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1页
2024届河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2页
2024届河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3页
2024届河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4页
2024届河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届河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文言文阅读

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复习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十年,越王请大夫种而问曰:“吾今欲奉不羁之计,以雪吾之宿仇,何行而功乎?”大夫种曰:“夫欲报怨复仇破吴灭敌者有九术君王察焉。”遂献九术,皆纳之。越王使木工三千余人入山伐木,得天生神木一双,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吴王大悦。遂受而起姑苏之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民疲士苦,人不聊生。十一年,越王仰观天文,集察纬宿,历象四时,虚设八仓,从阴收贮,望阳出粜,三年粮增五倍,越国炽富。十二年,越王谓大夫种白:“孤闻吴王淫而好色,惑乱沉湎,不领政事。”乃使相工索国中,得西施、郑旦。乃使相国范蠡进,吴王大悦,遂受其女。十四年,范蠡曰:“行阵队伍军鼓之事,吉凶决在其工。今闻越有女子,出于南林,国人称善。愿王请之。”越王乃使使聘之,问以剑戟之术,号曰越女。乃命五校之队长、高才习之,以教军士。

(节选自赵晔《吴越春秋》)

材料二:

命令相①曰:“大夫蠡、大夫种,越王与此二大夫谋伐吴,遂灭之,雪会稽之耻,卒为霸主。孔子曰:‘殷有三仁。’今以越王之贤,与蠡、种之能,此三人者,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其于君何如?”

仲舒伏地再拜,对曰:“仲舒智褊而学浅,不足以决之。虽然,王有问于臣,臣不敢不悉以对,礼也。臣仲舒闻,昔者,鲁君问于柳下惠曰:‘我欲攻齐,何如?’柳下惠对曰:‘不可。’退而有忧色,曰:‘吾闻之也,谋伐国者,不问于仁人也。此何为至于我?’但见问而尚羞之,而况乃与为诈以伐吴乎?其不宜明矣。以此观之,越本无一仁,而安得三仁?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无为而习俗大化,可谓仁圣矣,三王②是也。《春秋》之义,贵信而贱诈。诈人而胜之,虽有功,君子弗为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童子言羞称五霸,为其诈以成功,苟为而已也。五霸者比于他诸侯为贤者,比于仁贤,何贤之有?”

(节选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①命令相:命令,此处是“询问”之意。相,指董仲舒,当时任胶西王的相。②三王:此指夏、商、周三代君王,即夏禹、商汤、周文王。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欲报A怨B复仇C破D吴灭E敌者F有G九术H君王I察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羁,文中是才质高远、不可拘系的意思,与“放荡不羁”中的“不羁”含义相同。

B.宿,指恒星,古人分星象为二十八星宿,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中的“参”“井”。

C.使使,指派遣使者,与《苏武传》中“单于使使晓武”的“使使”含义、用法相同。

D.明,文中是明显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中“明于治乱”的“明”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王一心报复吴国,洗雪会稽山上的耻辱,于是向大夫文种询问可行的办法,文种为他出谋划策,并与范蠡一起,辅助越王,复兴越国。

B.范蠡认为应提高将士们的作战技能,于是向越王推荐了一名善于使用剑戟的女子,越王听从了建议,并命令五校队长、高才向她学习,并加以推广。

C.在胶西王看来,越王与范蠡、文种君臣同心,谋划攻打吴国,最终使越国称霸,因此十分推崇这三个人,以“仁”赞许,并询问董仲舒的看法。

D.鲁国君主询问柳下惠是否可以攻打齐国,柳下惠认为不可以;但是柳下惠又担心自己因为仁义而不同意攻打的说法会影响君主的判断。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尺童子言羞称五霸,为其诈以成功,苟为而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董仲舒认为越国君臣三人是依靠欺诈他人才成功的,因此不能称之为“仁”。你如何反驳他的看法?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隐,字义山,怀州人也。令狐楚奇其才,使游门下,授以文法,遇之甚厚。

开成二年,高锴知贡举,楚善于锴,奖誉甚力,遂擢进士。又中拔萃,楚又奏为集贤校理。楚出,王茂元镇河阳,素爱其才,表掌书记,以子妻之。除侍御史。茂元为李德裕党,士流嗤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摈之。来京都久不调更依桂林总管郑亚府为判官后随亚谪循州三年始回。归穷于宰相绹①,绹恶其忘家恩,放利偷合,从小人之辟,谢绝殊不展分。重阳日,因诣厅事,留题云:“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又云:“郎君官重施行马,东阁无因许再窥。”绹见之,恻然,延补太学博士。柳仲郢节度中州,辟为判官。未几,入拜检校吏部员外郎。罢,客荥阳,卒。

商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难事隐。及从楚学,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而旨能感人,人谓其横绝前后。初得大名,薄游长安,尚希识面,因投宿逆旅,有众客方酣饮,赋《木兰花》诗,就呼与坐,不知为商隐也。后成一篇云:“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客问姓名,大惊称罪。时白乐天老退,极喜商隐文章,曰:“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白死数年,生子,遂以“白老”名之。既长,殊鄙钝,温飞卿戏曰:“以尔为侍郎后身,不亦忝也?”后更生子,名衮师,聪俊。商隐诗云:“衮师我娇儿,英秀乃无匹”此或其后身也?商隐文自成一格,后学者重之,谓“西昆体”也。

(节选自《唐才子传》,有删节)

①宰相绹:即令狐绹,令狐楚之子。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京都久/不调/更依桂林总管郑亚府/为判官/后随亚谪/循州三年/始回

B.来京都/久不调/更依桂林总管/郑亚府为判官/后随亚谪循州/三年始回

C.来京都久/不调/更依桂林总管/郑亚府为判官/后随亚谪/循州三年/始回

D.来京都/久不调/更依桂林总管郑亚府/为判官/后随亚谪循州/三年始回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官员的选拔任命,有专门的称谓,“擢”意为选拔,“辟”意为征召做官,“拜”意为授予官职,“除”和“罢”意为解除官职。

B.“贡举”指科举测试,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到清光绪年间,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余年。

C.“西昆派”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诗歌流派,艺术上大多师法晚唐诗人李商隐,将其雕采巧丽、声律和谐的风格称为“西昆体”。

D.白乐天即白居易,字乐天,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狐楚惊异于李商隐的才能,让他在自己门下学习,教给他做文章的方法,待他很优厚。李商隐能成为进士和令狐楚不无关系。

B.李商隐所处的时代,党争激烈,李商隐后来得到了王茂元的赏识,这样自然也就为令狐绹所憎恶。

C.为了让令狐绹谅解自己,李商隐发挥了自己的长处,用诗歌打动令狐绹,令狐绹看李商隐的题诗后动了恻隐之心。

D.李商隐有一个儿子,长大了很愚钝,温飞卿开玩笑说他作为李商隐的后人难道不感到惭愧吗?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王茂元镇河阳,素爱其才,表掌书记,以子妻之。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13.李商隐写文作诗喜欢堆砌典故旧事,人称“獭祭鱼”。请指出《锦瑟》一诗中所用的两个典故或传说。(5分)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卫侯使孙桓子、石稷、宁相、向禽将侵齐,与齐师遇。石子欲还。桓子曰:“不可。以师伐人,遇其师而还,将谓君何若知不能,则如无出。今既遇矣,不如战也。”卫师败绩。石稷曰:“师败矣,子不少须,众惧尽。子丧师徒,何以覆命”皆不对。又曰:“子,国卿也。陨子,辱矣。子以众退,我乃止此。”石稷且告车来甚众。齐师乃止,次于鞠居。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

孙桓子遂如晋乞师,臧宣叔亦如晋乞师,皆主邵克。晋侯许之七百乘。邵克曰:“此城濮之赋也。”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请八百乘。”许之。邵克将中军,士燮佐上军,来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

及卫地,韩厥将斩人,邵克驰,将救之。至,则既斩之矣。邵克使速以徇,告其仆曰:“吾以分谤也。”

(节选自《左传·成公二年》,有删改)

材料二:

或曰;郤子言,不可不察也,非分谤也。韩子之所斩也,若罪人,则不可救,救罪人,法之所以败也,法败则国乱;若非罪人则不可劝之以徇劝之以徇是重不辜也,重不辜,民所以起怨者也,民怨则国危。郤子之言,非危则乱,不可不察也。且韩子之所斩若罪人,郤子奚分焉斩若非罪人,则已斩之矣,而御子乃至,是韩子之谤已成而邵子且后至也。夫郤子曰“以徇”,不足以分斩人之谤,而又生徇之谤。是子言分谤也肯者纣为炮烙,崇侯、恶来又曰斩涉者之胫也,奥分于纣之谤且民之望于上也甚矣,韩子弗得,且望郤子之得之也;今邵子俱弗得,则民绝望于上矣。故曰:郁子之言非分谤也,益谤也。且郤子之往救罪也,以韩子为非也;不道其所以为非,而劝之“以徇”,是使韩子不知其过也。夫下使民望绝于上,又使韩子不知其失,吾未得郤子之所以分谤者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①臧宣叔:鲁国大夫。②郁子:指材料一中的邵克。③韩子;指材料一中的韩厥。④崇侯,恶来:前者为商朝属国崇的首领,后者为商纣王的宠臣。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若A非罪B人C则不可D劝之E以徇F劝之G以徇H是重不辜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乘,古时一车三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四人,步卒七十二人。

B.“臧宣叔逆晋师”与“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逆”意思不同。

C.“邵子奚分焉”中的“奚分”与“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中的“何操”结构相同。

D.“益谤也”与“武益愈”(《汉书·苏武传》)两句中的“益”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卫国的军队与齐国的军队相遇时,石稷想要撤军。此时,孙桓子不同意,并建议应与齐国军队作战。

B.卫国军队战败之后,石稷先不止一次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后又发出通告.说援军的兵车来了不少,

C.邵克认为,在城濮之战中,晋国动用八百辆兵车;自己去救援鲁国与卫国,也需要同样数量的兵车。

D.邵克认为将韩厥所杀之人的尸体在军中示众可以替韩厥“分谤”。对此,韩非子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驳斥。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国卿也。陨子,辱矣。(4分)

(2)不道其所以为非,而劝之“以徇”,是使韩子不知其过也。(4分)

14.韩非子以“昔者纣为炮烙,崇侯、恶来又曰斩涉者之胫也,奚分于纣之谤”作类比,其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馀里,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原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臣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佃作,是指从事农业、从事耕作。古文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耕耘、稼穑、拽耙扶犁等。

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与《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相同。

C.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一致,其中“素”指“空,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

D.“所以自为也”中“所以”一词的理解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中的“所以”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和对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

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

C.文本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述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

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4分)

(2)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4分)

14.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其他过人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3分)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顺昌为人刚方贞介,疾恶如仇。魏大中被逮,道吴门,顺昌出饯,与同卧起者三日,许以女聘大中孙。旗尉屡趣行,顺昌瞋目曰:“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归语忠贤,我故吏部郎周顺昌也。”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节选自《明史·周顺昌传》)

材料二:

五人者,盖当周公(周顺昌)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一鹭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顺昌好A为德B于乡C有冤抑D及郡中E大利害F辄为所司G陈说H以故士民I德顺昌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趣,指催促,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的“趣”词义不相同。

B.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前,指走上前,与《石钟山记》“舟行适临汝”的“舟”用法相同。

D.私人,文中指因私利相依附的人,所指就是材料一中的一鹭等人。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顺昌瞪着眼睛责问旗尉:“难道你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不怕死的男子吗”,并要求旗尉回去向魏忠贤直言通报自己的姓名。

B.旗尉高声叫嚷“东厂拿人”,并把铁锁往地上一扔,哗啦啦地作响,没想到更加激怒群众,众人穷追猛打,打死、重伤旗尉。

C.五人抗议周顺昌被捕,被正义所激励而死之时,本郡的士大夫们就向当局请求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

D.五人临刑的时候,慷慨自若,谈笑着死去。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有人把他们的头买下,才与身体合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魏大中被逮,道吴门,顺昌出饯,与同卧起者三日,许以女聘大中孙。(4分)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4分)

14.两则材料记述了同一个事件,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3分)

文言文阅读

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复习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十年,越王请大夫种而问曰:“吾今欲奉不羁之计,以雪吾之宿仇,何行而功乎?”大夫种曰:“夫欲报怨复仇破吴灭敌者有九术君王察焉。”遂献九术,皆纳之。越王使木工三千余人入山伐木,得天生神木一双,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吴王大悦。遂受而起姑苏之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民疲士苦,人不聊生。十一年,越王仰观天文,集察纬宿,历象四时,虚设八仓,从阴收贮,望阳出粜,三年粮增五倍,越国炽富。十二年,越王谓大夫种白:“孤闻吴王淫而好色,惑乱沉湎,不领政事。”乃使相工索国中,得西施、郑旦。乃使相国范蠡进,吴王大悦,遂受其女。十四年,范蠡曰:“行阵队伍军鼓之事,吉凶决在其工。今闻越有女子,出于南林,国人称善。愿王请之。”越王乃使使聘之,问以剑戟之术,号曰越女。乃命五校之队长、高才习之,以教军士。

(节选自赵晔《吴越春秋》)

材料二:

命令相①曰:“大夫蠡、大夫种,越王与此二大夫谋伐吴,遂灭之,雪会稽之耻,卒为霸主。孔子曰:‘殷有三仁。’今以越王之贤,与蠡、种之能,此三人者,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其于君何如?”

仲舒伏地再拜,对曰:“仲舒智褊而学浅,不足以决之。虽然,王有问于臣,臣不敢不悉以对,礼也。臣仲舒闻,昔者,鲁君问于柳下惠曰:‘我欲攻齐,何如?’柳下惠对曰:‘不可。’退而有忧色,曰:‘吾闻之也,谋伐国者,不问于仁人也。此何为至于我?’但见问而尚羞之,而况乃与为诈以伐吴乎?其不宜明矣。以此观之,越本无一仁,而安得三仁?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无为而习俗大化,可谓仁圣矣,三王②是也。《春秋》之义,贵信而贱诈。诈人而胜之,虽有功,君子弗为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童子言羞称五霸,为其诈以成功,苟为而已也。五霸者比于他诸侯为贤者,比于仁贤,何贤之有?”

(节选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①命令相:命令,此处是“询问”之意。相,指董仲舒,当时任胶西王的相。②三王:此指夏、商、周三代君王,即夏禹、商汤、周文王。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欲报A怨B复仇C破D吴灭E敌者F有G九术H君王I察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羁,文中是才质高远、不可拘系的意思,与“放荡不羁”中的“不羁”含义相同。

B.宿,指恒星,古人分星象为二十八星宿,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中的“参”“井”。

C.使使,指派遣使者,与《苏武传》中“单于使使晓武”的“使使”含义、用法相同。

D.明,文中是明显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中“明于治乱”的“明”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王一心报复吴国,洗雪会稽山上的耻辱,于是向大夫文种询问可行的办法,文种为他出谋划策,并与范蠡一起,辅助越王,复兴越国。

B.范蠡认为应提高将士们的作战技能,于是向越王推荐了一名善于使用剑戟的女子,越王听从了建议,并命令五校队长、高才向她学习,并加以推广。

C.在胶西王看来,越王与范蠡、文种君臣同心,谋划攻打吴国,最终使越国称霸,因此十分推崇这三个人,以“仁”赞许,并询问董仲舒的看法。

D.鲁国君主询问柳下惠是否可以攻打齐国,柳下惠认为不可以;但是柳下惠又担心自己因为仁义而不同意攻打的说法会影响君主的判断。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尺童子言羞称五霸,为其诈以成功,苟为而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董仲舒认为越国君臣三人是依靠欺诈他人才成功的,因此不能称之为“仁”。你如何反驳他的看法?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分析文言文分别节选自赵晔《吴越春秋》和董仲舒的《泰秋繁露》。《吴越春秋》记录了越国对内富国强兵、对外削弱吴国的策略,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认为越王靠行诈而称霸不足以为“仁”,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和思考历史事件,并力图夯实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10.CFH解答:“报怨复仇”和“破吴灭敌”是并列结构,故C处断开;“者”表示停顿,故F处断开;“有九术”,动宾结构,语意完整,“君王察焉”另起一句,故H处需要断开。(每处1分)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1.A解答:A项,“放荡不羁”中的“不羁”是“行为不遵循礼法”,与文中“不羁”含义不同。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实词,并依据文意判断的能力。

12.D解答:“柳下惠又担心自己因为仁义而不同意攻打的说法会影响君主的判断”错误。由原文“‘吾闻之也,谋伐国者,不问于仁人也。此何为至于我?’”可知,柳下惠认为国君谋划讨伐其他国家,是不会询问仁爱的人的;而鲁国国君却来问他,柳下惠认为这是羞耻,是在担心他自己是否仁义不够。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理解句意的能力。

13.解析:(1)仁爱的人,端正自己的道义而不谋求利益,修养自己的理念而不急于追求功效。(“正”“谋”“修”各1分,句意1分)

(2)小孩子言谈中以提及五霸为羞耻,因为他们用欺诈手段获得成功,(只是)暂且有所作为罢了。(“羞”“为”“苟”各1分,句意1分)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4.解析:①吴国君主本身就耽于享乐,才使得越国有可乘之机。②越王矢志复仇,善纳谏言,发展生产,是有为明君,并非欺诈。③文种、范蠡积极进谏,训练兵力,是辅佐的贤臣,也并非欺诈。(每点1分)(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综合理解能力以及信息筛选能力,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十年,越王请来大夫文种而问他:“现在我想实行您高远的计策,以消除我的宿仇旧恨,怎样做才能成功呢?”大夫文种说:“想要报仇雪恨,攻破吴国消灭敌人,有九种办法,(希望)大王明察。”于是进献九种计策,都被采纳了。越王派木工三千多人进山砍伐树木,发现两棵天然生长的神奇树木,于是(越王)就派大夫文种将它们献给吴王,吴王十分高兴。(吴王)就接受了这些木材而建造姑苏台。花了三年时间收集材料,用了五年才造成,高得二百里外都可以望见。百姓疲惫,士人劳苦,民不聊生。十一年,越王仰观天文,组织人员观察天上的星宿,推算历法观测天象以确定四季交替的时刻,在四面八方设置了宽敞的仓库,根据阴阳的变化来储藏粮食或卖出粮食,三年之间粮食收成增加了五倍,越国于是繁荣昌盛十分富足。十二年,越王对大夫文种说:“我听说吴王荒淫好色,糊涂昏乱而沉溺于酒,不理政务。”于是就派观相术士在国内寻觅,选得了西施、郑旦。于是派相国范蠡去进献,吴王十分高兴,就接受了越国的美女。十四年,范蠡说:“军队行列的编排、军队的编制以及击鼓进退之类的事情,吉凶成败取决于将士的技术是否高超。现在我听说越国有个女子,出生于南林,国人都称道她剑术高超。希望大王去请她来。”越王就派使者去聘请她,向她请教使用剑戟的技术,称她为越女。于是就命令各支部队的队长和才能较高的人向越女学习剑术,然后把它教给战士。

材料二:

胶西王问董仲舒:“越国的大夫范蠡、大夫文种,越王勾践跟这两位大夫谋划讨伐吴国,最终把吴国灭掉,洗雪了他被围困在会稽山上的耻辱,终于成为霸主。孔子说:‘殷代有三个仁人。’而今越王有贤德,范蠡和文种又有贤能,这三个人,我也认为是越国的三个仁人。那么您认为怎么样呢?”

董仲舒伏在地上,拜了两拜,回答说:“我的见识狭小而学问浅薄,不足以决断您的疑虑。即使这样,君王有问题来问我,我不敢不将我所知道的尽力回答,这是礼的要求。我听说,从前,鲁国国君问柳下惠:‘我想要攻打齐国,你认为怎么样?’柳下惠回答说:‘不可以。’回家后,柳下惠脸上显出忧虑的表情,说:‘我听说,国君谋划讨伐别的国家,不会询问仁人。鲁国国君为什么来问我呢?’(柳下惠)只是被国君询问,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大夫范蠡等跟国君在一起策划诈谋去讨伐吴国呢?他们的行为不符合仁义之道,这是明显的。从这一点来看,越国本来没有一个仁人,又怎么能说有三个仁人呢?仁爱的人,端正自己的道义而不谋求利益,修养自己的理念而不急于追求功效。他们好像没有什么作为却大大地改变了社会的习俗风貌,可以说是仁圣的人,夏禹、商汤、周文王就是这种人。《春秋》所包含的道理,是重视信用而轻视欺诈。欺诈别人而获得胜利,即使有功绩,但君子不屑去做。所以在孔子门下,小孩子言谈中以提及五霸为羞耻,因为他们用欺诈手段获得成功,(只是)暂且有所作为罢了。五霸只不过比其他诸侯有贤能而已,可是比起仁圣的人,怎么说得上贤能呢?”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隐,字义山,怀州人也。令狐楚奇其才,使游门下,授以文法,遇之甚厚。

开成二年,高锴知贡举,楚善于锴,奖誉甚力,遂擢进士。又中拔萃,楚又奏为集贤校理。楚出,王茂元镇河阳,素爱其才,表掌书记,以子妻之。除侍御史。茂元为李德裕党,士流嗤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摈之。来京都久不调更依桂林总管郑亚府为判官后随亚谪循州三年始回。归穷于宰相绹①,绹恶其忘家恩,放利偷合,从小人之辟,谢绝殊不展分。重阳日,因诣厅事,留题云:“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又云:“郎君官重施行马,东阁无因许再窥。”绹见之,恻然,延补太学博士。柳仲郢节度中州,辟为判官。未几,入拜检校吏部员外郎。罢,客荥阳,卒。

商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难事隐。及从楚学,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而旨能感人,人谓其横绝前后。初得大名,薄游长安,尚希识面,因投宿逆旅,有众客方酣饮,赋《木兰花》诗,就呼与坐,不知为商隐也。后成一篇云:“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客问姓名,大惊称罪。时白乐天老退,极喜商隐文章,曰:“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白死数年,生子,遂以“白老”名之。既长,殊鄙钝,温飞卿戏曰:“以尔为侍郎后身,不亦忝也?”后更生子,名衮师,聪俊。商隐诗云:“衮师我娇儿,英秀乃无匹”此或其后身也?商隐文自成一格,后学者重之,谓“西昆体”也。

(节选自《唐才子传》,有删节)

①宰相绹:即令狐绹,令狐楚之子。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京都久/不调/更依桂林总管郑亚府/为判官/后随亚谪/循州三年/始回

B.来京都/久不调/更依桂林总管/郑亚府为判官/后随亚谪循州/三年始回

C.来京都久/不调/更依桂林总管/郑亚府为判官/后随亚谪/循州三年/始回

D.来京都/久不调/更依桂林总管郑亚府/为判官/后随亚谪循州/三年始回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官员的选拔任命,有专门的称谓,“擢”意为选拔,“辟”意为征召做官,“拜”意为授予官职,“除”和“罢”意为解除官职。

B.“贡举”指科举测试,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到清光绪年间,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余年。

C.“西昆派”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诗歌流派,艺术上大多师法晚唐诗人李商隐,将其雕采巧丽、声律和谐的风格称为“西昆体”。

D.白乐天即白居易,字乐天,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狐楚惊异于李商隐的才能,让他在自己门下学习,教给他做文章的方法,待他很优厚。李商隐能成为进士和令狐楚不无关系。

B.李商隐所处的时代,党争激烈,李商隐后来得到了王茂元的赏识,这样自然也就为令狐绹所憎恶。

C.为了让令狐绹谅解自己,李商隐发挥了自己的长处,用诗歌打动令狐绹,令狐绹看李商隐的题诗后动了恻隐之心。

D.李商隐有一个儿子,长大了很愚钝,温飞卿开玩笑说他作为李商隐的后人难道不感到惭愧吗?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王茂元镇河阳,素爱其才,表掌书记,以子妻之。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13.李商隐写文作诗喜欢堆砌典故旧事,人称“獭祭鱼”。请指出《锦瑟》一诗中所用的两个典故或传说。(5分)

9.D10.A11.D12.(1)王茂元镇守河阳,一向爱惜李商隐的才华,上表让他担任掌书记,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2)我们应社中品行成为读书人表率的人,为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财物)为他送行。13.典故:“庄周梦蝶”“望帝化鹃;传说:蚌珠圆缺随月亮盈亏变化,南海鲛人泣泪成珠。

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更依桂林总管郑亚府”句意为:他就又投靠桂林总管郑亚。句中的“桂林总管郑亚府”作“依”的宾语,所以应在“郑亚府”后停顿,排除B、C项。“来京都久不调”意为:李商隐来到京城,很久未获官职。“久”的意思是“很久”,作“不调”的状语,这句话是说李商隐很久未获官职。所以应在“久”之前停顿,排除A项。

故选D。

10.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解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除’和‘罢’意为解除官职”错。“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故选A。

1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

D项,“作为李商隐的后人”错。原文,“时白乐天老退,极喜商隐文章,曰:‘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白死数年,生子,遂以‘白老’名之。既长,殊鄙钝,温飞卿戏曰:‘以尔为侍郎后身,不亦忝也?’”据此可知:温飞卿是说此儿作为白居易的转世之身,而不是说是作为李商隐的后人。

故选D。

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句子翻译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要注意重要实词的意思,尤其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还要注意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句式等是否译对。第一句关键点:“镇”,镇守;“素”,一向;“表”,上表;“妻”,以女嫁人、把女儿嫁给他。第二句关键点:“行为”,品行成为;“先”,表率;“声义”,伸张正义;“敛”,募集。

13.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指出《锦瑟》一诗中所用的两个典故或传说。首先要读懂并数倍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然后从诗中找到运用典故或传说的诗句,答出该典故或传说的内容。

李商隐《锦瑟》一诗中用了四个典故,分别是“庄周蝶梦”、“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

典故一:“庄生晓梦迷蝴蝶”用的是庄周蝶梦。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情境。

典故二:“望帝春心托杜鹃”用的是杜鹃啼血。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述殷切的思念。

典故三:“沧海月明珠有泪”用的是沧海珠泪。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计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抒发一种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仇恨。

典故四:“蓝田日暖玉生烟”用的是良玉生烟。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述一种复杂的惆怅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也有一丝的感伤。

所以本题解析为:典故:“庄周梦蝶”“望帝化鹃;传说:蚌珠圆缺随月亮盈亏变化,南海鲛人泣泪成珠。

参考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是怀州人。令狐楚认为他才能出众,让他跟随在自己的门下,教给他作文之法,给他优厚的待遇。

开成二年高锴主持贡举,令狐楚与高锴交好,他在高锴面前极力夸赞李商隐,于是李商隐被选拔为进士。又中了书判拔萃科。令狐楚又奏请让李商隐任集贤校理。令狐楚罢相出朝期间,王茂元镇守兴元,他一向喜爱李商隐的文才,就上表奏请让他做掌书记,并把女儿嫁给他为妻。李商隐被授予侍御史的官职。因王茂元是李德裕党人,文士们就嘲笑谴责李商隐,认为他欺诈无德,品行低劣,一起排斥他。李商隐来到京城,很久未获官职。他就又投靠桂林总管郑亚,在幕府中任判官,后来又随着郑亚贬官到了循州,三年后才回京。李商隐归朝后受到宰相令狐绹的追究,令狐绹恨他忘了令狐家的恩情,见利忘义,苟且迎合,接受小人征辟,就拒绝与他见面,一点也不留余地。重阳节那天,李商隐就来到令狐绹的衙厅,留下题诗:“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又题道:“郎君官重施行马,东阁无因许再窥。”令狐绹见到诗后动了恻隐之心,就补授他为太学博士。李商隐刚直廉洁令人敬畏,他出任广州都督,有人袖藏黄金来贿赂他,李商隐拒绝他说:“我的性格本来就是这样,难以改变,不是怕此事被人发觉。”不久,他又入朝当了检校吏部员外郎。任期满后,客居荥阳去世。柳仲郢指挥中州,征召李商隐担任判官。不久,入朝授予检校吏部员外郎的官职。解除官职,客居荥阳,去世了。

李商隐善长写诗,写文章瑰丽豪迈奇崛拟古,用词难涩含蓄朦胧。等到他跟令狐楚学习后,诗句清丽不足,繁缛太过。每当李商隐写文章时,总要查阅书籍,他把书籍排列左右号称“獭祭鱼”。而他的文章旨趣很能打动读者,人们称他的文笔空前绝后。当初有大的名声时,李商隐为薄禄而宦游在长安,还很少与人见面,就在旅馆投宿。当时,有很多客人正在畅快地饮酒,李商隐写了《木兰花》一诗,就含李商隐与他一起坐,但不认识是李商隐。后来写成一首诗:“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客人问他姓氏名谁,大为吃惊,连连称罪。

当时白居易年老谦退,非常喜爱李商隐的诗文,说:“我死后,转世能当你的儿子就够了。”白居易死了几年后,李商隐家生了儿子,就把这孩子起名为“白老”。白老长大了,非常鄙陋迟钝,温庭筠跟他开玩笑说:“以你为白居易侍郎的转世之身,不也太惭愧了吗?”后来李商隐家又生了个儿子,起名叫衮师,聪明过人。李商隐写诗道:“衮师我娇儿,英秀乃无匹。”衮师也许是白居易的转世之身吧。李商隐的文章自成一格,后代学诗文的人十分重视,称为“西昆体”。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卫侯使孙桓子、石稷、宁相、向禽将侵齐,与齐师遇。石子欲还。桓子曰:“不可。以师伐人,遇其师而还,将谓君何若知不能,则如无出。今既遇矣,不如战也。”卫师败绩。石稷曰:“师败矣,子不少须,众惧尽。子丧师徒,何以覆命”皆不对。又曰:“子,国卿也。陨子,辱矣。子以众退,我乃止此。”石稷且告车来甚众。齐师乃止,次于鞠居。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

孙桓子遂如晋乞师,臧宣叔亦如晋乞师,皆主邵克。晋侯许之七百乘。邵克曰:“此城濮之赋也。”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请八百乘。”许之。邵克将中军,士燮佐上军,来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

及卫地,韩厥将斩人,邵克驰,将救之。至,则既斩之矣。邵克使速以徇,告其仆曰:“吾以分谤也。”

(节选自《左传·成公二年》,有删改)

材料二:

或曰;郤子言,不可不察也,非分谤也。韩子之所斩也,若罪人,则不可救,救罪人,法之所以败也,法败则国乱;若非罪人则不可劝之以徇劝之以徇是重不辜也,重不辜,民所以起怨者也,民怨则国危。郤子之言,非危则乱,不可不察也。且韩子之所斩若罪人,郤子奚分焉斩若非罪人,则已斩之矣,而御子乃至,是韩子之谤已成而邵子且后至也。夫郤子曰“以徇”,不足以分斩人之谤,而又生徇之谤。是子言分谤也肯者纣为炮烙,崇侯、恶来又曰斩涉者之胫也,奥分于纣之谤且民之望于上也甚矣,韩子弗得,且望郤子之得之也;今邵子俱弗得,则民绝望于上矣。故曰:郁子之言非分谤也,益谤也。且郤子之往救罪也,以韩子为非也;不道其所以为非,而劝之“以徇”,是使韩子不知其过也。夫下使民望绝于上,又使韩子不知其失,吾未得郤子之所以分谤者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①臧宣叔:鲁国大夫。②郁子:指材料一中的邵克。③韩子;指材料一中的韩厥。④崇侯,恶来:前者为商朝属国崇的首领,后者为商纣王的宠臣。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若A非罪B人C则不可D劝之E以徇F劝之G以徇H是重不辜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乘,古时一车三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四人,步卒七十二人。

B.“臧宣叔逆晋师”与“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逆”意思不同。

C.“邵子奚分焉”中的“奚分”与“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中的“何操”结构相同。

D.“益谤也”与“武益愈”(《汉书·苏武传》)两句中的“益”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卫国的军队与齐国的军队相遇时,石稷想要撤军。此时,孙桓子不同意,并建议应与齐国军队作战。

B.卫国军队战败之后,石稷先不止一次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后又发出通告.说援军的兵车来了不少,

C.邵克认为,在城濮之战中,晋国动用八百辆兵车;自己去救援鲁国与卫国,也需要同样数量的兵车。

D.邵克认为将韩厥所杀之人的尸体在军中示众可以替韩厥“分谤”。对此,韩非子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驳斥。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国卿也。陨子,辱矣。(4分)

(2)不道其所以为非,而劝之“以徇”,是使韩子不知其过也。(4分)

14.韩非子以“昔者纣为炮烙,崇侯、恶来又曰斩涉者之胫也,奚分于纣之谤”作类比,其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10.CFH(每处1分)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若非罪人”与前文“若罪人”对举,应在C处断句;“则不可劝之以徇”意思表述完整,应在“F”处断句;“劝之以徇”与前文意思形成转折,且后文“是”是停顿的标志,所以在“H”处断句。

11.A(3分)

“一车三马”错,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配甲士四人”错,配甲士三人。

12.C(3分)

“在城濮之战中,晋国动用八百辆兵车”错,由原文可知,在城濮之战中,晋国动用七百辆兵车。

13.(1)您,是国家的卿。损失了您(您牺牲了),就是一种羞耻了。(“子”“陨”各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

(2)不向韩厥讲清他的决定是错误的原因,反而劝他“将尸体巡行示众”,这是让韩厥不明白自己的过错。

(“所以”“是”“过”各1分,句意1分)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1)子:您;陨:损失(牺牲)。(2)所以:……的原因;是:这;过:过错。

14.以“纣为炮烙”类比若所斩之人无罪,那么“韩子之谤”已形成,(1分)以崇侯、恶来又唆使纣王“斩涉者之胫”类比此时邵子“以徇”的做法,(1分)说明邵子“以徇”的做法错上加错,是“益谤”而不是“分谤”。(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解析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原文在列举的史实前论述“斩若非罪人,则已斩之矣……是子言分谤也”,然后列举史实类比,接着总结“邵子之言非分谤也,益谤也”。根据原文的论述分析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卫穆公派遣孙桓子、石稷、宁相、向禽率兵入侵齐国,和齐军相遇。石稷想要回去。孙桓子说:“不行。用军队攻打别人,遇上敌人就回去,将怎样对国君说呢如果知道不能作战,就应当不出兵。现在既然和敌军相遇,不如打一仗。”卫国军队战败。石稷说:“军队战败了,您如果不稍稍等待,顶住敌军,将会全军覆灭。您丧失了军队,如何回报君命”大家都不回答。石稷又说:“您,是国家的卿。损失了您(您牺牲了),就是一种羞耻了。您带着大家撒退,我就留在这里。”石稷又通告军中,说援军的兵车来了不少。齐国的军队就停止前进,驻扎在鞫居。仲叔于奚援救了孙桓子,孙桓子因此得免于难。

孙桓子于是到晋国请求出兵,臧宣叔也到晋国请求出兵,两人都投奔邵克。晋侯答应派出七百辆兵车。邵克说:“这是城濮之战的兵车数。当时有先君的明察和先大夫的敏捷,所以得胜。克和先大夫相比,还不足以做他们的仆人,请发八百乘兵车。”晋侯答应了。邵克率领中军,士燮辅佐上军,来书率领下军,韩厥做司马,以赦援鲁国和卫国。臧宣叔迎接晋军,同时向导开路。

到达卫国境内,韩厥要杀人,邵克驾车疾驰赶去,打算救下那个人。等赶到,已经杀了。邵克派人快速把尸体在军中示众,还告诉他的仆从说:“我用这样的做法来分担指责。”

材料二:

有人说:邵克的话,不可不作分析,它不是分担指责。韩厥所斩首的,如果是罪人,就不应该救他,救助罪人,法令就会因此败坏,法令败坏,国家就乱了;如果不是有罪的人,邵克就不应该劝说韩厥把被斩首者的尸体巡行示众,劝说巡行示众,是双重委屈无辜,双重委屈无辜,民众会因此产生怨恨,民众怨恨,国家就危险了。邵克的话,不是危险就是混乱,不可不作分析。况且韩厥所杀的如果是有罪的人,邵克要分担什么指责呢所杀的如果不是有罪的人,那么这个人已经被斩首了,而邵克才到,这时对韩厥的指责已经形成而邵克来晚了。邵克说“将尸首巡行示众”,并不足以分担对韩厥杀人的指责,反而会产生对巡行示众的指责。这是邵克所说的分担指责吗从前商纣王设立炮烙的酷刑,崇侯、恶来又唆使纣王砍下冬天涉水渡河的人的小腿,他们二人怎么可能分担人们对纣王的指责况且民众对上司依法办事的期望很强烈,韩厥不能满足民众的期望,人们希望邵克能满足;现在邵克也不能满足,那么民众对于上司就绝望了。所以说:邵克的话不是分担人们对韩厥的指责,而是增加了指责。况且邵克去救助这个罪人,以为韩厥的决定是错误的;不向韩厥讲清他的决定是错误的原因,反而劝他“将尸体巡行示众”,这是让韩厥不明白自己的过错。使下面的民众绝望于上面的统治者,又使韩厥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我不明白邵克所说的可以分担指责的原因。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馀里,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原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臣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佃作,是指从事农业、从事耕作。古文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耕耘、稼穑、拽耙扶犁等。

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与《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相同。

C.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一致,其中“素”指“空,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

D.“所以自为也”中“所以”一词的理解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中的“所以”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和对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

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

C.文本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述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

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4分)

(2)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4分)

14.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其他过人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3分)

10.[解析]BDG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故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本句句意为:调人是负责调解众人怨仇的。凡是杀人而又合乎礼义的,就不准被杀者的亲属报仇,如要报仇则处死刑。

[评分标准]涂黑三处及三处以下的,每涂对一处给1分,错处不扣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

11.[解析]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两处“所以”都是“用来”的意思。

12.[解析]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曲解文意;C“表述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无中生有;D“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错,文中只强调他们讲策略、知变通,不拘小信,恪守日常道德没有提及。

13.(1)(4分)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

(2)(4分)大王以万乘之尊却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这是向天下人显示自己与小人为伍啊。

[详解](1)评分标准:4分。“制”“犯寇”、判断句、语意通顺各1分。

(2)评分标准:4分。“下”“尊”“群”、语意通顺各1分。

14.[解析]①高度自信:面对上位者不卑不亢。②务实积极: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积极进取,不拘于小节小信。③机智灵敏:拥有高识远谋,对天下形势认识清晰,对自身处境触觉敏锐。

[详解]3分,每个方面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秦去燕国游说,等了一年多才有机会拜见燕王。他劝燕文侯说:“燕国纵横两千多里,百姓即使不耕作,光是红枣、板栗的收获也足够富裕的了。这就是所说的天然府库啊!能够安居乐业,没有战事,看不到军队覆灭、将领被杀的情景,没有谁比得上燕国。大王知道原因吗燕国不被敌人侵犯的原因,是因为赵国在燕国的南面遮蔽着。秦国和赵国发动五次战争,秦国胜了两次而赵国胜了三次。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况且秦国要攻打燕国,就要穿越云中和九原,穿过代郡和上谷,远离几千里,即使攻克了燕国的城池,秦国也考虑到没法守住它。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如今赵国要攻打燕国,只要发出号令,不到十天,几十万大军就会挺进到东垣驻扎了,再渡过滹沱,涉过易水,用不了四五天的时间,就到燕国的都城了。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是在千里以外打仗;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以内作战。不担心百里以内的祸患而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