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古诗词诵读《无衣》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古诗词诵读《无衣》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古诗词诵读《无衣》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古诗词诵读《无衣》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无衣》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无衣》同步练习(文字版|含答案)

一、选择类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的英雄主义气概。

B.《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春夜月下的幽美越远之景,作者张若虚用其中的五个主要意象,创制了这首诗的诗题“春江花月夜"。

C.《老子》一书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观察到万事万物普遍存在着既相互矛盾又可互相转化的两个方面。

D.《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中的“从"指“合纵”,意为“合众弱以攻—强",指的是诸侯联合抗秦。

二、情景默写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说,从近切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智、仁、勇是孔子提倡的三种美德,他在《论语·子罕》中这样评价具有这三种美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情境默写。

(1)《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法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3)《秦风·无衣》中的“___",描写战士修整甲胄和兵器,然后又以“___”一句,表明战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气概。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汉代,古代楚地一带的诗歌风格突然在中原王朝开始流行,与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不无关系。刘邦出生地在楚国丰邑,刘邦登基以后,楚文化自然北移,汉代在政治上虽然“汉承秦制",但在文化上受楚国传统的影响却非常大,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汉武帝的《秋风》《瓠子》都是楚声,武帝时的《汉郊祀歌》都是楚调。刘向大概就是在西汉兴起的楚地诗歌风格的氛围中,整理出最能代表楚国水平的诗歌选集《楚辞》,从此以后,以《楚辞》为代表的诗歌,直接影响了中国诗歌的总体走向。以前是规整的以《诗经》为代表的四字句诗歌,楚国诗歌或《楚辞》风格的诗歌风行汉朝以后,五言诗开始流行。李陵与其所训练的五千荆楚“敢死之士”(司马迁语)纵横匈奴腹地,因寡不敌众受降后在大漠以北所创作的一系列诗歌,与其说是五言诗,不如说是楚风诗。钟嵘《诗品》甚至认为,李陵从大漠以西传回的诗歌乃中原五言诗的发源。后人所写的五言诗,不断受其影响。汉乐府诗,更是受到《楚辞》的影响。诗歌的演化史,就是不断走向自由表达的演化史。以《诗经》为代表的书面雅言,越来越走向象牙塔,而以《楚辞》为代表的更为自由的语言风格,因为接近口语化,却显得越来越有生命力。诗歌经过五言、七言的酝酿,再到长句,进而到彻底的自由诗,我们都可在《楚辞》中找到影子;同时,也可在汉语诗歌的一系列演化中,找到《楚辞》的影子。

(摘自石厉《“楚辞"与“楚歌”》)

材料二:

先秦楚歌独特的文学模式的形成是由其保存形式所决定的。当我们从保存这些作品最早的文献中来搜寻时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作品是因为被镶嵌在古代文献的叙事中才得以保存下来的。一方面,楚歌的创作者与演唱者是同一的,并且有特定的叙事背景;另一方面,诗歌和叙事又是相互说明和印证的。无论是直接坦露出对社会褒善贬恶的价值判断的作品,还是揭示世道人心,表明进退出处、为人处世的生命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作品,或是感人动心的爱情主题,或是感时伤世,抒发对社会、人生的生命喟叹,均如此。楚歌可以说是严守了“诗言志,歌咏情"的诗歌创作原则。

就像我们的祖先为了祭祀而借助于铜器铭文保存了典礼颂歌一样,许多楚歌就是这样借助于古文献得以保存下来。保存楚歌的这些古文献就是把歌辞文本身直接作为叙事内容向我们讲述,使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古代人们古朴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人格个性与生活状貌。楚歌是现存古代音乐文学作品中难得的一种艺术模式。按照“诗言志,歌咏情”的原则在叙述当中融合楚歌,不仅使历史文献保存了早期历史人物的诗歌,在后来的历史意象中,对于这些诗歌的记忆也有助于保持历史叙述的表现力。

由于楚歌与其语境的高度融合,它所表达的善恶褒贬的情感与道德的强烈诉求给人的心灵带来更为强烈的冲击力,从《楚人诵子文歌》《优孟歌》《慷慨歌》《楚人为诸御已歌》《魂歌》《岁莫歌》等作品来看,这一特点非常突出。《礼记·乐记》和《毛诗大序》直截了当地把诗歌本质的情感表现推演到歌唱艰辛生活的百姓身上和世道人心的层面上:“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想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袁以思,其民困。"由此可见,楚歌与《诗经》有着同样的社会功能,因为都遵循着相同的诗歌文化传统,虽然它们所生成的文学模式差别甚大。

(摘自孟修祥《先秦楚歌的文学模式》)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统一天下后楚文化自然北移,古代楚地带的诗歌风格突然在中原王朝开始流行,主要因为政治因素影响巨大。

B.诗歌选集《楚辞》最能代表楚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刘向整理出来后,这种诗歌直接影响了中国诗歌的总体走向。

C.楚歌的创作者与演唱者是同一的,这是使得许多楚歌被镶嵌在古代文献的叙事中被保存下来的原因之一。

D.无论是五言诗、七言诗还是自由诗,都不如楚歌让我们容易感受到古代人们的思想、心理、人格、生活等。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以楚歌为分析对象,材料一侧重楚歌流行原因及影响的分析,材料二侧重楚歌保存状态的分析。

B.因寡不敌众受降的李陵从大漠以西传回的诗歌是中原五言诗的发源,不断影响后人的五言诗创作。

C.楚歌的保存形式决定了其文学模式的形成,许多楚歌借助于古文献得以保存下来,这些古文献把歌辞文本本身直接作为叙事内容向我们讲述。

D.楚歌遵循着诗歌文化传统,虽然与《诗经》文学模式差别非常明显,但都有着同样的社会功能。

6.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想象奇特,笔法自由,多次出现“兮”字。

B.诗歌发展到唐朝,出现了大量对仗工整的律诗。

C.曹操通过宴会歌唱,以《短歌行》抒发自己求贤若渴的思想情。

D.《秦风·无衣》是一首表现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士气高昂的战歌。

7.“诗言志,歌咏情"是诗歌创作的原则。材料二中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

8.如何推动中国诗歌的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袍”“同泽"“同裳”,表现出大敌当前,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

B.“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描述,反映出了战士们积极备战的高昂热情。

C.“与子偕作”一句中,“作"是“起”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一起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D.这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中所独有的矫健爽朗的风格,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10.朱熹认为这首诗体现了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押送回长安。②书空:晋人殷诰的典故,指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中的“绿"借代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1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子衿

青青子衿1,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2?

青青子佩3,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4,在城阙5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选目《诗经·郑风》)

【注】①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②嗣(yí)音: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④挑(ti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B.“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比喻修辞,其含意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C.全诗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

D.全诗不到五十字,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E.《子衿》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是先秦时期流行于楚地一带的民歌。

14.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伯兮①

伯兮朅②兮,邦之桀③兮。伯也执殳④,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⑤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⑥,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⑦。

【注释】①选自《诗经·国风》。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指丈夫。②朅(qiè):英武高大。③桀:同“杰”。④殳(shū):古兵器。⑤杲(gǎo):明亮的样子。⑥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⑦痗(mèi):忧思成病。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兮》与《采薇》都与战争有关,而写作角度不同。《伯兮》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而《采薇》则从战士的角度来写。

B.《伯兮》的第一章通过“朅"“桀”“为王前驱"等内容,赞扬了“伯”的形象、才华与地位,表达了女子内心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C.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本诗中“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所用手法完全相同。

D.诗歌紧扣一个“思"字,边叙事,边抒情,塑造了一个温婉的女性形象——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但并没有过于激烈的怨愤。

16.《伯兮》的第二三章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表达女子的思念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

岑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

【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装判官之辈。

B.“胡尘”借指叛军攻势凶猛,此处突出了装判官落入敌军时的危急形势。

C.尾联描写传神,意在表达装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

D.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18.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②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③。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④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②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③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首联集工巧的对仗、生动的夸张、形象的双关、强烈的对比多种修辞于一体,并巧用数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处境。

C.把“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D.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20.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宫阙名。

21.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衣》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

B.《无衣》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诗中主旋律充满战斗的激情。

C.杨炯《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整首诗既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雄劲。

D.杨炯《从军行》中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22.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表达技巧上却有明显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五、小阅读-课内

2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A.《无衣》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在一咏三叹中突显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艺术魅力。

B.《春江花月夜》中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将进酒》诗中多用数字表夸张,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

D.《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此词以悼亡为主题,借生与死、故土与异乡、相逢却不识、相对而又无言等内容,写尽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

参考答案:

1.B

2.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4.C5.B6.A7.①诗歌和叙事相互说明和印证。无论是价值判断、揭示世道还是表达价值观与人生观等的作品,都有对世情的叙述与表达。②许多楚歌借助古文献保存下来,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心理及生活状貌等。③楚歌与其语境高度融合,它与《诗经》一样所表达的善恶褒贬的情感与道德的强烈诉求给人的心灵带来更为强烈的冲击力。8.①形式上,不局限于传统,不断演化,使中国诗歌越来越有生命力,从而走向自由表达。②内容上,遵循诗歌的社会功能,叙述和表达人们的善恶褒贬情感与道德的强烈诉求。

9.C10.(1)重章叠句。反复强调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2)问答句式。“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

(3)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11.C12.景象: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用意:①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②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

13.BE14.(1)特点:前两章句型重复,字面大体相同,只是在关键处变换了几个词语——“子衿"和“子佩”,“我心"和“我思”,“不嗣音"和“不来”。

(2)作用:①内容上,“我心"和“我思”的变换显示了女主人公思念情感的不断深入,“不嗣音"和“不来”的变换写出了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踪影。②情感上,女主人公反复咏唱,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之假设与“子宁”之反问对举,情感在回旋中渐次加强,可以想见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