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部分地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12.(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夜里老鼠是睡觉的
(德国)沃尔夫冈博尔歇特
在孤零零的墙上开着一个窗洞,那张开的大口像是在打呵欠,被夕阳的余晖照射,呈现出一片又蓝又红的色彩。一团团尘云在东斜西歪的烟囱残臂之间闪闪发光。瓦砾片堆成的荒野发着愣。
他闭着眼睛。突然眼前更暗了,他觉得有人走了过来,正站在他面前,黑魆魆,蹑手蹑脚。这下它们发现我了!他想。但是他眯起双眼只看到两条套着破旧裤子的腿,弯曲得相当厉害,以致于他的目光能从它们中间穿过去。他壮着胆子顺着裤腿往上瞄了一眼,认出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手里拿着一把小刀和一只篮子,手指尖上沾着些土。
“你在这儿睡觉啊?”那人边问边俯视着他乱蓬蓬的头发。于尔根眯起眼睛,他的眼光从这人的两腿当中穿过,瞧着太阳,说:“不,我没睡,我要守在这儿。”那人点点头:“是这样,为了这个,你带着大棍子对吗?”
“对。”于尔根勇敢地回答,同时握紧了棍子。
“你在守着什么呢?”
“这我不能说。”他双手紧紧攥着那根棍子。“是守着钱,对吗?”那人放下篮子,在裤子臀部上来回擦着小刀。
“不,根本就不是为了钱,”于尔根轻蔑地说,“完全是另外一样东西。”
“哦,那是什么呢?”
“我不能讲,反正是别的东西。”
“好,不说,那我也就不告诉你篮子里装的什么?”那人用脚踢了一下篮子,啪地合上小刀。
“哼,篮子里装的什么我会猜,”于尔根一脸鄙夷,“兔子草。”
“好家伙,真准!”那人十分惊讶地说,“你真是个机灵鬼。多大了?”
“九岁。”
“哈,瞧瞧,九岁了。那么你也知道三乘九等于几,是吧?”
“那还用说,”于尔根回答着,为了争取时间,他还补了一句:“这很容易。”他的目光从那人的两条腿中间穿过。“三乘九是吗?”他又问了一遍,“二十七。我一下就算出来了。”
“一点不错,我就有这么多兔子”,那人说。
于尔根不由得张大嘴巴:“二十七只?”
“你可以去瞧嘛,不少还是仔兔呢。你不想去看看吗?”
“我可不能,我得守在这儿”,于尔根犹豫着。
“老这样?夜里也这样?”那人问。
“夜里也一样,天天这样,一直是这样。”于尔根抬头看着罗圈腿。“打星期六起就这样了,”他悄声说。
“你难道就没回过家?饿了总该吃吧。”
于尔根拿起一块石头。下面放着半只面包,还有一只白铁盒。
“你抽烟吧?”那人问道,“用烟斗吗?”
于尔根抓紧棍子,畏缩地说:“我抽自己卷的烟,我不喜欢烟斗。”
“多可惜,”那人朝他的篮子弯下腰,“你满可以安安静静地瞧瞧那些兔子,特别是那几只小的,或许你还能挑一只,可你却不能离开这里。”
“不,”于尔根伤心地说,“不不。”
那人拿起篮子,直起身子。“那好吧,如果你非得呆在这儿的话——多可惜。”他转过身去。“要是你能替我保密,”这时于尔根急忙说,“是因为那些老鼠。”
罗圈腿缩回了一步:“因为老鼠?”
“是呀,它们吃死人,吃人,它们靠这活命。”
“谁说的?”
“我们老师。”
“那你就留神起老鼠来了?”那人问。
“才不是呢!”接着他用很低的声音讲道,“我的弟弟,他就躺在下面,就在这儿。”于尔根用棍子指着倒塌的墙垣。“我们的房子遭到了轰炸,地下室里的亮光一下子没有了,他也不见了,我们还大声叫过他。他比我小好多,才四岁。他肯定还在这儿。他比我小好多。”
那人俯看着他乱蓬蓬的头发,突然说道:“那,你们老师有没有告诉你们,夜里老鼠是睡觉的?”
“没有,”于尔根轻声说,一下子显得很不耐烦,“这个他没有说过。”
那人说,“夜里老鼠是睡觉的,夜里你可以放心回家,夜里它们总睡觉,天一黑就睡下了。”
于尔根用棍子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
这儿全是它们的小床,他想,全是小床。
“现在你明白了吧?”那人又说,他的罗圈腿显得很不安静,“我现在赶紧去喂我的兔子,等天一黑我就来接你。或许我还能带一只来,一只小的。还是,你说呢?”
这时于尔根站了起来,问:“我真能有一只兔子吗?一只白的成吗?”
“我找找看,”那人边走边喊,“可你一定要等着我,我带你回家,懂吗?我得告诉你父亲怎样做兔子笼,这事你们可得懂。”
“好,”于尔根喊道,“我等着。天黑前我还得留意着老鼠。我一定等着。”他又喊。“我们家里还剩有些木板,箱子板。”他叫道。
可是那人已经听不到这些了,他圈着两条弯腿朝太阳跑去。黄昏把太阳染得血红,于尔根还能看见阳光从那两条腿当中照射过来,两条弯弯的腿。还有那只篮子兴奋地摇晃着,里面是兔子草。青青的兔子草,因为瓦砾片而变得有些发灰。
黑魆魆(xū):形容黑暗无光,或颜色发黑。
(周芸译,选自《当代外国文学》1987年第2期,文章有删减)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简洁明快,通过描写两个人物相遇后的对话,包含了严肃的主题。
B.小说的情节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开头就交代了于尔根守着废墟的原因。
C.贯穿全文的“兔子”,唤起了于尔根作为孩子天真无邪的一面,更具震撼力。
D.结尾场景与开头照应,却充满温情,因为于尔根暂时从阴影中摆脱了出来。
(2)结合上下文,从描写的角度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述效果。
①那人说,“夜里老鼠是睡觉的,夜里你可以放心回家,夜里它们总睡觉,天一黑就睡下了。”
②这儿全是它们的小床,他想,全是小床。
(3)首段的景物描写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4)小说塑造了于尔根和“罗圈腿”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你认为谁才是小说的主人公呢?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11.(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一双新棉鞋
麦子
①阿妈怀里抱着个小包袱,原本红格子的头巾被雪花染成了白色。她不停地跺脚,积雪在她脚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身体冻僵。阿妈不时抬头张望,朝着东边高山那个方向。
②一年前,丈夫上了高山,她也曾这样等待。丈夫在高山上与敌人进行了一场鏖战。她就从早上等到太阳下山,又从晚上等到太阳升起。终于盼到队伍下山来了,却得到让人肝肠寸断的消息——丈夫在战斗中牺牲了。
③旁边的土坡上有块条石,阿妈走过去,用手拂去上面的雪花,把包袱搁到条石上。阿妈搓了搓冻僵的手,然后小心地解开包袱,里面是一双新棉鞋。那是她熬了几个夜晚赶做出来的,她说是给儿子做的。这个冬天太冷了,阿妈想让儿子尽快穿上暖和的棉鞋,但她还是来晚了——部队接到紧急任务,连夜开走了。
④棉鞋被阿妈的体温焐得暖烘烘的,她把鞋子举起来,眯缝着眼端详了好半天才放下来。阿妈用袖子抹去飘到鞋面上的雪花,喃喃道:“嗯,应该合脚,穿上这双棉鞋,再也不会冻脚了。”那天她悄悄拿过儿子的鞋,量了好几遍尺寸。
⑤风裹着雪花向高山蜂拥而去。阿妈的眼睛看得酸涩了,这是她守望的第九天。终于有队伍下山来了,阿妈赶紧迎上前去。那是一长溜儿运送伤员的担架队。她挨个儿问:“看见我的儿子了吗?看见我的儿子了吗?……”抬担架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他们没有回答,急匆匆从她身边走过去了。一个上了岁数的大叔,看她着急的样子,边走边向她说:“唉,惨哟!死的死伤的伤,有被冻的,有被飞机大炮炸的。”阿妈没有停下来,她不放过从跟前过去的每一副担架,她开始留意伤员的脚。儿子的一只棉鞋破了个洞,那是前几天执行夜间任务时被硬物戳破的。
⑥那天夜里,战士们出去执行任务,在雪地里蹲了一晚上。回来时,阿妈看见小战士一瘸一拐,就问:“孩子,脚怎么啦?”小战士龇着牙说:“阿妈,我的脚好冻呀!”阿妈帮他把鞋脱下来,发现鞋子破了个洞,袜子都湿透了,一双脚红肿得像发面馒头。阿妈心疼地解开自己的棉衣,把小战士失去知觉的脚焐到胸前,揩着眼泪问:“多大了?”小战士回答:“十六岁。”阿妈心疼地说:“那还是个孩子呀!”她的体温迅速传遍小战士全身。小战士眼里噙满泪,轻轻地喊了一声:“妈妈……您真像我的妈妈。”阿妈泪水直往下滚:“好啊,太好啦!我又有儿子了。”
⑦担架上全是血肉模糊的战士,看得阿妈心惊肉跳。她一遍遍咒骂那挨千刀的侵略者和该死的飞机大炮。
⑧不知过去了多少担架,眼看快走到队伍尽头了,阿妈心里渐渐宽慰起来,至少儿子没有负伤,那样的话就太好啦!正这样想着,眼前晃过去一双脚,棉鞋上有一个破洞,像张开的鱼嘴巴。她跌跌撞撞地冲过去,嘴里喊道:“请停一停,停一停……”
⑨抬担架的大嫂转身问:“阿妈,有事吗?”
⑩“停一停,我看看他……”阿妈上气不接下气地赶过来。
“你认识他吗?他是你什么人?”
“是我儿子。”
“你儿子?”
大嫂惊讶不已,示意另一个人把担架放了下来。大嫂一把扶住阿妈,沙哑着嗓子说:“阿妈,你可不要太伤心。他已经牺牲了。”
阿妈抖抖索索揭开覆盖担架的毯子,那是一张蜡黄瘦削的脸,眼睛紧闭,毫无血色的唇上皲裂几道口子,结着血痂。阿妈一时怔住了——不是那个小战士。
“怎么啦,阿妈?他是你的儿子吗?”大嫂问。阿妈摇摇头,而后又使劲儿点了点头。
阿妈流着泪盖上毯子,然后把他脚上的旧棉鞋脱下来,把那双肿胀冰冷的脚焐在胸前,喃喃地说:“儿子,你受苦了……”
“阿妈,这名志愿军战士真是你的儿子吗?”大嫂问。
阿妈小心翼翼地给战士穿上新棉鞋,抚摸着他的脸说:“不错,是我的儿子,是我们的好儿子。”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交代了阿妈丈夫的牺牲,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军民的英勇伟大。
B.在小说中,次要人物也有着一定的意义,文中抬担架的大嫂的追问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第段“阿妈摇摇头,而后又使劲儿点了点头”,表明阿妈悲伤过度无法辨认是否是儿子了。
D.第段“……是我们的好儿子”中“儿子”指代的对象为所有的志愿军战士,含蓄点明主旨。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风裹着雪花向高山蜂拥而去。(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②阿妈赶紧迎上前去。那是一长溜儿运送伤员的担架队。她挨个儿问:“看见我的儿子了吗?看见我的儿子了吗?……”(请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述效果)
(3)在第⑥段中写阿妈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4)题目《一双新棉鞋》是从线索这个角度拟定的,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6-19小题。(17分)
王乐土
刘向阳
①见到老王时他说很忙,蜻蜓点水般与我握握手,急于离开的样子。陪同我的驻村干部小张只好拦到他前面,说:“这位刘记者是宣传部派来采访咱村的,市里一支笔,去看看你的‘灰姑娘’吧。”
②老王紧绷的国字脸松弛下来,领着我们朝前走。还没到菌菇大棚,就听见里面有说有笑的,还有人在唱歌,“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当我们一出现,歌声戛然而止,说笑也打住,棚里的人都望着我们。
③老王招招手,“大伙别停啊,长沙那边等着送货呢。”他低头弯腰,做出请的姿势:“刘记者,这些都是我的‘灰姑娘’,这批基料是去年11月上的,一溜儿9个大棚,日产1800公斤……眼下生产忙,我要去田间地头,跟进水稻育秧情况,失陪了。”说完就出了大棚。
④“灰姑娘”是老王培育的平菇,味道鲜美,深受百姓喜爱。十年前,老王放弃优渥的城市生活回家乡农村,做了村支书,注册了“灰姑娘”菌类品牌,成立菌业公司,主打食用菌,兼种四季蔬菜,带动村民致富,解决贫困户就业难题。我仔细观察一排排举着小伞的“灰姑娘”,先前那“歌手”倏忽又唱“采蘑菇的小姑娘”了,虽然走腔跑调,却流露出由衷的欢欣。
⑤“大哥这么快活,准有喜事吧。”
⑥“这些‘灰姑娘’多像山里的蘑菇啊。我小时候落下腿疾,一家人吃不饱,穿不暖……
如今家门口有活干,既能挣钱贴补家用,又方便照顾家里,想起来就高兴,憋不住要唱歌……”
⑦“阿桂,别只顾乐呵,下午记得打扫卫生哦。”小张提醒。阿桂说声“要得”,加快了采摘速度。
⑧“蘑菇保鲜期短,怎么办”
⑨“通过挑选、分割、预冷、分级、烘干、包装等程序,加工制作成干蘑菇销售,超市、商场也走俏。”
⑩我不得不佩服老王头脑不简单。
我们离开大棚,前往月山湾果园参观。我问月山湾的主人是谁,小张说:“谭茜。”
沿白玉带似的村道,我们迈上一面向阳的山坡,水库墨绿如绸,桃树漫山遍野,梨李杨梅次第绽放,恰似花的海洋。迎着水库有一处宽阔地,矗立着一幢花园式楼房,宛若宫殿。“清早老王发微信给我,说有贵客要来月山湾参观,我恭候多时了。”刚到地坪,花丛中飘出一名中年女子,声到人至。她就是谭茜,笑容满面地说:“张干部,老王讲的刘记者就是这位吧。”
我点点头。微风拂面,鸟雀飞来掠去,“时禽过我柳,清喙动呜瑟”。谭茜领我们逛果园。她说:“这里的情况张干部是晓得的,但你刘记者绝对想不到,十年前曾是一片荒凉,水塘发臭……老王当选村支书,出台优惠政策,好几个人都动心了。老王推荐我们到外地学习培训,引进水蜜桃、雪梨等新品种。”
小张笑道:“还帮你们请挖机清理水库淤泥,挖坑栽果树……”谭茜笑着说,“老王为了家乡的富裕振兴,不辞辛劳,他带领大伙脱贫致富的精神值得点赞!”
告别谭茜,嗅着春日花香,来到新村部。小张介绍,过去的村部土砖破瓦,下雨漏水,开会人人得戴草帽。现在的村部宽敞明亮,高高的旗杆飘扬着五星红旗,围墙上张贴着整齐的宣传栏:从泥泞小路到水泥路,从低矮茅屋到高楼别墅,从煤油灯到路灯……我不停地用手机拍下村子的变迁进程,感慨道:“乡村巨变,离不开你们扶贫干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啊!”
16小张说:“老王这领头雁也当得好。”
我问:“老王大名呢”
小张说:“乐土。”
我心里一动,“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选自《长沙晚报》2022年5月5日,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以地点转换和“我”的采访为线索描写场面,使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B.阿桂的歌声与话语说明王支书成功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并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难题。
C.文章第自然段中的加点字“飘”,写出谭茜动作轻快、心情愉悦和热情好客。
D.刘记者在文章中从头到尾都有出现,采访了三个地方,因此他是小说的主人公。
17.根据提示,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述效果。(4分)
(1)我仔细观察一排排举着小伞的“灰姑娘”。(从修辞的角度)
(2)水库墨绿如绸,桃树漫山遍野,梨李杨梅次第绽放,恰似花的海洋。(从描写角度)
18.刘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乐土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19.本文结尾引用“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这句话出自《诗经》,意思是“那乐土啊那乐土,
才是我的好去处”。请结合全文分析引用这句话的妙处。(6分)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6-19题。(17分)
拔草
李娟
①我们家自行车的全部构件只剩下两个轮子、一只坐垫、一副龙头以及连接物,连踏板都没有。至于刹车器,就更是奢侈物了。需要刹车的时候,只需把脚伸直,用鞋底在飞速运转的车轮上“嗞——”地蹭一下,车自然就会减速。如果情况特别紧急,则两只脚一起上。
②有一次我妹骑车的时候,骑着骑着车链条掉了,并且掉得极不是时候——当时我们正在被两条大狗狂追。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穷凶极恶的狗!在阿克哈拉,最凶的狗一直都是我们家的琼瑶。可是和这两条狗相比,我们家琼瑶简直温柔极了。我妹的车链子不巧就在那时候掉了!她“啊——”地叫起来,两条腿蹬得飞快,面无表情,大汗淋漓。亏她车上还载了小山似的一堆干草,居然也没给狗扒掉。要是掉了的话谁敢回去捡啊?
③家里养鸡,一养就是一百多只,还有五只野鸭子。小的时候还好打发,长大了简直跟一群强盗似的。我妹每天都要拔瓷瓷的两大编织袋蒲公英回来才够它们吃,加上家里打算再养只小毛驴,于是草就得拔得更勤了。每天拔回来的草都得晒干一部分,留作冬天给毛驴的草料。妹妹每天的拔草任务很重,可是每次拔草时都会大声唱歌。唱歌时的妹妹十分快乐,动听的歌声一直飘荡在美丽而宽阔的田野上。
④到了一年一度的打草季节,牧民们纷纷从深山返回乌伦古河流域,为大畜准备冬天的草料。一辆辆打草的马车晃晃悠悠,满载而归。
⑤我家没有草场,只好去草场里捡别人割剩下的。拉草的车经过的地方,沿途路两边的树枝多多少少会把垛得高高的草从车上挂下来一些。于是我妹就天天沿着打草的车辙走啊走啊,前面掉,后面捡。就是被狗追的那一次,我也跟去捡草了。去的路上果然捡了很多,我们细细拢一拢,居然有好几抱,便藏在路边灌木丛里,准备回去的时候捎上。
⑥风很大很大,在高处呼啦啦地响。苞谷地如丛林一般,茂密得高过头顶,又如大海一般起伏。土路孤独地在这片海洋中延伸。走在这路上,像是走在消失之中。
⑦我们每捡够一大包的时候,就集中到一处放着,然后空手向前继续捡。这样,走过的路上每隔不远就垛着一堆,一路延伸得很远很远。
⑧阳光灿烂,却下起雨来。真奇怪,雨从哪里来的呢?摔在地上有五分钱镍币大小,砸在脸上更是梦一样的痛觉。风呼啸着从天边奔来,苞谷地动荡不停。雨点有一阵没一阵地洒着,后来越下越大。天气炎热,风势不减。
⑨又过了大约十来分钟,这场奇怪的雨才止住。土路上雨的痕迹瞬间就蒸发了,只留下一个又一个环形小坑。密密麻麻地、寂静地排列着,如月球表面一般寂静。自从打完草后,这条路很长时间都没人走过了。
⑩这里的碎草更多,带刺的灌木丛中,铁丝网上,道路拐弯处,遗落得到处都是。我们不停地左右开弓,不一会儿就码了齐腰高的一垛。
这么多怎么拿得回去呢?我站在旁边想了又想,对我妹说:“分成四次,我们一人抱一堆走,两个来回就拿完了……”
我妹也站在旁边想了想,一弯腰,把那堆草整个儿抱起来就走……
我就只好跟在后面,一路上捡她身后掉下来的碎草。
今天的任务还多着呢,我们还得一人拎一条编织袋,走进林荫道对面的田野里去拔新鲜草。刚才的草料是用来储存到冬天的,而家里的鸡鸭还在等着今天的晚饭。
夜幕降临了,风终于停了,田野里静得很可怕。草丛中的蚊子跟云雾似的,一片一片地荡漾,还极均匀地发出嗡嗡不绝的重低音。
要归家了,我和妹妹一人扛一只袋子往回走,妹妹又唱起了歌。我和妹妹加快脚步穿过这片美丽平坦的田野,远处的林荫道像是等了一百年一样。里面停着我们的自行车。
回到家,我妈说:“啧!今天捡了这么多!两个人一起干到底不一样啊。”
我老老实实地承认:“哪里哪里,我是去当啦啦队的。”
再说说鸡吃草的情景。这群鸡跟债主似的,一个个上蹿下跳,脸红脖子粗,把五只可怜的野鸭子在脚下踩来踩去,根本靠不到食槽旁边。有的鸭子不知怎么的居然也在槽子边挤到一个位置,还没下嘴,突然看到左右前后全是鸡,立刻大惊小怪地尖叫着跑掉,四处乱跳,寻找同伴。不知鸭子为什么这么怕鸡,它们明明长得比鸡大。
这些鸡可狠了,从小就会啄人,疼得要命。由于嘴尖,一个个特能挑食。鸭子就笨得不可思议了。每次都要等鸡们吃得神清气闲了,才敢蹭到槽子边上,而且还努力地装作不经意的样子,一有风吹草动,就忙不迭排成一条队逃跑。
21其实鸭子有时也很令人烦恼。我们在鸡棚里放了一只小铁盆给大家饮水。每次注满水后,鸭子们总要跳进这方狭小的水域游上几圈过干瘾。游就游呗,可它们还要扎猛子。有时候这小小一盆子水里居然能挤进去三四只鸭子,把盆子挤得满满当当。明明一动都不能动了,却仍扭着身子假装游泳。害得鸡们围着盆子干着急,一口水也喝不到。
22鸭子最有意思了,我妈叫:“鸭!”它们就“啊!”地回答一声。我妈要是叫:“鸭鸭!”它们就:“啊!啊!”我妈:“鸭鸭鸭!”它们:“啊!啊!啊!”
(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开篇写自行车,透露生活贫苦,点明“我”与妹妹外出拔草的生活背景。
B.文中描写“雨砸在脸上梦一样的痛觉”,流露出“我”拔草时苦闷的心情。
C.本文笔调清新活泼,率真质朴,虽描写平凡生活,但妙趣横生,纯净而温暖。
D.以拔草为主线,虽偶尔叙述其他事件,但零星漫谈中意蕴深厚,且脉络清晰。
17.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述效果。(4分)
草丛中的蚊子跟云雾似的,一片一片地荡漾,还极均匀地发出嗡嗡不绝的重低音。
18.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妹妹”的性格特征。(4分)
19.请分析文章结尾“鸡鸭吃草、饮水”情景的作用?(6分)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17分)
小蒜煎饼
王荀
①那是周末的上午,你正在书房写小说,一缕阳光透过落地窗照进来,暖暖的很舒服,嘭嘭嘭、敲门声打乱了你的思绪。谁呀你站起身,边想边出来开门,看到娘站在门口,一手提着鸡蛋,一手提着淘洗干净的小蒜,你双手接过娘拎的东西,微笑着把娘迎进家门。
②“小茜和涵涵呢”娘笑眯眯地问。
③“去上幼儿园了。”你说着,给娘沏了一杯茶。小茜是你的妻子,涵涵是你三岁的儿子。
④娘系上围裙,挽起衣袖,走进厨房,“当当当”切着小蒜,搅拌面糊,又往面糊中打几个鸡蛋,搅匀,准备摊小蒜煎饼。
⑤小蒜煎饼是你的最爱,啥时候喜欢吃这道美食的,你已记不清了。只记得小时候,娘的奶水不够吃,你饿得哇哇直哭,娘就给你摊小蒜煎饼。你吃着娘摊的小蒜煎饼,就不哭了,脸上虽挂着泪珠却洋溢着笑容。每次过生日,娘问你想吃啥,你总是说想吃小蒜煎饼。大学毕业后,你在省城工作,逢年过节回老家看望娘,还是嚷嚷着要吃小蒜煎饼。好在老家离省城不远,坐公共汽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娘来省城时,常常备好小蒜和鸡蛋,给你摊你爱吃的小蒜煎饼。
⑥不大一会儿,小蒜煎饼的清香,就从厨房弥漫开来。
⑦“娘,这么快就做好了”你还像小时候似的,这样说着,快步来到娘的身旁,把小蒜煎饼切成片,蘸着辣子醋水,边津津有味地吃着,边欣赏娘不疾不徐地摊小蒜煎饼。娘摊小蒜煎饼时,用的是平底浅沿锅,娘先往平底锅上擦油,再舀一勺面糊倒进锅里,然后双手端起锅耳朵,上下左右摇匀,再放到灶台上,随着水分蒸发,大约一分钟,娘就摊好了一张小蒜煎饼。
⑧娘在省城住了三天,就要回老家去。你从卧室拿出一把钥匙,放到娘的手上,“再来,就不用敲门了。”
⑨“嗯”娘将这把钥匙与老家的钥匙串在一起,抬起头来,问道:“你知道,娘为啥总给你摊小蒜煎饼”
“我从小就爱吃这个呀。”你不假思索地回答。
“这只是其中之一。”娘无限深情地说“听老年人讲过,小蒜营养价值特别高。你是高血脂高血糖,多吃小蒜煎饼对身体有好处。”
这一刻,你的眼晴潮潮的,脸上却挂着微笑“娘,中秋节放假,我就回去看您,”
“好!”娘笑得很开心。
目送娘坐着公共汽车,渐行渐远,小茜瞅你一眼,问道:“”
“知道呀!以前娘每次过生日,爹都亲自下厨,给娘烙红薯油饼,娘可爱吃了,”说完这句话,你一下子沉默了,若有所思。
离中秋节越来越近,你和妻子已经做好了回农村老家的准备,到超市给娘买了件紫红色的大衣,一双运动鞋、还有一些生活用品,意想不到的是,因为突发的事情,我们中秋节回不去了。你只好将买的东西先快递回去。
中秋节那天,等到所有的事情办妥,已到中午。吃过午饭,吃着月饼,你又想起了娘,于是开着车,与小茜、涵涵一起,向老家的方向驶去。
在老家门前的广场上,你停好车,看到家门紧锁,心想娘可能出门去了,就掏出钥匙打开房门。你拿出路上买的红薯,想学着爹的样子烙红薯油饼,给娘个惊喜。你先把红薯洗净、蒸熟、去皮,搅成薯泥,放到面板上掺面,边掺边揉,直到形成面团,然后切成面块,撒上面粉擀成饼状。小茜忙着生火,你忙着往平底锅中倒油,油热,就开始放饼。你拿着小铲子,不时地翻动着,正反两面起了好多泡泡,吱吱冒着热气,香甜爽口的红薯油饼就烙成了。看到自己像模像样烙成的红薯油饼,想到娘吃红薯油饼时那种开心的样子,一种自豪感涌上你的心头,
“娘,您在哪儿”左等右等不见娘回来,你给娘打了个电话。
“我正在给你摊小蒜煎饼呀。今天是中秋节,万家团圆的日子。你们忙,没有时间回老家,娘就到省城来了。”电话那头,娘格外兴奋,没有一点儿疲惫的样子。
你赶忙用保温饭盒装起刚烙好的红薯油饼,又匆匆驱车回省城。看到你们一家三口,娘笑逐颜开,端出香喷喷的小蒜煎饼。你也把自己烙制的红薯油饼端出来,与娘摊的小蒜煎饼放在一起,你用小蒜煎饼卷着娘事先调制好的绿豆芽、土豆丝、豆腐皮,与小茜、涵涵吃得满口留香。而娘却坐在那儿,一口也没动。
“娘,这是您喜欢吃的红薯油饼,我亲手做的,您尝尝吧”你给娘夹了块红薯油饼,放在娘面前的小碟子里。
“我胃溃疡,已经有五年不能吃红薯油饼了,”娘向你摆摆手,喃喃地说。
看着白发苍苍的娘,你顿感无地自容,脸上热辣辣的,眼里闪着泪光。娘因患胃溃疡,五年不能吃红薯油饼,作为儿子的你,竟然一点儿也不知情。
(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叙述故事,先交代娘周末过来做小蒜煎饼,再回忆往事,引人入胜。
B.突发事情使“你”在老家与娘团聚的计划落空,母子虽身处异地却彼此挂念,为对方做美食。
C.“娘将这把钥匙与老家的钥匙串在一起”,既指两把钥匙放在一起,也意味家庭关系融洽。
D.小说对娘做小蒜煎饼和“你”做红薯油饼的描写细腻生动,画面感强,使人仿佛身置其中。
17.文中第⑤段划线处“你”含泪带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结合上下文简要回答。(4分)
18.小说中人物的言行会对情节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请结合上下文将第段横线处补充完整,并说明理由。(4分)
19.本文在选材和主旨上与朱自清的《背影》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简要分析。(6分)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
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执信中学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1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号魂
①刘家坳的老刘家有一件传家宝,是老刘从部队带回的一杆军号。军号早已没有了耀眼的金黄色,略带沧桑的古铜色里透着厚重与庄严,一眼望去,就知道它承载了太多的故事。
②军号的故事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老刘当时还是不到二十的小伙子,村里人都叫他刘娃子。他本是承了祖业,吹了唢呐。刘家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唢呐世家。他爱吹唢呐,尤其是婚嫁迎娶的时候,他的唢呐吹得格外地热闹,他说他就喜欢日子像唢呐声一样热热闹闹地过。
③但他的美好愿望很快被入侵的日本鬼子破灭了。日本鬼子闯进了村,烧杀抢掠。刚从邻村吹完唢呐的刘娃子,站在猗角岭,远远地看见了村里的熊火,听见了乡亲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他握紧手中的唢呐,抹干了眼泪,一跺脚,加入了八路军。
④八路军连长知道了他唢呐吹得好,就让他当了吹号兵。连长嘱咐:“刘娃子,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冲锋的时候,你要把军号吹得响亮响亮的,吹出咱们的气势,吹出咱们的威风!”
⑤刘娃子郑重地接过军号,记住了连长说的话。第一次战斗刚打响时,他心里还有一丝慌乱,但当吹起冲锋号时,嘹亮的号声一下激发了他内心的情绪,他仿佛看到了村子里燃烧的熊旅大火,仿佛听到了大火中乡亲们的阵阵哭喊。他把满腔的悲情化成了一股力量,把冲锋号吹得格外地响亮,格外地高昂。
⑥后来,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就发生在刘家坳。那次,八路军连长奉命率队在刘家坳阻击敌人,几场恶仗下来,全连只剩下了十几号人。受伤的连长将刘娃子喊到身边,说:“敌人再来,你就吹冲锋号,咱们就是死,也要死在冲锋路上!”傍晚,敌人又发起了进攻。那时,残阳如血,染红半边天空。刘娃子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在高昂的号声中上好刺刀,跃出战壕,猛扑向敌人,犹如猛虎下山。又仿佛长剑出鞘……冲在最前的连长倒下了,后面的战士马上顶上去,每个人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冲锋,冲锋,永不停息!
⑦增援的部队及时赶到,击退了敌人。他们在死人堆里找到了奄奄一息的刘娃子,他失去了一条腿,但他怀里,仍然死死护着那杆军号……
⑧解放后,刘娃子放弃了到老干所疗养,安着假肢、拄着拐杖回到了故乡刘家坳。从此,他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带回的那一大包军功章尘封在了床头柜里,在厅房显眼的墙壁上,挂着的是他当初离开部队时特地申请带回的那杆军号。
⑨“把冲锋号吹起来,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信心在,胜利就在!当年那不可一世的小鬼子都被我们打回老家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回到家乡担任了大队党支书的刘娃子,在家乡那座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再次吹响了军号,这号声就像指挥着千军万马的战旗,就像永不言败的勇士曲,透着坚毅,有股拼劲,与开荒机器的轰鸣声、劳作时的吆喝声汇成一曲欢歌。久了,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老刘,也觉得他与那一杆军号融为一体了。
⑩一代代的刘家坳人,就这样听着老刘的故事长大,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外出打拼,但老刘的故事仍时刻温养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磨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老刘的儿子大柱,是第一批走出山坳的人,在省城里,大柱有了自己的企业,成了刘家坳引以为豪的成功人士。
进入耄耋之年的老刘,再也爬不上村子对面的猗角岭了,也很少再吹军号,只经常长时间地凝望着那杆军号。儿子刘大柱见了,悄悄地处置了省城的企业,带着资金回到了家乡,吹响了新时代脱贫致富的军号。一批走出刘家坳的青年回乡办起了乡村合作企业,大柱说,唤他们回来的是那军号的声音,在他们心里,军号是有灵魂的!“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这句话在刘家坳口口相传,已经成为了这里的精神名片。
(根据《经典小说选刊》相关篇目改编)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交代了军号这一传家宝的由来,充满故事感的军号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受伤奄奄一息的老刘坚守阵地,死命吹响军号,表现出他顽强的战斗意志。
C.小说中儿子刘大柱回乡吹响脱贫致富的军号,号召一批新时代青年传承号魂精神。
D.结尾“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已成为刘家坳的精神名片,深化主题,照应题目。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残阳如血,染红半边天空。(从描写角度)
②战士们在高昂的号声中上好刺刀,跃出战壕,猛扑向敌人,犹如猛虎下山,又仿佛长剑出鞘……(从修辞角度)
(3)文中第段“进入耄耋之年的老刘,再也爬不上村子对面的犄角岭了,也很少再吹军号,只经常长时间地凝望着那杆军号”,请你结合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以第一人称写出老刘当时的心理活动。
(4)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探究标题“号魂”的多重意蕴。
2023年广东省广州大学附中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11.(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深巷里的老墙
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微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皱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温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爬满了积年生的薛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我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从未谋面的花草。单听这些名字,就让你心里暖暖的。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为“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绒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莱(léi)”,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薰子,向前未识牡丹花。”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⑥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
⑦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
⑧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
⑨我知道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⑩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自然,写出婺源民居的独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把墙比作读不完的书,形象地写出了墙的内涵丰富。
B.文章先对墙的变化与特点作整体描述,然后聚焦老墙及土墙细部刻画,点面结合,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C.文章通篇采用第二人称叙述,便于抒发情感,同时将读者引入文本情境,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D.在文中描写青瓦绿苔、老墙新花,展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赞美了老墙的厚重岁月感与鲜活生命力。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3)在第③自然段引用岳飞的诗歌《花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章的结尾处写道“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两句话蕴含了怎样的情感。并结合以下语句,谈谈本文与的另一篇文章《壶口瀑布》在抒发情感的方法上有何相似之处。
材料:
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梁衡《壶口瀑布》
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12.(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夜里老鼠是睡觉的
(德国)沃尔夫冈博尔歇特
在孤零零的墙上开着一个窗洞,那张开的大口像是在打呵欠,被夕阳的余晖照射,呈现出一片又蓝又红的色彩。一团团尘云在东斜西歪的烟囱残臂之间闪闪发光。瓦砾片堆成的荒野发着愣。
他闭着眼睛。突然眼前更暗了,他觉得有人走了过来,正站在他面前,黑魆魆,蹑手蹑脚。这下它们发现我了!他想。但是他眯起双眼只看到两条套着破旧裤子的腿,弯曲得相当厉害,以致于他的目光能从它们中间穿过去。他壮着胆子顺着裤腿往上瞄了一眼,认出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手里拿着一把小刀和一只篮子,手指尖上沾着些土。
“你在这儿睡觉啊?”那人边问边俯视着他乱蓬蓬的头发。于尔根眯起眼睛,他的眼光从这人的两腿当中穿过,瞧着太阳,说:“不,我没睡,我要守在这儿。”那人点点头:“是这样,为了这个,你带着大棍子对吗?”
“对。”于尔根勇敢地回答,同时握紧了棍子。
“你在守着什么呢?”
“这我不能说。”他双手紧紧攥着那根棍子。“是守着钱,对吗?”那人放下篮子,在裤子臀部上来回擦着小刀。
“不,根本就不是为了钱,”于尔根轻蔑地说,“完全是另外一样东西。”
“哦,那是什么呢?”
“我不能讲,反正是别的东西。”
“好,不说,那我也就不告诉你篮子里装的什么?”那人用脚踢了一下篮子,啪地合上小刀。
“哼,篮子里装的什么我会猜,”于尔根一脸鄙夷,“兔子草。”
“好家伙,真准!”那人十分惊讶地说,“你真是个机灵鬼。多大了?”
“九岁。”
“哈,瞧瞧,九岁了。那么你也知道三乘九等于几,是吧?”
“那还用说,”于尔根回答着,为了争取时间,他还补了一句:“这很容易。”他的目光从那人的两条腿中间穿过。“三乘九是吗?”他又问了一遍,“二十七。我一下就算出来了。”
“一点不错,我就有这么多兔子”,那人说。
于尔根不由得张大嘴巴:“二十七只?”
“你可以去瞧嘛,不少还是仔兔呢。你不想去看看吗?”
“我可不能,我得守在这儿”,于尔根犹豫着。
“老这样?夜里也这样?”那人问。
“夜里也一样,天天这样,一直是这样。”于尔根抬头看着罗圈腿。“打星期六起就这样了,”他悄声说。
“你难道就没回过家?饿了总该吃吧。”
于尔根拿起一块石头。下面放着半只面包,还有一只白铁盒。
“你抽烟吧?”那人问道,“用烟斗吗?”
于尔根抓紧棍子,畏缩地说:“我抽自己卷的烟,我不喜欢烟斗。”
“多可惜,”那人朝他的篮子弯下腰,“你满可以安安静静地瞧瞧那些兔子,特别是那几只小的,或许你还能挑一只,可你却不能离开这里。”
“不,”于尔根伤心地说,“不不。”
那人拿起篮子,直起身子。“那好吧,如果你非得呆在这儿的话——多可惜。”他转过身去。“要是你能替我保密,”这时于尔根急忙说,“是因为那些老鼠。”
罗圈腿缩回了一步:“因为老鼠?”
“是呀,它们吃死人,吃人,它们靠这活命。”
“谁说的?”
“我们老师。”
“那你就留神起老鼠来了?”那人问。
“才不是呢!”接着他用很低的声音讲道,“我的弟弟,他就躺在下面,就在这儿。”于尔根用棍子指着倒塌的墙垣。“我们的房子遭到了轰炸,地下室里的亮光一下子没有了,他也不见了,我们还大声叫过他。他比我小好多,才四岁。他肯定还在这儿。他比我小好多。”
那人俯看着他乱蓬蓬的头发,突然说道:“那,你们老师有没有告诉你们,夜里老鼠是睡觉的?”
“没有,”于尔根轻声说,一下子显得很不耐烦,“这个他没有说过。”
那人说,“夜里老鼠是睡觉的,夜里你可以放心回家,夜里它们总睡觉,天一黑就睡下了。”
于尔根用棍子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
这儿全是它们的小床,他想,全是小床。
“现在你明白了吧?”那人又说,他的罗圈腿显得很不安静,“我现在赶紧去喂我的兔子,等天一黑我就来接你。或许我还能带一只来,一只小的。还是,你说呢?”
这时于尔根站了起来,问:“我真能有一只兔子吗?一只白的成吗?”
“我找找看,”那人边走边喊,“可你一定要等着我,我带你回家,懂吗?我得告诉你父亲怎样做兔子笼,这事你们可得懂。”
“好,”于尔根喊道,“我等着。天黑前我还得留意着老鼠。我一定等着。”他又喊。“我们家里还剩有些木板,箱子板。”他叫道。
可是那人已经听不到这些了,他圈着两条弯腿朝太阳跑去。黄昏把太阳染得血红,于尔根还能看见阳光从那两条腿当中照射过来,两条弯弯的腿。还有那只篮子兴奋地摇晃着,里面是兔子草。青青的兔子草,因为瓦砾片而变得有些发灰。
黑魆魆(xū):形容黑暗无光,或颜色发黑。
(周芸译,选自《当代外国文学》1987年第2期,文章有删减)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简洁明快,通过描写两个人物相遇后的对话,包含了严肃的主题。
B.小说的情节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开头就交代了于尔根守着废墟的原因。
C.贯穿全文的“兔子”,唤起了于尔根作为孩子天真无邪的一面,更具震撼力。
D.结尾场景与开头照应,却充满温情,因为于尔根暂时从阴影中摆脱了出来。
(2)结合上下文,从描写的角度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述效果。
①那人说,“夜里老鼠是睡觉的,夜里你可以放心回家,夜里它们总睡觉,天一黑就睡下了。”
②这儿全是它们的小床,他想,全是小床。
(3)首段的景物描写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4)小说塑造了于尔根和“罗圈腿”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你认为谁才是小说的主人公呢?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先读懂文章内容,找出与原文不一致之处,再作出判断。
ACD.正确;
B.有误,小说开始写于尔根守在废墟,但是没有说他守在这里的原因。
故选:B。
(2)本题考查赏析语言。解答此题,要先准确判断使用的描写方法,再结合句子分析其表述作用。
①“夜里老鼠是睡觉的,夜里你可以放心回家,夜里它们总睡觉,天一黑就睡下了”是对那人的语言描写,写出那人为了让于尔根晚上能休息,告诉于尔根“夜里老鼠是睡觉的”这个谎言,表现了那人的善良、富有爱心,彰显出人性的光辉。
②“这儿全是它们的小床”“全是小床”是对于尔根心理的描写,可以看出于尔根已经相信了那人的话,认为老鼠夜里是要睡觉的,表现出孩子的天真。
(3)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文章开头叙写了遭遇战火后的景象,是典型的环境描写,为全文奠定了凄凉、哀伤的感情基调。说“窗洞在打呵欠”“瓦砾堆发着愣”“一团团尘云在东斜西歪的烟囱残臂之间闪闪发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因战火而变成废墟后的房屋坍塌、城市衰败的景象,渲染了死寂、缺乏生气的氛围,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叙写于尔根与那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作铺垫。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本文的主旨是控诉战争的罪恶,讴歌人性的善良。本文的主人公可以认为是于尔根,也可以认为是“罗圈腿”。如果认为是于尔根,可从塑造于尔根的幼稚、孩子气以及与他年龄不相称的勇敢坚定这一形象来反衬战争的残酷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罗圈腿”是主人公,可从表现他的善良和爱心来表述对战争的罪恶的控诉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B
(2)①示例:运用语言描写,写那人为了让于尔根晚上能休息,编织夜里老鼠是睡觉的谎言,表现了那人的善良、富有爱心。
②示例:运用心理描写,写出于尔根已经相信了那人的话,表现出孩子的天真、幼稚。
(3)示例:描绘了因战火而变成废墟后的房屋坍塌、城市衰败的景象;渲染了死寂、缺乏生气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凄凉、哀伤的感情基调;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叙写于尔根与那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作铺垫。
(4)示例:小说着力刻画了“罗圈腿”的形象,写了“罗圈腿”用善良的谎言让尤尔根回家,表现了“罗圈腿”的善良和爱心,是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讴歌赞美“罗圈腿”人性光辉的同时,也控诉了战争的罪恶,从而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11.(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一双新棉鞋
麦子
①阿妈怀里抱着个小包袱,原本红格子的头巾被雪花染成了白色。她不停地跺脚,积雪在她脚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身体冻僵。阿妈不时抬头张望,朝着东边高山那个方向。
②一年前,丈夫上了高山,她也曾这样等待。丈夫在高山上与敌人进行了一场鏖战。她就从早上等到太阳下山,又从晚上等到太阳升起。终于盼到队伍下山来了,却得到让人肝肠寸断的消息——丈夫在战斗中牺牲了。
③旁边的土坡上有块条石,阿妈走过去,用手拂去上面的雪花,把包袱搁到条石上。阿妈搓了搓冻僵的手,然后小心地解开包袱,里面是一双新棉鞋。那是她熬了几个夜晚赶做出来的,她说是给儿子做的。这个冬天太冷了,阿妈想让儿子尽快穿上暖和的棉鞋,但她还是来晚了——部队接到紧急任务,连夜开走了。
④棉鞋被阿妈的体温焐得暖烘烘的,她把鞋子举起来,眯缝着眼端详了好半天才放下来。阿妈用袖子抹去飘到鞋面上的雪花,喃喃道:“嗯,应该合脚,穿上这双棉鞋,再也不会冻脚了。”那天她悄悄拿过儿子的鞋,量了好几遍尺寸。
⑤风裹着雪花向高山蜂拥而去。阿妈的眼睛看得酸涩了,这是她守望的第九天。终于有队伍下山来了,阿妈赶紧迎上前去。那是一长溜儿运送伤员的担架队。她挨个儿问:“看见我的儿子了吗?看见我的儿子了吗?……”抬担架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他们没有回答,急匆匆从她身边走过去了。一个上了岁数的大叔,看她着急的样子,边走边向她说:“唉,惨哟!死的死伤的伤,有被冻的,有被飞机大炮炸的。”阿妈没有停下来,她不放过从跟前过去的每一副担架,她开始留意伤员的脚。儿子的一只棉鞋破了个洞,那是前几天执行夜间任务时被硬物戳破的。
⑥那天夜里,战士们出去执行任务,在雪地里蹲了一晚上。回来时,阿妈看见小战士一瘸一拐,就问:“孩子,脚怎么啦?”小战士龇着牙说:“阿妈,我的脚好冻呀!”阿妈帮他把鞋脱下来,发现鞋子破了个洞,袜子都湿透了,一双脚红肿得像发面馒头。阿妈心疼地解开自己的棉衣,把小战士失去知觉的脚焐到胸前,揩着眼泪问:“多大了?”小战士回答:“十六岁。”阿妈心疼地说:“那还是个孩子呀!”她的体温迅速传遍小战士全身。小战士眼里噙满泪,轻轻地喊了一声:“妈妈……您真像我的妈妈。”阿妈泪水直往下滚:“好啊,太好啦!我又有儿子了。”
⑦担架上全是血肉模糊的战士,看得阿妈心惊肉跳。她一遍遍咒骂那挨千刀的侵略者和该死的飞机大炮。
⑧不知过去了多少担架,眼看快走到队伍尽头了,阿妈心里渐渐宽慰起来,至少儿子没有负伤,那样的话就太好啦!正这样想着,眼前晃过去一双脚,棉鞋上有一个破洞,像张开的鱼嘴巴。她跌跌撞撞地冲过去,嘴里喊道:“请停一停,停一停……”
⑨抬担架的大嫂转身问:“阿妈,有事吗?”
⑩“停一停,我看看他……”阿妈上气不接下气地赶过来。
“你认识他吗?他是你什么人?”
“是我儿子。”
“你儿子?”
大嫂惊讶不已,示意另一个人把担架放了下来。大嫂一把扶住阿妈,沙哑着嗓子说:“阿妈,你可不要太伤心。他已经牺牲了。”
阿妈抖抖索索揭开覆盖担架的毯子,那是一张蜡黄瘦削的脸,眼睛紧闭,毫无血色的唇上皲裂几道口子,结着血痂。阿妈一时怔住了——不是那个小战士。
“怎么啦,阿妈?他是你的儿子吗?”大嫂问。阿妈摇摇头,而后又使劲儿点了点头。
阿妈流着泪盖上毯子,然后把他脚上的旧棉鞋脱下来,把那双肿胀冰冷的脚焐在胸前,喃喃地说:“儿子,你受苦了……”
“阿妈,这名志愿军战士真是你的儿子吗?”大嫂问。
阿妈小心翼翼地给战士穿上新棉鞋,抚摸着他的脸说:“不错,是我的儿子,是我们的好儿子。”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交代了阿妈丈夫的牺牲,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军民的英勇伟大。
B.在小说中,次要人物也有着一定的意义,文中抬担架的大嫂的追问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第段“阿妈摇摇头,而后又使劲儿点了点头”,表明阿妈悲伤过度无法辨认是否是儿子了。
D.第段“……是我们的好儿子”中“儿子”指代的对象为所有的志愿军战士,含蓄点明主旨。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风裹着雪花向高山蜂拥而去。(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②阿妈赶紧迎上前去。那是一长溜儿运送伤员的担架队。她挨个儿问:“看见我的儿子了吗?看见我的儿子了吗?……”(请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述效果)
(3)在第⑥段中写阿妈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4)题目《一双新棉鞋》是从线索这个角度拟定的,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先读懂文章内容,找出与原文不一致之处,再作出判断。
ABD.正确;
C.有误,“阿妈摇摇头”是因为牺牲的不是阿妈认作儿子的小志愿军战士,“又使劲儿点了点头”表明阿妈把所有志愿军战士当作了自己的儿子。
故选:C。
(2)①本题考查赏析语言。“裹着”“蜂拥而去”赋予了风和雪花以人的姿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写出风之急、雪之大,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和环境的恶劣,借此烘托出阿妈对儿子的担心。
②本题考查赏析语言。“赶紧”是“连忙”的意思,“挨个”是“一个不拉”的意思,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写出阿妈向前询问时的急切情态,表现出阿妈对小志愿军战士的担心,以及没有见到小志愿军战士的焦急心理。
(3)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仔细阅读文段可知,第⑥回忆了阿妈给志愿军小战士焐脚、阿妈与小战士互认为母子的事情,属于插叙。在内容上,补充了故事情节,使内容更充实,表现出阿妈对志愿军小战士的心疼,丰富了阿妈的形象。在结构上,后文写阿妈认另一牺牲的战士为儿子并“把他脚上的旧棉鞋脱下来,把那双肿胀冰冷的脚焐在胸前”作铺垫,使文章结构严谨。据此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拟写文章标题。解答时,要在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进行拟写。文章围绕阿妈给儿子送亲手做的棉鞋这一主要事件,写了志愿军小战士与阿妈互认母子,阿妈为牺牲的战士脱鞋、焐脚、换上新棉鞋,并说志愿军战士是“我的儿子”“我们的好儿子”,有力突出了志愿军战士是中国母亲(祖国母亲)的好儿子的主旨。由此可知,标题可拟写为“儿子”。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C
(2)示例: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风之急、雪之大,突出了天气的寒冷,烘托出阿妈对儿子的担心。
②“赶紧”“挨个儿”生动传神地写出阿妈向前询问时的急切情态,表现出阿妈没有见到小志愿军战士的焦急和担心。
(3)示例:第⑥是插叙,补充了阿妈给小战士焐脚、阿妈与小战士互认为母子的情节,表现出阿妈对志愿军小战士的心疼,丰富了阿妈的形象;为后文写阿妈认另一牺牲的战士为儿子并给他焐脚、换新棉鞋作铺垫。
(4)示例:标题:《儿子》。理由:文章写了阿妈找儿子,志愿军小战士与阿妈互认母子,阿妈为牺牲的战士脱鞋、焐脚、换上新棉鞋并说志愿军战士是“我的儿子”“我们的好儿子”,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是中国母亲(祖国母亲)的好儿子的主旨。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6-19小题。(17分)
王乐土
刘向阳
①见到老王时他说很忙,蜻蜓点水般与我握握手,急于离开的样子。陪同我的驻村干部小张只好拦到他前面,说:“这位刘记者是宣传部派来采访咱村的,市里一支笔,去看看你的‘灰姑娘’吧。”
②老王紧绷的国字脸松弛下来,领着我们朝前走。还没到菌菇大棚,就听见里面有说有笑的,还有人在唱歌,“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当我们一出现,歌声戛然而止,说笑也打住,棚里的人都望着我们。
③老王招招手,“大伙别停啊,长沙那边等着送货呢。”他低头弯腰,做出请的姿势:“刘记者,这些都是我的‘灰姑娘’,这批基料是去年11月上的,一溜儿9个大棚,日产1800公斤……眼下生产忙,我要去田间地头,跟进水稻育秧情况,失陪了。”说完就出了大棚。
④“灰姑娘”是老王培育的平菇,味道鲜美,深受百姓喜爱。十年前,老王放弃优渥的城市生活回家乡农村,做了村支书,注册了“灰姑娘”菌类品牌,成立菌业公司,主打食用菌,兼种四季蔬菜,带动村民致富,解决贫困户就业难题。我仔细观察一排排举着小伞的“灰姑娘”,先前那“歌手”倏忽又唱“采蘑菇的小姑娘”了,虽然走腔跑调,却流露出由衷的欢欣。
⑤“大哥这么快活,准有喜事吧。”
⑥“这些‘灰姑娘’多像山里的蘑菇啊。我小时候落下腿疾,一家人吃不饱,穿不暖……
如今家门口有活干,既能挣钱贴补家用,又方便照顾家里,想起来就高兴,憋不住要唱歌……”
⑦“阿桂,别只顾乐呵,下午记得打扫卫生哦。”小张提醒。阿桂说声“要得”,加快了采摘速度。
⑧“蘑菇保鲜期短,怎么办”
⑨“通过挑选、分割、预冷、分级、烘干、包装等程序,加工制作成干蘑菇销售,超市、商场也走俏。”
⑩我不得不佩服老王头脑不简单。
我们离开大棚,前往月山湾果园参观。我问月山湾的主人是谁,小张说:“谭茜。”
沿白玉带似的村道,我们迈上一面向阳的山坡,水库墨绿如绸,桃树漫山遍野,梨李杨梅次第绽放,恰似花的海洋。迎着水库有一处宽阔地,矗立着一幢花园式楼房,宛若宫殿。“清早老王发微信给我,说有贵客要来月山湾参观,我恭候多时了。”刚到地坪,花丛中飘出一名中年女子,声到人至。她就是谭茜,笑容满面地说:“张干部,老王讲的刘记者就是这位吧。”
我点点头。微风拂面,鸟雀飞来掠去,“时禽过我柳,清喙动呜瑟”。谭茜领我们逛果园。她说:“这里的情况张干部是晓得的,但你刘记者绝对想不到,十年前曾是一片荒凉,水塘发臭……老王当选村支书,出台优惠政策,好几个人都动心了。老王推荐我们到外地学习培训,引进水蜜桃、雪梨等新品种。”
小张笑道:“还帮你们请挖机清理水库淤泥,挖坑栽果树……”谭茜笑着说,“老王为了家乡的富裕振兴,不辞辛劳,他带领大伙脱贫致富的精神值得点赞!”
告别谭茜,嗅着春日花香,来到新村部。小张介绍,过去的村部土砖破瓦,下雨漏水,开会人人得戴草帽。现在的村部宽敞明亮,高高的旗杆飘扬着五星红旗,围墙上张贴着整齐的宣传栏:从泥泞小路到水泥路,从低矮茅屋到高楼别墅,从煤油灯到路灯……我不停地用手机拍下村子的变迁进程,感慨道:“乡村巨变,离不开你们扶贫干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啊!”
16小张说:“老王这领头雁也当得好。”
我问:“老王大名呢”
小张说:“乐土。”
我心里一动,“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选自《长沙晚报》2022年5月5日,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以地点转换和“我”的采访为线索描写场面,使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B.阿桂的歌声与话语说明王支书成功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并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难题。
C.文章第自然段中的加点字“飘”,写出谭茜动作轻快、心情愉悦和热情好客。
D.刘记者在文章中从头到尾都有出现,采访了三个地方,因此他是小说的主人公。
17.根据提示,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述效果。(4分)
(1)我仔细观察一排排举着小伞的“灰姑娘”。(从修辞的角度)
(2)水库墨绿如绸,桃树漫山遍野,梨李杨梅次第绽放,恰似花的海洋。(从描写角度)
18.刘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乐土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19.本文结尾引用“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这句话出自《诗经》,意思是“那乐土啊那乐土,
才是我的好去处”。请结合全文分析引用这句话的妙处。(6分)
16D(文章主人公是王乐土,刘记者只是线索人物、视角人物)3分理解内容及写法
17(1)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举”)把平菇人格化(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平菇生机勃勃的状态,表述了“我”对它的喜爱和赞美(对老王的肯定和赞美)(1分)。(“判断修辞+分析”1分,写出事物特点1分,总分不超过2分。要求写情感。)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平菇”比喻成“一排排举着小伞的‘灰姑娘’”(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平菇长势旺盛(生机勃勃的状态),表述了表述了“我”对它的喜爱和赞美(对老王的肯定和赞美)(1分)(2)运用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描绘了水库以及各种(月山湾果园)花开满山野的情景(1分),突出了景物生机盎然、美丽如画的特点(1分),(渲染了轻松惬意的氛围,展现了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表述了“我”由衷的喜悦与赞叹)(“判断环境描写+分析”1分,写出景物特点1分,总分不超过2分。要求写情感。)4分,每小题2分,答对每小题两点即给2分分析理解句子
18①热爱家乡,无私奉献。他放弃优渥的城市生活,回到家乡创立公司,带领村民脱贫致富。②聪明睿智,精明能干。他培育的平菇味道鲜美,深受百姓喜爱/注册了“灰姑娘”菌类品牌/针对蘑菇保鲜期短,将菌类加工制作成干蘑菇销售。③勤恳务实。他把一行人带到菌菇大棚就马上去田间地头跟进水稻育秧情况。④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他当选村支书出台优惠政策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推荐大家到外地学习培训/请挖机帮大家清理水库淤泥,挖坑栽果树/为了家乡的富裕振兴,不辞辛劳。⑤具有优秀的领导才能。他带领大伙脱贫致富成效显著/领头雁当得好。⑥锐意进取/敢于创新。他培育或引进多样新品种/实施多种项目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出台优惠政策帮助大家脱贫致富/创新菌类保存方法。⑦持之以恒。他十年前回到家乡,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带领村民脱贫致富。4分(评价语+事例分析,每一点2分,答对两点给4分。)人物形象分析
19①与标题“王乐土”相呼应(1分),收束全文,结构严谨(1分)。②一语双关,既指主人公王乐土的名字“乐土”(1分),又赞美他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乡村成为村民们幸福生活的乐土)(1分)。③总结全文内容,“我”感受到了乡村既是王乐土干事业的好去处(1分),也是村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好去处。(1分)④升华文章主题,既赞颂了以王乐土为代表的一群人主动投身家乡建设的无私奉献精神(1分),也讴歌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带给人民的幸福生活(1分)。⑤引用经典中的名句(1分),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使文章意味深长,耐人寻味(1分)。(答出一点得1分,满分6分)答题思路:(每点1分,答对6点即可得6分)主旨探究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6-19题。(17分)
拔草
李娟
①我们家自行车的全部构件只剩下两个轮子、一只坐垫、一副龙头以及连接物,连踏板都没有。至于刹车器,就更是奢侈物了。需要刹车的时候,只需把脚伸直,用鞋底在飞速运转的车轮上“嗞——”地蹭一下,车自然就会减速。如果情况特别紧急,则两只脚一起上。
②有一次我妹骑车的时候,骑着骑着车链条掉了,并且掉得极不是时候——当时我们正在被两条大狗狂追。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穷凶极恶的狗!在阿克哈拉,最凶的狗一直都是我们家的琼瑶。可是和这两条狗相比,我们家琼瑶简直温柔极了。我妹的车链子不巧就在那时候掉了!她“啊——”地叫起来,两条腿蹬得飞快,面无表情,大汗淋漓。亏她车上还载了小山似的一堆干草,居然也没给狗扒掉。要是掉了的话谁敢回去捡啊?
③家里养鸡,一养就是一百多只,还有五只野鸭子。小的时候还好打发,长大了简直跟一群强盗似的。我妹每天都要拔瓷瓷的两大编织袋蒲公英回来才够它们吃,加上家里打算再养只小毛驴,于是草就得拔得更勤了。每天拔回来的草都得晒干一部分,留作冬天给毛驴的草料。妹妹每天的拔草任务很重,可是每次拔草时都会大声唱歌。唱歌时的妹妹十分快乐,动听的歌声一直飘荡在美丽而宽阔的田野上。
④到了一年一度的打草季节,牧民们纷纷从深山返回乌伦古河流域,为大畜准备冬天的草料。一辆辆打草的马车晃晃悠悠,满载而归。
⑤我家没有草场,只好去草场里捡别人割剩下的。拉草的车经过的地方,沿途路两边的树枝多多少少会把垛得高高的草从车上挂下来一些。于是我妹就天天沿着打草的车辙走啊走啊,前面掉,后面捡。就是被狗追的那一次,我也跟去捡草了。去的路上果然捡了很多,我们细细拢一拢,居然有好几抱,便藏在路边灌木丛里,准备回去的时候捎上。
⑥风很大很大,在高处呼啦啦地响。苞谷地如丛林一般,茂密得高过头顶,又如大海一般起伏。土路孤独地在这片海洋中延伸。走在这路上,像是走在消失之中。
⑦我们每捡够一大包的时候,就集中到一处放着,然后空手向前继续捡。这样,走过的路上每隔不远就垛着一堆,一路延伸得很远很远。
⑧阳光灿烂,却下起雨来。真奇怪,雨从哪里来的呢?摔在地上有五分钱镍币大小,砸在脸上更是梦一样的痛觉。风呼啸着从天边奔来,苞谷地动荡不停。雨点有一阵没一阵地洒着,后来越下越大。天气炎热,风势不减。
⑨又过了大约十来分钟,这场奇怪的雨才止住。土路上雨的痕迹瞬间就蒸发了,只留下一个又一个环形小坑。密密麻麻地、寂静地排列着,如月球表面一般寂静。自从打完草后,这条路很长时间都没人走过了。
⑩这里的碎草更多,带刺的灌木丛中,铁丝网上,道路拐弯处,遗落得到处都是。我们不停地左右开弓,不一会儿就码了齐腰高的一垛。
这么多怎么拿得回去呢?我站在旁边想了又想,对我妹说:“分成四次,我们一人抱一堆走,两个来回就拿完了……”
我妹也站在旁边想了想,一弯腰,把那堆草整个儿抱起来就走……
我就只好跟在后面,一路上捡她身后掉下来的碎草。
今天的任务还多着呢,我们还得一人拎一条编织袋,走进林荫道对面的田野里去拔新鲜草。刚才的草料是用来储存到冬天的,而家里的鸡鸭还在等着今天的晚饭。
夜幕降临了,风终于停了,田野里静得很可怕。草丛中的蚊子跟云雾似的,一片一片地荡漾,还极均匀地发出嗡嗡不绝的重低音。
要归家了,我和妹妹一人扛一只袋子往回走,妹妹又唱起了歌。我和妹妹加快脚步穿过这片美丽平坦的田野,远处的林荫道像是等了一百年一样。里面停着我们的自行车。
回到家,我妈说:“啧!今天捡了这么多!两个人一起干到底不一样啊。”
我老老实实地承认:“哪里哪里,我是去当啦啦队的。”
再说说鸡吃草的情景。这群鸡跟债主似的,一个个上蹿下跳,脸红脖子粗,把五只可怜的野鸭子在脚下踩来踩去,根本靠不到食槽旁边。有的鸭子不知怎么的居然也在槽子边挤到一个位置,还没下嘴,突然看到左右前后全是鸡,立刻大惊小怪地尖叫着跑掉,四处乱跳,寻找同伴。不知鸭子为什么这么怕鸡,它们明明长得比鸡大。
这些鸡可狠了,从小就会啄人,疼得要命。由于嘴尖,一个个特能挑食。鸭子就笨得不可思议了。每次都要等鸡们吃得神清气闲了,才敢蹭到槽子边上,而且还努力地装作不经意的样子,一有风吹草动,就忙不迭排成一条队逃跑。
21其实鸭子有时也很令人烦恼。我们在鸡棚里放了一只小铁盆给大家饮水。每次注满水后,鸭子们总要跳进这方狭小的水域游上几圈过干瘾。游就游呗,可它们还要扎猛子。有时候这小小一盆子水里居然能挤进去三四只鸭子,把盆子挤得满满当当。明明一动都不能动了,却仍扭着身子假装游泳。害得鸡们围着盆子干着急,一口水也喝不到。
22鸭子最有意思了,我妈叫:“鸭!”它们就“啊!”地回答一声。我妈要是叫:“鸭鸭!”它们就:“啊!啊!”我妈:“鸭鸭鸭!”它们:“啊!啊!啊!”
(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开篇写自行车,透露生活贫苦,点明“我”与妹妹外出拔草的生活背景。
B.文中描写“雨砸在脸上梦一样的痛觉”,流露出“我”拔草时苦闷的心情。
C.本文笔调清新活泼,率真质朴,虽描写平凡生活,但妙趣横生,纯净而温暖。
D.以拔草为主线,虽偶尔叙述其他事件,但零星漫谈中意蕴深厚,且脉络清晰。
17.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述效果。(4分)
草丛中的蚊子跟云雾似的,一片一片地荡漾,还极均匀地发出嗡嗡不绝的重低音。
18.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妹妹”的性格特征。(4分)
19.请分析文章结尾“鸡鸭吃草、饮水”情景的作用?(6分)
分析】文章主要写“我”和妹妹少年时拔草的经历,充满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带给人明净温暖的感觉。“拔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语言活泼生动,富有情趣。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找出与内容不一致之处,再作出判断。
ACD.正确;
B.有误,原文没有涉及“苦闷的心情”,由第⑧段“阳光灿烂,却下起雨来。真奇怪,雨从哪里来的呢?摔在地上有五分钱镍币大小,砸在脸上更是梦一样的痛觉”可知,在拔草途中欣赏自然的伟大神奇美,内心有微妙的幸福感。
故选:B。
(2)本题考查赏析语言。解答此题,先确定赏析的角度,再结合内容分析其表述作用。“草丛中的蚊子跟云雾似的”将“草丛中的蚊子”比作“云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结合“一片一片地荡漾”“嗡嗡不绝”可知,这句话写出了草丛中的蚊子之多,交代了“我”和妹妹外出拔草时的环境。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由第③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4单元 教学初探2024-2025学年二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说课稿(统编版)
- Unit 3 Diverse Cultures Reading for writing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
- 全国青岛版初中信息技术第六册第二单元第9课《大数据与云计算》说课稿
- 识字6《日月明》(说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统编版.2024秋)
- Unit 1 Exploring the topic Thinking skills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仁爱科普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Unit 1说课稿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
- 《赤壁赋》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2025年北师大新版九年级科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人教七上 历史与社会 综合探究一 《带着地图定向越野》说课稿
- 1 古诗三首 三衢道中(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 2024年VB程序设计:从入门到精通
- 2024年故宫文化展览计划:课件创意与呈现
- 公共交通乘客投诉管理制度
- 不锈钢伸缩缝安装施工合同
- 水土保持监理总结报告
- Android移动开发基础案例教程(第2版)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医保DRGDIP付费基础知识医院内培训课件
- 专题12 工艺流程综合题- 三年(2022-2024)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
- DB32T-经成人中心静脉通路装置采血技术规范
- TDALN 033-2024 学生饮用奶安全规范入校管理标准
- 物流无人机垂直起降场选址与建设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