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与相交线单元集体备课及平法识图答案_第1页
平行线与相交线单元集体备课及平法识图答案_第2页
平行线与相交线单元集体备课及平法识图答案_第3页
平行线与相交线单元集体备课及平法识图答案_第4页
平行线与相交线单元集体备课及平法识图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行线与相交线》单元备课一.教材地位分析平行线、相交线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它们又构成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学习平行、垂直的有关内容,不仅是“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基础和必经途径,而且是积累学生空间与图形的活动经验、掌握平面图形的基础知识、学习简单而初步的说理、推理等内容所必需的。二.学生学习基础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中已经学习了有关直线、线段、角、平行与垂直的简单内容,积累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在此基础上,本章将进一步直观探究平行、垂直的有关内容,并在其中学习简单的说理;在八年级下册“证明(I)”中,学生还将继续学习平行问题,但却是从论证的角度。三.教材内容分析在本套教材中,作为“平行与垂直”的第二次“螺旋式上升”,本章的主要内容在于,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相交线的有关几何事实,并以直观认识为基础进行简单的说理和初步的推理,同时,借助平行的有关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1.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分析本章首先通过台球桌面上的角,创设有利于学习补角、余角、对顶角等的问题情景,展开相交线的有关几何事实,使学生在直观的、现实的情景中,认识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基本结论;然后,通过设置一些探索性活动,按照“先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再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顺序呈现有关内容,并试图在探索活动和解决问题中,加深对平行的理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老人教版的教材处理方式相比,本章教材在呈现具体内容时,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现实情景,并穿插安排了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在探索直线平行条件之前自然引入了“三线八角”,而不是孤立地处理有关内容。这种编排方式,一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二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说理和初步的推理,充分体现直观与简单推理(仅限一步推理)相结合。这种设计意图,旨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角、相交线、平行线及其一些简单特性的理解,以及对识图和简单画图技能的掌握,同时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并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良好数学观的养成.2.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包括测量角、线段),画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初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2.在具体情景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3.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的特征.四、关于教学课调整的共识:1.全章原来的课时安排§1.余角与补角1课时;§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课时;§3.平行线的特征1课时;§4.用尺规作线段和角2课时;回顾与思考1课时。调整后的课时安排:§1.余角与补角2课时;(增加关于互余、互补的训练)§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3课时;(增加“三线八角”的识别训练)§3.平行线的特征3课时;(强化推理格式训练)§4.用尺规作线段和角2课时;回顾与思考2课时(强化推理格式训练)。2.全章的教学建议(1)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呈现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内容。而情景的创设,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法的加工”和一定程度上的创造。一是要注意体现平行线、相交线的模型作用(即,平行线、相交线是对现实生活中大量现象的一种刻画和描述);二是要注意题材选取的灵活性,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已有的题材,也可以根据实际创设更现实的、更有趣的问题情景。例如,探索平行线的特征,既可以在有平行线条的纸上任意画一条直线,利用测量的方法发现同位角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让学生分组活动,利用平移三角板的方法在纸上任意画出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两条平行线,剪下一组同位角中的一个,观察它是否与另一个重合;还可以通过折纸的方法,先折出一组平行线,在任意折一条线与这组平行线相交,剪下一组同位角,通过叠合的方法判断两者的相等关系。(2)以直观和操作为主的教、学,是本章教学应关注的中心话题。这不仅是由本章的内容所决定的,本章中的大部分结论是通过直观得出的,更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空间与图形”入门教学的阶段性所制约的。在教学中,不论是探索平行的条件、寻找对顶角相等的结论,还是发现平行线的特征、作一个角,都需要学生对三角板、简单学具(教具)等的动手操作,对观察、拼摆、测量、画图等活动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3)在对直线的相交与平行问题的直观分析以及有关的数学操作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逐步渗透说理、推理的意识,掌握一些简单的尺规作图技能。特别地,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用一定的活动表达自己对有关概念、结论的理解,自觉地用自己的语言(即使是不规范的语言)说明自己操作的过程,并尝试解释其中的理由。(1)关注学生参与观察、操作、测量、画图等活动的主动程度、合作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对思考结果的表达、交流的程度和水平,同时,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的发现、探索方面的表现。例如,在“平行线的特征”图2-9的相应活动中,除了按照教材上所说的测量方式发现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的结论外,学生能否发现其他的方法探索或验证有关的结论?能否主动改变直线c的位置发现一般的结论?这都属于在发现、探索方面的创新表现。(2)对知识技能的评价:关注学生能否识别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交线、平行线;能否借助现实情景理解有关的几何事实;能否依据相交线、平行线和角的基本特性,根据问题需要进行恰当的操作、画简单的尺规图形或简单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交流。

(3)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除通常所用的提问(口试)、笔试等方式外,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辅以基本上条理的语言表达。例如,考察学生对平行线特征的掌握程度,可以让学生在演示“三线八角”教具模型的过程中叙述自己对“两条木条所在直线平行时,哪些角一定相等”的理解和认识。三、各节内容的联系、定位§1余角与补角本节通过“光反射”为现实背景,比较自然地呈现补角、余角、对顶角,以及“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的几何事实及其简单应用,并期望学生在对现实图形及其与角有关的简单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测量和猜测、验证等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的意识和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在教学时,让学生在比较自然、现实的状态下认识各种基本的角,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现“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是十分必要的。§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本节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的活动过程,理解并初步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基本含义,基本掌握利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的条件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能利用两直线平行的三种基本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说理的必要性,并尝试着进行简单的说理,是自本节以后各节教学必须关注的突出问题,切忌按照传统的“平面几何”处理方式“一步到位”。对于说理、推理的教学,应逐渐渗透,螺旋式上升,同时,严格控制难度。利用“三线八角”自然地引入直线平行条件的探索,是设计这个模型的主要目的之一。这个模型材料简单(仅需要三根木条和两根钉子),易于操作。在操作中,一定要动态地体现出,随着木条a的转动,∠1的大小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如,顺时针转动时,∠1由小变大),而木条a、b的位置关系直接与∠1、∠2的大小关系密切相关,即“∠1很小时,木条a、b所在直线相交;∠1较大时,木条a、b所在直线又相交;而∠1在由小变大的过程中,木条a、b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发生着变化“相交→平行→又相交”。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只有当∠1等于∠2时,木条a、b所在的直线平行。利用移动三角尺画平行直线的方法,在本节再次出现,一是直接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确认其真实性,二是复习平行线的画法(其实,画平行线本身也是本节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中,体现教学的可探索性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手段,发现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3平行线的特征设计本节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主要特征,并能利用平行线的主要特征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探究的途径----可以通过测量,也可以通过在纸上画平行线、剪下、拼结等方式,必要时通过教具(学具)演示,在有条件的地区,甚至可以采用多媒体软件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平台.§4用尺规作线段和角作为《标准》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作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而“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是其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在本节中,要求学生会用尺轨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能根据实际写出尺规作图的已知、求作和作法.本节是本册系统介绍尺规画法的第一节课,也是首次系统出现“已知、求作、作法”的的作图题,在教学时,必须引起一定的重视。对于作图方法之所以正确的问题,如,图2-15下的做法的真正道理在于三角形的全等(边、角、边),在这里,不要求学生了解这些,而是引导学生利用测量、剪纸等方式验证。回顾与思考本章内容是七年级“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如果说上次的学习以直观和操作活动为主,那么,本次的学习虽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但已经逐步穿插说理和简单推理(一步推理),要求学生进行有简单说明理由的推断,而不是仅仅得到结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将有关内容条理化,二是交流各自在本章学习中的体会和感受,尤其是,自己的成功体验,三是将本章问题的特点,尤其是,在探究中进行适当的说理、绝大多数问题都要求说明理由的特点加以明确和强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上面的结构简图,还可以独立设计反映本章内容特点的其它形式的框图。角的丰富背景平行条件探索平行线的特征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补角余角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五、关于本章教学策略的共识1、本章讲解以“直观”为教学出发点,讲练结合,重练、重过手、抓“看、说、写”的规范性。2、强化简单的“规范”推理训练:三步推理(推理填空)→五步推理→八步推理。3、课堂拓展方面:逐步渗透完善平行线基本图形的两种思路(平行线不动,加第三线;第三线不动,添平行线)。4、资料准备:①选:以近三年的区市统考题为参照,选推理步骤在5步以下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②编:a、按互余、互补,对顶点角与“三线八角”的合理组合编题。b、按“平行线”对角的转移动功能编题,借助“第三线”直接转移,借“中介角”二次转移。c、按识别基本图形的背景编写。③改:改变题目背景;改条件的隐蔽程度,改结论的陈述形式(操作性、开放性、探究性或实验性),降低题目难度等。4、对分层数学的共识:优生——鼓励学生自选题目,互相交换使用,差生:自编小题训练单。4、

作业批改与辅导:批改重点放在几何推理的规范性方面(每次布置两个推理说明题,关注重点学生精批、细改,当面辅导与学生结队辅导结合)。第二章平法梁单选1表示框架梁第1号,4跨,无悬挑。应该是(C)。A.KL1(4A);B.KL1(4B);C.KL1(4);D.KZL1(4)2竖向加腋梁截面尺寸标注300x700GY400x250,表示(C)。A.腋长300;B.腋长700;C.腋长400;D.腋长250。3某框架梁集中标注10@100(4)/200(2),表示错误的是(B)。A.箍筋为HPB300级钢,直径为10mm;B.加密区间距为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00,均为双肢箍;C.加密区间距为100,四肢箍;D.非加密区间距为200,双肢箍。4.某框架梁集中标注220+(212),表示(B)。A.框架梁上部有4根通长筋,2根20,2根12;B.框架梁上部有4根纵筋,220为通长筋,212为架立筋;C.框架梁上部有4根纵筋,220为通长筋,212为支座负筋;D.框架梁下部有4根通长筋,2根20,2根12。5某框架梁在跨中处原位标注6252(-2)/4,表示(C)。A.框架梁配有1排底筋,625,全部伸入支座;B.框架梁配有1排底筋,625,其中225伸入支座,425不伸入支座;C.框架梁配有2排底筋,第一排为425伸入支座,第二排为225,不伸入支座;D.框架梁配有2排底筋,第一排为425不伸入支座,第二排为225,伸入支座。6主、次梁交接处,应加设C,用以承担次梁传来的集中力。附加箍筋或弯起钢筋;(B)附加箍筋或鸭筋;(C)附加箍筋或吊筋;(D)附加箍筋或浮筋。7框架梁中间支座第一排非贯通筋的截断点应在距支座边不小于处,其中指(D)。该跨梁两端轴线间的距离;B.该跨梁两端柱子间的距离;C.该跨梁的净距;D.支座两边较大的净跨8楼面框架梁,当通长筋直径与支座负筋直径一致时,若钢筋需要接长(B)。A.在距柱边/3范围内进行;B.在跨中/3范围内进行连接;C.在跨中/4范围内可以进行连接;D.只能采用绑扎搭接接长9抗震楼面框架梁,当纵向钢筋在端支座的锚固采用直锚时,其在端柱内的水平直锚长度不应少于(D)。A.;B.0.4;C.15d;D。10图集11G101-1规定,当梁腹板高度≥D须配置梁侧构造钢筋,其规格与根数应符合规范规定。A.250mm;B.300mm;C.350mm;D.450mm。11三级抗震楼面框架梁,截面尺寸为300x400,则箍筋加密区长度为(D)。A.300;B.400;C.500;D.60012非抗震框架梁的箍筋加密区判断条件为(D)A、1.5Hb(梁高)、500mm取大值B、2Hb(梁高)、500mm取大值C、500mmD、一般不设加密区13梁高≥800时,吊筋弯起角度为(A)A、60B、30C、45D1514KL2的净跨长为7200mm,梁截面尺寸为300*700,箍筋的集中标注为10@100/200(2)一级抗震,求箍筋的非加密区长度(A)A、4400B、4300C、4200D280015梁高≤800时,吊筋弯起角度为(C)A、60B、30C、4516梁有侧面钢筋时需要设置拉筋,当设计没有给出拉筋直径时如何判断(C)A、当梁高≤350时为6mm,梁高>350mm时为8mmB、当梁高≤450时为6mm,梁高>450mm时为8mmC、当梁宽≤350时为6mm,梁宽>350mm时为8mmD、当梁宽≤450时为6mm,梁宽>450mm时为8mm17纯悬挑梁下部带肋钢筋伸入支座长度为(A)A、15dB、12dC、LaeD、支座宽18、图集11G101-1中的hb是指(A)。A、梁截面高度C、基础高度B、柱截面宽度D、梁跨度19框架梁平法施工图中集中标注内容的选注值为(B)。A.梁编号B.梁顶面标高高差C.梁箍筋D.梁截面尺寸20下列关于梁、柱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的论述中正确的是(D)。A.梁采用平面注写方式时,集中标注取值优先。B.梁原位标注的支座上部纵筋是指该部位不含通长筋在内的所有纵筋。C.梁集中标注中受扭钢筋用G打头表示。D.梁编号由梁类型代号、序号、跨数及有无悬挑代号几项组成。21架立钢筋同支座负筋的搭接长度为:(C)A、15dB、12dC、150D、25022梁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在什么位置断开(D)A、距支座边0.05LnB、距支座边0.5LnC、距支座边0.01LnD、距支座边0.1Ln多选1框架梁上部纵筋包括哪些?(ABC)A、上部通长筋B、支座负筋C、架立筋D、腰筋2框架梁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怎样规定的(AB)A、第一排端支座负筋从柱边开始延伸至Ln/3位置B、第二排端支座负筋从柱边开始延伸至Ln/4位置C、第二排端支座负筋从柱边开始延伸至Ln/5位置D、中间支座负筋延伸长度同端支座负筋3梁的平面注写包括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集中标注有五项必注值是(ABC)梁编号、截面尺寸B、梁上部通长筋、箍筋C、梁侧面纵向钢筋D、梁顶面标高高差4梁的原位标注包括(ABCD)左支座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B.右支座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C上部跨中的原位标注D.下部纵筋的原位标注判断1.φ10@100/200(4)表示箍筋为一级钢,直径为10,加密区间为100,非加密区为200,均为四肢箍。(√)2.KL8(5A)表示第8号框架梁,5跨,一端有悬挑(√)3.悬挑梁下部纵筋锚入支座15d(√)4.梁悬挑端截面尺寸的原位标注为:300×700/500表示悬挑端梁宽300,梁根的截面高度为500,梁端的截面高度为700.(×)5非框架梁的编号是L(√)6当梁顶比板顶低的时候,注写“负标高高差”(√)7.非抗震框架梁一般不设加密区(√)8平面标注包括集中标注与原位标注,集中标注表达梁的通用数值,原位标注表达梁的特殊数值。当集中标注中的某项数值不适用于梁的某部位时,则将该项数值原位标注,施工时原位标注取值优先(√)10梁的平面注写包括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集中标注表达梁的通用数值,原位标注表达梁的特殊数值(√)11梁腹板高度hw≥450时,须在梁中配置纵向构造筋(√)12梁集中标注中的(-0.100)表示梁顶面比楼板顶面低0.100(单位:m)(√)13梁吊筋弯起角度有30°、45°和60°(×)14当某跨梁原位标注的箍筋规格或间距与集中标注不同的时候,以集中标注的数值为准(×)15当梁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均为通长筋时,用分号“;”将上部与下部纵筋分开(√555)16梁集中标注中,当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用“+”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连(√)17非框架梁与框架梁的区别为,框架梁以框架柱或剪力墙为支座,非框架梁以梁为支座(√)二、KL1在2轴线上的中间支座右边有原位标注,支座左边没有原位标注。求该处的支座负筋的长度。平法柱单选1无地下室抗震框架柱柱根箍筋加密区范围是(C)A、500B、700C、Hn/3D、Hn/62下柱钢筋比上柱钢筋多时,下柱比上柱多出的钢筋如何构造(C)A、到节点底向上伸入一个锚固长度B、伸至节点顶弯折15dC、到节点底向上伸入一个1.2lae(la)D、到节点底向上伸入一个1.5Lae长度3抗震中柱顶层节点构造,当不能直锚时需要伸到节点顶后弯折,其弯折长度为(A)A、15dB、12dC、150D、2504某抗震框架三层柱截面尺寸300×600mm,柱净高3.6m,该柱在楼面以上的箍筋加密区高度(C)。A、400mmB、500mmC、600mmD、700mm5某抗震框架柱如图所示,柱截面尺寸300×500,该柱在嵌固部位的箍筋加密区高度(C)。A、500B、1000C、1500D、20006抗震框架柱的纵筋在如采用绑扎搭接,则相邻接头应{错开(B)A.;B.0.3;C.1.3;D.500mm。7剪力墙上柱,其纵筋伸入墙内最小锚固长度为()。;B.1.2;C.1.5;D.1.6。8抗震框架边柱顶部的外侧纵筋采用不少于65%的纵筋锚入梁内的连接方式时,该65%的纵筋的锚固长度自梁底算起不少于()。A.0.4;B.;C.1.2;D.1.59下列关于柱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论述中错误的是(C)。A.柱平法施工图系在柱平面布置图上采用列表注写方式或截面注写方式。B.柱平法施工图中应按规定注明各结构层的楼面标高、结构层高及相应的结构层号。C.注写各段柱的起止标高,自柱根部往上以变截面位置为界分段注写,截面未变但配筋改变处无须分界。D.柱编号由类型代号和序号组成多选1柱箍筋加密范围包括(ABCD)A、节点范围B、底层刚性地面上下500mmC、基础顶面嵌固部位向上1/3HnD、搭接范围2两个柱编成统一编号必须相同的条件是(ABD)柱的总高相同B、分段截面尺寸相同C、截面和轴线的位置关系相同D、配筋相同3柱在楼面处节点上下非连接区的判断条件是(ABC)A、500B、1/6HnC、Hc(柱截面长边尺寸)D、1/3Hn判断1当圆柱采用螺旋箍筋时,需在箍筋前加“L”(√)2抗震框架柱纵筋的断点位置,底层在距基础顶面≥Hn/3处,其他层断点位置距楼面的高度为≥Max(Hn/3,500mm,柱截面最大宽度)(×)3如果柱下层钢筋在变截面处弯折,上层采用插筋构造,插筋伸入下层1.5Lae,从梁顶处开始计算(×)4顶层柱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5柱纵筋的连接方式有绑扎搭接、机械连接和焊接连接(√)6柱净高与柱截面长边尺寸或圆柱直径形成Hn/hc≤4的短柱,其箍筋沿柱全高加密(√)7抗震框架柱变截面绑扎连接的非连接区为距楼面≥Max(Hn/6,500,柱截面较大宽度)(√)8当柱纵筋采用搭接设置时,应在柱纵筋搭接范围内均按≤5d(d为搭接钢筋较小直径)及≤100的间距加密箍筋(√)9图集11G101-1中所注的hc是指矩形柱的截面长边尺寸,HN是指柱所在楼层的结构层标高。(×)10柱纵向钢筋连接接头不必相互错开,只需满足在同一截面的接头面积百分率不超过50%即可。(×)11抗震框架柱中柱的顶部纵筋均应锚入顶层梁中后水平弯折12d锚固()12抗震框架柱中纵筋采用搭接时,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也应加密。(√)13抗震框架柱中,确定框架柱箍筋肢数时要满足对柱纵筋“隔一拉一”的要求(√)14抗震框架柱纵筋的断点位置,底层在距基础顶面≥Hn/3处,其他层断点位置距楼面的高度为≥Max(Hn/3,500mm,柱截面最大宽度)(×)填空题1在抗震框架柱中,纵筋的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在同一截面的纵筋接头的百分率不得超过50%。2已知某框架抗震设防等级为三级,当框架柱截面为750×700,柱净高Hn=3600时,柱在楼面以上、梁底以下部位的箍筋加密区高度不小于750mm。3在框架柱的平法图中,复合箍筋的肢数注写为m╳n时,m表示纵向向肢数,n表示横向向肢数。4抗震框架柱中柱柱顶纵向钢筋可以直锚时,直锚长度不少于。5某圆柱箍筋为Lø10@100/200表示箍筋采用钢筋等级为一级的螺旋箍筋,直径为10mm,加密区间距100mm,非加密区间距为200mm。6柱平面施工图在柱平面布置图上采用列表注写方式截面注定方式。8、QZ表示剪力墙上柱、LZ表示梁上柱、XZ表示芯柱KZZ表示框支柱、KZ表示框架柱。9抗震KZ中纵向钢筋采用焊接连接时,相邻纵向钢筋连接接头相互错开,而且之间的距离需要大于等于35d和。简答题说明以下构件平法施工图平面注写的参数含义一号框架柱截面尺寸宽为650高为600,配置角筋22根直径为20毫米的三级钢,箍筋直径为10毫米加密区间距为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00的一级钢。已知某框架柱列表注写如下,按列表注写的内容画出柱截面配筋图,并标注尺寸计算题一、一层以上各楼层的框架柱箍筋根数计算二、地下室柱纵筋的计算平法钢筋计算一般流程单选1纵向受拉钢筋非抗震锚固长度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多少(D)A、250mmB、350mmC、400mmD、200mm2当钢筋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易受扰动时,其锚固长度应乘以修正系数(1.0)3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为25%,其搭接长度修正系数为(1.2)4分别代表什么(C)。A.受拉钢筋抗震基本锚固长度;受拉钢筋非抗震基本锚固长度B.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修正系数;受拉钢筋非抗震锚固长度修正系数;C.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受拉钢筋非抗震锚固长度;D.受拉钢筋抗震绑扎搭接长度;受拉钢筋非抗震绑扎搭接长度5是受拉钢筋(B)。A抗震锚固长度修正系数;B.锚固长度修正系数;C.锚固钢筋外形系数;D.搭接长度修正系数6分别代表什么(A)。A.受拉钢筋抗震基本锚固长度;受拉钢筋非抗震基本锚固长度B.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修正系数;受拉钢筋非抗震锚固长度修正系数;C.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受拉钢筋非抗震锚固长度;D.受拉钢筋抗震绑扎搭接长度;受拉钢筋非抗震绑扎搭接长度7纵向受拉钢筋非抗震绑扎搭接长度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多少(D)A、250mmB、300mmC、400mmD、200mm 多选1影响受拉钢筋抗震基本锚固长度大小选择的因素有(ABC)A、抗震等级B、混凝土强度C、钢筋种类及直径D、保护层厚度判断1.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必须进行抗震设计(√)2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指最外层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3LaE是弯锚长度标准(×)4在任何情况下,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不得小于350mm(×)简答在平法钢筋计算之前,必须准备好的基础数据有哪些?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混凝土强度等级、各类构件的保护层厚度、各类构件钢筋的类型、各类构件的钢筋锚固长度和搭接长度、分布钢筋的直径和间距平法板单选1关于楼板配筋错误的是(D)楼板的配筋有‘单向板’和‘双向板’两种B、单向板在一个方向上布置‘主筋’,而在另一个方向上配置‘分布筋’C、双向板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都布置‘主筋’D、双层布筋就是在板的下部布置贯通纵筋,在板周边布置‘扣筋’2下列板块编号错误的是(C)A、楼板板LBB、屋面板WBC、悬挑板XTBD、悬挑板XB3板的集中标注为:LB1h=100B:X&YΦ10@150T:X&YΦ12@250同时该跨Y方向原位标注的上部支座非贯通纵筋为⑤Φ12@250.则该支座上部Y方向设置的纵向钢筋实际为(B)A、Φ10@150B、Φ12@125C、Φ12@250D、Φ10@2504计算图中2号扣筋的水平段长度(D)A、1800B、1400C、3200D、36005计算图中④扣筋的水平段长度(D)A、1800B、1600C、3200D、50006在图中填空,支座负筋的总长度(D)A、2400B、1200C、2640D、26107当板的端支座为梁时,板上部贯通纵筋在构造要求应伸至(C)的内侧,在弯直钩15dA、梁中线B、梁内侧角筋C、梁外侧角筋D、箍筋8当板的端支座为剪力墙时,板上部贯通纵筋在构造要求应伸至(B)的内侧,在弯直钩15dA、墙中线B、墙身外侧水平分布筋C、墙身外侧垂直分布筋D、拉筋9当板的端支座为剪力墙时,板负筋伸入支座内平直段长度为(C)A、5dB、墙厚/2C、墙厚-保护层-墙外侧竖向分布筋直径D、0.4Lab10当板的端支座为梁时,板负筋伸入支座内平直段长度为(C)A、5dB、墙厚/2C、梁宽-纵筋保护层-梁角筋直径D、0.35Lab11如图,与支座垂直的板下部贯通纵筋,伸入支座的长度为(C)梁、剪力墙梁、剪力墙1/2板筋间距A、5dB、支座宽/2C、max(5d,支座宽/2)D、12d12悬挑板原位标注的内容是(D),这些钢筋是垂直于梁(墙)的,是悬挑板的主要受力钢筋A上部贯通纵筋B、下部贯通纵筋C、构造钢筋D、上部非贯通纵筋13柱上板带暗梁箍筋加密区是自支座边缘向内(A)A、3h(h为板厚)B、100C、LabD、250多选1板内钢筋有(ABCD)受力筋B、负筋C、负筋分布筋D、温度筋2板块集中标注的内容(ABCD)A、板块编号B、板厚C、贯通纵筋D、板面标高高差3板支座原位标注有(CD)A、板上部贯通纵筋B、板下部贯通纵筋C、板支座上部非贯通纵筋D、悬挑板上部受力钢筋3扣筋分布筋根数的计算原则有(ABD)扣筋拐角处必须设置一根分布筋在扣筋的直段范围内按分布筋间距进行布筋板分布筋的直径和间距与扣筋的直径和间距一样当扣筋横跨梁(墙)支座时,在梁(墙)的宽度范围内不布置分布筋。4悬挑板集中标注的内容有(ACB)A、板的编号B、板的厚度C、板的贯通纵筋和构造钢筋D、板的非贯通纵筋判断1.悬挑板都是单向板,布筋方向与悬挑方向垂直(×)2.板的上部非贯通纵筋又叫扣筋,扣筋下方需要布置分布筋给其做支撑(√)3板的支座是圈梁时,其上部支座负筋锚固长度为:支座宽-保护层-圈梁外侧角筋直径+15d,下部纵筋伸入支座5d且至少到圈梁中心线(√)4板的支座是梁、剪力墙时,其上部支座负筋锚固长度为La,下部纵筋深入支座5d且至少到梁、墙中心线(×)5悬挑板的代号是XB(√)6板中间支座筋的支座为混凝土剪力墙、砌体墙或圈梁时,其构造不相同(×)7板钢筋标注分为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集中标注的主要内容是板的贯通筋,原位标注主要是针对板的非贯通筋的(√)8延伸悬挑板非贯通纵筋的覆盖延伸悬挑板一侧的延伸长度不做标注,其钢筋长度根据悬挑板的悬挑长度来决定(×)8板带就是把无梁楼盖沿X方向平行切成若干条带子(×)填空题1当板支座上部非贯通纵筋与贯通纵筋并存时,上部非贯通纵筋应结合已配置的同向贯通纵筋的直径和间距采用隔一布一方式配置。2梁板式转换层的板,下部贯通纵筋在梁支座的直锚长度La3与支座同向的楼板下部贯通纵筋,第一根钢筋在距支座边1/2板筋间距处开始设置1柱帽的两种形式是单倾角和托板。2两条相邻的柱上板带之间部分的板带,就称为跨中带。简答题一、解释LB2集中标注的信息(2号楼面板)计算题一板LB7的集中标注如图所示,板支座均为KL1300X700,梁纵筋采用HRB335直径为22mm的钢筋,梁纵筋保护层为3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抗震等级为一级.1)求X向板上部贯通纵筋的长度和根数2)求X向板下部贯通纵筋的长度和根数平法剪力墙单选1从抵抗水平地震作用力出发的剪力墙,其主要的受力钢筋是(A)A、水平分布筋B、纵向分布筋C、拉筋D、交叉斜筋2剪力墙的保护层是针对(A)而言1剪力墙平法施工图在平面布置图上采用列表注写方式,有以下哪几种表格(ABC)A、剪力墙身表B、剪力墙柱表C、剪力墙梁表D剪力墙表2剪力墙墙身钢筋有几种(ABCD) A、水平筋B、竖向筋C、拉筋D、洞口加强筋3构造边缘构件包括哪几种(ABCD)构造边缘暗柱B、构造边缘端柱C、构造边缘翼墙D、构造边缘转角墙判断边框梁代号是BKL,它属于梁构件(×)暗柱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所以暗柱是隐藏在墙内看不见的(√)构造边缘构件要比约束边缘构件“强”一些,因而在抗震作用上也强一些(×)连梁是一种特殊的墙身,它是上下楼层窗(门)洞口之间的那部分水平的窗间墙(√)各排剪力墙墙身水平分布筋和竖向分布筋的直径和根数宜保持一致(对)填空1剪力墙的构件组成:一墙指的是墙身,二柱指的是暗、端,三梁指的是连、暗、边框。2剪力墙的主要作用是抵抗水平地震作用力。简答题1为什么要在剪力墙墙肢边缘设置边缘构件,边缘构件的分类有哪些?11、架立钢筋同支座负筋的搭接长度为(C)。A、15dB、12dC、150D、25012、梁箍筋信息标注为:10A12@100/200(6)表示(C)。A、直径为12的一级钢,从梁端向跨内,间距100设置5道,其余间距为200,均为6支箍B、直径为12的一级钢,从梁端向跨内,间距100设置10道,其余间距为200,均为6支箍C、直径为12的一级钢,加密区间距100设置10道,其余间距为200,均为6支箍D、直径为12的一级钢,加密区间距100设置5道,其余间距为200,均为6支箍13、一单跨梁,支座为600×600的框架柱,轴线居中,梁跨长3500,箍筋为10A10@100/200,箍筋加密区的根数和非加密区的根数分别为(C)根。A、204B、109C、205D、10814、以下构件代号与构件名称对应错误的为(D)LL——连梁B、AL——暗梁C、BKL——边框梁D、L——框架梁二、识图填空(共30空,1分/空,共30分)1、根据下图填空:(1)KL15是(楼层框架)梁,(三)跨;(2)第一跨梁宽为(200),梁高为(500),梁箍筋为(φ8@100/200),箍筋肢数为(双),上部通长筋为(4B25),下部通长筋为(4B25),左支座处上部全部配筋为(6B25),左支座处支座负筋为(2B25),在计算右端支座处的支座负筋长度时,应取第(1)跨的净跨长进行计算;(3)第二跨左端支座上部纵筋为(6B25),分两排布置,下一排根数为(2),在计算右端支座处的下排支座负筋长度时,应取第(3)跨的净跨长的(1/4)进行计算。根据图一,计算1~4小题。注:1、在计算过程中作如下假设:LaE=34d,c=30mm。2、图中第1、2柱子的截面尺寸为600mm×600mm,3、4柱子的截面尺寸为800mm×800mm,轴线居中。3、该构件所属的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为一级抗震。图一1、计算图中集中标注的“4B20”的长度。2、计算图中第一跨左端的支座负筋的长度。3、计算图中第三个支座上支座负筋的长度。4、计算图中第二跨的箍筋的个数。1、左端支座宽600-30=570mm<LaE=34×20=680mm为弯锚右端支座宽800-30=770mm>LaE=34×20=680mm为直锚L=4000+4000+5000-300-400+(600-30+15×20)+max(35×20,0.5×600+5×20)=13850mm2、左端支座宽600-30=570mm<LaE=34×20=680mm为弯锚上排支座负筋:2B20L=(600-30+15×20)+(4000-600)/3=2004mm下排支座负筋:2B20L=(600-30+15×20)+(4000-600)/4=1720mm3、上排支座负筋:2B20L=2×(5000-800)/3+800=3600mm下排支座负筋:2B20L=2×(5000-800)/4+800=2900mm4、加密区长度=max(2hc,500)=max(2×500,500)=1000mm加密区根数n=(1000-50)/100+1=11根非加密区根数n=(4000-300-400-1000×2)/200-1=6根总根数=11×2+6=28根多选1、独立基础有以下几种类型(AD)A、普通独立基础B、二阶独立基础C、一阶独立基础D、杯口独立基础2、以下关于梁内拉结筋的说法正确的有(AB)A、当梁的宽≤350nn时,拉结筋的直径为6mm;B、当梁的宽>350nn时,拉结筋的直径为8mm;C、当梁的宽≤350nn时,拉结筋的直径为8mm;D、当梁的宽≥350nn时,拉结筋的直径为6mm;3、以下关于梁内钢筋长度计算正确的有(AC)A、构造钢筋的长度=净跨值+2×15dB、梁纵筋锚入柱中的弯锚长度=柱宽度-保护层厚度+12dC、悬挑端下部钢筋锚入支座的长度=15dD、架立筋的长度=ln/4+15×2(等跨)4、框架梁端支座的锚回方式有以下(ABC)A、端支座直锚B、端支座加锚头(锚板)C、端支座弯锚D、端支座双锚5、以下关于附加吊筋的说法正确的有(ABC)当梁高小于等于800mm时,弯起45度;当梁高大于800mm时,弯起60度;C、附加吊筋的长度=次梁的宽度+2×50+斜段长度×2+20d×2D、附加吊筋的长度=主梁的宽度+2×50+斜段长度×2+20d×26、注写柱箍筋,包括:(BCD)A、长度B、钢筋级别C、直径D、间距7、板支座原位标注的内容有(AB)A、板支座上部非贯通钢筋B、悬挑板上部受力钢筋C、板支座下部非贯通钢筋D、悬挑板下部受力钢筋8、杯口独立基础列表集中注写的栏目有(BCD)A、基础的平面位置B、编号C、几何尺寸D、配筋9、以下关于楼层悬挑梁的配筋构造说法正确的有(AC)A、上部第二排的纵筋在伸出0.75L之后,弯到梁下部,再向梁尽段弯出不小于10d;B、上部第二排的纵筋在伸出0.75L之后,弯到梁下部,再向梁尽段弯出不小于12d;C、上部第一排纵筋至少2根角筋,并不少于第一排纵筋的1/2,必须伸到挑梁尽端下弯12dD、上部第一排纵筋至少2根角筋,并不少于第一排纵筋的1/2,必须伸到挑梁尽端下弯10d10、基础梁的集中标注必注内容为:(ABD)A、基础梁的编号B、截面尺寸C、基础梁的长度D、配筋单选1、当图纸标有:KL7(3)300*700GY500*250表示(C)。A、7号框架梁,3跨,截面尺寸为宽300、高700,框架梁水平加腋,腋长500、腋宽250B、7号框架梁,3跨,截面尺寸为宽700、高300,框架梁水平加腋,腋长500、腋宽250C、7号框架梁,3跨,截面尺寸为宽300、高700,框架竖向梁加腋,腋长500、腋高250D、7号框架梁,3跨,截面尺寸为宽700、高300,框架竖向梁加腋,腋长500、腋高2502、关于抗震框架边柱或角柱柱顶钢筋构造,当柱外侧纵向钢筋配筋率>1.2%时,柱外侧纵筋弯折后伸入梁内且应分几批截断?(B)A、一B、两C、三D、四3、当主梁梁高<800时,附加吊筋弯起角度为(C)。A、60°B、30°C、45°D、15°4、梁的端部的上部钢筋第一排全部为4根通长筋,第二排为2根支座负筋,第二排支座负筋长度为(B)。A、1/5Ln+锚固B、1/4Ln+锚固C、1/3Ln+锚固D、其他值5、梁侧面构造钢筋锚入支座的长度为()。A、15dB、12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