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全文_第1页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全文_第2页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全文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全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的全文如下:我到联大读书,便是在这种新的学习空气和新的读书趣味中生活。这种读书风气,对我既响实有甚深。我的写作,即以此种影响而发生、发展、形成。这种读书风气,却并非一种预定计划、刻意标榜。所以如此,大半是因学校既比较自由,同事又好相师共学。此外,也许还有一点。即联大同学多带"乡下气”,对于学问有相当的尊重与虔敬。我于1938年到达昆明,到联大拜见陈寅恪先生。当时陈先生一家住在拓东路报恩寺。前清报恩寺是平西王吴三桂的官邸,后来改建为佛寺。进门一座大院,有些高大的槐树。往里走是一座佛室。最后进到一个大厅,即是拜见陈先生的地方。陈先生当时住在二楼,一面做学问,一面还带着他的小女儿立凡。他留我谈了许久。他同我谈到西南联大的情形,谈到昆明的生活情形,也谈到当时昆明所见的名人。他谈到梁漱溟、熊十力诸位先生的情形,也谈到当时昆明所见的名士如袁思亮、陈之潘、唐兰、浦薛凤诸位先生。这些谈话使我在到昆明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即有如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感觉。因为同这些人见面,不能不使一个从湘西来的乡下人感到惊异。这些人虽都同处云南,却使人极不平常,他们所谈所想的都是些很深很大问题。梁先生是哲学家,能先生是哲学家,袁先生是诗人兼书法家,陈之潘先生是史学家,唐兰先生是古文字学家兼考古学家。浦薛凤先生是政治学家兼哲学家。这些先生都是一一时人杰,各有专长。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从中国旧式学者转过来的人物。他们年轻时所受的教育,都还是中国旧式的教育。他们后来所受的西方教育,同中国旧式教育并不冲突。他们既熟悉中国的古典文献,又熟悉西方文化与西方思想。他们既保存了中国固有的传统,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都具有一种特殊的气质和精神状态。他们对于自己的学问都有一种近乎宗教式的诚敬。他们对人则始终保持着一种朴厚诚恳的态度。他们都有一种追求真理的热情和献身精神。他们都有一种独立思考和追求独立思想的旁气和决心。他们都有一种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和韧性。他们都充满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气概和感情。这些人在抗战后期和大后方各大学内影响很大。尤其是西南联大内更大。他们同当时昆明另外一一些知识分子和教授的不同之处,即在于他们有一种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有一种共同的信念和献身精神。他们都充满了为国家、为民族、为学术的热情和责任感。他们虽在云南边疆的一个小城中,却保持了一一种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学风。他们在当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不但一面工作一面学习,还要抽出时间来帮助别人学习和研究学问。这些情况一直延续下来。使云南的知识分子有了一种特殊的风貌和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的形成是有其原因的。抗战后期,中国处在一个十分艰苦困难的时期。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昆明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是很艰苦的。但当时大家都有一股为国家为民族、为学术的热情和责任感。大家都有一种文章报国”的思想和决心。大家都有一种不计名利、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努力工作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气质。大家都有一种“事在人为”的勇气和信心。这种精神状态和精神气质的形成。不能不归功于西南联大的诸位先生们对于思想、学术、文化的自由探讨与追求的精神所起的鼓励和支持作用。我在联大读书时年纪还轻,又缺少社会经验,所以对于这种精神状态和精神气质并不+分理解。我只是被它所感动、所吸引、所感染而已。我在联大读书时所得的印象和感受是十分深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