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调车基本技能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18/3E/wKhkGWWwUlOAN8tJAAII13Aouqw912.jpg)
![铁路调车基本技能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18/3E/wKhkGWWwUlOAN8tJAAII13Aouqw9122.jpg)
![铁路调车基本技能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18/3E/wKhkGWWwUlOAN8tJAAII13Aouqw9123.jpg)
![铁路调车基本技能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18/3E/wKhkGWWwUlOAN8tJAAII13Aouqw9124.jpg)
![铁路调车基本技能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18/3E/wKhkGWWwUlOAN8tJAAII13Aouqw91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铁路调车基本技能一、排风、摘管和提钩(一)排风排风是指排出每个待解车辆制动主管和副风缸内的压缩空气,使每个待解车辆彻底松闸、缓解,这是开始解体作业前最重要的工序之一。排风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车辆在溜放过程中,副风缸的余风压力大于主管余风压力时,引起车辆自动抱闸,造成车辆在溜行途中被迫停车。此时若正在进行平面连续溜放或驼峰分解作业,就可能造成车辆侧面冲突或尾追事故。由此可见,不排风或排风不彻底不仅影响作业效率,还危及调车作业安全。排风的方法:包括放风和拉风两个过程。1.放风放风是在待解车列到达进行技术检查后进行,放风时,由排风制动员在车列一端,一手拿起制动软管抓紧,一手缓缓扳动折角塞门,放出制动主管中一部分余风后,就立即将折角塞门关闭。这样连续几次后(一般约保留制动主管的余风在100kPa),待制动软管驳力不大时为止(即制动软管内排出的风声将停止时)。放风时,严禁一次大开折角塞门过猛放风,因过猛放风会使整个列车紧急制动。这样既会使车辆制动机的零件损坏又会造成缓解不良,甚至造成制动软管驳动伤人的后果。如果待解车列停留时间较长,制动主管漏风较多,就勿须再进行放风。2.拉风待解车列放风后,分别拉动车列中各个车辆的缓解阀拉风杆,将副风缸内的余风排尽。如车列在制动状态,拉风后制动活塞会缓缓回缩至制动缸内,即表示副风缸内的余风已排尽,如车列已在缓解状态,制动活塞已回缩在制动缸内时,需待副风缸内排出余风的声音停止,即表示风已排尽。3.拉风不缓解的处理方法在实际作业中,常遇到拉风不缓解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将制动主管内风放完,使三通阀失去外力作用或三通阀作用不灵敏,不能形成制动缸向大气或副风缸的排风通路,此时只能放出副风缸的风,而不能放出制动缸的风,故出现拉风不缓解的现象。遇此情况,应先在缓解阀拉杆与杆托上卡上石子,然后关闭该车一端的折角塞门,打开该车另一端软管折角塞门,向软管内吹气(起人工充风的作用);促使三通阀活塞运动,构成制动缸与三通阀排风口的通路,使制动缸内的余风由三通阀排风口排出。活塞回缩而车辆缓解如吹风仍不缓解,可能是制动缸活塞的弹簧不灵活、可用脚蹬回活塞杆。拉风时缓解阀不排风,可能是缓解阀排风口堵塞。遇此情况,可用铁丝穿通缓解阀排风口,实现排风缓解。在一些旧型车上,如M11煤车上常装有二套制动缸和副风缸,拉风时,必须分别拉动两个副风缸的缓解阀。如一个副风缸有缓解阀,而另一个副风缸无缓解阀时,则仍拉缓解阀放风,同时将空重调整阀手把扳至空车位,使另一副风缸的风,通过调整阀塞门排出而缓解。另外,活塞不回缩可能是由于制动链条拧紧之故,此时松开手制动机即可。摘结制动软营1.摘管到达解体列车的摘管工作,由排风制动员按调车计划的要求,在车组分解处,把两车间制动软管摘开。现场的经验作法:“一关前、二关后、三摘制动软管、四提钩。”即需先关闭前端制动软管根部的折角塞门,再关后端的折角塞门,使其手把与主管垂直,然后用手去摘开制动软管。摘管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正手摘管:右腿伸人两轨间,稍曲膝,紧靠两制动软管接头,用右手正握住靠近自身的制动软管接头,用力向上提拉,使制动软管接头扭转,即可摘开制动软管。这是最普通的摘管方法,其优点是:易学好用,适于初学人员用;缺点是:消耗体力大,磨衣服,初学人员如稍不注意,易将手碰伤。反手摘管:右腿伸入两轨之间左手握住靠近自身一边的制动软管,右手反握另一制动软管,向上稍提,待余风排出,再用力向上提,制动软管即开。此法的优点是:不磨衣服,又可避免碰破手;缺点是:需双手摘管,要有良好的技术。充风摘管:遇两制动软管软,不适于用上述方法摘管而制动主管内有风,可将一端折角塞门打开,使制动主管风充实软管,使制动软管增加弹力,然后关闭折角塞门,再按上述方法摘管。摘制动软管时,不论使用哪种方法,都不准许双脚进入两轨之间(即道心)或用手握两制动软管接头处,防止发生人身伤亡事故。2.接管接管就是把两制动软管端的连接器接上。接管前应先检查车钩是否连挂好,确认钩销确已人槽(挂机车时应进行牵引试验),然后,再进行接管。接管时应两脚一里一外,一般情况是左脚迈人道心,右脚在轨外蹲下,以左手紧握右方制动软管接头,随即将肘部弯曲,用右手将左方车辆制动软管接头拿稳,同左手握着的制动软管接头套合,二者成90。角,然后再用两手向下推压,并借制动软管本身的弹力,使两制动软管接头密接。制动软管接妥后,需确认是否已接妥,然后才能打开折角塞门,以免一经通风,两制动软管分离,易打伤接管人员。为了防止漏风,接管时,应检查两管头部是否良好、胶皮圈有无丢失,缺少应补上,不许以一个胶皮圈反扣“以一代二”或以纸片隔垫的凑合办法,因为这样会造成下次摘解制动软管时胶皮圈丢失,影响作业,导致列车晚点;或者列车运行途中因不密合漏风,发生车辆自动抱闸,危及行车安全。接制动软管后,遇有漏风情况,可能是两个制动软管接头未推到底,可以轻敲制动软管接头,如仍漏风,可能是胶皮圈接触不严密,这时应摘开制动软管,重新调整或更换胶皮圄后再接制动软管。(三)提钩提钩是指把互相连结在一起的车辆,通过操纵提钩杆将钩销提起,使钩锁铁呈开锁状态,以达到车辆互相分离的目的。车钩按照提钩杆和钩锁销在车钩上的位置,分为上提钩(上作用)和下钩(下作用)两种。下提钩,提钩时应先将提钩杆向上提出槽后再提钩。上提钩,在作业时不用弯腰,比较安全,易确认开锁状态,但上提钩钩链易断,造成提钩困难。提钩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机车车辆停稳状态进行提钩,推送调车法摘车属于这种情况,另一种是在机车车辆走行中进行提钩,平面溜放调车和驼峰解散车辆属于这类情况。提钩要掌握好时机,确认两车钩钩舌互相顶在钩腕面内侧(俗称压钩状态)时,才能提开。如两车钩钩舌互相拉紧时,由于钩舌相互拉力作用,使钩锁销卡在钩销铁背部的斜沟内处于防跳位置,不容易将钩销提起。二人及其以上进行提钩时,提钩的分工,要因时制宜,相机而行。1.提钩的特点(1)车辆停妥时提钩特点一定要停妥,车辆未停妥提钩(俗称提恬钩)是一种变相溜放,容易造成车辆自动溜走造成事故。车辆停留提钩要注意两点:一是提开钩锁销后,提钩人员要向调车指挥显示好了信号;二是在有坡度的线路上采取防溜措施后再摘车,防止车辆自动溜走。目前我国车辆滚动轴承车辆日渐增多,对这种车辆,即使在无坡道的线上摘车,也应采取防溜措施。(2)车辆推送途中提钩特点车辆在推送途中提钩,适用于平面溜放调车作业的提钩平面溜放调车法按操作技术分为单钩溜放,连续溜放,多组溜放、惰力溜放和惰力多组溜放(包括牵引溜放)调车法等。平面溜放调车推送车辆在进行途中提钩既有共同的特点,又有不同的特点。车辆在推进途中提钩时,一是要注意调车指挥人员的手信号;二是确认车钩的压缩状态。要正确掌握提钩时机,不能过早或过晚,过早钩销容易回落;过晚则不易提开钩,即便提开,由于时机不当影响车辆溜放速度。在溜放过程中,要合理分配提钩人员,提钩人员一个人忙不过来时,可采取“自提自看”或“你提我看”的方法。牵引溜放调车,是在调车机车牵引车列在快速运行中,机车稍减速,连结员利用车钩瞬间压钩时机进行提钩。提开车钩后,提钩人员及时向调车机显示提开车钩好了信号。提钩人员要善于观察速度变化,掌握提钩时机,过早提不开钩,过晚不利安全。车辆在驼峰解散中的提钩特点峰上提钩和牵出线溜放提钩不一样,必须掌握脱钩点。驼峰机车向峰顶推送车列解体时,车列前端车组一旦进入加速坡,由于车组本身产生的重力,车组即脱离车列向峰下溜去,车组开始脱离车列的地点叫脱钩点。车组在脱钩点前呈压缩状态,易于提钩,越过脱钩点,车钩呈伸张状态提不开钩。因此,驼峰解散车辆,提钩必须在车组到脱钩点前进行。提钩不能过早,过早钩销在车列运行中由于震动可能回落或峰上临时停车,造成车辆自动溜走;也不能过晚,过晚提不开钩,造成“钓鱼”或峰上停轮。根据车组大小和空重不同,一般的规律是小组车越峰1/2左右,大组车越峰1/3左右开始提钩。当大组车内有空重车,排列顺序为前重后空时,提钩时机提前,返之则推迟。因此,提钩连结员要集中精力,根据车组情况,正确掌握提钩时机。2.提钩作业程序根据现场经验,提钩应按下列程序进行。平面溜敢调车应采取“一看、二查、三提”的作业程序。一看——看信号、推进速度及车组间隔。二查——查制动软管、钩链、抱闸车辆、复式闸瓦车、大轮车。三提——确认无误后,进行提钩。驼峰解散车辆应采用“一看、二查、三提、四呼唤”的作业程序:一看——看车数、车种和空重、装载货物、推峰速度、车辆走行性能、车辆走行速度、车组问隔及调车长显示的信号。二查——查制动软管是否摘开,是否有余风,闸链是否松开,钩链是否良好,是否有禁溜车、禁止过峰车及禁止使用铁鞋车辆。三提——正确掌握时机,猛力提开。四呼应——提钩人员之间,呼唤确认。3.提钩的限制在溜放调车作业中,为了作业安全,在操作过程中做到五不提:(1)计划不清,现车不符不提;(2)未对完手制动机或未对完铁鞋好了信号不提;禁溜车不提;后溜车组溜放技术间隔不足规定不提;前手制动机或铁鞋制动车组未过分歧道岔不提。二、车辆的连挂调车作业进行车辆连挂,常发生撞重钩或将车撞跑,造成车辆的溜逸,不能安全迅速地连挂车辆。主要原因是未执行作业程序和未采取必要的措施,如连挂前正确调整钩位;连挂时认真执行“十、五、三”车距离信号,连挂后确认连挂妥当等。在实际操作中要认真执行挂车程序,其程序为:1.调整钩位;2.显示连挂信号进行连挂;3.确认钩销落槽;4.连结制动软管;5.开放折角塞门,确认各部分无漏泄。同时调车人员还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方可做到正确连挂车辆。(一)各种情况连挂车辆要求1.接近连挂车辆挂车前要调整好钩位、钩舌,机车车辆进入挂车线,调车指挥人根据被挂车停留位置,正确显示“十、五、三”车距离信号(单机除外),没有显示“十、五、三”车距离信号,不准挂车,没有司机回示,应立即显示停车信号。确认停留车位置有困难时,应派人显示停留车位置信号,接近连挂车辆显示接近连挂信号(比照向显示人稍行移动信号显示),将挂车速度控制在5km/h内,挂车后确认钩销落槽,机车车辆推进运行前要进行试拉,防止在推进途中发生车辆分离。2.连续连挂在同一线路内连续连挂作业时,如车组间隔大于10车,可以小于5km/h的速度不停车连续连挂(超过2.5%。下坡道的线路上除外),但必须档档确认连挂状态,并在所挂车末端提前采取防溜措施。车组间隔超过10车时,必须顿钩或进行试拉后再继续连挂,连挂最后一组车后或推送车辆运行前,必须试拉。3.尽头线上连挂调车机车自进入尽头线时起,运行速度不得超过15km/h,距线路终端应有10m安全距离;遇特殊情况,必须近于10m时,要严格控制速度。通常尽头线均设有车挡或端部站台,取送车时因机车在另一端,司机难以掌握制动距离,必须距车挡或端部站台留有安全距离。遇特殊情况,必须进入安全距离内取送车时,在距线路终端10m外一度停车,通知司机(向尽头线牵引运行时,由司机自行确认),以不超过3km/h的速度缓缓前进或连挂。如直接取送安全距离内的车辆有困难时,可采用手推调车办法。为安全起见,挂取距尽头线终端10m以内的车辆时,可在挂车前采取防溜措施。4.线路末端挂车如果停留车距离警冲标较近,连挂该车组时,应拧紧最后车辆的手制动机或采取其他防溜措施,并要事先与对方扳道员或信号员联系,开通进路方准连挂,这样即使被挂车组被挂出越过警冲标,也不致于造成挤道岔事故。5.在有坡道线路上的连挂在超过2.5%。坡度的线路上进行调车作业时,应有安全措施。摘车时,没有采取防溜措施,不得摘开机车;挂车时,确认车辆挂妥后,再撤除防溜措施,防止车辆溜走。在该线上进行调车时,10辆及以下是否需要连结制动软管及连结制动软管的数量,11辆及以上必须连结制动软管的数量,由车站和机务段根据具体情况,共同确定。6.在曲线上连挂在曲线上连挂车辆与在直线上连挂车辆不同,其情况如图6—1所示。两车纵中心线相错,车身愈长,曲线半径愈小,则相错的差度愈大。要使两车钩正确连挂好,必须使两车钩的纵中心线相近,如差度过大,则不易连挂。如勉强进行连挂,可能使两钩头相错,互触于制动主管头上,甚至撞坏端梁。因此,在曲线上挂车时,应正确调整钩位,将两钩头向弯道内图6—1两车纵中心线交点相错的示意图112侧扳动,使两车钩纵中心线相近,并将两车钩各开六七成位置,以加大两车钩接触面,或以小型连挂大型车。如经几次连挂不上时,在符合手推调车的条件下,将该车推到直线上再连挂。(二)调整钩舌、钧位方法在车辆连挂之前,先检查车钩钩位是否位于中心(在曲线上钩位有偏移),同时两车钩应是一个在关闭状态,一个在全开状态。须使机车车辆停车后进行调整,再进行连挂。如两车钩均在关闭状态,则连挂时两钩舌互相冲撞而损坏车钩;如两车钩都在全开状态,又容易损坏钩舌或钩锁铁,且不易正确连挂。严禁在运行中调整钩位。在曲线上调整钩位的方法前面已作叙述。(三)确认钩销落槽车辆连挂后确认是否连挂妥当,主要是确认钩销是否已正确落槽(即钩锁铁落入锁铁斜钩内)。确认的方法是:如果是上作用钩,必须确认钩销露出钩头上面在56mm以内(如图6—2),钩锁铁锁脚是否在钩头底部露出白铅油标。如果是下作用钩,必须确认其下锁销是否已正确落在钩头下方,如两车连挂正确,钩销由钩头底部露出部分约在240mm以上,锁铁脚也应露出白铅油标(如图6—3)。在一般情况下.当下钩销全部下落,提钩杆自动落人车钩提钩槽内。上鈿讎啊轴 耐-3下黑軌戕闕(四)车钩高度差的确认方法列车中相互连挂的车钩纵中心水平线高度差不得超过75mm(如图6一4)。造成车钩纵中心水平线高度差的主要原因有:1.车辆有空有重;2.车辆弹簧有强有弱;3.车轮踏面磨耗程度不同;4.轴瓦的厚薄不同;5.线路的状况差异。车辆连挂后车钩纵中心水平线必然有一定的差度,当差度超过75mm,列车通过道岔、钢轨接头及路基松软地段,由于车辆颠动,特别是在v型坡度线路上,容易发生脱钩事故。同时,因为车钩舌牵引面小,钩舌应力承受不了牵引力,也容易造成拉断车钩事故。观察车钩高度差的方法是:在车钩上有一条白线,检查两车钩连挂后两条白线是否吻合成一条水平线,如有差度看是否超过75mm,如超过时,应立即报告调车长或车站调度员(未设站调时为车站值班员),转告有关部门处理。三、观速、观距在调车作业中,准确及时地判断距离和观测车辆走行速度,是变速和制动(手制动机或铁鞋)先决条件,也是提高调车效率,保证调车作业安全的关键。观速方法一般运用“目测”,“听音”、“计算”等方法,白天以目测为主,夜间或大雾天气以听音为主。由于调车作业的连续性和速度、距离不断地变化,用较长的时间来判明或计算出某时的调车速度是不可能的,广大调车人员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一些观速、观距或计算方法,现介绍如下。(一)观测速度1.目测调车人员在车上看枕木头或石碴的状况来判明某一时刻车辆走行速度。看枕木头(轨长12・5m,铺18根枕木)能较慢地数清枕木根数时,约4km/h;能较快地数清枕木根数时,约7km/h;能看清枕木而数不清时,约10km/h;接近看不清枕木根数时,约15km/ho看石碴形状能清晰看清石碴形时,约7km/h;一般地看石碴形状时,约7-10krn/h;看不清或接近一条线时,约13~17km/h;成一条线时,在25km/h以上。2.计速(1)按4、6、9计速在调车场或专用线内,每节钢轨长1Om,分别用固定的4、6、9s这三种时间内,计其所过的钢轨节数,再分别乘以9、6、4的常数,就可以得出当时车辆的走行速度。例:机车车辆4s走过2节钢轨,求速度?速度为:2X9=18(km/h)若6s走过2节钢轨?速度为:2X6=12(km/h)若9s走过2节钢轨?其速度为:2X4=8(km/h)用上述方法计速时,最好用秒表或手表,计算才较准确。(2)数数计算法数数计速法就是调车人员用数数来计算速度。每数一下(或两下)为1S,而后根据车辆走完1节轨(10m、12・5m,或15m)所需要走行时间(s)来计算走行速度。例:测得车辆2s走完1节12.5m的钢轨,求时速?解:代入公式:速度=12.5/2X36=6.25X3.6=22・5(km/h)调车人员为了正确掌握数数计这,应经常练习数数,达到运用正确。3.步行测速在铁鞋制动时,可运用“步行测速”方法判断车辆走行速度。人慢步行走能跟上车组时,一般为3km/h左右;人正常行走能跟上车组时,一般为5km/h左右;人快步行走能跟上车组时,一般为8km/h左右;人慢跑能跟上车组时,一般为10km/h左右;人快跑能跟上车组时,一般为15km/h左右;人快跑也跟不上车组时,一般为20km/h左右。(二)观测距离观测距离一般利用自然物或固定设施来目测距离,其方法为:1.比照邻线存车:按照邻线存车数、车辆类型判定运行中车辆与停留车之间的距离。2.比照电杆数目:50m电杆间距可约放50t的车辆三个半。3•比照钢轨根数判断距离:一根12.5m长的钢轨等于一辆40t棚车的长度。此外,还可利用灯桥、扳道房、站舍、桥涵、道口、树木等观测距离。因此,要求调车人员在平时要了解车场中钢轨长度、电杆间距。测出由某点至某建筑物的距离,而且熟记,就可随时正确判断出距离。四、机车车辆运行中上下车方法车列在运行中上下车是调车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保证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一)上下车应掌握的原则调车人员在车列运行中上下时,应遵守规章的有关规定和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技术水平来掌握。一般应掌握以下原则:1.速度要求上下车的速度在一般情况下,上车最高速度不得超过15km/h;下车最高速度不得超过20Km/h;在站台上上下车时,车速最高不得超过10km/h。1.lm高站台必须停车上下车,天气不良时,应适当降低上下车速度。禁止调车人员超速上下车。2.地点要求上下车时,要选择比较平坦,没有积水、结冰、积雪、明沟及障碍物(如警冲标、拉杆、导线或导管、道岔、表示器及信号机柱等)地面。待装及卸下货物的地点,要防止撞伤、绊倒、摔伤。3.时机要求调车人员上车前要选择好所上车辆,扶手、脚梯不弯曲、破损,扶手未被篷布包住,才适合上下车,条件好时机不好不能上下车,时机好条件不具备也不适于上下车,必须车速、条件、地点同时具备上下车要求才能上下车。调车人员上下车时一定掌握好上述原则,同时要做到;机智果断、动作敏捷、眼明手快、跑动灵活、动作协调,切忌盲动行事。不许在上下车时显露身手、耍弄花样,以免危及人身安全。(二)上下车方法1.上下机车(1)上机车的位置在调车作业中,调车机车单机或牵引运行时,应站在机车前后端或两侧的脚梯上,当专用调车机设有便于上下车的脚踏板时,可站在脚踏板上,钩头一边只准站一人,不准两人同时在钩头一侧,以防万一发生情况,站在内侧人员来不及下车发生意外。单机或牵引运行时,禁止在机车前后端(钩头上、脚踏板上)坐卧,一则容易打盹,二则万一发生情况(道口交通事故、挂车撞车)来不及下车,发生人身伤亡事故。(2)调车人员上下机车的不同要求及注意事项在调车作业中,登乘内燃、电力机车时,因没有便于上下车的扶手、脚蹬,必须停稳上下车(设有便于上下车脚蹬的调车机除外)。遇路肩窄、路基高的线路上和高度超过1・1m的高站台上作业时,也必须停车上下。上车前(或接班后检查调车机车)要检查脚蹬、脚踏板扶手是否脱焊、腐朽、螺母脱落、扭曲,防止上车时将人摔伤、碰伤或压伤。在冬季应检查脚蹬、脚踏板上是否有积冰,防止上车时滑倒。下车时,要先转动一下身体,特别冬季穿着棉衣时,查看自己的衣物是否被车上配件挂住,防止下车时发生危险。2.上下车辆(1)上各种车辆的位置货车各种类型的车辆车梯均设在车辆两侧的一端,也有个别杂型车车梯设在车辆端部,客车车梯设在车门处,因此,上各种车辆的正确位置是车辆车梯处。平车、砂石车、无通过台的罐车,其扶手过低,有的扶手在车底板上不利上下车或不宜上下车,因此,应在车列起动前上车或低速上车。对重平车、低边车这类车辆,不准手抓篷布或捆绑货物的绳索,脚登轴箱或鱼腹形侧梁上车,防止因绳索捆绑不牢或折断、开扣而摔伤。脚踏轮箱或平车鱼腹形梁时,容易蹬滑。上下各种车辆方法上车方法车辆运行中上车,基本上由四个动作组成,即:助跑——抓车——起跳——落脚。助跑上车时,要面向机车运行方向,注意地面,选好上车地点,找准适于上车的车辆,当车速低于6km/h以下时。不需助跑,当车速在6km/h以上时,根据当时的车速,沉着地、准确地跟车跑几步,使自己顺车跑的瞬时速度大于或等于车速,再跨大半步,抓车上车。助跑时,距离不宜过长,一般跑Im2i步。助跑时,要注意地面,不要转眼看脚蹬,以免影响助跑速度。助跑速度小于车速时,切忌上车。上车落脚,如蹬空时,千万不要松手,要尽力跑几步,然后再起跳上车。先上车的脚着脚蹬时,要给后上车的脚留有落脚的地方即外侧脚着脚蹬前端,另一只脚着脚蹬后端。运行中登乘机车的方法与上车辆的方法基本相同,只有个别的地方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土地开发权转让合同附规划设计及施工许可
- 施工合同签订及履行制度
- 教育机构的字体运用规范
- 远程教育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支持研究
- 幼儿园燃气泄漏应急预案
- 上海市某物流有限公司劳动合同
- 个人委托代理合同范本示例
- 三孩子离婚赡养费合同范本
- 二手物品买卖合同范文
-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合同范本大全
- 沙发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丰顺县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报告
- 重庆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 《七律二首 送瘟神》教案- 2023-2024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 八年级语文上册《作文》专项测试卷及答案
- 2024年中考语文满分作文6篇(含题目)
- 2024年安全员之江苏省C2证(土建安全员)题库与答案
- 第一节-货币资金资料讲解
- 2024年华侨、港澳、台联考高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驾驶员安全行车考核奖惩制度(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