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_第1页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_第2页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_第3页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_第4页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文字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枫浦上"暗用《楚辞·招魂》中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暗含离别之意。

B.“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人的灵性,从游子的角度描绘了一幅迷离之景。

C.“月照花林皆似霰”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写月光照在鲜花、树林上,就像雪珠一样洁白晶莹。

D.“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出自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刘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2.下列对句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伯:原指一方诸侯之长,后泛指地方长官。《陈情表》中“二州牧伯"的“牧伯”是州牧,方伯的合称。

B.领:表示代理官职,古汉语中表示代理、暂任官职的词语还有“行"“署”“假"“摄”“权"。

C.《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春秋三传"是指《公羊传》《左传》《谷梁传》。

D.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给已死的大臣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是诗歌、乐曲还是舞蹈,《春江花月夜》都是绝世之作。它不仅仅在这三个领域取得了_________的成就,也在思想情感表现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春江花月夜》正是声韵和谐的音乐美、富有动律的舞蹈美、“天人合一”的哲理美相结合________,体现了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美学理念。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将诗情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抒发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喟叹,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构成了景、情、理有机统一的艺术氛围。乐曲《春江花月夜》是“抒情写意性与写实描绘性的结合,"展现出高原淡雅、朦胧寥廓的意境。在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中,也______出优美深邃的意境: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江水中月影、人影、花影交相辉映,静夜中,鸟儿扑翅飞去。

(),虽然论述方式、表现手法不同,但这三种艺术表现形式所传递的理念却________。因此,无论在阅读、聆听还是观赏中,都令人深深地体悟到三者共同的魅力,从诗篇联想到乐、舞、从乐、舞回味到诗篇。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举世瞩目典型塑造薪火相传

B.举世瞩目典范营造一脉相传

C.举世闻名典范塑造薪火相传

D.举世闻名典型营造一脉相传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营造了景、情、理有机统一的艺术氛围。

B.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要求,构成了景、情、理有机统一的艺术境界。

C.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构成了景、情、理有机统一的艺术境界。

D.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要求,构成了景、情、理有机统一的艺术氛围。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此,《春江花月夜》的诗、乐、舞作品

B.然而,《春江花月夜》的诗、乐、舞作品

C.诗、乐、舞作品《春江花月夜》

D.综观《春江花月夜》的诗、乐、舞作品

三、情景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描写了月光的清澈无边,又暗含鱼、雁不能传递音讯之意。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在《六国论》中,作者用“___,___”两句写出诸侯国割让土地还不能满足秦国的贪欲,却换来秦国更加急迫的侵犯。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扁舟"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由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_____________,”。

(2)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权贵们的蔑视以及自己内心的悲愤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非选择类

8.一词多义

宛转

宛转蛾眉马死前()

江流宛转绕芳甸()

徘徊

可怜楼上月徘徊()

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

五、混合默写

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诗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章复沓。如《诗经·秦风·无衣》三节,开头都是“岂曰无衣”,第二句只有一个字不同,分别是“与子同袍"“与子同泽”“"。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不少优美的诗句,令人赞赏不已,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_____________,”。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下片利用梦境抒情,“_____________,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_____________,明月夜,短松冈"。

(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成语“任重道远”出自《论语》曾子之语,“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邈。而书法和诗歌却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上述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束之)和多种兰亭摹本,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到今天仍然不失为优美的范本。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但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而抑大令,但他以历史变化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这就与诗中的陈子昂一样,当然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岳",“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世俗性的欢快心音。

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宜矣。内容前面已说,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形式。“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诗与歌、琵琶、乐器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新声、音乐是它的形式,绝句、七古是它的内容;或者反过来说也行,绝句、七言是形式,音乐、抒情是它的内容。

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亦然。当时舞蹈特征是什么呢?与音乐一样,它主要也是来自异域少数民族的急烈跳动的胡旋舞:“纵横跳动”“旋转如风"。盛唐的草书不正是这纸上的强烈舞蹈么?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上又一个崭新的阶段,反映了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而所谓盛唐之音,非他,即此之谓也。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盛唐之音》)

材料二:

中国诗歌史上,作为一个理想的诗歌时代,唐代以前大都向往于建安,唐代以后则转而醉心于盛唐。盛唐气象乃是在建安风骨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而令人难忘。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建安是一个解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艰苦的时代。这艰苦由于这时代是出现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废墟之上的,这艰苦又由于这时代还缺少一种保证这个解放的有效的经验,因为一切都似乎是草创的。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而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社会中民主斗争的方式,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一种春风得意,这样一种发展的力量与社会上的落后势力、保守势力能没有抵触吗?它乃冲击为绚烂的浪花,反映为复杂的歌唱,而总的则统一为人民胜利的声音,这也就是令人向往的“大唐之音"。

建安风骨正是所谓矛盾尖锐的时代。这在长期封建社会中乃是民不聊生而又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它反映在诗歌上其基调是黯淡的,仿佛在灰沉沉的天气里,一切色调都失去了光彩。而盛唐气象基调是朗爽的,色调是鲜明的。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10.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和书法历史悠久、相辅而行,具有相同的审美气质,在唐代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形成“盛唐之音”。

B.初唐书法极漂亮,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新姿态,有的成为后世范本,这和当时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有关。

C.“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可能是因为他们都倾注情感于笔墨之间,作品都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D.唐朝能够产生令人向往的“大唐之音",基于前人艰苦斗争的成熟经验和恰逢上升与繁荣发展的盛世。

11.下列选项,不符合“盛唐之音”特征的一项是()

A.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李白《草书歌行》)

B.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

C.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D.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12.请简要概括孙过庭“抒情哲理"的内容。

13.材料二中,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论证“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的不同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总结近年来的文化潮流,绝对绕不开“国风崛起"。从汉服热“破圈”,到音乐创作刮起古风,从李子柒们走红全网,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大受追捧,传统文化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却不减反增。最近看到有媒体盘点汉语字词章句之美,不由得产生联想,今天需要以怎样的方式打开汉语,如何重拾汉语之美。

抛开人文底蕴,汉语之美无从谈起。很多古风歌曲不知所云,更像是在堆砌辞藻,却偏偏能够受到追捧。还有不久前,网上盛传一首“杜甫笔下最美唐诗",其中不乏“你我暮年,闲坐庭院”等现代表述。类似的伪诗博得大量点赞转发,通过对比,伪诗与杜诗笔力和意境相去甚远。更令人怀疑,读者是不是从未接触过杜甫暮年坦陈心迹的《秋兴》《阁夜》,抑或是温馨闲适的《江村》《江畔独步寻花》,在探索美的过程中错过了太多更美、更值得推敲品鉴的锦绣文章。换言之,如果不辨妍媸不分朱紫,那么所谓的推崇传统文化,只会让人们离传统文化之美越来越远,使创作日益虚浮。

要让更多人理解汉语之美,还是要通过自身与外界的努力。看到文言文就犯憷,其实是把它想得过于复杂了。好比钱镠墓被盗时,一提钱镠写过“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句话一点也不难理解。或许今天人们可以更进一步,试着理解这句话美在何处,钱镠是在何种背景下写出来的。当看到《洛神水赋》的表演,大家都知道灵感源于洛神的传说与曹植文采飞扬的《洛神赋》,但不妨找来原文,看看“八斗之才”究竟是如何施展的,这背后又对家与国怀有怎样的情感寄托。读书的乐趣往往就在于,从一处联系到另一处,从一点推开一面,最后塑造起人的知识架构与审美情操。

至于来自外界影响,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以及网上很多读书类音视频都能够起到弘扬和引导的作用,但语文课堂仍然至关重要。梁实秋曾回忆梁启超讲授《箜篌引》如何让他追忆了二十余年。这其实启发今天的语文教育,可以努力讲述得更加细致、准确而生动,讲出文章的美好,激发学生兴趣,而非只是讲讲名词解释、考考全文默写。语文终究和其他学科不同,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在传承国家与民族的文脉与风骨。

今天,增强文化自信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无论是追忆过去,还是书写当下,乃至创造未来,都离不开汉语功底,离不开汉语之美。或许,不妨就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摘编自王梓佩《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材料二:

每年都有大量流行语轰轰烈烈地出现,又默默无闻地消失。“yyds"“emo”等字母词更是让许多人大呼“看不懂",对汉语表达“被污染”而忧心忡忡。其实经历时间的选择之后,大浪淘沙,那些真正有价值的词才最终留下来,所以我们无需担心流行语会对汉语之美有所损害。《咬文嚼字》编辑部从2008年开始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是国内最早做流行语评选的机构。其评选标准是什么呢?作为《咬文嚼字》的主编,我从“选什么"与“如何选”两个角度来解析。

人们所使用的交流手段,其实是一个由并非单一、纯粹的成分构成的圈层结构。这个圈层结构分成三层:第一层“核心层",由规范纯粹的母语成分构成,符合母语的内在结构规律,也符合我们社会的文明道德规范;第二层“混杂层”,混杂着源自母语但偏离母语内在结构规律的成分(如“十动然拒"),价值递减趋零的谐音词(如“蚌埠住了”),源于母语及源于外语的未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字母词(如“emo"),数字、符号、字母混合体(如“9494”);第三层“边沿层",由颜文字、表情包甚至眼神、手势等组成。《咬文嚼字》评选“流行语”无疑应该把选择范围局限在由规范母语成分组成的“核心层"。

再说“怎么选”。《咬文嚼字》评选年度“流行语"的标准——坚持语言学价值、社会学价值原则。“语言学”当然是针对我们的母语汉语说的;“价值"的含义是,我们评选“流行语”要对我们母语汉语作出贡献,能推动汉语的健康发展,能为汉语增光添彩。“社会学价值",主要考虑流行语必须反映时代特征,为一年的社会生活留下印记。

在对新词新语新用法做价值判断时,我们要把握好两点:首先,用好“语法规则”这把尺子;其次,用好“社会准则"这把尺子。社会各界要引起足够重视,自觉抵制不健康语言成分的侵蚀,增强“语言免疫力”。

(摘编自黄安靖《流行语无损汉语之美》)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传统文化正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但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却呈上升趋势。

B.《洛神水赋》创作灵感源于洛神的传说与曹植的《洛神赋》,寄托了创作者的家国情感。

C.每年都有大量流行语不断出现和消失,因此我们不用担心流行语会对汉语之美有所损害。

D.评选年度“流行语"的语言学价值体现在能为汉语作贡献和添光彩,推动汉语健康发展。

1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具体谈了汉语之美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两则材料都呈现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均开篇引出话题,然后展开论述,最后发出呼吁。

C.材料一运用了举例、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文章不仅论证有力,且富有文化底蕴。

D.根据材料二内容,我们可以判断,“绝绝子”“夺笋"“yyds”“3Q"均属“混杂层”。

16.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浮生六记》《陶庵梦忆》翻译本纷纷推出,让明清小品文复活,有利于重拾汉语之美。

B.“囧"“山寨”“雷"“给力”“穿越"等词,如今仍被频繁使用,有的甚至进入词典。

C.2022年10月,网络上掀起了一场“斯人”与“是人"的争论,话题“吵”上热搜第一。

D.《红楼梦》中贾探春发起海棠诗会,探春、宝钗、宝玉和黛玉各自赋诗一首,尽显才情。

17.《春江花月夜》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的课文,请结合材料一内容,以你学习《春江花月夜》的过程为例,谈谈如何重拾汉语之美。

18.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评选“十大语文差错"这一活动的理解。

2023年1月11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2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包括将“连花清瘟”误为“莲花清瘟"涉及疫情防控,“天然气”误为“天燃气"涉及俄乌冲突,“不负众望”误为“不孚众望"涉及卡塔尔世界杯等。“十大语文差错”的背后,其实是一份别样的年度重大社会热点档案。规范使用文字需要从学校课堂教育把好关,期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以“十大语文差错"为镜,给孩子们上好语文课、纠错课。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这不仅要有一种严谨的态度,更要有一颗敬畏之心。

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夜

黄景仁

络纬啼歇疏梧烟,露华一白凉无边。

纤云微荡月沉海,列宿乱摇风满天。

谁人一声歌子夜,寻声宛转空台榭。

声长声短鸡续鸣,曙色冷光相激射。

1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调动视、听、触多种感官,抓住络纬、梧桐、白露等典型意象,写出深秋时节的特点。

B.颔联写诗人看到薄云后的月亮西沉入海,秋风中的星宿排列散乱,因而心神不宁。

C.颈联写诗人依声寻歌者,歌声婉转而台榭空寂,闻声而不见人,形成有和无的对照,倍增其情。

D.此诗紧扣标题“秋”和“夜"展开,以清丽深沉的语言呈现出了高远的格调。

20.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词多义

宛转

江流宛转绕芳甸()___宛转娥眉马前死()

徘徊

可怜楼上月徘徊()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22.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迫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离开家乡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步伐,久久不忍离去。

D.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明月"是统摄全诗的灵魂,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

23.有人说,张九龄《望月怀远》的前两联,都是从《春江花月夜》化用而来,请结合《春江花月夜》全诗,简要阐释张诗前两联是如何化用的。

参考答案:

1.B

2.B

3.B4.B5.D

6.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7.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