业、手工业产值及近代工业产值是此消彼长、没有涉及“产业结构”问题,D不是材料主旨。13、D【解析】

从材料中的“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等信息来看,清末新政的本意是维护专制统治,但客观上推动新的社会力量的形成,并加剧了社会矛盾,从而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故答案为D项。中国教育近代化由洋务运动开启,排除A项;维新变法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排除B项;实业救国是在辛亥革命后发展到高潮,排除C项。【点睛】清末新政由于改革政策的“支离、拖沓”和一些官员的“敷衍”,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特别是清末新政中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14、C【解析】试题分析:罗斯福不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提倡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推行计划经济模式一说错误,A项可排除。罗斯福十分注重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但是二战后福利国家才纷纷建立起来,B项说法排除。D“新经济”时代指美国的20世纪90年代,和罗斯福新政无关。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特点15、C【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中华民国八十四年”,将其换算成公元纪年,这一年是1995年,根据图片信息“光复五十周年纪念”两个时间比较,可以得知民众购藏该币是为了纪念1945年的事,抗日战争胜利发生在1945年,故C项正确;郑成功收复发生在1662年,排除A;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于1895年,排除B;开罗宣言发表在1941年,排除D。16、D【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依据材料“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个人积极性发挥”可知,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正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制度是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A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由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转变为集体经营,这与材料中的“分散经营”不符,B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17、C【解析】

由材料“惟有以忠义为号召,合天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可以得出,其旨在强调要重视国家资源的整合,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群众的信息,故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体西用的理念,故B不正确;材料所述即是对西方冲击的回应,故D不正确。18、B【解析】

根据材料“都是冲突各方互谅互让的结果”推出制宪过程体现出来的主要原则是妥协退让,故B选项正确;分权与制衡是美国宪法所体现出来的重要原则,主要通过三权分立与制衡、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和制衡等方面体现出了,在材料中的制宪过程并无直接体现,故A选项错误;维护统一原则主要是通过联邦制度取代邦联制度体现,在材料中的制宪过程并无直接体现,故C选项错误;联邦共和原则主要是八七宪法关于政体的内容体现,在材料中的制宪过程体现并不明显,故D选项错误。19、D【解析】

在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是一对不断斗争的矛盾,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元朝时丞相权势过重,因此明朝初期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D属于特殊情况,故选D;内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度、明初废除宰相都强化了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BC。20、C【解析】“他是个不切实际的务实主义者……只凭心血来潮”说明赫鲁晓夫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地理条件,大规模开展种植玉米运动。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1、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强调的是鲁国季氏家臣南蒯叛乱,逃至齐国,没有对士阶层是否重要进行阐释,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周天子权威进行维护,齐国大夫韩晳所要表达的是身为季氏的家臣却加强鲁国公室的权力,旨在说明南蒯背叛了季氏,意为起违反了礼制,也就是说礼乐制度仍有社会约束力,故B项排除,C项正确;春秋时期宗法制度还没有被破坏,故D项排除。点晴:解题时需要能够透过史料现象获取历史本质,紧扣材料中“鲁国季氏家臣南蒯叛乱”的历史现象,从礼乐制度对社会的约束力分析归纳即可。22、B【解析】

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有些学者认为人类文化在古代世界已经达到项点,而后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和蛮族的入侵而衰亡,人类进入千年黑暗愚味的时代”表明这种认识的价值在准确描述了文明演进的过程,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抨击君主专制,A错误;材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来分析,没有掀起文化复古浪潮,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D错误。23、B【解析】

材料中的《收获图》体现的是使用的农具较多,说明当时农业工具运用的较为充分,B正确;材料未涉及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农业技术进行比较,A排除;材料是对东汉庄园经济的描述,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24、A【解析】

荣氏企业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发展,都是在民族主义运动的推动下出现的,说明民族主义运动促进了工业化发展,故A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列强侵略”,排除B;材料说明荣氏企业的三次大规模的发展,无法体现“充满艰辛”,排除C;材料信息与“实业救国思想”无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第一次是在1915年的抵制日货运动中,第二次是在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发生之后的1919-1921年,第三次是在经历了1922-1924年的萧条之后,在1925五卅运动的推动下”,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5、C【解析】

材料中汉武帝时期推行算缗告缗令,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并且抑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可以起到这一作用。C正确;“酷吏”对地方豪侠实施严厉镇压可以维护统治秩序,不能起到增加财政、抑制工商业的效果,A排除;代田法可以增加农业产量,进而增加财政收入,但不能抑制工商业的发展,B排除;从民之欲而不扰乱也不能起到抑制工商业的效果,D排除。故选C。26、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阅读和获取材料信息。材料信息“单干邀伴变互助”、“大组变作合作社”等明显的反映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史实,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考点:现代中国的经济•中国特色会主义建设道路•三大改造27、D【解析】

根据材料“蒋经国到上海‘打虎’,采取群众运动和铁腕手段,强行‘限价’,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奸商’”,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触及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加深了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1948年8月”,可知,解放战争处于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内战战场连连失利,故A项错误;强行“限价”,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奸商”,本质是巩固国民党的统治,主观上是维护官僚资产阶级利益,故B项错误;国民党后期滥发纸币,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故C项错误。28、D【解析】

从图中机构负责归档汉、满、蒙等民族事务,设有俄罗斯馆、木兰围场和喇嘛印务馆等,可以推理出其为清代负责管理民族事务的理藩院,D项正确;宣政院是元代的中央机构,与“木兰围场”等不符,A项错误;明清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B项错误;清代负责外交、礼仪的鸿胪寺内,不会出现喇嘛印务馆、“木兰围场”等事务,C项错误。29、B【解析】

材料“我的邻里的正直人与此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表明孔子强调家庭内部的伦理有序,子不能去告父,否则就有违伦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法家的思想,而是在讲儒家的理论,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法的地域差别,排除C项;仁政是孟子的主张,不会出现在《论语》里,排除D项。30、D【解析】

孔子编订的《春秋》中将春秋时期称王的吴、楚两国国君称为“子”而不是“王”,体现了尊崇周礼的孔子对诸侯争霸的态度,反映出儒家在史实的叙述中暗含褒贬,D项正确;鲁国和吴楚两国间有使者往来,鲁国与两国关系恶化的说法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交通不便导致信息滞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孔子评价人物用的是“周礼”而不是个人好恶,C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贡献:是最早提出建立联合国的国家之一(建立联合国的四大发起国之一);全面参加联合国的筹建工作;推动旧金山会议顺利召开;为制订《联合国宪章》提出积极建议;协调大国之间的矛盾,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