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 -基于患者家长群体的调研_第1页
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 -基于患者家长群体的调研_第2页
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 -基于患者家长群体的调研_第3页
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 -基于患者家长群体的调研_第4页
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 -基于患者家长群体的调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基于患者家长群体的调研出品方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抑郁互助社区&青少年抑郁支持平台——渡过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2024)主任委员陈祉妍副主任委员李香枝编委会委员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装帧设计蒋杏雨目录 1 22.1调查对象 22.2调查工具 3 53.1早期识别 5 53.1.2识别途径 6 8 3.2.2就诊延误情况 3.3康复情况 3.3.2功能恢复程度 3.3.3康复过程中家长关注的方面 3.4.3复学情况 四、总体建议 1在全球范围内抑郁症是导致10~19岁儿童青少年抑郁风险,其中10.8%有轻度抑郁风险,4.0%有重度抑郁风险(郭菲,王薪舒,陈祉妍,会,2019);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发布《国务院2自2024年2月15日—2024年3月13日共收集1931份问卷,问卷回收率为95%,回收问百分比地区东部中部26.1%西部性别男女年龄18-39岁40-59岁60岁以上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8.1%高中或中专大学专科或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与孩子的关系爸爸妈妈其他家长3孩子的年龄范围为9-24岁,平均年龄为17.2,标准差为3.7;男孩占51.0%。孩子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见表2。本次调查样本中超过八成(83.3%)的孩子被诊断为抑郁障碍、病。被诊断为情绪障碍的子样本中,被确诊首次病发的平均年龄为13.41岁,标准差为表2孩子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百分比性别男女年龄7-10岁11-18岁19-24岁2.2调查工具2.2.1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简版)的筛查。本次调查使用了何津等(2013)修订的CES-D中文简版,共9题,包括情绪低该量表由Mak等于2008年编制,主要用于评估智力障碍和带病耻感水平。该量表包括认知(条目3、6、9、12、15、18、21)、情感(条目1、4、7、4为0.95。疾病和功能障碍接受程度问卷(AcceptancADIQ)由Boer等于2014年编制,本研究采用徐亚鹏等人2017年翻译的中文版。问卷共包括4个维度,分别是拒绝维度(1-4题)、抵抗维度(5-7题)、伤心维度(8-10题)和接受维度(11-14题),共计14个题目,根据个体与问卷问题的符合程度进行评分,其中1分为完全不同意,2分为稍微同意,3分为强烈同意,4分为完全同意,某一维度的得工具之一,最初由Zarit等学者编制,2006年王烈译为中文版后广泛作为工具。量表共包含22个条目,主要涵盖照顾者主观感知和责任感知负担两个方面,主观11、12、13条目。该量表Cronbach'sa=0.87,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评估结果采用5级评分,依据照顾者的作答情况进行评定,量表总分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88分。当照顾者评分处于20分以下时,可认为该照顾者不存在照顾负担;处于20分以上40分以下时,认定该照顾者存在轻度负担;处于40分以上60分以下时,认定该照顾者存在中度负担,当照顾者所得分值在60分及以上时,认定该照顾者存在重度负担。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2.2.5服药依从性问卷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由Morisky于1986年编制。本研究使用司在霞等人(2012)修订的版本。该量表应用于慢性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研究,共8个条目,患者单项选择作0.50、0.25和0分。量表满分为8分,得分<6分为依从性低,得分6~7分为依从性中等,5图1共病情况被诊断为情绪障碍的子样本,多数(43.7%)当前已接受治疗,病情稳定。30.6%的孩被诊断为情绪障碍的子样本,一半孩子患病时长处于1到4年之间,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患病时长为3个月至1年。孩子患病时长情况见图3。图2孩子当前所在的病情629.9%29.9%■3个月以下■3个月至1年■1至4年4年以上图3孩子患病时长情况本次调研发现,超过一半(56.0%)的家长报告,自己在孩子确诊前就已经认为孩子建议,占比分别为64.31%,42.74%,32.20%。家长发现孩子异常的途径分布情况见图4。图4家长发现孩子异常的途径7图5不同识别途径的就诊延误程度 810.0%极其重视图6对孩子求助的重视程度与识别途径本次调研中,家长对可能造成孩子问题的几个因素进行了1到5级评分,1-5分分别值为4.21)、家庭环境(均值为4.06)与个性特点(均值为3.96)。见图7。图7家长认为可能导致孩子出现问题的因素(1-5分评分,分数越高代表影响越大)9多数的家长认为师生以及同伴关系(41.3%)和个性特点(46.2%)对孩子有影响。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学习压力对孩子有影响(43.5%)。一部分家长认为家庭环境霸凌或者虐待对孩子造成影响的程度非常大,占比分宏观环境(38.4%)对孩子有影响。此外。其他家长认为家族遗传(27.6%)、身体疾病 (24.5%)、和负性应激事件(28.1%)对孩子有影响,见图8。家庭环境师生及同伴关系个性特点家族造传身体疾病负性应激事件霸凌或虐待社会宏观环境图8家长认为可能导致孩子出现问题的因素增加,小学及以下的均值最低(4.05),博士学位的均值最高(4.37)。家庭环境的选中均值最高(4.30),而初中学历的家长最低(3.95)。趋势,小学及以下的均值最低(3.68),博士学位的均值最高(4.43)。家庭环境图9不同学历家长认为可能导致孩子出现问题的因素本次调研发现,超过半数(51.2%)的家长表示孩子曾主动要求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或到精神科就诊。但是,孩子主动求助3次及以上才带孩子就医的家长超过四成 (41.8%),孩子求助2次后带孩子就医的家长占30.7%,孩子主动求助1次后带孩子就医的家长占27.4%。孩子主动求助次数与家长带其就医情况分布,如图10所示。4次及以上图10孩子主动求助次数与家长带其就医情况大部分家长从发现孩子出现症状,到带他/她求医、就诊和治疗大约经历了一个月到三个月(占比25.45%)或者一周到一个月(24.59%),经历了半年以上的占21.2%,仅12.68%的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症状一周内就带孩子就诊。从家长发现孩子出现症状到带他/她求医、就诊和治疗,中间时长分布情况见图11。本次调研中,家长对孩子就诊延误程度进行1-5打分,1分表示完全没有延误,5分表示完全被延误。认为孩子就诊延误程度为中等的家长最多,占比为28.8%,其次为比较延误,占25.5%。家长认为孩子就诊延误程度见图12。完全没有延误就诊的孩子相当一部分已痊愈且回归正常生活(30.80%),比较没有延疗且病情稳定(31.40%)和终止治疗但病情仍不稳定(31.50%)。比较延误就诊和完全延误的孩子回归正常生活的最少,人数百分比为15.00%和1.50%。■和部发作期、来治■已续受治疗,病情画不德度■已接受治疗、病情稳定已座度回归正常生活持止治疗但病情仍不德定图13就诊延误在病情上的差异情况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患病时长之间延误情况存在显著差异(F=11.87,p<完全没有延误就医的孩子处于3个月以下时长人数百分比最多(32.10%)。比较没有患病时长分布上。比较延误就医的孩子多数处于1-4年(29.20%)及以上的患病时长(30.50%)。完全延误的孩子带有1-4年,及4年以上的患病时长人数最多,分别占比10.30%和11.30%。3个月以F3个月-1年■14年84年以上长的孩子延误程度中等的人数百分比最高(32.80%-40.90%),大专以上教育水平家长的孩子就诊延误较多的人数百分比最高(24.20%-34.00%)。家长通常首次带孩子寻求的治疗方式依次为:心理咨询与治疗(71.2%)、药物治疗(49.2%)、改变生活方式(41.2%)和物理治疗(17.4%)。家长带孩子寻求治疗的方式详见图15。图15家长带孩子寻求治疗的方式物治疗并不是家长第一次治疗首选,一定程度上与家长对药物治疗存在误解与偏见有关。根据选择“效果极好”选项的人数百分比进行排序,家长认为治疗效果极好的治疗方式综合来看,改变生活方式(如运动、调整饮食作息等)是家长认为治疗效果最好且最改受生话方式药物治疗图16各种治疗方式的效果(1-5点计分,分数越高代表效果越好)■没有效果■有些效果■中等■效果较好效果极好图17各种治疗方式的效果比例为22.4%。10.7%的孩子更换过4-6次治疗方案,7.6%的孩子更换过1次治疗方案。用药属于依从性低。具体来说,小于6分人数占比71.3%,6-7分人数占比25.7%,8分人数占比2.9%,见图18。小于6分总的来说,服药依从性与治疗效果相关。图19孩子病情与服药依从性图20不同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程度图21不同因素对儿童期孩子治疗效果的影响程度咨询师与孩子的匹配度这一维度青少年的家长评分最高(3.81),家长认为找到与孩系和有效沟通,见图22。图22不同因素对青少年期孩子治疗效果的影响程度成年早期的家长这一维度得分为3.8,接近青少年的评分。成年早期的孩子需要在学图23不同因素对成年早期孩子治疗效果的影响程度3.3康复情况本次调查样本中,有28.79%的孩子有残留症状,社会功能未恢复;有27.74%的孩子无明显症状,已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有27.09%的孩子有残留症状,但已恢复社会功能(如未能工作学习等);另外有16.38%的孩子持续有症状,未康复。见图24。图24孩子康复状况本次调研发现,在孩子的功能恢复过程中,家长认为孩子在家庭生活方面的恢复情况最好(3.56分),其次是身体功能的恢复,见图25。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家长的看法有所不同,见图26-28。儿童期的孩子在工作和学习、家庭生活和身体功能方面的恢复较好,表明家长对孩子在这些方面的进展较为满意。儿童期的孩子依赖性强,家长的监督和支持对他们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青少年在各方面的恢复得分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工作和学习方面。这可能是因为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情感波动较大,学业压力对他们的恢复产生了较大影响。成长成长图27青少年期孩子功能恢复的程度的恢复以和心理成长活恢和学习图28成年早期孩子功能恢复的程度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2024)度过身体功镜的恢复家庭生活和学习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家长的关注点有所不同,见图30-32:儿童期孩子的家长最关注工作和学习(4.15分)、身体功能的恢复(4.14分)。这一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时期,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业和认知发展,良好的学业表现和认知发展是未来成功的基础。身体健康也是关注重点,说明家长希望通过健康管理来促进孩子的整体康复。社长社青少年期孩子的家长最关注认知调整和心理成长(4.30分),同样也非常关注身体功能的恢复(4.29分)。青少年期是心理变化的关键期,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绪调节高度重视,希望通过正确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孩子渡过这一时期。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2024)成年早期的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身体功能的恢复(4.30分),希望孩子在进入成人阶社交团体病程反复时同成本自己太过焦退缺少适合康复的环境源茯取困难费用过高3图33孩子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儿童期孩子家长认为自己太过焦虑(3.69)是康复中最困难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孩子病程反复孩子缺少可交流的社间成本法周围人的评价和压力获取困难图34儿童期孩子康复过程中的困难青少年期孩子的家长认为孩子缺乏可交流的社交团体(3.68),是康复过程中最主要的困难,孩子休学和治疗的时间成本也是一大困难(3.61)。一方面,青少年渴望建立同病程反复法孩子不配合间成本图35青少年期孩子康复过程中的困难成年早期孩子的家长也认为孩子缺乏可交流的社交团体(3.66),是康复过程中最主要的困难,病程反境和社交支持;另一方面,成年早期孩子逐渐走向独立,但家长仍需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增加了沟通难度,同样这一时期也面临更多社会和职业压力,病情反复会影响其康复。法图36成年早期孩子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2024)被调查孩子中,当前正在请假的占比39.7%;曾经有过请假经历的占比82.3%。当前请假的数据中,在一个学期内,超过一半(50.9%)的孩子请假时长为三个月以图37孩子当前请假的时长长明显集中在“三个月以上”,分别占37.5%和初中高中一个月至两个月■两个丹至三个月三个月以上小学图38孩子曾经请假的时长本次调研发现,当前有一半以上的孩子每周请假4-5天,同时,当前每周请假1-2天的比例较低(15.7%)。见图39。和高中阶段的孩子请假频率显著集中在每周4-5天,分别占62.0%和49.1%;大学及研究生阶段的请假频率也主要集中在每周4-5天(51.2%)。总体来看,较高的请假频率(4-5天)在当前更加普遍,说明这些孩子的抑郁症状对1-2大图39孩子请假的频率本次调研发现,孩子当前正在休学的人数占比26.8%,曾经休学的人数占比49.1%。总的来说,有过休学经历的占53.85%。当前正在休学的数据中,小学阶段休学的比例为26.6%;初中阶段休学的比例最高(39.0%);高中阶段休学比例也较高(27.9%);大学及研究生阶段休学比例最低(11.0%),见图40。总体来看,抑郁症状对初中和高中学龄阶图40不同学龄阶段孩子的休学情况本次调研发现,大多数孩子的休学次数集中在1次(57.4%)到2次(28.7%),少数孩子休学次数达到3次或更多,最高达到13次。平均休学次数为1.71次。休学次数的标准差为1.30,数据离散程度较低,集中在1到2次之间。见图41。图41孩子休学的次数例最高(63.5%)其次是初中阶段(61.0%)、高中阶段(57.4%)。见图42。次次图42不同学龄阶段孩子的休学次数分布情况中在14岁(占比17.2%)。休学时年龄最小的为7岁,最大的为23岁。大多数孩子在11-较高。儿童阶段休学的比例相对较低(10.3%),成年早期阶段的休学比例最低(7.3%)。见图43。图43孩子第一次休学时的年龄症状到休学的平均时间间隔为6.13个月,标准差为7.17,数据较为分散。最小的时间间隔为0个月,而最长的时间间隔为30个月。多数孩子在出现症状后的三个月左右休学,图44孩子出现症状到休学的时间间隔尤其是父母(4.2)和家里的其他亲戚或亲友(3.17)。然而,外部社交圈子的支持相对较少。同学(2.74)、患者圈子(2.67)和老师(2.62)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但不及家庭内部的支持强度。社区(2.02)和恋人(1.94)提供的支持最少。(1=几乎没有2=很少3=一般4=多5=非常多)。见图45。图45不同社交来源获得社会支持和关心的程度中在3分和4分。具体来说,39.8%的家长认为休学对孩子的抑郁康复相当有用,32.1%的家长认为休学对孩子的抑郁康复一般有用,少数人认为休学没有明显帮助(1分和2分),这部分人的比例相对较低(4.4%和7.4%)。见图46。图46休学对于抑郁康复的帮助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孩子目前正在休学和未休学的家长病耻感存在显著差异 (t=2.032,p<0.05)。具体来说,正在休学的孩子家长的连带病耻感水平(47.1分)显著孩子休学可能引发或加剧家长的病耻感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方面休学本身作为一种大家庭的看法,产生较大的社会压力和自我责备。另一方面,休学的孩子及其家长可能会感到孤立和缺乏支持,增加了家长的负面情绪和病耻感。而且,休学意味着孩子的康复和重返正常生活的过程可能较为漫长,家长可能因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和无助。孩子正在休学孩子未休学一方面,休学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日常照顾和支持,家长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管理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导致照顾负担增加;另一方面,休学可能会增加家庭的经济压力,如额外的医疗费用、辅导费用等,增加了家长的负担感。此外,休学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可能使家长感受到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从而增加照顾负担。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2024)孩子未休学孩子正在体学孩子未休学3.4.2.3休学与就诊延误体来说,正在休学孩子的家长对就诊延误的感知较低,更多认为就诊延误程度较低 (41.7%),而未休学孩子的家长相对更少认为就诊延误程度较低(31.2%);正在休学和未休学孩子的家长对中等延误的感知相对接近(30.2%vs.29.5%);未休学孩子的家长认为就诊延误程度较高的比例更大(40.5%),而休学孩子的家长这一比例较低(27.1%)。见图一方面,休学可能影响治疗安排:休学的孩子可能有更多时间和机会进行治疗,家长因此感受到的就诊延误较少。未休学的孩子因为学业和日常生活的压力,可能导致治疗安排受到影响,家长因此感受到更多的就诊延误。另一方面,家长关注点不同:休学孩子的家长可能更关注孩子的治疗和康复,积极安排治疗计划,因此认为就诊延误较少。未休学孩子的家长可能对孩子的日常学业和治疗之间的平衡更为担忧,导致对就诊延误的感知更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2024)图49休学在就诊延误程度上的差异本次调研样本中,有休学经历的样本占总样本的53.85%,其中孩子目前已复学的占比52.7%,曾经经历过复学的占比70.8%。本次调研发现,复学次数的平均值为1.72,标准偏差为0.977,总体分布较为集中。中位数和众数都为1,大多数孩子的复学次数集中在1次(53.9%),有28.2%的孩子经历了2次复学,复学次数较多(3次及以上)的孩子比例相对较少。见图50。图50复学情况本次调研发现,57.5%的家长表示比较着急或非常着急(分别为31.0%和26.5%),这的不利影响。有26.5%的家长表示一般着急。只有16%的家长表示不太着急或完全不着急 (分别为9.8%和6.2%)。见图51。图51家长对复学的态度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2024)准化管理孩子无法险入复人际关系学校和老师无法帮助复学后被歧视孩子症状严重.无法复学家庭中的矛盾尚图52孩子在复学中面临的困难(1-5点评分,分数越高代表越困难)来说,已复学孩子的家长认为就诊延误程度较没有延误21.2%,共37.3%),而未复学孩子的家长认为就诊延误程度较高的比例更大(46.5%),而已复学孩子的家长这一比例较低(34.0%)。见图53。图53孩子复学在就诊延误程度上的差异图54家长抑郁状况分布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2024)渡过男性家长中高抑郁风险占比(24.8%)显著高于女性家长(17.1%)。见图55。社会通常对男性有更高的经济支撑和家庭责任的期望,这可能导致他们承受更大的压力。当面临子女患有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时,这种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增加了抑郁的风险。此外,文化也常常限制男性表达脆弱和寻求帮助的方式。因此,男性可能不如女性那样愿意或能够寻求社会支持和专业心理健康服务,这可能使他们更容易积累压力和负面情绪,从而增加抑郁风险。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为家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特和干预措施,特别是在应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挑战时需要考虑到性别角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高掉郁风购无控信幅向有神仁烦向高掉郁风购p<0.001)。具体来说,家庭可支配年收入5万元以下和5-10万元的家长无抑郁倾向的人数占比分别为35.4%、36.2%,显著低于家庭可支配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家长;而且,家庭可支配年收入5-10万元的家长高抑郁风险占比23.7%,显著高于家庭可支配年收入30万以上的家长。见图56。结果发现,家庭可支配年收入较低的家长抑郁风险更高。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经济状况不佳会增加日常生活的压力,尤其是当家庭中有需要特别照顾的抑郁症患者时。医疗费用、教育支持等额外开销可能对这些家庭造成重大负担。另一方面,低收入家庭可能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医疗和心理健康支持服务,这种服务的不足可能加剧了家长的心理压力,因为他5万以下5-10万元10-30万元30-50万元50万元以上图56家庭可支配收入与家长抑郁状况卡方检验表明,孩子性别不同,家长的抑郁倾向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男孩家长无抑郁倾向占比为40.6%,显著低于女孩家长(51.6%);而且,男孩家长有抑郁倾向占比为37.1%,显著高于女孩家长(30.4%)。见图57。图57孩子性别与家长抑郁状况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2024)异(x²=4,p<0.05)。具体来说,儿童的家长无抑郁倾向人数占比为31.0%,显著低于青少年家长(44.7%)和成年早期家长(50.2%);而且,儿童家长的高抑郁风险人数占比为28.2%,也显著高于青少年家长(20.2%)和成年早期家长(18.1%)。见图58。图58孩子年龄段与家长抑郁状况卡方检验表明,孩子康复状况不同,家长的高抑郁风险也存在显著差异(x²=6,为12.0%。见图59。无抑郁烦向■有抑郁倾向■高抑郁风险病情尚不稳定”阶段的家长中,高抑郁风险比例较高(分别为33.8%和29.6%),这可能是稳定”的家长高抑郁风险低于前两组(16.0%),表明家长可能开始适应孩子的健康状况和例最低(9.8%),显示出对疾病管理和适应有更好的心理调适。见图60。终止治疗但病情仍卡方检验表明,孩子患病时长不同的家长的抑郁状况分布存在显著差异(x²=8,p<0.01)。具体来说,孩子患病时长为3个月以下的家长有抑郁倾向的比例最高,为50.0%;孩子患病时长越长的家长有抑郁倾向的比例相对更低,孩子患病时长1-4年及4年以上的家长有抑郁倾向的比例为29.6%、29.1%。可能在确诊初期对疾病的不确定性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治疗的进行,家长的应对能力得到增强,家长的抑郁状况表现出逐渐稳定和改善的趋势,逐渐适应孩子的病情和治疗。见图61。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2024)3个月以下3个月-1年1-4年无抑郁倾向■有抑郁倾向■高抑郁风险图61孩子患病时长与家长抑郁状况卡方检验表明,加入渡过社群时长的不同的家长的抑郁状况分布存在显著差异(x²=14,p<0.01)。具体来说,加入渡过一年至三年以上的家长,无抑郁倾向的比例最高为61.3%,有抑郁倾向的比例为19.7%,高抑郁风险的比例最低为19.0%,见图62。加入渡图62加入渡过社群时长与家长高抑郁风险比例本次调研发现,总体来说,家长照顾负担较大。具体来说,近半数家长(49.20%)的照顾负担为重度,超过三分之一家长(38.70%)照顾负担为中度,认为自己照顾负担为轻图63家长照顾负担状况卡方检验表明,家长感知到的照顾负担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2024)到较低的负担;女性家长中45.3%报告感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