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_第1页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_第2页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_第3页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_第4页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

第1章绪论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课程中的地位

2、掌握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上皮组织的特点与分类

2、被覆上皮的分类原则与各类上皮的结构

授课内容

第1章绪论

一、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组织学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的一门科学,内容包括细胞、基

本组织、器官组织。

二、研究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常用技术:

组织切片标本制作的基本原理。

苏木精-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苏木精为碱性染料,能将细胞核染成蓝色,

这种结构称嗜碱性;伊红为酸性染料,可将细胞质染成淡红色,这种结构称嗜酸

性,与两染料的亲和力都不强的结构称中性。

有些组织结构可直接使硝酸银还原而显色,称亲银性,有些结构需加入还原剂后

才干显色,称嗜银性。有些组织成份用甲苯胺蓝等碱性染料染色后不显蓝色而呈

紫红色,这种现象称异染性。

超薄切片制作的基本原理。分析透射电镜图象时电子密度高与电子密度低的含

义:被重金属盐染色的部位,荧光屏上图象暗,称为电子密度高;反之,称为电

子密度低。

组织化学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核酸份子杂交、放射自显影等技术的基本原理。

组织培养方法概要。PAS阳性的含义。

观察组织切片时,结构的立体形态与其不同断面形态的关系。

镜下常用长度单位:镜下观察常用的计量单位为微米⑴m)、纳米(nm),1

微米=1000纳米(nm)。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

第2章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

一、上皮组织的特点细胞罗列密切,细胞间质少;大都覆盖在身体表面或

者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细胞有极性;无血管,神经末梢多。

二上皮组织的分类根据结构和功能分为三类,即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

觉上皮。

1、被覆上皮的分类根据构成上皮的细胞层数,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

在单层上皮中,又可根据细胞的形态分为单层扁平、单层立方、单层柱状和假复

层纤毛柱状四种;在复层上皮中,又可根据其表层细胞的形态分为复层扁平、复

层柱状和变移三种。

2、单层扁平上皮薄而表面光滑,表面观呈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核扁

圆,位于细胞中央。铺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覆盖

在胸腹腔、心包腔及某些器官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3、单层立方上皮表面观细胞呈多边形,垂直切面观呈立方形;核圆,位

于细胞中央。分布于肾小管等处。

单层柱状上皮表面观细胞呈多边形,垂直切面观呈柱状;核椭圆、位居细

胞基底部。分布于胃、肠、子宫、输卵管的内表面等部位。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形态不同、大小不一的细胞密切罗列而成,以

纤毛柱状细胞最多,杂以杯状、梭形、锥状细胞。并非所有细胞的顶端都达上皮

的游离面,细胞核也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但所有细胞的基底面部座落在基膜上,

故显微镜下很像复层,实则单层。主要分布在呼吸道的内表面。

5、复层扁平上皮是最厚的一类上皮,其表层细胞呈扁平形,其基底部与

结缔组织的界面呈波浪形。有些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很厚,表层细胞角化,称角

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如皮肤的表皮;有些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较薄,表层细胞不

角化,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如口腔和食管的表面上皮。这种上皮的主要功

能是保护和修复。

6、变称上皮又称移行上皮,多分布在泌尿道的内表面,细胞的层数和形

状可随其所在器官的机能状态不同而变化。如膀胱在空虚时细胞层数变多,表层

细胞变大,呈椭圆形,游离端增厚而成壳层;充盈时细胞层数变少,表层细胞变

2/30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

扁。

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在上皮细胞的游离面、侧面和基底面上有若干具有重

要生理功能的特殊结构,如游离面7上的微绒毛、纤毛和细胞胞衣,侧面上的紧

密连接、中间连接、缝隙连接和桥粒,基底面上的基膜、质膜内褶和半桥粒。

微绒毛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一些绒毛状突

起,直径约lOOnmo电镜下可见,微绒毛的表面包绕一层细胞膜,内有胞质,胞

质内有若干纵行微丝,微丝的远端游离于微绒毛顶部,近端连于终末网。微丝内

含肌动蛋白,终末网的微丝内含肌球蛋白,两者相互作用,导致微绒毛伸长或者

缩短。微绒毛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扩大了细胞的表面面积。

细胞衣位于细胞膜的表面,游离面最明显,由细胞膜内糖蛋白和糖脂份子

上的寡糖链构成,在细胞识别、粘着、支持、保护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纤毛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指状突起,长约

5~10pm,直径300~500nm。电镜观察可见:纤毛表面有细胞膜包绕,内有细胞

质,胞质内有2X9+2形式规则罗列的微管,根部连于基体,基体的结构与中心

粒相似。由于微管的存在,纤毛可单向摆动,从而将粘附于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及

有害物排放出去。

密切连接又称闭锁小带,常见于单层柱状、单层立方和单层扁平上皮,多

呈斑点状或者带状。单层柱状上皮中的密切连接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呈箍

状环绕细胞项端,该处相邻细胞膜呈间断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未融合

处有1015nm的间隙存在。密切连接除其具细胞间连接作用外,尚有闭锁作用,

以防止外物通过细胞间隙进入组织内和组织液溢出组织之外。

中间连接又称粘着小带,多位于单层柱状上皮密切连接的下方,呈带状环

绕上皮细胞,此处相邻细胞间有15~20nm宽的间隙,间隙内充满细丝状物质横向

连接相邻细胞膜。细胞膜的胞质面上有若干致密物质和细丝,细丝构成终末网。

中间连接除具粘着和连接相邻细胞外,还有保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桥粒又称粘着斑,呈斑块状,大小不一。此处相邻细胞间有20~30nm的间

隙,间隙内有若干横行的丝状物质连于相邻细胞膜,丝状物在间隙中线处交织而

形成一条纵向的中间线。此处细胞膜的胞质面上,胞质浓缩而成附着板,胞质内

有若干张力细丝横行达附着板并呈衬状折回胞质,有微丝将这些张力细丝神固定

3/30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

于细胞膜上,还有些细丝从附着板穿越细胞膜止于细胞间隙中间线的细丝网。桥

粒有很强的机械性连接作用,是一种很强的细胞连接。

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呈斑块状。此处相邻细胞的间隙仅2~3nm,相邻

细胞膜上有穿越细胞膜并相互对应的、由蛋白份子构成的6个亚单位围成的、直

径为7~9nm、管腔为2nm的弱小管,相邻细胞膜上相对应的弱小管相互连通,成

为贯通两相邻细胞膜的小管。作为化学信息的离子和小份子可以通过此小管从一

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小管的电阻低,可很好地传递信息。可见,缝隙连接除

具细胞间的连接作用外,更重要的是细胞间传递化学信息和电信息。

基膜又称基底膜,是位于上皮基底面与其深面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薄膜。

电镜下可分为三层,由上而上分别为透明板、基板、网板。基膜由上皮和其下方

的结缔组织共同产生。是两者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性透过膜,并有支持、连接作

用,对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等也有重要作用。

质膜内褶是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向胞质内下陷而形成的一些弱小皱折,皱

折之间的胞质中富含线粒体。其生物学意义是扩大了细胞基底面的面积,有利于

上皮与其下方结缔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半桥粒是上皮细胞的基底面与其下方的基膜间形成的半个桥粒样结构,可

将上皮细胞坚固地连接在基膜上。

腺上皮又称分泌上皮,是一种具有分泌功能且构成腺体的上皮组织。

腺体是以腺上皮组织为主构成的,具有分泌功能的一类器官,有内分泌腺、

外分泌腺、浆液腺、黏液腺、混合腺、局浆分泌腺、顶浆分泌腺、全浆分泌腺、

单细胞腺、多细胞腺等。

腺体的分类根据有无导管将分泌物排放到腺体之外,可将腺体分为外分泌

腺和内分泌腺;根据构成腺体之腺上皮细胞的数目,将腺体分为单细胞腺和多细

胞腺;根据腺细腺的分泌方式,将腺体分为全浆分泌腺、项浆分泌腺和局浆分泌

腺;根据分泌物的性质,将腺体分为蛋白分泌腺(又称浆液性腺)、糖蛋白分泌

腺(又称黏液性腺)、混合液、固醇类分泌腺。

多细胞外分泌腺的构成和分类由导管和分泌部构成。分泌部有的呈泡状,

称腺泡;有的呈管状,称腺管。有的腺体惟独一个导管,称单腺;有的腺体的导

管分支,称复腺。根据腺体分泌部的形态和导管有无分支,往往将多细胞的外分

4/30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

泌腺体分为单泡状腺、单管状腺、复泡状腺、复管状腺和复管泡状腺。

蛋白分泌细胞多呈立方或者柱状,胞质嗜酸性,核圆形居中央。电镜下粗

面内质网丰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位居核上方,酶原颗粒多,居细胞顶端。

糖蛋白分泌细胞多呈锥体形,胞质嗜酸性,HE染色的标本上呈泡沫状,核

扁圆,位居基底部。电镜下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较多,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顶端质中有多量粘原颗粒。

类固醇分泌细胞是分泌类固醇激素的一类细胞,细胞呈圆形或者多边形,

核圆居中,胞质中有大量脂肪小滴。电镜下滑面内质网多,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线粒体崎呈管状。

小结

一、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二、研究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常用技术:

三上皮组织的分类

四、上皮组织的特点

5/30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

第3章:软骨和骨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软骨组织的构成

2、掌握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3、掌握骨组织的结构

教学重难点:

1、软骨组织与透明软骨的结构与功能

2、骨组织的结构

授课内容

第3章:软骨和骨

一、软骨

软骨是由软骨组织及周围的软骨膜构成。软骨组织则由软骨基质和软骨

细胞构成。根据软骨基质所含纤维的不同,可将软骨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

弹性软骨三种。

1、透明软骨

透明软骨分布较广,如肋软骨、关节软骨、气管与支气管软骨等。透明

软骨的软骨组织包括软骨基质和软骨细胞。软骨基质即为细胞间质,由无定形基

质和其中的纤维构成。基质的化学组成和立体构型与结缔组织的基质相似,但糖

胺多糖中以硫酸软骨素含量最高。基质内的小腔为软骨陷窝,软骨细胞即位于此

陷窝内。软骨陷窝周围的基质含硫酸软骨素较多,嗜碱性强,染色深,称软骨囊。

软骨组织内无血管。透明软骨中的纤维是胶原原纤维,其折光率与基质的相似。

软骨细胞充满于软骨陷窝内。在软骨组织的周边部位,软骨细胞较小,扁圆形,

单个分布,为幼稚的软骨细胞。从周边向中间部,软骨细胞逐渐增大成熟,变为

椭圆形或者圆形,并成群分布,每群有2-~8个细胞,它们由一个细胞分裂增殖而成,

故称同源细胞群。软骨细胞核圆或者卵圆形,染色浅。细胞质弱嗜碱性。电镜下,

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软骨细胞可合成和分泌基质

和纤维。软骨膜是软骨组织周围的致密结缔组织。软骨膜可分为两层,外层为较

致密的胶原纤维,内层纤维较疏松而细胞较多,其中有些梭形的小细胞,称骨原

6/30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

细胞,可增殖分化为软骨细胞。

2、纤维软骨

纤维软骨分布于椎间盘、关节盘、耻骨联合等部位,其基质中含有大量

平行或者交织罗列的胶原纤维束。

3、弹性软骨

弹性软骨分布于耳廓、会厌等处,其结构特点是软骨基质中含大量交织

的弹性纤维。

二、骨组织

骨组织由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和细胞构成。钙化的细胞间质称骨基质。细

胞包括骨原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4种。骨细胞最多,位于骨基质

内,其它三种均位于骨组织的边缘。

1、骨基质由有机质和无机质构成。有机质包括大量骨胶纤维,占有机质的

90%;基质呈凝胶状,主要含有中性和弱酸性糖胺多糖,还有多种糖蛋白,如骨

钙蛋白、骨粘连蛋白和骨桥蛋白。骨钙蛋白参预骨的钙化并调节骨的吸收。无机

质又称骨盐,占骨重的65%,主要为羟基磷灰石结晶,呈细针状,长10~20nm,

沿胶原原纤维长轴规则罗列。有机质和无机质的密切结合,使骨既坚硬又有韧性。

骨基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是由骨胶纤维成层罗列,且与骨盐晶体和基质

密切结合。同一层骨板内的胶原纤维平行罗列,相邻两层骨板的纤维相互垂直,

纤维束还可有分支,并伸至相邻的一层,增加骨的支持力。

2、骨组织的细胞:骨原细胞位于骨组织的表面,体积小,呈梭形,细胞核

椭圆,胞质弱嗜碱性。骨原细胞是一种干细胞,能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

3、成骨细胞位于成骨活跃的骨组织表面,常成层罗列,胞体呈立方形或者

矮柱状。细胞表面有许多细小突起,与相邻的成骨细胞或者骨细胞突起形成缝隙

连接。细胞核大而圆,核仁明显。胞质嗜碱性。电镜下见有大量粗面内质网和

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成骨细胞可分泌有机质的骨胶纤维和基质,称类骨质,

同时以细胞膜出芽方式向类骨质中释放基质小泡,小泡内含钙,小的骨盐结晶和

钙结合蛋白。基质小泡是使类骨质钙化的重要结构。当成骨细胞被类骨质包埋后,

便成为骨细胞。

4、骨细胞单个分布于骨板内或者骨板间,胞体较小,呈扁椭圆形,有许多

7/30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

长突起,胞质弱嗜碱性。骨细胞的胞体位于骨陷窝内,突起位于骨小管内。相邻

骨细胞的突起以缝隙连接相连。骨陷窝和骨小管内含组织液。骨细胞对骨基质的

更新和维持有重要作用。骨细胞及其突起的总面积很大,与骨基质相接触,对于

骨陷窝组织液中钙与血钙的交换及维持血钙的恒定有一定作用。

5、破骨细胞数量较少,常位于骨组织表面。是一种多核的大细胞,直径100

pm,含有2~50个核。现认为它是由多个单核细胞触合而成。光镜下,破骨细

胞的胞质呈泡沫状,多为嗜酸性,贴近骨基质的一侧有纹状缘。电镜下,这一侧

有许多不规则并分支的指状突起,称皱褶缘,皱褶缘周围的环形胞质区含许多微

丝,而缺乏其它细胞器,称为亮区。皱褶缘基部胞质内含大量初级溶酶体,吞饮

泡和次级溶酶体。破骨细胞有溶解和吸收骨基质的作用。在溶骨时,亮区紧贴骨

基质表面。形成一道环形围堤,使所包围的皱褶缘区成为封闭的溶骨微环境,破

骨细胞向该区释放多种蛋白酶,碳酸酎酶、柠檬酸和乳酸等,使骨基质溶解。

三、长骨长骨是由骨松质、骨密质、骨膜、骨髓及血管神经等构成。

1、骨松质分布于长骨的骨箭和骨干的内侧面。由数层平行罗列的骨板和骨

细胞构成大量针状或者片状骨小梁,并相互连接成多孔隙网架结构,网孔即骨髓腔,

其中充满红骨髓。

2、骨密质分布于长骨的骨干和骨怖的的外侧面,其骨板罗列很规则,按骨

板的罗列方式分为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

3、环骨板是环绕骨干外表面和内表面的骨板,分别称为外环骨板和内环骨

板。外环骨板较厚,由数层到十多层,整齐地环绕骨干罗列。内环骨板较薄,仅

由儿层骨板组成,而且罗列不规则。横向穿越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的小管称穿通

管,又称伏氏管,与纵向走行的中央管相通连,它们都是小血管和神经的通道,

并含有组织液。

4、骨单位又称哈弗氏系统,位于内、外骨板之间,数量最多,是骨质的主

要结构单位。骨单位是圆筒状,直径30~70pm,长约0.6~2.5mm,与骨干长轴平

行。骨单位中轴为纵行的中央管,又称哈弗管。周围为4、20层同心圆罗列的骨

单位骨板,又称哈弗板。骨单位表面有一层粘合质,是含骨盐较多而骨胶纤维很

少的骨基质。骨单位内的骨小管相互连通,最内层的开口于中央管,形成血管系

统与骨细胞之间营养物质交换的通路。

8/30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

5、间骨板位于骨单位或者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原有骨单位或者内外环

骨板被吸收的残留部份,呈扇形或者不规则形,其中无血管通道。

6、骨膜除关节面以外,骨的外面均覆以骨外膜;在骨髓腔面、骨小梁表面、

穿通道和中央管内表面均覆以骨内膜。骨外膜为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又分为两

层,外层含有粗大的胶原纤维束,有些纤维穿入外环骨板,称穿通纤维,又称

sharpey纤维,将骨外膜固定于骨。内层较疏松,含有小血管、神经和骨原细胞。

骨内膜较薄,纤维细而少,由一层扁平的骨被覆细胞铺衬,这些细胞可分裂分化

为成骨细胞;此外还有分隔骨细胞周液和骨髓腔内组织液的作用。

四、骨的发生骨是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发生而来,出生后仍继续生长发育,

直到成年才住手生长。但骨内部的改建持续平生。骨发生有两种方式,即膜内成

骨和软骨内成骨。

1膜内成骨膜内成骨是先由间充质分化为胚胎性结缔组织膜,然后在此膜内

成骨。人体的顶骨、额骨和销骨等以此方式发生。在将要形成骨的部位,血管增

生,间充质细胞增殖、密集分化为骨原细胞并转变为成骨细胞群。成骨细胞分泌

类骨质,并被包埋其中成为骨细胞。类骨质钙化成骨基质,形成最早的骨组织,

称为骨化中心。成骨过程由骨化中心向周围扩展。最初的骨组织为针状,即初级

骨小梁,继而连接成网,构成初级骨松质,其外的间充质分化为骨膜。此后骨进

一步生长并改建。

2、软骨内成骨软骨内成骨是由间充质先分化为软骨,再被骨组织取代。人

体的四肢骨、躯干骨和部份颅底骨以此方式发生。

3、软骨雏形的形成在将要形成长骨的部位,间充质细胞密集并分化为透明软

骨,其外形与长骨相似。周围有间充质分化的软骨膜。称为软骨雏形。

4、软骨周骨化在软骨雏形中段周围部,软骨膜内层的骨原细胞分化为成骨

细胞,并在软骨表面形成薄层初级骨松质,称骨领。小结

一、软骨分

二、骨组织

三、长骨

9/30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

第4章血液、淋巴和血细胞的发生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各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红骨髓的结构

3、掌握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各类血细胞的结构、功能与正常值

2、红细胞系和粒细胞发生阶段及变化规律

授课内容

第4章血液、淋巴和血细胞的发生

一、血液

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采取血液加入抗凝剂经沉淀后,可分三层,上

层淡黄色的液体为血浆;中层薄层灰白色的是白细胞与血小板;下层猩红色的是

红细胞。若血液中呈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时,液

态的血液凝固成血块,并析出淡黄色透明液体,称血清。血液细胞学检查(血象)

是检查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与血红蛋白等变化。通常采用wright(瑞特)

或者Giemsa(姬姆萨)染色血涂片标本。

1、红细胞红细胞的正常值,男性是4.2X1012~5.5X1012/L;女性是3.5X

1012^5X1012/Lo血红蛋白(Hb)正常值,男性是120~150g/L;女性是

105"135g/Lo红细胞直径7.5~8.5pm,呈双面凹的圆盘状,血涂片中显示中央

染色较浅,周边较深。这种形态特点可增加红细胞的表面积。成熟红细胞无细胞

核,也无细胞器。细胞质内主要成份是血红蛋白,有结合02和C02的功能。有

利于气体的运输。红细胞少于3.0X1012/L,血红蛋白低于lOOg/L,则为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时,其直径大于9pm;小红细胞贫血时,其直径小于6pm。红细

胞有一定弹性和形态可变性。红细胞正常形态的维持需足够的ATP供给能量,一

旦缺乏,红细胞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当血浆渗透压降低,进入红细胞水分过多

时,可致红细胞肿胀,甚至破裂,称溶血。若血浆渗透压增高,细胞内水分析出

过多,致细胞皱缩。

10/30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

2、网织红细胞网组织红细胞是刚从骨髓进入血液未彻底成熟的红细胞。用

煌焦油蓝染色,可见网织红细胞内有染成蓝色颗粒或者细网,是细胞残留的核糖体,

仍有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3天后,核糖体等细胞器即

消失,网织红细胞计数作为判断骨髓生成红细胞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成人外周

血中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新生儿高达3%飞%。红细胞的平

均寿命为120天,衰老红细胞无明显形态变化标记,但在功能活动及理化性质方

面都有变化,如酶活性下降,血红蛋白变性,膜脆性增加,表面电荷改变,结合

氧能力降低等,衰老红细胞被肝、脾、和骨髓等处的巨噬细胞吞噬。

3、白细胞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正常值为4X109~10X109/L。在

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

粒细胞根据其特殊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

胞。无粒细胞可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4、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

pm,核呈杆状或者分叶状,普通2~5个叶,中间有细丝相连,核染色质浓密而

染色深。核分叶越多越衰老。胞质染成粉红色,含许多细小的、分布均匀的中

性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嗜天青颗粒占20%,多位于细胞

边缘,

体积稍大,染成紫色,它是一种溶酶体,含髓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能消化

分解吞噬的异物。特殊颗粒占80%,体积较小,淡红色。内含碱性磷酸酶、吞

噬素、溶菌酶等。能杀灭细菌。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具

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穿出血管,集中到细菌感染部位,吞噬细菌,形成吞噬

体,再与溶酶体结合,将其分解消化。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后,自身也常坏死,

成为脓细胞。

5、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3机呈球形,直径10~

15pm»核呈分叶状,多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分布均匀的嗜酸性颗粒。

颗粒含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嗜酸性粒细胞也有

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可吞噬异物或者抗体抗原复合物,灭活组织胺,从而

减轻过敏反应。还有抗寄生虫作用。

6、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犷现。细胞呈球形,直径

10"12pnio胞核分叶或者呈S型,染色浅。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嗜

11/30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

性颗粒,可覆盖在核上。颗粒含组胺,肝素。胞质中还含有白三烯。这些物质可

使平滑肌收缩,小血管通透性增高,可引起过敏反应。

7、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9r8%。呈圆球形,直径14~20

pmo胞核呈肾形或者马蹄形,核染色质呈细网状,染色浅。胞质丰富呈灰蓝色,

含有许多嗜天青颗粒。颗粒是溶酶体,内含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溶菌酶等。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明显趋化性。它在血液中停留广5天后,穿出

血管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均能吞噬异物。杀灭病原

微生物,清除体内衰老病变的细胞,参预调节免疫应答,分泌多种活性物质。

8、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分大、中、小三种,外周

血以小淋巴细胞为主,直径6~8pm;中淋巴细胞直径9~12pm。其细胞核圆形,

一侧常有一小凹陷,染色质浓密成块状,染色深。胞质很少,在核周形成一窄缘,

染成天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电镜下其胞质内有丰富的核糖体。淋巴细胞可

分为三类,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75%,参预细胞免疫,并有调节免疫应

答的作用。B淋巴细胞占总数的10~15%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

生抗体,参预体液免疫。大颗粒细胞包括K细胞和NK细胞,K细胞借助其FC受

体,与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靶细胞;NK细胞可自然杀伤某些肿瘤细胞。

9、血小板或者称血栓细胞,正常数值为100X109~300X109/L。是骨髓巨

细胞脱落的小片胞质,直径2~4pm。血小板是双面凸的扁盘状,当受到刺激

时,呈不规则形。在血涂片中,血小板中央部份有紫蓝色的颗粒,称颗粒区;周

边呈浅蓝色,称透明区。电镜下,血小板膜表面有较厚的糖衣。血小板内有两套

小管系统,(1)开放小管系与细胞表面连通,有利于摄取物质和释放颗粒内容物。

(2)致密小管系相当于滑面内质网,有采集Ca2+和合成前列腺素等功能。血小

板颗粒也有两种,(1)a颗粒又称特殊颗粒,内含凝血因子,酸性水解酶、纤维

蛋白原等。(2)致密芯颗粒外包被膜,内含5-HT、ADP、ATP、Ca2+、肾上腺素

等。

血小板参预止血和凝血过程。当血管受损或者破裂时,血小板粘附在受损的胶原

纤维上,经一系列变化后,会萃成团形成止血栓并阻塞破损的血管;还可在表

面IV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凝血酶又催化纤维蛋白

原变为纤维蛋白,形成凝血块。

12/30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

二、造血器官的演变

从人胚胎时期起,曾经有一些器官参预造血,出生后红骨髓是主要造血器官。

人胚第13~16天,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形成多能造血干细胞。人胚第6周

肝开始造血,并持续至第5个月。继肝之后,脾也浮现短暂的造血功能。从胚胎

第4个月至终身,骨髓为主要造血器官。

1、红骨髓红骨髓位于骨髓腔内,胎儿和婴儿的骨髓都是红骨髓,成人的红

骨髓主要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及长骨骨后端的松质骨中。大约5岁开始,长骨的

骨髓腔逐渐由黄骨髓代替红骨髓,其造血功能也逐渐消退,但黄骨髓中仍保留少

量造血干细胞,所以仍有造血潜能。红骨髓的结构主要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

造血组织是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网状组织构成造血组织的支架,其中充

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血细胞;还有造血基质细胞,如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

间充质细胞等。血窦内皮细胞是造血诱导微环境的主要组成部份,它可以分泌粘

附份子固定或者粘附造血干、祖细胞;也可分泌多种调控因子调节血细胞的发生;

血窦壁及窦腔内的巨噬细胞有吞噬清除血液中异物、细菌及衰老血细胞作用。

2、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始祖细胞,它起源于卵黄囊。

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分布于红骨髓中,约占骨髓有核细胞的5%,其次在肝、

脾、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分布。造血干细胞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有(1)自我复制,

保持自身的特性不变。(2)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受造血生长因子、细胞动员剂等

因素作用,造血干细胞能大量分裂。(3)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造血干细胞能分

化成各系造血祖细胞。并由此分化为各系血细胞。止匕外,造血干细胞还能分化成

某些非造血细胞,如树突状细胞、破骨细胞、朗格汉斯细胞等。(4)细胞表型,

造血干细胞高度表达CD34和CDW90抗原

3、造血祖细胞造血祖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它失去了自我复

制的能力,依赖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来补充;造血祖细胞也失去了多向分化的能

力,其细胞膜上存在某种造血调控因子的受体,能接受相应因子的调控而定向分

化;造血祖细胞仍有高度增殖的能力。

4、血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和

成熟阶段。其形态变化规律是:

(1)胞体由大变小,但巨核细胞则是由小变大。

13/30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

(2)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最终消失;粒细胞则由圆形变为杆状,最终呈分叶

状;巨核细胞核由小变大呈分叶状。核染色质由细疏逐渐变为粗密,核着色由浅

变深。核仁由明显至消失。

(3)胞质由少变多,嗜碱性逐渐减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仍保持留嗜碱性;

胞质的特殊物质逐渐增加,如红细胞质中的血红蛋白,粒细胞质中的特殊颗粒。

(4)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但淋巴细胞仍有很强的潜在分裂能力。

小结

一、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二、造血器官的演变

14/30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

第5章神经组织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神经组织的普通结构

2、掌握神经元的分类和功能特征;

3、掌握突触的超微结构和功能及分类

教学重难点:

1、神经元的分类、光镜及超微结构

2、神经纤维的组成,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

授课内容

第5章神经组织

一、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前者又叫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

位,具有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的能力。后者对前者起支持、保护、营

养和绝缘等作用。

二、神经元的分类

根据突起的多少可分为多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假

单极神经元;根据轴突的长短可分为长轴突的大神经元(称GolgiI型神经元)

和短轴突的小神经元(称GolgiII型神经元);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分为感觉神

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根据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分为胆碱能神经

元、胺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和氨基酸能神经元。

三、突触的分类和光、电镜结构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两类。前者以化学

物质(神经递质)为通讯媒介,后者以电流(电讯号)传递信息,为缝隙连接。

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偶尔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可分

为突触前成份、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份三部份,突触先后成份彼此相对的细胞膜

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者之间的狭窄间隙称突触间隙。在银染标本中,

突触前成份为棕黑色的环扣状,附着在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者树突上,称突触扣结。

电镜下突触扣结内含许多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或者神经调质;突触

前膜和后膜均比普通细胞膜略厚,在突触前膜还有电子致密度高的锥形致密突

起突

15/30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

入胞质内,突起间容纳突触小泡。

四、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此外在嗅球和嗅束中还有一种神经胶质细胞,称嗅鞘

膜细胞,它对中枢神经再生有重要作用。星形胶质细胞是最大的一种神经胶质细

胞,可分两种,即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和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从

胞体发出的突起充填在神经元胞体及其突起之间,起支持和绝缘作用,有些突起

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者贴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构

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少突胶质细胞在银染色标本中,突起较少,常呈串珠

状。它的突起末端扩展成扁平薄膜,包卷神经元的轴突形成髓鞘,是中枢神经

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及其形成的中枢髓鞘还含有一些抑制因

子,能抑制再生神经元的突起生长。小胶质细胞是最小的胶质细胞,中枢神经

系统损伤时,小胶质细胞可吞噬细胞碎屑及退化变性的髓鞘。室管膜细胞呈立方

形或者柱形,分布在脑室及脊髓中央管的腔面,形成单层上皮。室管膜细胞表面

有许多微绒毛,有些细胞表面有纤毛;某些地方的室管膜细胞,其基底面有细长

的突起伸向深部。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层含有神经干细胞,在某种条件下,它能

分化形成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五、周围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分类和功能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有两

种,即Schwann细胞和卫星细胞。Schwann细胞是周围神经系统的鞘细胞,它们

罗列成串,一个接一个地包裹着周围神经纤维的轴突;在有髓神经纤维,Schwann

细胞形成髓鞘,是周围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Schwann细胞对周围神经的再

生有重要作用,正常或者受损的外周神经,其Schwann细胞能产生一些神经营养

因子。卫星细胞是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的一层扁平或者立方形细胞,又称

被囊细胞。细胞核圆或者卵圆形,染色较深;细胞外有一层基膜。

六、神经纤维的概念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外包胶质细胞组成。包裹中枢神经纤

维轴突的胶质细胞是少突胶质细胞,包裹周围神经纤维轴突的是Schwann细胞。

根据包裹轴突的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神经纤维可分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

纤维。

1、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除起始段和终末外均包有髓鞘;髓

鞘分成许多节段,各节段间的缩窄部称郎氏结,轴突的侧支均自郎氏结处发出;

16/30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

相邻两个郎氏结之间的一段称结间体。光镜下常规染色标本中,髓鞘中的类脂被

溶解,仅见淡红色的残留蛋白质;在髓鞘的最外面还可见由Schwann细胞最外

面的一层胞膜和基膜一起构成的神经膜。用钺酸固定和染色的标本中,髓鞘呈黑

色,在其纵切面上可见一些漏斗形的斜裂,称施-兰切迹。每一结间体的髓鞘是

由一个Schwann细胞的胞膜融合并呈同心圆状包卷轴突而形成的,电镜下呈明暗

相同的同心状板层。

2、髓鞘的形成在有髓神经纤维发生中,伴有轴突一起生长的Schwann细胞

表面凹陷成一纵沟,轴突位于纵沟内,沟缘的胞膜相贴形成轴突系膜;轴突系膜

不断伸长并反复包卷轴突,把胞质挤至细胞的内外边缘及两端(即挨近郎氏结

处),从而形成许多同心圆的螺旋板层,即为髓鞘。故髓鞘乃成自Schwann细胞

的胞膜,属Schwann细胞的一部份。Schwann细胞的胞质除见于细胞的外、内边

缘和两端外,还见于髓鞘板层的施-兰切迹。该切迹构成螺旋形的胞质通道,并

与细胞外、内边缘的胞质相通。

3、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其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突起末端的

扁平薄膜包卷轴突而形成;一个少突胶质细胞有多个突起可分别包卷多个轴突;

中枢有髓神经纤维的外表面没有基膜包裹,髓鞘内无施-兰切迹。

4、无髓神经纤维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周围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由较细的

轴突和包在它外面的Schwann细胞组成;Schwann细胞沿轴突一个接一个地连接

成连续的鞘,但不形成髓鞘,无郎氏结;一个Schwann细胞可包裹许多条轴突;

Schwann细胞外面也有基膜。中枢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的轴突外面没有任何

鞘膜,为裸露的轴突。因无髓鞘和郎飞氏结,其冲动沿轴突膜连续传导,速度比

有髓神经纤维慢得多。

七、神经末梢是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份,按功能分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

经末梢两大类。感觉神经末梢是感觉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的终末部份,

该终末与其它结构共同组成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按其结构可分游离神经末梢和

有被囊神经末梢。游离神经末梢由较细的有髓或者无髓神经纤维的终末反复分支

而成。感受冷、热、轻触、痛等感觉。有被囊神经末梢常见种类有触觉小体、

环层小体和肌梭。触觉小体又称Meissner小体,它分布在皮肤真皮乳头内,

可感受触觉。环层小体又称Pacinian小体,它广泛分布在皮下组织、肠系膜、

韧带和

17/30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

关节囊等处,感受压觉和振动觉。肌梭为梭形小体,是一种本体感受器,主要感

受肌纤维的伸缩变化,在调节骨骼肌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运动神经末梢是运动

神经元的轴突在肌组织和腺体的终末结构,分躯体和内脏运动神经末梢两类。前

者分布于骨骼肌,当有髓神经纤维抵达骨骼肌时,髓鞘消失,其轴突反复分支,

每一分支形成钮扣状膨大与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触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

隆起,称运动终板或者神经肌连接。后者分布于心肌、各种内脏及血管的平滑肌处。

小结

一、神经元的结构

1胞体2树突3轴突

二、突触

1、概念及分类

2、突出的结构与功能

三、神经胶质细胞

四、神经纤维与神经

18/30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

第6章循环系统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几种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

2、掌握动脉管壁的普通结构及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教学重难点:

1、大、中、小动脉的结构及功能联系

2、各型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与功能

授课内容

第6章循环系统

一、毛细血管

1、毛细血管的结构

2、毛细血管的分类:

(1)连续型毛细血管

(2)有孔型毛细血管

(3)血窦

二、动脉

(一)、动脉管壁的普通结构

动脉根据其管径的大小,通常将动脉主要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三级,

均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膜组成。内膜表面衬以内皮,内皮周围有内弹性膜,

由弹性蛋白构成,膜上有许多孔。在内皮和内弹性膜之间为内皮下层,其中含少

量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少许纵行平滑肌。中膜位于内外弹性膜之间,主要由

环形平滑肌、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弹性膜和基质组成。血管平滑肌可与内皮细

胞形成肌内皮连接,平滑肌借助这种连接,与血液或者内皮细胞形成信息交流。

血管平滑肌也具有分泌肾素和血管紧张素原的能力。它们与内皮细胞表面的血

管紧张素转换酶共同构成肾外的血管肾素和血管紧张素系统。外膜由较疏松的

结缔组织组成。在中膜和外膜交壤处,有较密集的弹性纤维组成的外弹性膜。

1、大动脉管壁的结构特点1.内皮下层较厚,内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

故内弹性膜不明显。2.中膜主要由40~70层弹性膜组成,故又称弹性动脉,弹性

19/30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

膜之间为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及环行平滑肌。3.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组成,没

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2、中动脉管壁的结构特点1.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呈波浪状.2.中

膜主要由10~40层环行平滑肌组成,故又称肌性动脉。3.外膜厚度与中膜相

似,中膜和外膜的分界处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3、小动脉管壁的结构特点较大的小动脉有明显的内弹性膜,中膜有几层环行

平滑肌,普通没有外弹性膜。管径在300pm以下的动脉称微动脉,它有「2层

平滑肌。小动脉和微动脉的收缩或者舒张,能显著调节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正

常血压的维持,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周阻力,而外周阻力的变化主要取决

于小动脉和微动脉平滑肌的收缩程度。

三、毛细血管的结构、分类及分布

毛细血管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其管壁薄,结构简单。毛细

血管的管径约6~8pni,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内皮细胞基膜

外有少许结缔组织。在内皮细胞和基膜之间散在分布一种扁平而有突起的细胞,

称周细胞。周细胞的功能不清晰。在电镜下,将毛细血管分为连续性毛细血管、

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三型。连续性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间有密切连接,基膜完整,

胞质中有许多吞饮小泡。这种毛细血管分布于结缔组织、肌肉组织、肺和中枢神

经系统等处;有孔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份很薄,有许多贯通细胞全厚

的孔。有的内皮细胞的孔有隔膜封闭,隔膜普通厚4、6nm。此型毛细血管主

要分布于胃肠粘膜、某些内分泌器官和肾血管球等处。血窦管腔较大,形状不

规则。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中。某些内分泌腺的血窦内皮细

胞有孔,有连续的基膜;肝的血窦内皮细胞有孔,细胞之间有较大的间隙,基板

不连续,仅由网状纤维缠绕;脾血窦内皮细胞呈杆状,细胞间隙也较大。

四、静脉的组织结构

静脉与相应的动脉相比,其管腔大而不规则,管壁薄,平滑肌和弹性成

分少,胶原纤维多。大静脉管壁内膜薄,中膜很不发达,为几层罗列稀疏的环行

平滑肌,有的无平滑肌,外膜则较厚,结缔组织内常有较多纵行平滑肌束。中静

脉管壁薄,内弹性膜不明显。中膜环行平滑肌分布稀疏。外膜比中膜厚,无外弹

性膜。在有些中静脉外膜中可见纵行平滑肌束。

20/30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

五、微循环的概念、组成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循环。它是血液

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是心血管系统在组织内真正实施物质交换的部位。微循环

普通由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组成。

六、心脏

1、心脏壁的组织结构心脏壁很厚,左心室最厚。心壁由三层膜组成,从内向

外挨次为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心内膜包括内皮、内皮下层和心内膜下层三

层。内皮下层由细密的结缔组织组成,含少许平滑肌,但无血管,其营养直接从

心腔血液获得。心内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含有血管、神经。心室的心内

膜下层还有心传导系统的分支,即普肯野纤维或者称束细胞。此细胞较普通肌纤

维粗而短,着色淡,肌丝束较少,位于细胞的周边。束细胞有快速传导神经冲

动的作用。心肌膜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心肌纤维呈螺旋状,大致可分为内纵、

中环、外斜三层。心房肌纤维含有电子密度较高的膜包颗粒,趁心房特殊颗粒。

颗粒内含有心房利钠因子,简趁心钠素,它有很强的利尿、排钠、扩张血管和

降血压的作用。心肌细胞还能合成肾素和血管紧张素,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升

高血压等作用。心外膜是心包膜的脏层,它是由一层间皮和其下面的薄层结缔组

织组成,称为浆膜,含有血管和神经,并常有脂肪组织。

2、心传导系统的组成心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窦

房结位于右心房心外膜的深部,其它均分布在心内膜下层。主要由三型细胞组成。

1.起搏细胞简称P细胞,存在于窦房结和房室结,是心肌细胞的起搏点。2.

移行细胞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周边及房室束。3.普肯野纤维有快速传导神

经冲动的作用。

小结

(一)毛细血管

1、毛细血管的结构

2、毛细血管的分类:

(二)动脉

1、大动脉2、中动脉3、小动脉和微动脉

(三)静脉

(四)心脏

21/30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

第7章消化管

授课时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