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2082-2022 人民防空疏散基地建设基本要求_第1页
DB35T 2082-2022 人民防空疏散基地建设基本要求_第2页
DB35T 2082-2022 人民防空疏散基地建设基本要求_第3页
DB35T 2082-2022 人民防空疏散基地建设基本要求_第4页
DB35T 2082-2022 人民防空疏散基地建设基本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5.02035BasicrequirementsforcivilairdefenseevacuationbaseconstrucIDB35/T2082—2022前言 Ⅲ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基本规定 5选址要求 6功能分区与建设要求 7出入口与道路建设要求 8场地竖向设计要求 9平战结合建设要求 10标识标牌设置要求 附录A(资料性)人防疏散基地与人防疏散地域基本建设标准比较 23附录B(资料性)标识标牌 24参考文献 DB35/T2082—2022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福建省人防科学研究院提出。本文件由福建省人民防空办公室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省人民防空办公室、福建省人防科学研究院、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福建省标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洪、薛莉莉、张弢、刘元、王中兴、赵贵华、周勇、刘钊、伏海艳、林靖靖、卢俊、王彬彬、李海晏。DB35/T2082—2022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福建省人民防空条例》,落实福建省人民防空办公室关于城市人民防空疏散基地建设的战略部署,推动福建省人民防空疏散基地的规范化建设,本文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城市发展建设实际情况制定。人民防空疏散基地的建设需要与国土空间规划、人民防空方案要求相统一,纳入人民防空专项规划内容,并与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相协调。人民防空疏散基地的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重点建设、平战结合、平灾结合、绿色生态的原则,要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利用既有基础设施,实现资源整合,并充分发挥战备、社会、经济综合效益。人民防空疏散基地的建设要求统一规划,允许分期实施。1DB35/T2082—2022人民防空疏散基地建设基本要求本文件规定了人民防空疏散基地(以下简称“人防疏散基地”)的规划布局、选址要求、基本功能组成、规模指标、主要建设内容、主要设施配置及其设计与建设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扩)建的人防疏散基地的规划、设计与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5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352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763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974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CJJ3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JGJ64饮食建筑设计标准DBJ/T13-273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平时peacetime和平时期的简称。国家或地区既无战争又无明显战争威胁的时期。[来源:GB50038—2005,2.1]3.2战时wartime战争时期的简称。国家或地区自开始转入战争状态直至战争结束的时期。[来源:GB50038—2005,2.1]3.3临战时imminenceofwar临战时期的简称。国家或地区自明确进入战前准备状态直至战争开始之前的时期。[来源:GB50038—2005,2.1]2DB35/T2082—20223.4人口疏散populationevacuation战时依据敌空袭目标的规模和强度,组织城市人口远离危险区,避开空袭兵器的杀伤,保存有生力量和战争潜力的有效防护措施。由县以上人民政府统一组织,根据国家发布的命令实施。3.5早期疏散earlyevacuation战争即将爆发至国家宣布进入战争状态之前的时间内,按照城市人口疏散计划,组织城市居民向预定地域实施的疏散。3.6临战疏散pre-warfareevacuation国家宣布战争状态后至战争爆发的时间内,按照城市人口疏散计划,组织重要目标附近、易发生次生灾害目标附近和人口密集区的城市居民向预定近郊区或低危险区实施的疏散,早于紧急疏散。3.7紧急疏散emergencyevacuation空袭警报后,组织留城、留守人员就近就地,利用地形、地物或人防设施等实施的疏散与掩蔽。3.8人防疏散基地civilairdefenseevacuationbase设置在城市人口疏散的主要方向上,位于城市近郊或低危险区,战时作为城市人口疏散的指挥中心及部分临战疏散人口安置的场所。3.9人防疏散地域civilairdefenseevacuationzone设置在城市中心城区以外,位于城市远郊或行政管辖范围内的乡镇,战时作为城市早期及临战疏散人口安置的主要场所。注:人防疏散地域战时具备基本生活、医疗、教育和物资保障条件,安置3.10疏散指挥区evacuationcommandarea人防疏散基地内的核心区域,战时具有人口疏散指挥、物资筹运、内外通信联络、基地管理等职能的场所。3.11人员安置区personnelrelocationarea人防疏散基地内,战时保障疏散安置人员居住、生活的场所。3.12物资储备区provisionsstoragearea人防疏散基地内,战时储备疏散安置人口基本生活物资的场所。3.13医疗保障区medicalsecurityarea人防疏散基地内,战时对伤病员进行早期救治和开展卫生防疫的场所。3DB35/T2082—20223.14运输保障区transportationsupportarea人防疏散基地内,战时满足运输车辆临时或短期停放、修整的场所。3.15有效用地面积effectivelandarea人防疏散基地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可以有效使用的土地面积,为战时基本功能区有效用地面积之和。注:有效用地包含疏散基地内地面建筑与配套设施用地面积、出入口地等;不包含疏散基地内不便于使用的林地、水面、不利地形地貌等不适宜建设的土地面积,以及疏散基地出4基本规定4.1人防疏散基地是城市人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应根据城市人民防空方案和人民防空专项规划要求建设,宜合理利用人民防空设施、公共安全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等既有资源。4.2人防疏散基地是城市绿地建设及防灾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4.3人防疏散基地与人防疏散地域应统一规划,统筹协调选址与布局、规模与数量、建设标准与服务保障能力等。人防疏散基地与人防疏散地域的基本建设要求比较见附录A。4.4人防疏散基地的建设应坚持平战结合原则,充分考虑平时功能与战时功能相适应。平时应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功能定位与建设模式,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设施配置等应安全可靠、方便使用与维护管理,有利于保障战时功能,有利于快速实现平战功能转换。4.5人防疏散基地战时应具备疏散指挥、人员安置、物资储备、医疗保障和运输保障五项基本功能;平时应兼顾防灾避难、人防宣传培训、人防演练和技能训练等需求。4.6人防疏散基地可结合平原或条件适宜的山地建设,建设规模应与实际建设条件相适宜,按战时安置疏散人口的数量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类。平原地区用地规模宜符合表1的规定;山地地区用地规模宜按不低于平原地区用地规模的1.2倍取值,用地范围内的密林、溪流、河湖、深潭、沟壑等不适合人员使用、不适合开发建设的区域不计入总用地面积。4.7人防疏散基地的实际可安置疏散人口数量(以下简称“实际安置人数”)允许在表1安置疏散人口数量(以下简称“安置人数”)基础上有20%的增量。当安置人数介于某个区间时,可采用插入法计算对应的用地面积指标。表1人防疏散基地分类及规模指标≥20006000≥2450070000≥350001000004DB35/T2082—20225选址要求5.1人防疏散基地位于城市人口疏散的主要方向上,其选址应遵循交通便利、安全可靠、有利保障、有利生存、平战结合等原则,应根据城市规划布局、设防等级、人口规模、行政区划范围、自然地理条件等情况,合理控制人防疏散基地与城市中心城区的距离,宜在城镇开发边界内,与城郊绿地建设相结合。5.2人防疏散基地应具备一定的地幅和隐蔽条件,应选择水文、地质条件良好,有可靠水源、电源保障,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宜临近医院、卫生所的区域。5.3人防疏散基地的选址应避开危险源及次生灾害易发区,且应符合以下规定:a)避开敌重要空袭方向和军事设施、水厂、电厂等重要目标;b)避开地震断裂带,以及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险地段;c)避开水库或堰塞湖泄洪区、山洪威胁区、洪水期间的主流区、濒险水利设施下游地段;d)避开生产、储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和仓库、可燃材料堆场、加油(气)站等有爆炸危险源地段,并符合重大危险源安全防护距离要求;e)避开生产或大量使用有毒化学品的工业区,以及有害液体、重毒气体储罐等重污染源地段,且位于这些区域的上风向;f)避开高压线走廊、长输天然气管道、输油管道、高压电杆等的次生灾害影响范围;g)避开地面建(构)筑物倒塌影响范围。5.4人防疏散基地应具备至少与两条城市疏散干道相衔接的条件,两条城市疏散干道宜为不同方向。6功能分区与建设要求6.1一般规定6.1.1人防疏散基地应包含疏散指挥区、人员安置区、物资储备区、医疗保障区和运输保障区五个战时基本功能区。6.1.2战时基本功能区的布局宜符合以下规定:a)当位于平原地区时,各功能区相互毗邻、集中布置;当位于山地地区时,各功能区可结合地形分散布置,合理控制规模与间距;各功能区设人行与车行道路,并相互连通;b)疏散指挥区选择场地条件良好,水源、电源等基础设施较齐备的位置;c)人员安置区选择场地条件较好,靠近水源、电源的位置;d)物资储备区选择地势较高,干燥通风,靠近基地出入口,具备运输及装卸物资条件的位置;e)医疗保障区临近疏散指挥区和人员安置区设置;f)运输保障区选择靠近基地出入口,具备车辆通行、集中停放条件的位置。6.1.3人防疏散基地内的主体设施包含平时与战时的功能用房、室外场地等,其建设遵循平战结合、绿色环保、经济适用、安全可靠、景观协调等原则,并符合以下规定:a)地面建筑宜为低、多层建筑,宜采用装配式、绿色节能建筑类型;b)地面建筑的规划布局与设计应符合GB50016、GB50352和GB50011的相关要求;c)大、中型人防疏散基地宜结合地下室或利用地形高差修建人员与物资掩蔽场所、设备房间等;d)临时住宿用房、临时库房、临时医疗用房等平时应预留场地,临战时设置。5DB35/T2082—20226.1.4人防疏散基地内的基本保障设施包含通信设施、监控与广播设施、消防设施、水电保障设施、安全保障设施及无障碍设施等,其建设遵循整体统筹、平战结合、安全耐用、方便维护管理等原则,并应合理利用既有设施。6.1.5人防疏散基地内的应急保障设施包含应急设施与应急车辆,可临战时设置。6.2疏散指挥区6.2.1疏散指挥区宜采用低、多层建筑,应包括指挥用房、通信用房、保障用房、停车库或停车场、室外训练场。各功能用房和停车库宜集中布置在疏散指挥中心大楼,大、中型疏散基地宜结合地下室设置战时人员掩蔽工程;室外训练场应综合用地条件、合理布局。6.2.2指挥用房包括指挥室(具备视频会议功能)、指挥长休息室、各职能办公室和机要室;通信用房包括基本通信室、通信控制室、应急通信与通信值班室、监控与应急广播室;保障用房包括值班室、休息室、装备器材库、卫生间、盥洗间及固定电站、深井泵房、备用水库或水箱间等相关设备房间。各功能房间应合理分区、紧凑布局。6.2.3装备器材库大小根据平时与战时使用需求确定,宜布置在建筑首层;个人防护用具根据战时疏散指挥区工作人员的数量配置,宜设专用房间存放。6.2.4疏散指挥区以停放应急通信车和小型车为主,大型人防疏散基地宜配置应急电源车;平时有山林防火需求时,应配置消防车。大型人防疏散基地停车库宜按停放2辆轻型车、4辆小型车考虑;中型人防疏散基地停车库宜按停放1辆轻型车、2辆小型车考虑;小型人防疏散基地停车库宜按停放2辆小型车考虑。6.2.5当停车库建设数量不足或不适合建设时,可设停车场补充,停车场的车辆配置与用地面积指标参照停车库要求;当停车库满足配置要求时,也可根据使用需要灵活设置停车场,停车库与停车场的面积指标宜符合表2的规定,两者互为补充。6.2.6室外训练场应满足战时使用要求,场地平坦、方便人员集结,宜结合绿地设置。6.2.7疏散指挥区的工作人员数量及相关面积指标宜符合表2的规定。表2疏散指挥区的工作人员数量及相关面积指标≥60180≥18005000≥12002400≥20005300≥250055006.2.8当人防疏散基地的战时基本功能区分散布置时,远离疏散指挥区的其他功能区内宜配置使用面积不小于8㎡的通信值班室或配置1辆小型应急通信车停车位,其面积应计入所在功能区的面积指标中。6DB35/T2082—20226.2.9疏散指挥区的主要设施配置,宜符合表3的规定。表3疏散指挥区的主要设施配置●●●●●●◎◎○○——◎◎○◎◎○●●●●●●●●●●●●●◎○◎◎○○○—●●●●●●●●●●●●◎◎◎6.3人员安置区6.3.1人员安置区应包括固定住宿用房、临时住宿用房、食堂、保障用房和室外公共设施场地。6.3.2固定住宿用房应根据人防疏散基地平时使用要求和投资建设能力确定建设规模,可采用新建或租用等方式建设,宜按不低于安置人数的20%设置。临时住宿用房可采用临时板房、帐篷等,按扣除固定住宿用房安置人数后的实际安置人数设置。7DB35/T2082—20226.3.3临时住宿用房平时应预留场地,临战时搭建,应设防洪、防火、防雷电等保护措施,应远离大树和高压电杆等易受雷击的物体。平原地区宜集中布置,山地地区可结合地形分散布置。预留场地宜地面平坦,坡度不应大于0.2%;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时,宜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6.3.4固定住宿用房的建筑面积与临时用房的有效用地面积应根据平时使用需求、建设资金保障能力、后期维护费用等因素综合考虑,宜符合表4的规定。6.3.5食堂宜单独设置,规模应兼顾平时与战时需求,符合JGJ64相关设计指标要求。其中,就餐区面积宜按平时使用需求确定,饮食加工与食品库房区面积宜按战时实际安置人数的食品加工需求量考虑,建筑层数不宜超过两层。6.3.6保障用房包括消防水泵房、消防水库、配电间、值班室、淋浴间、公共卫生间、垃圾存放间。临战时可根据战时需求,配置应急储水箱或应急供水车、应急电源车、野战炊事车、移动淋浴车、移动厕所、垃圾清运车、消毒喷洒车等。6.3.7室外公共设施场地宜平整开敞,面积按实际安置人数每人0.4㎡~0.6㎡配置,并宜独立划分防火分隔区。战时可用于应急保障车辆停放,结合临时住宿用房设置公共服务点、物资分发点、医疗点、供水点、垃圾收集点和公共卫生间等;平时可供住宿人员活动或临时停车使用。6.3.8人员安置区应设置无障碍通道及设施。6.3.9人员安置区的规模指标,宜符合表4的规定。表4人员安置区规模指标≥4001200≥20006000≥460013800≥8002200≥400800≥1600048000≥580016800≥1880055700b总建筑面积为固定住宿用房、单独设置的食堂6.3.10人员安置区的主要设施配置,宜符合表5的规定。8DB35/T2082—2022表5人员安置区的主要设施配置●●●●●●●●●●●●●●●◎◎○●●●◎◎○○○—●●●●●●●●●●●●●●●●●●●●●6.3.11当临时住宿区采用帐篷搭建时,帐篷按12㎡的规格设置,每个帐篷可满足4~6人使用。每个帐篷组为一个防火分隔单元;每个帐篷组团按7个帐篷组配置,并设1处集中的室外公共设施场地,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帐篷单元按3个帐篷组团配置,3个帐篷组团的室外公共设施场地可分散设置,也可结合设置。帐篷住宿区的分级控制指标应符合表6的规定。9DB35/T2082—2022表6帐篷住宿区分级控制指标a帐篷组团、帐篷单元的有效用地面积为多个帐篷组、组间防火间6.3.12帐篷住宿区应划分防火分隔区,并符合以下规定:a)每个防火分隔区占地面积不宜大于600㎡,帐篷搭建长度不宜大于50m;b)防火分隔区内人行通道净宽度不应小于2m;c)防火分隔区内帐篷门与门的最小间距为2m,帐篷门与墙的最小间距为1.5m,帐篷墙与墙的最小间距为1m;d)防火分隔区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12m,帐篷与临时板房或其他地面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应小e)帐篷住宿区应配置室外消火栓;每个帐篷组内应至少配置2个灭火器设置点,每个灭火器设置点配置MF/ABC4型灭火器数量不应少于2具,最大保护距离20m;f)帐篷应选用阻燃型、环保材质。6.3.13当临时住宿区采用临时板房搭建时,临时板房不应超过二层,且总数不宜超过1000间。临时板房按24㎡的规格设置,每间面宽4m,山墙进深6m,可满足4~6人使用。每个板房组为一个防火分隔区;每个板房区按2个板房组配置,集中设1处400㎡~600㎡室外公共设施场地。临时板房住宿区分级控制指标应符合表7的规定。表7临时板房住宿区分级控制指标板房区的有效用地面积为板房组、组间防火间隔面积及室外公共DB35/T2082—20226.3.14临时板房的布局与防火要求主要包括:a)临时板房可单层或双层布置,以山墙拼接横向成行,若干行组成一个防火分隔区,单层每行最大拼接长度不应大于60m,双层每行最大拼接长度不应大于40m。防火分隔区内两行板房之间的行距及山墙之间的间距不宜小于3m,不设置房间门的墙面与相邻板房的行距不宜小于1m;b)板房住宿区每个防火分隔区的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500㎡,且板房数量不应大于100间。防火分隔区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5m,与帐篷防火分隔区的间距不应小于12m。当防火分隔区之间设车行道时,道路的净宽与净高均不应小于4m;c)人员安置区集中设置临时板房的总数接近1000间时,与其他住宿用房的间距不应小于30m;d)板房住宿区应配置室外消火栓;每10间临时板房应至少配置1个灭火器设置点,每个灭火器设置点配置MF/ABC1型灭火器数量不应少于3具,最大保护距离25m;e)板房应采用阻燃型、环保材料搭建。6.3.15人员安置区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符合以下规定:a)公共卫生间、医疗点、垃圾收集点与帐篷区应留有必要的卫生防护距离,并宜设置在下风向,宜用绿化带隔离;b)公共卫生间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m,每500人应设1处公共卫生间,并应考虑无障碍设施,实现粪便无害化处理。当采用移动厕所时,厕位数宜按每100人2个确定;当采用暗坑式水冲厕所或旱厕时,厕位数宜按每100人1个确定,女厕位数量宜为男厕位数量的1.5倍;c)医疗点、物资分发点及其他管理服务点的占地面积宜为36㎡;d)每个帐篷组团配置2处集中供水点,并设遮雨棚,宜按每100人至少1个水龙头设置;e)每个帐篷组应设垃圾分类收集桶,每个帐篷组团应设1处垃圾收集点,并配置可移动垃圾储运设施;f)临时住宿区宜结合室外公共设施场地设置面积不小于70㎡的公共活动场所。6.4物资储备区6.4.1物资储备区应包括固定库房、临时库房、室外货场、临时停车场及附属用房。物资应分类、分区存放。大型人防疏散基地的临时停车场面积宜按停放2辆轻型车、1辆中型车考虑;中型人防疏散基地停车场面积宜按停放1辆轻型车、1辆中型车考虑;小型人防疏散基地停车场面积宜按停放1辆中型车考虑。6.4.2固定库房与临时库房的建筑面积均宜按不小于每人0.17㎡确定,保障人数分别按实际安置人数的一半考虑;室外货场面积按固定库房与临时库房建筑面积之和的30%确定。6.4.3固定库房平时应建设到位;临时库房平时应预留场地,临战时可采用装配式棚架等快速搭建;室外货场平时应建设到位,用于物资临时堆放、装卸、晾晒、安全检查等,可与临时停车场结合设置;临时停车场主要考虑停放轻型车、中型车;附属用房包括值班室、办公室、卫生间等,卫生间厕位不应少于2个,宜为水冲厕所。6.4.4固定库房和临时库房宜为单层,室内净高应与货物堆放高度相匹配,室内外高差不应小于0.3m,并应有监控、防盗、防鼠、防火、防水、防潮、排水、通风除湿等措施。6.4.5战时物资主要包含食品物资、生活物资、设备工具等不同类型,药品可结合医疗保障用房储备。战时物资的储备量与保障人员数量、物资保障标准及保障时间等有关。平时库房的物资储备量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战时库房的物资储备量应按实际安置人数保障15d考虑。战时主要物资储备符合以下要求:a)主食储备量不低于每人每日0.4kg,饮用水储备量不低于每人每日1.5L;b)住宿帐篷(12㎡规格)按每4人1顶储备,医疗帐篷(36㎡规格)按每千人1顶储备;DB35/T2082—2022c)折叠床、棉被、毛巾被、急救包、日常生活用品等按单人储备。6.4.6物资储备区的建设规模宜符合表8的规定。表8物资储备区的建设规模≥200600≥200600≥120360≥200600≥100030006.4.7物资储备区的主要设施配置,宜符合表9的规定。表9物资储备区的主要设施配置●●●●●●●●●●●●●●●○○—●●●●●●●●●DB35/T2082—2022表9物资储备区的主要设施配置(续)●●●●●●●●●●●●6.4.8物资储备区的固定库房设计要求主要包括:a)库房的防火设计、消火栓、灭火器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配置、与周边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等应符合GB50016的要求;b)库房地面应高于室外地面,地坪荷载应满足货物堆放及装卸机械的运输和通行要求;c)当利用地下空间或自然岩洞等作为物资储备库时,应确保结构安全,并有通风除湿、防潮、防雨水倒灌及排水等措施。6.4.9物资储备区的临时库房设计要求主要包括:a)临时库房的搭建材料应采用阻燃型、环保材料,消火栓、灭火器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配置、与周边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等应符合GB50016的要求;b)临时库房的预留场地宜做地面硬化处理,满足货物堆放及装卸机械的运输和通行要求,应高出周边地面,并设有效防排水设施,物资宜采用底部架空的货架存放。6.5医疗保障区6.5.1医疗保障区应包括固定医疗用房、临时医疗用房与停车场。平时用于使用人员的门诊、急诊、送医、常规救治和卫生防疫等;战时用于安置人员的日常巡诊、伤病员的早期救治和卫生防疫等。6.5.2人防疏散基地的医疗用房主要由诊疗用房、医技用房、普通病房、办公用房、保障用房等组成。医疗用房的平时床位数根据基地规模配置,战时医疗帐篷的床位数按人防疏散基地实际安置人数的0.5%标准确定。战时普通病房采用36㎡医疗帐篷,每个帐篷设置4~6床;医疗方舱和传染病房方舱采用4m×6m规格。6.5.3战时供水点、移动厕所宜结合医疗帐篷和医疗方舱设置,供水点1~2处,供水龙头数量不宜小于医疗帐篷数量;移动厕所1~2处,每处不宜少于4个厕位,男女各一半;供水点和移动厕所的服务半径均不宜超过30m。6.5.4人防疏散基地医疗用房的设置要求符合表10规定。大型人防疏散基地宜配备远程医疗系统。大型人防疏散基地停车场用地面积宜按停放1辆中型车、2辆轻型车考虑;中型人防疏散基地停车场用地面积宜按停放1辆中型车、1辆轻型车考虑;小型人防疏散基地停车场用地面积宜按停放2辆轻型车考虑。DB35/T2082—2022表10医疗用房设置要求检查室、B超与心电图室、无6.5.5医疗保障区应合理分区,洁污分离,合理组织人员与车辆、医务人员与病人流线a)医疗用房应设置明显标识,人员出入口与通道应考虑无障碍设计;b)医疗废弃物清运口应单独设置,远离人员出入口,且不应与其他基本功能区的垃圾清运口合用;c)传染病房方舱应单独设置,采用消毒措施,与其他房间之间应有不小于20m隔离间距,并应采用绿化带分隔;d)医疗污水应配置消毒处理设施,经消毒处理后排放;e)医疗废弃物应单独收集、消毒处理后单独清运。6.5.6医疗方舱、医疗帐篷平时预留场地的地面宜平整开敞。6.5.7医疗保障区的规模宜符合表11的规定。表11医疗保障区规模≥150360≥5001200≥150360≥9002000总建筑面积为固定医疗用房建筑面积,不包含帐篷医院、方DB35/T2082—20226.5.8医疗保障区的主要设施配置,宜符合表12的规定。表12医疗保障区的主要设施配置●●●●●●●●●●●●●●●●●●◎◎○●●●●●●●●●●●●●●●●●●●●●注2:应急设施和应急车辆临战时配置;医用帐篷平时6.6运输保障区6.6.1运输保障区应包括停车场地、车辆检修与清洗场地、人员休息区及附属用房,用于安置人员的接送、应急物资运输等,不考虑车辆加油、加气或充电设施的配置。6.6.2停车场进出车道应分开设置,确保流线组织顺畅;检修、洗车宜室外独立设置;人员休息区宜按安置人数的5%、每人1.2㎡计算所需面积;人员休息区应设饮水设施,宜按每100人1个水龙头配置;附属用房包括管理室、调度室、广播室、公共卫生间等,公共卫生间宜按休息人数每100人2个厕位设计,男女均等。6.6.3运输保障区的主要道路及出入口宽度宜满足运输车辆双向通行要求;若条件受限、只能单向通行时,宜与环形消防车道结合设置,或考虑车辆回转空间。6.6.4大型人防疏散基地的运输保障区宜结合室外停车场地设置直升机起降坪,并应满足中型直升机的安全起降要求。6.6.5运输保障区的规模宜符合表13的规定。DB35/T2082—2022表13运输保障区规模≥820≥8002000≥120360≥100200≥100200≥120030006.6.6运输保障区的主要设施配置,宜符合表14的规定。表14运输保障区的主要设施配置●●●●●●●●●●●●◎——辆●●●●●●◎◎◎◎◎◎●●●●●●●●●●●●●●●DB35/T2082—20226.7基本保障设施建设要求6.7.1通信设施建设要求主要包括:a)人防疏散基地应具备两种及以上通信手段,实现基地内各功能区之间以及基地与外部各通信联络点之间的有线、无线通信联络。平时可利用固定电话、手机作为基本通信手段,战时配备无线电台、卫星电话等作为应急通信手段。大型人防疏散基地,有条件时可设置卫星通信地面站;b)人防疏散基地宜配置计算机局域网,进行基地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并应与互联网以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实行物理隔离;c)人防疏散基地应配备应急广播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d)大型人防疏散基地应在疏散指挥区配置人防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内外通信联络;宜建立人口疏散数据库及疏散体系管理平台,加强数字化建设;e)有线、无线通信设备可根据平时使用需要配置,临战时补充;有线通信线路及网络应敷设到各功能区并预留接口,便于今后的信息化建设;f)主要通信设施的配置应符合表15的规定。表15主要通信设施配置●●●●●●○○○○●●●●●●————●●●●●●●●●●◎ ○————◎————6.7.2消防设施建设要求主要包括:a)人防疏散基地内应设置消防车道,配备消防水源及消防设施。当基地周边或内部林木分布较多时,应设置防火隔离带等防火分隔措施;b)人防疏散基地内的建(构)筑物应依据GB50016的相关要求,合理设置消防设施;c)人防疏散基地内应设置消防水库和消防水泵房,宜设在人员安置区。人员安置区内的临时住宿区,应设消火栓、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具体应符合GB50140、GB50974的相关要求;电气线路仅允许敷设低功率照明线路;d)人防疏散基地内的车行道路组织应兼顾消防车通行要求,消防车道的坡度不宜大于8净宽和净高均不应小于4m;当为尽端式道路时,其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置不小于12m×DB35/T2082—202212m的回车场地;当为环形消防车道时,中心线间距不应大于160m;消防车应便于靠近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取水;消防车停留的场地坡度不宜大于3e)主要消防设施的配置应符合表16的规定。表16主要消防设施配置●●●●●●●●●● ● —●———●●●●●●○◎○ 6.7.3给水设施建设要求主要包括:a)人防疏散基地应有安全可靠、清洁卫生的水源保障,应与周边供水站建立联系。市政供水覆盖的区域,水源应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水源两种方式;市政供水未覆盖的区域,自备水源应不少于两处。自备水源宜优先采用深水井,并采取防护措施;可采用备用水库、储水池(箱)、应急供水车等储水;有条件时,也可利用溪水、泉水等自然水体,通过监测、净化措施达到使用标准;b)给水系统由取水设施、水监测与处理设施、配水管网、储水设备、末端净水设备等组成,应在基地内统一配置;c)战时储水量应按人防疏散基地实际安置人数不低于15d的战时最大用水量储备,同时考虑战时管线局部破坏、抢修造成的漏水损失;d)主要给水设施的配置应符合表17的规定。表17主要给水设施配置● ●●—●——●—●◎●●●●●●●●●●●●●●●DB35/T2082—2022表17主要给水设施配置(续)◎◎—●—6.7.4排水设施建设要求主要包括:a)人防疏散基地应采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统,应设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不应向外直接排放污水;利用场地坡度设明沟排水时,可不重复敷设雨水管网。b)医疗保障区的排水系统应单独设置,单独吸运,并做消毒处理;c)生活污水应排入化粪池,经处理后排入污水管网;化粪池的位置应远离水源地;设置移动厕所的区域应配备污水吸运设备或做无害化处理;d)主要排水设施的配置应符合表18的规定。表18主要排水设施配置●●◎●◎◎◎◎◎◎●●●●●—●—●—6.7.5供配电设施建设要求主要包括:a)人防疏散基地应同时满足平时和战时用电需求,应根据供电对象的保障要求设置供配电系统。平时宜根据场地实际情况,采用新能源供电与市政供电相结合的方式;b)大型人防疏散基地应引接两路独立电力系统电源,其中任一路电源总容量应同时满足平时和战时用电负荷需求;中、小型人防疏散基地宜引接两路独立电力系统电源,当条件受限仅能引接一路电力系统电源时,该路电源总容量应同时满足平时和战时用电负荷需求。供电电压宜采用10kV及以下;c)人防疏散基地应设置自备电源,并应与电力系统电源分列运行,宜采用柴油发电机组,可采用密封蓄电池组,不应采用汽油发电机组及非密封的蓄电池组。自备电源宜在基地内集中设置,自备电源的容量应满足其所辖范围内战时一级、二级电力负荷的要求,同时满足平时应急电源容量需求;d)人防疏散基地每个战时基本功能区均应引接电力系统电源和自备电源,并应设置进线总开关和电源转换开关;应保障基地的主要指挥通信用房、重点医疗用房、重要设备机房等实现不间断供电;e)人防疏散基地每个战时基本功能区应独立设置电源配电柜(箱);f)人防疏散基地宜采用放射式配电,低压配电级数不宜超过三级;不同等级的电力负荷应各有独立回路;动力、照明、通信、报警等应分别设置独立回路;DB35/T2082—2022g)人防疏散基地的电源电力负荷分级,平时应符合GB50052的要求;战时应符合表19的规定;h)主要供配电设施的配置应符合表20的规定。表19人防疏散基地战时常用电力设备负荷分级表20主要供配电设施配置●————○————●●●●●●●●●●●●●●●●●●●●○——○—DB35/T2082—20226.7.6安全保障设施建设要求主要包括:a)人防疏散基地内的场地、建(构)筑物和配套设施应满足抗震、防洪要求;临近山体时,应有防滑坡、防泥石流等措施。防洪不应低于城市防洪标准;b)人防疏散基地内的建(构)筑物的安全间距应避开建(构)筑物倒塌或破坏影响范围,同时应满足防火安全间距要求。当受条件限制时,应采取相应的防倒塌措施、防火隔断措施;c)人防疏散基地宜结合场地环境采用绿化、遮障、迷彩对防护目标实施简易伪装;出入口、进出基地的道路宜设置绿化设施。6.7.7人防疏散基地应考虑无障碍设计,其人员安置区、医疗保障区和运输保障区应设置无障碍设施。地面建筑的出入口、通道、公共卫生间及室外休息座椅等设施的无障碍设计应满足GB50763的要求。7出入口与道路建设要求7.1出入口7.1.1人防疏散基地的出入口应与基地的规模、功能布局相结合,应满足人员与物资安全输运、垃圾清运、消防救援等要求,应人车分流、洁污分离。7.1.2大型人防疏散基地的出入口数量不应少于3个,中、小型人防疏散基地的出入口数量不应少于2个。出入口宜设置在不同方向上,并满足车辆双向通行要求。7.1.3人防疏散基地出入口与战时基本功能区之间的位置关系宜符合以下规定:a)每个基本功能区均有便捷车行道路通至基地出入口,且不相互影响;b)物资储备区和运输保障区临近疏散基地出入口。7.2道路7.2.1人防疏散基地的出入口外部道路应与城市疏散干道相连接,且不少于2条迂回道路,并宜满足车辆双向通行要求。双向通行的道路净宽应不小于7m;单向通行的道路净宽应不小于5m。7.2.2人防疏散基地的内部道路,根据道路组织、通行条件及通行要求设置,可分为机动车道和慢行道。机动车道净宽宜为4m~7m,慢行道净宽宜为2m~3m。7.2.3人防疏散基地的内部道路、外部道路应沿路设置绿化、照明和交通指示牌等配套设施。8场地竖向设计要求8.1人防疏散基地的场地竖向设计应充分考虑选址区域的地形地貌、水文与地质条件、气候环境影响等因素,坚持安全、经济、实用原则。8.2人防疏散基地的场地竖向设计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应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的有利条件,尽可能减少土方工程量。山地和丘陵地区可利用山洞、地形高差等增加人员、物资和车辆的掩蔽空间。地面建筑宜设在缓坡位置,长边与等高线平行;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时,宜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8.3人防疏散基地内的场地与道路的坡度设计应符合GB50352、CJJ37的要求。8.4人防疏散基地内的地面排水,应根据地形特点设计,采用暗沟(管)或明沟排水,山地和丘陵地区应考虑排洪措施。DB35/T2082—20228.5人防疏散基地内的给水、雨水、污水、电力、通信等各类设备管线,应根据其不同特性、敷设要求综合统筹;宜采用地下敷设的方式,沿道路或平行主体建筑适当集中布置,尽量减少管线的拐弯及管线之间的交叉,并做好管线安全保护措施。9平战结合建设要求9.1人防疏散基地的战时功能与平时功能应结合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应兼顾平时使用、灾时应急避难、战时功能快速转换的要求。9.2人防疏散基地平时应建设到位的内容:a)固定建(构)筑物、停车场(库)、室外训练场地、室外公共设施场地、室外活动场地、室外货场、室外预留建设场地、大型人防疏散基地的直升机起降坪;b)出入口与内部、外部车行道路;c)深水井、深井泵房、备用水库或水箱间等战时水源设施,固定电站等战时电源设施;d)通信、监控、广播、供电、配电、供水、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e)消防、防洪、防震、防倒塌等安全保障设施;f)临战时需要补充的战时设备设施,平时应预埋管线、预留管线接口。9.3人防疏散基地允许临战时建设的内容:a)临时住宿用房、临时库房、医疗方舱、医疗帐篷等功能用房,临时用房之间的非车行道路;b)与临时用房配套的集中供水点、物资分发点、垃圾收集点、移动厕所等;c)临战时需要补充完善的通信设施、应急储水箱、供配电等基本保障设施;d)应急电源车、应急通信车、医疗救护车、应急供水车等仅战时使用的装备车辆;e)临战时需要补充的食品、药品、医疗物资、生活物资、日常工具等。9.4人防疏散基地的平时功能应与战时功能相适应,其平战结合宜符合以下规定:a)疏散指挥区的疏散指挥中心大楼、停车场(库)、室外训练场地等,平时用于办公、组织会议、人员培训、人防宣传教育、人防技能训练等;b)医疗保障区的医疗用房、医疗设备结合平时使用需求配置;c)人员安置区的固定住宿用房、食堂平时作为宿舍区、就餐区;食堂餐厅可作为战时食品库房的补充;d)物资储备区平时提供应急避难所需的物资储备量;e)运输保障区平时作为停车、室外活动场所。9.5人防疏散基地供水、供电设施的平战结合具体要求:a)战时供水宜利用场地内自然水源、水井及原有供水设施,供平时使用的生活水池(箱)、消防水池(箱)经消毒处理后,可兼作战时生活水池(箱);应急储水箱及增压设备临战时安装;应急供水车临战时配置;疏散指挥区的备用水库或水箱间平时应建设到位,临战时注水;b)战时人员供水标准不宜小于每人每日40L,仅市政供水时,按15d用水量储备;有水井等自备水源时,按7d用水量储备;DB35/T2082—202210标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