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原创信息卷第一辑第3期卷一(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原创信息卷第一辑第3期卷一(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原创信息卷第一辑第3期卷一(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原创信息卷第一辑第3期卷一(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原创信息卷第一辑第3期卷一(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原创信息卷第一辑第3期卷一(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解析)2024届高考考前原创模拟信息卷第一辑第3期卷一(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印尼爪哇开展了一项有关水稻生产的农业研究。研究者发现,农业生产常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来获得总量的增长,但这种生产模式一旦固化并达到一定上限后,再多的生产投入也不能提高产量,反而有所降低。更重要的是,这种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模式无法进化成更为高级的生产模式。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称之为“内卷”。这种现象同样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其它领域中,而当代中国的教育发展正面临“内卷化”日益严重的问题。

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这样谈当前教育的“内卷化”:孩子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但是读好大学或好专业的名额始终是有限的,从教育效率的角度来看不升反降,造成了整个社会的焦虑。当这个系统问题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和蝴蝶效应对于整个教育生态的破坏力都是巨大的。更大的问题在于,由于标准化测试的日益僵化以及难度降低,考高分的捷径就是刷题,因此让几乎所有考生都陷入到刷题、拼时间的低层次竞赛当中,浪费了时间,扼杀了创造性思维。他坦言,这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困境,也是很多父母的无奈”。

走出“内卷化”的困境,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其中,处理好教育资源的优质与均衡的关系尤显重要。这一点无须赘言。

但仅靠学校单方努力显然不够。如果只盯着校园,教育不可能真正走出“内卷化”的困境。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即便身处最优质的学校,也依然要面对“内卷化”的考验。此前关于清华北大两所名校学生状况的调查广受关注,揭示了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现象:在这两所最顶尖高校里,这些学生依然处在极度竞争中。原因无他,“绩点为王”,成功压倒成长。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唯分数高低论优劣,必然导致在一个赛道里过度竞争。

摆脱单一评价模式,需要全社会对这种观念的接纳,包括政策的支持、学校的引导以及家庭的协作。当社会的评价更加多元,能够在观念上鼓励多样的成长成才路径、在资源配置上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内卷化”自然会得到消解。

(摘编自胡唯元《只盯着校园,走不出教育“内卷化”图境》)

材料二:

(摘编自何菲、温红博《中学生课外学习时间的合理性研究》)

材料三:

提起当前的教育“内卷化”与教育焦虑,不少人认为原因在于优质教育资源过少,而要缓解教育焦虑,必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这种观点似是而非。在我看来,根本原因不是优质教育资源匮乏,而是在发展教育过程中,人为地把教育资源分为三六九等。政府教育部门没有适时根据教育发展新形势,调整发展教育的思维与战略,反而推出将教育资源等级化的政策措施,这导致我国教育发展陷入困境:不管怎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老百姓一直认为只有排在前2%,甚至前1%的资源才是优质教育资源。如果不全面清理这种等级化思维,我国社会的教育“内卷化”和焦虑,在未来会更加严重。

很多家长抱怨,现在中考竞争激烈,孩子升学压力很大。然而从2000年到2020年,我国上普高的学生增加了400多万,可为何家长的焦虑不减反增呢?原因在于家长们普遍患上了“中职恐慌症”。整个社会上上下下都把职业教育看作层次低人一等的教育,这是发展教育的一大“败笔”。

再看高招,情况也差不多。尽管高等教育已经实现普及化,然而高等教育五花八门的分层现实更令师生家长压力山大。上个世纪末,我国先后启动了211、985建设工程,虽然对建设部分高校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其负面效应更为深远:211、985成为学校的身份标签。有多少学生考进这类高校,成为评价一所高中办学的重要指标。2018年教育部又启动实施了“双一流”建设工程,这使得“双一流”有成为学校新的身份标签之势。

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政府教育部门应该避免自身的政策把学校等级化,否则就会与推进普及化的目标冲突。不但会影响高等教育的结构——所有学校都想办更高层次的学校,也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资源向“头部”学校集中,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生均经费低,无法保障培养质量。可以说,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过程中,还用“精英思维”搞建设工程,是发展教育的又一大“败笔”。政府部门应该努力为所有受教育者创造平等的求学环境,给高校创造公平的竞争机会,在此基础上,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这有助于学校办出特色,提高办学质量,而不是把学校引导到争夺教育资源的竞争中。

必须意识到,近年来我国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提出的非985、211院校毕业生不用,以及只招“双一流”毕业生的招聘标准,也是源于教育建设工程。这加剧了唯学历论、唯名校论,进一步带来的问题是学历高消费。学历高消费不但会浪费整个国家的教育资源,也会刺激教育内卷,使所有家庭和学生都被更换到追求更高学历的轨道上。

是时候认真对待造成教育“内卷化”的等级化发展教育的思维了。不调整这一思维,我国在社会的教育焦虑将很难消除。包括我国正在建设的职教本科,由于没有解决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问题被视为所有本科院校中最低层次的院校,遭遇歧视,就值得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当然,调整等级化发展教育的思维,需要形成新的办好每所学校的教育发展观,并要从根本上改革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破除名校的既得利益,这是必须做出的艰难选择。

(摘编自熊丙奇《教育普及化过程中的教育“内卷化”是怎么产生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永新认为教育“内卷化”导致教育效率降低,使整个社会陷入了焦虑,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B.从校园着手扭转教育“内卷化”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因为强如清北的学生依然循着“绩点”为王的思维惯性。

C.熊丙奇认为中招带给师生家长的压力,并非源于优质教育资源真正稀缺,而是大众普遍歧视职业教育。

D.从211、985建设工程到“双一流”建设工程,近20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办高等教育仍未脱离“精英思维”。

2.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最能准确说明教育“内卷化”实质的一项是()

A.学生的作业时间与学习素养呈现一定的正相关,但随着作业时间的继续增加,学习素养提升不明显。

B.学生接受适量的课外辅导有助于学习素养的提升,但过量的课外辅导对其学习素养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C.学生在作业或课外辅导投入的时间和学习素养提升不成正比,说明费时加量的学习方式是行不通的。

D.延长学习时间是提升学习素养的一种方式,可一旦固化为唯一的方式,它终有到达极限或瓶颈的那一天。

3.根据材料,下列各项政策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教育“内卷化”趋势的一项是()

A.严格执行禁止炒作高考中考“状元”、高分生、高考升学率的禁令,严禁公布各类测试成绩排名。

B.实施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东西部省份结对教育帮扶等政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C.教育部门科学制定基础教育学段课后辅导政策,禁停课外培训机构该学段的学科类培训。

D.中小学开展“标准学校”建设,取消“重点学校”评选,执行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严禁掐尖招生。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材料三两则材料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5.教育“内卷化”的本质成因是什么?关于根治教育“内卷化”的措施,材料一和材料三的论述侧重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乡愁的味道

王霞

母亲故去,不管我有多么不舍,终还是在第四个年头,把母亲送回河北,同父亲合葬。三十五年前,母亲把故去的父亲安葬在他日思夜想的故土上了。

那是清明前,晴冷的一天。我在殡仪馆的骨灰堂里,爬上高高的梯子,把母亲抱了下来。

一路无语,只看高速两旁的景色变幻:由如烟的垂柳转至延绵的山岭,再呈现笔直的白杨……这,提示着我:出江苏,过母亲的故乡——山东,进入父亲的祖籍——河北境内。路边是辽阔的冀中平原,裸露的黄沙土地,嵌着一块块返青的冬麦。这是我的故乡,是父亲曾魂牵梦绕的地方。父亲在这里,静静沉睡,等待了三十余年。

父亲少时北上学艺,离家千里,落脚在煤都——辽宁省抚顺市。这一去就是一辈子。

孤身在东北打拼的父亲,年过三十才娶了母亲。在能干母亲的操持下,家里渐渐有了积蓄。日子好过了,父亲开始谋划回乡。他变卖了家当,买了台照相机,准备一路上帮人拍照挣钱,再加上积蓄,足够回乡买块地,从此就可以在故土过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稳日子了。

母亲回忆说,谁想到那一路上风险迭出:先是照相机被没收,还差点儿被当成间谍抓起来;接着身上的钱被国民党兵抢劫一空;过大河时,还遇到了飞机轰炸……

历尽风险,一贫如洗地回到了老家。然而,母亲在城市长大,干起农活笨手笨脚,父亲也不擅长务农,苦争苦熬仍无法维持生计,只得又一次背井离乡,返回东北。

这样的回乡有过两三次,直到我上小学。母亲坚决要让我在城里读书,父亲自此不再提归乡。

1976年秋,父亲中风。缠绵病榻的他神志常处于混沌状态,可却常趁人不备爬起来,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门口,目光专注地凝视着远方。你问他,口齿不清的简短话语中,只听得清两个字:回家。

父亲去世后,母亲满足了他的心愿,把他的骨灰送回了老家。父亲的一缕思乡魂魄终于借着肃杀的秋风回到了那个名叫北高蓬的小村庄,那是父亲归乡梦的栖息地……

母亲的葬礼简单而隆重。乡亲们淳朴热情,高声大嗓的乡音是那么亲切。家家邀饭,天天变着花样招待我们远方的游子。

圆坟的那天中午,家门嫂子给我们做了捞面,从不下厨的家门哥哥亲手打卤。自家种、自家碾的面粉,麦香扑鼻。

我想起母亲常常念叨父亲最爱吃家乡的荞面饸饹,忍不住在堂妹的耳边嘀咕了一句。堂妹拉着我就出去了。

我们穿过村庄,到了集市。饭摊上,妹妹给我要了一碗。

我坐在锅灶前,那口大锅上有个手压井一样的架子,摊主把一块揉好的面团放进那个“井筒”里。随着电机响,“井筒”下一条条面条均匀下落,漏进热腾腾的开水锅里。

妹妹告诉我,这就是饸饹,也叫河漏、名捞,是用荞麦面压制而成的一种古老的面食品种。这个架子叫饸饹床子。大概是因为和好的荞麦面、高粱面比较硬,擀起来费劲,所以聪明的家乡人才发明了这个。过去没有电机,把面放在饸饹床子里,人可以坐在杠杆上直接把面挤轧成面条在锅里煮着吃,筋道爽口。

摊主把一碗调好的饸饹放在我面前,淡褐色的圆面条卧在碗中,衬着青绿的葱叶。我挑起一根送进口中,有些硬、滑……口感略粗糙,但是,慢慢感受到了一种淡淡的清甜在口腔中回旋。计算起父亲最后一次回老家,已不知时日。我想,在父亲心中,这碗饸饹的味道,也许就是浓浓的乡情,不尽的乡愁了。

母亲,祖籍黄县,就是现在的烟台龙口,后随父母漂洋过海到了大连。外祖父一介书生,生意做得失败,又不肯折下脸回家,于是携家带口闯关东,最终落户在抚顺。

我的记忆中,没听过母亲念叨家乡的种种,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一种食物——鲅鱼馅儿饺子。

父亲最爱吃饺子,母亲也最擅长包饺子。那时候生活条件差,肉、蛋、油都很稀缺。可无论什么杂菜,经母亲的调制,都很美味。看着我们吃得香,母亲就会说:“鲅鱼馅儿的饺子才叫好吃呢。”我们闹着要吃,母亲遗憾地说:“哪有新鲜鲅鱼呢!”

母亲喜欢吃海鲜。家里人口多,条件拮据,父亲便常常买那种极便宜的海杂鱼。母亲一边收拾,一边告诉我:这叫乌贼;这样的是墨鱼,它有一块梭形的骨头,轻轻的,叫海螵蛸,能止血、治胃病;这个呢,是红娘子,有毒,要把它的血和内脏全部清理干净才可以吃……

说着说着,母亲都会停下手,向往地说:“要是有新鲜的大鲅鱼,就可以包一顿鲅鱼馅儿饺子,鲜死人不偿命的哟……”我注意到,她的神情有些惆怅。我就想,等我长大了,一定买一条最新鲜的鲅鱼给母亲包饺子!

遗憾的是,我一直没能完成让母亲吃一顿鲅鱼馅儿饺子的心愿。

我十二岁那年,父亲病逝。颠沛流离的日子里,我和母亲相依为命。朋友都知道我对母亲很孝敬,那一年快过年了,一个朋友的单位发福利,有鲅鱼。他听我说过鲅鱼馅儿饺子的故事,存了帮忙的心思。我记得那天是星期日,我在家休息,大约是傍晚的时候,听到门外有人喊我名字。扒窗一看,是那个朋友,急忙迎他进来。他手里拎着一条两尺长的大鲅鱼,他是特为送这条鱼过来的。

鱼是冷冻的,但很新鲜。我好开心,想着这回可以让母亲满足一下。

但是后来,母亲把这条鱼红烧了。

为什么没有做饺子呢?至今我都不知道原因。

后来,我结婚生子,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条件好了,物资流通快了,我常会买来母亲喜食的各种海鲜。

我最爱陪母亲吃蟹。

在吃蟹的时节,家人常会买来许多。我会一股脑儿蒸好,留出四只。余下的,用保鲜袋包好,速冻在冰箱里。

在母亲身体硬朗时,我都把四只蟹子和姜醋端到母亲面前,把一只最大的母蟹递给她。母亲是海边人,吃螃蟹很有讲究。她是严格按顺序进行:先吃八足,接着两螯,然后揭盖吃盖里的黄,最后才是蟹身。而我,就只把八足两螯掰掉,直接揭盖,把盖子给母亲,她最爱吃这个。我会接着剔除大螯和大腿里的嫩肉,滴上姜醋,送到儿子的嘴边。我和家人也就只吃蟹身。只要母亲有时间,每餐吃完后,还把我们掰下来的蟹足,慢慢吃掉,就像吃零食一样。

冰箱里的那些,就会隔三岔五的,被我,或者母亲自己拿出一只,热了,母亲独享。

后来,母亲的身体渐渐虚弱,我就先给母亲剥蟹。先把蟹壳里的沙包清除,然后把剔出的蟹黄、膏,还有白嫩的蟹肉,黄黄白白地堆满,递给母亲。之后,才轮到儿子。

只是,我一直没有机会给母亲做一顿鲅鱼馅儿饺子。

前年五一,我专程去了龙口,寻访母亲幼年时的痕迹。在沿海诸多的饭店中挑选了一家,所要的全都是海味:皮皮虾、扇贝、海蜇头……名字都是母亲生前常常念叨的。当然,我点了鲅鱼馅儿饺子,怕家人吃不惯鱼肉馅儿,特意给他们点了虾仁馅儿的。

饺子在期盼中送了上来。我郑重地搛起一个,有鲜甜的气息,但口感较面,还有些发涩,味道很是一般。再吃一个,依旧如是。这就是母亲想念的鲅鱼馅儿饺子吗?我又搛起家人面前的饺子,一个饱满的大虾仁,鲜美,既嫩又可口。两者相较,后者明显更胜一筹。

我很不甘心,使得这顿饭五味杂陈。耿耿于怀中反复揣度:或许,是岁月美化了母亲的记忆;又或许,是时光消蚀了我的味觉;也可能是这家店的制作粗糙……但是,母亲童年的鲅鱼馅儿饺子,一定是专属于母亲故乡的味道,是蕴藏心底而不能形于言表的厚重的乡愁。

在我的心中,乡愁,是像父母亲这样背井离乡、随命运飘摇甚至埋骨他乡的游子们思念家乡一草一木的忧愁心情。这种情怀经由时间的发酵,浓厚得如同纯度最高的老酒,让他们在异地他乡的岁月中,反复沉醉成不愿醒来的归乡梦。

故乡是什么?是老去的亲人,是童年的记忆,更是出自那土灶里的一餐一饭。在远离故土的人们心中,故乡的食物已演化为一种寄托、一种回味,那是乡愁的味道。

文本二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讲述将去世四年的母亲送回河北与父亲合葬,平淡叙述中难掩心情沉重,为后文对父母乡愁的叙写张本。

B.归途中高速两旁变幻的景色暗示路途的遥远,紧扣中心;“返青的冬麦”则暗示了故乡的生机和人情的美好。

C.我觉得母亲亲手调制的杂菜都十分美味,既表现了当时物资匮乏的艰难现实,也塑造了母亲聪慧能干的形象。

D.以“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这一不合常理的表述,凸显了乡愁永不停止、不断滋长、亘古存在的特质。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比我吃饸饹和鲅鱼馅儿饺子的感觉,突出了母亲的乡愁更浓厚模糊。

B.文章巧妙融合多种表述方式,以记叙的事件感动读者,以议论、抒情画龙点睛。

C.文章在叙述父母的乡愁时引入地方民风的介绍,既具地域特色,又丰富了内容。

D.文章的末尾将父母的乡愁扩展到所有游子的乡愁,使小说的主题具有了普遍性。

8.文本一划线句中“五味杂陈”具体有哪些内涵,请简要分析。

9.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文本二中“模糊的怅望”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文本一:

帝好土功,既作许昌宫,又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高十余丈。力役不已,农桑失业。司空陈群上疏曰:“昔禹承唐、虞之盛,犹卑宫室而恶衣服。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加以边境有事,将士劳苦,若有水旱之患,国家之深忧也。今中国劳力,亦吴、蜀之所愿。此安危之机也,惟陛下虑之!”帝答曰:“王业、宫室,亦宜并立。”群曰:“昔汉祖惟与项羽争天下羽已灭宫室烧焚是以萧何建武库太仓皆是要急然高祖犹非其壮丽。今二虏未平,诚不宜与古同也。”帝乃为之少有减省。

帝聃于内宠,妇官秩石拟百官之数,凡数千人。廷尉高柔上疏曰:“昔汉文惜十家之资,不营小台之娱;去病虑匈奴之害,不遑治第之事。况今所损者非惟百金之费,所忧者非徒北狄之患乎!可粗成见所营立,以充朝宴之仪,讫罢,使得就农;二方平定,复可徐兴。”帝报曰:“知卿忠允,乃心王室,辄克昌言,他复以闻。”

帝又欲平北芒,令于其上作台观,望见孟津。卫尉辛毗谏曰:“天地之性,高高下下。今而反之,既非其理;加以损费人功,民不堪役。且若九河盈溢,洪水为害,而丘陵皆夷,将何以御之!”帝乃止。

(摘编自《资治通鉴·魏纪五·魏明帝》)

文本二:

魏书曰:帝容止可观,望之俨然。自在东宫,不交朝臣,不问政事,唯潜思书籍而已。

即位之后,褒礼大臣,料简功能,真伪不得相贸,务绝浮华谮毁之端,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性特强识,虽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迹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经耳目,终不遗忘。含垢藏疾,容受直言,听受吏民士庶上书,一月之中至数十百封,虽文辞鄙陋,犹览省究竟,意无厌倦。

评曰: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于时百姓凋敝,四海分崩,不先聿修显祖,阐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汉武,宫馆是营,格之远猷,其殆疾乎!

(摘编自《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汉祖/惟与项羽争天下/羽已灭/宫室烧焚/是以萧何建武库/太仓/皆是要急/然高祖犹非其壮丽

B.昔汉祖惟与项羽争天下/羽已灭/宫室烧焚/是以萧何建武库/太仓/皆是要急/然高祖犹非其壮丽

C.昔汉祖惟与项羽争天下/羽已灭/宫室烧焚/是以萧何/建武库/太仓/皆是要急/然高祖犹非其壮丽

D.昔汉祖惟与项羽争天下/羽已灭/宫室烧焚/是以萧何建武库/太仓/皆是要急然/高祖犹非其壮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桑,耕种田地与植桑饲蚕,泛指农业生产。古代统治者皆以劝农桑为治国要略。

B.劳力,旧指体力劳作的人或劳动力,含贬义。文中“劳力”就是这个意思。

C.容止,文中指人的仪容举止、容貌风度。如《孝经》:“容止可观,进退可度。”

D.评曰,是《三国志》传后的评论。相类的有《史记》的“太史公曰”、《汉书》的“赞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先后兴建或修复许昌宫、洛阳宫等,面对司空陈群的谏阻,明帝认为帝王宫殿建设与帝王之业同等重要。

B.髙柔劝谏魏明帝,认为应在平定吴国、蜀国之后方可慢慢兴建宫室,明帝认可他说的话,请他继续直言进谏。

C.魏明帝即位之后,礼遇大臣,拨冗去繁,戒绝虚浮华靡,且行军用兵,决断大事,文武大臣都很佩服。

D.魏明帝沉稳坚毅,做事果断,率意而行,记忆超群,甚至侍从小臣父兄子弟的官职品性、声名业绩都不会遗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粗成见所营立,以充朝宴之仪,讫罢,使得就农。

②虽文辞鄙陋,犹览省究竟,意无厌倦。

14.文本二文末有“其殆疾乎!”的论断,请根据文本一的内容,简述得出这一推断的理由。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①,王粲春来更远游②。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③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①贾谊认为“时事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太思者六”,因此“数上书陈政事,多所欲国建”,但文帝并未采纳他的建议。②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不得志。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③回天地,即扭转乾坤。

1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诗首联写诗人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开篇点题,寄情于景,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李商隐诗颌联上句表现对贾谊才华的欣赏及其未得君王赏识的遗憾,下句由王粲的典故可知此时诗人有依附于别人且不得志的类似经历。

C.李商隐诗尾联借用《庄子秋水》典故,“腐鼠”原指相位,在此代指权位利禄,“鹓雏”是与凤凰同类的鸟,是庄子自比,此处是诗人自喻。

D.李商隐这首诗情绪多端,将忧念国事、抒写抱负、感慨时世,抨击腐朽融为一炉,气韵流动,俊逸高迈,意蕴深厚。

16.请分析本诗颈联与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所表述的情感内涵有何异同?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的诗句“______,______”,与孔子“逝者如斯夫”的诗句,都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述时不我待的感慨。

(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想保全树木的天性,须做到“______,______”,其间闪耀着“呵护和放手都是爱”的思辨色彩。

(3)古代诗人常把“鹿”写进诗中,比如欧阳修的“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借此或展示尚贤的姿态,或寄托隐逸的情怀,再如“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述(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一批老科学家留下的手稿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其中,有“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院士的《微分方程笔记》,每一个字都工整得有如印刷体;有著名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院士的手绘彩色植物图,每一幅图都跃然纸上,不逊于工笔画作;还有数学家周毓鳞院士的书信,信中对后生晚辈的垂问具体到“另起一行的数学公式是否该退两格”的问题……这些手稿折射出老一辈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实际上,这些手稿的流传,得益于一项抢救历史资料的工作,即“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这项工程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11个部委启动,着眼于80岁以上、学术经历丰富、功勋卓著的老科学家,力求真实反映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情况,丰富我国的科技史文献。

截至统计时间,采集工程已经搜集到600余位科学家的手稿、书信等实物原件7万余件,初频、音频等数字化资料数十万卷。研究这些资料,不仅能了解科学家的学术成长历程,又能厘清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脉络,为创新打好进一步的基础。

18.对文中画横线处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将“《微分方程笔记》”的书名号去掉。

B.处,将“跃然纸上”改为“呼之欲出”。

C.处,将“垂问”改为“指导”。

D.处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改为“20世纪20年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了解航空母舰的人通常把它的甲板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4.5英亩”。这是因为,航空母舰的甲板上事故频发。甲板上的工作人员受伤或牺牲的原因主要包括:被调度中的舰载机撞击,被吸入舰载机进气口,或被舰载机尾气吹落航母舷外。

这些危险每天都伴随着飞行甲板人员。为了A,人们想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为了便于识别和确定工作的危险程度。甲板工作人员通常都会穿着特定颜色的服装。黄衫军士的主要任务是指挥飞行甲板和机库甲板上的交通,当飞行员坐在驾驶舱里,将发动机开足马力以后,绿衫军士就要爬到飞机下面进行检查,看看弹射器挂钩是否拴紧。他们不光要防备着随时有可能会出现的险情,还必须和疲劳进行斗争。①如果说他们的工作在白天已很危险,②那么夜幕的降临意味着危险系数升至恐怖级别。③可是夜间光线不足,④发生事故的机会变得更大,⑤所以晚上的时候,⑥工作人员们必须更加胆战心惊。

每次飞机起飞前,工作人员都要B。他们像法医一样,全神贯注地寻找有可能被吸入飞机引擎的任何外来物——金属片、螺丝钉、金属丝和弹簧,并把它们彻底清除。使它们不能在甲板上为非作歹。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下,网络热词“沉浸式”正从虚拟世界走入现实生活:废寝忘食的莘莘学子,沉浸在知识海洋里;挥汗如雨的劳动大众,沉浸在生产岗位上;呕心沥血的科技人员,沉浸在创新创造中……沉浸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沉浸式体验是一种滤掉外在干扰的高专注投入,更是一种为积极的事业不知疲倦的高价值愉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与解答

1~5.B、D、A、

材料一第一段由现象引出话题(或由此及彼):由农业生产中的“内卷“现象引述到社会生活的其它领域,并聚焦到教育领域“内卷化“这一话题。材料三第一段先破后立;先提出一些人对教育“内卷化“原因的看法,并对此予以批驳,再提出自己的观点。、

①本质成因:争夺优质教育资源。②材料一侧重论述改变唯分数的单一评价模式,全社会接纳多元评价的观念;材料三侧重论述教育普及化过程中管理者需要转变等级化发展教育的思维观念。前者是前提,自下而上推动后者的转变(或:后者是导引,自上而下带动前者的改变)。

1.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本题解析是B。根据材料一“如果只盯着校园,教育不可能真正走出‘内卷化’的困境。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即便身处最优质的学校,也依然要面对‘内卷化’的考验。此前关于清华北大两所名校学生状况的调查广受关注,揭示了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现象:在这两所最顶尖高校里,这些学生依然处在极度竞争中。原因无他,‘绩点为王’,成功压倒成长”可知,选项中“舍本逐末”并未提及;另外,语句前后不存在因果关系。

2.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本题解析是D。A选项围绕材料二第一幅图表说明,缺少第二幅图表的分析。B选项围绕材料二第二幅图表说明,缺少第一幅图表的分析。C选项,“不成正比”有误,根据第一幅图可知,作业时长与学习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成正比。

3.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

本题解析是A。B选项,根据材料一“处理好教育资源的优质与均衡的关系尤显重要”、材料三“必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可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可以从根本上扭转教育“内卷化”。C选项,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内容可知,选项对课外培训的规范可以从根本上扭转教育“内卷化”。D选项,根据材料三对教育资源和学校的叙述可知,选项的措施可以从根本上扭转教育“内卷化”。

4.“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内容为“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

首先,材料一第一段前面用大量篇幅谈及农业生产中的“内卷”现象,“种现象同样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其它领域中”引出“内卷”现象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最后一句话将话题引导“当代中国的教育发展正面临‘内卷化’日益严重的问题”,属于由此及彼的论述思路。其次,材料三第一段,“不少人认为原因在于优质教育资源过少,而要缓解教育焦虑,必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说明有些人对教育“内卷化”的看法和意见;紧接着,“在我看来,根本原因不是优质教育资源匮乏,而是在发展教育过程中,人为地把教育资源分为三六九等”对前面的观点予以了驳论,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这是先破后立的论证思路。

5.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内容为“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第一问,根据材料一“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其中,处理好教育资源的优质与均衡的关系尤显重要”和材料三对教育资源的叙述可知,教育“内卷化”的本质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第二问,根据“摆脱单一评价模式,需要全社会对这种观念的接纳,包括政策的支持、学校的引导以及家庭的协作”可知,材料一侧重论述改变唯分数的单一评价模式,全社会需要接纳多元评价的观念。根据“根本原因不是优质教育资源匮乏,而是在发展教育过程中,人为地把教育资源分为三六九等”“不管怎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老百姓一直认为只有排在前2%,甚至前1%的资源才是优质教育资源。如果不全面清理这种等级化思维,我国社会的教育‘内卷化’和焦虑,在未来会更加严重”“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政府教育部门应该避免自身的政策把学校等级化,否则就会与推进普及化的目标冲突”“调整等级化发展教育的思维,需要形成新的办好每所学校的教育发展观,并要从根本上改革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破除名校的既得利益,这是必须做出的艰难选择”可知材料三侧重于教育普及化过程中需要转变等级化发展的教育思维。材料一是从具体的教育理念(分数观)来叙述的,材料三是从教育制度和大的教育观念来论述的,可以说材料三是材料一观点的引导,材料一是改变教育“内卷化”的前提行为。

6~9.B、A、①失落,母亲心心念念的鲅鱼饺子不过如此,童年的期待向往不过如此。

②疑惑,为鲅鱼饺子没有想象中好吃而疑惑。

③感伤,为才理解母亲的乡愁而自责感伤。、①乡愁蕴藏于心而不能形于言表。②背井离乡的游子一直都在期望回归故乡。③游子思乡而不得归只能将思念寄托于家乡的一餐一饭的惆怅。

1.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

本题解析是B。“‘返青的冬麦’则暗示了故乡的生机和人情的美好”错,“返青的冬麦”暗示故乡的生机解读牵强,更没有暗示人情的美好,“路边是辽阔的冀中平原,裸露的黄沙土地,嵌着一块块返青的冬麦”,这只是置身父亲故乡时眼见的景致,属于背景画面、节令特点。

2.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

本题解析是A。“对比我吃饸饹和鲅鱼馅儿饺子的感觉,突出了母亲的乡愁更浓厚模糊”错,没有对比吃食物的感觉,父母乡愁浓淡也无从比较。

3.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

鲅鱼馅饺子是母亲口中的好吃和我们童年的期待,“可无论什么杂菜,经母亲的调制,都很美味。看着我们吃得香,母亲就会说:‘鲅鱼馅儿的饺子才叫好吃呢。’我们闹着要吃,母亲遗憾地说:‘哪有新鲜鲅鱼呢!’”到亲自品尝后却没有想象中的美好,自然是失落怅惘,然后便是困惑:“耿耿于怀中反复揣度:或许,是岁月美化了母亲的记忆;又或许,是时光消蚀了我的味觉;也可能是这家店的制作粗糙……”“但是,母亲童年的鲅鱼馅儿饺子,一定是专属于母亲故乡的味道,是蕴藏心底而不能形于言表的厚重的乡愁”,由此可以得出“失落,母亲心心念念的鲅鱼饺子不过如此,童年的期待向往不过如此”以及“疑惑,为鲅鱼饺子没有想象中好吃而疑惑”。由“在我的心中,乡愁,是像父母亲这样背井离乡、随命运飘摇甚至埋骨他乡的游子们思念家乡一草一木的忧愁心情。这种情怀经由时间的发酵,浓厚得如同纯度最高的老酒,让他们在异地他乡的岁月中,反复沉醉成不愿醒来的归乡梦”“故乡是什么?是老去的亲人,是童年的记忆,更是出自那土灶里的一餐一饭。在远离故土的人们心中,故乡的食物已演化为一种寄托、一种回味,那是乡愁的味道”得出:感伤,为才理解母亲的乡愁而自责感伤。

4.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

由“我很不甘心,使得这顿饭五味杂陈。耿耿于怀中反复揣度:或许,是岁月美化了母亲的记忆;又或许,是时光消蚀了我的味觉;也可能是这家店的制作粗糙……但是,母亲童年的鲅鱼馅儿饺子,一定是专属于母亲故乡的味道,是蕴藏心底而不能形于言表的厚重的乡愁”得出:乡愁蕴藏于心而不能形于言表。由“在我的心中,乡愁,是像父母亲这样背井离乡、随命运飘摇甚至埋骨他乡的游子们思念家乡一草一木的忧愁心情。这种情怀经由时间的发酵,浓厚得如同纯度最高的老酒,让他们在异地他乡的岁月中,反复沉醉成不愿醒来的归乡梦”得出:背井离乡的游子一直都在期望回归故乡。由“故乡是什么?是老去的亲人,是童年的记忆,更是出自那土灶里的一餐一饭。在远离故土的人们心中,故乡的食物已演化为一种寄托、一种回味,那是乡愁的味道”得出:游子思乡而不得归只能将思念寄托于家乡的一餐一饭的惆怅。

10~14.B、B、D、①只可粗略地完成已动工的工程,充当朝会和宴会之用,竣工之后遣返在工地上劳作的民夫,让他们能够回去务农。

②即使上书的文辞粗鄙浅陋,仍然省察穷尽到完全明白,毫无厌倦之意。、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②聃于内宠,沉迷后宫;③不吸取历史教训

1.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的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能在阅读和表述交流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

“汉祖”是“争”的主语,不应断开,排除A;“萧何”作为“建”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然”表示转折,与“高祖犹非其壮丽”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D。句意:当初汉高祖只与项羽争夺天下,项羽被灭,宫室都被烧毁,因此萧何修建了武库,太仓,都是紧急需要,然而高祖仍然责怪修建得过于华丽。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的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能在阅读和表述交流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

B选项,文中“劳力”应指兴役劳民之意。故选B。

3.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的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能在阅读和表述交流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

D选项,“甚至侍从小臣父兄子弟的官职品性、声名业绩都不会遗忘。”错,应是“侍从小臣的官职品性、声名业绩”。故选D。

4.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的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能在阅读和表述交流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

重点字词:①“所营立”,完成已动工的工程;“讫罢”,竣工之后遣返;“”,劳作的民夫。②“虽”,即使;“鄙陋”,粗鄙浅陋;“究竟”,穷尽到完全明白。

5.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的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能在阅读和表述交流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

“其殆疾乎”,指的是民生凋敝天下四分五裂不先继承发扬先人的德业,开拓帝王的基业,却贸然效仿秦皇汉武大兴土木,置长远的打算于度外。由此,找出文本一的相关内容,“帝好土功,既作许昌宫,又治

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高十余丈。力役不已,农桑失业”,文本一第三段说“帝又欲平北芒,令于其上作台观,望见孟津”,可见其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文本一第二段说“帝耽于内宠,妇官秩石拟百官之数,凡数千人”,可见其耽于内宠,沉迷后宫;

文本二第三段说“于时百姓凋敝,四海分崩,不先聿修显祖,阐拓洪基,而遽追奏皇、汉武,宫馆是营,格之远猷”,可见其不吸取历史教训。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明帝热衷于土木建筑工程,已经兴建了许昌宫,又修缮洛阳宫,建起昭阳太极殿,筑成总章观,观高十余丈。不停地征调劳役,农业生产几乎停顿。司空陈群上书说:“当初大禹继承唐尧、虞舜的昌盛基业,还居住在低矮的宫室,穿粗劣的衣服。现在正值战乱之后,人口很少,与汉文帝、汉景帝当时相比,还不超过当时的一个大郡。加之边疆战事不断,将士劳累辛苦,如果出现水灾、旱灾,就会成为国家的重大祸患。现在中原兴役劳民,也是吴国、西蜀所希望的,这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关键问题,希望陛下考虑!”明帝答道:“帝王之业和帝王宫殿,也应该并行建立。”陈群说:“当初汉高祖只与项羽争夺天下,项羽被灭,宫室都被烧毁,因此萧何修建了武库、太仓,都是紧急需要,然而高祖仍然责怪修建得过于华丽。现在吴、蜀两国尚未平定,确实不应与古代等同并论。”明帝为此稍有减省。

明帝沉迷宠妃美女,宫中女官的官位和俸禄比照文武百官的数目,共数千人。廷尉高柔上书说:“当初汉文帝爱惜十家的资财,不建造一个小小的楼台娱乐;霍去病忧虑匈奴的危害,没有闲暇营治宅第,何况现在所耗损的不只是百金的资财,所忧虑的不只是北狄的危害!只可粗略地完成已动工的工程,充当朝会和宴会之用,竣工之后遣返在工地上劳动的民夫,使他们能够回去务农,待吴国和蜀国被平定之后,再慢慢兴建。”明帝回答说:“我知道你忠诚公正,心系王室,你总是直言进谏,其它事情,请再进言。”

明帝又想铲平北芒山,下令在上面建造台观,以便远望孟津。卫尉辛毗规劝说:“天地的自然面貌,本来就是高高低低。现在要反其道而行,已经违背了天理;加之耗费人力,民众不堪役使。如果江河涨满,洪水为害,丘陵都被夷为平地,将用什么防御呢!”明帝这才作罢。

文本二

《魏书》上说:明帝容貌举止得体,看起来很有威严。从在东宫开始,不与朝臣结交,不过问朝廷政事,只是潜心读书,深思而已。

明帝即位之后,褒奖礼遇大臣,清理检查朝廷施政效能,使得真伪不能相互变易,谋求禁绝虚浮华靡谗间毁谤的行为,至于用兵,指挥大军作战,决断朝廷大事,谋臣将相,都佩服皇帝的雄才大略。明帝记忆力超群,即使是身边侍从小臣的名字官职品行,声名业绩、任职经历,以及他们的父兄子弟,明帝一旦听过或看过都不会遗忘。明帝宽仁大度,有包容的气度,容忍接受得了直言。明帝听从接受官吏民众士人庶民的上书,一个月有几十乃至上百封,即使上书的文辞粗鄙浅陋,仍然省察穷尽到完全明白,毫无厌倦之意。

评曰:明帝沉稳坚毅,果断有见识,听凭内心率意而行,完全有明君的极好风度。当时民生凋敝,天下四分五裂,不先继承发扬先人的德业,开拓帝王的基业,却贸然效仿秦皇汉武大兴土木,置长远的打算于度外,这很危险啊!

15~16.A、共同点:两首诗诗人都不得志,诗中都流露了诗人的归隐之意,都表现出高洁脱俗的情操。

不同点:本诗颈联写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只等回天撼地之日,扭转乾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这两句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有才之士的积极向上豪情满怀的思想,既有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而李白诗句则是政治受挫后,率性潇洒、蔑视功名的激愤之语。

1.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的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

A选项,“寄情于景”错,诗的开头两句是“即景生情”,不是“寄情于景”,诗人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登最高之楼,望最远之处,高瞻远瞩,气象万千。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的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述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

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本诗颈联“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抒发了诗人志趣和抱负。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两首诗中诗人都是有才而不得志,都流露了诗人的归隐之意,都表现出高洁脱俗的情操。不同之处是,李白政治受挫后,率性潇洒、蔑视功名;李商隐则仍积极向上豪情满怀。

《安定城楼》

译文:

高大绵延的城墙上城楼高百尺,在绿杨林子外是水中的沙洲。年少有为的贾谊徒然地流泪,春日登楼的王粲再度去远游。我始终向往将来成就一番回转天地的事业后,带着满头白发,乘一只小船归隐江湖。我没料到小人们会把“腐鼠”一样的小利当成美味,竟然对鹓雏猜忌个没完。

鉴赏:

此诗首二句登楼即景: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按泾州城东有“美女湫”广袤数里(见《太平广记》),汀洲殆指其地。登最高之楼;望最远之处,高瞻远瞩,气象万千。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七、八句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履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寓言谓:惠施相梁,生怕庄子争夺他的相位,百般防范,惟恐不周。于是庄子去见惠施,坦率地对他说;鵷鶵(传说中与凤凰同类的鸟,庄子自比)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从来不会把鸱(鹞鹰,比惠施)的腐鼠(比相位)当美味而希羡!(见《庄子秋水》)意为,你的位置我一向不屑一顾,你切莫杞人忧天,自相惊扰。这两句诗,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尽调侃奚落的能事。据近人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应博学宏词试被摈,是由于牛党的打击,诚如是,这时句诗乃是有的放矢的。这是第三层。这首诗,笔力健举:风骨清峻,结构严谨,而语句灵活变化,特别在使用典故方面,非常成功。由于贾谊、王粲的身世遭遇与有相似之处,抓住相似的典型事例--贾生垂涕、王粲远游,比拟自己的忧时羁旅之感,若合符券,而使一位奋发有为又遭受压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跃然纸上。复次,的曲曲心事,本不可能用片言只字表述出来,现在借助庄子寓言,不但足以表露他不汲汲于荣利的猖介品质,又反映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还反击了政敌的恶意中伤,如此用典,既灵活,又确切,既含蓄,又锐利,充分发挥了典故的功能。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早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绪的今天,使人无限烦忧。

万里长风,送走行行秋雁。面对美景,正可酣饮高楼。

先生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又不时流露出小谢诗风的清秀。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浓烈。

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赏析:

本诗是在宣州谢朓楼上的饯别之作。诗人感怀万千,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和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语言明朗,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

此诗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像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起伏涨落,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17.①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②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③示例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曹操《短歌行》)。示例二: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示例三: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的内容为“能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