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与练习考点:1.《为了忘却的记念》——比较《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纪念》的异同2.《晋书》与《世说新语·雅量》——两则材料在叙事方面的差异3.《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4.《花落的声音》《花未眠》《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从文章构思角度赏析两者不同之处:桃花谢落的场景【考点研究】一、常见组合考点1.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2.比较《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纪念》的异同在叙事方面的差异4.从文章构思角度赏析两者不同之处:桃花谢落的场景【考点示例】一、《为了忘却的记念》——比较《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纪念》的异同【考点解读】1.从文体、主题、情感、写法、写作背景、塑造人物的手法、抒情内容与抒情的方式等方面比较2.从所记人物数量、所记事件特点和所选表达方式三个方面比较3.抒情笔法4.比较《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纪念》的异同考点比较阅读问题1分别从文体、主题、情感、写法、写作背景、塑造人物的手法、抒情内容与抒情的方式等方面,比较《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纪念》的异同。答案(1)相同点:①文体:《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同一作者的两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②主题:两篇文章主题相近,都是为悼念革命青年而作,即题目提示的为了“记念”③情感相通,都赞颂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悲痛于他们的牺牲,憎恨反动势力的残暴,表现出悲与痛、爱与恨的情感交织④人物塑造手法相同,都善于选取典型材料,选取零散片段勾勒人物形象,并呈现出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2)不同点:①写作背景不同②议论、抒情方式分析③举例:借用典故,影射现实一篇是直露显豁,另一篇则曲折隐晦。问题2试结合课文内容,从所记人物数量、所记事件特点和所选表达方式三个方面作一些比较。答案问题3教材后的学习提示提到:两篇文章“都带有很强的抒情性,但前者的抒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后者则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请回到文章中,找一找体现这两种不同抒情笔法的句子,用心体会,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答案【示例1】①《记念刘和珍君》:直露显豁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②《为了忘却的记念》:曲折隐晦“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现在我懂得了。”【示例2】(1)前者写于刘和珍遇害后第14天,作者参加刘和珍追悼会后第7天,作者处于事件的当下期,悲愤难抑,不能自已,故而抒情浓烈直露,字字血泪。后者写于五烈士曲折隐晦遇害两周年,激烈的情感沉淀入内心深处,故而情感虽然沉痛但不激烈波动。(2)抒情的直露显豁与曲折隐晦也与社会环境有关。20世纪30年代前期,国民党反动派倾力“围剿”革命,大肆逮捕、杀害革命群众,在白色恐怖方面,比段祺瑞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是“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报道这件事”的主要原因。作者的革命斗争经验在某种程度上节制了他的抒情姿态。问题4比较《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的异同。答案1.相同之处①都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沉痛悼念之情。②都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③都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2.不同之处(1)所记念的人不同:①《记》文:刘和珍等爱国青年;②《为》文:柔石等“左联”五位烈士;(2)背景不同:①《记》文:背景是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②《为》文:背景是1931年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二、《晋书》与《世说新语·雅量》——两则材料在叙事方面的差异【考点解读】1.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加点词选择释义3.译句在叙事方面的差异6.材料二能否作为例证印证材料一第①段的划线句材料1①褚裒,字季野,康献皇后父也。裒少有简贵之风。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谢安亦雅重之,恒云:“裒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矣。”康帝为琅琊王时,将纳妃,妙选素望,诏娉裒女为妃,于是出为豫章太守。及康帝即位,征拜侍中,迁尚书。在官清约,虽居方伯,恒使私童樵采。顷之,征为卫将军,领中书令。②二十九年而康献皇太后临朝,有司以裒皇太后父,议加不臣之礼,拜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持节、都督、刺史如故。裒以近戚,惧获讥嫌,上疏固请居藩,曰:“臣以虚鄙,才不周用,过蒙国恩。无劳受宠,负愧实深!臣有何勋可以克堪?何颜可以冒进?委身圣世,岂复遗力,实惧颠坠,所误者大。”于是改授都督徐、兖、青、扬州之晋陵吴国诸军事。③永和初,复征裒,将以为扬州、录尚书事。吏部尚书刘遐说裒曰:“会稽王令德,国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裒长史王胡之亦劝焉,于是固辞归藩,朝野咸叹服之。裒又以政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疏奏,即以和为尚书令,浩为扬州刺史。④永和五年卒,年四十七,远近嗟悼,吏士哀慕之。(节选自《晋书》)材料2褚公于章安令迁太尉记事参军,名字已显而位微,人未多识。公东出,乘估客船,送故吏数人投钱塘亭住。尔时吴兴沈充为县令,当送客过浙江,客出,亭吏驱公移牛屋下。潮水至,沈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吏云:“昨有一伧父,来亭中投宿,有尊贵客,权移之。”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更宰杀为馔,具于公前,鞭挞亭吏,欲以谢惭。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令送公至界。(节选自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雅量》)问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谢安亦雅重之()
(2)更宰杀为馔()答案(1)平日,向来;(2)再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谢安素来推重他。(2)句意:再次宰杀牛作为饭食。问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权移之()A.权衡
B.职权
C.权且
D.权势(2)才不周用()A.环绕
B.适合
C.周遍
D.亲近答案(1)C;(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权:暂时,暂且,副词。句意:我就暂时让他移到牛屋睡觉了。故选C。(2)周:合,适合、符合,动词。句意:才干不能够适合备用。故选B。问题3把材料一第③段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裒又以政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答案褚裒又认为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应该委任贤能的人,提拔和敬重有德望的老臣,于是就举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以”,认为;“宜”,应该;“贤”“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升”,提升,提拔;“敬”,敬重;“旧齿”,年高望重的人;“荐”,推荐,举荐。问题4材料二画波浪线句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答案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为远近的人都知道褚公的名字,沈充大吃一惊,又不敢要褚公移动地方,于是在牛屋下置备名帖拜访褚公。“远近久承公名”是一句完整的话,主语为“远近”(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令”(指沈充)为下面几个句子共同的主语,邻近两个句子分别叙述不同的主语,故中间要断开。“……大遽”“不敢移公”分别是县令沈充得知真相后的先后两个不同的表现,要单独成句,故中间要断开。“便”字引出下文置备名帖拜访褚公,是上文“不敢移公”的后续安排,与上文之间是承接关系,故中间要断开。问题5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叙事方面有较大差异,请结合材料一第③段与材料二内容作简要分析。答案叙事的目的不同,材料一第③段叙述褚裒让贤与荐贤的史实,注重历史事实的实录;材料二则详尽地叙述了吴兴县令对褚裒前倨后恭的故事情节,注重人物塑造。叙事的节奏不同,材料一第③段节奏明快,以“于是”“乃”“即”等词语,简练地呈现事件发展的过程;材料二节奏舒缓,具体描述人物言行细节,详尽地呈现人物关系与形象。叙事的内容有别,材料一第③段叙述的是客观真实的历史事件。材料二则立足一定的事实,展开丰富的想象,追求故事的生动新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节选自《晋书》,所记载的史实具有很高的价值,比较客观地记叙了褚裒的在他人劝说下辞掉扬州刺史,并推举旧齿顾和、殷浩的有关史实。材料二节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不是都符合史实,是作者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进行了加工创造。材料二就详尽地叙述了面对吴兴县令对褚裒前倨后恭的表现,褚裒始终保持言谈、脸色的一致的故事情节,以突出县令和褚裒两人的形象特点。材料一节选自《晋书》,是我们研究魏晋历史的重要历史著作,作为正史,对人物的叙述简明扼要,节奏较快,材料一第三段先后记叙了褚裒被征召,刘遐劝说,长史劝说,褚裒举荐等一系列事件。材料二节选自《世说新语》,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材料二记叙述吴兴沈充对褚公先是称为“伧公”,后又“大遽”,既而“谢惭”的过程,而褚裒却始终如一,文中注意具体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节奏较为舒缓。材料一节选自《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所以注意历史事实,叙述的是客观真实的历史事件。材料二节选自《世说新语》,是笔记体小说,书中所载虽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所以材料二虽然立足于一定的事实,但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无论是对沈充的塑造,还有对褚裒的描写,都极为传神,注重追求事件叙述的曲折生动新奇,更有故事性。问题6材料二能否作为例证印证材料一第①段的划线句,请做出判断并简要分析理由。答案【示例一】我认为可以。材料一评价认为褚裒嘴上不评论人物,但内心已有所褒贬。材料二中褚裒面对前倨后恭,丑态百出的吴兴县令,始终保持言谈、脸色的一致,似乎对其行为毫不在意。但是,正是这种不因其态度变化而变化的表现正体现了对其的不屑。因此,我认为可以作为例证证明这一评价。【示例二】我认为不太合适。材料一评价认为褚裒嘴上不评论人物,但内心已有所褒贬。尽管从材料二事件本身看,褚裒以自己前后一致不变的态度表达出对前倨后恭县令的褒贬,契合这一评价。但是,作为小说内容,其真实性有待商榷,作为例证不太合适。【示例三】我认为不可以。材料一评价认为褚裒嘴上不评论人物,但内心已有所褒贬。材料二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篇,目的是为了证明褚裒的雅量,突出他对吴兴太守行为的原谅,体现的是襟怀之磊落,不因为他人前倨后恭而有所不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题干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一是要读懂材料一中划线句子“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嘴上虽然不品评人物,但是内心是对人有褒贬的”。二是要全面把握材料二的内容。材料二选自《世说新语•雅量》,完整叙述了褚裒外出途中被赶到牛屋休息,被人轻蔑地呼为伧公,后又被款待,但始终言论和脸色都无异的故事。答题时要注意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翻译材料一中的句子,再结合材料二中相关的句子进行分析。本题作为探究性题目,只要观点明确,且分析有理有据即可。根据材料二吴兴县令面对褚裒时先唤作“伧父”后来又“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更宰杀为馔,具于公前,鞭挞亭吏,欲以谢惭”。可见其前倨后恭的丑态。但褚裒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表现的始终保持言谈、脸色的一致,表现出来的情状就像没事一样,表面上似乎对其行为毫不在意。但是,在不动声色之中,可以看出褚裒对其态度变化的不屑。因此,可以作为例证,证明材料一“认为褚裒嘴上不评论人物,但内心已有所褒贬”的观点。根据材料二节选自《世说新语》可知,文中的许多情节为作者虚构的事实,并非真实的历史事件。而论证时论据的要求其一是必须具有真实性,即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作为论据。作为小说内容,更多表现出的是其文学性,其真实性不敢确定,有待商榷。所以,作为论据,不太合适证明材料一评价“认为褚裒嘴上不评论人物,但内心已有所褒贬”的观点。根据材料二节选自《世说新语·雅量》可知,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突出褚裒的雅量,体现其面对他人的不知时的鄙视轻慢和已知时的恭顺尊敬,却表现得云淡风轻的度量,体现其大度的胸怀,淡然的襟怀,磊落的为人。本文的中心是赞颂褚裒的气度,而不是突出褚裒对人物的评价。而论证时论据的要求必须具有针对性,即论据与论点必须统一,两者联系应该紧密一致。所以,材料二作为论据,和材料一“评价认为褚裒嘴上不评论人物,但内心已有所褒贬”的观点不一致,不能够证明该观点。译文1褚裒字季野,是康献皇后的父亲。褚裒年轻时就有简傲高贵的气质。谯国人桓彝见到了他,注视着他说:“褚季野有皮里阳秋(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说他嘴上虽然不品评人物,但是内心是对人有褒贬的。谢安也素来推重他,常常说:“褚裒虽然不说话,但是四时之气(本指一年四季的气象,后以“备四时之气”喻指人的气度弘远)也全都具备了。”康帝做琅琊王时,准备纳娶妃子,精选向来有声名的人,下诏聘娶褚裒的女儿为妃子,于是褚裒出京任豫章太守。到了康帝即位时,征召授予他担任侍中,升迁担任尚书一职。褚裒居官清廉俭约,虽然身为地方长官,但还常常派自己的僮仆去打柴。不久,征召为卫将军,兼任中书令。
二十九年,康献皇太后上朝处理政事,有关官吏认为褚裒是皇太后的父亲,商议给他不必施行臣属之礼的礼遇,让他任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同时仍任持节、都督、刺史。而褚裒因为自己是皇帝的亲戚,害怕受到非议和不满,上疏坚决请求到封地去任职,说:“我凭着虚名陋才,才干不能够适合备用,过分地蒙受国恩,多次忝任不能胜任的职位。没有功劳却接受了恩宠,我心里实在觉得非常惭愧!臣下有什么功勋可以承当得起?有什么面目可以不断进升?臣下把身躯托给了圣世,哪里还敢保留才力!实在是担心公事败坏,贻误很大。”于是改授褚裒都督徐州、兖州、青州、扬州的晋陵吴国各项军事。
永和初年,又征召褚裒,准备任命他为扬州刺史、总领尚书事。吏部尚书刘遐劝说褚裒道:“会稽王德行美好,是国家的周公啊,您应该把大权交给他。”褚裒的长史王胡之也劝他这么做,于是褚裒坚决推辞不受,请求返回封地,朝野上下都赞叹敬服他。褚裒又认为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应该委任贤能,提拔和敬重有德望的老臣,于是就举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疏文奏上后,任命顾和为尚书令,殷浩为扬州刺史。
永和五年褚裒去世,当时四十七岁,远近的人都为之伤心叹息,吏人士人都哀悼思慕他。译文2褚季野由章安县令改任成为了太尉记室参军,当时褚公名气很大,但地位卑微,认识他的人不多。褚季野出发向东,坐了当时行商的贩船,送几位老友官吏半路在钱塘亭投宿。当时,吴兴的沈充担任县令,也正好送客经过浙江。客人太多,褚公被亭吏赶到牛屋里在睡觉。半夜,江潮涨起,沈充无法入睡,起来散步(看见牛棚下有人),问亭吏:“牛棚下是什么人?”亭吏说:“昨天有个粗野的人前来投宿,因为有您这样尊贵的客人,我就暂时让他移到牛屋睡觉了。”沈充当时还面带酒色,就远远地对着牛屋喊:“伧夫(当时南人讥骂北人的话),想要吃饼子吗?你姓什么?可以一起聊聊吗?”褚公于是扬了扬手,回答说:“我是河南褚季野。”因为远近都知道褚公的名字,沈充大吃一惊,又不敢要褚公移动地方,于是在牛屋下置备名帖拜访褚公。再次宰杀牛作为饭食,在褚公面前准备好,并在褚公面前鞭打亭吏,用来赔礼道歉。但褚公与沈充喝酒吃菜,淡然自若,言谈毫无异状,就像没事一样。过后县令一直送他到县界。【考题对接】一、《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采用何种方式阐说事理,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专业修养,也与写作方式有关。阅读此类文章时,要注意文中的概念和文章的思路。细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选择其中一篇,从中找出主要概念,用一段话或一个图表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这两篇课文在思考方法和语言表达上各有特点。阅读时可进行比较。一、《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答案】1.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重要概念“惯式法例”(“文法”)、“构建和因素”(“词汇”)、“可译性”等“木叶”“树叶”“落木”“木”“暗示性”“颜色性”等主要观点主要是阐释,围绕核心话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来组织必要的材料主要是提出和探究问题,用适合和稳妥的理论去说明有着众多例证的文学现象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写作思路先在一个层面上分列陈说,然后在更高的层次上,运用理论思维探究深刻而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层层推进,不断总结,又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概念”在这两篇文章中,既是重要的思维工具,又是组织文章的关键“构件”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语言特点简明而又准确,但又不乏可读性,比如作者用“文法”“词汇”等读者耳熟能详的语言学概念来阐释建筑之中的概念、原理,显得更为亲切,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注重考证,显得细致严谨,但是没有给读者繁复枯燥的感受,主要是因为文章中所使用的考证素材多是文质兼美、且为后代熟知的名句;作者在文中对这些名句的解读新颖别致,不仅给熟知这些诗句的读者以美感,也给读者以一种期待的新鲜感,因此整篇文章读来让人觉得饶有趣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及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中国建筑的特征》主要概念及其关系: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词汇”指的是建筑的组成部分。中国建筑中如一轩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的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筑的整体。主要是阐释,围绕核心话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来组织必要的材料。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又具有独特的个性。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被解读出来。写作思路:先在一个层面上分列陈说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然后在4~7自然段探讨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从更高的层次上,运用理论思维探究深刻而带有全局性的问题,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概念”在文章中,既是重要的思维工具,又是组织文章的关键“构件”。语言表达:在小论文中,要做到形象而又准确地说明事物,必须注意对语言的锤炼。梁思成善于运用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词语,来表达理性的思考,简明而又准确,但又不乏可读性。如“拘束性”“灵活性”“多样性”“可译性”等词语,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同时,他也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事物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又如“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作者用“文法”“词汇”等读者耳熟能详的语言学概念来阐释建筑之中的概念、原理,不仅是梁思成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符号学美学”的理论基础,显得更为亲切,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说“木叶”》主要概念及其关系: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木叶”是诗人们钟爱的一个形象,其之所以为诗人们所钟爱的关键就在于一个“木”字。“木”具有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和有颜色的“暗示性”。因此,“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木叶”含有疏朗、飘零之意,而“树叶”含有繁密充实之感。主要是提出和探究问题,用适合和稳妥的理论去说明有着众多例证的文学现象。写作思路:文章从小处着手,从“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出发,层层推进,不断总结,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是富有暗示性的。语言表达:注重考证而不枯燥,主要是因为文章中所使用的考证素材多是文质兼美、且为后代熟知的名句;恰当地引用古代诗词。不仅给熟知这些诗句的读者以美感,也给读者以一种期待的新鲜感。二、《花落的声音》《花未眠》《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从文章构思角度赏析两者不同之处:桃花谢落的场景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材料一:①家中养了玫瑰,没过多少天,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了花落的声音。起先是试探性的一声“啪”,像一滴雨打在桌面。紧接着,纷至沓来的“啪啪”声中,无数中弹的蝴蝶纷纷从高空跌落下来。②那一刻的夜真静啊,静得听自己的呼吸犹如倾听涨落的潮汐。整个人都被花落的声音吊在半空,尖着耳朵,听得心里一惊一惊的,像听一个正在酝酿中的阴谋诡计。③早晨,满桌的落花静卧在那里,安然而恬静。让人怎么也无法相信,它曾经历了那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④玫瑰花瓣即使落了,仍是活鲜鲜的,依然有一种脂的质感,缎的光泽和温暖。我根本不相信这是花的尸体,总是不让母亲收拾干净。看着它们脱离枝头的拥挤,自由舒展地躺在那里,似乎比簇拥在枝头更有一种遗世独立的美丽。⑤这个世界,每天似乎都能听到花落的声音。像樱、梨、桃这样轻柔飘逸的花,我从不将它们的谢落看作一种死亡。它们只是在风的轻唤声中,觉悟到自己曾经是有翅膀的天使,它们便试着挣脱枝头,试着飞,轻轻地就飞了出去……⑥有一种花是令我害怕的。它不问青红皂白,没有任何预兆,在猝不及防间整朵整朵任性地鲁莽地不负责任地骨碌碌地就滚了下来,真让人心惊肉跳。⑦曾经养过一盆茶花,就是这样触目惊心的死法。我大骇,从此怕茶花。怕它的极端与刚烈,还有那种自杀式的悲壮。不知那么温和淡定的茶树,怎会开出如此惨烈的花。⑧只有乡间那种小雏菊,开得不事张扬,谢得也含蓄无声。它的凋谢不是风暴,说来就来,它只是依然安静温暖地依偎在花托上,一点点地消瘦,一点点地憔悴,然后不露痕迹地在冬的萧瑟里,和整个季节一起老去。——张爱玲《花落的声音》材料二:①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②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③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川端康成《花未眠》(节选)材料三: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1.赏析材料一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2.结合材料二,分析作者在第③段感慨“难能可贵”的原因。3.材料一第⑤段画线句和材料三画线句都描写了桃花谢落的场景,各具特色。请从文章构思角度,赏析两者不同之处。4.学校的校报有“花与生命”的栏目,将刊发以上三则材料,并配发一段导语。作为该栏目编辑,请你围绕栏目名称,结合三则材料内容,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导语。二、《花落的声音》《花未眠》《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答案】1.该句中作者以潮涨潮落来比喻一呼一吸,新颖独特,给读者强烈的冲击力,用清晰的呼吸声衬托深夜的寂静,呼应上文作者清楚听到了花落的过程。
【解析】“静得听自己的呼吸犹如倾听涨落的潮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的呼吸比作涨落的潮汐,形象生动,新颖独特,能引起读者视觉的联想,给读者强烈的冲击力。同时这句又是以声称静,结合“那一刻的夜真静啊”可知这里用清晰的呼吸声衬托深夜的寂静。再结合前文“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了花落的声音。起先是试探性的一声‘啪’,像一滴雨打在桌面。紧接着,纷至沓来的‘啪啪’声中,无数中弹的蝴蝶纷纷从高空跌落下来”可知这句呼应上文作者清楚听到了花落的过程。2.首先,因为发现海棠花在凌晨四点默默盛放,不会因为深夜无人欣赏拒绝盛放;其次,默默盛放的海棠花蕴涵着浓重的生命孤独感,因为盛放的同时意味着走向衰亡,作者从中感受到生命中悲与美共存的真谛;最后,作者从未眠的海棠花发现人们对于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由此引发感叹,虽然生命是短暂的,但也要乐观而坚定地活着。
【解析】结合“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可知海棠花在凌晨四点默默盛放,它没有因为深夜无人欣赏而拒绝盛放,难能可贵。结合“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可知作者从默默盛放的海棠花中感悟了生命中悲与美共存的真谛,生命是孤独的,盛放的同时意味着走向衰亡。这种对生命的感悟难能可贵。结合“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可知作者从未眠的海棠花发现人们对于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由此引发感叹,“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虽然生命是短暂的,但也要乐观而坚定地活着。3.材料一画线句运用拟人手法,细致传神地写出樱梨桃这类花谢落时从容洒脱、轻舞飞扬的优美姿态,营造出浪漫唯美的落花之景,与后文茶花极端而刚烈的谢落方式形成对比。材料三画线句写了桃花被风吹落满身满书满地的场景,这幕情景既呼应了《会真记》“落红成阵”的描写,虚实相映,又为后文宝玉抖花瓣和黛玉葬花的情节作铺垫,也表现了宝黛对美好事物消逝的伤悼之情。
【解析】材料一“它们只是在风的轻唤声中,觉悟到自己曾经是有翅膀的天使,它们便试着挣脱枝头,试着飞,轻轻地就飞了出去……”运用拟人手法,把樱梨桃这类花当作人来写,具有人的意识,“挣脱枝头,试着飞,轻轻地就飞了出去”细致传神地写出樱梨桃这类花谢落时从容洒脱、轻柔飘逸的优美姿态,极具浪漫唯美之态,让人喜爱不尽,“它不问青红皂白,没有任何预兆,在猝不及防间整朵整朵任性地鲁莽地不负责任地骨碌碌地就滚了下来,真让人心惊肉跳”,与后文茶花自杀式的悲壮、极端、刚烈的谢落方式形成对比。材料三“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写了桃花被风吹落满身满书满地的场景,结合前文“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可知眼前的情景呼应了《会真记》“落红成阵”的描写,书中的“落红成阵”是虚写,“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是实写,虚实相映成趣。结合“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购销合同撰写
- 食堂蔬菜采购合同样本
- 彩钢瓦购买合同样本
- 跨领域合同翻译挑战与机遇并存
- 小学生认真学习承诺
- 2024【合伙协议】合伙人协议合同范本
- 2024安装合同范本范本
- 2024设备监理师考试试题设备监理合同管理
- 父母现金赠予合同范例
- 工业胶售货合同范例
- A10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段考 历史试卷 (含官方答案解析)
- 2024年巴西劳动市场变化与挑战
- 2024-2030年中国建筑施工行业运行状况及发展规模分析报告
- 放射科专科护理模拟题含参考答案
- 家政培训讲师课件
- 2024年大型科学仪器共享与服务合作协议
- 2024-2025学年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中复习试卷
- 露天矿安全生产年度总结
- 生态文明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3秋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 (完整版)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单词表(打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