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八年级暑假文言文阅读专练:分析文言文的语言问题(解析)_第1页
2023年八年级暑假文言文阅读专练:分析文言文的语言问题(解析)_第2页
2023年八年级暑假文言文阅读专练:分析文言文的语言问题(解析)_第3页
2023年八年级暑假文言文阅读专练:分析文言文的语言问题(解析)_第4页
2023年八年级暑假文言文阅读专练:分析文言文的语言问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八年级暑假文言文阅读专练:分析文言文的语言问题(解析)文言文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语言问题

(共19题)

一、复合题(共19题)

由于身份地位的差异,邹忌的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不同。说说下列句子的感彩。

(1)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彩:

(2)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彩:

(3)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感彩: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面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从流漂荡(顺、随)

B.一百许里(多)

C.横柯上蔽(遮蔽)

D.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叫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猛浪若奔若为佣耕

B.负势竞上负者歌于途

C.水皆缥碧陈守令皆不在

D.自富阳至桐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封书信,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的所见所感,又是所写山光水色的总体特点。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写出水的清澈,突出“异水”的静态美。

D.“夹岸高山……互相轩邈”,采用比喻手法,把静止的崇山峻岭写活了,写出了山势的“奇”。

(4)翻译下面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伶官传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

B.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C.行拂乱其所为拂:铲除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敌:匹敌,相当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语段(一)是《孟子》名篇之一,文章雄辞激越,气势磅礴。请自选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特色。

(4)语段(一)和语段(二)都表述了一个什么主题?

阅读《陋室铭》,完成下列题目。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点字。

i有仙则名

ii斯是陋室

iii无丝竹之乱耳

iv无案牍之劳形

(2)翻译下列句子。

i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ii孔子云:何陋之有?

(3)试简要分析加点字的妙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陋室”不“陋”?

答谢中书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曲肱而枕之

B.实是欲界之仙都/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儿女讲论文义

D.五色交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2)

(3)

(4)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述了怎样的感情?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

C.本文文字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以散句为主,长短结合、骈散交错。

D.文章表述了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抒发了自己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三小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1)下列每组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虽乘奔御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沿溯阻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春冬之时已而之细柳军

D.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2)把“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体描写三峡的山的特征,再写三峡四季不同的特点。文章按夏春秋冬的顺序写三峡四时风光。

B.文章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如“清荣峻茂”四字,着重写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特点,句式骈散结合。

C.文章第①段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连绵不断、高竣,第②段用正面描写突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

D.文章写出了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给人迥乎不同的阅读感受,蕴含了对三峡四时之景的感叹。

课内文言文阅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路?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广才广才:增长才干

B.其人舍然大喜舍:同“释”,解除、消除

C.国人道之道:知道

D.家无井而出溉汲汲:从井里取水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静以修身以刀劈狼首

C.其人舍然大喜其一犬坐于前

D.有闻而传之者温故而知新

(3)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A.不恬淡寡欲就没有明白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到达远方。

B.没有淡泊的内心就没有明天的志向,没有宁静的心境就不能到达远方。

C.不能淡泊自守就不能明白自己的内心想法,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D.(人)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有办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没有办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4)下列句子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信,旨在劝勉和劝诫儿子要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珍惜时间。

B.乙文中的杞人之所以忧天地崩塌,是因为他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降临,是徒然自扰。

C.丙文中,造成“丁家挖井挖出一个人来”这种讹传的原因很多:一是宋国国君派人去丁家打听时没问清楚,二是“国人”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

D.寓言常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根据提示,选用文中的语句填上空。

(1)在《北冥有鱼》一文中,以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的宏大形象。文中“”反复出现,极力渲染鲲鹏的硕大无比。接着,使用了两个极度夸大的数字——“”“”,展现大鹏“徙于南冥”的磅礴气势。

(2)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由庄子一句不经意的感叹被惠子抓住来展开辩论,惠子质问“”,而庄子以“”来反问,问答之中处处充满着智慧的火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①哺糟啜醨(chuòlí):吃酒糟,喝薄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i念无与为乐者念:

ii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iii盖竹柏影也盖:

iv皆可以饱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i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ii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

文言文阅读及古诗文积累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虽有佳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1)下列括号内对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虽有佳肴(即使)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

B.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斗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

C.非学无以广才(增长)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勉励)

D.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其真无马也(表反问)

(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甲文先通过类比引入,层层推论得出“教学相长”的论点。

B.乙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待。

C.两文都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使文章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D.两文都围绕“学”这个中心论题,提出并充分论证各自与“学”相关的中心论点。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

(二)

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①泓而来,有司曰:“请迨②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济,未毕陈③,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公羊传》)

注:①济:过河②迨:趁着③陈:同“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公将鼓之已陈,然后襄公鼓之B.公将驰之年与时驰

C.再而衰寓逆旅,主人日再食D.齐师伐我伐竹取道

(2)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一)记录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说明了弱国战胜强国的关键在于政治上取信于民,打仗时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战机。

B.文(一)采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以曹刿的“位卑不敢忘忧国”的强烈爱国热情来衬托同乡的人对国事的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C.文(一)语言精练,以“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两句体现了庄公冒进急躁,以“未可”、“可矣”等句体现了曹刿从容不迫。

D.文(二)“泓水之战”中,宋公固执愚蠢,拒绝接受司马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他与鲁庄公形成鲜明对比。

阅读(甲)(乙),完成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选自袁宏道的《西湖》)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i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ii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3)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述效果。

(4)《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西湖七月半①,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

杭人游湖,巳出酉②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③,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④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节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⑤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⑥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①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杭州风俗,游湖赏月。②巳:巳时,约为上午九时至十一时。酉:酉时,约为下午五时至七时。③燎:火把。④二鼓:二更,约为夜里十一点。⑤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⑥夕春:夕阳。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2)下列关于三文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文开头简单地交代时间与地点,接着便切入描写的对象“雪”。

B.文中农历七月半,为了欣赏西湖月景,人们“逐队争出”。

C.文中“俗士”指的是“午、未、申三时”游湖的人。

D.三文中张岱、袁宏道游西湖的时间与“杭人”不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i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ii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4)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的丰富意味。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甲文)

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乙文)

(5)同为游览西湖,张岱和袁宏道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三篇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i肉食者鄙

ii小大之狱

iii公将驰之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ii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鲁庄公面对曹刿“何以战”的问题,在曹刿的启发下,最终意识到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B.第②段鲁庄公不察战情,急躁冒进,而曹刿则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前者的“远谋”与后者的“鄙”形成鲜明对比。

C.文章剪裁别具匠心,紧扣“论战”来写,详写了曹刿战前、战中和战后的言论,略写了战争的规模、具体过程等方面。

D.文章的语言简洁精练,行文中散句、对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月色入户/元方入门不顾B.解衣欲睡/夕日欲颓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肃遂拜蒙母D.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ii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阅读《河中石兽》一文,回答下列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挪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B.竟不可得竟:竟然

C.转转不已已:停止D.遂反溯流逆上矣遂:于是

(2)对“尔辈不能究物理”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B.我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C.你们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学这门学科。

D.我们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学这门学科。

(3)下面对选文写作特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条理清晰,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B.本文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

C.本文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

D.本文寓意于事,立意高远,兴趣所在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

学习《短文二篇》,全班开展了“印象”“美景共赏”“情理感悟”三个读书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1)活动一:印象

陶弘景(456—536),字,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

苏轼(1037—1101),字,号,眉山人,(填朝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古人的“号”大多是成年以后自取的,一般都显示其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陶弘景的自号因他辞官隐居在江苏茅山华阳馆而得;而苏轼的号也是他自已取的,这源于他被贬谪黄州时,在城东门外的一个土坡上开垦荒地种植作物以补贴家用的段人生经历。

i根据课文解释,将材料一和材料二补充完整。

ii结合以上相关材料,陶弘景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而大文豪苏轼能在人生失意的情况下参与农业劳动,还自号“东坡居士”,我对他的评价是:。

(2)活动二:美景共赏

i《答谢中书书》篇幅短小,却将风景写得十分优美。请选择你喜欢的欣赏角度,参考示例,赏评文中的“川之美”。在阅读中,如果你生发出新的欣赏角度,可以把它补充在⑥处,展开评赏,并与同学分享。

欣赏角度①视角多样:高与低、前与后、上与下、早与晚,皆成风景。②生机无限: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尽在短文的字里行间,动植物都是生机勃勃的。③细节生辉:美感就在某个字眼里,美感就在句子细微之处。④多种感官:风景可以看,可以听,可以触碰,更可以用心感受。⑤色彩丰富:石壁色彩斑斓,竹林青葱茂密,其实云雾、夕阳、潜游的鱼儿也有各自的颜色……⑥:

①视角多样:“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让我们仿佛抬头看见高耸入天际的山峰,低头又见清澈见底的水流。一高一低,仰俯之间,天地是那样的广袤,,景色是如此的迷人。听山林间有“猿鸟乱鸣”,看河流里有“沉鳞竞跃”,美景环绕,美不胜收!

ii前人点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一点评的理解。

(3)活动三:情理感悟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记录的不仅有默默流淌的如水月色,更有自己起伏的心绪。请按要求完成相应的题目。

①概括相应的内容,填写在A、B两处。

A:B:

②仿照a、c,揣摩当时的心情,分别填写在b、d处。

a.正是秋末冬初,寒意渐深,月色悄然入户,被美好的月色唤起了雅兴,带着欣赏月色的喜悦,又似怀有一丝无奈,走出家门。

b.

c.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引发了的情思,此时的是超脱的。

d.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二)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选自《记游松风亭》)

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衣欲睡欲:准备

B.月色入户户:窗户

C.念无与为乐者与:和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4)语段(一)和语段(二)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钴鉧潭西小丘记(节选)

柳宗元

(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⑤,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⑥!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罴:棕熊。⑤沣、镐、鄠、杜:均为古地名,其中沣、镐分别为周文王、周武王建都处。⑥遭:运气。

(1)用“/”为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共三处。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2)解释下列加点词。

i殆不可数

ii怜而售之

iii日增千金

(3)好的比喻能让文字灵动鲜活。苏轼将月下树影比作水中交错的水草,形象又别致。柳宗元同属“唐宋八大家”,他的文字中是否也有这样精巧的比喻呢?请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4)柳宗元被贬于永州时写了一组共八篇山水游记散文,即著名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八记”中的第三篇。在这座不被看好的小丘最终被发现并“赏识”的故事中,你能读懂最后一句的“贺”中包含的情感吗?请试作分析。

解析

一、复合题(共19题)

1.

(1)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

(2)讨好,口气有点勉强

(3)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2.

(1)B

(2)C

(3)D

(4)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1)“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来”。

(2)C.均为“都”的意思。A.好像/你;B.凭借/背负;D.从/如果。

(3)“比喻”错,应该是“拟人”。

(4)翻译时注意语句通顺,流畅。

3.

(1)C

(2)(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3)示例一: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概括列举出六位历史名人的事例,极有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给人以深刻的启示。示例二:多用短句,朗朗上口。如第二段“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文辞虽简短,但说理透彻,增强了说理的气势。

(4)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国家灭亡。

(1)C.“拂”意思是违背。

4.

(1)i出名、有名

ii这

iii弦乐器和管乐器,指世俗的乐曲

iv使……劳累

(2)i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ii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的情态。

(4)通过对环境、交往和情趣的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5.

(1)四季;都;消散;坠落;从;参与

(2)B

(3)(1)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3)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4)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述了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并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5)C

(1)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A.结构助词“的”/代词,它;B.判断词;C.参与/连词,和、同;D.交相/交往。

(5)以骈句为主。骈句是指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

6.

(1)A

(2)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叫,叫声连接不断,音调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后里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时间才消失。

(3)A

7.

(1)C

(2)D

(3)D

(4)C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本题涉及的词语是常见的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句意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谈论。

(2)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分析。A项,助词,的/代词,代指学问;B项,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介词,用;C项,那/其中的;D项,都是连词,表顺承。

(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直译为主,意义为辅。澹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4)方法一:

本题考查文意理解。C项,“宋国国君派人去丁家没有问清楚”说法错误,国君派人去问的很清楚,澄清了事实。

方法二: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地会崩塌,自身失去依存的地方,(于是)不吃不睡的了。又有一个担心他因为那担心而出问题的人,因此就去劝他,说:“天啊,是聚集在一起的气体,气往哪里崩溃呢。你身体曲伸和呼吸,一直在天中进行,干吗要担心它崩溃吗?”那个人说:“天确实是聚集的气体,太阳、月亮、星星呢,它们就不会掉下来吗?”劝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星星,也是气体中发光的气体,就算它们掉下来,也不可能伤到谁。”那人说:“地塌了怎么办呢?”劝导他的人说:“所谓地吗,就是很多土块聚集,它填充了四方所有的角落,它还往哪里塌土块啊。你走路跳跃,终日是在这地上进行,干吗还要担心地会塌呢?”于是那人释然而开心,劝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8.

(1)不知其几千里也;三千里;九万里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9.

(1)i考虑,想到

ii共同,一起

iii大概是

iv吃饱(使……饱,让……饱)

(2)i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ii如果有可以观赏(观看)的地方,都可以获得快乐。

(3)示例一:景物特点鲜明,“积水空明”等句传神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透明,表述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心境的宁静、喜悦)。

示例二: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用竹柏的影子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表述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心境的宁静、喜悦)。

示例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表述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心境的宁静、喜悦)。

示例四:“交横”(“空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明澈,表述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心境的宁静、喜悦)。

(4)①在苏轼的眼中,月色(竹柏影)是可观(美好)的。②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中)与友人一起漫步闲庭(欣赏月下美景),愁绪得到排遣(感受到快乐)。

10.

(1)A

(2)D

(3)示例: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1)A.错误,虽有佳肴(虽然);虽我之死(即使)。故选A。

(2)D.错误,甲文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教学相长”的道理;乙文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故选D。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有“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修养),养(培养)”,注意根据句境确定词义。

译文:

甲文: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1.

(1)A

(2)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实情(报告)。

(3)B

(1)A.击鼓进军。

B.驱车追赶/疾行,指迅速逝去。

C.第二次/两次。

D.攻打/砍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加”:夸大,虚报。“以”:按照。“信”:实情。

(3)B.表述有误,应该是“以同乡的人对国事的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来衬托曹刿的‘位卑不敢忘忧国’的强烈爱国热情”。

(一)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二)译文:

宋襄公和楚军约定时日在泓水的北岸决战,楚军从泓水渡河过来,有司说:“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的时候就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可以。”等到楚军渡过河,还没有摆好阵势,有司又说:“请趁着他们还没有列好阵势就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可以。”等到楚军完全摆好阵势后,宋襄公才击鼓进军,结果宋军惨败。

12.

(1)i(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ii在湖中怎么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3)A印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B充分展示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C暗示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

(4)《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可);《西湖》用生动比喻写景。

(1)i翻译时注意关键词语的正确理解,“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ii翻译时注意关键词语的正确理解,“焉”,怎么;“得”,能够。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岀正确解析: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译为: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

(3)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述效果。读懂文言文内容后,再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独”字突出表现了雪后的寂静,暗示了出行的背景,渲染了寂静的气氛,还表述了志趣高雅,不随流俗的文人情怀以及对故国的追思怀恋之情,从结构上看,为“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辅垫。

(4)方法一:

比较阅读。题干要求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湖心亭看雪》写作手法是白描。白描手法指的是不加任和修饰,可以体现实物本色美的描写语句。一段精彩的白描手法完全可以体现出这个作品的文字功底。白描的作品,没有过多的风景描写,没有过长的人物对话。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体。《西湖》可分析“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等句,这些语言都是用生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西湖秀美迷人的风光。

方法二:

(甲)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乙)译文:

从杭州武林门西行,远远看见保淑塔高高耸立在层峦山崖上,心绪早已飞到西湖之上了。午时进入昭庆寺,喝完茶,即划着小船进入西湖。(只见得)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华好像少女的颜面,温柔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放眼,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大约好像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那样精神迷离恍惚吧。我游西湖的经历从这一次开始,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13.

(1)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2)B

(3)i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

ii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4)(如文中读出张岱面对宇宙的辽阔、浩渺,流露出不管世界有多大,可我就在这里的洒脱、淡然,亦可。)

(5)相同:①张岱和袁宏道都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独到的审美情趣,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张岱“大雪三日”“更定”后“独往湖心亭看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与人们“巳出酉归”“止午、未、申三时”游西湖的时间及“好名”的目的截然不同,都流露出两者不与世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卓尔不群的高雅情趣,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②都表述了对世俗庸人的讽刺、批评。张岱认为七月半人们游湖因“好名”而“逐队争出”,“一无所见”却还“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袁宏道称“午、未、申三时”游湖的人为“俗士”,嘲讽之意溢于言表。

不同:张岱游湖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袁宏道则有以山水为乐的情感。“崇祯五年十二月”流露岀对亡国的哀思,“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写出了的孤寂,面对“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辽阔、浩渺,流露出人在宇宙间的卑微渺小,有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孤寂感,全文弥漫着淡淡的哀愁;袁宏道认为西湖月景“别是一种趣味”,这种乐趣不能向凡夫俗子述说,作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颇以能探幽寻胜、受用此乐而自得。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岀正确解析。本句的翻译为“月光下的景色美妙至极最难以用语言状述了,花的姿态、柳树的韵味,山的样子、水的意境,别有一种趣味。”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选项原文中说“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可见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名”,凑热闹,附庸风雅,因为不单纯是“为了欣赏西湖月景”而“逐队争出”,故而B选项错误。

(3)i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注意句中的“速(催促)“放(划)”等词语的翻译。

ii注意句中“受用(享受)”“安……哉”(怎么能……呢?)”的翻译。

(4)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首先要指出虚词的含义,而后联系上下文语境指出该词语的丰富意味。两句话中的“惟……而已”“止……而已”都是“只是……罢了”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文中面对“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辽阔、浩渺,“只是……罢了”突出了人在宇宙间的卑微渺小,蕴含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孤寂感。文中七月半这天晚上,人们争相而出,名为赏月,实为“好名”,凑热闹,只能人看人,根本无暇领略西湖月景之美,“只是……罢了”流露出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结合两文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5)方法一: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情感分析。要辨明三篇文言文的情感,首先要分析三篇选文各自讲述的内容,结合内容分析情感的异同。首先看相同点,文章中张岱“大雪三日”“更定”后“独往湖心亭看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与人们“巳出酉归”“止午、未、申三时”游西湖的时间及“好名”的目的截然不同,可见张岱和袁宏道都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独到的审美情趣,体现两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都流露岀两者不与世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卓尔不群的高雅情趣,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此外,张岱认为七月半人们游湖因“好名”而“逐队争出”,“一无所见”却还“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袁宏道称“午、未、申三时”游湖的人为“俗士”,嘲讽之意溢于言表。都表述了对世俗庸人的讽刺、批评。

再看不同点,文中张岱游湖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袁宏道则有以山水为乐的情感。“崇祯五年十月”流露出对亡国的哀思,“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写出了的孤寂,面对“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辽阔、浩渺,流露出人在宇宙间的卑微渺小,有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孤寂感,全文弥漫着淡淡的哀愁;袁宏道认为西湖月景“"别是一种趣味”,这种乐趣不能向凡夫俗子述说,作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颇以能探幽寻胜、受用此乐而自得。结合文章内容,异同各答出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方法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西湖的七月半,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

……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呓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脸和脸相对而已。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和俗人说呢!

14.

(1)i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ii诉讼事件

iii驱车追赶

(2)i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ii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穷尽了。

(3)B

(1)i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肉食者鄙”翻译为“当权的人目光短浅”,“鄙”意思是“目光短浅”。

ii“小大之狱”翻译为“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意思是“诉讼案件”,古今异义词。

iii“公将驰之”翻译为“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驰”意思是“驱车追赶”。

(2)i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虛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句中“安”有“养”的意思,“所安”意思是“养生的东西”,“专”意思是“独自专有”。

ii“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句中“作”意思是“振作”,“衰”意思是“减弱”,“竭”意思是“竭尽”。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B项中“前者的“远谋”与后者的“鄙”形成鲜明对比”表述错误,应该是“前者的“鄙”与后者的“远谋”形成鲜明对比”。故选B。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