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09/38/wKhkGWXWfdiAa03iAAKK3BIuKEQ989.jpg)
![浙江省温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09/38/wKhkGWXWfdiAa03iAAKK3BIuKEQ9892.jpg)
![浙江省温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09/38/wKhkGWXWfdiAa03iAAKK3BIuKEQ9893.jpg)
![浙江省温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09/38/wKhkGWXWfdiAa03iAAKK3BIuKEQ9894.jpg)
![浙江省温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09/38/wKhkGWXWfdiAa03iAAKK3BIuKEQ98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宫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A.革除封建礼仪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C.带动文明开化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2.下表是“中国1957年和1978年的三农数据比对表”。据此可知,这20年间我国A.农业现代化进程基本停滞 B.城镇化推动了农村发展C.农村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D.农业剩余人口问题严重3.如图是《1450—1750年间欧洲以白银衡量的核算货币贬值程度指数示意图》,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商品生产B.沿海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率大于内陆国家和地区C.大西洋沿岸国家的货币贬值率大于地中海沿岸的国家D.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4.苏格拉底在民主的雅典度过了一生,在战争中为雅典而战,至死服从雅典法律……他坚持认为,民主的目的不是引导非哲学家尽可能行善,而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高尚或卑贱地生活。由此可见,苏格拉底以死捍卫的是A.自由B.民主C.法治D.平等5.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职工总数从上年度的3100万剧增至5194万。1961年,中央又作出大幅度精简职工的决策。随后两年,全国共减少城镇职工2546万人。这一变化A.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B.是“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C.导致了中央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整顿D.说明当时生产力不足以支撑快速城市化6.如表根据《新唐书食货志》《宋史食货志》《明实录》《中国矿物志》等编制,据此可知冶铁业A.生产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 B.官营体制的主体地位日益巩固C.一定程度反映古代手工业发展 D.民营体制受官营体制沉重打压7.钱乘旦认为:1415年起历次重大探险活动,绝大部分是在国王或在政府有关部门委派、支持下进行的。15世纪开始的探险队领导人大多数是贵族,到达印度的达伽马,发现太平洋的巴尔沃亚,首次环球航行的麦哲伦都是贵族,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据此,新航路开辟A.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B.是新旧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C.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 D.促进了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8.1861年,普鲁士政府提出要扩充军队、增加军费,在讨论军费预算议案时,遭到资产阶级进步党的反对,使预算议案未获通过。同年新即位的国王威廉一世解散了议会,但是新选出的议会于1862年9月再次否决了军费预算。这一斗争反映A.德意志帝国具有一定的民主形式B.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争夺国家主导权C.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民族统一领导权D.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存在统一与反统一之争9.一位传教士将他描述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对他来说,“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没有人比得上中国人,也没有宗教比得上儒家。虽然他创办了许多的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他”应该是A.林则徐 B.洪秀全 C.张之洞 D.郑观应10.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A.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B.促使光绪帝效仿法国大革命C.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D.阐述立宪是世界潮流所向11.戎氏是原生活在西域的少数民族,南朝时期开始进入中原。学者在对其家族墓志的研究中发现,第四代戎琼(卒于公元655年)的墓志,将其籍贯从“上游西域人”改为“恒州灵寿人”。这一改动可以说明。唐朝A.宗法观念影响广泛 B.统治区域扩大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北方人口南迁1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材料中,毛泽东重点论述了A.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B.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C.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D.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13.下表是某一年陕甘宁边区土布生产统计表,表中数据综合说明当时布厂(家)织机(架)年产布(匹)占总产量的比重(%)公营231852283220.7合作社营371792200020.0私营501501200010.9民间织户200005333448.4合计20514110116100A.社会主义改造趋于完成 B.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C.个体生产的效率仍较高 D.官僚资本挤压私人资本14.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下列内容符合该模式的是A.地中海气候——古代希腊城邦林立B.维护君权独尊——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C.征服扩张加剧——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D.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15.有学者指出:如果WTO是全球贸易的1.0版本,那么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则无疑是全球贸易的2.0版本。经过近70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不大。此言论旨在说明()A.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 B.欧洲关税同盟基本上已经实现C.南北贫富差距在逐步缩小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16.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出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史称《十二铜表法》。以下有关《十二铜表法》的表述,不确切的是A.该法的公布是平民的胜利 B.该法没有给平民阶层带来任何好处C.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D.审判量刑有法可依限制了贵族特权17.20世纪70年代,英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增长速度只有1,6%,在西方七个工业大国中排行最末。但从1980年到1988年,英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增长速度猛增至5.2%,而同期美国为4%,加拿大为3.6%,意大利为3.5%,日本为3.1%,法国为3.1%,德国仅为2.2%。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A.欧洲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B.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推进C.撒切尔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D.福利国家制度逐步建立完善18.王祯《农书》曾载:“其制,当选湍流之侧,架木立轴,作二卧轮。用水激下轮,则上轮所用弦通缴轮前旋鼓,棹枝一侧随转。……则排随来去,揙冶甚速,过于人力。”这种设备最早出现在A.战国 B.汉代 C.宋代 D.元代19.推动英国从限制进口、鼓励出口、关税保护政策向自由贸易政策转变的主要因素是A.新航路开辟 B.光荣革命 C.工业革命 D.经济危机20.“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该评价对应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21.从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起,短短5年里我国密集召开高等教育、工农教育、中等教育、中等技术教育、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民族教育等全国会议,会议文件大都转化为教育政策。这表明新中国A.重视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 B.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确定C.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确立优先发展教育的国策22.1933年3月德国国会通过了《授权法》,规定政府有权不经国会和联邦参议院同意即可颁布法律。这项法案的实施A.为纳粹党上台执政铺平了道路 B.使希特勒获得独裁统治权力C.使《凡尔赛和约》失去约束力 D.使“魏玛宪法”进一步完善2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界,除了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外,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A.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良方 B.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主流 D.中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24.图中所示交通工具,出现在中国大致在什么时期(有轨电车)A.19世纪5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20世纪初D.20世纪30年代25.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活动基地的关键原因在于A.它是体制完备的新式大学B.它是《新青年》编辑部的所在地C.蔡元培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D.陈独秀、李大钊在北大担任教授26.14世纪的某意大利学者说:“上帝教导人们,我将你们造就为有灵性的生物……那么,作为一个自由和自豪的塑造者,就按你们自己所喜欢的形式去塑造你们自己吧!”在此,该学者A.强调了上帝万能思想 B.宣扬了人的自主精神C.提倡自由的宗教观念 D.批判了宗教权威地位27.李大钊指出:“西方文明之特质,全为动的,西洋文明是建立在工商经济上的构造,具有一种动的精神,常求以人为克制自然,时时进步,时时创造。”这说明李大钊A.全盘否定了中国文化B.希望中国改革政治制度C.主张加快工业近代化D.肯定了西方文化的长处28.阅读下列国际组织的机构示意图,其中“?”处应填上A.联合国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雅尔塔体制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9.下表是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的参会代表情况表,据此可知1787年宪法代表土地投机者高利贷者工商航运者持大量公债者奴隶主人数1424124015A.体现了人民主权B.消除各阶层间的矛盾C.宣扬了自由平等D.强调实际的集团利益30.明代中后期,来自海外的事物在中国社会逐渐增多。除了由耶稣会士传入的天主教以及西方科学知识以外,白银、玉米、火器等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难以或缺的外来物质。自鸣钟、眼镜、望远镜之类也已经出现在晚明时代社会生活中。这些现象反映了A.明代中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征B.中国对外接触的内驱动力增强C.民间对外合法往来空间的扩大D.文化优越这一传统心态的改变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独立,什么是自由。自由是按法律的要求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做法律禁止的事,那他就不再自由了,因为其他人都拥有这个权利。立法与政体原则相适应……民主政体下对平等的热爱就是把个人的野心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有丰功伟绩的人也不能例外,他们应该更为平等服务。——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的主要精神,结合所学回答其主张的历史背景。材料二清初之儒,(黄)宗羲……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而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此等论调”指的是什么?阐述“此等论调”与“民权共和之说”的关系。材料三“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3)为了将“旧思想”洗刷干净,陈独秀等人领导进行了怎样的思想、政治斗争。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这种统一文字由于中国文字所具有的特质而被实践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国家统一的粘合剂.这种新的统一文字是所有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能阅读并理解的,尽營他们常常听不懂彼此所操的方言:基于同一原因,这种文字也是外国人所能理解的,所以受过教育的日本人,朝鲜人或越南人都能阅读汉文,但却不会说一个汉字。这种文字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对中国文化在整个东亚的影响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新中国成立时,文盲占全国人口的60%以上。党和政府认识到“国家的教育建设计划是与国家的经济建设计划密切配合的”。20世纪50年代,中央政府成立了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作为全国扫盲的行政领导机关和统一机构;还成立了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协助政府更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按照国家计划如期完成扫除文盲的任务。扫盲教材除了识字之外,还包括拥护共产党、爱祖国、爱岗敬业等内容。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下降到52%,一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扫盲运动的特点和意义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5年,面对大国地位的衰落和中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改良派和革命派以各自的方式展开救亡运动。1895年发生或萌发的诸多事件,加速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对近代中国有着多重意义。——摘自孔亭《1895年:近代中国的多重意义》材料二曾经是顽固保守的官员、对国家积弱状况并无深切了解但是有切肤体会的平民百姓,以及始终自觉承负着使命的知识阶层,似乎在1895年的刺激中,一下子都成了“改革者”。1895年以后,“西方文化在转型时代有着空前的扩散”。“以甲午战争为分野,《万国公报》的言论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前大多没有超出通商筑路、改革科举的范围,以后便转向‘不变法不能救中国’”。——摘自葛兆光《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1)结合所学,按照材料一的提示,概括指出近代中国“1895年发生或萌发的诸多事件”。(2)1895年对近代中国具有转型意义。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概述这种转型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材料中的时间是1873年,说明是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天皇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说明其破除封建习俗,用资本主义的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因此,正确答案为C2、D【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从1957年到1978年,农业人劳动人口迅速增加,但与此同时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近100倍,由此可知,农业机械化取代了一部分的劳动力。且农村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与农业劳动者的增长之间也不成正比,也可以看出农业剩余人口问题严重,故D项正确;从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近100倍来看,农业现代化进程在不断加快,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城镇化,排除B项;材料的数据反映出农村改革中存在的一定问题,而不是强调其成效,排除C项。3、A【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1450—1750年间欧洲货币出现严重的贬值现象,这主要和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金银大量涌入欧洲有关,其中货币贬值便利了欧洲资产阶级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商品生产,A正确;根据图片数据可知,欧洲靠近内陆的国家波兰和奥地利的贬值也十分严重,B错误;大西洋沿岸国家应该的货币贬值率较低,C错误;D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商业革命表现之一,但是材料突出的是价格革命,D排除。故选A。4、A【解析】
苏格拉底主张“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高尚或卑贱地生活”,强调个人的自由,苏格拉底以死捍卫的也是个人言论的自由,故A项正确;苏格拉底死于过度直接民主制的弊端,他批评而非捍卫直接民主制,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与法治和平等无关,故C、D两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苏格拉底,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高尚或卑贱地生活”。本题为中档题,考查苏格拉底,重视道德,反对追求功利,“美德即知识”。5、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开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严重超过了城市承受能力,因此,1961年,中又作出大幅度精简职工的决策,D正确;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B是纠正“左”倾错误的表现,排除;C是纠正“左”倾错误的具体措施,排除。6、C【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自汉至明清,古代冶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形式多样,产量不断提高,一定程度上说明古代手工业有所发展,故C项正确;生产规模仅为材料信息之一,排除A项;明代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不断壮大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冶铁业中官营对民营的打压,排除D项。故选C。7、B【解析】
根据“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的推动者中存在新旧势力,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而不是影响,ACD都属于影响,排除。8、B【解析】
据材料可知,1861年普鲁士政府提出要扩充军队、增加军费……的议案,遭到资产阶级进步党的反对;而同年新即位的国王威廉一世解散了议会,但是新选出的议会……再次否决了军费预算,这说明了以议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和与国王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围绕“国家主导权”进行了争夺,B正确;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国统一,德意志帝国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民族统一领导权是186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普鲁士邦内的争夺,而不是“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存在统一与反统一之争”,D与题意不符。【点睛】1871年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诸邦分裂割据的局面,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是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9、C【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洋务运动·思想及代表人【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虽然他创办了许多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可知这与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相符,因此他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故C项正确;A项是抵抗派,B项是农民阶级,D项是早期维新派,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10、C【解析】
根据材料“‘近世万国’目睹其祸”“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等信息可知,康有为以法国大革命教训来强调变法的必要性,其用意在于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项正确;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不是康有为所述主要目的,A项错误;材料内容说明康有为以法国大革命教训来督促光绪帝进行变法,而不是效仿法国大革命,B项错误;材料所述康有为的主要目的是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而不是阐述立宪是世界潮流,D项错误。11、C【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唐代戎氏墓志的变化反映了戎氏由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变化,体现了其汉化历程,是民族融合的表现,故C项正确;题干现象体现宗法观念,但不能反映其影响广泛,排除A项;题干不能体现唐代统治区域扩大,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唐代人口迁移趋势,排除D项。故选C12、B【解析】
由材料“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说明毛泽东指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故选B项;材料内容是对农民问题与农民革命力量的分析,没有涉及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A项;材料内容是对农民问题与农民革命力量的分析,没有涉及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排除C项;材料内容是对农民问题与农民革命力量的分析,没有涉及新民主主主义社会蓝图,排除D项。13、B【解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陕甘宁边区土布生产中公营、合作社营、私营以及民间织户都占有一定的比重,这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故B正确;由“陕甘宁边区”可知,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而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故A错误;民间织户的比重虽然占到48.4%,但是其织机却是2万架,因此个体生产的效率是比较低的,故C错误;陕甘宁边区没有官僚资本,故D错误。14、C【解析】
随着罗马帝国扩展,帝国境内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而且出现了很多商业纠纷,在这种挑战下,万民法应用而生,符汤因比的模式,C正确;古希腊城邦林立和希腊半岛的地理环境有关,而非气候环境,因此气候和城邦不能形成挑战应战关系,排除A;郡国并行制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而非皇权的强化,两者不构成挑战应战关系,B排除;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在鸦片战争之前,两者不构成挑战应战关系,排除D。15、A【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降低关税有利于国际经济贸易往来,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该经济学家认为当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税都大大降低了,“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不大”,即该经济学家旨在说明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税已经很低,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没有涉及欧洲关税同盟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当今的南北贫富差距呈现加大的趋势,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没有体现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的问题,并且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故D选项错误。16、B【解析】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限制了贵族任意曲解法律的特权,但从内容上看,大多是原来习惯法的汇编。故选B。17、B【解析】
依据材料中“1980年到1988年”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79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执政。她放弃凯恩斯主义,改行货币主义政策,推出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调整经济运行机制。撒切尔政府实行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让市场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意大利、德国和法国都是欧共体国家,但同期它们经济增速放缓,所以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是造成此时英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C选项错误,撒切尔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D选项错误,二战后英国的福利国家制度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撒切尔政府主导削减社会福利。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8、B【解析】
王祯《农书》中记载的借用水力鼓风冶铁的水排,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B项正确;战国时期还没有发明水排,A项错误;宋代、元代不是水排出现的最早时间,CD两项错误。19、C【解析】
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盛行重商主义经济思想,主张积极发展工商业,拓展海外贸易,以追求金银财富,它对资本主义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随着工业革命时期兴起,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顺应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扩张的需要,主张经济活动应由市场主导,政府不应干预,强调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故C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和光荣革命在工业革命之前,主导的经济思想是重商主义,故AB不符合题意;受经济危机的打击,资本主义国家审视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不足,调整了经济政策,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0、D【解析】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铸就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精神,故D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富有宗教迷信色彩的农民革命战争,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不突出,故A不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主张“扶清灭洋”,仇视近代工业文明,科学精神不突出,故B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反帝不明确,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爱国主义精神不够张扬,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21、A【解析】
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次召开全国性的教育大会,可见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方针,故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排除C;材料只涉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并不能说明是优先发展教育,排除D。22、B【解析】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标志着纳粹党统治的开始,但由于当时政府和议会中力量对比的现状,希特勒还不能立即实现其独裁统治。《授权法》是纳粹德国历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法令,是希特勒上台执政后获得独裁权力的标志,故排除A,B符合题意;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使《凡尔赛和约》失去约束力,故C不符合题意;魏玛宪法是1919年到1933年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民主宪法,《授权法》的实施意味着魏玛宪法的废止,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3、A【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界宣传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思潮,表明当时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中国社会和中国人迫切寻求改造社会的良方,A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产阶级尚未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改造尚未开始,无法说明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B项错误;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资本主义,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成为中国新思想的主流,C项错误;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当时还没有共产党,D项错误。24、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6年6月第一条公交线路白牌环城有轨电车开通运营,天津成为中国第一个建设和运营有轨电车的城市,因此有轨电车大致出现在20世纪初,故C项正确;电的发明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项排除;19世纪80年代,有轨电车还没有传入中国,故B项排除;D项晚于C项,排除。25、C【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活动基地,故C正确;北京大学体制是否完备,与新文化运动主要活动基地无关,故A排除;北京大学不是《新青年》编辑部的所在地,故B排除;陈独秀、李大钊在北大担任教授,并不是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活动基地的最关键原因,故D排除。26、B【解析】
根据材料“14世纪的某意大利学者说”“作为一个自由和自豪的塑造者,就按你们自己所喜欢的形式去塑造你们自己吧!”可知该学者的说法符合文艺复兴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人的自主精神,故选B;A曲解了学者的说法,排除;材料内容不是提倡宗教观念,而是强调精神的塑造,C错误;D不符合题意,排除。27、D【解析】据材料“西方文明之特质……建立在工商经济上的构造,具有一种动的精神……进步,时时创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李大钊指出了西方文明的创造精神,属于西方文化的积极方面,故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李大钊全盘否定了中国文化,故A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中国改革政治制度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加快工业近代化的主张,故C项错误。故选D。28、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的金融体系,包括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两个机构,这两个机构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共同构成了战后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故B正确;联合国、雅尔塔体制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CD错误。29、D【解析】
从表格中可知参会代表“高利贷者”“持大量公债者”的人数较多,说明1787年宪法代表了利益既得者,D符合题意。表格中数据不能体现出人民主权的特点,A错误;显然1787年宪法不能消除各阶层间的矛盾,B错误;表格的数据不能说明1787年宪法宣扬了自由平等的思想,C错误。30、A【解析】
由材料“来自海外的事物在中国社会逐渐增多”“白银、玉米、火器等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难以或缺的外来物质。此外,自鸣钟、眼镜、望远镜之类也已经出现在晚明时代中国社会生活中”可知,题干是明朝随着经济发展,许多外来事物逐渐内化成为社会体系要素,没有理由完全拒绝外来事物,可见明代社会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征,故选A;明代时期,我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对外接触的内驱动力不足,排除B;明代我国实行海禁政策,民间对外合法往来空间收缩,排除C;明清时期,统治者的心态主要还是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排除D。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精神:把法律置于决定地位,保障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背景:①17—18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推翻旧制度。②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人类可能征服自然,有了更多的自信。(2)“此等论调”指的是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的主张。关系:是中国近代反封建专制革命思想的理论源泉之一。(3)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促成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解析】
(1)精神:依据材料“自由是按法律的要求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来看,孟德斯鸠主张把法律置于决定的地位;依据材料“如果一个人做法律禁止的事,那他就不再自由了,因为其他人都拥有这个权利”来看,孟德斯鸠要求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民主权利。历史背景:依据启蒙运动的背景可知,17—18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推翻旧制度,而且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人类可能征服自然,有了更多的自信。(2)此等论调:依据材料“(黄)宗羲……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来看,此等论调指的是黄宗羲的主张,黄宗羲提出了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的主张;关系:依据材料“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来看,梁启超等人借用黄宗羲的主张宣传自己的民权共和之说时,提出的是,因此该论调是中国近代反封建专制革命思想的理论源泉之一。(3)依据材料“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并结合陈独秀等人的贡献可知,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他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后因为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他又领导了五四运动,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做了准备,而且还促成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32、(1)作用:沟通传达信息;维护国家的统一;增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代理产品合同范本
- 住宅出租转让合同范例
- 奶牛场的繁殖技术与胚胎移植考核试卷
- 农村房屋保温合同范本
- 企业水费平摊合同范本
- 代理股东协议合同范本
- 2025-2030年图书馆图书分类机器人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2025-2030年户外急救包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手术显微镜自动聚焦功能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冷藏车制冷系统原理与应用考核试卷
- 北京市房山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含答案)
- 安全生产事故调查与案例分析(第3版)课件 吕淑然 第5、6章 事故案例评析、相关法律法规
- 2025年南阳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2016-2024)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加油站复工复产方案
- 2025-2030年中国增韧剂(MBS高胶粉)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高考物理复习新题速递之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2024年9月)
- 2025年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限公司面向高校毕业生专项招聘144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苏州市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试题一(有答案)
- 暑期预习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 (高清版)DB43∕T 1147-2015 太阳能果蔬烘干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