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对话理论”浸润教学(全文)_第1页
让“对话理论”浸润教学(全文)_第2页
让“对话理论”浸润教学(全文)_第3页
让“对话理论”浸润教学(全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让“对话理论”浸润教学(全文)针对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间的不平等关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王荣生认为这句话中包含着两层含义:一、阅读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过程;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针对文本侃侃而谈,互相交流着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洋溢着民主、和谐之风。然而,在看似热闹的对话中,由于对“对话理论”理解得不够透彻,或者操作不当等原因,可以发现热闹的“对话”中也隐藏着不少值得思考的东西。

一、“对话”中的问题

(一)阅读对话中存在的问题

1、理解肤浅。例如在学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学生仅仅了解儿子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让儿子放掉,儿子不肯,但儿子感觉到父亲的决定是无法改变的,只好很不情愿地把鱼放了。但这种理解仅仅把握了文本的“可观察意义”,即浅层含义,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必须了解父亲为什么要放掉鱼,儿子为什么不肯,以及为什么最后还是放掉了那条鲈鱼。

2、无主观感受。在初步理解课文后,教师往往会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而这时学生往往无话可说,或者仅能够对文本中的语言简单地生搬硬套,说不出自己的感受。例如某教师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让学生谈谈北大荒天空的特点,学生表述出来的就是“很蓝”“很美”“太美了”,让他们再说些什么来补充,大部分学生就眉头紧锁,说不出来了。

3、偏离文本。在初步理解课文后,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时,也往往会片面地对文本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他们或者会偏离课文主旨对其“枝节”信息作“深入理解”,或者忽视文本的文体,或者不考虑文本的创作背景,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加以引导。比如,有学生用蚌和鹬怎么会说话来批判寓言故事《鹬蚌相争》写得不真实,就忽视了文本的文体;有学生认为《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很聪明,而乌鸦很笨,自己应该向狐狸学习,就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二)教学对话中的问题

1、隐性的话语霸权。很多时候,教师仍然是对话过程的控制者、对话意见的仲裁者。虽然课堂上教师会积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但是学生说完后,教师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他们或者直接忽视学生的回答,继续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教学;或者强势地用“这样对吗?应该是……”“难道你不认为”类似的语句,把自己的想法隐藏其中,将学生牵引到自己的思路上来。教师这种听到自己满意的想法就给予支持鼓励,而对于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直接否定的做法,最终使学生无法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学生在这样严密控制的对话中,将会失去他们的思想、个性和情感。而这样的对话只能是表面上的表演,是装腔作势的“假对话”。

2、缺失教师引导的对话。此外,在生生对话中也存在这种问题。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之间充分对话,于是就在生生对话过程中成为一个旁观者。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虽争相发言,但他们却各说各的,互不倾听、互不交流。只是一味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总希望别人关注自己的学生不在少数。而教师往往不及时介入加以协调、引导,这就导致生生对话成了一种表面上的热闹,而无实质的效果。

二、问题的原因及策略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现真正有效的“对话”呢?在实施对话中,出现种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结合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笔者尝试着分析实施对话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阅读对话出现问题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原因:忽视了学生不是成熟的“对话者”。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实施有效对话:一是给学生充足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二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三是教给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方法。

(二)既重视朗读,也重视默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得好,让静止的语言活动起来,学生就比较容易准确理解和体会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气势、节奏、神韵。例如,在教学《小稻秧历险记》,于永正老师读一段喷洒药水救治小稻秧的一段,学生刚开始读得铿锵有力,这显然不符合课文情境。于老师风趣地说了一句:“看来我的药量不够,再加一些除草剂!”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再次朗读课文时,放慢了语调,读出了杂草的惊恐和绝望。从这儿可看出,通过朗读可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另一方面,与朗读相比,默读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想,有利于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从而对文本内容有整体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

(三)既注重文本内容,也注重文本形式

阅读一篇课文时,不仅关注文本思想内容,而且要思考的写法,并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来写,将会写什么、怎样写。然后再通读文本,读后从言语内容到言语形式进行思考、比照,从中比照孰优孰劣。常这样做,既有助于对文本的透彻领悟,也对赏鉴其他文本有所启发。例如,教学《秦兵马俑》时,学生能够从文本中了解到秦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