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1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2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3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4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苏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苏省常州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末测试高二语文试卷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美]乔治萨顿

①从实验科学的角度(特别是在其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然而,我们必须记住两件事。

②第一件事是有关科学的种子,包括实验科学和数学。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

③第二,我完全确信正如东方需要西方一样,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当东方人民像我们在16世纪那样,一旦抛弃了他们经院式的、论辩的方法,当他们一旦真正被实验精神所鼓舞的时候,谁知道他们能为我们做什么,谁又知道他们为反对我们而做什么呢?我们不要重蹈希腊人的覆辙,他们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他们最后衰亡,一落千丈,就像他们的胜利顶峰曾高耸入云一样。不要忘记东西方之间曾经有过协调,不要忘记我们的灵感多次来自东方。这种情况为什么不会再次发生?伟大的思想很可能有机会悄悄地从东方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必须伸开双臂欢迎它。

④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态度的人,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他们大多数既无知识又不懂科学。

⑤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美国文明而骄傲,但是它的历史记载至今还是很短的,只有300年!和人类经验的整体相比何等渺小,简直就是一瞬间。它会持久吗?它将进步,将衰退,抑或灭亡?我们的文明中有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果我们想在疾病蔓延起来以前根除它们,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揭露它们;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文明能为自己辩护,我们必须尽最大力量去净化它。实现这项任务的最好办法之一是发展不谋私利的科学;热爱真理一就像科学家那样热爱真理的全部,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有实际用途的和没有实际用途的:热爱真理而不是害怕真理;憎恨迷信,不管迷信的伪装是多么美丽。我们文明的寿命至少还没有得到证明,其延续与否,还不一定。因此,我们必须谦虚。归根结底,文明是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这不一点我们还没有经历过。

⑥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如果我们觉察到了这一点,我们会聪明一些。尽管科学方法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它也还不是十全十美的。学方法能够被利用,并且是很好地被利用的时候,它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不能不知认这种利用也会产生两种局限。第一,这种方法不能永远使用。有许多思想领域(艺术、宗教、道德)不能使用它,也许永远不能应用于这些领域。第二,这种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是骇人听闻的。

⑦十分清楚,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首先,科学的应用常常握在那些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人手中,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即使是科学家,在一种强烈的感情影响下,也可能滥用他们的知识。科学应该以各方面不同的力量,如宗教和道德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无论如何,科学不应做慢,不应气势汹汹,因为和其他人间事物﹣﹣样,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

⑧东方和西方正像一个人的不同神态,代表着人类经验的基本和互补的两个方面。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真理是一样的。

⑨东方和西方,谁说二者永不碰头?我们怀着感激之情回忆起我们得益于东方的全部东西一道德热忱,黄金规则,我们引以为荣的科学的基础一这是巨大的思惠。没有什么理由说它在将来不该无限增加。我们不应该太自信,我们的科学是伟大的,但是我们的无知之处更多。总之,让我们发展我们的方法,改进我们的智力训

练,继续我们的科学工作,慢慢地、坚定地、以谦虚的态度从事这一切。

⑩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让我们训练我们的灵魂,忠于客观真理,并处处留心现实生活的每一个侧面。对于不骄傲的、不采取盛气凌人的“西方态度”并知道自己最高思想来自东方的、无愧于自己的理想的科学家来说,尽管不一定会更有能力,但他将更富有个性,能更好地为真理服务,能更完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也将是一个更高尚的人。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东方抛弃传统,真正拥抱实验科学的精神,西方将会重蹈希腊人的覆辙。

B.东方的伟大思想曾经多次给予西方灵感,这种情况还会再次发生甚至更多。

C.对东方科学盛气凌人,对西方文明盲目自做,持这种态度的都不是科学家。

D.科学在本质上不完美,因为它能被缺乏人文素养或感情用事的科学家滥用。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并不极端对立,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正是消除两者之间的区别。

B.美国文明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如果不能被根除,将会导致美国走向衰落甚至灭亡。

C.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真理是一样的,祖冲之和阿基米德在数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完全相同。

D.科学家如能摈弃唯西方独尊的骄傲态度,将对探索真理以及人类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⑦段观点的一项是

A.5G、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设施和解决方案与医疗场景加快结合。

B.通过新建光伏电站取代柴油发电机,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沙漠公路沿线生态防护林带水源井的抽水灌溉,实现全线“油改电“零碳排放。

C.基因编辑技术涉及到人类对疾病与健康的理解、对人伦关系乃至生命本质的认识,在人的身体上使用基因编辑技术需要慎重的伦理省思。

D.根据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科学家最近的一项研究,一﹣种新的量子技术可以帮助对黑洞、系外行星、太阳系和遥远恒星的表面进行更详细的研究。

(4)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的行文脉络。

(5)请概括说明本文的论证特点。

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谈起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据说,南北朝时期的宗炳,壮年时多方游历,年纪大了便将生平所到之处画在墙壁上,期望达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效果。虽然人们常用宗炳的故事来解释卧游,但这个词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误解,认为卧游是年龄大了,玩儿不动了,躺在床上回味自己亲身游历过的风景,有种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的感觉。事实并非如此,卧游与真实的山水没有太大的关系,它有着更为超脱的精神追求,是一种澄怀观道的精神活动。我们可以通过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说法来体味这种精神活动。王羲之在与友人度过美好的一天之后,不由得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进而思考人生的真谛和解码人生的方式,认为人生在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一静一动,一个向内一个向外,虽然方式不同,但均能在“欣于所遇”之际达到“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审视王羲之所说的这两种方式,一个向内心去寻求,另一个则通过体察外在的世界去寻找。宗炳的“卧游”,有类于王羲之所谓的“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只是观赏者是通过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去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进而提高自身精神境界。

如何才能做到卧游呢?另外一些因素也不容忽视。鉴赏者首先要偷得浮生半日闲,让自己从外到内地安静下来。明代高廉《燕闲清赏笺》对“闲”做了这样的阐释:“心无驰猎之劳,身无牵臂之役,避俗逃名,顺时安处,世称曰闲。而闲者匪徒尸居肉食,无所事事之谓。俾闲而博弈樗蒲,又岂君子之所贵哉?孰知闲可以养性,可以悦心,可以怡生安寿,斯得其闲矣。”让自己从繁忙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安静下来,才能走进一幅山水画。

其次,书房要小,即所谓的“斗室”。如果你去过故宫博物院内乾隆皇帝著名的书房“三希堂”,就会对这种“斗室”有直观的感受。在偌大的紫禁城内,由养心殿西暖阁改造成的“三希堂”仅有八平方米大小。可以想象,乾隆从繁忙的政务中偷得半日的清闲,在这个小而雅致的房间中静坐榻上,展卷鉴赏书画。三希堂内,墙上悬挂的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仿佛是对卧游一词的注解。

再次,展卷也有讲究,中国山水画除了如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这样大幅的屏障外,宋元以前流传下来的画作,更多的是一卷卷小而精致的长卷作品,更适合在斗室之内欣赏。鉴赏这样的长卷时,一边展开一边卷起,目之所及总是一段一尺左右长的画面,让人产生“移步换景”的观感,能细细品味每一棵树、每一块山石、每一处溪流。明代中晚期之后,大幅立轴的作品迅速增多,被用来悬挂在壁上。鉴赏这些作品,对作品悬挂的高度、观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都有要求。选择适宜的高度和距离,观者便能按照画家的设定走进其所营造的山水世界。

卧游,除了单独欣赏,也可以邀请一两位高人雅士同观。明代周荃写信邀请周亮工赴约赏画,他在信中写道:“室不甚幽,然不燥不湿,颇可坐卧。室中所悬画,虽太旧,然是李营丘手迹,董文敏三过而三跋之,颇为识者所赏。酒不甚清,然是三年宿酝,多饮颇不使唇裂。主人虽老,然不惫,颇能尽夜奉客欢。”如此邀约卧游,让人神往。

(摘编自刘亚刚《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

材料二:

“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南朝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里最早提出了“卧游”一词。“卧游”这一审美质量如何转化为绘画作品中的审美呈现?宗炳说“山水以形媚道”,“媚者”,悦也。审美观照的直接对象就是自然山水,而且可以通过图画就能神游山水之中,他又说“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弄操,欲令众山皆响’”。人们通过这种观照不仅可以得到审美的愉悦,还可以向宇宙本体实现对道的把握。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审美心胸,才能对自然山水和山水艺术进行审美观照,才能由观照进一步达到对宇宙本体“道”的深层把握。这也是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所提出的“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所谓澄怀即庄子所说的“心斋”“坐忘”,它要求人们排除一切功利欲望的计较和思考,从而使心灵处于一种虚静实明的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通过“卧游”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才能产生符合这一审美旨趣的绘画作品,才能通过对山水艺术进行审美品味和欣赏,获得身心的愉悦。

宗炳进一步阐述了人们在审美观照中要做到“凝气怡身”。所谓“凝气怡身”就是通过对自然山水和山水艺术的观照、品味和欣赏,使观照主体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从而提升到一个“神超理得”的艺术意境。在这种意境里,观照者的神思不仅要从自然山水和山水艺术的有限形态中超越出来,而且还要从自身的局限中突破出来,从而实现精神的无限自由。“澄怀观道”“凝气怡身”“神超理得”构成了三个相互映涵的美学关系,相互印证“卧游”在绘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卧游”也就成为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审美的质量。以“卧游”为审美指向的艺术作品就应运而生了。

(摘编自百度“文藏书画”《“卧游”这一文人意趣是如何转化到绘画中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考虑身体限制而不能畅游山水,宗炳有了“卧游”之论,后“卧游”发展为一种普遍的文人意趣。

B.从宗炳的画论看,古代文人游山玩水与观赏山水画,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即都有精神上的某种追求。

C.要进入“卧游”境界,有些特别的要求一定要做到,比如作品悬挂的高度及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D.“山水以形媚道”,指山水以其形态契合着自然之道;“澄怀观道”,指观赏者摒弃俗念才能悟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一些观点与“卧游”的本质相似,是南朝画家宗炳“卧游”的先声。

B.“卧游”与真实的山水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人们观赏真实的山水与山水画所得就有明显不同。

C.古代山水画,寄寓了画家精神上追求,观画者进入“卧游”境界才能领悟作画者的精神追求。

D.观画者即使足不出户,也可通过“卧游”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丰富和发展了山水画的创作。

3.结合材料判断,下列选项中所描述内容不能让人进入“卧游”境界的一项是()

A.茗碗香炉人静好。桐阴悄。闲窗摹出山樵稿。

B.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C.那用携筇著屐,空堂足写遐心。登临。近水与遥岑。

D.空山蕙帐眠清熟,一个渔舟堕枕边。却忆年时江上路,丹青浓淡是云烟。

4.“卧游”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活动?请根据材料作简要说明。

5.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秦观因精神苦闷卧床不起,友人高符仲携带王维的《辋川图》供他欣赏,告之“阅此可以疗疾”。请结合材料分析高符仲的这一举动的合理性。

江苏省无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京报:这本书的书名叫《史记的读法》。(1)?

杨照:司马迁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他处在一个特别的时代,有着特别的人生经历,更重要的是,他有着特别复杂的心灵结构。在阅读《史记》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办法真切地认识到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我们就没有办法确切地了解《史记》。这是我多年探究《史记》所得到的结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用这种方式来阅读《史记》。这是一种特别有收获的读法。

我提倡读《史记》需要“历史式的读法”。我们要了解司马迁和他所处的时代,以及司马迁写《史记》的历史观。我们一般读《史记》基本上用的就是“文学式的读法”——我们喜欢读《史记》里精彩的故事,对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有所认同。不过,因为司马迁的意识太强大了,所以除了“历史式的读法”和“文学式的读法”之外,我们还要对司马迁的心灵和精神再多一点认知。

新京报:司马迁写《史记》基本以人物为中心。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写法对中国古代的历史书写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到现在,很多人对历史的理解还是以帝王将相为中心。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杨照:①这种现象是一种遗憾。这起源于大家对于司马迁的误会。纪传体是被纳入到中国正史的书写体例,而《史记》被放在正史第一的位置。这中间经历了很多波折。中国正史中的纪传体,其实和司马迁写的纪传体是不一样的。

②二十四史里面的大部分史书,一定有本纪和列传。可是,司马迁不是这样架构他的《史记》的。《史记》里有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构成了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意义上,司马迁之后的史家没真正把握司马迁写纪传体的精神,这是令人遗憾的。二十四史里许多正史里并没有志书。《汉书》还继承了志书。志书是脱离人物的制度史。《史记》之所以有志书这种体例,是因为司马迁太了解历史上有太多东西不能用人物来解释。在司马迁所记录的时代里,有着许多种计算时间的方式,所以这时我们需要“表”才能够厘清历史脉络。书和表在《史记》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

③此外,司马迁笔下的本纪,并不是有着帝王将相的史观。对司马迁来说,本纪只是《史记》的一部分。他把本纪放到《史记》的最前面,不是因为本纪最重要,而是为了方便。司马迁用本纪来进行断代,并展开该时代的主要政治事件。这并不是替帝王立传的写法。

④汉高祖的事迹被大量地记载在《高祖本纪》上。但是,如果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并理解刘邦,至少还要看《项羽本纪》。其实,刘邦的许多事迹写在了《留侯世家》《陈相国世家》和《淮阴侯列传》里。因此《高祖本纪》并不是刘邦的传记。这是个误会。

⑤之所以有人会认为,以人物、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史观是来自于司马迁,这是因为我们用了一种割裂的方式去读《史记》。一般来说,我们读《史记》只读几篇本纪和列传,这并没尊重司马迁创作时搭建的架构,也没有理解司马迁背后的野心。司马迁不是为了歌颂帝王将相,恰好相反,他抒发的是官吏的抗议。《史记》的构架和背后的史观、心灵和精神,在班固之后都没有被传承下来。这才是我今天试图去还原司马迁的本相和《史记》完整内容的原因。

新京报:(2)?

杨照:因为他的史学观念太过于超越了,超越了他的时代,超越我们一般的观念。司马迁的野心是要整理从他那个时代往前能够追索到的所有人类的经验。司马迁不只有这么庞大的野心,还有可执行的方法,并产生了相应的书写架构。古往今来,很少有这种野心的历史学家。在21世纪,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些类似的野心,比如《人类简史》。初看到《人类简史》时,我们会被吓一跳,怎么敢把完整的人类历史放进一本书里面呢?但司马迁早就这样做了。而且,《史记》比《人类简史》的表现方式更具吸引力。

(选自《新京报·专访杨照》)

材料二:

《史记》一书,是以纪传为本体,以八书为总论,以十表为附录之一部自成系统的历史著作。司马迁把过去零碎散乱的史料,分别归类于各人之纪传而演绎之;然后于八书中总其历史时代的背景而作归纳之叙述;最后,则于年表中,排比年代,以求从时间的关系上推求其彼此间之关联。故归纳、演绎、排比,实为纪传体历史方法构成的要素;而其表现的形式,则为纪、传与书、表。

同时,在纪传中,又以本纪为纲领,而以世家与列传演绎本纪的内容,使本纪、世家与列传,构成无形的连锁。然后再以全部的纪、传与书、表相关联。这样,就构成了纪传体历史方法之整然的体系。

在叙述方面,于纪传中,司马迁已经把眼光注射到历史上的社会之各阶层人民的形形色色的活动,注射到历史上的社会之每一个角落的民族,从社会的上层到社会的下层,从中国的本部到中国的四周,无所不纪。于八书中,他不仅注意到礼乐、律历,而且也注意到平准、河渠,注意到天官、封禅,从经济、政治乃至意识诸形态,无所不书。于十表中,他已经知道详者纪月,次之纪年,又次之纪世;从三代下迄汉武,其间诸侯将相,无不依次为表。

(选自翦伯赞《论司马迁的历史学》)

材料三:

秦魏韩赵楚燕齐

七年樗里疾卒。击楚,斩首三万。魏丹为相。十九年十二年二十六年二十九年秦取我襄城,杀景缺。十二年二十四年秦使泾阳君来为质。

八年楚王来,因留之。二十年与齐王会于韩。十三年齐、魏王来。立咎为太子。二十七年三十年王入秦。秦取我八城。十三年二十五年泾阳君复归秦。薛文(孟尝君)入相秦。

九年二十一年与齐、韩共击秦于函谷。河、渭绝一日。十四年与齐、魏共击秦。赵惠文王元年以公子胜为相,封平原君。楚顷襄王元年秦取我十六城。十四年二十六年与魏、韩共击秦。孟尝君归相齐。

(选自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

1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观点中杨照与翦伯赞不相一致的一项是()

A.《史记》的架构体现了司马迁处理历史的方法。

B.阅读《史记》先从“本纪”开始,再到其他体例。

C.《史记》是包括“纪传、书表”在内的整体,不可分割。

D.历史的叙述要涵盖社会的各个层面。

16.在新京报提出第二个问题后,杨照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下列对这部分的论证结构演示最恰当的一项是()

A.B.

C.

D.

17.有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准备围绕“司马迁笔下的项羽”作深入研究,下列做法不符合材料指导思想的一项是()

A.阅读《太史公自序》,了解司马迁的写作精神,深入他的心灵世界,注重研究的归因意识。

B.了解《史记》的互见法,阅读《高祖本纪》,换个视角看项羽的所作所为,强调比较分析。

C.查阅《史记》中的“秦楚之际月表”,了解他灭秦兴楚、称霸失败的过程,增强联系意识。

D.参看《汉书·陈胜项籍列传》,比较它和《史记·项羽本纪》的叙写差异,强调客观叙述。

18.请在材料一中横线处补写出《新京报》的两则提问,每处不超过30字。

19.材料二中,翦伯赞认为“年表”是“以求从时间的关系中推求彼此间之关联的”。请阅读材料三的表格,写出有关“秦与他国关系”的三条推断。

江苏省南通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家以家庭为中心,认为“孝”是家庭伦理的核心。“孝”是人人都可以体会到的、无法逃避的情感,从中可以领会到人之为人的根本存在意义,进而可将其涵养扩充到人与人的其他关系上。父母作为人可知而且不可逃遁的血缘亲族,对塑造我们的情感体系有一种现世关照的意味,正是父母的存在使我们不断领会到“孝”的现实感和必要性。为人父母后的角色转换又使我们进一步从下一代“孝”意识中涵养我们早年作为人子的“孝”情感,从而将“孝”作为人情的基本存在状态固定下来,传递下去。

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是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祖先作为看不到的、但是仍然可以体会到的“父母”而进入我们的意识之中。我们通过祭祀祖先,感受到自身生命力量的来源,好像有一种生命的源头活水在我们血脉中流淌,体会到我们的存在是对这一血脉的实际护持。选择清明祭祖是因为清明节是一个阳气上扬、天地清明的时令,人们可以从阳气的上升中体会生命从祖先那里贯串下来的力量,让我们的心穿过生与死的界限,领会到生命存在本身的蓬勃和高扬,从而进一步在人伦日用中保养扩充这种“孝”意识。

人们通常不太明白“身”的由来、它的具体存在方式以及“命”的建立问题。我们得到“身”似乎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缘,但其中有非常深远的缘起。也就是说,生命表面上似乎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但其实它是从我们遥远的祖先代代相续、血脉相继才维系到今天的。我们的生命力在世间是不断建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即是我们的“命”,如果找到“命”的源头,就为“命”设定了一个稳固的起源,我们的生命意识就不再漂泊,生命过程也就可以有所建立。

儒家伦理的基本原点是“孝”,而别的伦理意识,如悌、忠、信都是从“孝”延伸出去的。孔子的“文、行、忠、信”就是要力图说明儒家君子行事的分际,也就是家庭的孝悌伦理延展到社会上时,需要如何通过在经典的学习(文)、社会的实践(行)中表现出忠与信。这是对他人的责任,在行事中体现出合理的人情尺度,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的行为方式。君子是那些在“忠”和“信”方面做得好的人,小人则对他人的感情缺乏必要的同情,更缺乏因为他人的同情而能够修正自己行为的能力。换言之,君子力图在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伦之间建立和谐关系,而其中父子关系,由于其无可逃避和无可替代性成为其他各伦的基础。儒家的政治伦理也因此首先是家庭的伦理,制度伦理也首先就是人情伦理。

(摘编自温海明张凤琴《论儒家伦理思想的原点》)

材料二:

社会在发展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在变化着,在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也会随之有所变化。中国古代社会是一带有宗法性的农业社会,家庭既是生活单位,也是生产单位:而今天家庭无疑仍是一生活单位,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家庭作为生产单位却在逐渐变化中。从社会实情看,也许我国的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作为生产单位还会继续存在一段时间,但终究会逐渐淡出。

这就是说,在家庭伦理中“孝”的内涵必定会有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则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应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

又如“三纲”中的“父为子纲”,因社会关系的变化,父子之间的关系也要随之变化。那种强调单方面统治与服从关系的权力结构的“三纲”是与现代社会自由、平等相悖的。其实先秦儒学并不讲“三纲”,只是在汉朝特别是到东汉《白虎通义》中才把“三纲”法典化,作为维护皇权专制的工具。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三纲”的“父为子纲”时说:“倘如旧说,掉了‘爱’,一味说‘恩’,又因此责望报偿,那便不但败坏了父子间的道德,而且也大反于做父母的实际真情,播下乖剌的种子。”鲁迅的批判一针见血。对这绝对的无理的统治与服从关系,不知在历史上曾造成了多少悲剧。而我们也可以看出鲁迅认为“父子”之间的关系是“爱”,是“实际的真情”,是“无求报的心情”。基于孔子“仁学”的“亲亲”应有高尚的道德价值,而不是为取得私利的手段。我想,如果把“父子”“夫妇”“兄弟”等等的关系建立在“实际的真情”上,那么家庭会和谐了,如果把孔子“仁学”由“亲亲”扩大到“仁民”而“爱物”,将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提供可供思考的路子。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以家庭为中心,对父母的“孝”是儒家伦理的基本原点,围绕该原点就可以找到“命”的源头,生命过程也就可以有所建立。

B.祭祀祖先是对父母“孝”的扩充与延展,我们不但要重视祭祀这种形式,还要从祖先那里获得血脉相承的护持,达到记住祖先的根本目的。

C.当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时,“四世同堂”“养儿防老”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其所表现出的家庭伦理中的“孝”也与当代不同。

D.当代家庭伦理中“孝”并不排斥孔子“仁学”中的“亲亲”,只是要对汉朝时形成的“三纲”进行改造甚至废除,不能再遵循这样的观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子女对父母孝为核心谈儒家伦理,材料二论述孝时论述角度有变化。

B.人们如果明白了“身”的由来,就可知晓这不仅是一种偶然,还有深远的缘起。

C.家庭孝悌伦理延伸到社会上时,要以孝悌为各伦基础,将忠与信落实在社会实践中。

D.建设和谐社会涉及方方面面,以家庭的“孝”为原点向外扩展不失为一条路子。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有子说:“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B.曾子说:“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C.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D.明朝《增广贤文》中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4.有人写了一首《劝孝》歌:“胎婴至成人,父母时艰辛。……孝乃德之先,儿孝理当然。”请结合材料二对这首歌“孝”的本质加以分析。

5.儒家伦理中的“孝”对今天和谐社会的伦理建设有着什么样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海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们的小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

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我们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近来,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当然,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那是一个奇特而荒芜的地方。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从一个星系际的优越地位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像海水的泡沫一样遍布在空间的浪涛上,这些光须就是星系,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作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飘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我们所见到的极其宏伟壮观的宇宙。我们隶属于这些星云,我们所见到的星云离地球80亿光年,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

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上千亿个恒星)组成的,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阳,在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但是从远处着眼,星系更多地使人想起一堆动人的发现物——贝壳,或许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的永恒的产物。

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11)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里,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一样多,即1011x1011=1022,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难道只有一个普通的恒星——太阳——是被有人居住的行星伴随着吗?为什么我们这些隐藏在宇宙中某个被遗忘角落里的人类就这样幸运呢?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

材料二:

想要你的科幻故事听起来更加科学可信,不如试试加上多元宇宙这个词。比如,著名的漫威就格外喜欢多元宇宙的概念,无论是蜘蛛侠,还是奇异博士,都逃脱不了多元宇宙的套路。

那么,在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中,哪些是从科学中借鉴而来的,哪些又是纯粹的虚构?

假如在那之外,还有更多空间,其中同样充满了星系、恒星和行星,根据宇宙学的原理,我们可以看见的距离实际上是有限的,可观测宇宙包含着跨越数百亿光年的空间,但我们并不知道在光线所及的范围之外还有多少空间。

那么存在另一个地球的可能就还会大得多。有了足够的空间、足够多的行星,极小的可能性都会变得可能。

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说法,我们无法以超越光速的速度穿越空间。虽然在科学上有可能以更奇特的方式在宇宙中旅行,比如虫洞,但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制造它们,它们似乎也不会在宇宙中自然地出现。而且没有理由认为,它们会恰好把我们与另一个地球连起来,而不是随机出现在空旷的空间中的某个地方。

科幻世界的多元宇宙看上去可能很疯狂,但站在科学的角度来看,它简直太温和、太正常、太熟悉了。

这是因为,我们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质子和中子中的夸克、电子、光等等,能够涌现出惊人的创造,比如人类的生命。你的身体就是一台惊人的机器,它会收集能量、处理信息,甚至可以建造微型机器,进行自我修复。

然而,物理学家已经发现,我们宇宙的基本构件所拥有的这种制造生命形式的能力是极其罕见的。如果电子太重,或者将原子核绑在一起的力太弱,宇宙里的东西甚至不能被“粘”在一起,更不用说出现像活细胞甚至生命这般奇妙的东西。

无论如何,我们的宇宙其实只是选项之一,一种格外幸运的选项,而其他众多的多元宇宙很有可能是“没中彩票”的那些。

这就是科学的多元宇宙,它们并不是单纯地更多个“我们这个宇宙”,而是具有不同基本成分的宇宙。它们大多数都毫无生气,只有在非常非常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适合生命形式的组合。

多元宇宙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亚历克斯·维连金教授在《多元宇宙是什么》一书中所说,“面对宇宙的这些终极问题时,宇宙学家和侦探相比其实并没有什么优势,只能依靠间接证据,通过对可观测宇宙的测量结果来推断不可观测部分的时间和空间。这些限制使‘排除合理怀疑’变得更加困难”。而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还需要更直接、更具决定性的证据。

(摘编自《中国国家天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汪洋覆盖,海洋的魅力是迷人的,它吸引人类不断去探索,尽管目前的研究还很有限。

B.天体是宝贵的,诸如地球这样的行星特别稀罕,但他们都不可能是典型的,所以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

C.宇宙间有若干千亿个星系,人类可见的距离其实很有限,我们并不知道光线所及范围之外还有多少空间。

D.科学的多元宇宙是具有不同基本成分的宇宙,地球是幸运儿,其他多元宇宙不具备制造生命形式的能力。

2.下列对两则材料表现手法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融说明、议论和抒情于一体,既有客观解说,也有主观认识,使文章兼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B.材料一将星系类比为像海水的泡沫一样遍布在空间的浪涛上的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使表述更加严密。

C.材料二以科幻故事中的多元宇宙切入,并以漫威故事为例,增强了文章可读性,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D.材料二引用亚历克斯·维连金的话,说明我们还需要更直接、更具决定性的证据证明多元宇宙的存在。

3.下列语句的表述不符合科学严谨、逻辑性强的要求的一项是()

A.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千米(相当于6万亿英里)的空间。

B.只要想起宇宙,我们就如同回忆起以前的一次悬崖失足那样晕眩战栗。

C.根据这种观点,上述那些事实,不仅是不足为怪的,甚至是意料中的。

D.与西方的水晶天说相比,宣夜说的描述与宇宙的实际情形似乎更接近。

4.自然科学论著的语言讲求严密、准确,复杂的思路常常用长句子来表述。请结合材料二中画线句子加以分析。

5.太阳系是目前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系,但宇宙的神秘面纱尚未彻底揭开。宇宙中可能还有其他生命吗?作为学校天文社团的成员,你受邀参加讨论,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见解。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过去100年来,中国学者关于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与“民情”的探讨,一般都是在中西比较的语境下进行的,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西方人重公德,中国人重私德;西方奉行普遍主义原则,中国奉行特殊主义原则,等等。梁漱溟对公德和私德做了如下界定:“对于社会的道德,就是公德,……这人对那人的道德,就是私德。”费孝通也是在中西文化对比的基础上指出,“差序格局”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组织方式,表现出若干相互矛盾的特点:(1)各种社会群体以成员间的情感、血缘或者地缘等所谓的“情感取向”,而非价值中立取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构筑起来,难以形成“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2)虽然这些情感、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客观存在使得所有社会群体具有某种客观实在性,但同时又是高度主观的。他可以主观地为情感、血缘或者地缘设置边界,不同人在这个群体中的亲疏远近关系端由他来确定。因此,以“自己人”和“他人”的区分为基础,人对人的依附是这种群体的基本构成逻辑。进入该群体的每一个人都附属于这个群体特别是处于圈子中心的人,没有作为独立个体所应有的人格、尊严和自主性,其人生价值就是为这个群体甚至群体领袖奉献自己;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的盛行。“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这样,费孝通先生就以“差序格局”构建了以个人为中心、公私不分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组织方式和变动模式。

(摘选自《探索与争鸣》《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肖瑛)

材料二:

以差序格局作为对乡土中国社会格局的描述或概括,很难成立。因为差序化,是每个自然人,无论中外,应对和想象其生活世界的天然且基本的方式。尤其是在传统社会,由于血缘和地缘关系,人们自然甚至不得不以一种“爱有差等”的方式来理解并组织其主观世界,并据此同他人交往。

从生物学上看,一个人无论是富有爱心或是缺乏足够爱心,都天然更疼爱自家的孩子,更多关心自己的亲人。因为所谓爱,这种自然情感的意味,就一定是对人要有所区别。我们也可以将“一视同仁”定义为一种爱,一种更博大的爱,但那只是文字游戏。因为,老子早就尖锐地指出,就因为其一视同仁,因此天地对于万物,以及圣人对于百姓,就都是不仁的,就无所谓仁或不仁。对常人来说,爱如果不是爱一些人胜过爱其他人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

除了人们的生物本能外,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爱有差等”也有突出的地缘根据本中可这就是“远亲不如近邻”。但在古代社会,任何可能相遇的人都一定是地缘的。

由于交往、交流和互惠是关键,这也就隐含着,所谓地缘关系并不真的是地缘,其隐含的是人们的交往和交流带来的各种物质或精神上的互惠。地缘对这一点曾有决定性影响。但这种影响如今会有种种改变,突出表现在交通通讯日益便利的当今,爱有差等的人的天性没变,但当年的地理空间距离如今变成了心理情感距离了。

也从来都有努力克服这种可以波纹做比的个人主观心理上的差序格局。在中国,春秋时期,与认定并坚持“爱有差等”的孔子同时,墨子就倡导“兼爱”“发无差等”,前面也提及老子主张“一视同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即便孔子,固然看到了人性无法改变,却也主张“泛爱众而亲仁”,以及弟子子夏主张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因此,即便那些“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也会甚至必须建立并实践某些必要的差序格局,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即便规定对公民同等保护,但在特定条件下,如资源稀缺之际,只要必要且为当时社会和统治者接受为“合理”,不仅有对老人、妇女、儿童、残疾者的优待,也会坚持基于国籍、年龄、性别的某些区别对待(歧视)。对外,每个国家也都会,也有理由甚至必须,基于本国的意识形态或经贸或战略利益,选择同一些国家关系更近甚至结盟,疏离或敌视另一些国家,这同样是差序的格局。

如果理解了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命中注定,就可以断定,差序一定不是仅出现在乡土中国人生活中的现象,即便其中某些做法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不合理,是压迫性的,应予且必须废除。但这仍表明无法以差序来概括中国社会甚或乡土中国,至少不准确。

(摘编自朱苏力《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1期)

材料三:

人与小之用关系的生成、发展和变化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即使在中国传统社会,也并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社会关系”仅仅局限在血缘关系的范围内,尤其是随着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包括各种各样的利益矛盾)的丰富和深化,过分强调“差序格局”只会背离现实。

然而,许多学者仍然把“差序格局”视为解释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结构的核心观念,为了证明这一解释的有效性,这些学者除了在经验中寻找证据外,还常常做出一些非常强硬的却不现实的假定。然而,当这些假设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差序格局”有效性的匮乏以及基于此而形成的解释失灵。因为“差序格局”对人的预设是“血缘人”,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缩减为血缘关系,所以该概念还存在很多无法回应和解决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差序格局”想象的要复杂、丰富得多,人不仅具有血缘关系还有情感、利益关系,同时还有可能置身于各种各样的共同体中。因此,这种浓描血缘而淡化人之社会性的“差序格局”,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长、建构和维系理解得不准确,而且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其结构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缺乏现实感、敏锐

性、弹性和适用性。

(摘编自《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樊凡刘娟《“差序格局”抑或“关系情理化”:对一个经典概念的反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以“情感取向”作为解释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组织方式的依据,就无法构筑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

B.差序格局中的成员个体可以主观地为情感、血缘或者地缘设置边界来确定这个群体中的亲疏远近关系。

C.材料二只是从理论上反驳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差序化地应对和想象世界是人的本能和必然。

D.材料三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这与材料中的部分观点有一致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先生看重情感、血缘或者地缘等所谓的情感价值,但他也认识到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结构关系是可变的。

B.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命中注定,既有源自于先天注定的血缘关系,还有因交通不便不得已而形成的地缘关系。

C.由于地缘对人们的交往和交流带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互惠一直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地缘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D.材料二认为“差序格局”一定不是仅出现在乡土中国人生活中的现象,即便那些“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也会建立和实践。

3.下列做法或说法中,可以用差序格局来解释的一项是()

A.美国政府签署限制没有医疗保险的移民入境的法令。

B.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C.中国在世界上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当今社会商品交易中屡见不鲜的“杀熟”现象。

4.材料二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简要说明。

5.如何辩证看待现代生活中的差序格局,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苏省常州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末测试高二语文试卷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美]乔治萨顿

①从实验科学的角度(特别是在其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然而,我们必须记住两件事。

②第一件事是有关科学的种子,包括实验科学和数学。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

③第二,我完全确信正如东方需要西方一样,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当东方人民像我们在16世纪那样,一旦抛弃了他们经院式的、论辩的方法,当他们一旦真正被实验精神所鼓舞的时候,谁知道他们能为我们做什么,谁又知道他们为反对我们而做什么呢?我们不要重蹈希腊人的覆辙,他们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他们最后衰亡,一落千丈,就像他们的胜利顶峰曾高耸入云一样。不要忘记东西方之间曾经有过协调,不要忘记我们的灵感多次来自东方。这种情况为什么不会再次发生?伟大的思想很可能有机会悄悄地从东方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必须伸开双臂欢迎它。

④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态度的人,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他们大多数既无知识又不懂科学。

⑤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美国文明而骄傲,但是它的历史记载至今还是很短的,只有300年!和人类经验的整体相比何等渺小,简直就是一瞬间。它会持久吗?它将进步,将衰退,抑或灭亡?我们的文明中有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果我们想在疾病蔓延起来以前根除它们,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揭露它们;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文明能为自己辩护,我们必须尽最大力量去净化它。实现这项任务的最好办法之一是发展不谋私利的科学;热爱真理一就像科学家那样热爱真理的全部,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有实际用途的和没有实际用途的:热爱真理而不是害怕真理;憎恨迷信,不管迷信的伪装是多么美丽。我们文明的寿命至少还没有得到证明,其延续与否,还不一定。因此,我们必须谦虚。归根结底,文明是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这不一点我们还没有经历过。

⑥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如果我们觉察到了这一点,我们会聪明一些。尽管科学方法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它也还不是十全十美的。学方法能够被利用,并且是很好地被利用的时候,它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不能不知认这种利用也会产生两种局限。第一,这种方法不能永远使用。有许多思想领域(艺术、宗教、道德)不能使用它,也许永远不能应用于这些领域。第二,这种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是骇人听闻的。

⑦十分清楚,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首先,科学的应用常常握在那些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人手中,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即使是科学家,在一种强烈的感情影响下,也可能滥用他们的知识。科学应该以各方面不同的力量,如宗教和道德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无论如何,科学不应做慢,不应气势汹汹,因为和其他人间事物﹣﹣样,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

⑧东方和西方正像一个人的不同神态,代表着人类经验的基本和互补的两个方面。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真理是一样的。

⑨东方和西方,谁说二者永不碰头?我们怀着感激之情回忆起我们得益于东方的全部东西一道德热忱,黄金规则,我们引以为荣的科学的基础一这是巨大的思惠。没有什么理由说它在将来不该无限增加。我们不应该太自信,我们的科学是伟大的,但是我们的无知之处更多。总之,让我们发展我们的方法,改进我们的智力训

练,继续我们的科学工作,慢慢地、坚定地、以谦虚的态度从事这一切。

⑩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让我们训练我们的灵魂,忠于客观真理,并处处留心现实生活的每一个侧面。对于不骄傲的、不采取盛气凌人的“西方态度”并知道自己最高思想来自东方的、无愧于自己的理想的科学家来说,尽管不一定会更有能力,但他将更富有个性,能更好地为真理服务,能更完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也将是一个更高尚的人。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东方抛弃传统,真正拥抱实验科学的精神,西方将会重蹈希腊人的覆辙。

B.东方的伟大思想曾经多次给予西方灵感,这种情况还会再次发生甚至更多。

C.对东方科学盛气凌人,对西方文明盲目自做,持这种态度的都不是科学家。

D.科学在本质上不完美,因为它能被缺乏人文素养或感情用事的科学家滥用。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并不极端对立,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正是消除两者之间的区别。

B.美国文明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如果不能被根除,将会导致美国走向衰落甚至灭亡。

C.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真理是一样的,祖冲之和阿基米德在数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完全相同。

D.科学家如能摈弃唯西方独尊的骄傲态度,将对探索真理以及人类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⑦段观点的一项是

A.5G、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设施和解决方案与医疗场景加快结合。

B.通过新建光伏电站取代柴油发电机,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沙漠公路沿线生态防护林带水源井的抽水灌溉,实现全线“油改电“零碳排放。

C.基因编辑技术涉及到人类对疾病与健康的理解、对人伦关系乃至生命本质的认识,在人的身体上使用基因编辑技术需要慎重的伦理省思。

D.根据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科学家最近的一项研究,一﹣种新的量子技术可以帮助对黑洞、系外行星、太阳系和遥远恒星的表面进行更详细的研究。

(4)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的行文脉络。

(5)请概括说明本文的论证特点。

(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寻找细微的差别。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

(1)A.“西方将会重蹈希腊人的覆辙”错,依据“当东方人民像我们在16世纪那样,一旦抛弃了他们经院式的、论辩的方法,当他们一旦真正被实验精神所鼓舞的时候,谁知道他们能为我们做什么,谁又知道他们为反对我们而做什么呢?我们不要重蹈希腊人的覆辙……”,原文是说“不要重蹈希腊人的覆辙”。

C.“持这种态度的都不是科学家”错,依据“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态度的人,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可知。

D.强加因果。依据“无论如何,科学不应傲慢,不应气势汹汹,因为和其他人间事物一样,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可知。

故选:B。

(2)A.“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并不极端对立”错,依据“从实验科学的角度(特别是在其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可知。

B.“如果不能被根除,将会导致美国走向衰落甚至灭亡”错,无中生有,得不出这样的结论。

C.“祖冲之和阿基米德在数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完全相同”错,无中生有,得不出这样的结论。

故选:D。

(3)第⑦段的观点是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C项符合。

故选:C。

(4)①依据“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美国文明而骄傲,但是它的历史记载至今还是很短的,只有300年!和人类经验的整体相比何等渺小,简直就是一瞬间。它会持久吗?它将进步,将衰退,抑或灭亡?”,首先提出问题:美国文明历史尚短,未来难卜。②依据“我们的文明中有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果我们想在疾病蔓延起来以前根除它们,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揭露它们;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文明能为自己辩护,我们必须尽最大力量去净化它”,接着指出,要使美国文明延续发展必须根除其中的不健康的因素。③依据“实现这项任务的最好办法之一是发展不谋私利的科学;热爱真理一就像科学家那样热爱真理的全部,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有实际用途的和没有实际用途的:热爱真理而不是害怕真理;憎恨迷信,不管迷信的伪装是多么美丽”,然后说明净化美国文明的途径是发展科学、热爱真理。④依据“因此,我们必须谦虚。归根结底,文明是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这一点我们还没有经历过”,最后总结,强调要以谦虚的态度对待美国文明。

(5)①依据“从实验科学的角度(特别是在其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然而,我们必须记住两件事”,以驳论开篇,论证中贯穿对错误观点的辩驳,说服力强。②依据“第一件事是有关科学的种子,包括实验科学和数学。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综合运用举例、对比、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③依据“当东方人民像我们在16世纪那样,一旦抛弃了他们经院式的、论辩的方法,当他们一旦真正被实验精神所鼓舞的时候,谁知道他们能为我们做什么,谁又知道他们为反对我们而做什么呢?我们不要重蹈希腊人的覆辙,他们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他们最后衰亡,一落千丈,就像他们的胜利顶峰曾高耸入云一样”,论证语言在严谨准确的基础上兼具生动形象、气势充沛等特点。

解析:

(1)B

(2)D

(3)C

(4)①首先提出问题:美国文明历史尚短,未来难卜。②接着指出,要使美国文明延续发展必须根除其中的不健康的因素。③然后说明净化美国文明的途径是发展科学、热爱真理。④最后总结,强调要以谦虚的态度对待美国文明。

(5)①以驳论开篇,论证中贯穿对错误观点的辩驳,说服力强。②综合运用举例、对比、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③论证语言在严谨准确的基础上兼具生动形象、气势充沛等特点。

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谈起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据说,南北朝时期的宗炳,壮年时多方游历,年纪大了便将生平所到之处画在墙壁上,期望达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效果。虽然人们常用宗炳的故事来解释卧游,但这个词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误解,认为卧游是年龄大了,玩儿不动了,躺在床上回味自己亲身游历过的风景,有种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的感觉。事实并非如此,卧游与真实的山水没有太大的关系,它有着更为超脱的精神追求,是一种澄怀观道的精神活动。我们可以通过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说法来体味这种精神活动。王羲之在与友人度过美好的一天之后,不由得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进而思考人生的真谛和解码人生的方式,认为人生在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一静一动,一个向内一个向外,虽然方式不同,但均能在“欣于所遇”之际达到“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审视王羲之所说的这两种方式,一个向内心去寻求,另一个则通过体察外在的世界去寻找。宗炳的“卧游”,有类于王羲之所谓的“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只是观赏者是通过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去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进而提高自身精神境界。

如何才能做到卧游呢?另外一些因素也不容忽视。鉴赏者首先要偷得浮生半日闲,让自己从外到内地安静下来。明代高廉《燕闲清赏笺》对“闲”做了这样的阐释:“心无驰猎之劳,身无牵臂之役,避俗逃名,顺时安处,世称曰闲。而闲者匪徒尸居肉食,无所事事之谓。俾闲而博弈樗蒲,又岂君子之所贵哉?孰知闲可以养性,可以悦心,可以怡生安寿,斯得其闲矣。”让自己从繁忙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安静下来,才能走进一幅山水画。

其次,书房要小,即所谓的“斗室”。如果你去过故宫博物院内乾隆皇帝著名的书房“三希堂”,就会对这种“斗室”有直观的感受。在偌大的紫禁城内,由养心殿西暖阁改造成的“三希堂”仅有八平方米大小。可以想象,乾隆从繁忙的政务中偷得半日的清闲,在这个小而雅致的房间中静坐榻上,展卷鉴赏书画。三希堂内,墙上悬挂的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仿佛是对卧游一词的注解。

再次,展卷也有讲究,中国山水画除了如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这样大幅的屏障外,宋元以前流传下来的画作,更多的是一卷卷小而精致的长卷作品,更适合在斗室之内欣赏。鉴赏这样的长卷时,一边展开一边卷起,目之所及总是一段一尺左右长的画面,让人产生“移步换景”的观感,能细细品味每一棵树、每一块山石、每一处溪流。明代中晚期之后,大幅立轴的作品迅速增多,被用来悬挂在壁上。鉴赏这些作品,对作品悬挂的高度、观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都有要求。选择适宜的高度和距离,观者便能按照画家的设定走进其所营造的山水世界。

卧游,除了单独欣赏,也可以邀请一两位高人雅士同观。明代周荃写信邀请周亮工赴约赏画,他在信中写道:“室不甚幽,然不燥不湿,颇可坐卧。室中所悬画,虽太旧,然是李营丘手迹,董文敏三过而三跋之,颇为识者所赏。酒不甚清,然是三年宿酝,多饮颇不使唇裂。主人虽老,然不惫,颇能尽夜奉客欢。”如此邀约卧游,让人神往。

(摘编自刘亚刚《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

材料二:

“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南朝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里最早提出了“卧游”一词。“卧游”这一审美质量如何转化为绘画作品中的审美呈现?宗炳说“山水以形媚道”,“媚者”,悦也。审美观照的直接对象就是自然山水,而且可以通过图画就能神游山水之中,他又说“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弄操,欲令众山皆响’”。人们通过这种观照不仅可以得到审美的愉悦,还可以向宇宙本体实现对道的把握。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审美心胸,才能对自然山水和山水艺术进行审美观照,才能由观照进一步达到对宇宙本体“道”的深层把握。这也是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所提出的“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所谓澄怀即庄子所说的“心斋”“坐忘”,它要求人们排除一切功利欲望的计较和思考,从而使心灵处于一种虚静实明的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通过“卧游”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才能产生符合这一审美旨趣的绘画作品,才能通过对山水艺术进行审美品味和欣赏,获得身心的愉悦。

宗炳进一步阐述了人们在审美观照中要做到“凝气怡身”。所谓“凝气怡身”就是通过对自然山水和山水艺术的观照、品味和欣赏,使观照主体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从而提升到一个“神超理得”的艺术意境。在这种意境里,观照者的神思不仅要从自然山水和山水艺术的有限形态中超越出来,而且还要从自身的局限中突破出来,从而实现精神的无限自由。“澄怀观道”“凝气怡身”“神超理得”构成了三个相互映涵的美学关系,相互印证“卧游”在绘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卧游”也就成为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审美的质量。以“卧游”为审美指向的艺术作品就应运而生了。

(摘编自百度“文藏书画”《“卧游”这一文人意趣是如何转化到绘画中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考虑身体限制而不能畅游山水,宗炳有了“卧游”之论,后“卧游”发展为一种普遍的文人意趣。

B.从宗炳的画论看,古代文人游山玩水与观赏山水画,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即都有精神上的某种追求。

C.要进入“卧游”境界,有些特别的要求一定要做到,比如作品悬挂的高度及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D.“山水以形媚道”,指山水以其形态契合着自然之道;“澄怀观道”,指观赏者摒弃俗念才能悟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一些观点与“卧游”的本质相似,是南朝画家宗炳“卧游”的先声。

B.“卧游”与真实的山水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人们观赏真实的山水与山水画所得就有明显不同。

C.古代山水画,寄寓了画家精神上追求,观画者进入“卧游”境界才能领悟作画者的精神追求。

D.观画者即使足不出户,也可通过“卧游”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丰富和发展了山水画的创作。

3.结合材料判断,下列选项中所描述内容不能让人进入“卧游”境界的一项是()

A.茗碗香炉人静好。桐阴悄。闲窗摹出山樵稿。

B.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C.那用携筇著屐,空堂足写遐心。登临。近水与遥岑。

D.空山蕙帐眠清熟,一个渔舟堕枕边。却忆年时江上路,丹青浓淡是云烟。

4.“卧游”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活动?请根据材料作简要说明。

5.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秦观因精神苦闷卧床不起,友人高符仲携带王维的《辋川图》供他欣赏,告之“阅此可以疗疾”。请结合材料分析高符仲的这一举动的合理性。

1.C2.D3.B

4.卧游,是观赏者身居斗室,排除一切功利欲望的计较,去观赏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中国山水画),从而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进而提高自身境界的精神活动。

5.秦观卧床不起是因为精神苦闷,而非身体疾病,这当与他不能忘怀得失有关;辋川是王维的隐居之地,《辋川图》是他的山水画作品;观赏山水画以达成“卧游悟道”(让人内心安静,摒弃功利欲望,实现精神自由)是古代普遍的文人意趣;邀人赏画,相与“卧游”也是古代文人风尚,因此高符仲携画供秦观欣赏,希望秦观“阅此可以疗疾”。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有些特别的要求一定要做到,比如作品悬挂的高度及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错误,绝对化。原文是说“如何才能做到卧游呢?另外一些因素也不容忽视”“明代中晚期之后,大幅立轴的作品迅速增多,被用来悬挂在壁上。鉴赏这些作品,对作品悬挂的高度、观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都有要求”,可见并不是鉴赏所有的作品都有这样的要求。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一些观点……是南朝画家宗炳‘卧游’的先声”错误,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宗炳的‘卧游’,有类于王羲之所谓的‘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只是观赏者是通过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去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进而提高自身精神境界”,“先声”于文无据,选项表述曲解文意。

B.“因此人们观赏真实的山水与山水画所得就有明显不同”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说“卧游与真实的山水没有太大的关系,它有着更为超脱的精神追求,是一种澄怀观道的精神活动”。

C.“观画者进入‘卧游’境界才能领悟作画者的精神追求”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是说“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审美心胸,才能对自然山水和山水艺术进行审美观照……”,“审美心胸”并不等同于“进入‘卧游’境界”,选项强加逻辑关系。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由原文“谈起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可知,“卧游”是欣赏中国山水画常用的欣赏方式。

A.“摹出山樵稿”,可见是山水画,可以让人进入“卧游”境界;

B.由“孤标画本难”可知描写的是自然界梅花,意思是梅花美丽孤傲,即使要入画,都会担心难画得传神。不能让人进入“卧游”境界。

C.由“那用携筇著屐,空堂足写遐心”可知不用外出在安静的室内即可见到美丽的山水,可见写的是卧游所见画中美景。

D.由“丹青浓淡是云烟”可知所描述的内容属于“卧游”境界。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提取关键信息“宗炳的‘卧游’……是观赏者是通过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去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进而提高自身精神境界”“鉴赏者首先要偷得浮生半日闲,让自己从外到内地安静下来”“其次,书房要小”“再次,展卷也有讲究……”,再进行整合概括,先明确卧游是“提高自身精神境界”的精神活动,再明确“卧游”需要具备的条件和其本身的特征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题干“秦观因精神苦闷卧床不起”可知,秦观卧床不起是因为有心病,这当与他不能忘怀得失有关;

而从“通过‘卧游’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才能产生符合这一审美旨趣的绘画作品,才能通过对山水艺术进行审美品味和欣赏,获得身心的愉悦”“卧游,除了单独欣赏,也可以邀请一两位高人雅士同观”可知,而秦观的友人高符仲携带王维的《辋川图》供他欣赏,告之“阅此可以疗疾”,就是希望秦观借欣赏王维的山水画作品《辋川图》,以达成“卧游悟道”,排解苦闷的心情,让内心安宁,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

江苏省无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京报:这本书的书名叫《史记的读法》。(1)?

杨照:司马迁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他处在一个特别的时代,有着特别的人生经历,更重要的是,他有着特别复杂的心灵结构。在阅读《史记》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办法真切地认识到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我们就没有办法确切地了解《史记》。这是我多年探究《史记》所得到的结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用这种方式来阅读《史记》。这是一种特别有收获的读法。

我提倡读《史记》需要“历史式的读法”。我们要了解司马迁和他所处的时代,以及司马迁写《史记》的历史观。我们一般读《史记》基本上用的就是“文学式的读法”——我们喜欢读《史记》里精彩的故事,对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有所认同。不过,因为司马迁的意识太强大了,所以除了“历史式的读法”和“文学式的读法”之外,我们还要对司马迁的心灵和精神再多一点认知。

新京报:司马迁写《史记》基本以人物为中心。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写法对中国古代的历史书写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到现在,很多人对历史的理解还是以帝王将相为中心。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杨照:①这种现象是一种遗憾。这起源于大家对于司马迁的误会。纪传体是被纳入到中国正史的书写体例,而《史记》被放在正史第一的位置。这中间经历了很多波折。中国正史中的纪传体,其实和司马迁写的纪传体是不一样的。

②二十四史里面的大部分史书,一定有本纪和列传。可是,司马迁不是这样架构他的《史记》的。《史记》里有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构成了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意义上,司马迁之后的史家没真正把握司马迁写纪传体的精神,这是令人遗憾的。二十四史里许多正史里并没有志书。《汉书》还继承了志书。志书是脱离人物的制度史。《史记》之所以有志书这种体例,是因为司马迁太了解历史上有太多东西不能用人物来解释。在司马迁所记录的时代里,有着许多种计算时间的方式,所以这时我们需要“表”才能够厘清历史脉络。书和表在《史记》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

③此外,司马迁笔下的本纪,并不是有着帝王将相的史观。对司马迁来说,本纪只是《史记》的一部分。他把本纪放到《史记》的最前面,不是因为本纪最重要,而是为了方便。司马迁用本纪来进行断代,并展开该时代的主要政治事件。这并不是替帝王立传的写法。

④汉高祖的事迹被大量地记载在《高祖本纪》上。但是,如果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并理解刘邦,至少还要看《项羽本纪》。其实,刘邦的许多事迹写在了《留侯世家》《陈相国世家》和《淮阴侯列传》里。因此《高祖本纪》并不是刘邦的传记。这是个误会。

⑤之所以有人会认为,以人物、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史观是来自于司马迁,这是因为我们用了一种割裂的方式去读《史记》。一般来说,我们读《史记》只读几篇本纪和列传,这并没尊重司马迁创作时搭建的架构,也没有理解司马迁背后的野心。司马迁不是为了歌颂帝王将相,恰好相反,他抒发的是官吏的抗议。《史记》的构架和背后的史观、心灵和精神,在班固之后都没有被传承下来。这才是我今天试图去还原司马迁的本相和《史记》完整内容的原因。

新京报:(2)?

杨照:因为他的史学观念太过于超越了,超越了他的时代,超越我们一般的观念。司马迁的野心是要整理从他那个时代往前能够追索到的所有人类的经验。司马迁不只有这么庞大的野心,还有可执行的方法,并产生了相应的书写架构。古往今来,很少有这种野心的历史学家。在21世纪,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些类似的野心,比如《人类简史》。初看到《人类简史》时,我们会被吓一跳,怎么敢把完整的人类历史放进一本书里面呢?但司马迁早就这样做了。而且,《史记》比《人类简史》的表现方式更具吸引力。

(选自《新京报·专访杨照》)

材料二:

《史记》一书,是以纪传为本体,以八书为总论,以十表为附录之一部自成系统的历史著作。司马迁把过去零碎散乱的史料,分别归类于各人之纪传而演绎之;然后于八书中总其历史时代的背景而作归纳之叙述;最后,则于年表中,排比年代,以求从时间的关系上推求其彼此间之关联。故归纳、演绎、排比,实为纪传体历史方法构成的要素;而其表现的形式,则为纪、传与书、表。

同时,在纪传中,又以本纪为纲领,而以世家与列传演绎本纪的内容,使本纪、世家与列传,构成无形的连锁。然后再以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