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赠别诗(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赠别诗(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赠别诗(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赠别诗(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赠别诗(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赠别诗(含解析)诗歌专题训练-------赠别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①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②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③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①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时,黄庭坚作此赠别诗。②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③脊令:鸟名,即鹡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正面描写离别场景,在离家万里的边远之地,兄弟相对,忘记了谪居异乡,暂寓逆旅,但自然界动物的哀啼悲鸣,陡然使他从离别忘情中清醒,掀起感情的波澜。

B.颔联诗人借典故抒发了自己抱负落空的苦闷,转而寄希望于将来在某个雨夜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畅谈人生理想。“对榻凉"中的“凉”字,暗示了兄弟难再见的悲凉。

C.颈联触景生情,“急雪"与“惊风”凸显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

D.这首诗表现出黄庭坚在化用典故上的深厚功力,经过他的锻炼熔铸,显得浑成无迹。由于善用典故,大大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触发了层层的联想,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2.试分析尾联与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插遍茱萸少一人”的异同之处。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①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②。

【注】①伏波:指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汉武帝时,南越相吕嘉反,武帝派路博德前往征讨。又东汉马援也称伏波将军,他去交趾也经过湖南衡阳一带。伏波故道:伏波将军昔日曾经走过的道路,此处喻指柳宗元与刘禹锡南行赴任所经的道路。②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两人在久谪返京后再度被远谪,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禁心生奋勉之意。

C.第五句正话反说,表面说因为官慵疏而招来非议,实是为奸人所谤的愤激。

D.刘梦得返秦京后因写诗嘲讽新贵而再度被贬,第六句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4.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将赴京答李纾赠别

独孤及

胶漆常投分,荆蛮各倦游。帝乡今独往,沟水便分流。

甘作远行客,深惭不系舟。思君带将缓,岂直日三秋。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首诗时空跨度大,既追忆别前的相聚,也写别时的怅惘,还写了别后的思念。

B.以“胶漆”两种黏结之物比喻诗人与朋友情投意合,亲密无间,难舍难分。

C.第一联“常"“各”二字写聚少离多,天各一方,道尽颠沛漂泊的人生之苦。

D.沟水分流,既写眼前的实景,又表达出二人将要分别,可谓景语即情语。

6.本诗尾联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思君"之情的?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①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②,三黜名惭柳士师③。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柳柳州:柳宗元。②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地近长安的颍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③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柳宗元也曾三黜。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酬和诗是古代文人间相互应答、酬谢所作的诗。本诗为酬答柳宗元所作。

B.本诗叙写和柳宗元渡湘水分别,又有感于再次被贬官。

C.中间用典抒情,又借“回雁”“猿啼"抒发离别的伤感凄凉。

D.结尾实写两人吟唱乐府诗《有所思》,言有尽而意无穷。

8.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评价此诗:七句绾合(联结)得有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冬夜赠别友人

卢纶①

愁听千家流水声,相思独向月中行。

侵阶暗草秋霜重,遍郭寒山夜月明。

连年客舍唯多病,数亩田园又废耕。

更送乘轺归上国,应怜贡禹②未成名。

【注】①卢纶:大历十才子之一,一生仕途坎坷。②贡禹:西汉人,以精通经义、品行端正著称,官至御史大夫。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已经远去,而诗人的相思之愁,却正如这“千家流水”,扰人心绪,连绵不断。

B.诗人独自行走在冬夜月色之下,触景生情,心情压抑,更加重了月下独行的愁绪。

C.诗人久居他乡、身体多病、生活贫苦,与仕途不畅的友人可谓同病相怜,故离愁更浓。

D.诗人面对即将归京的友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抒发了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10.有人认为该诗颔联“极富画面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赠别

许浑

眼前迎送不曾休,相续轮蹄似水流。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苏秦六印归何日,潘岳双毛去值秋。莫怪分襟衔泪语,十年耕钓忆沧洲。

【注】①《史记·苏秦列传》:“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②潘岳《秋兴赋》:“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二毛,即双毛,指头发黑白二色相杂。③沧州,滨水的地方,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用“轮蹄”指代眼前如川流不息迎来送往的车马。

B.颔联诗人设想天下若无道路,就无别离之愁,足见其不舍。

C.从颈联可知,这首诗的赠别对象是将要投身仕途的友人。

D.全诗以回忆与友人耕钓的美好时光作结,显得旷达洒脱。

12.这首诗的颈联包含多种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贺兰铦

杜甫

黄雀饱野粟,群飞动荆榛。

今君抱何恨,寂寞向时人。

老骥倦骧首,苍鹰愁易驯。

高贤世未识,固合婴饥贫。

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

悲歌鬓发白,远赴湘吴春。

我恋岷下芋,君思千里莼。

生离与死别,自古鼻酸辛。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比兴、对比的手法为整首诗奠定了离别、伤感的基调,抒发了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B.黄雀,比趋势附利者;骥鹰,比抱才不遇者。“婴"写出了贺兰之困穷,处境艰难。

C.诗歌九、十句记叙送行之意,为下文抒情做铺垫。“反正”暗指代宗还京;风尘暗指战乱不宁。

D.最后两句点题,直抒离别之绪;“生"“死”对举,委婉传达出别后难再重逢的慨叹和劝慰。

14.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归蓝田酬王维给事赠别①

钱起

卑栖却得性,每与白云归。

徇禄仍怀橘②,看山免采薇③。

暮禽先去马,新月待开扉。

霄汉时回首,知音青琐闱④。

【注】①时钱起为蓝田县尉,从长安归蓝田,王维(时任给事中)曾作《送钱少府还蓝田》赠别。②怀橘,《三国志·陆续传》:“续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续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续跪答曰:‘欲归遗母。’”③薇:野菜名。④青琐闱:宫门上用青色装饰的连环花纹,借指朝廷、皇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下句中的“白云"与“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中的“白云"含意有所不同。

B.颔联对仗工整,用典恰切,“仍”“免"二字相承,表意丰富,坐实了“卑栖却得性”这句。

C.颈联上句意谓暮禽归飞,先于钱起离去所乘的马,用于反衬自己公务缠身不得早归的愤懑。

D.前两联自抒怀抱以表心志;后两联叙晚归情景,“暮禽"“新月”“霄汉"扣题中“晚”字。

16.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2.同:都用了想象的手法(虚写、对写法都可)。黄庭坚的“归舟天际常回首",从对象落笔,想象兄长在归舟中常常遥望天际,盼望兄弟归来;王维想象兄弟们登高过佳节,独缺他一人,对他倍加思念的场景。二者都是从对方落笔,比单纯写自己的相思来得更深婉蕴藉,更富有情致。

异:黄庭坚的“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写的是兄弟二人离别之后,兄长对自己的牵挂不舍,并期待兄长常来信慰藉独在异乡的自己。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插遍茱萸少一人",表现的是自己在异乡遥想家乡的兄弟,而自己却不能归去的无奈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B.“将来在某个雨夜”“暗示了兄弟难再见的悲凉"错误。颔联作者感叹什么时候兄弟能长聚相伴,对榻话旧。“夜雨”是归隐的意思。“凉"运用了陶渊明的典故,形容归隐后的逍遥自得。黄庭坚在这里与长兄以退隐相约,表达了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而失望后,想在隐逸与天伦之乐中寻找慰藉的思想。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以及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同:都用了想象的手法(虚写、对写法都可)。

本诗尾联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际,盼望兄弟早日归来。谢朓《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说:“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黄庭坚化用此诗,而在写法上则吸取前人的艺术经验,比单纯写自己的相思来得更深婉蕴藉,更富有情致。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结句从对方落笔,反写兄弟思念自己:“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想象兄弟们登高过佳节,独缺他一人,对他倍加思念的场景。

二者都是从对方落笔,比单纯写自己的相思来得更深婉蕴藉,更富有情致。

异:

黄庭坚的“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意思是,想必兄长你会在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边,频频回首离别的方向,从今后还要多寄来书信安慰天涯断肠的我。写的是兄弟二人离别之后,兄长对自己的牵挂不舍,并期待兄长常来信慰藉独在异乡的自己。

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插遍茱萸少一人",意思是,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表现的是自己在异乡遥想家乡的兄弟,而自己却不能归去的无奈之情。

3.B4.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了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②用典。“濯缨”用《楚辞·渔父》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不禁心生奋勉之意"错误。表达的不是“奋勉”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

故选B。

4.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诗为柳宗元在自己和刘禹锡再度被贬后所作的赠别诗,仕途失意,理想破灭,挚友分别,其感情是悲凄的。

尾联在抒情手法上,“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说不必临河取水,泪水可以洗濯冠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元和十年(815年)二月,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分别从永州、朗州回到长安,满以为劫难已过,对前途充满希望和幻想,谁知不到一个月,却被外放至更为荒僻的远州任职。是年三月,二人打点行装,携家带口,又一次踏上南下之路,此诗是二人在衡阳分别时所作,用“垂泪千行便濯缨”突出悲情的深重。

结合注释可知,“垂泪千行便濯缨"运用《楚辞·渔父》中的典故“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表达了像屈原一样高洁的志向,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5.A6.①直抒胸臆。因思君而衣带渐快人憔悴,直接表达诗人的相思之苦。

②用典。“日三秋"语出《诗经》“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兮”一句,用“岂直(止)"一词夸张地表达了诗人思念之深重与浓烈。

③虚写。想象离别后思君情景,拓宽了诗歌意境。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追忆别前的相聚”错。诗歌首联写了别时的怅惘,后面内容写出别后对友人的思念,诗中没有写“追忆别前的相聚"。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思君带将缓”直接写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因为思念而消瘦了容颜,衣带渐宽,这是直接抒情。

②“岂直日三秋"化用了《诗经》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兮”的诗句,是用典来表达对朋友的深厚感情。用“岂直(止)"一词夸张地表达了诗人思念之深重与浓烈。

③总体上来说,这两句是写诗人和朋友分别后想象自己如何思念朋友的,是虚写,拓宽了诗歌意境。

7.D8.一、二两句,叙述刘柳二人屡遭挫折的经历;三、四句用典抒情明志,自嘲中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五、六两句回到眼前写离别,借“回雁”“猿啼"抒发离别的伤感凄凉;七、八句设想别后无限相思,一纵一收,挽合有力。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实写两人吟唱乐府诗《有所思》”错,“桂江"两句,设想别后情景,是虚写。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结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开头一、二两句,寥寥几笔,就把刘柳二人屡遭挫折的经历勾画出来了。

三、四句承上抒感,而用典入妙。刘禹锡初次遭贬,即谪为连州刺史,途中追贬为朗州司马。此时再贬连州,所以叫做“重临”。关于这次“重临"州政的状况,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下一句,诗人又用了春秋时柳下惠的故事,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这里用以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同时也暗示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的。

第五、六两句,将笔锋从往事的萦回折入眼前的别况。“归目并随回雁尽"句,把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描绘得多么有情有致: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绪,诗境也变而凄厉了。

“桂江”两句,设想别后。“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呵。“有所思",也是古乐府篇名,这里出现,语意双关。最后两句,一纵一收,转折于空际,挽合十分有力。

9.C10.①明亮的月色下,暗草、重霜、寒山,层次鲜明,仿佛一幅山水画,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愁绪。②“侵阶”“遍郭"由近及远,呈现出动态的画面之感,暗含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③“暗草”“月明"明暗对比,色调鲜明,给人以视觉上的画面感。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与仕途不畅的友人可谓同病相怜”错。尾联是写朋友乘车归京,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引发了无限的感慨。没有写友人仕途不畅。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诗句意思是,秋草侵阶,重霜压地,城外寒山耸立,明月高悬。由低到高,层次鲜明,仿佛一幅山水画,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侵阶"为近景,“遍郭”为远景,诗句由近及远,呈现出动态的画面之感,暗含了送别的友人,渐行渐远,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暗草",草的颜色深邃,“月明”,月亮明亮当空,二者明暗对比,色调鲜明,给人以视觉上的画面感。

11.D12.①对友人仕途通达的美好祝愿,诗人用“苏秦六印"的典故,暗含了对友人能在仕途上平步青云的祝愿。

②对友人早日归来的期待及仕途艰难的担忧,“归何日”三字既有对友人早日归来的期待,又暗含对友人仕途之路的担忧。

③对友人华发早生的感慨,诗人用潘岳二毛的典故和“秋"的双关义,委婉抒发对友人早生华发,未老先衰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旷达洒脱”错误,尾联意思是不要责怪离别时眼含泪水,许多年之后过着隐居生活依然忘不了分别之时。作者以想象之笔将过去与未来连接在一起,更添沧桑之感,表现的是悲伤之情,并不是“旷达洒脱"。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苏秦六印”指在苏秦的游说下,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让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理事长,兼任六国的丞相。诗人用“苏秦六印"的典故,暗含了对友人能在仕途上平步青云的祝愿。

②“苏秦六印归何日”意思是就像苏秦身佩六国相印一样新官去上任,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写诗人想着友人何日能荣归故里,作者用“归何日"三字表达对友人早日归来的期待,又暗含对友人仕途之路的担忧。

③“潘岳双毛去值秋”中的“秋"字语带双关,包含对美好年华已逝的悲叹。潘岳32岁见白发,是未老先衰的标志。后用“潘岳鬓”谓中年鬓发初白。美貌盖世的潘岳头发白了依然需要离开,表达了对友人早生华发,未老先衰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13.A14.思想情感:

①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生离与死别,自古鼻酸辛。"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②对朋友的同情和钦佩之情。诗歌写出了他未被世俗赏识的寂寞与无助,写出了他的志节,他甘守饥贫,宁为骥倦鹰驯,不为雀饱群飞。“悲歌鬓发白”则写出了年华易逝却功业未成的遭遇,寄予了作者深深的同情。

③寄寓个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以及中兴大唐的期望。黄雀,比喻趋势附利的人,骥鹰,比喻抱才不遇的人,抒发了自己甘守饥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

④忧国忧民的情怀。“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首句运用比兴、对比的手法”错误,没有对比,描写黄雀吃饱后一起飞走的情形。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生离与死别,自古鼻酸辛",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想到与友人分别后再难相见,内心悲伤。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五、六两句“老骥倦骧首,苍鹰愁易驯”是用老骥、苍鹰的桀骜不驯来比喻贺兰铦不屈的气节和自傲的性格,说朋友贺兰铦宁可骥倦鹰愁,也不趋炎附势。七、八句“高贤世未识,固合婴饥贫"是说朋友贺兰铦是高尚贤能之才,却未被重用,甘守饥贫。第十一、十二句“悲歌鬓发白,远赴湘吴春”,这两句写友人年老体弱,却要远赴湘吴。这些内容表达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钦佩之情,对其年华易逝二功业未成的遭遇,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