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完整_第1页
四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完整_第2页
四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完整_第3页
四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完整_第4页
四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完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四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完整四班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完整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要求: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分,体会方程就是一类非常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控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例如1的天平图,让同学观测。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识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同学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假如同学能主动列出等式,告知同学: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同学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假如同学不能列出等式,那么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例如2的天平图,引导同学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知同学这些式子中的“_”都是未知数;观测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争论和沟通: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认真观测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沟通。要告知同学,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_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同学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_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五、小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示同学们留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_+50=100

_+_=100

像_+50=150、2_=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四班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完整2

教学内容:课本第14页例3,练习四第1-3题,三步计算应用题(一)。

教学目标:

使同学娴熟掌控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会解答简约的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同学分析、推理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

让同学掌控数量关系、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备。

1.板演:

新镇学校三班级有4个班,每个班40人;四班级有114人。三班级和四班级一共有多少人?

2.思路训练。

全班同学口答:

(1)依据条件补充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有8盏灯?

王平同学每天早晨跑500米,跑了5天?

8个打字员共打字1600个?

三班级有160人,四班级有114人?

(2)依据问题找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

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

火车速度是汽车速度的几倍?

香蕉比桔子少多少筐?

买足球共用多少元?

订正第1题,说说解题思路,是怎样分析的。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假如问题不变,转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使其为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应当怎样表示?(同学可能想到,四班级人数不径直给出,改为四班级比三班级少46人。这样改是合理的,但它不是三步计算题了,因此只能改成:四班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老师点明: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三步应用题)

2.出例如3。

新镇学校三班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班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班级和四班级一共有多少人?

(1)审题、理解题意。

同学读题后,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每班40人

三班级:

每班38人共?人

四班级:

(2)分析数量关系。

让同学结合线段图自己分析,并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沟通,说出解题思路和过程。

分析:从最末的问题入手分析,要求三、四班级共有多少人。需要知道三、四班级各有多少人。但题中这两个条件都没有径直告知,因此第一步先算三班级有多少人?40×4=160(人);第二步算四班级有多少人?38×3=114(人);第三步再把这两个班级人数合并起来,160+114=274(人)。就是要求的问题,即三、四班级的总人数。

老师板书:

①三班级有多少人?40×4=160(人)

②四班级有多少人?38×3=114(人)

③三班级和四班级一共有多少人?160+114=274(人)

答:三班级和四班级一共有274人。

刚才的思索方法是从问题入手,找出所需要的条件,然后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末算什么。

大家想一想,假如从题目的条件入手分析,那么题目中哪两个条件有亲密关系?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数量?

(三班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三班级有40×4=160(人);四班级有3个班,每班38人,可以求出四班级有38×3=114(人);最末把两个班级人数合起来,160+114=274(人)就是题中要求的问题。)

3.反馈练习。

假如例3的已知条件不变,把问题改成三班级比四班级多多少人,应当怎样解答?

全班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想的。

小结:

我们解答应用题时,在仔细审题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分析数量关系,掌控分析方法,既要依据条件想问题,得到新的已知数量,也可以依据问题找条件,哪个条件是已知的,哪个条件是未知的,因此要先把未知的条件求出来。这两种分析方法是要常常用到的所以要切实掌控。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

体育老师买了3个排球,每个40元,还买了2个篮球,每个62元,学校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一)》。一共用了多少元?(先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

解答后,同学说说解题思路,并订正。

2.比较题。

(1)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茄子12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黄瓜和茄子共有多少千克?

(2)假如转变其中一个条件,茄子12筐,改为8筐,其余条件和问题不变,应当怎样解答?

同学会涌现的两种解法:

25×8+20×8(25+20)×8

=200+160=45×8

=360(千克)=360(千克)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哪种解法比较简便?

通过争论明确,有些应用题,由于解题思路不同,解题方法就不同,而且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计算题可以用两步计算,这样使得计算比较简便。

同学们想一想,(1)题能否用两步计算?为什么?(从而明确由于两种蔬菜的筐数不一样,也就是当求两个积的和(或差)时,没有相同的因数,就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3.粮店运来25包大米,共重2500千克,运来40袋面粉,共重20__千克,一包大米比一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四、全课总结:

我们今日学习的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约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解答是首先要理解题电,在此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是关键,无论采纳哪种分析方法,都要找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计算时要养成仔细,细心的习惯。

五、作业。

练习四第1~3题。

附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一)

例3新镇学校三班级有4个班,每班40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

人,四班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茄子8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

级和四班级一共有多少人?黄瓜和茄子共多少千克?

每班40人解法一:(1)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三班级:25×8=200(千克)

每班38人共?人(2)运来茄子多少千克?

四班级:20×8=160(千克)

(1)三班级有多少人?(3)共运来黄瓜、茄子多少千克?

40×4=160(人)200+160=360(千克)

(2)四班级有多少人?解法二:(1)每筐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38×3=114(人)25+20=45(千克)

(3)三、四班级共有多少人?(2)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160+114=274(人)45×8=360(千克)

答:三、四班级共有274人。答: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360千克。

四班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完整3

1、探究乘法的结合律要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依托。下面请老师们见教材19页探究部分,教材是通过比较2个同学的不同解题方法,发觉规律的。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所说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指群体策略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不同同学的不同策略,来发觉其中的规律,而不是要求每个同学都需要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

2、猜想、举例、验证必不可少。与学习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一样,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也要经过猜想、举例、验证的过程。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已有所渗透。

3、运算律的字母描述形式,可以尝试放手。在教学第一单元时,由于同学是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老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本学习本单元时,由于同学已经有了用字母表式规律的阅历,所以老师可尝试着放手,让同学自己去摸索,去表达。

4、关注同学已有的阅历和认知基础,找准迁移点。同学有了第一单元学习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阅历,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应当说难度不大。因此,老师要尽量放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同学自主地猎取知识。在组织教学方面,由于本单元教材的呈现形式及教法渗透方面,与上单元很相像,因此,可参照第一单元的教学流程去组织学习活动(比如说,猜想——举例——验证)

5、运算律的探究、理解、运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规律的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对运算律的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探究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从字面意义上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会探究方法,理解定律的意义。当然作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也即规律的记忆,这是须要的,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6、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敏捷应用,有利于提高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四班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完整4

学习内容:P61页例5

学习目标: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出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改变规律。

学习重难点: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改变规律

一、【知识链接】

1、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2、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3、比较以下每组数的大小。

0.54○0.5402.8○2.8003.26○32.66.19○61.9

小结: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没有变,是由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改变。

二、【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第61页例5,回答下列问题:

①0.009米=()毫米

②0.09米=()毫米

③0.9米=()毫米

④9米=()毫米

三、【合作探究】

1、从上往下观测,从0.009米变成0.09米,小数点向移动了位,即长度由毫米变成了毫米,长度到原数的倍。因此,小数点向移动一位,小数就到原数的倍。同理,比较①和③,小数点向移动了位,即长度由毫米变成了毫米,长度到原数的倍。比较①和④,小数点向移动了位,即长度由毫米变成了毫米,长度到原数的倍。

从下往上观测,小数点的位置依次向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

2、练习:4.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向右移动两位是()

0.30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是3.05,向左移动()是0.0305,向()移动()是305,向()移动()是30.5。

3、小结:小数点移动要牢记:右移,左移。移动一(二、三……)位是扩大(或缩小)10(100、1000……)倍,位数不够用补位。

四、【拓展延伸】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断?移动的位数决断什么?

五、【课堂小结】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

六、【课堂检测】

1、填空

(1)把6.2扩大()倍是62。

(2)把59缩小到它的()是0.59。

(3)0.28去掉小数点得(),原数扩大了()倍。

(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2、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

(2)、3.69扩大1000倍是36.9。()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四班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完整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同学在详细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旧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约的方程。

2.使同学在观测、分析、抽象、概括和沟通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阅历,培育独立思索,主动与他人合作沟通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旧是等式”。

教学难点:

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约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日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天平图,你能依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

提问: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假如将天平的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

谈话:现在天平复原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