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第一讲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梯级巩固+课后落实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第一讲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梯级巩固+课后落实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第一讲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梯级巩固+课后落实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第一讲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梯级巩固+课后落实_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第一讲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梯级巩固+课后落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回答1~2题。1.下列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C.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2.此时,图中M地吹()A.东北风 B.东南风C.西北风 D.西南风解析:第1题,近地面乙地等压面向下凹,甲地向上凸,因此甲地高压(低温),乙地低压(高温)。绘制热力环流:甲→乙→丙→丁→甲,近地面气压高于垂直对应的高空,则D正确。第2题,M位于近地面,根据上题分析,近地面方向由甲地吹向乙地,北半球向右偏,结合图上给出的方向,M地吹东北风。答案:1.D2.A(2013·合肥高三检测)读“1961~2006长江三角洲平均气温增温速率空间分布图”,回答3~4题。3.有关长江三角洲1961~2006年平均气温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海市年增温最大幅度达0.5℃B.增温幅度由东向西增加C.沿江均比沿海增温幅度大D.该区域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4.影响长江三角洲40多年来平均气温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的变化 B.冬季风势力强弱C.城市化的发展 D.降水的变化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知1961~2006年该区域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规模越大增温幅度越大,由此可知影响长江三角洲和多年来平均气温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的发展。答案:3.D4.C5.(2013·湖北八校联考)读北半球某陆地某时风向图(图1)。若陆地上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大约呈30°夹角,(图1中)风向对应的近地面等压线可能是()图1图2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解析:选D。图示气流向中心辐合,说明中心气压较低,③④两图的中心气压较低。下图示意某热力环流中,两地在垂直高度上的气压分布。读图完成6~7题。6.该热力环流的大气运动方向是()7.在图示高度范围内,能正确表示两地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F(只考虑大小)的是()解析:第6题,热力环流中,近地面受热地点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结合图中的高度和气压可以判断,丙地为近地面受热地点,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低压;甲地为近地面受冷地点,盛行下沉气流,形成高压。则近地面空气由甲地流向丙地,高空空气由丁处流向乙处。第7题,读图可知,随着高度的增加,两地在同一高度的气压差先减小,后增大,而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就越大,因此在垂直方向上,两地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先减小后增大。答案:6.C7.D读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回答8~10题。8.图中曲线①②③④依次表示()A.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B.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C.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D.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9.对近地面气温高低影响最直接的是()A.① B.②C.③ D.④10.④曲线表示的辐射量在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量大的原因主要是南极地区()A.地势高 B.下垫面为冰川地面C.环境污染严重 D.人口增加解析:第8题,辐射量最大的为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到达地表被吸收,因此②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第9题,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而地面辐射量的大小与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密切相关。第10题,南极地区被大面积的冰川覆盖,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高。答案:8.A9.B10.B(2013·湖北八校高三联考)电线弧垂是指在平坦地面上,相邻两个电杆上电线悬挂高度相同时,电线最低点与两悬挂点间连线的垂直距离(如图甲所示,f为弧垂,单位:米)。弧垂的长短与所在地的气温、降水形式、风力等气象气候条件息息相关。图甲为弧垂示意图,图乙为不同气温条件下电线最佳弧垂随气温变化曲线图。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四个选项中,最佳弧垂的年变化幅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是()A.海口北京济南哈尔滨B.上海南京武汉重庆C.青岛郑州乌鲁木齐兰州D.昆明广州西安呼和浩特2.我国贵州省每年冬季经常会出现电线断裂或电杆被拉倒的情况,主要原因是()A.冬季用电量大,超出电线负荷B.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大C.受冻害影响,重量过大D.野生动物的破坏解析:第1题,最佳弧垂的变化反映了电线的热胀冷缩。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可知,弧垂的变化幅度取决于该地气温的年变化幅度大小,我国季风区夏季南北温差小、冬季南北温差大,因此北方地区年温差比南方地区大。D选项中,昆明是著名的春城,年温差最小,呼和浩特的年温差最大。第2题,贵州省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降水多,温度低,电线容易结冰,电线负重大,容易断裂。答案:1.D2.C(2013·蚌埠高三质检)地—气系统(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量收入),又向外发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下图示意沿海某地多年平均辐射差额的月份分配。完成3~4题。3.若只考虑辐射差额对气温的影响,该地气温最高的月份是()A.4月 B.6月C.7月 D.8月4.该地年总辐射差额为负值,年平均气温却未逐年下降。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大气环流、大洋环流 B.大洋环流、海陆分布C.地形起伏、海陆分布 D.大气环流、地形起伏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1~4月辐射差额逐渐上升,但还小于0,说明气温还在下降,但下降幅度逐渐减小;4月中旬辐射差额为0以后,气温才逐渐升高;从4月中旬一直到8月中旬,辐射差额为正值,说明气温一直升高,到8月中旬辐射差额为0时,气温达到最高。第4题,受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影响,全球不同纬度间的热量进行着交换,从而使低纬度不会一直升温,高纬度不会一直降温。答案:3.D4.A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希望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温升数据并绘制了甲、乙两图(基准温度取某日平均温度)。材料1:几种下垫面的吸收率。下垫面道路(沥青)混凝土砖石吸收率0.8~0.950.65~0.90.6~0.80.65~0.8下垫面土壤(黑土)沙漠草水吸收率0.6~0.950.55~0.850.74~0.840.9~0.97材料2:甲图中小区1为下垫面吸收率较高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2为下垫面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材料3:乙图中小区3为风速较大的小区,风速为3m/s;小区4为风速较小的小区,风速为2.5m/s。乙(1)根据材料1、2,分析下垫面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升的影响及原因。(2)根据材料3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与原因。(3)分析该实验小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有何启发?解析:(1)从材料中可知温升幅度与下垫面吸收率呈正相关。其温升幅度与吸热、放热有关。(2)从材料3中可知风速与热岛强度呈负相关,风力大,散热作用强。(3)使用吸收率低的建筑材料,布局时要注意通风。答案:(1)下垫面吸收率低的小区的温升幅度(作用)要小于吸收率高的小区。大气增温的热源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不同下垫面,热容量不同。吸收率低的下垫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少,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和对流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引起的温升幅度小。(2)风速与热岛强度(温升幅度)呈负相关。风速越大,温升幅度越小;风速越大,空气流动性越强,由风带走的热量也越多。可见,风速大有助于减弱建筑群的“热岛效应”;风速小则相反。(3)尽量使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低的建筑材料,避免采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高的沥青、混凝土来铺装全部地面;增加绿地和水面,以增加下垫面热容量(减少地面辐射量);通过合理布置小区建筑物(建筑密度布局要适当),加强小区的自然通风,有利于城区的热量散失到郊区,从而有效改善小区“热岛效应”。6.(2013·颍河中学高三统考)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1:最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给北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1800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材料2:北京晨报2012年2月7日报道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材料3: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2)结合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线段上绘制箭头以表示气流方向。(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4)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计划将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从图中气温变化曲线上可以看出由市中心向郊区气温呈波浪式下降,植被覆盖好的地区气温较低。第(2)题,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为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中心,高空风由市中心吹向郊区。第(3)题,绿色植物吸热增温较慢,它的蒸腾吸收热量,再加上它吸收CO2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量减少,从而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第(4)题,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内,污染物会对市区造成污染,故不合理。答案:(1)由市中心向郊外呈波浪式降低;植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