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送客诗含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3E/29/wKhkGWXT6q-ANmC0AAKraE9vmhM211.jpg)
![2024届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送客诗含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3E/29/wKhkGWXT6q-ANmC0AAKraE9vmhM2112.jpg)
![2024届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送客诗含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3E/29/wKhkGWXT6q-ANmC0AAKraE9vmhM2113.jpg)
![2024届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送客诗含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3E/29/wKhkGWXT6q-ANmC0AAKraE9vmhM2114.jpg)
![2024届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送客诗含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3E/29/wKhkGWXT6q-ANmC0AAKraE9vmhM21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送客诗(含解析)诗歌专题训练-------送客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
B.颔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描绘了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写出了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
C.颔联上下句用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意象组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D.颈联中作者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
2.诗歌颈联“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历来为人称道,试赏析本诗颈联写景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对杜甫的思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此诗作答。②何逊在扬州:何逊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有《咏早梅》一诗,何逊是杜甫所喜爱的南朝梁代的诗人。③此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以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以此表达对裴迪和他所赠之诗的推崇。
B.“此时对雪遥相忆"是说裴迪送客时雪中遇梅,突出梅之洁白,衬托裴迪的高洁情操。
C.颈联表达庆幸之意,庆幸裴迪没有折梅寄来,要不然诗人面对折梅一定会感慨万千的。
D.此诗通篇都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就着“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构思重点在于抒情,不在咏物。
4.诗歌尾联中“朝夕催人自白头”,诗人“白头"因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客
唐陈子昂
故人洞庭去,杨柳春风生。相送河洲晚,苍茫别思盈。
白蘋已堪把,绿芷复含荣。江南多桂树,归客赠生平。
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时()
A.首联、颔联将记叙、抒情、写景三者融合得自然巧妙,表达出伤离情绪由浅入深的变化。
B.第三句“晚”字极妙,含蓄呈现出诗人与故人依惜别,直至夜幕降临仍不舍分离的情状。
C.颈联诗人看到故人归去后河边香草蓬勃生长,隐晦表达出怀才不遇之感及对故人的不舍。
D.尾联诗人借友人家乡芳香远播、终冬不凋的桂树勉励友人终生秉持高洁的德行,情长义深。
6.有评论者认为此诗“杨柳春风生"一句尤佳,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客归广平①
韩翃
家在赵邯郸,归心辄自欢。
晚杯狐腋暖,春雪马毛寒。
孟月②途中破,轻冰水上残。
到时杨柳色,奈向故园看。
【注】①广平,战国时期赵国首都邯郸。②孟月,四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四月、七月、十月。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朋友的家乡在赵国故都邯郸,朋友即将归家,本诗是诗人设宴为友人饯行时所作。
B.颔联中“晚杯”点明饯行时间,“春雪"点明所处环境,“暖”与“寒"在感官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C.颈联是虚写,诗人想象朋友归途中的景象,虽是早春,但天气尚寒,沿途的河面上漂浮着薄薄的残冰。
D.尾联中,诗人想象自己如果此时能够回家,那么当自己抵达家乡时,家乡应该是杨柳依依,一片春意。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河雨夜送客
白居易
云黑雨翛翛,江昏水暗流。
有风催解缆,无月伴登楼。
酒罢无多兴,帆开不少留。
唯看一点火,遥认是行舟。
9.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点明了地点、时间、事件,总领着全诗内容,使读者见诗题而知诗意。
B.朋友因为饮酒未尽兴,登船后毫不迟疑就开帆离去,只留下诗人怅然遥望。
C.颔联无一字伤别,却由一“催”字突出欲留不得之状,透露了现实的无情。
D.首联紧扣诗题中“雨夜",所写之景昏黑,为全诗定下了凄凉的情感基调。
10.尾联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请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客之江西
郑锡①
乘轺②奉紫泥③,泽国渺天涯。
九派④春潮满,孤帆暮雨低。
草深莺断续,花落水东西。
更有高堂处,知君路不迷。
【注】①郑锡,唐代诗人,登宝应进士第。宝历间,为礼部员外郎。诗风朴实,擅长五律。此诗是诗人在长安为友人送别所写。②轺,轻便的小马车。③紫泥,这里指诏书。④九派,长江流至九江,分成九道支流,故称为九派。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上句叙事,交代友人“之江西”是奉诏出行,“轺"则说明初始出行之工具。
B.诗歌首联下句交代友人的目的地,“泽国”言地形特征,“渺天涯"则言其路途遥远。
C.诗歌颈联细处着笔,实写江南春光之美: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D.诗歌尾联是对友人的慰藉,此行尚可顺道省觐父母,当不致于因留连风光而耽误行程。
12.请赏析诗歌的颔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楼送客归上都①
白居易
凭高眺远一凄凄,却下朱栏即解携②。
京路人归天直北,江楼客散日平西。
长津欲船回渡尾,残酒重倾簇马蹄。
不独别君须强饮,穷愁自要醉如泥。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时。上都:古代对京都的通称。②解携:分离。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凄凄”叠音,渲染了诗人登高远望,想象友人远离的凄凉孤独之景。
B.“解携"即为分离,描写了诗人与友人携手从北楼下来,即将分手之景。
C.“天直北”点明友人离京向北之路,“日西平"则点明了分离的时间。
D.诗人借“回船尾”“簇马蹄"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的难舍难分之情。
14.“不独别君须强饮,穷愁自要醉如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泛江送客
[唐]杜甫
二月频送客,东津江欲平。
烟花山际重,舟楫浪前轻。
泪逐劝杯下,愁连吹笛生。
离筵不隔日,那得易为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照应标题,交代送客时间。“频"字写出送客次数之多,暗示别愁之浓。
B.次句点明送客的地点东津,并且描绘出一幅春水上涨,江面欲平的画面。
C.尾联照应前文“频送客”,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屡经别离,变得更加容易动情。
D.泛江送客,临别伤情,全诗给人以悲戚之感情真意切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16.颔联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
1.B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鹊躁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躁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躁、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B.“描绘了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错,鼓响鸡鸣描绘的应该是喧腾的景象。描绘了祥和温馨的农村安居图景。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写景的角度来赏析。
“鹊噪”是听觉描写,“飞"“晚禾”“秋草"是视觉,视听结合;
“鹊噪”“蝶飞"是动,衬托出了“晚禾”“秋草"之静;
“鹊噪晚禾地”是从远处落笔,“蝶飞秋草畦"则是从近处勾勒,远近相结合。
总之颈联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鹊噪之动衬托禾地之静,蝶飞的动景衬托晚禾秋草的静景,晚禾秋景的视觉与鹊噪的听觉描写相结合,并把鹊躁、晚禾地的远景与蝶飞秋草畦的近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乡村风俗画。
3.B4.①忆友之情。颔联“此时对雪遥相忆”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表达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②暮年之愁。颈联“伤岁暮"表明诗人因年华易逝,老之易至而伤感。③思乡之愁。颈联“若为看去乱乡愁”,诗人唯恐梅花会引发思乡之愁,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满怀思乡之愁。④忧国忧民、感时伤世之情。当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多难之际,诗人难免感时伤世。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突出梅之洁白"和“衬托裴迪的高洁情操”属无中生有,从诗句内容看,只是对着白雪勾起了相思之情。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首联赞美装迪咏早梅诗:你在蜀州东亭看到梅花凌冬盛开,诗兴勃发,写出了如此动人的诗篇,倒像当年何进在扬州梅那般高雅。
颔联“此时对雪遥相忆"上承“动诗兴”,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谊。
颈联写的是,幸而你未折梅寄来勾起我岁暮的伤感,要不然,我面对所折的梅花一定会乡愁缭乱、感慨万千的。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颈联表现暮年之悲、思乡之愁。
尾联写的是,江边的这一树梅花啊,如今也在渐渐地开放,好像朝朝都暮催人老去,催得我早已白发满头了。倘若你再把那里的梅花寄来,让它们一起来折磨我,我可怎么承受得了!联系写作背景可知,“此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朝夕催人自白头”的还有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
综合全诗看,催人白头的不是梅,而是愁,有忆友之愁,暮年老去之愁,思乡之愁,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等,这千愁百感攒聚一身,此头怎能不白?此诗通篇都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就“忆"字感谢友人对自己的思念,同时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
5.C6.意象“杨柳"寓意着离别,呼应了题目“送客”;意境氛围方面,通过写春风中的杨柳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氛围;语言风格上,用笔自然清新,写春风拂柳,用语简洁、自然、生动,借“杨柳"这个传统意象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厚情感。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隐晦表达出怀才不遇之感及对故人的不舍”错误。“白蘋已堪把,绿芷复含荣",意思是白蘋长得已经能够抓满手了,绿芷又很繁茂。诗人告诉友人,此去江南,你将见到春发江南,花草勃发的景色。由此看出是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杨柳春风生”,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是在一个春风吹拂杨柳生发的春日,春日的杨柳,轻轻摆动,似乎伸出手在为作者挽留朋友。选取杨柳、春风为意象,渲染离别的氛围,在清新淡雅的画面中,依依话别,格调高雅冲淡,情深意远,扣人心弦。
“杨柳"是古诗的传统意象,寓意着离别,唐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杨柳”在内容上呼应了题目“送客",又借“杨柳”这个传统意象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厚情感。语言风格上,“春风杨柳"用笔自然清新,写春风拂柳,一个“生”字用语简洁、自然、生动。
7.D8.①因友人能够归家而感到高兴(答成“因友人踏上归途而心生羡慕"亦可)。
②与友人即将分别的伤感。
③为友人长途跋涉的担忧。
④身在异乡、思归不得的无奈。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诗人想象自己如果此时能够回家,那么当自己抵达家乡时”中“自己"错,根据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本诗是诗人设宴为友人饯行,所以尾联是诗人想象朋友抵达家乡时的情景。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家在赵邯郸,归心辄自欢”意思是:朋友的家乡在赵国故都邯郸,朋友即将归家,内心为他能够回家变得特别欢快,一个“快"字表达了作者因友人能够归家而感到高兴的心情。
“晚杯狐腋暖,春雪马毛寒”晚上的饮酒使人觉到狐裘大衣的温暖;早春时节的雪落在马毛上,使人觉得寒凉。诗人得知朋友即将归家的消息,连夜为他饯行。此时,虽已立春,却春寒料峭,两人秉烛对饮,相对默然,昏黄的烛光下,只有酒杯碰撞的声音,以及那难以言说的别情。此情此景,为离别又增添了许多悲凉。
“孟月途中破,轻冰水上残",你在归家的途中度过正月,沿途河面上漂浮着薄薄的残冰。诗人目送着朋友远去,独自在心中推算朋友的行程。从此地到邯郸,恐怕不会一蹴而就,朋友可能要冒着春寒一路前行,在归家的途中度过正月。诗人再也望不见朋友的背影,不禁想象他在途中可能会看到的景象,眼下已是早春时节,但天气尚寒,沿途的河面上尚且漂浮着一层薄薄的残冰。这是一段漫长且艰难的归途,诗人不禁为朋友而担忧。
“到时杨柳色,奈向故园看”,当你到达的时候,家乡已是杨柳依依;而我却只能无可奈何地朝着家乡的方向怅望。诗人推算这朋友的行程,当他经过长途跋涉,抵达家乡的时候,家乡早已是杨柳依依,让人产生“昔我往矣,雨雪霏霏。今我来思,杨柳依依"的感慨,在感慨离乡之久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归家的快乐。想到这里,诗人不禁向自己家乡的方向眺望,只有天地苍茫,不知何时才能像朋友那般返回家乡。
9.B10.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朋友因为饮酒未尽兴,登船后毫不迟疑就开帆离去”错。“帆开不少留",意思是船帆已经打开留不住远行的朋友。选项理解错误。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从诗歌的基本内容上看,诗歌着重写了给友人送别的场景:云层黑重,大雨滂沱,江面昏暗,江水涌动。风儿催着解缆远行,登到高楼之上没有明月相伴。喝罢酒但是没有尽兴,船帆已经打开留不住远行的朋友。友人登船远去,诗人在楼上遥望搜寻,只看到暗夜江上一点灯火,知道那是友人的船。
这是一首雨夜送别诗。“唯看一点火,遥认是行舟”,意思是“友人登船远去,诗人在楼上遥望搜寻,只看到暗夜江上一点灯火,知道那是友人的船",这是一处细节描写,朋友已经乘船远去,但是送别的诗人却久久不愿离开,表明诗人在朋友远去之后,依然在深情凝望,遥遥辨认友人的船是哪只,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以诗人遥认船只结尾,使诗歌余音袅袅,回味悠长,那离别的哀伤久久不能散去。
11.C12.①运用虚写的手法。设想友人江中行船的情景:春潮涌动,江水浩渺,一叶孤舟正在暮雨中缓缓飘浮。②衬托手法。用江面的阔大衬托出友人的孤单。③寓情于景。诗人没有正面抒写自己的别情,而别情已融于景中。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C.“实写江南春光之美”分析有误,此处应是设想行程之景,属于虚写。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颔联“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诗人设想(虚写)自己在大江中行船的情景。春天桃花水发,长江水位很高,看上去好像置身于水的世界一样。“九派春潮满”,虽然不加夸张,但春潮涌动,江水浩渺的景象历历在目。而在这浩瀚无边的水的世界里,一叶孤舟正在暮雨中缓缓飘浮。江面的阔大正衬托(反衬对比)出行人的孤单。诗人没有正面抒写自己的别情,而别情已在景中。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这一联对仗工整,状物入微。
13.C14.①作者直抒胸臆,说不单单是因为送别友人,我才过量地喝酒,由于政治上不得志,本来我就要靠狂饮来麻醉自己啊!②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分别的痛苦,更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抑郁不得志的政治苦闷。
【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离京向北之路"理解错误,本诗的题目交代了事件是作者在北楼送友人去京都,因此“京路人归天直北”不是“离京",是“归京”。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从“不独别君须强饮,穷愁自要醉如泥"这两句诗“愁”字看,这两句诗的抒情手法应为直接抒情。从前文“解携"“京路人归”“客散"等可见,此句作者伤感的原因是与友人离别,“不独”表现作者喝醉的原因不只是与友人分别的离愁。课下注释“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江州"和“穷”来看,作者也因为政治上被贬江州的失意而苦闷。作者借酒浇愁,一方面表达与友人分别的痛苦之情,另外更借送别之酒表达自己生不逢时、仕途坎坷、抑郁不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九年级数学组第一次月测质量检测总结(四篇)
- 2025年二方宾馆转让合同(三篇)
- 2025年个人车辆租赁合同格式范文(2篇)
- 水泥厂内部装修合同
- 亲子游泳馆装修合同终止
- 水利工程淤泥清理运输合同
- 工业厂房装修施工协议模板
- 别墅改造装修合同协议
- 教堂装修包清工合同模板
- 化妆品物流合同样本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 13《马说》(原卷版)-2023年中考课标文言文20篇专项训练
- 人教版三下劳动项目四《蒸蛋羹》教学设计
- 质量为纲-华为公司质量理念与实践
- 【完整版】铁艺栏杆围墙施工组织设计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任务单
- 2023徐金桂“徐徐道来”(行政法知识点)版
- 《事故汽车常用零部件修复与更换判别规范》
- 2024-2030年中国酒类流通行业发展动态及投资盈利预测研究报告
- 物业管理如何实现降本增效
- JBT 1306-2024 电动单梁起重机(正式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