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B)(Word)株洲市天元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B)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这一争论冲上了微博热搜。当现实课本和古籍上都记录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时,许多认定其是“斯人”的网友除了匪夷所思、大为震惊外,或许还有“穿越”回中学翻翻语文书,亲自确认一遍的冲动。
经考证,不同版本的教材竟然也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差异。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回应称,自该出版社1961年首次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一直采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文本;而冀教版教材却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
那么,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中华文化浸明浸昌,文脉悠长,流传下来的典籍不可胜数,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篇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在明代著作《唐诗品汇》中却作“黄砂直上白云间”;更为人所熟知的《静夜思》《悯农》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在我国文化中类似的“斯人”与“是人”之争,实际上屡见不鲜。
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须知,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语言文字每天都在流变与发展当中,生机勃发。两千三百年前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实质上并未统一,无论“是人”或“斯人”,其实都是经历了中华语言大变革洗礼和改造之后,被“抛光打磨”的产物。试图在文化演变当中寻找绝对正确的“唯一真理”,无异于刻舟求剑。
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有不少语言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才真正陷入了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两千多年后仍然被人们广泛引用,不断参与到语言流变的进程中,这是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生机和活力的佐证。因此,“斯人”还是“是人”的“正统”争论之声,恰恰是中华文化的强健心跳。
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李海峰教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以适应新的语言发音习惯。“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具备“古韵”,很可能因此获得了大众青睐,造成了异于主流教材版本的“集体错觉”。这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并非简单的谬误。
回归问题的本质,“斯人”与“是人”之争,并非大众记忆的“错漏”,而是富有活力的中华语言在近现代社会正常变迁的结果,是语言文明流变的一次“被目击”。传统文化不是已然作古的“死文化”,而是现代中华文化的根本和“来路”,它与中国人今日的生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自然也会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日新月异。
因此,我们不能抱着“唯一真理观”,死守三坟五典中“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说辞故步自封。《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在严谨考证、完好保留、坚持扬弃的精神指导下,悦纳文化生长中产生的分歧和枝丫,鼓励理性争论,保养传统文化在当代继续发展创新的土壤和空间。
(《“是人”“斯人”之争》)
材料二:
既然“斯”与“是”的意思区别不大,是否还有必要较真呢?当然有必要。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锱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这也是今天网友能够展开论辩的基础。对“斯”与“是”的较真,未尝不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当然更多的,还是出于捍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是”的探索,是对“真”的重视。有网友为了找出“斯人”,大量翻找古籍刻本、教材教辅,甚至连汉语语料库都查了一遍。有疑惑就找证据,有问题就找解析,这种“较真”的意义,其实已经超越对“斯”“是”二字的区分。历来诗人学者都注重推敲文字,汉语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常谬以千里,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
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传播中,以讹传讹的情况十分多见。比如最近某影视剧中一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大为流行,但原句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还有不少网友对多音异形的字望文生义,张口乱读、随手乱改、误用错用,伤害了字词原本的意蕴,亵渎了汉字文化。汉字有其严肃性,咬文嚼字既要凭考据说话,还要辨其含义。字斟句酌中不仅辨了字形,也能够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美。
一场“斯”“是”之辩,恰是求“是”之辩。带着思考读文章,带着质疑看问题,论辩之中,自有真意。
(《“是人”“斯人”之辩,体现求“是”态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
B.因为时间的久远,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文献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
C.文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所以不要去纠结“斯人”与“是人”哪个是正确的这个问题。
D.人类历史上的语言如果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那么就会陷入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并未统一,所以无论是“斯人”还是“是人”,其实都是对的。
B.“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有古韵,因此造成了集体错觉。
C.因为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锱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所以“斯”与“是”的较真就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
D.现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尤为重要。字斟句酌不仅能辨字形,还能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美。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其余不同的一项是()
A.李白的《静夜思》很多古籍写的是“床前看月光”。
B.秦观名句“无力蔷薇卧晓枝”,有些版本写的是“无力蔷薇卧晚枝”。
C.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有的就做“乱石崩云,惊涛裂岸”。
D.《论语·泰伯》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断句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材料一中提到了“是语言文明流变的一次‘被目击’”,请结合材料内容给“语言文明流变”下一个定义。
5.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斯”与“是”之争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白丁香
陆颖墨
那是一个月前,我刚从小儿科轮转到骨科实习。带我的老师就是韦护士。有天她带着我值小夜班,大概七点多钟,我俩正在对医嘱,忽然有个病号慌忙跑过来:“不好了,江川在电视室摔倒了。”韦护士脸色遽变,放下医嘱夹,匆匆奔向病区门口,我也跟着小跑过去。
冲进去就看到那个叫江川的病号仰倒在地上,一看就是个小战士,圆圆脸。他吃力地想起身,一只轮椅,也翻倒在地。韦护士急切地问在地上挣扎起身的江川:“你知道多危险吗?你的腿要再骨折一次,你又要打多少天石膏?叫你不要乱跑,你偏不听!”
我心中不忍,赶紧过去挽住他的胳膊,用力朝上拽。他一愣,眼中掠过一丝感激,马上配合一使劲,起身了!韦护士也伸手扶住黑色的轮椅,拉他坐了上去。江川冲着我轻声说:“谢谢。”我翻开08-1床的病历夹:“江川——骨癌晚期!”我一阵后怕,幸好刚才没摔坏,我马上理解了韦护士的一片苦心。
第三天,我又是小夜班。他的神情有些复杂,突然压低了声音:“有人给我带来了个秘方,说是能治我这种病,就缺一样药引子。”“什么药引子?很珍贵吗?”他叹了口气:“是要热的鲜猪血!”
我找了战士食堂,说了鲜猪血的事。班长回身把给养员叫了过来。给养员对我说:“让早上五点半前到肉联厂去取,到铁门口别进去,怕吓着你,喊一声刘师傅就行。”
早上四点半,我悄悄穿好衣服,下楼,出了医院大门,一路向西。离大铁门还有六七米时,我叫了声刘师傅。不一会儿,一位师傅从铁门上打开小门,走了过来,把我的小热水瓶拿了进去。忽然闻到有淡淡的香味,我扭头一看,好家伙,左边也是一大片的花苗圃,有好几十亩地。是丁香花,这花医院也有,在门诊部门外的花园里,那棵丁香树高,冠也大,站在树下,会让花香笼罩着。只是今年春天暖得晚,大部分花只出现花蕊,香气也不浓。
第二天凌晨,在等待刘师傅还我小暖瓶的时候,我静下心来打量这些丁香花。像是对星空的呼应,眼前这么大面积的花海在夜色里,也泛着星星点点的白光,似乎无边无际,真让人欢喜。往年医院的那棵丁香盛开时,我们会凑在树下找花朵数花瓣。大部分花是四辫的,运气好的,还能找到六瓣的,极稀少的,还找到八瓣的花朵。大家都争着找八瓣的,说谁找到了,这一年运气肯定好!
忽然,我心里一动,俯下身去,靠路边摘下一株花枝,刚开了两朵,自然是四瓣的,还有七个花苞没有绽放。
到了病房,我自己找来个空的盐水瓶灌上清水,把花枝插入,摆到了他的窗台上。“什么花呀?”他问。“白丁香。”“丁香,就是一丁点香吗?”我一下笑了。
“过几天花都开了,会很香的。”“那太好了!一、二、三、四、五、六、七。”他用目光数着花苞,说,“我会看着它们一个一个绽放!”
忽然,我心头一震,急问:“被子上是什么血?”他赶紧低头:“坏了,坏了,刚才的猪血。”江川似乎看到了我的焦急,也很紧张。忽然,他侧身打开床头柜,拿出小刀片,在左手手指上划了一个口子,有一滴殷红的鲜血,滴到了被子上。情急之中,我用了对付这种伤口最简便的消毒止血的办法,用舌尖舔了一下那伤口。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用右手抓住我的右手,在我手背上亲了一口。
天哪,他这是干什么,我简直吓怔了,猛地把他推开,厉声说:“你干什么?”他脸色顿时变得刷白,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又说不出来。我噙着眼泪,瞪他一眼,出门奔向护士站东边的盥洗间。
“许森森,怎么回事。”韦护士不知怎么出现在我的身后,我被吓了一跳。她生气地把我拉到窗边,“昨天大夜班护士就告诉我,你一大早去了08病房。小小年纪,不要弄出什么风言风语的。战士谈恋爱是要受处分的,你不是不知道。你还没毕业,不要把自己的前程毁了。
后来的日子,都是班长每天派人去取血,自己送进病房,一切都变得正常,我的心也宁静起来。只是,从医嘱上看,江川的病情并没有出现奇迹,而且越来越糟。
一天晚上我刚要迷迷糊糊睡着,忽然有人在走廊里喊:“许森森电话,许森森电话。”
病床边围满了人。我避开众人的目光,却又不敢看床上的江川。就在这时,一股浓郁香味把我的目光一下引到了床头柜上:一只盐水瓶,一株丁香花。九朵丁香花都绽放了!突然眼睛一亮:八瓣花朵,里面竟有一个八瓣花朵!我顿时有了勇气,把目光移到江川脸上,他苍白的两颊渐渐泛出了红晕。他张开嘴,吃力地嘟哝了一句。我没有听清,队长马上对我说:“他说,他看到八瓣花了。”
我眼窝一热,心酸地说:“八瓣并没有给你带来好运……”他又说了一句,这回清晰了:“遇到你就是我的好运!”
就在这时,他把右手伸了过来,张开,说:“对不起!”那双眼睛里,充满期盼,似乎在乞求我的回应。面对江川的目光,我无法不把手伸出去,就在这时,韦护士拉住我衣袖,悄声说:“千万别和他握手!”我停顿了一下,又看到了那眼神,避开,又看到了他父母的眼神,他的战友们的眼神。我都无法拒绝!我伸出右手握住了他的右手,他的手上的劲一下子也大了起来,把我的手紧紧握住。我也用了下劲,紧紧握住他的手。他脸上露出了欣慰而幸福的笑容,天真烂漫,像婴儿一样。我们四目对望,都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说不出来……
终于,屏幕上拉成了一条直线。江川的笑容依然。
我不知不觉走出了病区,走出了病房楼,到了炊事班门口,那辆买菜用的自行车就在面前。我把它推开,右脚伸进三脚架,骑了起来。
今夜月色很好,把四周照得犹如一个童话世界。一路向西,我骑到了那片丁香花前。一个星期没来,和医院里那棵大树一样,花已经全都开了,洁白的一片片一团团的,在月光下灵动而又灿烂,形成了花的海洋、花的波浪、花的涟漪。浓郁的香味,像要把我吞噬融化。我看了一眼那个肉联厂的大铁门,现在是深夜,工人还没上班,一切都是静悄悄的。
再一次回望这片丁香花,双眼已经模糊,眼前白茫茫的一片,无边无际。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护士深谙人情世故,表面上她对“我”和江川要求严格,实则体现出她对这两人的关心和保护。
B.和江川一样,“我”相信这个偏方能够救命,不辞辛劳,凌晨赶往郊区拿鲜猪血,惹出了风言风语。
C.为了不惹麻烦,江川情愿割伤自己的手,而“我”情急之中的消毒止血举动,令江川大受感动。
D.不顾韦护士的提醒,“我”毅然握住江川的手,表明我对他之前冒犯的释怀和他即将离世的悲痛。
7.关于文中丁香花作用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见到的丁香花海寄托着“我”对生命美好的希望。
B.插在病房里的丁香花见证着“我”与小战士的情谊。
C.八瓣丁香花的出现凸显出两人的相逢是最美的遇见。
D.热猪血之于丁香花,完美地诠释了世俗与纯洁的相融。
8.本文对江川临死场景作了细致描写,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9.曾说,他曾经花很大气力写江川在患病前的诸多优秀,但后来都删除了,联系全文,探究其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元年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上以问封德彝,对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淹默然。上问淹:“何故不复论执?”对曰:“天下之务,当尽至公,善则从之。德彝所言,真得大体,臣诚心服,不敢遂非。”上悦,曰:“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B.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C.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D.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所用年号,计23年。年号由汉文帝首创。
B.海内,泛指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C.郎中,官名,唐时各部都设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侍郎之下的官员。
D.流,流放,即将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对其惩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大宴群臣,让人演奏《秦王破阵乐》,当封德彝夸赞他以神武平定天下岂是文德能比时,能清醒地意识到文才武功应各随其时。
B.唐太宗因候选官假冒资历和门荫,就发布敕令让其自首,否则处死;戴胄犯颜劝谏,他先是发怒,后听了戴胄的解说,唐太宗对此表示认可。
C.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贤德之才,封德彝很久没有举荐一人,后来回复说没有奇才,太宗告诉他,用人如用器物,要各取所长。
D.御史大夫杜淹认为,部门公文滞留丢失的情况,御史有责任检举揭发;而封德彝却认为,各部门应该主动请求,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核定。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14.面对大理少卿胡演的困惑,唐太宗是如何回答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
杜牧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上都:今陕西西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B.“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宜人。
C.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
D.全诗先写景后抒情,层次明晰,写景虚实结合,遣词造句浅淡而有韵致,耐人玩味。
16.诗的颈联、尾联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引用了《齐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力渲染大鹏往南方大海迁徙时的气势,境界雄奇阔大。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写出了秦王朝搜刮百姓时的贪婪和得到财物后奢靡无度、不知珍惜。
(3)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想象和对比手法,来写遥望金陵,感叹物是人非、人生无常。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阴了好些日子,下了好几场雨,甚至还罕见地,飘了一点雪。春天,姗姗来迟。楼旁的花坛边,几棵野生的婆婆纳,却顺着雨势,率先开了花。粉蓝粉蓝的,泛出隐隐的白,像彩笔轻点的一小朵。谁会留意它呢?少有人的。况且,婆婆纳算花么?十有八九的人,都要愣一愣。婆婆纳可不管这些,兀自开得欢天喜地。生命是它的,它做主。
雨止。阳光哗啦啦来了。我总觉得,这个时候的阳光,浑身像装上了铃铛,一路走,一路摇着,活泼的,又是俏皮的。于是,沉睡的草醒了;沉睡的河流醒了;沉睡的树木醒了……昨天看着还光秃秃的柳枝上,今日相见,那上面已爬满嫩绿的芽。水泡泡似的,仿佛吹弹即破。
春天,在阳光里拔节而长。
天气暖起来。有趣的是路上的行人,走着走着,那外套扣子就不知不觉松开了——好暖和啊。爱美的女孩子,早已迫不及待换上了裙装。老人们见着了,是要杞人忧天一番的,他们会唠叨:“春要捂,春要捂。”这是老经验,春天最让人麻痹大意,以为暖和着呢,却在不知不觉中受了寒。
18.下列各项中,与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B.公务员应该在群众中生根开花。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9.下列各项中,与“走着走着,那外套扣子就不知不觉松开了——好暖和啊”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注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B.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么?
C.他纳闷了——究竟是计算方法失误,还是运用不熟练?
D.哦,您,您,您就是——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少有人会留意婆婆纳。况且十有八九的人也不觉得它算花呢”,表述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盐和糖摄入过多对健康不利。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盐和糖常常结伴而行。放盐多了,只要再加点糖就可缓解咸味,使咸味变得柔和,不刺激。而当糖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味觉就开始麻痹,尝不出太浓的甜味了。①,就会让甜味变得很明显。糖和盐的这种“微妙关系”对我们来说有利有弊,很多时候,糖成了咸味的“减弱剂”,在1%~2%的食盐溶液中添加10%的糖,几乎可以抵消咸味。所以很多甜咸口味的菜里,食盐浓度要比感觉到的更高。比如,糖醋排骨、鱼香肉丝等,②。在外就餐,尽量少点这类菜肴。在家烹调,要少放糖和盐。
市面上还有很多糖和盐含量都很高的食品,大家要格外注意。像果脯蜜饯。比如酸酸甜甜的话梅让人欲罢不能,但吃进10个,摄入的盐就占一天总量的56%。你可能吃的时候并不觉得咸,这主要是因为③。再如鳕鱼丝等海产干货,味道鲜美,有嚼劲,营养丰富。可数据显示,鳕鱼丝竟是含盐大户:100克鳕鱼丝含钠2克,相当于5克的盐。并且配料表上,白砂糖的位置特别靠前,是典型的高糖高盐食物。大家选择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食品标签,尽量选择糖和盐都较少的产品。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根据上文内容,给大家在烹饪或购买食物时提供合理建议,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不超过70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2年是中国共青团建团100周年。共青团是青年的组织,见证了百年来中国青年的奋斗。
过去,有胸怀救国梦想建团的青年先驱,有在“12.9”运动中振臂高呼的爱国青年,有让“北大荒”变“北大仓”的垦荒青年,有投身改革开放的弄潮青年;如今,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青年,有毅然逆行、奋不顾身的抗疫青年,有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青年工匠,有上天揽月、蛟龙入海的青年科学家,有守国戍边、保家卫国的青年军人,有实现自我、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
“少年强则国强”,每一个时代,都有澎湃的后浪,奋斗的青年!
在建团100周年之际,《中国青年》开辟“百年传承,今朝青年”的专栏,邀请你以“新时代,新青年”为主题,写一篇文章,给专栏投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名称与姓名等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解析
1.C2.D3.D4.①语言文明流变是语言文字在社会的正常变迁中,②不断参与语言流变的进程,③在被广泛运用的过程中加速变化,④以适应新的语言习惯的现象。5.①中华文化文脉悠长,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
②《孟子》在后世不断地被人们广泛应用,不断参与到语言流变的进程中,是语言流变的产物。
③“斯人”获得大众青睐,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
④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文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所以不要去纠结‘斯人’与‘是人’哪个是正确的这个问题”说法错误。材料一第六段“李海峰教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以适应新的语言发音习惯。‘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具备‘古韵’,很可能因此获得了大众青睐,造成了异于主流教材版本的‘集体错觉’。这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并非简单的谬误”,材料第七段“回归问题的本质,‘斯人’与‘是人’之争,并非大众记忆的‘错漏’,而是富有活力的中华语言在近现代社会正常变迁的结果,是语言文明流变的一次‘被目击’”据此可知,原文中提出了发音变化的原因,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并非简单的谬误,是语言正常变迁的结果,是语言文明流变的一次‘被目击’。因此并未让人们不去纠结哪个发音是正确的问题。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所以无论是‘斯人’还是‘是人’,其实都是对的”错误。材料一第四段“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两千三百年前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实质上并未统一,无论‘是人’或‘斯人’,其实都是经历了中华语言大变革洗礼和改造之后,被‘抛光打磨’的产物。试图在文化演变当中寻找绝对正确的‘唯一真理’,无异于刻舟求剑”,据此可以看出,不在于“斯人”还是“是人”,不应分析两者的对错,要认识到二者都是经历了语言变革洗礼和改造之后的产物,是文化演变的现象。
B.“……‘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有古韵,因此造成了集体错觉”错误。材料一第六段“‘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以适应新的语言发音习惯。‘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具备‘古韵’,很可能因此获得了大众青睐,造成了异于主流教材版本的‘集体错觉’”,据此可知原文意在说明推测是“斯人”具有优势和古韵,因此获得青睐,造成集体错觉。
C.“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所以‘斯’与‘是’的较真就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错误。材料二第一段“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对‘斯’与‘是’的较真,未尝不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当然更多的,还是出于捍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是’的探索,是对‘真’的重视”“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据此可看出不仅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更是考据传统和求是精神的传承。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静夜思》很多古籍版本的内容是“床前看月光”,字形不同,但不影响整体句意的理解。
B.“无力蔷薇卧晓枝”与“无力蔷薇卧晚枝”是版本字形的不同,但不影响整体句意的理解。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与“乱石崩云,惊涛裂岸”是版本字形的不同,但不影响整体句意的理解。
D.《论语·泰伯》中所说的句子因断句的不同,造成大的理解差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如果民众都是好民众,那么让民众遵循着我们的方针政策;如果民众不是好民众,那么让民众知晓我们的方针政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可以使民众由着我们的道路去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根据第四段“语言文字每天都在流变与发展当中,生机勃发”,可找出关键词“流变与发展”,根据第五段“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两千多年后仍然被人们广泛引用,不断参与到语言流变的进程中,这是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生机和活力的佐证”,可找出关键信息“语言流变的进程”;根据第六段“‘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以适应新的语言发音习惯”,可找出关键信息“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词语都在加速变化,以适应新的语言发音习惯”。
本题是下定义题。下定义的格式是“种差+邻近属概念”。
“邻近属概念”是指包含被定义者的最小的属概念,“语言文明流变是……的现象”中的“现象”,是邻近属概念。
“种差”是被定义概念的本质属性,“语言文字在社会的正常变迁中”表明“语言文明流变”的背景,“不断参与语言流变的进程”“在被广泛运用的过程中加速变化”“以适应新的语言习惯”,说明“语言文明流变”的变化内容,是种差。
综合以上内容,按照下定义的格式组织语言,即得出解析:语言文明流变是语言文字在社会的正常变迁中,不断参与语言流变的进程,在被广泛运用的过程中加速变化,以适应新的语言习惯的现象。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斯”与“是”之争的原因有:
第一,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华文化浸明浸昌,文脉悠长,流传下来的典籍不可胜数,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篇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如……在我国文化中类似的“斯人”与“是人”之争,实际上屡见不鲜。”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文脉悠长,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
第二,根据材料一第五段“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两千多年后仍然被人们广泛引用,不断参与到语言流变的进程中,这是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生机和活力的佐证”,可以看出,《孟子》在后世不断地被人们广泛应用,不断参与到语言流变的进程中,是语言流变的产物。
第三,根据材料一第五段“‘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具备‘古韵’,很可能因此获得了大众青睐,造成了异于主流教材版本的‘集体错觉’。这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并非简单的谬误”,可以看出,“斯人”获得大众青睐,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
第四,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对‘斯’与‘是’的较真,未尝不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当然更多的,还是出于捍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是’的探索,是对‘真’的重视。……历来诗人学者都注重推敲文字,汉语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常谬以千里,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可以看出,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
6.B7.D8.本文中江川临死场景是浓墨重彩地描写,集中写“我”的心理活动,聚焦两人的握手和江川的笑,有力地表现出两人“交浅爱深”的战友情谊,直抵人心。9.(1)从人物形象而言,江川的种种言行都是普通平凡人的言行,优秀的人设与其他言行如相信偏方、用刀片割手等不协调。(2)从主旨而言,文章主旨是表现普通人之间纯洁真挚的爱,这一安排不会刻意拔高小说主旨。(3)从阅读效果而言,普通人的形象设置更符合生活的真实,更契合读者的阅读期待。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惹出了风言风语”错误,结合“韦护士不知怎么出现在我的身后,我被吓了一跳。她生气地把我拉到窗边。‘昨天大夜班护士就告诉我,你一大早去了08病房。小小年纪。不要弄出什么风言风语的。战士谈恋爱是要受处分的,你不是不知道。你还没毕业,不要把自己的前程毁了’”可知,是韦护士警告我不要弄出什么风言风语的,并不是我真的惹出了风言风语;另外,“‘我’相信这个偏方能够救命”错误,“相信”一说也无从谈起,“我”只是盼望奇迹发生。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中物象作用的能力。
D.“完美地诠释了世俗与纯洁的相融”错误。热猪血只是文章中的普通物事,并没有“世俗”寓意,不宜过度解读。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本文中江川临死场景是浓墨重彩地描写,结合“面对江川的目光,我无法不把手伸出去,就在这时,……我停顿了一下,又看到了那眼神,避开,又看到了他父母的眼神,他的战友们的眼神。我都无法拒绝!我伸出右手握住了他的右手,他的手上的劲一下子也大了起来,把我的手紧紧握住。我也用了下劲,紧紧握住他的手。他脸上露出了欣慰而幸福的笑容,天真烂漫,像婴儿一样。我们四目对望,都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说不出……”可知,文中对江川临死的场景做了浓墨重彩地描写,“我”不顾韦护士的提醒,毅然握住江川的手。这段描写集中展现了“我”真切细腻的心理活动,聚焦了两人的握手和江川的笑,有力地表现出了两人“交浅爱深”的战友情谊,感人至深,表明我对他之前冒犯的释怀和对他即将离世的悲痛。
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人物形象而言,结合“他的神情有些复杂,突然压低了声音:‘有人给我带来了个秘方,说是能治我这种病,就缺一样药引子。’‘什么药引子?很珍贵吗?’他叹了口气:‘是要热的鲜猪血’”可知,江川相信这个偏方能够救命;结合“江川似乎看到了我的焦急,也很紧张。忽然,他侧身打开床头柜,拿出小刀片,在左手手指上划了一个斤,在左手手指上划了一个口子,有一滴殷红的鲜血,滴到了被子上”可知,为了不惹麻烦,江川割伤自己的手。江川的种种言行都是普通平凡人的言行,优秀的人设与其他言行如相信偏方、用刀片割手等不协调。
从主旨而言,结合“冲进去就看到那个叫江川的病号仰倒在地上,一看就是个小战士,圆圆脸”可知,江川是个小战士;结合“那是一个月前,我刚从小儿科轮转到骨科实习。带我的老师就是韦护士”可知,我是一个普通的实习生。如果写江川在患病前的诸多优秀,文章主旨就不是表现普通人之间纯洁真挚的爱了,这一安排不会刻意拔高小说主旨。
从阅读效果而言,普通人更贴近生活现实,江川相信偏方能够救命,而“我”为了满足江川的心意,便不辞辛劳,凌晨赶往郊区拿鲜猪血,这些都符合生活的真实,更契合读者的阅读期待。
10.B11.A12.D13.(1)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为它哀叹却不以它为鉴,那么又要让后人来哀叹他们了。
(2)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残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的就越急。14.①他认为长孙顺德如果有人性,他收到赐绢后,能认识到收受贿赂是可耻的事情。那么这个法子比惩罚他还能让他觉得耻辱;
②如果他不知道是羞辱他,那他就是禽兽,即使杀了他也无用。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别人赠送的绢帛。事情暴露以后,唐太宗说:“长孙顺德做的如果能有益于国家,我愿意与他共享府库的财物,何至贪污腐败到如此地步呢?”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是主语,“受人馈绢”是谓语部分,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
“府库”是“共有”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年号由汉文帝首创”错,应为汉武帝首创。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对两人的观点理解有误,原文意思是:杜淹认为各部门的公文,恐怕有滞留丢失的,请求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核定,不是“御史有责任检举揭发”;封德彝认为设分职,各有分工,御史自然应该揭发检举,不是“各部门应该主动请求,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核定”。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不暇”,来不及;“哀之”,为它哀叹;“鉴之”,以它为鉴。
(2)“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满足;“繁”,多。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可知,他认为长孙顺德如果有人性,他收到赐绢后,能认识到收受贿赂是可耻的事情。那么这个法子比惩罚他还能让他觉得耻辱;
结合“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可知,如果他不知道是羞辱他,那他就是禽兽,即使杀了他也无用。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春,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阵乐》。太宗说:“我先前接受委派专行征伐,民间便有了这首乐曲。虽然不具备雍容高雅的文德,然而立国的功业由此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说:“陛下以神武平定天下,哪里是文德足以能比的。”太宗说:“平定乱世依靠武力,保守基业依靠文德,文与武的用处,全在于因时制宜。你说文才不如武功,这话说得不对。”封德彝叩头谢罪。唐太宗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无私,所以提升他为大理少卿。太宗因为很多候选官假冒资历和门荫,所以发布敕令,让他们自首,否则就处死。不久,有假冒者被发觉,太宗想杀了他们。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这些人应该流放。”太宗大怒说:“你想守法,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说:“帝王的诏令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变化,法律则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诚信的。陛下愤恨候选官多有欺诈,所以想杀了他们,但是既然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又依照法律裁断,这是忍小的愤恨而存大诚信的做法。”太宗说:“你执法,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戴胄先后多次冒犯皇上执法,奏答时如泉水一样滔滔不绝,太宗都听从他的意见,从此国家很少有冤案。唐太宗命令封德彝推举有贤德的人才,但很久没有举荐一人。太宗责问封德彝,封德彝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只是现今没有奇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所长。古代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难道是向其他朝代借用人才了?只能怪自己不能识别人才罢了,怎么能诬蔑现在没有人才呢。”封德奔惭愧地退下。御史大夫杜淹上奏说:“各部门的公文,恐怕有滞留丢失的。请求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核定。”唐太宗就此事问封德彝。封德彝回答说:“设官分职,各有分工。如果真有过失,御史自然应该揭发检举。”杜淹沉默不语。太宗问杜淹:“怎么不再争论了”杜淹回答说:“天下的事务应当尽量公正无私,对的就听从。封德彝所说的,实在很有道理,臣心悦诚服。不敢再坚持错误的观点了。”太宗高兴地说:“如果你们都能这样,我还有什么忧虑呢。”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别人赠送的绢帛。事情暴露以后,唐太宗说:“长孙顺德做的如果能有益于国家,我愿意与他共享府库的财物,何至贪污腐败到如此地步呢?”太宗尚且念他是有功之臣,没有处罚他,反倒在朝廷上赐给他几十匹绢。大理少卿胡演说:“长孙顺德贪赃枉法,罪不可赦,不加罪于他,为什么还赐他绢帛呢!”太宗说:“他如果有人性。得到赐绢所受的羞辱,就会比受到刑罚厉害得多。他如果不知道羞耻。那么就是一个禽兽罢了,杀他又有什么用。”
15.D16.①颈联抒发了朋友难长守、人生易老的感慨;②尾联表述了对友人的真诚劝诫。诗人希望友人隐匿盛名,韬光养晦,抱朴守拙以全身远祸。
1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与评价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写景虚实结合”错误。写景两联的意思是“长流不断的水清清,洛阳城的雨已停,雨后初晴的洛阳城风景宜人。槿花刚开时很艳丽,秋蝉也发出了第一声鸣叫”,都是实景,无虚实结合。“写景虚实结合”这一分析与诗歌不符合。故选D。
1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解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述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述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这两句诗句的意思是“老朋友马上要离去,白发不经意生成。这次分别无多话说,盼君转运天下闻”。从“故人易去,白发闲生”可知表述了朋友难长守、人生易老的感慨。从“期君晦盛名”,再结合诗歌解释“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分析可知,诗人说这次分别我没有什么多余的话要讲,只期望你能隐藏盛名以避灾祸。诗人希望友人隐匿盛名,韬光养晦,表述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情。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述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7.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抟”“锱铢”“砌”“雕”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8.B19.C20.不好。原句运用设问的手法,一问一答可以引发读者思考,“愣一愣”突出人的情态,表现出人们对把婆婆纳看作花的惊讶,突出婆婆纳的勃勃生机。而改句没有这种效果。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横线句说春天“拔节而长”为比拟手法中的拟物。
A.“袅娜”“羞涩”体现出拟人的手法;
B.说公务员“生根开花”是拟物;
C.“晴”运用了谐音双关,指“晴”和“情”;
D.“今宵酒醒何处”是问,“杨柳岸晓风残月”是答,运用了设问手法。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的破折号表解释原因。
A.表强调;
B.为语意转换;
C.表解释原因;
D.表语意中断。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原句是“谁会留意它呢?少有人的。况且,婆婆纳算花么?十有八九的人,都要愣一愣”,而改句是“少有人会留意婆婆纳。况且十有八九的人也不觉得它算花呢”。首先原句有设问,“谁会留意它呢?少有人的”“婆婆纳算花么?”,先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再给出解析,这样效果更突出;而改句“少有人会留意婆婆纳”只是一个一般陈述句,效果不突出;同时原句“愣一愣”属于神态描写,表现出人们对把婆婆纳看作花的惊讶,突出婆婆纳的勃勃生机;比直接说“十有八九的人也不觉得它算花呢”更生动形象。
21.①这时只要稍微加点盐②咸味被甜味消减了③加工时会加入很多糖22.盐和糖在食物中常常相伴而生,因此大家烹任食物时少放糖和盐,在外就餐少点甜咸口味的菜肴,购买食品时,查看食品标签,买糖和盐都较少的产品。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盐和糖常常结伴而行。放盐多了,只要再加点糖就可缓解咸味,使咸味变得柔和,不刺激”介绍了糖与盐的关系,放盐多了,只要再加点糖就可缓解咸味,相应地,糖放多了,味觉就开始麻痹,尝不出太浓的甜味,加点盐就会使糖味变得明显。所以这里可以填:这时只要稍微加点盐。
第二空,前文“很多时候,糖成了咸味的‘减弱剂’,在1%~2%的食盐溶液中添加10%的糖,几乎可以抵消咸味”指出糖可以抵消咸味,接着指出“所以很多甜咸口味的菜里,食盐浓度要比感觉到的更高”,接着举“糖醋排骨、鱼香肉丝等”的例子,为的是说明这些甜咸口味的菜里的咸味被甜味消减了,因此我们感觉不到咸味,所以可以填:咸味被甜味消减了。
第三空,“比如酸酸甜甜的话梅让人欲罢不能,但吃进10个,摄入的盐就占一天总量的56%”告诉我们话梅的含盐量很高,结合前文“很多时候,糖成了咸味的‘减弱剂’,在1%~2%的食盐溶液中添加10%的糖,几乎可以抵消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时间进度安排方案
- 名著读后感(集锦15篇)
- 初中高知识复习测试卷
- 2024安全管理技术竞赛(单选)练习卷含答案
- 专题11 变量与函数(七大类型)(题型专练)(解析版)
- 2023中小学学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反电诈工作方案
- 专题七自媒体营销 (课件)职教高考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实务》
- 公考歧义句辨析题分类解法语法结构法
- 高一英语综合语法测试
- 2024届上海市宝山区上海大学市北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一诊”模拟数学试题
- 互联网营销师教学计划和大纲
- 2024年甘肃省妇联直属事业单位招聘笔试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形势与政策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 2024年秋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课件(新版教材)
- 2024-2034年中国有声阅读市场发展现状调研及投资趋势前景分析报告
- 麦肯锡解决问题方法
-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八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4智能变电站新一代集控站设备监控系统技术规范部分
- 5.5《方程的意义》(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 2024-2030年中国地质聚合物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2024年建筑业10项新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