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秦汉时期1.历史特征: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2.主要表现(1)政治: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巩固了下来。秦朝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至西汉汉武帝时这一制度得以巩固。(2)经济:①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④对外贸易开始,通过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3)民族关系:秦汉王朝均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4)思想文化:①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②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思想大统一局面。③外来思想文化(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传入中国。④与“君权神授”等封建迷信思想相对立,产生了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5)对外关系:随着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对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前221年定都咸阳秦楚齐燕赵魏韩秦秦秦秦秦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方面。第一,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第二,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①中央设“三公”“九卿”
。②地方实行郡县制。③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第三,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经济方面。第一,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第二,统一度量衡;第三,统一货币;第四,统一车轨、驰道。文化方面。第一,统一文字。
第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第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
材料:丞相倌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义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者众,然后疏远,相互攻击如丑雠,诸侯更相株伐,周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问题:1、概括材料中两种不同的观点及理由?2、秦始皇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以地域为划分基础以血缘为基础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地方容易出现割据官员皇帝任命、派遣诸侯官位、封土世袭郡县制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演变趋势特点评价产生原因含义【归纳总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发展含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产生原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法家理论的影响282
内朝外朝汉三省六部
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隋唐宋元秦明废相设内阁三公九卿
清设军机处郡国制刺史制州县道节度使行省制度郡县制二府三司地方
设三司形成巩固补充完善不断加强高度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发展过程特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归纳】路州县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1.调整中央机构如: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2.加强对地方控制
如:秦朝设立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如:秦朝设御使大夫,汉设刺史;4.注重管理的选拔如:两汉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5.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⑴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财源由中央垄断;如宋设转运使⑵政治上,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
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殿试——天子门生⑶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⑷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军队皇帝总揽兵权;⑸意识形态领域,推行文化专制。演变趋势
⑴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是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两对矛盾;⑵总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相权、地方权力的不断削弱⑶分权是削弱相权和地方权力的重要手段。
⑷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综合认识特点⑴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使皇权从决策到行使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⑵在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衰过程中,伴随着两种基本矛盾的斗争⑶皇权借助神权来巩固和加强,并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4)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着此制发展的始终【归纳总结】评价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起消极乃至反动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泛范围内传播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受压制和打击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不利于文化创新和科技进步对秦始皇的评价正面的:“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反面的:“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1、建立内朝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九卿
内朝外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2、建立刺史制度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置刺史制度,汉代中央政府统辖有109个郡国,除去京城及其周围七郡,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州,每州设刺史一人,作为巡视监察机构。地方行政区域设置由:中央——郡——县、中央——国——县。逐渐变成:中央——州—郡—县扩展:监察机构的设置合理的权力设置是汉代刺史职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刺史的监察对象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权力,因此刺史需要被赋予相对应的权力才能保障其职能的发挥。汉武帝同时也对刺史权力进行限制,体现在刺史只能“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权力的扩大最终导致了刺史职能发生了变质,逐渐从监察职能的机构转变成为具有行政职能的机构。根据汉代刺史制度的经验,完善、成熟的行政监察制度应当具有以下三个基本要求:第一、监察体系必须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第二、监察机构拥有适当的权力,能够对行政机构形成全面有效的制约;第三、监察机构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3、郡国并行制
(1)问题:王国名义上受
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2)解决①汉武帝颁布“
”,使王国越分越小。②颁布“
”,限制诸侯王的活动。4.察举制(1)概念:是一种
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2)演变①从汉武帝时开始实行,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②东汉时,
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选官制度的变化选官制度实行时间特点局限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西周至春秋官职世袭被限定在贵族范围秦汉魏晋南北朝秦汉魏晋南北朝从社会基层选用设立中正官成为世族把持政权工具隋唐北宋明清择优录取仕途开放八股取士束缚思想以官举士权操于上4、选拔人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规律1.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2.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3.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4.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选官制度的演变与中央集权制度选官制度与用人政策是我国历代封建政府巩固统治的措施之一,在封建社会也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内容之一。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大多奉行“中兴以人才为本”。选官制度与我们今天的人事制度中公务人员录用大体相当。我们应从历代选官制度中汲取历史教训。
1、应防止重走读书做官的老路
2、应建立有效的逆向制衡,变个人意志为社会意志
3、应克服学用脱节轻视实际才能的弊端5.编户制度
(1)内容: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为
。编户齐民根据资产的多少承担国家
(田租、人口税、更赋)和徭役、兵役。(2)性质:既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是赋税制度,具有双重性质。(3)影响①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兵源。②对人民的剥削日益加重,严重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继位后,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按照儒家思想培养统治人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于是,在中央设太学,置五经博士官,授儒家经典。此外,还在郡国兴办学校,亦以“五经”作为教材教授学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和郡国学校,是汉武帝在思想文化领域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材料一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的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材料二请回答:(1)指出孔子的身份地位。我们研究孔子的思想主要依据什么资料?(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他的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答案: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依据是记录孔子言沦的《论语》。答案:“仁”是孔于思想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之“礼”,主张贵贱有序;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仁”、“礼”思想适应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距离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3)康熙帝为什么尊称孔子为“万世师表”?(4)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自汉代取得正统地位以后的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在中国整个思想界占有统治地位,也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儒家学派成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答案:孔于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出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2008)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材料二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宫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1)
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2)
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3)
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6分)(4)
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2)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
(3)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4)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10分)。
1.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发展状况①生产生活方面:以畜牧业为主,也从事农业。公元前3世纪时,广泛使用铁器。②社会发展方面: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形成强大的奴隶制国家。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2)与匈奴的关系①西汉汉初:由于国力较弱,采取和亲政策,并进行贸易往来。汉武帝:由于国力强盛,派卫青、霍去病三次进攻匈奴。汉元帝:匈奴混战,呼韩邪部归附汉朝,汉采取和亲政策,昭君出塞,双方互市。②东汉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北匈奴退居漠北,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2.与西域的关系西汉张骞通西域目的:汉武帝为反击匈奴做准备。经过: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意义:①了解了西域情况,为反击匈奴提供了资料;②密切了中原同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西域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加强管理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它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汉明帝时派班超经营西域,重建西域都护,西域与内地联系加强3.与西南夷、百越的关系(1)对西南夷地区的统治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版图。(2)对百越地区的统治汉武帝时设立南海等九郡,管辖百越。正确认识秦汉时期民族间的战争(1)秦汉时期,中原政权与匈奴、越族、西南夷等民族发生战争,这些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战争,因此不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但存在着进步与落后、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如秦对匈奴的战争、两汉对匈奴的战争都是为了维护中原的安定,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具有正义性,而匈奴南下掠夺,则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2)各族间的战争是各民族交往的形式之一,同时战争是暂时的,和平交往则是历史的主流。随着各民族间交往与交流的发展,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民族间的矛盾与隔阂也逐渐减弱直至消除。所以古代史上的民族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兄弟民族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的表现,不能反映民族关系的主流。与朝鲜的关系①秦汉之际,数万北方人民为避战乱,迁往朝鲜。②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③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朝鲜的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与日本的关系①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光武帝时倭奴国遣使来汉②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与越南的关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不断输往中国丝绸之路陆路条件:西汉丝织业发达,张骞通西域。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安息——大秦。影响:①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②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③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海路路线:广东沿海—印支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影响: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与西亚、欧洲的关系①安息:是西亚的大国,通过丝绸之路与汉朝交往频繁,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大秦与汉朝之间进行转手贸易。②大秦:公元97年,班超曾派人出使大秦,但未能到达大秦。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达东汉,将象牙、犀角等礼物送给东汉皇帝。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1.两汉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1)物质基础: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在两汉时期有了新的发展,汉朝国力空前强大。(2)政策因素:两汉时期推行了积极的对外交往政策,积极开展了对外交往活动。(3)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明日益扩展,吸引了东亚和世界各地的国家和民族。(4)对外交通出现突出进展,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2.两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方式(1)经济往来:如两汉与朝鲜、越南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越南的特产输往中国,中国的铜器、铁农具等输往这些国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亚、大秦等国进行商品贸易。(2)技术文化往来:如朝鲜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辰韩被称为“秦韩”,中国的铁制生产工具输出到朝鲜;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得到推广;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技术等传到西亚和欧洲。(3)政治往来:汉武帝时,日本诸国“使译通于汉”;光武帝时,倭国“遣使奉献”;班超出使大秦,大秦派使臣来华等。1.秦汉文化大发展的原因、地位和特点(1)原因①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进步是秦汉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许多科技成就既是秦汉文化发展的表现,又是秦汉经济发展的动力。②秦汉形成统一帝国,政治统一,为各地人民生产生活交流,为秦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③强有力的政府也促进了秦汉文化的发展。秦始皇统一文字,西汉武帝以后大兴儒学教育,鼓励对外交流,东汉明帝求佛法等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文化的发展。虽然封建政府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而采取的一些措施,也会对科学文化发展有不利作用,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等,但总体看来,秦汉统一中央政府的存在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④民族交流的增多也有利于文化的进步。外来文明的传入也促进了秦汉文化的发展。(2)地位: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3)特点①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③水平居世界前列;④气势恢弘。2.主要成就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为世界公认最早;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他发明的地动仪早于欧洲一千七百多年数学《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科学技术医学医学著作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代表人物东汉末年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早于西方一千六百多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张仲景被誉为“医圣”造纸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哲学唯物主义东汉王充,著有《论衡》一书,深刻批判神学,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反对厚葬,提倡薄葬唯心主义董仲舒的新儒学①地位: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②内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宗教佛教西汉末年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道教东汉时形成,主要经典《太平经》史学《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黄帝至汉武帝两三千年间的历史《汉书》东汉班固撰写,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叙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文学汉赋特点: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缺点:辞藻过于华丽。代表作: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乐府诗特点:由民歌加工而成,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深刻。代表作:《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东门行》《陌上桑》艺术雕塑成就辉煌。秦始皇陵兵马俑,东汉成都的说唱俑和洛阳的杂技俑,秦汉的砖瓦、瓦当绘画丰富多彩。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汉代艺术珍品;汉代画像砖、画像石,是了解当时人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的珍贵资料易混易错(1)我国在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不是造纸的首创者,但他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2)“道教等同于道家学说。”这种说法错误。道家学说为春秋末年老子所创,战国时期发展,其主要经典为《道德经》。而道教是东汉时期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才形成,其主要经典为《太平经》。东汉时期为民间宗教,魏晋时期才开始官方化,并建立其神仙系统。重点精讲[归纳总结]
1.秦汉时期,中央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秦汉时期,中央政权与周边民族的联系加强,同时也采取了多种形式处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主要有:(1)战争:秦朝派蒙恬攻打匈奴,夺回河套等地区;汉高祖反击匈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东汉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北匈奴。(2)和亲: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具有被迫性质,而汉元帝时的昭君出塞、细君公主和亲乌孙王则是加强与周边民族联系的表现。
(3)设置机构,建立统治:秦朝在岭南设立三郡;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东汉时重置西域都护;汉武帝在西南夷设郡,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4)册封:汉武帝在西南夷地区册封了一系列王侯、邑长等。[归纳总结]
2、两汉时期中外关系的特征和成因(1)特征:①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②中外交通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中华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入欧洲。③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较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④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⑤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2)原因: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②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③丝织、冶铁等技术领先世界。④张骞沟通西域;交通发达,两汉政府保护交通的畅通。⑤科技文化成就辉煌。⑥统治阶级比较重视。3.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1)促进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2)使中国外交更活跃,范围也更大,我国外交开始走向世界。(3)加强了欧亚几个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使中国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文明也开始融入中国。4.秦汉文化有何重大历史影响?(1)数学、中医、造纸等成就一脉相传,不断地被发展,许多今天仍在使用。我们现在依然为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的气势而惊叹,这些已不仅是中国人的宝贵财富,也是整个人类的宝贵遗产。(2)儒家思想在诸子思想中取得独尊地位,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对以后近2000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3)《史记》及许多秦汉文学作品,历来都受读者喜爱和研究。今天宗教依然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学冲突仍在继续,许多观点对现在仍有启迪。(4)秦汉文化的许多成就开始外传,促进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秦汉文化是秦汉时代留给后人的遗产。秦汉时代是中国人值得自豪的时代。5、董仲舒的主要政治思想1.天人感应说董仲舒天人感应说有两个要点:(1)神学的灾异谴告说。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惕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策》)。灾异谴告,被认为是天对君主的爱护和关心。(2)“天人同类”“天人相副”说。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召》)。上述两点往往交错或一道出现。天人感应说牵强附会,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碍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他宣扬这一学说,也包含着限制君权、维护封建地主阶级长远利益的目的。2.人性论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上,他认为人是宇宙的缩影,是天的副本。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人,人的性情禀受于天,他比附说:“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他还指出,人与禽兽不同,具有先天的善质,但这种善质是潜在的,要经过教育才能转化为人道之善。董仲舒将性划分为“三品”,认为“圣人之性”是善性,“斗筲之性”是下愚者,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才可以名性。他认为被统治者的大多数属于“中民之性”,需要统治者加强道德教育。3.伦理学说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他说“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出发,董仲舒把人性看成是人“受命于天”的资质,并明确指出人性包括“性”与“情”两个方面。他认为,性表现于外则为仁,可以产生善;“情”表现于外则为贪,可以产生恶。4、董仲舒继承了先秦时期孔子、孟子的义利观,提出“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主张,强调义重于利。在志与功的关系上,他强调志,主张“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认为动机(志)不善就可以惩罚,不必等到酿成事实。因此,必须以“性”控制“情”,“损其欲以辍其情以应天”。人性虽然体现了天可以产生善的品质,但这只是就其可能性而言,只有接受“圣人”的道德教育,然后才可以为善。所以必须以道德教化的“堤防”,阻止“奸邪并出”。6、[问题探究]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是什么?
一、“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二、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天人感应”的思想二者兼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育课件
- 总工会宣教工作培训课件
- 《太阳能组件术语》课件
- 《消化性溃疡医学》课件
- 临床合理用药培训
- 护理质控组长年度述职
- 《道路勘测设计》课件-3-1公路纵断面勘测设计导学
- 培训课堂使用的教学大纲
- 《Sigma进度报告S》课件
- 同义词辨析分析
- 2024中国烟草总公司合肥设计院招聘6人笔试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中学生校园食品安全教育
- 冬季七防知识培训
- 2 让它们立起来 说课稿-2024-2025学年科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
- 国开(浙江)2024年秋《中国建筑史(本)》形考作业1-4答案
-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程序文件SOP
- 第9课-隋唐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中职专用】《中国历史》课件(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个人嘉奖登记(报告)表(无水印)
- 大队委竞选课件
- 智慧城市-西安市城市运行大数据平台可研报告
- 工程施工进度款申请表(模板)WORD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