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阳市2022年春期高中二年级期终质量评估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武王灭商后,循夏商惯例,分封了神农、黄帝、尧、舜、禹的后裔和商纣之子武庚。周公东征之后,大行分封,“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学者称之为“周初大分封”。“周初大分封”A.有利于集权体制的形成 B.继承武王分封的基本原则C.促进周天子权势的上升 D.体现了部落向国家的过渡【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周公将众多的亲族,分封为诸侯,建立诸侯国“以藩屏周”,使周天子成为了天下共主,强化了周天子与各封国的关系,促进了周天子权势的上升,C项正确;分封制不利于集权体制的形成,A项错误;继承武王分封的基本原则与“(武王)分封了神农、黄帝、尧、舜、禹的后裔”“(周公)封建亲戚”不符,B项错误;部落向国家过渡是在神农、黄帝、尧、舜、禹时期,D项错误。2.春秋时,有些诸侯国不再采取封君食邑办法,而是发放粮食作为官吏的酬劳。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奉(俸禄)粟六万【斗】”,后来到卫国做官,“亦致粟六万【斗】”。这说明春秋时期A.各国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B.“卿室崛起”的现象较普遍C.与官僚制度相关的俸禄出现 D.各国纷纷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而是发放粮食作为官吏的酬劳”可得出官员有奉䘵,以粮食作为计算,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军功,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较普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排除D项。故选C项。3.据考古发掘,河南辉县战国墓葬出土了铁犁、铁锄、铁铲、铁斧、镰刀等铁器90余件。有学者认为,这可为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铁器提供实物证明。这说明,战国时期中原地区()A.粮食产量出现显著增长 B.冶铁技术已经领先全国C.农业耕作效率得到提高 D.民众普遍掌握冶铁技术【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数量多、种类丰富并得到普遍使用,说明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耕作效率得到提高,C项正确;仅铁器的使用,不能说明粮食产量有了显著增长,排除A项;只河南辉县的墓葬情况不能说明中原冶铁技术全国领先,排除B项;民众普遍掌握冶铁技术的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4.孟子认为“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荀子提出“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由此可见,他们都()A.强调社会责任 B.认同以德治国 C.倡导民本 D.讲求实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孟子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荀子主张农工商并重政策,两者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强调社会责任,A项正确;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排除B项;C项只符合孟子,D项只符合荀子,排除CD项。故选A项。5.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主张分封制且有大批臣僚附和的丞相王绾却未能敌过独持异议的廷尉李斯,最终确立了郡县制。这说明当时()A.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 B.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C.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D.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虽然主张分封制的有包括丞相王绾在内的众多官员,但廷尉李斯从现实出发,陈述郡县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最终被采纳,体现了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的情况,D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皇帝掌握决策权,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排除C项。故选D项。6.秦代民田占有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有爵者实行赐田制,二是对无爵者实行授田制。无论是赐田制还是授田制,皆为土地私有制。该政策的推行()A.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B.推动国家统一的实现C.打击了地方贵族势力 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通过赐田和授田,发展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土地利用率,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A项正确;秦代指秦朝统一后的历史时期,排除B项;打击了地方贵族势力与“对有爵者实行赐田制”不符,排除C项;赐田和授田并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A项。

7.秦代选官主要实行军功入仕,军功以在前线杀敌数量来计算;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给中央,被察举的人必须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这反映出秦汉之际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人仕通道趋于多元C.选官的客观性增强 D.治国理念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是大一统国家的形成时期,统治者利用法家思想巩固统治。汉朝是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时期,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巩固统治。因此选官标准由军功演变为德行和才能,反映了治国理念的变化,D项正确;选官标准的变化适应了中央集权的加强,但与材料主旨无关,A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入仕通道趋于多元,B项排除;材料涉及选官标准,未涉及客观性,C项排除。故选D项。8.汉代在西南边郡的广汉北部、蜀郡北部、益州西部、群舸南部、犍为南部等地设立部都尉进行统辖,实行军事领护制,守卫边疆,管理地方各类族群,他们的辖区绝大多数后来演变成了郡或比郡属国。部都尉的设置表明汉代A.在西南地区强制设立郡县 B.重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 D.西南地区开始归属中央管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汉代在西南边郡的广汉北部、蜀郡北部、益州西部、群舸南部、犍为南部等地设立部都尉进行统辖,实行军事领护制”体现的是汉代通过对周边地区设置机构来强化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说明的是汉代重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项正确;部都尉不属于郡县制,排除A项;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排除C项;在此之前西南地区就已经归属于中央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9.汉武帝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趋末”现象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很多农民“以末补农”,也有许多农民外出为“佣”。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B.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切实执行C.四民分业结构趋于稳定 D.社会奢侈浪费风气日益浓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多数农民通过从事小商小贩、甚至外出为“(佣)”等“以末补农”,反映了当时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A项正确;汉代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切实执行,排除B项;四民(士农工商)分业结构趋于稳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汉代社会奢侈浪费风气日益浓厚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0.魏晋时期,书法由自发走向自觉。涌现出一大批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他们大多出身名门世家。这表明当时()A.社会安定促进文化发展 B.书法艺术开始广泛传播C.政治地位影响艺术发展 D.世家大族垄断书法创作【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书法家大多出身名门世家,表明当时士族的政治地位使其掌握着雄厚文化教育资源,影响了艺术发展,C项正确;魏晋时期社会动荡,而非社会安定,排除A项;书法艺术广泛传播与书法家大多出身名门世家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书法创作被世家大族所垄断,排除D项。故选C项。

11.秦汉时期,简册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户籍只能在乡制作,最高仅呈报至县。魏晋之际,纸张代替简册后,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这反映了()A.书写载体已发生革命性变化 B.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相伴相生C.书写载体变化推动人口流动 D.技术进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皇报至县”到“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反映的是中国对地方户籍管理的加强,体现的是因造纸术的发明而使户籍管理更加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造纸术的进步使书写载体发生革命性变化,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不能体现相伴而生,排除B项;书写载体变化与推动人口流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2.唐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通过考试仅是得到了做官的资格,尚不能正式入仕,只有通过吏部的“释褐试”或曰“关试”,合格者才能授官。吏部考试的科目分为博学宏词和拔萃。《新唐书》记载:“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谓之拔萃。”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A.选官的标准趋向严苛 B.保障了吏治清明与高效C.重视官员的实际才能 D.冲击了世家大族的特权【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唐代的选官制度。材料反映出唐代的选官制度既注重文章,又注重官员的司法判辞,即官员的实际治理才能,故选C项;材料强调唐代的选官文采与治理能力并重,并非趋向严苛,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选官程序,没有体现行政效率,且任何一种选官制度均无法绝对保障吏治清明,排除B项;这种选官制度对于世家大族和中小地主的子弟一视同仁,排除D项。故选C项。13.《唐会要》中的消费禁令主要侧重于对各级官员服饰等级、奢俭的规定,而针对商贾、庶人的禁令比例较小。而《宋会要辑稿》中的绝大多数服饰禁令都是“士”“庶”并称,这与唐代禁令的区别是明显的。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重农抑商政策动摇 B.理学思想逐渐形成并传播C.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D.科举制推动社会阶层流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主要体现唐代禁令主要针对各级官员,而宋代禁令都是“士”“庶”并称,这是因为唐代商人数量较少,社会影响较小;而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人数量增多、实力增强,对社会影响较大,故宋代禁令都是“士”“庶”并称,C项正确;整个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都没有动摇,排除A项;材料这种变化主要是经济发展影响的,不是理学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不管是唐代还是科举制都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排除D项。故选C项。14.下表为北宋前期主户和客户占有土地情况。这反映了()主户客户上三等户(地主)下户(自耕农)佃农占全国农户总数百分比(%)12.752.235.1占全国总耕地数百分比(%)70300A.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 B.小农经济更加稳定C.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精耕细作不断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观察表中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只占全国人口12.7%的地主,占有全国耕地的70%,反映了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项正确;仅有不同阶层占地情况,不能说明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排除A项;小农经济更加稳定与自耕农、佃农人数多,占有耕地少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精耕细作有所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5.南宋时期,刻版印书业发展较快。当时有官刻本(监本)和书坊的坊刻本;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私人手工业刻书作坊,有的刻工多至百人以上,还专门接受委托雕印业务;刻书种类多,有礼书、乐书、药方以及可称为日用百科全书的《酬世大全》。上述材料可说明南宋时期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C.活字印刷术广泛应用 D.书籍印刷已经商业化、产业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当时有官刻本(监本)和书坊的坊刻本;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私人手工业刻书作坊,有的刻工多至百人以上,还专门接受委托雕印业务;”可得出宋代印刷业已经商业化,成为一种产业,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印刷业的发展,与重心无关,排除A项;B项是在明朝,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是活字,排除C项。故选D项。

16.宋代儒者通过借用《春秋》中的“尊王攘夷”的微言大义,强调“尊君父,讨乱贼,辟邪说,正人心”,树立民族自信,从而确立上至帝王、下至士庶普遍认同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规范。这反映出宋代文化A.体现了对传统儒学的反思 B.折射出统治阶级日益腐朽C.侧重人的心性精神的省察 D.具有激烈高昂的民族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代儒者……从而确立上至帝王、下至士庶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可知宋代文化具有激烈高昂的民族意识,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树立民族自信,并没有对传统儒学的反思,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统治阶级的情怀,故B错误;材料侧重的是强调家国情怀、道德规范,并没有心性精神的省察,故C错误。17.宋元时期,政府在主要港口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的机构——市舶司。元朝政府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由此可见,宋元时期()A.海外贸易已具较大规模 B.强调内外贸易平衡发展C.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三县王林王静气 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规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为了管理海外贸易,设立专门的机构市舶司,元朝政府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故可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已具较大规模,政府重视规范海外贸易,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内贸易,得不出强调内外贸易平衡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唐朝时期我国已经设立对外贸易的机构,排除C项;明清严格限制海外贸易规模,排除D项。故选A项。18.五代时期著名宰相冯道,历五代十帝,世称“十朝元老”。但后世很多史学家认为他是没有节操的人,朝秦暮楚,如欧阳修斥其为“无廉耻者”,司马光贬其为“奸臣之尤”。但李贽却对冯道倍加赞扬。这体现出李贽()A.采取辩证方法评价人物 B.批判“存天理,灭人欲”观念C.离经叛道的反正统思想 D.提倡经世致用挽救社会危机【答案】C【解析】【详解】后世史学家认为冯道没有节操,违背了儒家伦理中的君臣关系,没有实现“忠”,但是李贽却赞扬冯道,这说明李贽的思想带有离经叛道的色彩,反正统思想,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供李贽思想内容,无法证实其是否辩证方法评价人物,排除A项;B项与题无关,排除B项;经世致用强调解决现实问题,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9.清代督抚的任免权牢牢掌握在皇帝的手中。以两江总督为例,从康熙四年(1665年)开始稳定设立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的200多年间,历任总督120多位,平均每任任期不足两年。这一现象()A.表明行省主体地位确立 B.反映地方争权斗争的激烈C.彰显了君权的绝对主导 D.体现地方基层治理的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清代督抚的任免权被皇帝牢牢掌握在手中,彰显了君权的绝对主导,C项正确;行省确立了主体地位与皇帝牢牢控制督抚任免权不符,排除A项;地方争权斗争激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频繁更换地方督抚大员体现的并非地方基层治理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

20.历法是根据天文现象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的,也就是“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因此历代官方都十分重视对历法的研究。这说明古代历法()A.与手工业生产相结合 B.长期领先于世界C.被世界其他国家借鉴 D.有很强的实用性【答案】D【解析】【详解】历法根据天文现象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敬授人时”等,说明古代历法有很强的实用性,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历法与手工业生产的关系,排除A项;中国古代历法长期领先世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古代历法被世界其他国家借鉴,排除C项。故选D项。

21.对于不平等条约中给予列强各种权益的内容,清政府的官员们尚未从是否平等的角度思考,而是抱着“怀柔远人”的心理,或将其视为“投以肉食”的羁縻“制夷之道”,并认为“无伤于国体”。这反映了清朝统治阶层()A.意识到要向西方国家学习 B.国家主权意识较淡薄C.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具有一定的世界眼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平等条约中给予列强各种权益的内容,.....抱着‘怀柔远人’的传统心理,或将其视为‘投以肉食的羁縻‘制夷之道’,并认为‘并无伤于国体”可知反映了清政府统治阶层仍妄自尊大,沉溺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导致国家主权意识淡薄,B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反映清政府官员国家主权意识淡薄,并未体现出是否学习西方,排除A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C项;近代清朝统治阶层推行闭关自守的外交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22.1841年7月,英军向镇江发动进攻,遭到在此驻防的满蒙八旗官兵拼死抵抗,清军将领海龄身先士卒,自焚殉国。但英军参战士兵的日记中记载的却是另一番情景:有村民站在街上看热闹,“神情麻木地端着饭碗,吃着米饭……尽管他们看到外国人正在和自己的同胞打仗……”上述现象反映了()A.清军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 B.民众对外来侵略的麻木C.清政府开始反抗外来侵略 D.国人民族意识亟需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神情麻木地端着饭碗,吃着米饭……尽管他们看到外国人正在和自己的同胞打仗……”,这说明当时民众认为外来侵略与自己无关,完全没有民族国家意识,说明国人民族意识亟需加强,D项正确;材料的重点应该是反映国人民族意识太弱,不是清军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排除A项;民众对侵略不是麻木,而是他们本身没有民族意识,排除B项;“开始反抗”表述有误,清朝在这之前就已经有反抗侵略了,比如雅克萨之战,排除C项。故选D项。23.在近代,林则徐提出“悉夷”就承受了巨大压力,魏源提出“师夷长技”时,受到的抨击更为猛烈,被斥责为“溃夷夏之防”“倡乱之阶”。这说明当时()A.思想解放任重道远 B.“天朝上国”的迷梦被打破C.政治变革提上议程 D.顽固派势力阻碍了社会转型【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主要体现是当时魏源和林则徐提出“悉夷”和“师夷”主张遭到猛烈的抨击,这说明当时整个社会对于新思想还是非常抵触,思想解放任重道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依然还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排除B项;政治变革是维新变法才提上议程的,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思想解放,还谈不上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A项。24.1860年,太平天国控制了南京,俄国人在蚕食中亚,英法联军进入北京,而且英法联军因为中国不同意新条约的条款而烧毁了圆明园。为避免走向崩溃,清政府必须采取紧急的行动。清政府采取的紧急行动中最为典型的是()A.联合英法镇压太平天国 B.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设立总理衙门等新机构 D.将“师夷长技”付诸实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太平天国控制了南京,俄国人在蚕食中亚,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内忧外患,统治危机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清政府采取紧急的行动中最典型的就是将“师夷长技”付诸实践,企图实现自强和求富,使清朝统治得以延续,D项正确;联合英法镇压太平天国只能解决国内统治问题,仍然无法摆脱西方侵略者的侵略,排除A项;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B项;设立总理衙门等新机构并不是紧急行动,排除C项。故选D项。25.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加剧,帝国主义的原料掠夺贸易促使中国农产品商品化,与此同时,围绕着大宗农副产品出口的增长,相关民族加工工艺同步获得发展。这表明()A.农副产品贸易处于顺差状态 B.列强经济侵略具有双重性C.国内经济作物得以长足发展 D.民族工业产生条件已具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列强在加紧掠夺中国原料的同时,客观上促使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相关民族加工工艺同步获得发展。这表明列强经济侵略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性,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农副产品贸易是否处于顺差还是逆差状态,排除A项;列强经济侵略给中国经济带来严重的破坏,使中国经济逐渐沦为列强的附庸,不可能使国内经济作物得以长足发展,排除C项;民族工业产生需要具备资金、市场、劳动力等多种因素,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民族工业产生条件已具备”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26.梁启超在《时务报》中对“广民智”的含义作了解释:“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他把办报纸、设学会、兴学堂、翻译书籍作为“开民智”的主要途径。梁启超意在()A.强调报刊促进变革的作用 B.激发全民获取新知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的觉醒 D.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把办报纸、设学会、兴学堂、翻译书籍作为“开民智”的主要途径”可知梁启超进行各种活动都是为了“开民智”,也就是促进国人民主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开民智”,不是强调报刊促进变革的作用,排除A项;“全民”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梁启超主张变法改革,而不是进行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27.从1922年初至1923年2月,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一个高潮,其间有30余万工人参加了大小罢工100多次,这些罢工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高潮的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衰落 B.新的革命组织建立C.国民革命运动发展 D.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再结合题干材料“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国出现了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罢工斗争达100次以上,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可知,中国共产党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工作,促成工人运动高潮的形成,B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此时期处于曲折发展阶段,排除A项;国民革命运动发展是1924-1927年,排除C项;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排除D项。故选B项。28.北伐战争期间,湘鄂赣等地成立农会、工会、商会、学生会等,国民革命军宣传“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土豪劣绅”“实行耕者有其田”等主张。其影响包括①促进了“新三民主义”主张的形成②有力支援国民革命军胜利进军③为“工农武装割据”奠定社会基础④推动解放区土地改革迅速展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说学知识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①;材料北伐战争期间的这些措施,有利于调动这些阶层的革命积极性,有力支援国民革命军胜利进军,②正确;“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逐渐形成的思想理论,其理论与材料主张有相似之处,因此,为“工农武装割据”奠定社会基础,③正确;解放区土地改革迅速展开出现在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④。综上,正确的是②③,C项正确;排除A项、B项、D项。故选C项。29.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某一时期处理农民与地主关系时,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1凡地主土地在苏维埃时代未被没收的,不再没收,土地所有权仍属地主2已被没收了土地和房屋的地主回到边区来,可由政府分给与一般农民一样的一份土地和房屋,并享有公民权3出租土地给农民,只要地租不苛刻,政府不加任何干涉据此可知,当时()A.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已建立 B.边区政府较注重保护公民的权利C.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D.民族革命战争的发展出现新形势【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甘宁边区政府根据抗日战争的需要,灵活处理农民与地主关系,团结农民和地主,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新形势,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联合政府已建立,排除A项;注重保护公民的权利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非新民主主义理论,排除C项。故选D项。

30.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1937-1941),明确将“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确定为办学宗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都曾在这里授课。以下不属于当时课程内容的是()A.“论持久战问题”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1937-1941),明确将“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确定为办学宗旨”,可知这是抗战时期办的为抗战服务的学校,所以其课程应该是与抗战相关的内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中共八大提出的,是建国之后的事情,所以B项不属于当时课程内容,符合题意,故选B项;“论持久战问题”属于当时课程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属于当时课程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属于当时课程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31.1941年,成都市人口较1939年9月增加了13.6%,1942年底又较1941年增加了20.8%。这反映出成都()A.人口出生率不断增加 B.城市化的速度加快C.人口变化受时局影响 D.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成都市因为地处西南,人口有了明显增加,反映出其人口变化受时局影响,C项正确;当时处于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的成都,人口增加并非因为出生率的不断增加,排除A项;战争对成都人口的影响,不能说明其城市化速度加快,排除B项;抗战时期成都人口增长并非经济较大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

32.1935年11月,国民政府以紧急法令宣布改革币制。至全民族抗战前夕,收兑民间银币银物计白银3亿多盎司,并由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统制外汇买卖业务。当时,币制改革的实行()A.使民族工业发展更加艰难 B.有利于集中财力应对抗战C.导致国统区出现通货膨胀 D.促进了国内统市场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收兑民间银币银物计白银3亿多盎司,并由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统制外汇买卖业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实行,收兑民间银币银物并统制外汇买卖业务,这有利于集中财力应对抗战,B项正确;币制改革的实行并不会使民族工业发展更加艰难,民族工业发展艰难主要是因为战争的破坏和日军的剥削,排除A项;币制改革的实行只是收兑民间银币银物并统制外汇买卖业务,并没有发放过多的货币,不会造成通货膨胀,排除C项;币制改革是金融问题,与国内统市场形成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33.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实行“打土豪、分田地”政策,延安时期承认地主土地私有,推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1947年土地改革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出”政策。以上土地政策的调整是基于A.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B.农民对中共的拥护程度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土地政策的调整是基于中国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故C符合题意;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不符合题意;农民对中共的拥护是土地政策的结果,并非是出发点,故B不符合题意;1919年五四运动起,中国革命性质而言,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34.下图为1956年创作的《布谷鸟叫了》,该作品反映了当时我国()A.妇女基本实现经济独立 B.农村生产方式发生一定变化C.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热潮 D.农村走上人民公社化的道路【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农村已开始使用农机耕种,反映出当时我国农村生产方式发生了一定变化,B项正确;只耕作场景不能说明妇女基本实现了经济独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关系变革,并非农业合作化热潮,排除C项;农村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是在1958年,排除D项。故选B项。

35.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开始改版,改版主要内容有:一、扩大报道范围,多发新闻;二、开展自由讨论,阐发社会言论;三、改进文风,活泼空气。据此可知,此次《人民日报》的改版()A.实质是适应社会发展,回归“新闻本位” B.受到全面向苏联模式学习的影响C.意在为建设人民公社制度做好舆论准备 D.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热情【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的内容看,1956年7月之后《人民日报》进行了改版,文风和内容形式多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专门提出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党在科学文化领域的重要指导方针,此次《人民日报》的改版实质是适应社会发展,回归“新闻本位”,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此次改版受到全面向苏联模式学习的影响,排除B项;人民公社是1958年提出,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热情,排除D项。故选A项。36.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政府始终没有放弃支援世界革命,外交意识方面也要求中国支持越南反美斗争,但现实却要求中国与美国和解,周恩来总理也在中央政治局报告中提出接待基辛格和尼克松的各种对策。这主要表明当时A.中美关系已进入了改善时期 B.中国外交原则开始发生实质性改变C.冷战促使中美关系很难推进 D.中国外交体现出向务实方面的转变【答案】D【解析】【详解】由“外交意识方面也要求中国支持越南反美斗争,但现实却要求中国与美国和解,周恩来总理也在中央政治局报告中提出接待基辛格和尼克松的各种对策".这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外交向务实外交的转变,D项正确;1971年,中美关系尚未改善,排除A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没有发生改变,排除B项;1971年,中美关系虽处于冷战时期.但中美关系在1972年得以改善,说明中美关系得到一定的推进,排除C项。故选D项。37.下表反映了1979-1981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变化情况。表中数据反映了()年份农业(%)工业轻工业(%)重工业(%)197926.632.141.3198027.234.338.5198128.836.734.5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发展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 D.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答案】C【解析】【详解】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1979-1981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变化情况,表格主要体现改革开放初期,农轻重比重有所调整,更加优化,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仅是农业的发展,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之后,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不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D项。故选C项。38.为了防止过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1981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做工和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通知》,要求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就地适当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这表明()A.农村体制改革释放出了大量劳动力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启动C.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形势还十分严峻 D.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无法实现【答案】A【解析】【详解】1980年代初,国务院发布通知,要求农村发展多种经营,就地适当安置剩余劳动力,表明农村体制改革提高了生产力,释放出了大量劳动力,A项正确;1981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已开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并非农村就业形势的严峻,排除C项;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无法实现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39.1986年,钱学森回忆说:“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可见规模之大。”材料反映新中国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A.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精神 B.“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C.先进通讯方式的技术支持 D.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保障【答案】D【解析】【详解】钱学森说“两弹”“是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保障,故D正确;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精神是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故A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故B错误;当时中国没有先进通讯方式,故C错误。40.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是()A.1992年“南方谈话”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C.1995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D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起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符合史实的,B项正确;1992年“南方谈话”是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理论,排除A项;1995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排除C项;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排除D项。故选B项。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共40分,其中41题16分,42题12分,43题12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材料一从汉通西域到唐代,西北陆上贸易一直占据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就国家政策而言,陆上贸易主要作为控驭戎狄之术,政治目的远大于经济追求。这是因为汉唐时期,大部分中原王朝建都于长安洛阳之间,其威胁多来自北方草原。因而,鼓励蕃商来华贸易主要目的并非微不足道的关市之征和获取宫廷所需珍宝,而是显示王朝的强大富足,吸引各国臣服。直到唐代,海洋贸易还处于对外贸易的次要地位,更没有财政意义。宋朝鼓励海洋贸易,设立市舶司,实行抽解和博买,一开始就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重,获取市舶收入,认识到“国家之利莫盛于市舶”,其乃“富国裕民之本”。元朝继承了宋朝追求经济利益的态度,大力发展海洋贸易,把市舶收入作为国家财政收入,……宋元两朝在对外贸易目的上已完全不同于汉唐。宋元两朝激发出的沿海百姓贸易求利的海洋意识及中国在海洋贸易中的优势,使中国对外贸易真正进入海洋贸易时代……。当然,这也与当时国家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背景密切相关。——摘编自黄纯艳《宋元海洋意识的新变与海洋贸易时代的确立》材料二近代在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贸易体系逐渐逊位,终以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为标志走向解体。中国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原则开放通商口岸、租界和建立海关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朝贡贸易体系的制度框架,为条约通商贸易体制的确立提供了条件。条约通商贸易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侵害了中国的主权独立,使中国的商品市场被纳入由英国构建的西方世界经济体系。——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形态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和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不同,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体系变化及其影响。【答案】(1)不同:对外贸易路线不同:汉唐以西北陆上贸易为主;宋元以海上贸易为主。对外贸易目的不同:汉唐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为了控制少数民族;宋元时期追求经济利益,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

原因:汉唐:巩固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北方少数族对政治中心的威胁。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支撑。(任两点即可)(2)变化:由朝贡贸易体系到条约通商贸易体制。

影响: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家主权受损;阻碍了本土民族企业的发展;导致西方国家对华经济侵略增强。(任答3点)【解析】【小问1详解】关于不同:根据材料一“鼓励蕃商来华贸易主要目的并非微不足道的关市之征和获取宫廷所需珍宝,而是显示王朝的强大富足,吸引各国臣服。”“直到唐代,海洋贸易还处于对外贸易的次要地位,更没有财政意义。”根据材料一“宋朝鼓励海洋贸易,设立市舶司,实行抽解和博买,一开始就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重,获取市舶收入,认识到‘国家之利莫盛于市舶’,其乃‘富国裕民之本’”等信息可从对外贸易路线不同、对外贸易目的不同等方面分析即可。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唐:巩固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北方少数族对政治中心的威胁。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支撑。【小问2详解】关于变化:根据材料二“朝贡贸易体系逐渐逊位”“中国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原则开放通商口岸、租界和建立海关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朝贡贸易体系的制度框架,为条约通商贸易体制的确立提供了条件。”等信息可知由朝贡贸易体系到条约通商贸易体制。关于影响:根据材料二“从根本上改变了朝贡贸易体系的制度框架,为条约通商贸易体制的确立提供了条件。条约通商贸易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侵害了中国的主权独立,使中国的商品市场被纳入由英国构建的西方世界经济体系。”和所学知识可从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家主权受损;阻碍了本土民族企业的发展;导致西方国家对华经济侵略增强等方面分析作答。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抗战时期,中共决定把“在农村中的组织,改名为农民会”。农民会是包括一切农民(除反动分子和汉奸外)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群众组织。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根据地,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且生存环境封闭,不少农民对政治活动极度“冷漠”。为此,中共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和组织等工作,以演讲、唱戏、说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提升农民的政治意识、政治觉悟和政治热情。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会议通过了新的《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新的选举条例在选举原则、选举资格、选举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比较符合农民特点的规定。为了让农民能积极参加选举,消除他们在选举中不识字等顾虑,中共和边区政府想了很多选举办法,如让农民采取投豆法、画图法、画杠法等参加选举。中共为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还积极鼓励农民监督政府和干部的工作。——摘编自张俊国《延安时期党的农民民主政权建设工作初探》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提出了系统的城市管理思想,成功地实现了从乡村到城市的战略转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努力把消费型城市变成生产型城市。产业工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是实现城市管理的最基本的力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工作做不好,城市工作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基础。毛泽东同志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在中央的指导下,城乡兼顾与城乡互助成为当时城市管理的重要思想。同时,在各大城市政府还出面邀请若干人组成各界代表会,代表会成为政府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事的一种较好的组织形式。在党的城市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快速恢复和发展了城市生产,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共经受住了执政的最初考验。——摘编自莫岳云《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管理思想》(1)根据材料一,概括陕甘宁边区推进民主政权建设的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的城市管理思想及其意义。【答案】(1)举措:倡导成立农民会等群众性组织;广泛宣传,提升农民的政治热情;制定新的选举条例,完善选举制度;创新方式开展农村民主选举(或改进工作方法);鼓励农民监督边区政府和干部。(任答3点即可)(2)管理思想:城市工作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城市管理要依靠工人阶级;坚持城乡兼顾和互助合作;注重群众路线(或联系群众)。(任答3点即可)

意义: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推动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建设;为以后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或提供借鉴。(任答3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农民会是包括一切农民(除反动分子和汉奸外)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群众组织。”得出倡导成立农民会等群众性组织;根据材料一“中共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和组织等工作,以演讲、唱戏、说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提升农民的政治意识、政治觉悟和政治热情。”得出广泛宣传,提升农民的政治热情;根据材料一“会议通过了新的《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新的选举条例在选举原则、选举资格、选举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比较符合农民特点的规定。”得出制定新的选举条例,完善选举制度;根据材料一“为了让农民能积极参加选举,消除他们在选举中不识字等顾虑,中共和边区政府想了很多选举办法,如让农民采取投豆法、画图法、画杠法等参加选举。”得出创新方式开展农村民主选举(或改进工作方法);根据材料一“还积极鼓励农民监督政府和干部的工作”得出鼓励农民监督边区政府和干部。【小问2详解】管理思想:根据材料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