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简答题1、简论梁三老汉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梁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是一位善良、勤劳、耿直而又自私、狭隘、守旧的小私有者的农民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谢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梁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的不满,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土地的获得,痛苦的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如他时刻关注互助组的命运,为进山割竹子的梁生宝担忧,几次偷看新法育秧,对梁大老汉和王瞎子退出互助组没有好感,等等,反映了梁三老汉一方面不满意梁生宝,一方面又希望梁生宝成功,内心深处充满矛盾,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就形象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典型性意义来说,在十七年小说中出现的旧式农民形象系列中,梁三老汉是最为出色的艺术典型。他深刻的揭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个历史真理,这是小说思想深度的一个重要标志。2、朱老忠形象分析朱老忠是一个跨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人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他从父辈那里继承豪爽正直、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传统的农民英雄的性格特点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他增长了斗争的才干,提高了革命的觉悟,最终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①不甘屈服的对抗意志和蔼用智谋的斗争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②朱老忠有一句口头禅“出水才见两腿泥〞其中除了蕴有韧性精神之外,还有一种必胜的信念。③小说在表现朱老忠韧性的同时,还表现了他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心肠:讲义气、重团结、救危扶困、舍己为人。为了支持好友严志和的儿子江涛去保定二师读书,他不惜卖掉自己家的一头耕牛;运涛参加革命后被捕入狱,严志和家遭到灾难,朱老忠挺身而出,带着江涛千里迢迢去济南探监。简论朱老忠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论·重点〕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他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第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对抗性。朱老忠生长在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地,少年时期亲睹了父辈与冯家的斗争,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使他直观地感受到沉痛的压抑,其父留下的“只要有口气,就要为我报仇!〞的遗言,滋生了他出于阶级本能的对抗性。这种对抗性贯串其一生,铸成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主导性格。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他对乡民穷人救危扶困,不惜用血汗钱给朱老明治眼病;卖掉心爱的牛犊资助江涛上学,以及替严家操办丧事,冒险探监等情节,都表现出朱老忠的粗暴豪爽、慷慨仗义。第三,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他经受了大贵被抓去当兵、运涛被捕、严家丧失“宝地〞等一系列打击而坚韧不拔;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他没有硬拼蛮干,而是一切从长计议,抱定“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讲究斗争策略,显得深谋远虑、沉着镇定。总之,朱老忠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他的身上既保存了旧时代豪侠的特征,又融入了新时代英雄的精神。他所走过的道路,既是旧时代农民自发对抗斗争的终结,又是新时代农民自觉革命的开始。自从找到共产党,参加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其对抗便增添了自觉性,并树立了革命理想。他的侠义性,从对少数穷人的患难救助,开展到谋求整个阶级的解放,心胸更为宽广。他的坚韧性,由仅仅依靠朱、严两家孤军奋斗,开展到盼望井冈山的烈火烧到冀中平原,从而最终成为一名农民革命斗争的英雄。其典型意义在于,朱老忠的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朱老忠的形象如果不用所谓“英雄〞来衡量,那么,他的慷慨、豪迈、讲义气、有远谋、急人所难等等农民好汉的脾气,通过点点滴滴的语言和细节还是表现得很鲜明的。《红旗谱》的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一〕《红旗谱》的主题农民问题是中国的革命的根本问题,不懂得中国的农民问题,就不懂得中国的革命。《红旗谱》从新的历史高度,深刻地概括了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小说以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的历史和冯兰池一家两代人的历史为主线,揭示出农民阶级同反动统治阶级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锋利对立,农民同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关系,再现了中国农民走向革命的历程。小说通过三代农民生活道路的深刻描绘,概括了中国农民的苦难史、斗争史、革命史,展现了大革命至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图景。〔二〕人物形象分析朱老忠是一个融合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农民英雄典型形象。朱老忠是《红旗谱》的主人公,他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他的一生横跨新旧两个时代。因此,在他的身上既有旧时代农民英雄的叛逆血液,又有新时代无产阶级的先进革命理论和和斗争精神。他是在革命的实践中逐渐成熟起来的农民英雄,具有新时代那么英雄的鲜明性格特征。首先,朱老忠具有强烈的阶级爱增情感和坚决的立场,具有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且他胆略过人。朱老忠不是蛮干冒失的农民英雄,他的性格粗中有细,刚柔并济,能屈能伸。小说通过他在保定车站与严志和邂逅相逢的场面,对他的性格进行了深入的描写。苦大仇深的家世,使他具有十分鲜明的爱增感情,他具有最坚决、最勇敢的斗争意志,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敌情的冷静判断。他从不急功近利、莽撞行事,而是深谋远虑、从长计议。脯红鸟事件、大贵被抓壮丁等事件,都集中表现出他处世果断成熟、有勇有谋的性格特点。“出水才看两腿泥〞这句自勉的话,最恰当地概括出了他韧性的斗争精神。这种远见卓识,既坚且忍的品格是就时代农民不可能具备的。其次,朱老忠还具有豪爽、讲义气的性格特征。这里既包含了对父辈性格的继承,同时也具有了新时代的内容。他的讲义气已不单纯是水浒式英雄的行侠仗义,而更是对阶级兄弟的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无私情怀。“为朋友两肋插刀〞,是他的人生信条,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他关心农民兄弟,当面临危急情况时,他总是走在最前面,将个人的困难和生死置之度外。最后,朱老忠的性格是在参加革命的过程中逐渐成长并成熟起来的。他的性格开展过程是:农民自身的局限也曾使他一度陷入困惑之中,在没有找到新的斗争和方向时,他也苦恼过,也曾感慨自身力量的薄弱;而在他接受党的领导后,他坚信革命真理,不保守自闭,积极勇敢地参加革命斗争。朱老忠的形象有力地概括了中国农民由自发对抗走向有组织斗争的历史过程,他是三十年代农民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三〕《红旗谱》的民族风格1.从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来看,《红旗谱》描写了——命斗争,他们的斗争道路、斗争方式,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主人公朱老忠的性格是于古代燕赵英雄的气质一脉相承的。所以,从朱老忠、严志和到运涛、江涛的身上,都可以看到民族传统的继承和新时代的影响。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小说民族风格的根本因素。2.小说的民族风格,还表现在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上。作者认为,“一本书深入地概括了一个地区的人民地区的人民生活,地方色彩就浓厚了,民族风格、民族气魄就容易形成。〞《红旗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风景画、风俗画。小说不仅自然景物具有冀中平原的特色,而且民间的风俗习惯更具有民族传统的特点。如过除夕、结婚场面、祭奠仪式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3.说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梁斌采用了一种“比西洋小说略粗一些,比〕中国古典小说要细一些的写法〞。〔1〕构布局上,小说采用了相对集中的短章节结构的手法,组织故事、安排人物,使全书的故事连贯,主干突出,层次清楚。小说以朱、严两家农民和一家地主的世代斗争为主线,围绕这条主线巧妙地穿插了许多条支线,如,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的民族矛盾,农民中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矛盾,青年男女争取爱情、婚姻自由与封建礼教的矛盾,等等。这样的结构布局,一方面比外国小说多线索交错开展的结构形式单纯,易为读者把握;另一方面,又比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单线结构形式丰富,生活画面显得更为广阔。〔2〕在表现手法上,作者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重于通过人物的行动描写人物性格的写法,也吸取了外国小说通过人物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长处。《红旗谱》在我国古典传统小说手法一脉相承的根底上,又有了创新。4.从语言上看,小说的语言朴实、通俗、生动、浑厚。作者写景叙事干净利落,十分口语化;刻画人物的语言简洁有力。富有个性化。试对两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红日》和《保卫延安》进行比拟论述。〔论·重点〕1〕战争叙事共同点:在规模、气魄上都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战争的伟力;取材于两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保卫延安》以陕北战场为背景,通过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的运动战以及沙家店歼灭战等不同类型的战斗,表现各种类型战争的特点,以一个连队的军事活动为主线,从其撤出延安到返回延安的半年的战斗生活,展示延安保卫战的历程。《红日》以山东战场为背景,以一个军的军事行动为主线,通过描写涟水战役受挫、莱芜战役大捷和孟良崮歼灭战的胜利,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革命战争中的重大战役。2〕战争叙事的差异《红日》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了中国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故事。三个大的战役、一个军的行动;叙事中心是以一支“常胜英雄军〞与一支王牌军之间的对立角逐展开大规模战役的描绘。《保卫延安》追求史诗、宏大图景,其主线是周大勇连队脱离大部队之后的孤军作战,出现诸多传奇情节〔沙漠迷路、打粮站等〕叙事的节奏上,《保卫延安》更强调“打〞,从一个战斗转向另一个战斗,显得极其剧烈,视野集中于战场。《红日》视野比拟开阔,战争叙事有张有弛,参军师团到连排班,参军队到地方,前方与前方,战场与医院,战争与和平、爱情,有较生动的结构安排。3〕塑造典型英雄人物《保卫延安》塑造了周大勇、王老虎等英雄形象——从惨烈的战争、残酷的环境和生死考验的战火中锻造出来的人物,表达了英雄主义的典型塑造原那么。《红日》中的英雄人物塑造同样表达了英雄主义的典型塑造原那么,根本特征、基调一致。但有更丰富的揭示——其一,参军一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的人物群像;其二,注意对人物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身份的揭示。刘胜团长对知识分子的偏见;石东根胜利后的醉酒纵马,带着农民出身的性格弱点。4〕反面人物的描写——《保》反面人物<敌对人物的形象>简单化,漫画化。《红》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漫画化手法。敌74师师长张灵甫具有国民党军第一主义“天之骄子〞的性格,刚愎自用、骄横狂妄,虽对孤军作战内心恐慌,危急中却又沉着干练。5〕揭示战争的决定因素,强化了当代文学的政治功能:①揭示毛泽东思想和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用描写战争普及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②歌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气概,“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在“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模式确立中,淡化消除了人物自我灵魂的搏斗过程。1.“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各说出两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ZYP5-6山药蛋派:20世纪50年代末山西太行山一带;人物: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名称由来:乡土音调,山西籍作家,以《火花》为基地,因此又叫山西派、火花派。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品社会成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艺术风格:以民间文艺形式和古典小说为养料,表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代表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马烽《饲养员大叔》。荷花淀派:50年代京、津、冀;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孙犁为典范,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情美。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代表作品:孙犁《荷花淀》、刘绍棠《青枝绿叶》。茶子花派: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湖南;周立波、周健明、韩少功、谢璞、孙健忠、古华、叶蔚林、彭见明等;名称由来:湖南籍作家为主及浓郁的湖南特色。创作特色:乡土化与诗意化结合,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情的表现。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代表作品:周立波《铁木前传》、古华《芙蓉镇》。2、孙犁和周立波都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充满深情厚意,但二人的表达方式又有很大的不同。以《铁木前传》和《山乡巨变》为例简要说明。(《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18)周立波与孙犁等其他农村题材小说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虽然他们都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充满深情厚意,但孙犁的爱像一盏聚光灯,主要集中在某一位年轻活泼的女孩子身上,奉献给读者的是一幅璀璨夺目的少女大特写;如孙犁小说以描绘白洋淀青年妇女的优美形象而著称,《铁木前传》以散文笔法来反映特定历史背景中的人情悲喜剧,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其中塑造的女性——小满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漂亮不安分的个人主义者,她身上虽然存在进步的因素,但在崇拜集体主义的当代主流文化中,是不可能成为作品主角的。而周立波的爱就像漫天的春雨,无声无息在洒向家乡的每位父老乡亲,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全家福合影。如《山乡巨变》的根本构思和人物关系,保持了与时代精神的一致性,包括了农村的阶级斗争,甚至还写到了党内右倾路线的错误,但作者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既没有渲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也没有拔高先进农民的形象和丑化落后农民的形象,而是以真切的感情去赞美农民身上的美好品质。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个个栩栩如生,鲜明生动,却又形态各异,既有先进的农村干部,如稳重亲切的乡长李月辉、大公无私的社长刘雨生,也有变化中的“中间人物〞或“落后人物〞,如充满喜剧色彩的“亭面糊〞、恋土守旧的陈先晋、坚持单干的“菊咬筋〞等,但是,作者对他们态度都是充满爱意,没有厚薄之分。3.《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也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为什么在当时仍然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批评?MNA.作品虽然也写到了农村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但“这个斗争,并不是摆开阵势两边旗鼓相当地打起仗来……〞,并不你死我活的,而作品最成功的局部,是新的时代环境中农民们的日常生活。B.作品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不是合作化的带头人王金生,而是热衷于个人致富的党员范登高,以及“糊涂涂〞、“常有理〞等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落后的富裕中农。在赵树理看来,所有的农民都是可以改变的。C.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三家巷》〔欧阳山〕的主题及人物形象分析。曾经是上海左联盟员,后来在延安参加过文艺整风的欧阳山,早在1942年就有意要创作一部“反映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的历史小说,初取名为《革命与反革命》,1957年正式动笔,改名为《一代风流》。1959年出版第一部《三家巷》,主要表现“一个叫周炳的打铁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半生经历〞。在50年代出版的现代历史题材创作中,这部作品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表现方法和风格情调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它以20年代的广州为背景,将个人的成长道路、家族的兴衰沉浮竿历史的风云变幻融为一体,通过与广州直接有关的省港大罢工〔包括这期间发生的“沙基惨案〞〕、国民革命军北伐和广州起义等重大事件,表现了20年代的工人运动从幼稚到成熟的开展过程,以及第一次国共两党从合作到分裂的全过程,描绘出中国革命初期既轰轰烈烈又错综复杂的时代画卷。《三家巷》的叙事是从《子夜》模式开展而来,书中每个人物都是某种阶级的典型。但是作家表现历史的独特的切入点和表现方法相当引人注目,他没有从正面去描写这一系列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特殊意义和鲜明特色的运动和斗争,而是通过人物的心理历程来反映革命运动,以展示社会生活风俗来表现时代政治风云,别出新裁地塑造了一个远离斗争漩涡、并不具备革命者成长要素的“典型环境〞--三家巷,作为当时广州社会甚至20年代中国社会的缩影。作家精心编织出一个以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和社会关系为主的人物关系网,通过周、陈、何三家以及他们的各种社会关系,表现革命运动对他们的影响以及他们对革命运动的态度,并通过革命运动的深化使各种阶级力量发生分化,虽然这部小说的根本构思仍然符合“阶级斗争〞的时代共名,但其间的多元复杂关系,尤其是对不同阶级出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多元复杂关系的描写,打破了一般现代历史小说把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简单化庸俗化的思维定式。在三家巷的三家人中,周家是世代打铁的手工业劳动者,陈家是由小商人开展起来的买办资本家,而何家那么是靠大荒年办赈济爆发的官僚地主,他们分别代表了广州这类大都市主要的社会阶层。但作家没有机械地用阶级观点来处理三户人家的关系,他从富有中国特色的家族-社会关系写起,放手建构作品主要人物之间的“五重亲〞关系:在表亲、姻亲的根底上,又增加了换贴兄弟、邻居、同学三重关系。第八章《盟誓》、第九章《换帖》写陈文雄等五个中学毕业生,满怀青春激情,在三家巷结盟宣誓,发誓要“永远互相提携,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洋溢着年轻人的单纯、自信、理想主义,写得非常感人,同时也通过他们个人的不同信仰之争,暗示了日后的分裂。这种关系写出了人的阶级性不是先验的,只有在社会实践中,特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环境才会逐渐显现出人的阶级本质。作家是经历过延安整风运动的,对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动摇与分化尤其注重,陈文雄与四个姐妹原来都是接受过“五四〞新文化熏陶的进步青年,他们主张自由恋爱,人人平等,同情社会主义,但在严峻的阶级斗争中却一个个暴露了软弱动摇的性格。应该指出作家这样的构思仍然表达了时代共名的影响,对知识分子的革命性,以及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向革命转化的可能性缺乏实事求是的理解与尊重。但作家毕竟细腻地描写了这一分化的过程,给读者提供了艺术想象的余地。周炳这位历史长卷中的主人公,在五六十年代文学人物长廊里是非常特殊的一个艺术形象,作家把他定性为:打铁出身的知识分子。打铁出身,不仅指他出身于世代打铁的家庭里,身上流着早期工人阶级的血液,而且他自己也打过铁,与一批城市手工业劳动者结成真诚的友谊,这就决定了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实践中将逐渐磨练成坚强战士的阶级根底。但同时他又是个知识分子,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但从小在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的哥哥姐姐的温柔保护下,几乎是本能地接受了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这也注定了他在参加严酷的阶级斗争过程中必将接受严峻、甚至痛苦的考验。作家既不把他当作英雄人物来塑造,也就没有一般作家难以甩掉的思想包袱,能够比拟放手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敢于直言不讳地暴露人物的憨直、软弱、幼稚、温情等性格弱点和不切实际、富于梦想等性格弱点,使人物形象始终具有着独特的个性和鲜活的特征。作家笔下的周炳,是一个“长得很俊的傻孩子〞,这又俊又傻的特点,构成了一个“现代的贾宝玉〞式的独特个性的周炳。他既对革命胜利充满浪漫主义梦想,但又经受不了革命失败的打击,虽然作家通过他一次次在实际的革命斗争中得到锻炼,写出了他的成长和转变,却没有急于完成这个转变过程。尤其是他在国民党“清党〞以后躲避乡下时一再写信给恋人陈文婷,以至暴露了地址,连累大哥周金被害。广州起义时,他已经成长为勇敢的起义战士,但其思想觉悟却仍然停留在“为区桃报仇〞的革命狂热性的水平上,这表达了人物性格开展的复杂性,同时,也符合多卷本长篇小说的创作需要。与周炳性格构成直接有关的是两个女性:区桃和陈文婷。在作品众多的女性形象中,作家对区桃的用心最深,对陈文婷的着墨最多。在区桃身上,寄托着作家对中国女性的审美理想,既美仑美奂、多才多艺,又性格温柔、纯洁善良,既甘于贫寒,又勇于革命。作家用心良苦地塑造出这样一个精致的南国美女,希望通过她香消玉殒的悲剧,来激发周炳的斗志。只是作者在这里用心太深,反倒暴露出过于明显的人工痕迹。但小说的前半部通过周炳与区桃的相恋过程里,写孩子们在七月七乞巧、除夕卖懒、人日选故后、学校演剧等等一系列的南国民俗,成为小说最迷人的篇章。作家对陈文婷的描写那么放松得多,她的幼稚、热情和任性,她的“娇〞、“骄〞二气,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作品中写得最成功的女性形象。而在处理周炳与陈文婷这两个人物的的关系时,作者仿佛受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与冬尼娅的故事的影响,较多地强调了阶级的分化逻辑,使陈文婷的性格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展开,这是很可惜的。但就第一部而言,由于作家对陈文婷性格中的轻狂一面有较好的铺垫,因此她的颓废和转变还是根本令人信服的。陆文夫小说的主题特点陆文夫小说的创作特色首先在于针砭时弊的准确与深刻。他善于从历史的变迁角度考察生活,小中见大,反映出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思想意蕴。其次,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幽默感,防文夫戏称为“糖醋现实主义〞。他善于从普通人带喜剧色彩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深层的悲剧因素,轻松中见锋芒,笑声中有反省,显示出一种机智幽默的风格。显然,他吸收了苏州评弹的幽默风格与语言艺术。苏州评弹艺术讲究“理、味、越、细、技〞,运用轻松幽默幽默的生活化语言表达故事,十分细腻传神。这对于陆文夫80年代的小说创作产生影响,细腻的心理描写与机智幽默的表达艺术获得奇妙的结合。再次,陆文夫的小说中有看深厚的文化地域特色。他不仅警力于苏州的地方风物的描摹,更关注这一地域居民的情感态度与生存境况。他的小说创作,准确传达了变化中的苏州的文化情境,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小说。《小巷深处》〔陆文夫〕的艺术特色原载于1956年《萌芽》杂志,发表后引起了文坛的轰动。《小巷深处》-人物描写《小巷深处》小说创作于新中国成立不久。那时候大多数作家主要致力于描绘战争年代的斗争生活和英雄人物,或者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但初登文坛的陆文夫却有自己审视生活的独特眼光。《小巷深处》描绘了徐文霞这种惨遭旧社会蹂躏过而现在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的精神生活,因此强烈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轰动了文坛。小说的成功首先在于它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展示了主人公心灵世界的美,这可以称作“人性美〞。徐文霞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曾经有过屈辱的、不光荣的过去。但她对人、对生活充满爱心,向往纯真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因为过去的耻辱,她不敢接受青年们的爱情,在与张俊相爱之后,又从心底感到愧疚。这害怕和愧疚实质上是从反面证明了她的善良与纯洁。她迫求美好、纯洁的事物,因此不愿让自己的耻辱去玷污别人。张俊也是一位纯洁、善良的青年。在得知自己热恋着的姑娘曾经做过妓女之后,他虽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犹豫和深刻的痛苦,但最终还是勇敢地去敲徐文霞的门。他失去了占有爱人贞操的权力,但他以得到爱人纯洁善良的心为自豪。他是以一个世俗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勇敢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因此具有崇高、悲壮的美。在展示主人公心灵美的时候,小说采用了比照的手法,主要是与那个贪婪、无耻、外貌和心灵一样丑陋的朱国魂的比照。对主人公心灵美的展示一方面使作品具有了评价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意义,因为徐文霞做人的权力和尊严以及纯洁的爱情都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给她的。同时,这种展示又超越了对一般社会生活的评价,而深入到探索人性与道德的层次中去。因为张俊心灵的冲突本质上是现代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冲突。作品因此具有了更丰富的思想蕴含和永久的生命力。小说的成功还在于对主人公心灵世界复杂性和痛苦的情感历程的生动展示。写徐文霞,着重写屈辱的过去在其心灵上留下的严重创伤,这创伤具体表达为她爱情生活中的种种矛盾:既向往爱情又惧怕爱情,总想辞别过去而又走不出历史的阴影,热恋着张俊同时又对张俊怀有深深的负罪感,而对邪恶的朱国魂,既愤怒、又屈辱,又害怕。写张俊,既写他对徐文霞孩子一般真纯的爱,又写他在得知徐文霞做过妓女之后那种心理、感情上的种种矛盾和痛苦,以及矛盾、痛苦之后对世俗意识和传统观念的超越。对主人公内心世界复杂性和痛苦的情感历程的生动展示,一方面使人物血肉饱满,更富于立体感,同时也使读者在对他们痛苦和矛盾的体察中加深对作品主题的感受。此外,对环境富于诗意的描绘和机智、含蓄的表达方式也增强了这篇小说的魅力。小说开头先写秋夜里的苏州城:古老的城市安静地躺在大运河的怀抱里,像银色河床中的一条睡莲,昏暗的街灯中的白杨树,秋风中婆娑的树影,在描绘了这个大的背景之后,点出城东北角铺着石板的深深小巷里一个亮着灯光的窗口,以及桌前的姑娘。这种写法不仅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凄清优美的情调,而且有力地衬托出主人公徐文霞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小说最后写到张俊在心灵上战胜传统观念之后决心继续爱徐文霞,没有写二人相会的场面,而是写到张俊举起手来敲小巷深处徐文霞的门的时候便嘎然而止。这种结尾含蓄而又意蕴丰富,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与回味。刘心武小说《钟鼓楼》的结构特点。1984年,刘心武发表长篇小说《钟鼓楼》。这部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是刘心武80年代文学创作中的最高成就。作品在结构上颇具特色。全书以薛家的婚礼为主要线索,贯串起北京一座九户人家的四合院居民在12个小时内发生的故事。同时,作品还对许多人和事作了纵向历史回溯,从而构筑起一幅纵横交错的北京市民社会生活生态景观图。作品中表达的许多小故事,相互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但共同表达着这一景观特色,蕴涵看作者的历史文化思考。作品描述的老、中、青三代形象,更是北京市民的现代缩影,他们的生活和文化心态的歧异,折射着时代的开展,又镌刻着北京独特历史文化的深深印记。所以,它的结构艺术,不仅具有民俗画的作用,更表达出了作者强烈的现实和文化关注特征。独特的艺术结构和深沉的文化感与历史感,把人们带入到当代北京社会的普通居民中,领略到人物的生活、思想,体会到历史与文化的深邃奥秘,同时,还可借以欣赏北京意蕴独特的地域风情。对北京地方建筑的详尽描画,对市井生活风俗风情的丰富组合,以及地道的、生动活泼的人物语言,共同营造起作品浓郁的京味特色,显示出地域文化风情画价值。分析陈奂生形象及其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陈奂生的“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无忧无虑〞,“满意透了〞,他在“自由市场开发了〞的形势下,也有了空闲去上城卖油绳。小说在真实反映农民物质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极其敏锐地表现了他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之后精神面貌所发生的变化,提出了新时期农民应该有着怎样的精神生活、精神状态以至性格的重要问题:在生活改善之后,陈奂生的“精神面貌和去年大不相同了〞,他在精神生活方面出现了新的需求:“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鹏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但是,作为一个没有文化的底层农民,陈奂生自然不可能向往某种更加丰富和文明的精神生活,他只希望自己。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而其和县委书记的巧遇却给了他这一资本,因此后来,“陈奂生一直很神气,做起事来,要比以前有劲多了〞。在后来的几篇“陈奂生系列〞小说中,作家始终特笔墨集中于刻画人物的精神、性格。就作家对陈奂生这个形象的主体姿态来看,他显然是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来进行写作的。分析高晓声小说任务塑造的特色。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之初,高晓声的乡土题材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独树一帜。这些小说相当真实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深刻揭示了造成他们辛酸命运的政治、经济、历史及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等深层根源,形象地显示了极“左〞路线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同时,新时期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农民性格和心理方面的变化在其小说中也有着大量细致逼真的描绘。尤其深刻的是,高晓声通过李顺大、陈奂生、刘兴大(《水东流》)等一系列典型形象的塑造,深入探讨了“左〞倾错误和封建剩余得以蔓延的温床(即民族的“劣根性〞)。这样,他便继续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从鲁迅、赵树理而至高晓声,他们所塑造的农民形象,恰好构成了中国农民从民主革命到80年代的命运变迁和灵魂的演进史。这不仅是其现实主义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其小说在思想主题方面的深刻之处。高晓声的小说创作坚持了现实主义的美学原那么,以深刻的“探求者〞的眼光,塑造了一大批被称为“中国农民的灵魂〞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着中国农民善良、朴实、忠厚的传统美德,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传统所积淀下来的民族“劣根性〞。在李顺大(《李顺大造屋》)身上,我们可以发现柳青的《创业史》中粱三老汉一样的以“造屋〞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并且为其奋斗终身的辛酸与苦难,在某种意义上,《李顺大造屋》正是对于柳青《创业史》的重新改写。而其笔下的陈奂生形象,那么更有着鲜明生动的性格特点和深厚的历史内涵。陈奂生的形象最早出现于小说《“漏斗户〞主》之中,这里的陈奂生,是一个像李顺大一样以满足一家人的根本生存即吃饱肚子作为自己最高愿望的底层农民,而其勤勉一生,却仍然食不裹腹,只是在实行了新的经济政策之后,他才摆脱了几十年的穷困与饥饿。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在《陈奂生上城》中得到了只为集中的展示。分析蒋子龙改革小说的艺术特色。蒋子龙的工业改革题材小说,还关注改革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的针砭性。如中篇小说《开拓者》,就提出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干部制度的改革问题,德才兼备的车篷宽具有改革远见,对现实经济体制的缺陷有明确体察并提出改革设想,但结局却是以无奈退出政治舞台而告终。《拜年》也对现存干部体制的弊端有所揭示和抨击,从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对权力的追求与维护已经异化了不少领导干部的心灵。此外,《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也提出了干部体制改革的问题,《赤橙黄绿青蓝紫》那么关注工厂青年的思想和生活,展现当代青年工人的新的风貌和思想现状,要求社会予以理解和关心。蒋子龙的这些作品,说明蒋子龙对改革的思考具有相当的深度,也显示了他在强烈激情之下蕴含的内在理性。1984年前后,蒋子龙的创作有所变异和开展。在创作题材上,他将描画改革的笔触深入到乡村改革上来。《燕赵悲歌》就表现了改革大潮中的乡村新貌.并塑造了武耕新这个具有现代农民气质的当代农民企业家形象。《蛇神》更是脱离了改革小说的轨迹。作品塑造了“蛇神〞邵南孙这个人物形象。他有重情祟美的理想主义个性,亦有游迹于现实的人情练达,更有与白露婵的情缘、铁弓岭行医的传奇经历。“文革〞前,他以善良者多情者形象出现,“文革〞后,却表现出恶意报复与道德的沦丧。善与恶、美与丑的循环,交织在他的身上,使这一形象充满了悖反性,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工业改革题材小说中,1985年发表的《阴差阳错》和1986年发表的《收审记》也呈现了新的面貌。与蒋子龙以往改革小说的理想主义和着重描写改革先行者不同,这两部作品重点展示了改革中的困境,并借对这些困境造成原因的挖掘,对民族文化、民族社会心理等问题进行了深人思考。显然,这两部作品意味着蒋子龙的自我拓展,也使他的工业改革小说显得更加凝重,更富有真实性。从美学风格上来讲,蒋于龙所表达的主要是阳刚之美。他的艺术风格粗暴刚健,充满激情。在谋篇布局上,他善于高屋建瓴,俯览全局。使作品具有宏大气势和辽远视野;在表达方法上,他一般少作细描和心理活动刻画,而是营设波澜壮阔的剧烈矛盾冲突,将人物置身于旋涡中,着重从人物行为和语言上表现人物;在语言上.他崇尚气势的雄浑和雄辩力,与工厂生活语言也较为切近。这使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强烈的生活气息,但也存在着较为粗疏匆促的缺失,并且议论过多,人物类型化也是他许多作品的弊病。简述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蒋子龙工业改革题材小说最突出的特色是其强烈的时代意识和现实关注。蒋于龙对现实工业改革具有强烈的敏感性,能够深切把握到改革的意义及其对社会生产全方位的促动。他将工业改革置于当代中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客观宏大背景中予以考察,既凸现出他的现实忧患感和对现实改革的迫切渴盼,又展示出现实社会开展的律动和人们生活文化变迁的纵深图画。深广的现实视野和对现实的热烈关切,使蒋子龙的创作充满理想和激情,表现出强烈的感染力。典型改革人物形象的着力塑造是蒋子龙工业改革小说第二个突出的特点。1979年蒋于龙发表《乔厂长上任记》,塑造出了乔光朴这个具有典型性的工业改革家形象。乔光朴是一个中年干部,他面对“文革〞所遗留下来的种种困难,迎难而上,主动请缨到某电机厂任厂长。他一上任,就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不挠的工作精神,他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改革措施,对阻挠势力进行了坚决有力的斗争,使工厂在短时期内改变了面貌,并充满了开展的生机。乔光朴在工作上敢于开拓,在生活与爱情上也表现出了相应的性格。在作品多角度的展示下,乔光朴的正直高尚、坚韧不拔的人格精神,果敢善断、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和杰出的企业管理才能等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其光荣照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个形象是新时期工业改革题材中较早出现的改革者形象,因其人格魅力而博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当代工业改革家的代名词,也成为后来同类形象的难以超越的一个模式。汪曾祺的小说有何突出的艺术特色汪曾祺的小说同时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他认为“散文诗和小说的分界处只有一道篱笆,并无墙壁(阿左林和废名的某些小说实际上是散文诗)。我一直以为短篇小说应该有一点散文诗的成分。〞他的小说读起来平和淡泊,但细细地咀嚼却意味无穷,寓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的表达之中,寓真善美于平庸琐碎的事件描写之中,化神奇为平淡。他的小说里每一个人物描写都可以看作是一首诗,散发出迷人的诗情画意。他的小说处处均似闲笔,实那么处处精心设计。他在“酿造‘情调’,雅化人物。让人物带上自己的文化心理从而显出丰美的气氛气上却显得谨严而功力厚重〞。与好的散文一样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个活脱脱的人物形象来,然其人物又有诗的神韵——潜藏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对立的底蕴。如《八千岁》中,作者随心所欲地描写离题甚远的贩马人“宋侉子〞、旗人娼妓虞小兰、土匪军官“八舅太爷〞,真是扑朔迷离,峰回路转,最后才写到“八千岁〞,然而这些人物并不仅仅是展示他们与“八千岁〞故事的因果链条关系,而是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中寻觅一种健康人性的诗意美的境界。不仅仅如此,他小说中的语言和气氛都充满着富有画意的描绘,都造成了一种诗的韵味。它们与人物的诗意相契合,为形成整个小说的总体诗境作了恰到好处的渲染和铺陈。试析谌容小说《人到中年》主人公陆文婷的形象及其意义。“文革〞结束后,中国的一个普通社会问题就是中年问题,谌容在作品中较早地反映了这个问题,对文学创作的主题进行了开拓。这部小说的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陆文婷和“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这两个艺术形象。陆文婷只是一个普通的住院大夫,在二十多年的工作中她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到了病人身上,为此她甚至顾不上自己为人妻、为人母的职责和自己的身体,最后累倒在手术台旁。陆文婷是一个毫无怨言地把自己奉献给社会主义事业的典型形象。小说中作者对秦波的刻画,着墨不多却很传神,勾勒出这个人物的灵魂。这个人物满口革命词句,却是满脑子特权思想。这个人物是作者的独创,“马列主义老太太〞成了社会上一局部到处打官腔、拉关系、走后门、破坏社会风气的高干夫人的代名词。谌容是一位有首沉重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也是当代作家中以创作题材取胜的作家之一。《人到中年》发表以后,她继续聚焦社会现实问题,揭露锋利的社会矛盾。70年代末、80年代初,刚经“文革〞洗劫的中国大地还残留着“左〞倾的余毒,对“左〞的清算是各行各业卸除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快速开展的首要条件。中篇小说《真真假假》、《太子村的秘密》都涉及这方面的现实问题。《真真假假》写某外国文学教研室为批评许明辉一篇文章召开了三次学习会,小说铺写了会议的全过程,主要突出了知识界对“左〞倾思想干扰文学批评的焦虑;《太子村的秘密》虽然写的是农村基层干部李万举如何在政治动乱中既“紧跟〞了形势又开展了生产的秘密,但从李万举机智地以各种方法来对付“左〞的那一套荒唐做法的过程中,也揭示出了“左〞倾工作作风对开展生产的阻碍作用。马原小说叙事特色。马原先锋小说的重要特点首先在于他在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并以此来撤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使得小说呈现出既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在《虚构》、《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和《叠纸鹤的三种方法》之中,“马原〞都成为了马原的表达对象。“马原在此不仅担负着第一叙事人的角色与职能,而且成了旁观者〞。在《涂满乖僻图案的墙壁》、《战争故事》和《西海的无帆船》等小说中,“马原〞甚至还被其所虚构的小说人物返身表达,这样,似乎连“马原〞也成了一个被虚构出来的形象。其次,马原所表达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的片断,这些片断只是靠了马原的表达“强制性〞地拼合在一个小说之中。《叠纸鹤的三种方法》由表达者的表达〔马原的自我表达以及关于新建和罗浩的表达〕和表达中的包述人〔小桑格和刘雨〕的表达〔一桩刑事案件和一个收养群狗的老太大的故事〕拼合而成,而小说中的众多的故事其实毫无关联,它们的难一联系便是通过马原的手笔强行扭合在一起。另外,《旧死》拼合了海云和曲晨的故事,《游神》拼合了契米、神秘的印度莎拉以及围绕着所谓的乾隆六十一年古钱币及其铸币钢模的故事。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的:“马原的不少小说经常把几个可以完全独立的故事排列在一起,在排列中再交叉。各个故事有可能是残缺的,也可能是完整的,但他们的排列——有序或无序,如果读者想从中寻找惯常观念的联系机制,怕百分之九十的人要失望,剩下的百分之十的人完全可能作出十种不同的解答〞。再次,由于马原将小说的表达过程与表达方法视为其创作的最高目的,他的故事因此也丧失了传统小说故事所具备的意义,他更关心他的故事形式.更关心他如何处理这个故事,而不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得到故事以外的某种抽象观念。在马原的先锋小说中,表达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马原笔下的生生死死、是是非非,甚至是西藏这样一片蕴含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神秘土地均未获得某种“意义〞。3、论述《茶馆》的艺术成就:〔重点〕1、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给人以希望,立足今天,回忆过去。2、塑造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虽然人物众多,但是个性鲜明,这不能不说是人物塑造上的一个巨大成功。在人物肖像塑造上,老舍擅长白描,他的白描总是漫画式的,参加喜剧的因子,于嬉笑怒骂的气氛中凸现人物身上的“可爱或可憎之点〞。《茶馆》中的七十多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都是三言两语勾勒出来的。最典型的莫过于马五爷的形象。老舍只用了三句台词,就真切地描绘出其霸道、虚伪、狂傲的洋奴性格。当二德子在他面前撒野时,他说了句:“二德子,你威风啊!〞先摆出自己的威严;接着又说:“有什么事不能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又显示了一次威风。二德子赔了不是,常四爷要他给评理,他不屑一顾:“我还有事,再见!〞显示出极度的傲慢。马五爷的洋奴形象,便在这三笔两笔之中立于纸上了。3、语言朴实凝练,具有浓郁的北京口味。〔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2〕语言的幽默风格。老舍谈《茶馆》时说,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他把对黑暗社会的挖苦、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当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实际上却激起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然而表现出的那么是人民对动乱时局的不满。又如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挖苦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这种寓庄于谐的语言更能给读者以回味的思考。〔3〕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这个特点在课文中表现得很明显。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老舍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其语言风格的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洁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那么发笑,继那么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融会多种体裁语言,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创造地摹仿欧化语法及句式,描写简捷洗练,学习和研究这些风格,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4、批判挖苦与赞美同情相结合。4、简要说明《茶馆》新颖而独特的戏剧结构。(《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50)《茶馆》巧妙地采用了“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其特点在于:〔1〕不以故事情节为结构线索,而以人物活动为结构要素,主要人物从中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次要人物两代相承;每个角色自说其事,在时代大背景下事事相连、龙套闲人根据剧情需要来去自由。〔2〕“人像展览式〞戏剧结构的好处是主次清楚,线索清晰,拓宽了所表现的生活范围,便于在纷纭变换的时代大背景下凸现出鲜明的人物个性和他们的性格命运,成功地表现了重大主题。为什么说《车站》在艺术的探索方面比《绝对信号》走得更远?局部提示:借鉴贝克特《等待戈多》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又立足于外乡日常生活经验之上;打破舞台与生活的界限,调动起观众的生活经验、思考和感受来参与演出,与角色一起创造出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世界,从而揭示生活内在的矛盾性、复杂性以及荒唐感;第一次实验了多声部的戏剧语言表达方法。5、朦胧诗的审美特征。〔重点〕A.诗人抒情主体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B.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C.显示诗歌“向内转〞的重大变化,抒情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内心感受和体验。D.运用象征的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现实生活的模式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使诗中的一系列形象获得多种解释的可能性。以舒婷的诗歌为例谈谈朦胧诗的审美特征:〔论·重点〕①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②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③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等,是其典型特征。简述朦胧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煽动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钥匙的丧失来象征理想的失落(《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炼在大雁塔自我历史中观照人民的命运(《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垒进“纪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难(《纪念碑》)。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情形、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标准的反叛和变革,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7、闻捷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重点〕1、诗歌在构思上较新颖。2、作者善于深入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充分地表现青年人感情的波动,折射出时代风俗的巨大历史变迁。3、闻捷诗歌语言富有民族韵味的音乐美,情感基调高昂欢快,有浓重的牧歌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4、闻捷的爱情诗不单纯描写爱情,而是将爱情与表现新的生活内容、传达新的时代气息、高扬新的思想情操联系在一起。8、简析《双桅船》的主题意蕴。〔重点〕诗歌把双桅船作为抒情的主体,借双桅船之口,描述了船与岸之间不断相聚又不断别离的特殊关系,歌颂了虽非朝夕相处,却依然心心相印的纯真的爱情。同时,也由船与岸的特殊关系出发推而广之,概括了世间许多事物中都存在的这种永远也无法改变的相互依存的天然联系。“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恰是对这种联系的高度概括。舒婷诗歌的主要内容与艺术特色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了舒婷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她最早发表于《诗刊》1979年4月号的《致橡树》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注目与认同,不仅仅在于宜示了一种爱情观念:“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更为重要的是借此表达了一种对人格独立与尊严的肯定:“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以“木棉〞和“橡树〞作为象征,表达了一个更广泛更深刻的主题。正如她自己所说:“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与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在《神女峰》一诗中,诗人面对超越时空距离的妇女命运化身,以自己的心灵复活了千百年来那痛苦美面的梦,激荡起对人的独立价值被漠视的锋利不满,发出了充满悲剧性的对人性复苏的深情呼喊:“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舒婷诗歌以“自我〞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抒情形象。地早期诗中的抒情形象明显地带有个人与时代双重复合的情绪特征。沉迷与苏醒、痛苦与欢欣、浪漫与感伤、勇敢与坚决,凝结为“自我〞的情感冲突与对立;“从岩至岩/多么寂寞我的影;/从黄昏到夜阑/多么骄傲我的心〞(《致大海》);“要有坚实的肩膀,/能靠上疲倦的头,/需要有一双手,/来支持沉重的时刻〞;“道路已经选择,/没有蔷薇花,/并不曾懊悔过〞。但是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又使得诗人把个人的悲喜追求与对现实的感知结合起来,在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开展中不断寻求和确定自我的位置和价值。在其后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会唱歌的鸢尾花》中,其抒情形象既是“迷惘的我〞,又是“深思的我〞和“沸腾的我〞,是一个超越了诗人“自我〞的具有普通概括意义的一代人形象。10、简析舒婷诗歌的主要特征。〔重点〕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了舒婷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1〕不注重对客体的描摹,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2〕意象丰富,意境深远,诗情与哲理结合。、3〕有独特的忧伤感、痛苦感,以及对祖国、人民炽热深厚的爱。结合具体作品,试述顾城诗歌的主要特点。顾城的诗歌善于敏感地把握细小的感觉,从个人感触中表达对于生命的体验,比方《远与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诗人对于“远〞、“近〞的感受实际上是对生命存在的评价、对人的评价,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猜疑和戒备。顾城的诗歌对历史的反思是深沉的,《永别了,墓地》抒写诗人站在一片红卫兵墓地上对历史进行的重新思考,没有高声控诉,却表达了一个同龄人对于生命和历史的态度。他的诗歌因此而充满历史、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他的反思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揭示,但是,他的寻觅显得更为执着。《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有这样的诗行:“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这种理想光芒或多或少地消解了他的诗歌可能会流露的苦闷、压抑之感,而他所寻找的往往是梦幻、童话般的纯美的生命境界,表达了独特的人文光荣,因而有人把他称为“童话诗人〞。顾城的诗歌注重意象营造。他采用的意象常常不是人们习以为常的那些意象,而是与他的生命感受相照应的新奇意象,能够表达新鲜的感受和体验。虽然顾城也反思时代历史,但他的时代意识并不十分强烈,他对大自然有着特别的偏爱,不少作品都表达了投入大自然的美妙感受。他尊重生命,尊重自我,所以他的诗歌意象多取自具有生命内蕴的自然物象,尤其是蓝色的、开阔的“海〞的意象,在他的诗歌中占有特殊的分量。顾城的诗歌想象独特,常常出人意料,在“无理〞的情感逻辑中表达出艺术上的妙处,比方:“把我的幻影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柳枝编成的船/还悬绕着夏蝉的长鸣/拉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生命梦想曲》),意象丰富而奇持,想象开阔,以生命为核心,建构了梦幻般的诗意境界。顾城的诗歌注重表达内在的生命感受,注重艺术上的创新,和其他一些出现于80年代的“朦胧诗〞诗人一样,放弃高吼和说教,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探索赋予了新诗以鲜活的艺术生命。1.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舒婷、顾城诗歌的风格特点,并比拟两人在内容选择和艺术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的异同。舒婷在诗歌里很少直抒胸臆,她常常用象征主义的感觉和暗示、意象的组合和跳跃来营造诗的艺术境界,这不仅使诗歌的意境得到了拓展,而且推动了诗歌语言的变化和开展。如《双桅船》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顾城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那么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一代人》一诗既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黑暗要扼杀一个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杀却没有到达它的目的反而创造了它的对立物;黑色的眼睛;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正是这坚毅的寻找,才使他们看到掩盖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本质。24.“归来诗人〞〔或称“复出诗人〞〕主要指哪些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呈现出哪些共同特点?“归来〞的诗人主要指由于政治等原因自50年代以来陆续离开诗坛,现在又重新回来的诗人,故又称“复出〞诗人。主要有三类:一是在1955年胡风案中受牵连的七月派诗人,如鲁藜等;二是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的诗人,如艾青等;三是在40年代后期与左翼诗歌保持距离的九叶派诗人,如辛笛等。创作特点:具有历史沧桑感的归来主题,带有自叙传性质;感伤情绪;艺术风格多样。1.郭小川诗歌的最大成就是什么?他对当代诗歌的主要奉献是什么?A.郭小川诗歌的最大成就是在艺术上博采众长,勇于创新。诗人曾尝试过民歌体、新格律体、自由体、半自由体、楼梯式等多种新诗体裁样式,努力从中吸取营养,进而加以创新。B.“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主要奉献。他既吸取楚辞、汉赋的某些特点,又融进民歌的优点,赋比兴相结合,创造了他所独有的相当格律化的诗体——“新辞赋体〞,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2.为什么可以说北岛的《答复》是他最优秀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A.诗人以惊世骇俗的警句,高度概括了那个特定时代被扭曲、颠倒和异化的本质特征:“卑劣是卑劣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B.面对暴力和是非颠倒的世界,诗人以悲愤冷峻的疑心和毫不妥协的决绝姿态,喊出了“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的呼声,慷慨陈情:“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这是觉醒者的宣言,叛逆者的抗争。C.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的诗人,北岛似乎不以“爱〞的深沉和剧烈为基调,而是以“恨〞为基调:憎恨、仇恨、痛恨那些蔑视人道、贱踏人性的暴行。《答复》以一种变态的刺激对变态的时代进行对抗,代表了北岛诗歌情绪的一个根本特征。26.北岛为什么会被诗意地比喻为“北方的孤岛〞?北岛的诗歌常常表现一个清醒的、孤独的觉醒者的自我描绘与内心表达,描绘孤独落寞形影相吊的情境,因此被诗意地比喻为“北方的孤岛〞。他的孤独感以一种整体情绪意识充满、浸透在诗里。如《和弦》、《界限》、《岛》等诗。27.如何理解海子诗中经常出现的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P84海子将自己童年与少年时代的乡村生活经验,凝结成一个个质朴、单纯的世界,对大自然怀有不可质疑的感恩之情。这些意象是他感恩之情的集结。如《麦地》、《答复》等。5、“崛起的一代〞主要指哪些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呈现出哪些共同特点?他们与“朦胧诗〞是什么关系?(《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72)“崛起的一代〞主要指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涌现的青年诗人,特别是以食指、北岛、舒婷、顾城为代表的在“文革〞中成长的具有反叛和变革意味的“朦胧诗人〞。另外,还包括一批在延续“十七年〞时期诗歌主流传统的同时又重新高扬五四启蒙精神的诗人,如雷抒雁、张学梦、叶延滨和杨牧等。他们的作品都存在共性,创作上即对图解政治概念的厌烦,敢于直面当代人复杂和丰富的思想情感。9、简析新生代诗人的创作特色。〔重点〕〔1〕反文化意识——韩东《有关大雁塔》;西川《体验》〔2〕高扬的生命意识——陆忆敏《可以死去就死去》;蓝色《圣诞节》〔3〕反崇高、反优美的美学原那么——尚仲敏《卡尔.马克思》;孟浪《反世界印象》;胡冬《女人》;王正云《北方》〔4〕以冷抒情、叙事性、反讽为特征的表达手段。——小君《日常生活》;于坚《作品第52号》;王小龙《外科病房》;李亚伟《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们》、《中文系》〔5〕口语化和对特殊语感的审美追求。——杨黎《看水去》;韩东《山民》1.什么叫“伤痕文学〞?什么叫“反思文学〞?什么叫“改革文学〞?各说出两位作家及作品。(《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151)“伤痕文学〞: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在文学界乃至全社会激起了强烈的反响。《班主任》与稍后发表的卢新华的小说《伤痕》、王亚平的小说《神圣的使命》等一批作品暴露了“文革〞在人们心中刻下的伤痕,史称“伤痕文学〞。“伤痕文学〞一扫此前文坛上粉饰现实的文风,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反思文学〞:以深入反思“文革〞以及历次政治运动悲剧为题材的作品。如鲁彦周的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短篇小说《李大造屋》、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等一这些作品显示了当代作家在深挖历次政治运动的政治、社会、文化、心理根源方面到达的思想与文学高度,具有深邃的历史感,史称“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描绘改革风云、塑造改革英雄、记录改革艰难的作品,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简要说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多重思想意义。A.在刻画林震的工作热情时,作家勾勒出三个各有特点的官僚主义者形象——专横跋扈的王清泉、回避矛盾、忙忙碌碌的韩常新和对工作缺乏热情的刘世吾,具有“政治小说〞〔“官场小说〞〕的意义。B.在官僚主义者的形象中,刘世吾的口头禅是“就那么回事〞,但他并没有彻底麻木,其意义已经超出了一般性的批判官僚主义,而具有了深邃的哲理意义。C.小说并没有止于欣赏林震的理想主义热情,而是通过林震的经历说明生活斗争比书本更复杂,具有“成长小说〞的意义。8、如何理解高加林的人生悲剧?〔论·重点〕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颇具新意和深度的人物形象,他那由社会和性格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命运际遇,折射了丰富斑驳的社会生活内容。借助这一人物形象,小说触及了城乡交叉地带的社会的、道德的、心理的各种矛盾,实现了作者“力求真实和本质地反映出作品所涉及的那局部生活内容〞的目的。高加林与传统道德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对爱情是相当严肃的,他对巧珍也有着真实的感情,但在变动着的现实中,在他对城乡生活的差异有了强烈的感受之后,他被实现个人愿望的可能而引起的骚动所折磨:一方面他留恋乡村的淳朴,更留恋与巧珍的感情,另一方面又厌倦农村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向往城市文明,希望能在那里实现自己新的更大的人生价值。对他来说,这一开始就是一个甜蜜而痛苦的矛盾。由于偶然的时机,他的命运出现了转机,他对生活、对自己作了重新的估量。最后,他与刘巧珍的爱情终于被与黄亚萍的世俗爱情所替代。他与刘巧珍的分手标志着与土地和它象征着的传统乡村生活的决裂,他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终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一步合法却似乎不尽合理和合情,特别是它对巧珍所带来的伤害更令人遗憾,就是他自己也难免内疚和不安,他在心里谴责自己:“你是一个混蛋!你已经不要良心了,还想良心干什么?……〞自我谴责背后是一种痛苦搏斗后的自我肯定。最终他把来自内心的良心发现和来自外部的责难全部否认,“为了远大的前程,必须作出牺牲!有时对自己也要残酷一些。〞这里个人主义的排他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在这一两难选择中,人生的含义终于被他误解,社会变成了一座动物化的竞技场。但高加林的选择也有其合理因素,高加林的悲剧同样给读者这样的启示:倘假设古老而淳朴的乡村文化不能产生更高的物质和精神的要求,倘假设刘巧珍诚挚又深沉的爱情始终不能满足高加林个人愿望中的合理局部,那么,传统生活哲学如何说服他、束缚他呢?6、茹志鹃小说的艺术风格〔重点〕1〕选材特点:截取一片微澜,一朵浪花,加以精细挖掘和描绘,以小见大地反映时代风貌,是茹志鹃小说选材立意上的显著特点。2〕人物塑造上的特点:不展开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广度的描写,而往往从人物性格某一突出之点深入下去,作纵深的挖掘,展开细腻的心理刻画,揭示人物的心灵奥秘。3〕构思精巧。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提炼出一两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作媒介,展开对人物的心灵历程的描写。《百合花》的艺术特色:〔重点〕①讴歌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②善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这篇小说常为人称道的艺术特色。③女性视角的叙事特色1.先锋小说大致可以分为“文化寻根〞、“形式主义〞和“书写个体存在〞三种彼此有别又相互融合的创作类型,请简要说明每种类型的主要特点和作家作品〔各说出一二即可〕。A.“文化寻根〞层面上的先锋小说注入了意蕴丰厚的生命哲学等主题内涵。在他们笔下,诸如象征、隐喻和精神分析等现代派手法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韩少功的《爸爸爸》、《归去来》和莫言的《红高粱》等。B.“形式主义〞层面上的先锋小说那么在创作实践中真正实现了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转变,将“形式〞与“意义〞进行了较为成功地融合,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的开端。如马原的《拉萨河的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余华的《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格非的《褐色鸟群》,苏童的《罂粟之家》、《妻妾成群》,孙甘露的《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等。C.“书写个体存在〞为主旨的先锋小说更为关注人物的存在境遇与价值抉择问题。如史铁生的《命假设琴弦》、《原罪》、《宿命》,残雪的《山上的小屋》、《黄泥街》、《瓦缝上的雨滴》、《苍老的浮云》,余华的《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和《四月三日事件》等。2.新写实小说的根本风格是什么?它与传统现实主义有何区别?它的代表作家主要有哪些〔说出两位即可〕?A.新写实小说的根本风格是描写“原生态〞、“生活流〞、“零度情感〞,即冷静地“关注人的生命内部奥秘,关注人的生存本体意义〞。B.它以鲜明的“欲望叙事〞而不同于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以“原生态〞、“生活流〞的琐细笔触而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原那么,以“零度情感〞而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重情的叙事风格。C.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主要有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等。简述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他们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普通人物都可能经历或遭遇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2分〕新写实小说与以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新写实在叙事时多以非典型的、无必然联系的“生活流〞的写作方式为主,让人物、事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于是,在新写实小说中,既无骇人听闻的事件,也无大义凛然的英雄,更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通常是用人物的心理体验来推动情节的开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作家尽量将自己的倾向性和价值取向隐藏,力图防止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于是,新写实小说往往不存在一个贯穿于故事始终的中心情节,而多半是由一些散落的琐碎故事拼合而成的。〔5分〕
简述寻根小说的寻根指向和寻根意识。从寻根文学作品和理论中可以发现,文化寻根有两种指向:一是寻中国文化历史之源,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晋文化等;二是寻民族文化心理之源,如儒、释、道。〔3分〕而寻根意识大致包括三方面:一是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开掘其肯定性的文化价值〔如阿城的《棋王》〕;二是开掘当代社会心理中存在的传统文化积淀,批判其否认性的传统文化因素〔如韩少功的《爸爸爸》〕;三是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想象历史或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力的精神源泉如郑万隆的《老棒子酒馆》。〔4分〕
寻根小说的“根〞指什么,这类小说的特点有哪些?寻根文学的根一是指寻中国文化历史之源,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晋文化等;二是寻民族文化心理之源,如儒、释、道。〕主要作家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询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2.余华的小说创作大体经历了“暴力化叙事〞和“世俗化叙事〞两个时期。请简要说明各时期的主要特点和作品〔各说出一二即可〕。A.在“暴力化叙事〞时期,启蒙主义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创作主题,并主要表现为一种在暴力叙事下的历史批判。即,将历史拟人化,并对这一拟人化的历史施加暴力刑罚。主要作品有《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吼叫的中午》、《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死亡表达》、《古典爱情》、《鲜血梅花》等。B.在“世俗化叙事〞时期,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从历史批判逐渐转向苦难与命运表达,逐渐呈现出“乐生主义〞的色彩,在创作方法上也愈加趋向于现实主义。如《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3.王朔作品的群众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A、包含了通俗文学的诸多因素,知道什么样的作品可以成为商品。B、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呈现出自我重复和批量生产的痕迹。C、善于利用群众传媒,是创造热点和现象的高手。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1〕富于鲜明的社会政治反思意味。〔2〕不拘一格地追求“题材的多样性和手法的多样性。在各种试验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人物和故事为经,以心理描写〔包括接近‘意识流’但又与西方现代派的‘意识流’全然不同的写作〕为纬的作品。〞〔3〕充满了古典的“诗情词意〞。张贤亮反思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1〕张贤亮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哲理性。这首先突出地表现在人物形象地塑造上。此外,由于常常将哲理思辨灌注于自己的创作,张贤亮的许多小说都在严谨的现实主义画面上焕发出凝重沉实的理性主义色调。〔2〕其次,张贤亮小说具有浓郁的诗美,如沉郁劲健的“缺陷美〞;粗暴质朴的内在美;苍凉雄浑的风情美。市井风俗派小说
兴起原因、代表作、特点、意义和局限兴起原因:当代作家对外乡文化的亲近;
对政治意识形态的疏远,对创作个性的追寻;对既有的文学传统的延续。
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京味风俗小说——
邓友梅:《话说陶然亭》、《寻访画儿韩》、《那五》、《烟壶》等小说;
陈建功:《丹凤眼》、《找乐》、《辘轳把胡同九号》等谈天说地系列小说。
津味风俗小说——冯骥才:《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等怪事奇谈系列小说;
林希:《天津闲人》、《天津胖子》等小说。
苏州小巷风俗小说——
陆文夫:《美食家》、《小贩世家》等小巷文学系列小说;
范小青:《裤裆巷风流记》、《瑞云》等小说。特点
:
平民化的取向;
轻喜剧的风格;
小说语言的地域色彩;
注重故事性。
意义:突出了风俗文化这一文学维度;文学慢慢地回归传统;
增加了文学的知识性于趣味性。
局限
:无法超越民俗,不能深入地探索人性;
这些小说展示的是对人生的生存性关注而不是存在性关注。4.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五年综合发展规划(2020.9-2025.8)
- 菱形网格护坡施工方案
- 2024年渤海理工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医院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探讨培训讲学
- 二零二五年环保设施建设合同作废声明模板3篇
- 6年级英语上沪教版
- Module3Unit9DinnerisreadyPeriod1(课件)-沪教牛津版(深圳用)英语二年级上册
- (完整版)监控摄像头安装安全技术交底
- 东南大学-区域经济学课件(2013-9-21)
- 2025版4A级旅游景区门票销售合作协议3篇
- 2024-2025学年高考英语语法第一轮复习:定语从句(讲义)(原卷版+解析)
- DB35T 2082-2022 人民防空疏散基地建设基本要求
- 瑞士万通831KF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干货-库仑法
- 第14章第1节热机-课件(共21张课件)-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课件
- 四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 广东省广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四年级语文)人教版期末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23-燃气质量检测制度
- 《火灾调查 第2版》 课件全套 刘玲 第1-12章 绪论、询问 -火灾物证鉴定
- 借用他人名义买车协议完整版
- 校园超市经营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基于Web服务的办公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