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表达技巧(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表达技巧(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表达技巧(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表达技巧(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表达技巧(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表达技巧(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过景空寺故融公兰若①

孟浩然

池上青莲宇②,林间白马③泉。

故人成异物④,过客独潸然。

既礼新松塔⑤,还寻旧石筵⑥。

平生竹如意⑦,犹挂草堂前。

①兰若:梵语,和尚住处。②青莲宇:指佛寺。③白马:白马山,位于湖北。④异物:谓死而形化为鬼,是为异物。⑤新松塔:为融公葬处,周围植以新松而故名。⑥石筵:讲经之处。⑦竹如意:又名爪杖。手所不能到处,用此可以搔抓如意,故名。

本诗首联与白居易《遗爱寺》“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都描写了佛寺的周边风景,使用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①此诗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深秋诗人在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所写,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此行需经此地。

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诗歌颈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

采桑子①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①这首词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

这首词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题农父庐舍

(唐)丘为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

沟塍①流水处,耒耜②平芜间。

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插秧歌

(宋代)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①沟塍:沟渠和田埂。②耒耜:古代种像犁的翻土农具,也做农具的统称。

同样是农村题材,两首诗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方面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宿青草湖①

杜甫

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

宿桨依农事,邮签②报水程。

寒冰争倚薄,云月递微明。

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

①青草湖:古五湖之一,也叫巴丘湖,在古洞庭湖的南方。②邮签:驿馆夜间报时的更筹。

请分析诗歌尾联的主要表现手法和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赠怀素草书歌(节选)

李白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本诗(节选部分)与李白诗作《将进酒》的相似之处,以作为本诗确为李白所作的佐证。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

暗香

[宋]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①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②。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③,夜雪初积。翠尊④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忆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①何逊:南朝梁代诗人。②瑶席:丰盛美好的宴席。③叹寄与路遥:南朝时陆凯与范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与范晔。④翠尊:绿色的酒杯,这里指酒。

简要分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770年)春诗人淹留潭州(今长沙)时。②鹖(hé)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颈联的内容与前后内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①

杜甫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②?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①李十二白:与诗中“李侯”均指李白。范十:李、杜的朋友,诗中“北郭生”亦指他;②莼羹:味道鲜美的莼菜羹,代指家乡风物。

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题目。

拟行路难·其二

[南北朝]鲍照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①,

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②携手仙。

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注:①金博山,香炉的名称,因炉盖形状像重叠的山形而得名。一般用铜器制作,称之为“金”。②秦女,即春秋时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传说与丈夫双双骑凤升天而去。

此诗是一首在构思上别出心裁的弃妇诗,请结合诗句说说它的构思之妙。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三闾祠①

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①此诗是诗人随军入黔,参与平定“三藩之乱”,途经湖南屈原祠时,凭吊屈原所作。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12.阅读下面的宋词,按要求作答。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苏轼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摇新唱,谁谓古今隔。

概括这首词上片的行文思路。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题目。

文章

陆游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君看古彝器①,巧拙两无施。

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②。

胡部③何为者,豪竹杂哀丝。

后夔④不复作,千载谁与期?

①彝器: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统称。②淳漓:淳厚与浇薄。③胡部:胡乐。④后夔:相传为舜的乐官。

本诗的写作思路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夷门歌

王维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请简要概括出本诗的写作思路。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题目。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徽宗崇宁二年(1103),蔡京、赵挺之等人对旧党的迫害愈烈,黄庭坚受到罗织。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清人方东树说:“山谷之妙,在乎迥不与人,时时出奇”。赏析这首诗在行文思路上的艺术特色。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诗歌题为“客至”,尾联却荡开一笔写与邻翁对饮,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村行

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本诗尾联与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都用了“鸡黍”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歌,从结构技巧的角度分析两者的不同。

18.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①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②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解释:①胸次:胸中,心里。②逐:挨着次序。

本诗构思巧妙,意趣高雅。请结合尾联分析。

19.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咏蚕

蒋贻恭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蚕妇

来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①,冻杀黄金屋里人。

①繁华事:赏花之类的事。

这两首诗的主题大体一致,但构思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题目。

不睡

文天祥

频搔白首强忧煎,细雨青灯思欲颠。

南北东西三万里,古今上下几千年。

只因知事翻成恼,未到放心那得眠。

眼不识丁马前卒,隔床鼾鼻正陶然。

有论者以为尾联构思新巧、表意丰富,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解析:

1.相同点:两首诗都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不同点:本诗首联,运用起兴的手法,以景空寺清幽的环境引出自己对逝去友人的怀念,语言清新自然而富有意趣。白诗,动中有静,移步换景,通过临溪弄石、绕寺寻花、聆听鸟鸣和流水声描绘出了遗爱寺的盎然生机,勾勒出遗爱寺优美动人的风景,通过“弄”“寻”“行”等动作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诗首联,“池上青莲宇,林间白马泉”,“池上青莲宇,林间白马泉”起兴,用了大量笔墨描写景空寺清幽的环境和景物,又并不是首单纯的写景诗,因为“青莲宇”“白马泉”均为友人所在之处,故也用来怀念逝去友人。的笔法妙就妙在,他把情感巧妙地穿插在了这些景物描写之中,使二者融为一体,也使语言清新自然而富有意趣。

白诗,“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这两句是说是说诗人在小溪边玩赏那些奇形怪状的溪石,微风吹来花香扑鼻沁人心脾。诗人四处张望却不知花在何处,于是诗人绕寺而行,一路上漫步寻花。“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这里山光水色无限美好。小鸟的啾啾声十分动听,溪水汩汩流淌不绝于耳。这一切,让诗人感到心旷神怡。诗人临溪弄石、绕寺寻花、聆听鸟鸣和流水声描绘出了遗爱寺的盎然生机,勾勒出遗爱寺优美动人的风景,通过“弄”“寻”“行”等动作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故二者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不同之处在于,本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白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2.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虚写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实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虚实相生,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以及对友人旅途的担忧。④视听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诗人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写出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颈联“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白马江寒树影稀”,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寓情于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

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白马江寒树影稀”实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水声回响不绝。“黄牛峡静滩声转”虚写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以及对友人旅途的担忧。

“黄牛峡静滩声转”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写出了当时的离别之景,视听结合。

3.①这首词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象,抒发了词人晚年退居颍州时寄情湖山的情怀。②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下片写游春盛况已过去,让词人“始觉春空”,又以“双燕归来”含蓄地表述词人恬适淡泊的胸襟。③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词人的旷达胸襟和恬淡心境。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述技巧的能力。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整首诗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象,抒发了词人晚年退居颍州时寄情湖山的情怀。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含蓄地表述词人恬适淡泊的胸襟。

综上可知,这首词通篇写景,没有明显的主观感彩,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词人的旷达胸襟和恬淡心境。

4.表现手法:①丘诗一、二两句融情于景,表述了对春天悄然而至的喜悦之情;“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运用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白描),描绘农人们在田间的躬耕不辍;最后两句“饭牛”“闭关”的动作描写,既写出田家辛勤的日常生活,也暗含诗人躬耕自适、屏绝尘扰的意趣。②杨诗一、二句运用动作描写,以“抛”“接”“拔”“插”写出一家人各有分工、井然有序的劳动状态;三、四两句运用比喻,以“兜鍪”喻斗笠,以铠甲喻蓑衣,突出雨中农事的辛劳;后半首运用语言描写,反映劳动生产的劳身劳心。

语言风格:①丘诗清新自然,平淡有味;②杨诗多用口语、俗语,浅白质朴。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能力。

表现手法:

丘诗一、二两句融情于景,表现在不知不觉之间,春风悄然而至,带给漫山遍野一片春色盎然的景象。诗句如口头语、家常话,却写出了物候特点和人们的普遍感觉,诗意盎然,表述了对春天悄然而至的喜悦之情;“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运用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白描),湖色青青,农人们在田间躬耕不辍。这两句字面上虽没写人,但实际上正是写人,写的是农人正在田间渠边劳作的景象。结尾两句“饭牛”“闭关”的动作描写,写农人结束了一天的劳动,收工回家休息。饭牛就是喂牛。关即门闩,闭关就是闭门。傍晚时分,农人们给勤劳,一天的耕牛喂饮后,关上柴门回到家中休息。结句“归来还闭关”,一方面是写农人劳累了一天,第二天还要早起出工,需要及早休息,这从一个侧面含蓄地写出了春忙;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农人们无事不相往来、互不相扰、闭关自守的心理状态。整首诗生动地展示了在社会安定时期,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宁静生活。既写出田家辛勤的日常生活,也暗含诗人躬耕自适、屏绝尘扰的意趣。

杨诗一、二句运用动作描写,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写出一家人各有分工、井然有序的劳动状态。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三、四两句运用比喻,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雨中农事的辛劳。后半首运用语言描写,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结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反映劳动生产的劳身劳心。

语言风格:

丘诗,这首诗虽称“题农父庐舍”,所写内容却与农舍无关而是反映了农家春耕时节忙碌的生活。春风吹绿了湖边的山野,田家也开始了春耕,平整土地,喂养耕牛,整日不得闲暇。而诗中田家实际上是归耕的隐士,春耕之余闭门谢客,体现了一种隐逸情怀,通篇语言清新自然。从诗题和诗的内容看,诗人是以一个旁观者的欣赏态度来赞美农家生活的。他对农民生活作了诗化、美化、理想化,可以说这是一曲“田园牧歌”。从这首诗的情调,读者也可隐约看出诗人与世无争的向往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的心态,语言平淡有味。

杨诗,诗人首先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插秧图。然后用雨水予以反衬,形象清晰,意境显豁。其次用对话把意境推向深远,读来耐人寻味。诗歌口语入诗,生动活泼。但由于诗人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浅白质朴,又新鲜风趣。

5.①采用了反衬(对比)手法。

②诗人孤舟南去,“湖雁”却故意北征,在反衬中突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盼归不得归的无奈之情。

③“湖雁”成双,而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对比中更显诗人孤寂之苦。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尾联“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意思是说湖中大雁双双飞起,好像是看到杜甫的到来才故意北征。

“雁”可传书,诗人孤身漂泊在外,以“湖雁双起”来暗寓诗人自己隔家万里,与亲戚朋友难得一会,望“湖雁双起”难免引起对亲友的思念之情。“湖雁”可成双,而诗人只能孤单一人,对比中更显诗人孤寂之苦。

诗人孤舟南去,“湖雁”却故意北征,莫非大雁是看到孤身南征才故意双双北征,实则是大雁每每向北飞一寸,诗人受伤的心则被牵动着离家乡更近一寸,在反衬中突出诗人盼归不得归的无奈之情。

6.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述诗人强烈的情感。②两首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正侧面结合的手法。③两首诗都使用了联想、想象的手法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这些内容都能佐证本诗是李白所作。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述技巧及诗歌风格特点的能力。

表现手法一般包括描写手法(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景物与抒情的关系)等。

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分析,两首诗都使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方法,比如《赠怀素草书歌》中首联“须臾扫尽数千张”正面描写怀素创作之速,颔联“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从侧面的环境烘托怀素创作的情景。《将进酒》“莫使金樽空对月”“会须一饮三百杯”正面写饮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侧面写饮酒。

同时,从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两首诗都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本诗“如闻神鬼惊”“只见龙蛇走”等既是比喻,又是联想,形象地写出怀素创作时的气势,表述诗人对主人公的赞美。《将进酒》由饮酒想到“古来圣贤”“陈王”曹植,是虚写,“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是实写。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两首诗都使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本诗,“须臾扫尽数千张”,“须臾”强调时间极短,“数千张”强调数量极多,运用了夸张写法,写出怀素创作之速。“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范茫”,意为:如同疾风骤雨一样,飒飒惊魂。又像花飞雪飘飘扬扬,一片苍茫。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怀素在创作书法时候的情景,表现了对怀素的赞叹之情。《将进酒》“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远;“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暂。这些夸张、比喻手法表现出诗人狂放不羁,用词大胆,也表现他豪放飘逸的诗风。

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分析,两首诗都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等。本诗中“惊”“恍恍”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直观感受,属于直抒胸臆。《将进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直抒胸臆,写尽内心的痛楚和绝望。

7.①用典。用何逊的典故,抒发词人对时光逝去的感叹;用陆凯与范晔的典故来寄托词人的相思情意。②虚实结合。词人通过回忆往昔的赏梅经历,同时赋予现实的感受体验,抒发词人今昔之变和盛衰之感。③对比。昔日与佳人赏梅折梅雅趣与如今忘记词采与文笔的衰老之状形成对比:昔日携手赏游梅林的喜悦与如今折梅相送而不得的伤感形成对比。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述技巧的能力。

用典。“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根据解释①可知,这是用何逊的典故。何逊,南朝梁诗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萧伟的记室。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后居洛思之,请再往。抵扬州,花方盛开,逊对树彷徨终日。借此典故表述年华已逝,诗情锐减,面对红梅,再难有当年那种春风得意的词笔了,抒发词人对时光逝去的感叹。“叹寄与路遥”,根据解释③可知,南朝时陆凯与范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与范晔。这是用陆凯与范晔的典故来寄托词人的相思情意:想折梅投赠,却又怕水远山遥,风雪隔阻,难以寄到。

虚实结合。上片,开篇至“不管清寒与攀摘”五句为第一层,从月下梅边吹笛引起对往事的回忆。那时,同美人在一起,折梅相赠,赋诗言情,境界何等幽雅,生活何等美满!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何逊而今渐老”两句,笔锋陡转,境界突变,年华已逝,诗情锐减,面对红梅,再难有当年那种春风得意的词笔了。词人通过回忆往昔的赏梅经历,同时赋予现实的感受体验,抒发词人今昔之变和盛衰之感。

对比。“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过去同美人在一起,折梅相赠,赋诗言情,如今提起笔来却难有佳句,昔日与佳人赏梅折梅雅趣与如今忘记词采与文笔的衰老之状形成对比;“长忆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当年携手共游,何等惬意!而今“叹寄与路遥”,想折梅投赠,却又怕水远山遥,风雪隔阻,难以寄到。昔日携手赏游梅林的喜悦与如今折梅相送而不得的伤感形成对比。

8.这两蝴蝶翩跹、白鸥轻翔,紧承上联,写由舟中外望之景;正是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与前面所写诗人漂泊困居的现实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自然引出“直北望长安的忧思,过渡自然。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思路的能力。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

“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和诗人漂泊困居的现实生活形成对比,引发“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

9.此诗先写与李白的深厚交情,再叙与李白一同寻访范十隐居,后写在范居处即席朗诵屈原的《橘颂》,席上三个人因此在各自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表述了朋友之间心神相连的感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结构的分析能力。

全诗可分三部分。开头六句为第一部分,叙写对待李白的交情。“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可见是应约来此欢聚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二人白天携手一同游玩,醉酒后同被而眠,亲如兄弟,更见二人情谊之深。

中间六句为第二段,叙述两人同寻范十隐居。“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两句,叙途中之事,两人游玩中又想到还有个隐逸的期约,便一同去寻访城北范先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写造访范居。进门后就产生高雅的兴致,少年童仆也让人感到清雅。言小童清,则主人之清雅脱俗固不难想见。“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两句,写他们留连至晚,一直到夕阳西下寒杵声起、晚云笼罩古城还不想分散。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写吟《橘颂》,对隐居而思物外之游。就如《橘颂》中的高品格之人,谁会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我们不想讨论仕途的事情,而安闲沐浴于纯真的友情之中。

10.①从取材上看,区别于传统的弃妇诗歌,该诗借“金博山”写女主人公昔日甜蜜的爱情和被弃后孤苦的生活。②从情感上看,前几句极写金博山的构造和欢乐场面,情深意浓;结尾处却“一朝异”终成弃妇,无限痛苦。情感对比强烈,文势陡急,震撼人心。③从结构上看,详略鲜明。前7句铺排(答详写、大量篇幅或笔墨皆可),结尾2句略写,详略鲜明。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艺术构思技巧的能力。

根据诗歌内容,此题可从诗的取材、情感、结构上分析作答。

从取材上看,根据诗句“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可知这首诗是借“金博山”写女主人公的生活,“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四句写出了女主人公昔日甜蜜的爱情,结尾两句“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写出了女主人公被弃后孤苦的生活。

从情感上看,情感对比强烈,文势陡急,震撼人心。前三句“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极写金博山的构造,中间四句“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写了女主人公和丈夫往昔的欢乐场面,情深意浓;而结尾处却“一朝异”终成弃妇,无限痛苦。

从结构上看,详略鲜明。前7句铺排,“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斫复万缕,上刻秦女携手仙”,总写香炉的产地、制作人、质料及形状,交待出来。其余两句,对香炉进行细致的观察描写。金炉刻的异常精细,上而还雕刻着弄玉和萧史携手飞天的形象。“承君清夜之欢娱”以下四句,重点刻画香炉的内外之美。在新婚后天气晴朗的夜晚,她与丈夫频频举杯,轻吟曼唱,金香炉就被放置在香案之上。华灯高照之下,香炉闪烁着龙鳞一般的绚丽光彩,散发着沁人心脾的缕缕香烟,香烟袅袅,金光闪闪,如梦如幻,香炉越发可爱,人越发幸福。这七句描写详细,写出了女主人公和丈夫往昔的欢乐场面;结尾两句“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略写,这两句笔锋急转直下,昔日的欢爱全不见,如今丈夫竟变了心,她只能独对香炉,一次又一次发出哀叹。原来,诗人对香炉倾心尽力,不厌其烦的描写,只是用来反衬今日遭遗弃的孤独和悲惨。

11.①开头以写景生发,荒凉景物触动诗人遐思,诗人由眼前屈原祠的冷落,自然地引入中间两联的议论抒情,表述了对屈原平生遭际命运的悲愤惋惜。

②尾联则与首联相呼应,面对眼前景物忽发奇思,设想屈原吟魂犹在,徜徉沅湘,由情回到景,虚实结合。

③整首诗由景到情,又回归到景,最后以想象的场景作结,结构圆合,情感自然流转,情韵悠长。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构思技巧的能力。

此题考查的重点是“构思之妙”,不仅仅是情景结合的手法。

这首诗首联写景,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诗人面对荒芜寂寥的眼前风物不禁感慨万端,一种黍离之悲油然而生。

颔联触景兴怀,诗人由眼前之景自然地联想起屈原的平生遭际,写对屈原的劝慰之辞,蕴含了悲愤及同情。

颈联正面抒写对屈原的沉痛惋惜之情。

尾联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想象作结。

全诗由景到情,又回归到景,最后以想象的场景作结,结构圆合,风格沉郁清幽,笔力曲折,言议透辟。

12.先写梦中泛舟震泽、波浪滔天的景象;再写眼前庐山倚天雄奇的景象;最后感慨人生到处奔波的境遇。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词写作思路的能力。

首先要求写出诗词的行文思路,即概括地说明诗词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说诗词从哪些方面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本题分析思路,也就是分析诗歌每句写的内容,答题时用相应的词语串联起来即可。翻译:我曾梦见与你共同乘舟于太湖,雪白的浪花一望无际。梦醒之后满眼是庐山的倚天之峰。咱俩一生行色匆匆,都是江南的过客。迷离幻象、湖山清景,俱如飞梭过眼,转瞬即逝了。随着西去的征帆,我心随帆驶,想到在澧阳行吟漂泊过的屈原,那里的香草也因为伟人的逝去而憔悴无华了,你的才华不减梦得,他谪居的武陵在这里的西南远方,又和你所要去的澧阳同是莫傜聚居之地,到了那边便可接续刘梦得的馀风,创作出可与刘禹锡的《竹枝词》媲美的“莫傜新唱”来,与千古名贤后先辉映。上片先写梦中泛舟震泽、波浪滔天的景象,再写眼前庐山倚天雄奇的景象,最后感慨人生到处奔波的境遇。词的上片写与伯固同游庐山的所见所感。起首二句从梦游震泽着笔。“我梦”二字想落天外,神气极旺。千顷白浪翻空摇舞,却棹一叶之扁舟,倘徉于这云水之间,显得那么从容自若。动与静、大与小对强烈而又鲜明,真可谓神来之笔,接下去,笔势一顿,借“觉来”二字转到眼前庐山胜景,只见青山蔚然深秀,千峰峭峙,拔地参天。震泽梦游与庐山清赏,虚实交映,相反相成,给人一种瑰丽多变、目不暇给的感觉。“雪浪摇空”,“青壁倚天”,如此奇丽之景,更是令人神往。然而正当陶醉于这种似梦非梦的自然乐趣之中时,一缕悲凉之感却袭上心头,使他又回到了坎坷的现实中来。“此生长接淅”一句是他宦海浮沉的生动概括。“与君同是江南客”,上应“接淅”,写彼此之飘蓬,下启“飞梭”,言清欢之短暂。“梦中”三句收束前片,说迷离幻象、湖山清景,俱如飞梭过眼,转瞬即逝了。

13.开头两句是观点句,陆游认为,好文章是技艺高超的人偶然得到的,不应刻意去雕琢。然后诗歌依次用美玉、礼器、秦汉文章和音乐进行类比,强化了文章天成的观点。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行文思路的能力。

开头两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意思是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这是此诗的观点句。接着说纯白没有瑕疵,并不需要人力去刻意追求,以此说明不应刻意去雕琢。接着以“古彝器”“汉最近先秦”“胡部”等美玉、礼器、秦汉文章和音乐进行类比,提出只要能做到“纯粹无瑕疵”和“巧拙两无施”,便是好文章,强化了文章天成的观点。

14.①前四句写出了七雄争霸天下的局势,赵国的燃眉之急,魏王的态度;②中间四句写信陵君礼贤下士;③最后四句赞扬侯生。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本诗共十二句,一至四句交待故事的背景。先写七雄争霸天下的大势,后写“窃符救赵”事件的成因。以“何纷纷”三字道出天下大乱的局面,以“益围邯郸怠”退出情况的紧急,以“不救”二字表现出形势的严峻。

五至八句,写信陵君礼遇侯生。连用两个“愈”字,一是写出侯生的有意傲慢,二是写出魏公子的礼贤。“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两句,巧用原文,点化为对仗句。

九至十二句专写侯生,与首段呼应。以“献奇谋”,即策划窃符救赵及夺晋鄙军写出其智;以“向风刎颈”写出其义。末两句写得慷慨豪迈,感人颇深。

15.①首联一面写秾春烟景,桃李欣欣而笑;一面写扫墓时节使人联想到野田荒垅,发生死之悲。一笑一愁,对比强烈。②颔联、颈联分承“佳节清明”和“野田荒垅”。颔联极写春天的蓬勃生意,是“佳节”的最好说明。颈联运用对比,表述了对奸臣丑恶人生的鞭挞。③尾联在语意上承接上联的爱憎分明,表述对小人当道、政治黑暗的深深愤慨。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思路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首联描写清明之时两幅不同的画面。“佳节清明桃李笑”,清明正是春暖花开之时,百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桃花李花盛开于春风之中,似有欢笑之意。“野田荒冢只生愁”,清明也正是人们上坟祭祖的日子,走到坟场,只见荒冢累累,心中自然会生出许多凄凉。“桃花与荒冢”“笑与愁”对比强烈。

颔联描写清明时节生物的活跃情景。“雷惊天地龙蛇蛰”,写的是动物的活动;“雨足郊原草木柔”,写的是植物的生长。承“佳节清明”句写春天的蓬勃生机。

颈联写人,“人乞祭余骄妻妾”,通过齐人于璠间乞食这一典故写了愚人的行为。“士甘焚死不公侯”,乃是通过介子推的故事表现了贤人的气节。承“野田荒垅”句,运用对比,表述了对奸臣丑恶人生的鞭挞。

尾联意思是,他们是贫贱愚蠢还是贤能清廉,至今又有谁知道呢?现在留下来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表述贤愚不分的慨叹、蓬蒿满眼之感触。

这首诗在行文思路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对比和用典。这首诗的景物的描写、感情的抒发,无不得力于对比。不但桃花与荒冢有对比、齐人与介子推有贤愚之比,而且自然界的蓬勃春景与人生的无味黯淡也是一组鲜明的对比。

16.①内容上,把宴客推向高潮。前两联通过写景来写客至之喜;颈联描写待客之景;尾联写邀邻共饮,把席间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表现主客二人酒兴之浓,气氛之欢。②意境上,余味无穷。诗人邀邻与客对饮,增加了欢快的气氛,以此结束全诗,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诗歌意境更深一层。③感情上,表现主客情谊之深。前三联已见待客之诚,尾联又用这种生活中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使感情再进一层。④结构上,构思奇特绝妙。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构思巧妙奇特,富有生活情趣。(答出3条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述技巧之结构技巧的能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以此结束全诗,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诗歌意境更深一层。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仿佛看到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尾联用这种生活中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使感情再进一层。

诗中待客描写,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17.①孟诗中“鸡黍”出现在首联,引出下文,为对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描写蓄势、张本;②杜诗的“鸡黍”出现在尾联,与前三联构成一幅淳朴的画卷,共同表现诗歌的主旨:山村之美,既美在风光,又美在人情。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①孟诗中“鸡黍”出现在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意思是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由此引出下文,为对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描写蓄势、张本:“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写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共饮美酒,闲谈农务,体现出强浓烈的乡村风味和劳动生产的气息。

②杜诗的“鸡黍”出现在尾联“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意思是我走进农家脱下半湿的衣裳,主人摆出丰盛的饭菜招待我。与前三联构成一幅淳朴的画卷,仲春季节,南阳之西,一派大好春光。美时,美地,美景,在“春半南阳西”中,隐约而至。遍村柔桑,欣欣向荣,着一“过”字,境界全出。“柔桑过村坞”,在动态中,柔桑生长的姿态和鲜嫩的形状,活现在眼前,这就把春天的乡村,点缀得更美。加之垂柳扶风,娉娉袅袅,春雨点点,回落塘中,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趣。那农家牧童,披着蓑衣,愉快地唱着歌;竹篱笆内,可窥见那穿着绛黄色裙子的农家女的倩影。据此看出,全诗共同表现出的主旨:山村之美,既美在风光,又美在人情。

18.①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不信这书斋里别有春景,只有读书人才能感受到书斋的美好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