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全册教案单元整体设计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全册教案单元整体设计+核心素养+符合新课程标准单元名称第一单元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4篇课文。所选的4篇课文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传统节日中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还向我们介绍了各地独特的艺术样式。《北京的春节》让我们了解了老北京人民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腊八粥》向我们展示了人们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时的情形;《古诗三首》描写了古代人们过传统节日时的习俗,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藏戏》为我们介绍了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这一独特的艺术样式。二、单元教学目标1.教学内容: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4篇课文。2.单元知识结构:本单元主要根据“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组成。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趣味。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北京春节的热闹非凡,腊八节的香味袭人,藏戏的生动有趣都需要仔细阅读才能体会到不同节日的快乐与享受。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利用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这4篇文章都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利用不同的手法,体验到节日带来的不同感受。三、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趣味。②语言运用:体会作者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利用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③思维能力: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④审美创造:借鉴本单元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能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四、教学重难点:(1)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并能在习作时,能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北京春节的热闹非凡,腊八节的香味袭人,藏戏的生动有趣都需要仔细阅读才能体会到不同节日的快乐与享受。课时教学设计课题1.北京的春节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了解详写、略写的好处。②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③思维能力: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④审美创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2.学习重点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3.教学准备:PPT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1.“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教师活动: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学生活动:1、让生了解春节的习俗: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岁尾年头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2、了解了老北京人民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活动意图:通过资料和传说的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环节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初读课文。2.学习字词。教师活动: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提出读书要求: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2.指名读生字、新词。着重指导:正(zhēng)月掺和(chānhuo)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着重分析指导“醋、宵、戚、骆、驼、浒”,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学生活动: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不理解的字词。2.朗读、学习字词。活动意图: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可以帮助扫清学习上的障碍,为理解文章内容作好铺垫。环节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再读课文。2.学生汇报。教师活动: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2.再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3.学生汇报。四、交流探讨,感受年味。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文章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2.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节日活动或印象最深的部分。3.全班交流。五、课堂小结。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活动:出示研读提示: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2、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3、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活动意图: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5.作业设计:必做:1、完成本课生字。2、抄写词语。选做:找出文中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6.板书设计:1、北京的春节腊八忙碌详略得当课时教学设计课题1、北京的春节授课时间:课型:精读课时:第二课时核心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了解详写、略写的好处。②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③思维能力: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④审美创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学习重点难点:(1)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并能在习作时,能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3.教学准备:PPT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教师活动: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热闹而又喜庆的老北京的春节,好不好?学生活动:生回顾生字词以及课文内容。活动意图: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环节二: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件展示句子,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用词的简洁和巧妙。1.体会年前的忙碌。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④引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有感情的朗读。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2.体会过节的热闹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教师活动:(一)腊八:①“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从“家家都”可以看出人们对节日习俗的重视。“农业展览会”是说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种类很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一样。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②“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翡翠”写出了蒜瓣的颜色,“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二)腊月二十三: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的主要活动。2.说一说腊月二十三为什么是过春节的“彩排”。(三)除夕:1.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除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热闹)2.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除夕真热闹”?3.除夕这一天,你以前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让学生自由发言。4.指导朗读:想象一下文章中描绘的热闹场面,有滋有味地读读这一段。(四)元宵节:1.元宵节的特点是什么?2.哪些内容描写了元宵节的灯?这些灯有什么特点?3.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说说元宵节上还有什么灯,并写一写。学生活动: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的主要活动。2.说一说腊月二十三为什么是过春节的“彩排”。3.除夕这一天,你以前是怎么过的呢?4.①人们的活动。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②味、色、声的描写。5.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6.读出元宵节的热闹。自主交流::1.指名读第8自然段,理解“截然不同”的意思。2.说一说“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与“除夕”有什么截然不同之处。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3.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的悠闲自在?4.指导朗读:读出轻松自在的感觉。活动意图:通过抓住关键句段,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5.作业设计:必做:1.完成课后练习。2.仿写元宵节花灯的片段。选做:仿照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节日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忙碌详略得当热闹一片祥和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课时教学设计课题2.腊八粥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②语言运用: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腊、粥、腻”等1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腊八粥、甜腻、搅和、可靠、猜想”等词语。③思维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④审美创造: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2.学习重点难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3.教学准备:PPT图片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5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2.板书课题3.介绍作者。教师活动:1、师导入: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板书:腊八粥沈从文)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1988年),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他主张“美在生命”,中篇小说《边城》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学生活动:1.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2.朗读课题,了解作者。活动意图: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又让学生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作好铺垫。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环节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2)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教师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2.请生结合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文中的生字词语含义。3.指导学生(1)认读生字、新词。(2)学写字词。(3)理解词语。学生活动: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读通顺课文,划出生字新词。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来感受腊八粥的美味,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活动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自觉性和自学能力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环节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1.分段并概括段意。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3.思考问题: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4.交流讨论:文章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教师活动:师: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提示: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板书:等粥喝粥)2.交流讨论:文章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等粥写得十分详细,分别写了八儿在等粥的过程中的变化。学生活动:学生思考问题,划分段落,理清课文思路及主要内容。朗读课文,说说自己对每个段落的理解。3.思考:文章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汇报交流活动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方法。5.作业设计:必做:1、抄写课后生字。2、试着理解并完成课后练习题。选做:抄写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6.板书设计:腊八粥盼粥想粥详写:等粥孩子天真可爱猜粥看粥略写:喝粥课时教学设计课题2.腊八粥授课时间:课型:精读课时:第二课时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②语言运用: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③思维能力:学习本文有详有略的方法,仿写作文。④审美创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2.学习重点难点: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3.教学准备:PPT图片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2.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在上节课中,我们跟着沈从文先生一起去看了腊八那天会吃的食物——腊八粥。2、在你的心目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跟着沈从文一起去品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学生活动:1.朗读课文段落,汇报交流2.走进新课。活动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教师的问题也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环节二:二、精读赏析,分析人物形象。(1)默读第2—8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2)学生汇报。教师活动:作者浓墨重彩地写了八儿等粥的事情,八儿是怎样等粥的?试着用小标题概括。提示:盼粥-想粥-猜粥-看粥(板书:盼想猜看)1.盼粥(1)默读第2—8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2)学生汇报。①“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喜悦之情吗?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提示:对粥的喜爱与盼望之情。(板书:迫不及待)③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四五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④怎样理解第八自然段的反问句?提示: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学生活动:1.学生朗读交流。2.思考教师问题,汇报交流。3.通过反问句来引导学生感受八儿为了吃到香甜的腊八粥不得不撒一些谎,多么天真可爱又有那么一点狡黠呀,颇有童趣。4.想粥(1)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又改变了?提示: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2)“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提示:妈妈对八儿十分宠爱。(3)分角色朗读。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活动意图:每学完一个环节后,让学生带着感情读一读本段课文,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环节三:回读赏评,交流感受。教师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教师活动:1.师总结:1.吃了一枚大枣的八儿,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2.文章中有许多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学生活动: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遍回顾了课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明确了中心,升华了感情。活动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5.作业设计:必做:(1)完成同步课时练。(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仿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6.板书设计:腊八粥详写:等粥孩子天真可爱略写:喝粥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课时教学设计课题3.古诗三首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热爱古诗词。②语言运用:识记本课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进一步了解古诗的有关知识。③思维能力: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④审美创造:品读诗句的过程中,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重点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3.教学准备:PPT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2、知诗人,解诗题。教师活动:1、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板书:寒食[唐]韩翃)2.作者简介。学生活动: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活动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环节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教师活动: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1)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板书:春城飞花东风御柳)(2)“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学生活动:这里的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活动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学生自读后教师指导,并出示课件,使学生能够把握准诗词的节奏,正确朗读诗歌,同时,这也是正确理解诗词的第一步。环节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理解诗句含义2.学生汇报汇报3.教师适时小结4.全班诵读此诗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同学合作交流。2.点名学生汇报交流。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学生活动:再读古诗,理解诗句含义。与同桌交流理解诗句3.齐读古诗活动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再通过看注释、借助资料等手段来理解诗句,可以锻炼学生自学古诗词的能力。环节四:补充资料,加深理解。1.补充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这首诗的含义。2.寒食节民间禁火,而汉宫却传烛赐火,这说明了什么?教师活动: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学生活动:1.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2.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交流体会4.练习背诵活动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合作的结果说出诗句的意思后,教师出示课件,既可以纠正学生理解上的错误,又可以为学生正确表达提供范例。5.作业设计:必做:1.朗读全诗,熟读成诵。2.课下搜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同学交流你自己的见解。6.板书设计:寒食飞花御柳——写景以汉喻今蜡烛轻烟——抒情
流露不满课时教学设计课题3.古诗三首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时:第二课时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热爱古诗词。②语言运用:识记本课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进一步了解古诗的有关知识。③思维能力: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④审美创造:品读诗句的过程中,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重点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3.教学准备:PPT、图片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展示牛郎织女故事图,提问:这是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跟这个故事有关的诗《迢迢牵牛星》。3.板书课题,解释题意。教师活动: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取于《诗经》和乐府,更有它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迢迢牵牛星)2.《古诗十九首》简介。学生活动: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有一组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它就是《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活动意图: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环节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指导学生读好以下词语。2.重点指导书写“素、章、盈、脉”四个生字,注意字的占格和笔顺。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教师活动: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2.全班汇报。①汇报词语意思。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织女星与牵牛星隔银河相对。②连词成句,交流每句诗的意思。学生活动: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机杼:织机的梭子。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活动意图:通过一句一句的理解,体会诗歌中作者寄托的感情,体会用字用词的用心,感受字词之间的蕴含的动作、感情。环节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1.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诗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织女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同学合作交流。2.点名学生汇报交流。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学生活动:1.再读古诗,理解诗句含义。2.与同桌交流理解诗句3.齐读古诗活动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再通过看注释、借助资料等手段来理解诗句,可以锻炼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环节四熟读成诵,拓展延伸。1.熟读成诵,小组交流:诗中的织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勤劳、孤独、哀怨、痛苦)2.推荐阅读《牛郎和织女》。教师活动:拓展延伸,加深叠字理解。使用叠字有很多好处,如:写景状物,生动形象,细致真切。感情表达,绵密曲折,深切感人。气势连贯,音节优美,增强节奏。说一说你知道的运用了叠字的诗句。学生活动:1.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交流体会3.练习背诵活动意图:学习、品味、体会诗歌中的叠词的神奇作用,感受诗歌的美妙。5.作业设计:必做:1.抄写本首古诗两遍并默写2、积累其它关于描写神话故事的古诗6.板书设计:迢迢牵牛星扎扎弄机抒牵牛星↔织女星泣涕零如雨美丽、勤劳、脉脉不得语孤独、哀怨流露不满课时教学设计课题3.古诗三首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时:第三课时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热爱古诗词。②语言运用:识记本课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进一步了解古诗的有关知识。③思维能力: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④审美创造:品读诗句的过程中,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重点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3.教学准备:PPT、图片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时出示关于月亮的图片,提问: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可诵读关于月亮的古诗)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十五夜望月》。3.板书课题,解释题意。教师活动:1.王建,字仲初,许州人。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板书:王建)2.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学生活动:初步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走近作者,感受其中的特点和情绪。活动意图: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环节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2.重点指导书写“栖、鸦”两个生字,注意“栖”字右面是“西”,不要加横。“鸦”是左右结构,注意书写时笔画的穿插避让。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教师活动: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学生活动:通过诗的注释的了解为进一步感受诗歌,做知识的铺垫。活动意图:通过一句一句的理解,体会诗歌中作者寄托的感情,体会用字用词的用心,感受字词之间的蕴含的动作、感情。环节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1.文中写了哪些传统习俗?(八月十五望月)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2.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同学合作交流。2.点名学生汇报交流。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学生活动:1.再读古诗,理解诗句含义。2.与同桌交流理解诗句3.齐读古诗活动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再通过看注释、借助资料等手段来理解诗句,可以锻炼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环节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熟读成诵,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2.课下搜集描写中秋节习俗的古诗或思乡的古诗,与同学交流。教师活动: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学生活动:1.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交流体会3.练习背诵活动意图: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遍感受诗歌中的美丽传说和令人向往的故事。5.作业设计:必做:1.抄写本首古诗两遍并默写2、积累其它关于描写传统节日或月亮的古诗6.板书设计:十五夜望月景:地白栖鸦冷露桂花明月情:秋思望月兴叹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课时教学设计课题4*藏戏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时:一课时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了解藏戏的特色和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②语言运用:学习并积累“鼻祖、吞噬、演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的语句。③思维能力:了解藏戏的特色和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④审美创造: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2.学习重点难点:了解藏戏的特色和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3.教学准备:PPT、视频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播放戏曲音乐,欣赏不同的戏曲剧种。2、播放藏戏视频,介绍藏戏:其实,还有一个剧种,它一直流传于我国的最高处,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它就是藏戏。(板书课题)教师活动:配乐介绍藏戏。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与别的剧种不同,说它复杂,它没有舞台灯光、道具,仅用一鼓伴奏;说它简单,它的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说它时间短,它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这么多年,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学生活动:通过视频让学生去领略藏戏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活动意图:此环节的创设可以烘托氛围,使学生兴趣被激发,更能够集中精力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来。环节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2.出示“旷野、布施、开山鼻祖”等词语,认读、理解词语。教师活动:1.课文浓墨重彩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2.交流汇报。(1)藏戏的面具。(2)藏戏的舞台。与现在的流行音乐、其他地方戏的舞台相比,藏戏的舞台简单到什么程度?(3)藏戏的演出。①指名朗读后,问:“藏戏在演出的程序、时间、唱腔、动作上有什么特点呢?”②学生汇报。3.多媒体展示一段藏戏《文成公主》的片段让学生欣赏。加深学生对藏戏面具、舞台、演出特点的认识。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学生活动:①藏戏的面具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能历经几百年仍保留到现在?②藏戏的面具到底是如何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呢?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③展示藏戏面具图片,出示京剧脸谱。你觉得藏戏的面具与京剧的脸谱有什么异同?活动意图: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读懂文意,明确学生的问题意识,注意力集中。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课文的大意也就明确了。环节三:自主品读,了解形成。1.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2.集体交流。(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2)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个仅由7个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环节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你还了解哪些有特色的艺术形式,试着用本文学习的表达方法去描述一种你熟悉的艺术形式。教师活动: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交流:你有什么新发现吗?这样写妙在哪里?2.回顾全文,本课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1.想象奇特。2.学习在叙述中加上奇特的想象,让文章更加生动,耐人寻味。活动意图: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认识奇特想象的好处,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合理运用。5.作业设计:1、抄写本课词语2、试着用本文学习的表达方法描述一种你熟悉的艺术形式6.板书设计:藏戏形成: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独具魅力特色:面具舞台演出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口语交际:即兴发言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时:一课时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②语言运用: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些知道的风俗。③思维能力:掌握即兴发言的基本技巧。④审美创造:培养良好的语言、语文素养,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增强对汉语的兴趣和认同感。2.学习重点难点:通过口语表达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文化和传统美德。3.教学准备:PPT、图片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谈话导入新课即兴发言是指在时间紧迫,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就某个问题发表见解、提出主张,或表达某种情感、某种愿望。它既能培养我们迅速构思,具有出众的口才,又能锻炼我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活动:首先欣赏一段视频《俞敏洪即兴讲话》,在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观察视频中人物的语言、声音、动作有什么特点。看完后请几个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且结合观察到的视频中人物的特点说明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学生活动:本环节通过欣赏视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即兴演讲的魅力所在。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活动意图:通过欣赏视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即兴演讲的魅力所在。环节二:创设情境最后请两位同学以“我有一个小小心愿”为题尝试现场进行即兴讲话,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思考:两位同学的即兴演讲各有什么特点、什么问题。教师活动:1、即兴发言注意点(板书):①提前打腹稿,想清楚重点说什么②先说什么,后说什么③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2、怎样才能提高即兴发言的水平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学生活动:(1)要注意积累多方面的知识,丰富生活阅历,增加锻炼机会。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存,并经常锻炼说话能力,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左右逢源、出口成章。(2)要善于捕捉话题。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讲话,讲什么内容,这是发言者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即兴发言的话题是根据当时特定的场合、对象而定的。一般说来,要做到:抓住触媒、善于辐射、随机应变。现场的具体对象、布置陈设、言谈花絮,都可以成为即兴发言的触媒。活动意图:这一环节是在学习即兴演讲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进一步提高。为了能将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使即兴演讲达到更好的效果。环节三:总结提高即兴发言要注意体现发言者自己的个性特点,不要人云亦云,讲俗话套话,而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匠心,显示出自己的特色。美国演员珍惠曼因在电影《心声泪影》中成功扮演一个聋哑人而获奥斯卡奖,她在领奖时只说了一句话:“我因为一句话没说而得奖,我想我应该再一次闭嘴。”这样的即兴发言不落俗套,意味深长,堪称妙语。环节四:课堂总结即兴演讲能使我们的普通话水平得到提高,能使我们与陌生人说话更大方得体,能促进我们的人际交流,还能增强记忆,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本节课大家热情参与,收获颇丰,相信在下节课的展示活动中会有更精彩的表现!5.作业设计:找一个话题进行“即兴发言”练习6.板书设计:①提前打腹稿,想清楚重点说什么即兴发言②先说什么,后说什么③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习作:家乡的风俗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②语言运用: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③思维能力: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④审美创造: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2.学习重点难点: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3.教学准备:PPT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图片欣赏,导入新课1、边欣赏边思考,说说这些图片中隐藏着哪些传统节日。2、学生说一说:这些节日各有什么习俗?教师活动:引言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想要介绍的家乡的风俗。可以是查阅资料时知道的,也可以是询问长辈时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板书:家乡的风俗)学生活动: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活动意图:通过介绍民族文化,知道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环节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1.你最想介绍的是家乡的哪种风俗?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3.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教师活动:(1)指名学生说。(2)教师归纳总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故事、传说、风俗,或者有着独特的纪念意义。(3)谁知道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什么风俗?学生自由发言。学生活动:1.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写作方法。2.说说你在本次习作中能借鉴的一些写法。活动意图: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以学生的亲身经历激发他们表述的欲望和兴趣。环节三:自定题目,独立作文学生独立写作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初步完成习作,巡视指导学生活动:完成习作活动意图:引导学生可以借助提纲来完成习作。5.作业设计:必做:初步完成习作6.板书设计:家乡的风俗多样性→详略得当→编写提纲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习作:家乡的风俗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时:第二课时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②语言运用: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③思维能力: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④审美创造: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2.学习重点难点: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3.教学准备:PPT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梳理思路,指导习作(1)要想写好家乡的风俗,得要注意观察家乡风俗活动的特点。(2)生动、具体地写出风俗活动的场面和细节。(3)观察时不仅仅是看,还要注意认真地听,要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教师活动:(1)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和气氛,使读者有整体的印象。(2)要注意刻画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活动,在人物的动态中写出人物的特征。(3)要注意“点”与“面”的关系,把个别人物的活动或细节描写与整体概括描写结合起来,渲染气氛,加强艺术效果。学生活动:通过回忆上节课的所学,体会介绍民俗活动需要做到的详略得当,为写作环节做铺垫。活动意图:介绍民俗活动需要做到的详略得当,为写作环节做铺垫。环节二:请学生根据上节课所了解的民俗活动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民俗活动,编写写作提纲。(5-10分钟)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4.拟定作文提纲。学生活动:通过对于民俗作文活动的交流和修改,感受详略得当的好处,意会写作的技巧,完善自己的作文。活动意图:让学生初步学习编写提纲。环节三:范文赏析1.范文赏析。2.教师点评。教师活动:1.学生根据所写的作文提纲,完成习作。2.学生自主修改习作。学生活动:自主完成习作活动意图:引导学生可以借助提纲来完成习作。5.作业设计:必做:自主完成习作,并修改。6.板书设计:家乡的风俗多样性→详略得当→编写提纲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课时教学设计课题语文园地一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通过阅读、交流,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②语言运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特定习俗及其寓意。③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学会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④审美创造:熟读并背诵《长歌行》,养成积累的好习惯。2.学习重点难点:交流收集到的风俗资料和学到的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借助多媒体在活动中强化知识点。环节一:交流平台1.自由读“交流平台”,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2.学生自由读,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3.同桌讨论交流,全班展示:把你阅读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教师活动: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归纳。课件出示:(1)读文章时,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2)文中详写了哪些日子?都写了些什么?(3)文中略写了哪些日子?都写了些什么?教师小结:读文章时,不仅要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还要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学生活动:1.作者在写北京的春节时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小组内讨论、交流。2.学生联系自己本单元的习作,说一说你在习作中写了什么,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推选代表全班汇报。3.全班交流,评价。4.全班齐读以上文字。活动意图: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学会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环节二:学习“词句段运用”1.习俗寓意。(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都知道哪些习俗?(2)指名学生回答。(3)自由读题,思考这些习俗都有什么寓意。(4)小组讨论,相互交流。(5)除了这些寓意吉祥的习俗,你还了解其他寓意吉祥的习俗吗?教师活动:2.学习同义词。课件出示: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学生活动:出示自学提示。(2)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评价。(4)指名学生说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5)教师相机归纳:在相同语境的语句里,相同的意思,我们尽量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可以避免语言的重复,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活动意图:此环节是让学生先观察句式,再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谈发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5、作业设计1.自由读“交流平台”,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2.学生自由读,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6.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一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课时教学设计课题语文园地一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时:第二课时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通过阅读、交流,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②语言运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特定习俗及其寓意。③思维能力:了解民间习俗的寓意,说一说寓意吉祥的习俗,和同学交流。④审美创造:有感情地朗读《长歌行》,并能背诵。2.学习重点难点: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且学习运用。3.教学准备:教学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学习“书写提示”自由读一读下面的文段,并观察下面的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活动:1.教师小结: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今天我们所了解到的是行楷。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学生活动:1.指名学生说。(行楷)2.试着照样子写一写,看看自己的书写速度是不是有所提高。活动意图:了解书法的特点,感受书法的魅力以及书写特征。环节二:学习“日积月累”同学们,中国是文化大国,而中国的古诗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1.谈话导入新课。2.学生交流背诵。教师活动: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长歌行》。(板书:长歌行)4.解题,介绍诗歌。《长歌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也叫“歌”或“行”。学生活动:1.读古诗,读准字音。(1)教师范读。(2)学生练读古诗,同桌互读。(3)指名读,评价纠正。(4)全班齐读古诗。2.划节奏,读出韵味。先标出诗歌的停顿,再有节奏地读。活动意图:初步理解古诗大意,让学生明白我们应该要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5.作业设计练习书法。6.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一书写提示日积月累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单元整体设计单元名称第二单元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外国文学名著”这一主题,安排了《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骑鹅旅行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三篇课文。这些都是经典的外国文学名著,选编的三篇课文都是从长篇小说中节选的。阅读这些作品,学生不仅能随主人公一起游历,感受各国的风土人情,更能够随主人公一起成长,体验成长的欢乐和艰辛。《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通过故事梗概及节选的部分内容,分别向我们展示了鲁滨逊荒岛历险的经历,及他刚刚流落荒岛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骑鹅旅行记(节选)》向我们展示了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尼尔斯变形后的经历;《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讲述了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塑造了汤姆·索亚这个鲜活、真实而血肉丰满的儿童形象。二、单元教学目标1.教学内容: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外国文学名著”。2.单元知识结构: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外国文学名著”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体会人物的心态变化,感知人物的形象;培养学生阅读和想象的能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每篇课文中在情节发展中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人物的独特感受和心态变化。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品读精彩片段,抓住关键句子来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心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整部作品的阅读兴趣。三、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能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能产生阅读原著的兴趣。语言运用:能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对人物作出简单的评价。思维能力:能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理由是否充分。审美创造:品味精彩的故事情节,领略外国文学的奇妙和精彩。四、教学重难点:1.理清小说的故事线索,培养学生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2.在阅读的引领下,能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对人物作出简单的评价,产生阅读原著的兴趣。课时教学设计课题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感受外国文学名著的魅力,感受冒险小说的精彩,认同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②语言运用:学习写作品梗概的方法。③思维能力:通过文本对比阅读,感受人物特点。④审美创造:品味精彩的故事情节,领略外国文学的奇妙和精彩。2.学习重点难点:初步了解鲁滨逊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逊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3.教学准备:PPT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视频导入新课,走进作者。1.教师播放导入新课。2.板书课题。3.介绍作者。教师活动:1.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能独自在孤岛上生存吗?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给我们的答案是“能”。2.教师播放《鲁滨逊漂流记》电影片段,师生共同欣赏。3.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鲁滨逊漂流记,学生齐读课题。4.了解作者:丹尼尔·笛福。5.了解创作背景。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2.齐读课题。3.了解作者。4.了解背景。活动意图:创设情境,视频切入,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唤起学生对荒岛生活的思考。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环节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初读课文。2.学习字词。教师活动:1.初读课文(1)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这篇课文内容与我们平时看到的课文有什么不同?(2)组织交流:这篇课文包括梗概和节选两部分。梗概是原著的大略内容,节选是原著中选取出来的精彩片段。2.学习字词(1)出示词语: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2)教师强调要读准“日晷”“铁锨”“倾覆”等词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词语“焉知非福”:的意思是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变为好事。(3)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读准字音。学生活动: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不理解的字词。2.朗读、学习字词。活动意图: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可以帮助扫清学习上的障碍,为理解文章内容作好铺垫。环节三:阅读梗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1.再读课文。2.合作探究。教师活动:1.(1)(出示课件13)教师出示要求:默读梗概,思考:这篇梗概写了鲁滨逊的哪些事?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出来。(2)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要求概括小标题。2.(出示课件15)师:你能根据列出的小标题,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梗概的主要内容吗?3.(出示课件16)教师提出要求:浏览节选部分内容,对照梗概,你能推断出节选的片段大致出现在小说的哪个部分吗?你是根据什么作出推断的?4.(出示课件17)教师提出要求:浏览节选部分,刚上岛后做了哪些事情?上岛后的心理是怎么样的?5.(出示课件18)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节选内容,思考:鲁滨逊最初流落荒岛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填写表格。6.(出示课件19)教师提出要求:请你根据表格,说一说节选的主要内容。7.初步感受人物形象:你能说一说鲁滨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吗?学生活动:1.预设:流落到荒岛、建房子定居、养羊种麦、救“星期五”、回到英国。2.学生自主概括梗概的主要内容。3.学生汇报。4.学生汇报。5.预设1:他刚上岛的时候没有食物吃,他就到处收罗东西。预设2:他在岛上没有住的地方,他就砍树、打桩,自己建房子。预设:鲁滨逊流落到荒岛,用刀刻痕记录时间,从船上搜罗东西,开始修建住所,并对自己目前的情形和环境进行理性思考。7.预设:鲁滨逊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鲁滨逊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鲁滨逊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活动意图:借助拟就小标题来概括主要内容,在概括小标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经历“提取信息——概括——提炼文字——调整顺序”的过程。5.作业设计:必做:1、完成本课生字。2、抄写词语。选做:找到《鲁滨逊漂流记》原著,读一读。6.板书设计:5.鲁滨逊漂流记课时教学设计课题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授课时间:课型:讲读课时:第二课时核心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感受外国文学名著的魅力,感受冒险小说的精彩,认同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②语言运用:学习写作品梗概的方法。③思维能力:通过文本对比阅读,感受人物特点。审美创造:品味精彩的故事情节,领略外国文学的奇妙和精彩。2.学习重点难点:了解鲁滨逊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逊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3.教学准备:PPT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回顾导入。复习导入。教师活动: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勇敢机智、动手能力强让鲁滨逊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鲁滨逊的心态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节课让我们走进鲁滨逊的内心世界去看一看吧!学生活动:生回顾课文。环节二:精读细研,把握人物心态变化。1提出问题。学生汇报。教师活动:1.(出示课件24)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节选内容,思考:鲁滨逊在克服种种困难的过程中,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文中圈画出相关内容,并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2.(出示课件30)教师提出要求:小组合作,试着画一画鲁滨逊的心态变化图。3.(出示课件31)教师提出要求:读一读鲁滨逊所列的好处与坏处表。思考: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小结: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特点,要学会全面地看待并解决问题。鲁滨逊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处在不利的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4.联系生活,学会辩证思考(1)教师提出要求:你最近遇到了什么困难和烦恼吗?像鲁滨逊一样把好处和坏处列出来吧。例如:沉迷看课外书、对小升初的紧张与担忧……(2)从鲁滨逊列出遇到困难时的好处与坏处这一部分,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5.(出示课件33)教师提出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鲁滨逊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6.教师提出要求:这部小说中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谁愿意来分享一下?7.(出示课件34)教师提出要求:再读梗概,交流梗概中还有哪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思考:如果你是鲁滨逊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活动:1.预设1:鲁滨逊最初流落荒岛的时候,内心是沮丧的。预设2:后来鲁滨逊习惯了岛上的生活,渐渐变得心平气和。预设3: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思考幸与不幸,内心感到欣慰。提取关键信息:忧伤——失望、无奈——理智应对——心平气和——积极乐观2.学生小组合作,画出鲁滨逊的心态变化图。3.预设1: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特点。预设2:要学会全面地看待并解决问题。4.(1)预设1:我妈妈最近不让我看课外书,认为看课外书无益,让我特别烦恼。预设2:我爸爸说我不该去参加足球赛,认为学生就该以学习为重,这让我很烦恼。(2)预设: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他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他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5.预设:他是一个具有辩证思维、幽默、聪明智慧、积极乐观的人。6.指名分享自己阅读名著过程中最精彩的部分。7.预设1:我最感兴趣的是鲁滨逊流落荒岛的部分。预设2:我最感兴趣的是鲁滨逊救“星期五”的部分。活动意图: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心理的变化,去感受人物的乐观心态与顽强精神。环节三:主题概括,拓展延伸1.主题概括。2.拓展延伸。教师活动:1.主题概括:把主题思想补充完整。2.拓展延伸:出示《鲁滨逊制陶罐子》片段,了解鲁滨逊的荒岛生活。学生活动:1.学生汇报。2.学生了解鲁滨逊的荒岛生活。活动意图: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5.作业设计:必做:(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选做: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原著内容,并选择你喜欢的片段讲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听。6.板书设计:鲁滨逊漂流记直面现实转危为安乐观顽强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课时教学设计课题6*《骑鹅旅行记》(节选)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时:一课时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感受外国文学名著的魅力,感受冒险小说的精彩,认同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②语言运用:根据阅读内容说出尼尔斯变成小狐仙后,他的世界发生的变化。③思维能力:借助目录里的标题,猜想故事情节。④审美创造:品味精彩的故事情节,领略外国文学的奇妙和精彩。2.学习重点难点:能说出尼尔斯变成小狐仙后,他的世界发生的变化。3.教学准备:PPT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导入新课。2.了解作者。教师活动:1.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能自由从容地在天空中遨游飞翔是每个人的梦想,假如能骑在鹅背上遨游飞翔,那就更刺激了。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主人公就有此奇妙的体验,主人公尼尔斯出自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的代表作《骑鹅旅行记》。(出示课件2)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学生齐读课题。2.师:你想知道故事的主人公经历了哪些有趣而又不可思议的事情吗?让我们走进课文,同他一起去旅行吧!(出示课件3)3.(出示课件4)介绍作品。4.(出示课件5)走近作者:塞尔玛·拉格洛芙。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2.齐读课题。3.了解作者。活动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唤起学生对骑鹅历险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环节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初读课文。2.检查预习情况。3.整体感知教师活动:1.初读课文(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文中出现的人物,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2.检查预习情况(1)(出示课件7)出示词语教师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教师提问:这些词中,哪些字的读音特别需要注意的呢?(2)读准词语,理解词义。教师提问:谁来说说这些词分别是什么意思?3.整体感知(出示课件9)教师提出要求: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人物与尼尔斯的关系,小组交流讨论概括小标题吧!4.教师提问:试着把小标题串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5.互动课堂(出示课件10)根据课题下方的“学习提示”,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吧。学生活动: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阅读提示相关问题。2.生读词语。预设:“无济于事”的意思是: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什么作用。“乌合之众”的意思是:比喻杂凑在一起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人群。“跃跃欲试”的意思是: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九牛二虎之力”的意思是:形容很大的力量。3.预设:第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变成小人儿。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是:被麻雀和公鸡嘲笑。第三部分的小标题是:被猫捉弄。第四部分的小标题是:被牛教训。第五部分的小标题是:骑鹅离家。4.预设:课文讲述了尼尔斯变成了小人儿之后的遭遇,先被麻雀和公鸡嘲笑,被猫捉弄,随后被牛教训,最后骑鹅离开家的故事。5.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活动意图:练习概括小标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理清文章脉络,同时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良好习惯。环节三:研读课文,完成任务1.研读课文,完成任务一。2.研读课文,完成任务二。教师活动:(一)研读课文,完成任务一教师提出要求:(出示课件11)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你拿起笔画一画。1.研读“变成小人”部分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12)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思考:尼尔斯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2.研读“被麻雀和公鸡嘲笑”部分,感受“痛恨”。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13)朗读课文第5—10自然段,思考:麻雀和公鸡是怎样嘲笑尼尔斯的?尼尔斯又有什么反应呢?(1)麻雀的嘲笑(出示课件13)教师提问:谁来说说麻雀是怎样嘲笑尼尔斯的?(2)公鸡的嘲笑(出示课件14)教师提问:谁来说说公鸡是怎样嘲笑尼尔斯的?(3)尼尔斯的反应教师提问:谁来说说尼尔斯又有什么反应呢?3.研读“被猫捉弄”部分,感受“仇恨”教师提出要求:(出示课件15)自由读课文第11—22自然段,画出描写猫是如何捉弄尼尔斯的语句,并作批注。教师提问:谁来说说你找到的相关语句?师小结:通过文中对猫咪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可以感受到猫咪对尼尔斯充满了仇恨,侧面说明尼尔斯在变成小狐仙之前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总欺负家里的小动物。4.研读“被牛教训”部分,感受“愤恨”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17)朗读课文第23—29自然段,画出描写牛教训尼尔斯的语句,并作批注。教师提出问题:从牛群的语言当中可以感受到牛群对尼尔斯是什么样的态度?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18)让我们一起看到28自然段老牛五月玫瑰说的话。牛这么愤恨仅仅是因为尼尔斯曾经欺负过她们吗?(1)围绕变化,交流感受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19)通过动物们面对尼尔斯的一系列表现,你觉得尼尔斯变形前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19)尼尔斯经历了动物们的嘲笑、捉弄和教训后有怎样的感触呢?教师引导朗读: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读出尼尔斯万分后悔的情感。5.研读“骑鹅离家”部分,感受“体谅”教师提出要求:(出示课件20)默读课文第30—48自然段,思考:尼尔斯为何要阻止鹅飞走?看到鹅要飞走他是如何做的?请你找出相关语句并作批注。6.小组合作,完成表格(二)研读课文,完成任务二。教师提问:猜一猜:“鹤之舞表演大会”讲述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谁来说一说?教师提问:再猜一猜:“大海中的白银”讲述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教师小结:作品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一起看一看这本童话书的目录吧!7.教师提出要求: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们完成填空题。8.拓展延伸学生观看动画片《骑鹅旅行记》片段。学生活动:(一)研读课文,完成任务一学生读课文,用笔圈点勾画。1.研读“变成小人”部分学生汇报。预设:我找到的是第2自然段的相关句子:“他和以前完全一样,它那淡黄色头发,鼻子上的雀斑,皮裤和袜子上的补丁都和过去一模一样,只不过变得很小很小罢了。”我从这里知道了:尼尔斯的身体变得很小。2.研读“被麻雀和公鸡嘲笑”部分,感受“痛恨”。(1)麻雀的嘲笑。预设:我找到的是第5自然段的相关句子:这是对麻雀的语言描写,运用排比的句式,对男孩的称呼发生了三次改变,从中可以感受到麻雀对男孩的嘲弄,也从侧面说明了男孩的调皮捣蛋。(2)公鸡的嘲笑。预设1:我找到的是第6自然段的相关句子:是对公鸡的语言描写,说明公鸡很讨厌尼尔斯。预设2:我找到的是第8自然段的相关句子:这是对群鸡的语言描写,说明群鸡也在嘲笑尼尔斯。(3)尼尔斯的反应预设1:我找到的是第7自然段的相关句子:“男孩竟听懂了他们说的话。”这是描写男孩的语句,说明尼尔斯变得可以听懂禽兽说的话,知道这些动物在嘲笑他。预设2:我找到的是第8自然段的相关句子:尼尔斯面对鸡群的嘲笑怒骂,他无法忍受,想摆脱他们。3.研读“被猫捉弄”部分,感受“仇恨”预设:通过对猫咪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我从中可以感受到猫咪对尼尔斯充满了仇恨。4.研读“被牛教训”部分,感受“愤恨”画出描写牛教训尼尔斯的语句,汇报。预设1:我从牛群的语言当中可以感受到牛群对尼尔斯非常的愤恨。预设2:从老牛五月玫瑰的话中可以知道,尼尔斯经常调皮捣蛋,惹母亲伤心。(1)预设:尼尔斯以前是一个调皮捣蛋,总是欺负动物,惹父母生气、伤心的孩子。(2)预设:从第29自然段中“后悔”一词可以看出他万分后悔。5.研读“骑鹅离家”部分,感受“体谅”学生汇报。预设1:从尼尔斯的心理描写,可以知道尼尔斯是因为体谅父母才要阻止鹅飞走,说明尼尔斯开始懂得体谅父母了。预设2:他看到大雄鹅要跟着大雁们飞走的时候,他担心父母会伤心所以跑进鹅群,跟着鹅飞走了。说明尼尔斯的做法也是开始懂得体谅父母的表现。6.交流尼尔斯发生的变化,并填写学习单。(二)研读课文,完成任务二。预设:“鹤之舞表演大会”主要讲述了在大雁阿卡的帮助下,尼尔斯来到了库拉山,参加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的游艺大会。在表演大会上他见识了乌鸦的飞行舞、山兔的表演、大松鸡的啼鸣、马鹿的角斗、大雁的表演……同时,企图破坏表演大会的狐狸斯密尔也受到了“惩罚”。预设:“大海中的白银”主要讲述了在旅途快要结束的时候,大雁们来到了布胡斯省,正好目睹了马斯海岸边鲱鱼鱼汛的盛况。渔民们纷纷出海捕捞鲱鱼,丰收的鱼群就像波涛中的白银一般,令人们兴奋不已。大雁们带着尼尔斯在马斯海岸上空盘旋,让他分享人们收获“白银”的喜悦。7.生完成填空题。活动意图:将学生猜测和阅读相结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进行合理的猜测,边读边验证,旨在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去寻找文章中所蕴含的信息,并引发学生对原著的阅读兴趣。5.作业设计:必做: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选做:完成“任务三”阅读《骑鹅旅行记》的原著内容吧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6.板书设计: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课时教学设计课题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时:一课时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感受外国文学名著的魅力,感受冒险小说的精彩,认同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②语言运用:能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并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对汤姆作出简单的评价。③思维能力: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能在汤姆身上,找到自己或是身边伙伴的影子。④审美创造:品味精彩的故事情节,领略外国文学的奇妙和精彩。2.学习重点难点:能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并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对汤姆作出简单的评价。3.教学准备:PPT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导入新课。2.了解作者。教师活动:1.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TPS丰田生产方式》课件
- 决定销售业绩的重要心态(课件)
- LNG气化站应急备用气源自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备案
- 一年级语文上册拼音aoe
- 2024年江苏省招聘社区工作者题库及参考答案
- 单位管理制度收录大合集【人员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品读选集【职员管理】十篇
- 楼梯 栏杆 栏板(一)22J403-1
- 果冻袋行业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分析报告
- 中国返利网站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作文素材:《南方周末》1997-2023年新年献词全汇编
- 员工待岗期满考核方案
- 进驻商场计划书
- 建筑施工材料供应链管理与控制
- 代理人培养计划书
- 传播学理论复习资料
- 乡镇污水处理调研报告
-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全文
- 纪检涉案财物管理规定
-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救援准备
- 《企业信息管理》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