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析_第1页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析_第2页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析_第3页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析_第4页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解析

综合文科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霍志玲

一、《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结构

二、课程标准的呈现形式

三、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四、七年级上册涉及的课程标准

[I.1.国内外的经验和尝试

①浙江社会科

•初一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地理)

•初二以社会形态更迭为主线(历史)

•初三介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

以及认识社会的观点和方法(政治)

②上海社会科

初步将历史、人文地理和社会学的基础知识融

合在一起,初步打破了学科界限。

•初一我们的社会(社会常识)

•初二祖国概况(中国历史与地理)

•初三世界概况(世界历史与地理)

③日本的社会科

•地理领域(分科型)

•历史领域(分科型)

•公民领域(综合型)

金,存在的问题:

•有的只是几门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或在原有学

科基础上的稍加改动,带有浓重的学科痕迹,

尚未找到融合的视角和适当的主题整合知识,

学科体系亟待建立;

•教材内容单一,综合性不强,一定程度上削弱

了综合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金42.《历史与社会》的课程设计

•才容上——不能出现拼盘,相关学科的简单或生硬

组合,而是要建立起有机联系,并具有内在逻辑关

系,真正形成有机整体,为课程总目标服务,而不

只是单纯替代某个学科

•结构上——既能体现综合的特点,提供综合的方式,

要有目标整合的结构,又要有内容整合的规定

•按照课程标准编出的教材不能是分科的,而是“整

合”意义上的综合,同时还要体现层次性和能力差

别,还要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留有余地和空间

(1)总体思路:

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

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

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选择人文社会学科诸多

领域的内容,整体设计课程体系。

(2)结构框架

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生活的世界

第一个主题

•“我们生活的世界”——把人文社会科学

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按时间、空间线索加

以统整,依现实社会生活领域横向展开。

以学生感受、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的经验

为逻辑起点,对一些常用的基本概念,提

供浅显的、形象化的解说。

第二个主题

•“我们传承的文明”——以中国的社会发展

为组织线索,同时与国际社会的变迁有机地

联系起来,讲述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

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采取历时性的叙述方

式,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古代文明的历程

和近代文明的飞跃,讲述文明的继承、创造

和传播。

第三个主题:

“我们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以人类进入

当代社会为时空背景,采取主题型整合和共时性

叙述相结合的方式,选择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和

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现实性、开放性、综

合性。

内容方法

共同的家园

社会生活要素共创的文明要素的整合

共有的岁月

文明的起源

社会发展历程文明的足迹史实的整合

文明的跃进

人口资源环境

人权民主法治

现代社会主题科技经济道德问题的整合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

文化多元化

逻辑

逻辑能力要求递进

社会是什么样子的综合地认识是什么

社会为什么是这样子的综合地分析为什么

社会应该是怎样的综合地探究怎么办

二、课程标准的呈现形式

L课程总目标

课程标准设置了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这种表述方式,体现了从“以知识为本“到

“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观念的转变。

•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优先目标,以过程与方

法为主导目标,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体现了

本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2.内容标准

我们生活的世界

专项目标

我们传承的文明

(一级目标)

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由魄&二级目标——内容目标

⑥“问题:针对谁而言的?怎样的语气?找出其

金.中的动词

•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

要特点和功能。

•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1-3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

要的社会信息。

•1-4知道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

并学会使用它们。

•1-5知道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不同。

•1-6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

查方法获取社会信息。

一.二级目标-内容目标

指令性要求,针对学生

合露标)专项目标的分解、细化

“学什么”和“做什么”

分析

1-6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行为条件),选用(行为动

词)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行为动词)社会信息

(预期表现)。

2-1结合实例(行为条件),说明(行为动词)区域是

社会生活的空间,知道现实社会中有各种不同的区域

(预期表现)。

2-4运用各种资料(行为条件),描述(行为动词)我

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预期表现)。

•行为主体——学生(判断教学效果如何是看学生学习前

后的变化,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行为动词过程、指向(具体的、可操作的)

列举——实例;指出——特点;说出——表现;

模拟——活动;分析——案例;选用—史实;

归纳一事例;描述——过程;简述一事件;

以——为线索;从-----方面;综述——关系;

比较——现象;讨论——问题;回顾——历程;

领会——意义;观察——情况;体察——作用。

行为动词有两类:用于结果性目标的动词(有个性、能

区分);用于表现性目标的动词(体验性、过程性)

•行为条件——限制、范围(为了实现学生的学习结果,

而设定的限制或范围,也是评价要参照的依据)

•预期表现——内容(学生学习后要达到的程度)

二级目标——内容目标

问题:针对谁而言的?是怎样的语气?

1-1可结合地球仪和地图的自身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

察地球仪和地图,发现施球仪上有南极点和北极点、经线和经度

纬线和纬度、东半球至西半球、北半球和南半球;地图上有方向

比例尺、图例和注记聚

1-2可指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问路),或者近期国内

外重大事件(如大地震)的发生地点,能用“东、南、西、北”

和“经度”“纬度”等术语确定和描述地理方位和位置。

1-3在教材已有资料或教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收集并展

示不同种类的地图及一些统计图表,如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

旅游图、历史地图、气温曲线图、人口增长柱状图等。选择合适

的地图和图表,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可以设置一些情境,如登山、野外宿营、外出旅游等活动,指

导学生正确地选择地图,并从图上获取所需信息。

1-4可指导学生从教材或其他资料中摘录一段历史文献资料,从

中辨析表示历史年代的词汇和习惯用法,如公元、世纪、年代、

时代、朝代和国号等。

1-5可举出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或以一些文献资料为例,

一.二级目标一教学活动

指导性要求,针对教师

教学活动

(二级目对“内容目标”的个性化、行为化

标)

“教什么”和“怎么教”

教学活动的作用

47提供可供选择的内容资源:对内容标准的细

化,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和侧重,以及

明确必选项目的特殊要求。

例如: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目标2-5

2-5了解区域性2-5可通过气候普遍变暖、土地沙化、酸

和全球性的环境雨等事例,帮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具有区

问题,知道问题域性和全球性特点。可以“我们共有的家

的解决需要自身园”为题,举办一次主题班会,立足于本

努力以及世界各地环境,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从实际出发,

国的通力合作。为全球环境的治理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4-2提供可以采用的实施途径

例如:我们生活的世界-目标2-1

2-1结合实例,2-1指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或世界地图,熟

说明区域是社会悉大洲、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如彳亍政区、

生活的空间,知自然区、经济区等)。

道现实社会中有可指导学生在自己家乡的地图或草图上,

各种不同的区域。大致区分出不同的区域,如商业区、文化

区、居住区、耕作区、工厂区等。

4-3提供应该照应的相关链接,体现各目

标的关系

例如:我们传承的文明-目标2-1

2-1描述历史2-1可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主题

上几个主要文3-2的教学基础上,指导学生在地图

明区域的概貌上圈画出亚洲、非洲、欧洲、美洲

及其空间分布。等地区古代文明所在地,并利用历

史地图展示几个主要文明区域范围

的变化。

婕贰、

*4-4指明应该注意的有关事项(对不易把握

长.的教学评价因素作出适当的说明)

例如: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目标3-3

3-3比较历史与3-3提供恰当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

现实中反映人治的知识,用生动的事例表达什么是人治,

与法治的具体现什么是法治,它们看什么特点,实施人治

象,说明法治是或法治的不同后果,由此理解法治是现代

现代社会的基本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现代社会文明的

标志之一。基本标志。

这里就着眼于国家的治理,要求学生领悟

依法治国的道理。

三、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57指明学习的意义

大纲标准

知道陈胜、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

吴广起义是中国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

历史上第一次农伟大作用。

民起义。

5-2体现课程的三维目标

大纲标准

了解北魏孝利用多种资料,说明统

文帝改革的有女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

措施及其作用。人民共同缔造的。

5—3体现目标实施的途径

■大纲标准

1.世界的人口运用各种资料:

世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描述世界自然与

世界人口地区分布的特点人文环境的总体

特征。

2.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世界的人种、民族和分布

世界主要语言

5-4体现能力发展的层次

•1-6知道

•1-7感受

•2-3了解

•1-2运用

•1-3选用

•2-1说明

5-5变指令性要求为弹性建议

2-3参与调查活2-3可让学生列举自己熟悉

动,了解本地与的人和事,如本地人外出工

其他地区在人员、作、求学或夕卜地人至1本地经

物资和信息等方直;也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

面的联系。活中收集一些产品商标,并

在地图上标出其产地,感受

不同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

四、课程标准与教材

L问题:内容标准的笼统、弹性

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

,、和功能。

国:地球仪的特点和功能包括哪些?地图的特点

万能而土壬哪此?

•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

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

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妻问题。

•问题:选择哪些典型实例,多少实例?人们社会生

活和风土人情方面的哪些特点?人地关系方面的哪

些问题?

对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

•①编写教材灵活性的需要:考虑学科的需要、

考虑社会的需要、考虑学生的需要

•②给教师教学以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依据课

程标准和教材案例,自行选择教学内容、开

夏装拓加傍汞而居)

•③给学生学习创造了可攀登的更高级别的台

阶(案例)

案例1: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教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说说他们的发现。

师:同学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在将来的学习中才能少

走弯路,事半功倍。有些同学说自己的观察不仔细、不认真,

实际上不是同学们观察不认真,而是有的地球仪上没有标明

具体的数据。同学们能够利用数据并通过比较说明问题,这

种学习方法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大家观察到的这些结果,如

果有什么问题或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生:北回归线是怎么回事?

师:请同学们利用地球仪找到这条线,谁能谈谈和这条线有

关的知识?

生:在赤道以北。

师:在赤道以南还有一条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与赤道的距离

相等。

生:是一条虚线,绕地球一周。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地球仪上绕地球一周的线很多,

请同学们再观察地球仪,分析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一些圆圈。

师:圆的大小不同,最大的圆是赤道。

师:46么最小的圆呢?

生:是在南北两极附近。

师:有道理,为了研究地球,人们用一些线将地球的表面划

分为若干部分。同学们刚才所说的这些线都与地轴垂直,环

绕地球一周,我们称之为纬线。为区别每条纬线,人们又确

定了纬度,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请同学们查看一下最长的纬

线是哪条?

生:0°纬线。

师: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侧各划分出90。,赤道以南称南

纬,是南半球,用“South”的“S”表示;赤道以北称北纬,

是北半球,用“North”的“N”表示。最短的纬线是南北两极

点,是两个点圈,也就是90。N和90°So

(教师板图相应纬线、标注纬度。)

师:各条纬线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相互平行,南北对称。

师:赤道两侧同纬度纬线以赤道为中心相互平行并且对称。大

家刚才谈到的南北回归线是一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是太阳

直射地球表面最北的界线,而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地球表面最

南的界线。北回归线的纬度是多少?

(学生查看地球仪。)

师:大家在地球仪上找不到北回归线的确切度数,但我们能查

到离它最近标明纬度的两条纬线,这两条纬线分别是多少度?

生:20。N和30。No

师:利用数学等分线法,我们估算一下北回归线的大致度数。

生:22。No

生:23。No

生:22.5°No

师:同学们估算的度数已基本接近准确值,北回归线实际是

23.5°No那么,大家说说南回归线是多少度?

生:23.5°So

师:地球仪上还有两条纬线是用虚线表示的,请同学们快速找

到,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生:南极圈、北极圈。

案例2:社会调查

•让学生到社区的商店调查商品的生产地,

并在地图上标出来

金■样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饮料调查(华冠28分店)

品名生产地种类

七喜北京水

绿茶天津水

星彩北京巧克力

可乐上海水

雪碧北京水

品名产地

样2:栗源香甜甘栗仁河北

乌江榨菜重庆

渔派鱼丝上海

吉利巧克力北京

天府花生四川

闽蒲香蕉片浙江

桂发祥麻花天津

太古方糖广东

陈世家海鲜醋山西

恒通全麦营养面包北京

6

6

*!

囹例

怖干。风味,卜吃D

掘初鞋夕

M0的瑟/〃

澜味斜附日用晶fl

次淤礁夕

分析: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