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语文摸底考01(新高考原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语文摸底考01(新高考原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语文摸底考01(新高考原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语文摸底考01(新高考原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语文摸底考01(新高考原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01(新高考专用)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文本细读”是被普遍使用的批评方法。往久远了追溯,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大都可以算作“文本细读”。从批评模式上看,这些批评实践虽然有着不同的文本聚焦点,但都可以统称为“文本批评”。王先需、胡亚敏主编的《文学批评导引》中写道:“‘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受这一批评范式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在总体上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型:在此之前,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实意义。后来,批评家越来越关注文本内部研究,作品被看作独立存在的世界。对文本全部内容的阅读、阐释、评判,才是批评的首要职责。这一转型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本批评”模式及其所采用的细读法经常遭受的质疑是:割裂文本与外部的联系是不合理的。美国文论家韦勒克作为英美新批评的后期代表人物,对此亦有反思。他在《批评的诸种概念》中写道:“我曾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称为‘内部的’研究,将对作品同作者思想、社会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称为‘外部的’研究。但是,这种区分并不意味着应忽略甚至是蔑视渊源关系的研究,也并不是说内在的研究不过是形式主义或不相干的唯美主义。”这就是说,韦勒克把文学研究与批评分成“内部的”研究与“外部的”研究两种形态,而二者又是潜在地、深刻地联系着的,内部研究要顾及外部关系,外部研究要隐含内在的文本。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心理下创造出来的,必然带上写作者的主体性特点,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有着或隐或现的联系。尽管“文如其人”未必是绝对真理,也常常有“文”与“人”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时候,但“以文证人”或“以人证文”,依然是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径。在细读式批评中,联系作家本人、社会背景,对深入、准确地理解文本,是有益而无害的。事物的发展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人们意识到“文本批评”模式存在的问题之后,就纷纷跑到接受美学、意识形态批评、文化批评的怀抱中去。他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不太关注文本自身的内在逻辑,而是更加关注其中暗含的“倾向性”。这时候,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对作品自身逻辑的细读,在批评实践中受到忽略了。这是我们在当下呼吁重建文学性、加强文本细读的一个重要背景。因此,在批评实践中,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需要双向运动,形成一种互动、互生的立体运行。只有这样,批评家才可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文本细读以文本研究为基础,又融入了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分析学等方法,似乎更吻合读者的口味。它以“内部批评”为中心,又承袭了既往的社会历史批评,成为一种兼容并蓄的细读式批评。这正如陈晓明所说:“试图从小说艺术、思想特质以及历史语境三个维度来展开对文本的解读,由此来突显当代中国小说的艺术变革所创造的新型的文学经验。”细读法首先对文本内部研究有用,但也适用于外部研究。之所以我们关注外部的某个因素,是因为文本内部有一定的“触发点”,正是这一点引导评论家去进行相关的外部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细读法可以很好地连起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因此,好的文学批评,对于解读对象,既要“入乎其内”——精读作品,又要“出乎其外”——跳出作品,即从个别、特殊走向普遍、共性。坚持以作品为本体、为核心、为“属地”,批评可以引入社会、人生,引入作家、读者等维度,但须在文本相关的范畴内,不能话题无边、“喧宾夺主”。理想的做法是,在解读文本的进程中,渗透或者暗示出外在的部分和必要的背景来,而不损害对文本的关注和解读。优秀的、杰出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要通过细读找到文本内外诸多因素的复杂关联。因此,文本解读要跳出作品中的有形时空,努力进入文本中蕴含的无形境界——形而上王国。这其实需要批评家有更丰富的知识、学养和出色的感觉、才华。一个批评家要懂得多种文体的艺术规律。当下很多评论家介入文学创作,这是很好的事情。这样的评论家在细读、批评作品时,才容易深入肌理、细部、空白处,进而达到对整个作品的宏观把握。由于打通了创作与批评,他们的思维也不局限于作品,他们往往更关注广阔的社会人生。这其实也有助于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在批评实践中,还需要评论家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细读式批评,着力的是对文本的剖析、阐释,批评家的判断、评价,就包含在述评中。你不能把一般作品说成是优秀作品,把优秀作品拔高到伟大作品,坚持艺术标准是至关重要的。这使人想到马克思、恩格斯对斐·拉萨尔历史剧本《济金根》的评价。他们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剧本,认为故事情节让人“惊叹不已”“比任何现代德国剧本都高明”,另一方面坚持“最坦率”的批评,指出了剧中人物身上的“席勒式”的概念化倾向。由此,他们还升华出一系列文学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对经典作家的批评实践,值得我们很好地研习与借鉴。(摘编自段崇轩《用细读法贯通文学的内外部研究》)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多数可以算作“文本细读”,也都可以统称为“文本批评”。B.受“文本是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批评范式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在总体上经历了从社会历史批评到关注文本内部研究的转型。C.把文本当作独立存在的世界,只对其进行内部研究,这一做法经常被质疑为割裂了文本与外部的联系。D.文学作品常常有“文”与“人”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时候,所以只有当“文如其人”时,“以文证人”或“以人证文”才是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径。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呼吁重建文学性、加强文本细读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在批评实践中,我们忽略了对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自身逻辑的细读。B.文学批评须在文本相关的范畴内引入社会、人生、作家以及读者等维度,但不能损害对文本的关注和解读。C.只要批评家能在批评实践中形成对文本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互动、互生的双向运动,就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D.评论家介入文学创作,思维更加开阔,更关注广阔的社会人生,也更容易获得对作品的宏观视野,从而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3.(3分)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用细读法贯通文学的内外部研究”的观点的一项是(

)A.《峨日朵雪峰之侧》“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一句,虽与“雄鹰”“雪豹”的期望形成反差,但就前面的环境描写来看,也是合乎逻辑的。B.《百合花》中,新媳妇从开始照顾伤员的“又羞又怕”,到后来“庄严虔诚地给小战士拭身子”,从中可以看出新媳妇品格的变化。C.《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既写出了深秋时节远行客子的漂泊之悲,也写出了安史之乱后杜甫的家国之忧。D.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哦,香雪》可谓应运而生,因此斩获了1982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4.(4分)结合本文简要说明好的文学批评为什么要贯通文学的内、外部研究。5.(6分)作者提倡的理想的文学批评对批评家提出了哪些要求?【答案】DCC4.①文本的内部和外部深刻联系,内部研究要顾及外部关系,外部研究要隐含内在文本。(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心理下创造出来的,必然带上写作者的主体性特点,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有着或隐或现的联系。)②“以文证人”或“以人证文”,是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径。③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是互动、互生的立体运行,批评家才能更全面、更深入理解作品。④文本细读以文本研究为基础,又融入了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分析学等方法,似乎更吻合读者的口味。5.①解读对象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坚持以作品为本体、为核心、为“属地”。②批评家有丰富的学识、懂得多种文体的艺术规律。③批评家的思维不局限于作品,关注广阔的社会人生。(或能跳出作品中的有形时空,进入文本中蕴含的无形境界。)④在批评实践中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只有当‘文如其人’时,‘以文证人’或‘以人证文’才是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径……”错。说法绝对,根据原文“尽管‘文如其人’未必是绝对真理,也常常有‘文’与‘人’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时候,但‘以文证人’或‘以人证文’,依然是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径”可知,选项强加因果,“只有……才……”说法绝对。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只要批评家能在批评实践中形成对文本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互动、互生的双向运动,就能……”错。说法绝对,根据原文“在批评实践中,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需要双向运动,形成种互动、互生的立体运行。只有这样,批评家才可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原文为“只有……才……”,选项“只要……就……”的说法太绝对。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对“蜘蛛”“雄鹰”“雪豹”等意象的分析是对作品进行了内部研究,只关注了文本自身的内在逻辑,没有进行外部研究;B.对新媳妇品格的分析是对作品进行了内部研究,只关注了文本自身的内在逻辑,没有进行外部研究;C.既对句子的诗中意进行了分析,同时渗透或者暗示出外在的部分和必要的背景;D.“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应运而生”只侧重了外部研究。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共六段,一至四段谈的是“文学批评”本身,五六段是就批评家而言的。“好的文学批评贯通文学的内、外部研究”的话题主要在第二至四段进行论述,据此可确定答题区域。①据第二段“韦勒克把文学研究与批评分成‘内部的’研究与‘外部的’研究两种形态,而二者又是潜在地、深刻地联系着的,内部研究要顾及外部关系,外部研究要隐含内在的文本”“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心理下创造出来的,必然带上写作者的主体性特点,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有着或隐或现的联系”可知,文本的内部和外部深刻联系,内部研究要顾及外部关系,外部研究要隐含内在文本。(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心理下创造出来的,必然带上写作者的主体性特点,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有着或隐或现的联系)②据第二段“尽管‘文如其人’未必是绝对真理,也常常有‘文’与‘人’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时候,但‘以文证人’或‘以人证文’,依然是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径”可知,“以文证人”或“以人证文”,是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径。③据第三段“在批评实践中,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需要双向运动,形成一种互动、互生的立体运行。只有这样,批评家才可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可知,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是互动、互生的立体运行,批评家才能更全面、更深入理解作品。④据第四段“文本细读以文本研究为基础,又融入了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分析学等方法,似乎更吻合读者的口味”可知,文本细读以文本研究为基础,又融入了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分析学等方法,似乎更吻合读者的口味。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共六段,一至四段谈的是“文学批评”本身,五六段是就批评家而言的。据此可确定答题区域为五六两个自然段。①据第五段“好的文学批评,对于解读对象,既要‘入乎其内’——精读作品,又要‘出乎其外’——跳出作品,即从个别、特殊走向普遍、共性。坚持以作品为本体、为核心、为‘属地’”可知,作者提倡的理想的文学批评要求批评家,解读对象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坚持以作品为本体、为核心、为“属地”。②据第六段“这其实需要批评家有更丰富的知识、学养和出色的感觉、才华。一个批评家要懂得多种文体的艺术规律”可知,批评家有丰富的学识、懂得多种文体的艺术规律。③据第六段“由于打通了创作与批评,他们的思维也不局限于作品,他们往往更关注广阔的社会人生”可知,批评家的思维不局限于作品,关注广阔的社会人生。(或能跳出作品中的有形时空,进入文本中蕴含的无形境界。)④据第六段“在批评实践中,还需要评论家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可知,在批评实践中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逃

跑铁凝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那正是城市居民储存大白菜的时代,储存大白菜半是生活需要半是政府号召,因此买大白菜还有一种买“爱国菜”的名义。一个黄昏,老宋被亲戚领到团长面前。团长正在卸大白菜,一辆胶轮大车正停在单元门口。待团长给菜农数完钱,亲戚才对老宋说,这就是团长;又对团长说,这就是老宋。团长不在意地答应一声,只一个劲儿地打捋他的爱国菜,显然是在琢磨怎样尽快把它们运上楼去。老宋看出了团长的意思,问了声:几楼?亲戚替团长回答说四楼。当他们再次注意到老宋时,白菜已被搬运一空。这时团长才想到请亲戚和老宋上楼坐坐。他们上得楼来,见白菜正好被码放在团长想要码放的地方——无非是楼梯一侧,门的两旁。团长把老宋让进客厅,拉开灯。亲戚坐下了,老宋却坚持站着。团长这才有机会仔细打量眼前的老宋。老宋五十岁左右,个子偏矮,阔嘴、大脸,属于那种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的忠厚长相。团长暗想,这分明是一个干活麻利、不招人讨厌的人。后来团长便和亲戚讲起他被借调出国赴意大利演出的事。提起意大利,一直不曾开口的老宋突然插了句嘴,说,意大利属南欧,从地图上看像只靴子,高跟的。他把“高跟”说成“高更”。团长笑了,不是笑他的口音,是惊奇老宋的出其不意,聪慧和文化兼而有之的出其不意。团长的笑给亲戚和老宋都增加了信心,亲戚再添油加醋对老宋的优势做些讲解,老宋的事就这样定了,他成了传达室的长期临时工。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开水锅炉。每天,锅炉不仅定时定点烧开,温度也绝对可靠。那时,老宋还会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几声:“老师们,水开了!”老宋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演员听了高兴,领导和职工家属也不会挑礼。老宋并不是一个喜爱喧闹的人,他的语言似是很金贵的,不像他的两条腿那样勤快。每天,他按时出入各个办公室分发报纸、杂志、信件。他步履轻捷,悄无声息,把报纸、杂志分送给该送的人,从未出过差错。除了分内的事,分外的事也没少做。五楼的人们说,老宋,帮我把这罐煤气扛上去吧。三楼的人们说,老宋,我买的沙发来了,你给搭把手吧。一楼的人们基本不用老宋帮忙抬东西,但有几位妇女喜欢织毛衣。天气热的时候她们坐在院子里,坐在传达室门前的树荫下忙手里的活计,见老宋有空,就喊,老宋过来,给我架着毛线。团里唱小生的老夏是老宋的好友。他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那嫁了人的闺女,嫁的是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和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光阴像箭一样。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走路不再是快步,有点拖着腿的样子。当他走过来,人还没到眼前,你就能听见鞋底蹭着地面的嚓嚓声。他的记性也差了,有时候会把张三的信送到李四的办公室去,但剧团没有辞退他。老宋的腿病老夏早就知道,他患的是左下肢周围血管综合症,俗称老烂腿。老夏也知道,老烂腿不及时根治,还有截肢的危险。从前老夏替老宋瞒着,现在是瞒不过去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医生为老宋检查后说尽快做静脉修复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手术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他全部的积蓄连一百五十元也不到。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共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为此,他专门找到现任团长一道去给老宋送钱。一来显得郑重,二来也算有个旁证。老宋一夜没睡,他数了一夜钱。他一张一张地抚摩,一张一张地在灯下照,一张一张地把鼻子凑上去闻。一些新钱嘎巴嘎巴响得很脆,一些旧钱散发着微微辛辣的油泥味儿,或者黏黏的霉潮气。即便一张两块钱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是沉甸甸的。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都扔给医院吗?想着想着,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腿是条病腿。为证实自己的见解,单用那病肿的左腿撑起全身的重量,他竟然站住了。他又做了几下其它动作,居然也做出了。接着他想起演员,练功时做出的高难动作,他依次模仿起来……直到稀里哗啦摔在地上,一个形容才确凿地来到他的脑海:这哪儿还是一条腿啊,分明是一条烂冬瓜。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第二天老宋就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他们那一片爱心呢?他们的钱是血汗钱!尤其让老夏不能容忍的是,人们纷纷在他面前发些抱怨,好像是老夏骗了大伙儿的钱,并且协助了老宋的逃跑。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团是靠了一个住在本市的亲戚的介绍。找到那亲戚后,那人说,老宋回老家第二天就去把腿锯了,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一个乡下人,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老夏愤怒难平,疑惑难平。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在一个小铁皮房里卖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逃逸的老宋之现状,让他尴尬、难堪和愧疚。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老宋也看见了老夏,顿时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正在卸货的年轻人不知出了什么事,看着近前的老夏说,你是不是认识我姥爷?老夏说是,我们是老……朋友。年轻人说,你好像把我姥爷给吓着了。老夏答非所问地说,你是老宋的外孙子吧,十几年前我在我们团里见过你。那会儿你还小呢,在院子里踢球。外孙子说,原来是这样。那我姥爷为什么一看见你就跑呢?老夏想了想,说,也没准儿你姥爷是给我买肉吃去了。外孙子说,看着你怪渴的,喝一瓶康师傅冰茶吧,你是我姥爷的朋友,不要钱。老夏说不不,你们不容易。外孙子又说,那你拿上一张旅游图吧,看图旅游省得迷路。这里的山水很好看。老夏接受了外孙子赠送的旅游图,他把它打开。外孙子指着地图又说,你看我们这块地方像什么物件?老夏说看不出来。外孙子说,像只靴子,高更(跟)的。我姥爷告诉我的。老夏细看地图,这才看出老宋家乡的形状正好比一只靴子,如同当年老宋对意大利的形容一样。他想,这地方如果没有开发,就不会有人为它绘制地图,热爱地理的老宋便终生也不会知道,他的故乡在地图上也是一只靴子。(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情节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老宋跟老夏讲述自己的家事——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自己接济。这一情节为下文老宋放弃治疗病腿埋下伏笔。B.外孙子不解老宋为何见了老夏就跑,老夏“想了想”才说“没准儿你姥爷是给我买肉吃去了”的细节,照见了老夏的忠厚。C.小说中的老夏是最令人同情的,他出于仗义热心帮助老宋,而老宋却不辞而别,最后连想让老宋尴尬难堪的机会也没有。D.小说以老宋将意大利地图比作高跟靴始,又以他将故乡地图比作高跟靴终,使小说结构更紧凑,也给读者留下审美空间。7.(3分)下列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正确一项是(

)A.老宋在团里当临时工时分内的事从未出现差错,分外之事没少做,为人热心真诚,最后却携款而逃,可见他见利忘义。B.对老宋而言,更重要的是他一家人的生存问题,而非自己的身体和尊严。老宋两次逃跑,是小人物在生存窘境下的无奈选择。C.小说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老宋在夜里用触觉、视觉、味觉、听觉细细体味那些钱,体现出了人物百感交集的心情。D.将《哦,香雪》与本文相比,可看出作者早先那种热情、理想和诗意渐被平和、冷静、苍凉的格调取代,构思上没了早期痕迹。8.(4分)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老夏的性格特点。9.(6分)文章略写老宋第一次“逃跑”,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何作用。【答案】CB8.①热情善良。起初,老宋的腿出了毛病,老夏替他瞒着;后来,看到老宋“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②乐于助人。老宋的腿病瞒不住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医院。老宋没钱治腿,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③细心谨慎。他专门找到现任团长,邀团长同他一道去给老宋送钱,找个旁证。9.①增添小说的戏剧性。老宋悄无声息地“潜逃”让情节发生突转,给读者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美感;②推动情节发展。略去老宋逃跑的心理、过程乃至下落,引起了团里的老师们的气愤,进而引发老夏的一系列行为;③揭示文章主旨。老宋在保全身体和改善生存条件的权衡中选择携款逃跑,表现出老宋强烈的家庭责任感,社会底层人物在生存与道德间充满了无奈和尴尬,体现了作者浓厚的人文关怀。④制造悬念,给读者以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文章相关内容和重要情节的能力。C.“最后连想让老宋尴尬难堪的机会也没有”错误。文中两人最后见面了,当老夏去找老宋时,老宋看见老夏时的惊慌逃跑,说明老夏让老宋尴尬难堪了。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最后却携款而逃,可见他见利忘义”错误。老宋携款而逃并非见利忘义,而是为了自己和女儿、外孙的生计,只是舍不得为自己的腿花掉那些钱,他知道自己背弃了朋友和同事的关爱,因为他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极度羞愧。C.“老宋在夜里用触觉、视觉、味觉、听觉细细体味那些钱”错误。原文“一张一张地把鼻子凑上去闻”是嗅觉而非“味觉”,“一些新钱嘎巴嘎巴响得很脆”是听觉,“一些旧钱散发着微微辛辣的油泥味儿,或者黏黏的霉潮气”是嗅觉而非“味觉”。D.“构思上没了早期痕迹”错误。构思上仍有早期的痕迹,比如故事简单而奇谲,人物单纯而极具心理深度。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热情善良。由“老宋的腿病老夏早就知道,他患的是左下肢周围血管综合症,俗称老烂腿。老夏也知道,老烂腿不及时根治,还有截肢的危险。从前老夏替老宋瞒着,现在是瞒不过去了”可知,起初,老宋的腿出了毛病,老夏替他瞒着;由“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可知,后来,看到老宋“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②乐于助人。由“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可知,老宋的腿病瞒不住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医院;由“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共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可知,老宋没钱治腿,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③细心谨慎。由“共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为此,他专门找到现任团长一道去给老宋送钱。一来显得郑重,二来也算有个旁证”可知,他专门找到现任团长,邀团长同他一道去给老宋送钱,找个旁证。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分析作者构思的独特之处的能力。①增添小说的戏剧性。老夏走家串户为老宋募捐,好容易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本想让他治腿,没想到“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第二天老宋就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老宋悄无声息地“潜逃”让情节发生突转,给读者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美感;②推动情节发展。略去老宋逃跑的心理、过程乃至下落,略写老宋逃跑,只是说“第二天老宋就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引起了团里的老师们的气愤,“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他们那一片爱心呢?他们的钱是血汗钱!”“尤其让老夏不能容忍的是,人们纷纷在他面前发些抱怨,好像是老夏骗了大伙儿的钱,并且协助了老宋的逃跑”,于是老宋先是去找了老宋在本市的那个亲戚,然后是听说老宋的消息后去旅游景点找老宋,略写老宋逃跑进而引发老夏的一系列行为;③揭示文章主旨。虽然略写了老宋逃跑,但前文介绍了他的家庭情况,他要照顾女儿和外孙,因此舍不得这一万多块钱用来治腿,宁可舍弃自己的腿也要省下钱给家里人用,表现出老宋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同时在道德的天平上,底层百姓为了生存只能放下尊严和道德,老宋在保全身体和改善生存条件的权衡中选择携款逃跑,社会底层人物在生存与道德间充满了无奈和尴尬,体现了作者浓厚的人文关怀。④略写老宋第一次逃跑,文章制造了悬念,给读者以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可以让读者尽情去猜其中的原因,也更能引发读者的深层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高祖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线,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闹,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妪曰:“人杀吾子。”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节选自《汉书·高帝纪》)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B.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C.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D.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一般指开国之君死后在太庙被奉祀时起的名号。庙号命名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B.“家”,在文中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含义为“安家”,与“家徒四壁”中的“家”用法相同。C.“谒”是进见时用的名帖,又称“名刺”“名帖”,类似于现在的名片。D.“季”是刘邦的字,古代有一定身份的人除了有名,还有字,如屈原名平字原。12.(3分)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高祖有胸襟,有气量,但到了壮年,才当上泗上亭亭长,他在观看秦始皇出行时,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矣”的感慨。B.沛县的豪绅和官吏们为奉承县令的贵客,都去送礼,高祖向来瞧不起这些官吏,所以一个钱也没带,却假称“贺礼一万钱”。C.吕公善于相面,看到高祖面相后就很敬重他。酒宴结束送客的时候,吕公告诉高祖要保重自己,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高祖。D.高祖押送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半路死亡,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死亡,于是他放走民夫,自己也准备逃命。13.(8分)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2)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14.(3分)刘邦作为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他的成功早有端倪,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答案】BBD13.(1)高祖带着醉意说:“好汉走路,怕什么!”于是亲自向前,拔剑斩蛇,蛇被斩为两段,道路就通了。(2)人们就认为这位老妈妈说假话,想给她点儿苦头吃,老太婆却忽然不见了。14.①胸怀大志。②因面相而受人敬重。③敢作敢当。④身上有神话色彩。【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萧何说:“刘季(高祖)向来爱说大话,很少成事。”高祖趁机会要戏弄耍笑一下客人们,就坐了上位,一点也不谦让。“多大言”“少成事”是对称结构,主语相同,为“刘季”,中间应断开,排除AC;“坐上坐”是动宾结构,“上坐”是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D。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错误,二者用法不同。名词活用为动词,安家;名词,家里。句意:于是在沛县安了家。/家里只有四周的墙壁,一无所有。C.正确。D.正确。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不少民夫半路死亡,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死亡”错。原文“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依据后文“夜皆解纵所送徒”可知,到夜晚刘邦就把押送的役夫全部放走,前文的“亡”应该都是逃跑的意思。所以,不少民夫是逃跑而不是死亡;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逃跑,也不是死亡。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何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畏何”;“前”,走上前;“开”,通。(2)“乃”,于是、就;“以……为”,认为……(是);“苦”,使动用法,使……受苦。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①原文“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高祖看到秦始皇出行,感叹他是大丈夫,可见其胸怀大志。②原文“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吕公看到高祖面相后就敬重他,并引他到上座坐下,可见其因面相而受人敬重。③原文“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高祖说好汉走路,什么也不怕什么,亲自拔剑斩蛇,使道路畅通,可见其敢作敢当。④原文“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在高祖斩蛇的地方,一位老妈妈自己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变成大蛇伏在路当中,现在被赤帝的儿子杀了,刘邦知道是自己所为,可见刘邦身上有神话色彩。参考译文:汉高祖(刘邦),是沛县丰邑中阳里(邑和里都是当时的行政单位,邑属于县,里属于邑)人,姓刘。高祖这个人,胸襟开阔,气量宽宏,不愿干一般人从事的生产劳动。到了壮年,被试用做小吏,当了泗上亭的亭长。高祖曾经去咸阳服徭役,有机会观看秦始皇出行,他大为感叹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吕公跟沛县县令要好,为了躲避仇家,到县令这里客居,于是在沛县安了家。沛县的豪绅和官吏们听说县令家里有贵客,都去送礼祝贺。当时萧何是县里的主吏(也称主吏掾,是协助县令管理人事考核的官职),主管收纳贺礼,他告知各位贵宾说:“礼钱不足一千钱的,请坐在堂下。”高祖虽然只是个亭长,但向来瞧不起那班官吏,于是递上个名帖,假称“贺礼一万钱”,其实一个钱也没带。名帖递了进去,吕公非常吃惊,立即起身到门口迎接。吕公这个人喜欢给人相面,看到高祖面相后就敬重他,并引他到上座坐下。萧何说:“刘季(高祖)向来爱说大话,很少成事。”高祖趁机会要戏弄耍笑一下客人们,就坐了上位,一点也不谦让。酒宴快散的时候,吕公就给高祖使了个眼色,坚持要留下高祖。等人们饮完酒,高祖走在最后。吕公说:“我年轻时就喜欢给人相面,相过许许多多的人,但是没有人像你这样的好面相,希望你保重自己。我有一个亲生女儿,愿意许给你做妻子。”汉高祖以亭长的身份,替县里押送一批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在半路上逃跑了。高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跑光,于是等走到丰邑西面泽中亭时,便停下来休息饮酒,到夜晚就把押送的役夫全部放走。他说:“各位都逃走吧!我从此也逃命去了!”民夫中有十多个年轻力壮的汉子,愿意与高祖一起走。高祖乘着酒兴,当晚就抄小路从泽中走,一人到前面探路。探路人回来报告说:“前面有条大蛇挡道,咱们还是回去吧。”高祖带着醉意说:“好汉走路,怕什么!”于是亲自向前,拔剑斩蛇,蛇被斩为两段,道路就通了。又走了几里路,高祖既醉又困,卧于路上。落在后面的人来到高祖斩蛇的地方,见一位老妈妈夜间在那儿哭泣。人们询问原因,老妈妈说:“有人杀了我的儿子。”有人问:“你的儿子为什么被人杀了?”老妈妈说:“我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变成大蛇,伏在路当中,现在被赤帝的儿子杀了,所以我在此哭泣。”人们以为这位老妈妈说假话,想给她点儿苦头吃,老太婆却忽然不见了。走在后面的人到了,高祖睡醒。大家就把刚才发生的事告诉他,高祖听了便暗自高兴,觉得自己了不起。那些跟随的人从此也越来越敬畏高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南征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岸”两句描写了诗人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枫树成林。B.第二联写诗人为了苟全性命,常常是四处逃难,而今又要远去衡湘,这使他泪满衣襟。C.“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这两句对仗工整,使诗人矛盾的心情凸显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D.《登高》和本诗都写了景,都是以乐衬哀。都是通过在他乡所见的秀丽风光抒发了自己悲凉愁苦之情,极为沉痛。16.(6分)前人有言,子美一生愁肠百结。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抒发了哪些情感?【答案】D16.①远离故土的悲戚。通过描写江南宜人的春色来反衬自己漂泊他乡的痛苦。②身处逆境,但仍有报效朝廷的热忱。“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写出了诗人虽年老多病、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情怀。③已至晚年仍无人赏识之苦。“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写出了自己仕途上一直没有知音、伯乐的悲叹。【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都是以乐衬哀”错误。《登高》选用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这些意象,这些意象是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渲染了一派萧瑟凄凉的氛围,所以运用的是以哀景写哀情的手法。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的首联写到桃花汛涨平了湘江两岸,飘忽如云的白帆驶过枫林,而这首诗是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所以通过描写江南宜人的春色来反衬自己漂泊他乡、远离故土的痛苦之情。“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意思是当此年老多病乘舟南行的时候,一颗向北的心啊永念皇恩。诗人老了,病了,照理应该还乡才是,而现在却更往南走,可悲。尽管如此,诗人报国热情不减,心一刻也未尝忘怀朝廷。所以表达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但仍有报效朝廷的热忱。“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意思是我苦苦地写了一辈子诗歌,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写出了自己仕途上一直没有知音、伯乐的悲叹,直接抒情,表现了已至晚年仍无人赏识之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想象贤才穿过横纵交错的小路屈尊来访的诗句是,。(2)《师说》中说,一个崇尚学习的时代必然是一个尊重师者的时代。古代圣贤本来已经超出一般人很多,“”,好学不倦;而当时的普通人,相比圣人已经差得很远,“”,至士大夫之流也是如此。(3)自然界鸟兽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古诗文中屡见不鲜,如:,。【答案】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谢公住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陌”“枉”“焉”“啸”“渚”“渌”“裳”。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古代汉语(特指书面语)最大的特点就是①,用它写作诗歌和散文,可以达到回味无穷的境界。音韵和谐、言不尽意的唐诗宋词作为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同样是写风雪夜归,唐代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只用了二十个音节就已完备,美国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驻》却用了一百零八个音节。虽然它们都达到了②的艺术境界,但是谁更精炼,更上口,也是一目了然。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巨星璀璨代不乏人,难道不是跟古代汉语的这个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吗?但是古代汉语也有明显的短板,它不太适合严密的逻辑论证,在科学原理的表述方面,也有些③。例如“圈,一中同长也”,很难让刚刚启蒙的孩子理解“中”指圆心,“长”指半径的长度。民间当然不会用古代汉语这种交际工具,它不仅会抑制理论科学的发展,也会叫三百六十行的师傅们无法授徒,他们得用各自时期的白话——要知道,中国古代理论科学虽无法与古希腊罗马相比,但在各种工艺上,却长期领先。这仿佛是一种悖论,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白两种语言环境作用的结果。18.(5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5分)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①言简意赅/言简义丰/要言不烦;②出神入化/炉火纯青;③捉襟见肘/力不从心19.唐宋诗词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它音韵和谐,言不尽意,是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后文“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只用了二十个音节,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驻》却用了一百零八个音节”“谁更精致更上口”,可知,该处意在强调古代汉语具有简明扼要的特点,故可填入“言简意赅”“言简义丰”或“要言不烦”等。言简意赅: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要言不烦: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不烦琐。第②处,此处是说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和美国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驻》在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十分高超的境地,可填“出神入化”或“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形容文学艺术或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还形容超脱了神通达到了自由国度的境界。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第③处,由“它不太适合严密的逻辑论证”可知这是在说古代汉语的短板,由“也有些”可知是说古代汉语在科学原理表述方面做的不好,可填“捉襟见肘”或“力不从心”。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力不从心:指心中想做某事而力量达不到或无力去做。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分析划线句可知,此句表述对象就是唐诗宋词,可先提取句子主干:唐宋诗词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然后将“音韵和谐、言不尽意”这两个定语加上主语“它(唐诗宋词)”,变成句子,即它音韵和谐,言不尽意;最后将“作为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补上主语“唐诗宋词”,改成句子:唐诗宋词是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整理答案为:唐宋诗词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它音韵和谐,言不尽意,是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令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一天,刷子李收了个徒弟叫曹小三。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那天,曹小三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干活前,刷子李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被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像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过去的墙面,真好比雪白的屏风。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20.(3分)赏析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21.(4分)画波浪线句子改成“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透亮清爽的白”,从语义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2.(3分)请分析文中加点的“当然”和“居然”两词的表达效果。【答案】20.①运用了反问,增强语势。②强调了常人很难做到一滴不掉,突出刷子李超出常人的技艺。21.①原文是短句,简洁明快,富有节奏。②突出强调墙被刷得白的特点:透亮、清爽。③更突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22.“当然”说明刷子李有绝活的名声流传非常广。“居然”出乎意料、竟然的意思,照应前文“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证明了刷子李刷墙技艺确实高超。【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从效果上看,画横线的句子“谁能一滴不掉?”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句子的语气、语势。②从内容上看,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即每个人都很难做到一滴不掉。运用反问的修辞,强调了常人难以做到,而刷子李却可以做到,从而突出了刷子李超出常人的技艺。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从句式上看,原文“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是由三个短句构成,简洁明快,节奏性强,读起来更朗朗上口。②从内容上看,“白得透亮,白得清爽”,将“白”的两个定语单独列出构成分句,突出强调墙被刷后的效果:白的“透亮、清爽”。③从形象塑造上看,墙被刷的“透亮、清爽”更突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作为刷子李的徒弟,曹小三肯定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这说明刷子李有绝活的名声流传非常广。“居然”,是出乎意料、竟然的意思。前文提到师傅给自己立下规矩“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曹小三对师傅的绝活一直半信半疑,直到曹小三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时,他相当震惊,完全出乎意料,“居然”一词证明了刷子李刷墙技艺确实高超;同时照应了前文“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00多年前,中国积贫积弱,列强横行霸道,军阀割据混战,民族危机加剧。十三位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爱国青年,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红船,成功召开中共一大,点燃革命之火。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共产党人坚定信仰,敢于斗争,付出巨大牺牲,最终赢得了国家独立,摆脱了被人奴役的命运。100多年后,中共二十大召开,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在百年未有的大变革之际,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敢于同一切艰难险阻斗争,让亿万人民脱贫奔小康,实现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的跨越式发展。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站在历史交汇点,眺望未来,我们既看到美好前景,也看到任重道远,更感到使命在肩。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胸怀千秋伟业

恰是百年风华100多年风雨兼程,永葆初心使命;100多年奋勇争先,拼搏书写奇迹;100多年不懈奋斗,矢志复兴中华……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诞生时只有50党员发展为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中国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