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满分37分)(一)(共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戏曲赓续历史文脉,传承民族精神,反映现实生活,寄寓乡愁乡情,深受人民喜爱。“姥姥门前唱大戏”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唱几句家乡戏是抒发情感、沟通心灵的一种方式,看戏、听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走进剧场,哪怕是乡村最简易的土戏台,那种现场的仪式感、台上台下的互动感都让人感动不已。戏曲现代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戏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古老的戏曲艺术要在当代获得良好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提质升级,在更高形态上完成现代转换。从艺术本体上说,戏曲现代化就是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是在遵循戏曲美学和艺术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融入时代精神、现代理念和当代舞台表现手段,实现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观众审美相契合。这样才能使戏曲永远保持独特性、体现时代性、富于现代性,成为人类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戏曲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辨识度,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艺术载体。豫剧《程婴救孤》的国际巡演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该剧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欢迎。这启示我们,民族戏曲应树立充分的文化自信,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主动走向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世界舞台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同时在与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交流互鉴中,得到检验与提升、丰富与发展。戏曲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要呈现外国观众容易看懂的做功折子戏,更要完完整整、潇潇洒洒地演出整本大戏,充分展示中国戏曲的独特神韵和美学精神,传达戏曲作品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助力。(摘编自陈涌泉《戏曲艺术走好守正创新之路》)材料二:戏曲艺术包容万端、自成体系、雅俗共赏,是我国传统艺术的典范。研究和发展戏曲艺术,要立足艺术本体,探寻戏曲之所以成为戏曲的内在规定性,进而以守正创新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戏曲艺术焕发新的魅力和风采。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戏曲被普遍认可的三大特质,它们支撑起戏曲艺术的巍峨殿堂。传承发展戏曲艺术,就要立足这些艺术特质,既看到它们是戏曲艺术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是适应社会变革脉动、遵循艺术变迁规律、凝聚多元因素合力的结果,也要看到它们背后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积淀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美学精神。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将这些艺术特质发扬光大。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通过守正创新实现戏曲艺术繁荣振兴,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也是其本身赓续传承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要紧贴时代脉搏,用戏曲艺术涵养时代精神,以时代精神丰富戏曲艺术,推动戏曲艺术思想内容和表达程式与时俱进,给予戏曲艺术特质以新范畴、新概括;另一方面,坚持分类施策,结合剧种特点,在流派、剧目、题材、主题上进行新创造、新表达,增强艺术感染力、舞台表现力、社会传播力,持续增强对受众群体尤其是青年人的吸引力,开拓戏曲艺术的新境界。(摘编自李必友《戏曲艺术焕发新的魅力和风采》)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戏曲要在当代获得发展,必须走现代化之路,要与时俱进、提质升级。B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艺术载体,民族戏曲应该树立充分的文化自信,主动走向国际舞台。C中国戏曲最主要最突出的特质是虚拟性,对舞台时空的处理简洁灵动,极力追求神似而不一味追求形似。D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要立足戏曲被普遍认可的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这三大特质,并将其发扬光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姥姥门前唱大戏”能成为童年记忆,是因为看戏、听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B豫剧《程婴救孤》在国际巡演并深受欢迎,启示我们民族戏曲应树立充分的文化自信。C戏曲艺术雅俗共赏,是我国传统艺术典范,新时代我们要使其焕发出新的魅力和风采。D只要用戏曲艺术涵养时代精神,以时代精神丰富戏曲艺术,就能使戏曲艺术守正创新。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等动作,以及角色当行、音乐唱腔等都有一定的程式。B20世纪90年代开始,河南戏曲界发起戏曲作品进校园(国内外高校)演出活动。C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过把瘾》栏目,有戏曲名家详细教授戏曲唱腔及表演。D戏曲名家变身网络主播,趣谈梨园台前幕后,弹幕刷屏随时饱览鲜活观戏体验。4在浙江绍兴、湖北黄冈等地有唱“社戏(在社中进行的一种奉祀社神风俗的戏艺活动)”的习俗,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5在新时代,如何推动戏曲艺术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

2.D

3.A4①社戏是一种奉祀社神的戏艺活动,有一种现场仪式感。②社戏是当地的家乡戏,能够反映现实生活。③唱家乡戏是抒发情感、沟通心灵的一种方式。5①要立足中国戏曲艺术的特质,推动戏曲艺术与时俱进。②要符合新时代的审美需求,要融入时代精神。③要有针对性。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坚持分类施策,结合剧种特点,流派、剧目、题材、主题上进行新创造、新表达。【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中国戏曲最主要最突出的特质是虚拟性”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戏曲被普遍认可的三大特质”及后文可知,这“三大特质”并没有主次之分。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只要……就……”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一方面,要紧贴时代脉搏,用戏曲艺术涵养时代精神,以时代精神丰富戏曲艺术,推动戏曲艺术思想内容和表达程式与时俱进,给予戏曲艺术特质以新范畴、新概括;另一方面,坚持分类施策,结合剧种特点,在流派、剧目、题材、主题上进行新创造、新表达,增强艺术感染力、舞台表现力、社会传播力,持续增强对受众群体尤其是青年人的吸引力,开拓戏曲艺术的新境界”可知,“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还包括“另一方面”的内容,选项说法绝对。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传承戏曲艺术,走向世界舞台”。A.讲的是戏曲艺术的程式性问题,并没有讲到戏曲艺术的传承与走向世界的内容,不合题意;B.“戏曲作品进校园(国内外高校)演出活动”涉及戏曲的传承,符合题意;C.“戏曲名家详细教授戏曲唱腔及表演”涉及戏曲的传承,符合题意;D.“弹幕刷屏随时饱览鲜活观戏体验”涉及戏曲的传承,符合题意。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材料一中说“走进剧场,哪怕是乡村最简易的土戏台,那种现场的仪式感、台上台下的互动感都让人感动不已”,而题干中社戏是“奉祀社神”的戏艺活动,有一种现场仪式感。②材料一中说“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戏曲赓续历史文脉,传承民族精神,反映现实生活,寄寓乡愁乡情,深受人民喜爱”,社戏是“浙江绍兴、湖北黄冈等地”的家乡戏,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寄寓乡愁乡情。③材料一中说“唱几句家乡戏是抒发情感、沟通心灵的一种方式,看戏、听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为浙江绍兴、湖北黄冈等地的习俗,唱家乡戏是抒发情感、沟通心灵的一种方式。【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二中的“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戏曲被普遍认可的三大特质,它们支撑起戏曲艺术的巍峨殿堂。传承发展戏曲艺术,就要立足这些艺术特质……”“推动戏曲艺术思想内容和表达程式与时俱进”可知,要立足中国戏曲艺术的特质,推动戏曲艺术与时俱进。②根据材料一中的“从艺术本体上说,戏曲现代化就是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是在遵循戏曲美学和艺术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融入时代精神、现代理念和当代舞台表现手段,实现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观众审美相契合”可知,要符合新时代的审美需求,要融入时代精神、现代理念和当代舞台表现手段。③根据材料二中的“坚持分类施策,结合剧种特点,在流派、剧目、题材、主题上进行新创造、新表达,增强艺术感染力、舞台表现力、社会传播力,持续增强对受众群体尤其是青年人的吸引力,开拓戏曲艺术的新境界”可知,要有针对性。中国戏曲种类繁多,要结合剧种特点,在流派、剧目题材、主题上进行新创造、新表达。(二)(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梁衡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代表之一李达,他的夫人王会悟是嘉兴人,是她提议到这里来开会。8月1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租好了旅馆,就出来选“会场”。他们登上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不觉灵机一动,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飘荡。第二天,其余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潮儿。一天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他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这时,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偷渡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谁曾想到,惊涛骇浪中,那只小木船上坐着的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阻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十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围追红军于此,只见到远去的船影和岸边的草鞋。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全中国。中国历史上秦皇汉武们喜欢说他们是马上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是船上生,浪里走而夺得天下的啊。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是邓恩铭,这位从贵州南部大山中走出来的水族革命家,在山东从事工人运动,两次被捕,1931年被杀害。接着是何叔衡,红军长征后,他在一次突围中,为不连累同志跳崖而死。以后脱党的有刘仁静,叛党的有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毛泽东则成了党最长期的领袖。与会的党代表中只有董必武再回过故地。毛泽东1958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40分钟。想伟人当时胸中涛翻云涌,其思何如。历史上第一个以舟水关系比喻治国驭世者,大概是荀子,后来魏征也把这个比喻说给唐太宗。他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时在1945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开过七大,胜利在即,将掌天下。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与毛泽东有一次著名的谈话。黄问,如何能逃出新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率?毛泽东答:“靠民主,靠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它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有删改)文本二:我喜欢梁衡散文,不仅仅因为他能巧夺天工般地驾驭语言,还因为他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立意,及其营造的意境和境界,读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与他的思想共鸣,这是梁衡散文震撼力和感染力之所在。过去,教科书常言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表现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材料组织、谋篇布局可以比较自由,只要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就是一篇好散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进行创作实践的。(摘编自张维佳《梁衡散文的意境和境界》)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中“大”与“小”形成强烈反差,当今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诞生于一只小船上,一方面是机缘巧合,另一方面寓意深刻,引人深思。B中共一大后,与会的党代表中,有的脱党,有的叛党,说明共产党在成立之初把关不严,让坏人有可乘之机,混入了革命队伍。C文章以“船”为线索,运用比喻、借代、对比等手法,叙议结合,深情回顾党的发展历程,讴歌革命伟业,展望了党的锦绣未来。D.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十年之际,毛主席乘专列到杭州时途经南湖,临时停车,凝望南湖良久,面对党的发源地,抚今追昔,心绪难宁。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梁衡的这篇散文被誉为“红色散文”,同属于“红色经典”的还有《红旗谱》《创业史》《红岩》《青春之歌》《暴风骤雨》《骆驼祥子》等。B弄潮儿本指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年轻人,现比喻站在时代前列敢闯敢干的人。《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堪称改革开放初期的弄潮儿。C魏征提出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观点。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也是这个观点。D教科书关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散文属于艺术,一定要符合美的要求,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8文本一中的“船”既是“形而下(物质)”的,又是“形而上(精神)”的,请对此简要说明。9如欲以“散文三重美”为题为《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答案】6.B

7.B

8①“形而下(物质)”的“船”:包括南湖红船在内的与中国革命相关的船只。②“形而上(精神)”的“船”:是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9①描写之美:作者在文中客观清楚地描写了部分重要党史。②意境之美:作者在叙写党与船的历史时,营造出了一种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美的精神境界。③哲理之美:作者将红船上升到“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的高度,富含哲思。【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内容和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B.“说明共产党在成立之初把关不严,让坏人有可乘之机,混入了革命队伍”错误,人思想是会变化的,脱党叛党的人是后来思想蜕化变质的,不能说他们在参加“一大”时就是坏人,那时的他们还是革命的仁人志士。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作品的内容的能力。A.“同属于‘红色经典’的还有《红旗谱》《创业史》《红岩》《青春之歌》《暴风骤雨》《骆驼祥子》等”错误。《骆驼祥子》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骆驼祥子》不是红色经典。C.“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也是这个观点”错误,“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强调的是学习积累的重要性,不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D.“教科书关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是错误的”错误,文中只是说梁衡的散文观不同于教科书,两者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只是判断的角度不同,“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于文无据。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文学形象的能力。由文中“8月1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再埋火种”“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可知,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文中的“船”是包括南湖红船在内的与中国革命相关的船只,是有形的,形而下的(物质的)船。由文中“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时在1945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开过七大,胜利在即,将掌天下”“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指航向:……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等内容可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人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依靠这种奋斗精神获得成功。这是无形的,形而上(精神)的“船”。【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如欲以“散文三重美”为题为《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写一则小评论,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首先要明确“散文三重美”(即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的内涵,然后再结合《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的相关内容加以评论即可。文本二中说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由《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文中“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8月1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等内容可知,作者在文中描写部分重要党史时,既写到成功,也不会比失败,客观清楚,充分体现了描写之美。文本二中说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由《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文中“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可知,作者在叙写党与船的历史时,营造出了一种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美的精神境界,体现了意境之美。文本二中可知,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由《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文中“大革命失败,……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毛泽东)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毛泽东答(黄问):‘靠民主,靠相信人民群众。’”“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警句哲言可知,作者将红船上升到“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的高度,富含哲思,体现了哲理之美。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大王之国不下于楚。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敬以国从。”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B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C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D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合从,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故称“合从”。B苍头,仆役以青巾作头饰,故称“苍头”。也指以青头巾裹头的兵卒。文中指后者。C河外,春秋至战国,“河外”意义多有不同,与河内相对。D东藩的“藩”与《过秦论》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藩”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仪与苏秦面对同一个游说对象,晓以利害,渲染各自主张的好处,这实际上也是另一个刀光剑影的战场。B在说明魏国实力的同时,苏秦又列举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众多事例,还劝谏魏王不要听信那些谗臣的邪说。C同是合纵,在苏秦看来必能形成抗衡强秦的联盟和战略,在张仪看来由于利益不同、人心不合,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D面对苏秦和张仪的游说,魏王左右摇摆,从中既可见苏秦和张仪的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也可见魏王缺乏主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②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14苏秦和张仪分别前往游说魏王,二者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B

11.D

12.C13(1)如今竟然有意面向西侍奉秦国。我私下里替大王惭愧。(2)魏国灭亡之期就不远了,这就是我为大王担心的原因。14①苏秦立足于六国合从,侧重论述魏国具有实力雄厚、战斗力强悍等优势,鼓舞其斗志。②张仪立足于秦国连横,侧重论述魏国具有势单力薄、地理上处于“四分五裂”的位置等劣势,瓦解其斗志。【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事奉秦国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而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如果大王真能听从我的意见,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就一定不会遭受强秦的侵犯。“割地效质”意为“割让土地送上人质”,是并列短语,在文中共同作“事奉秦国”的谓语,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在句首,表示结果,其前应断开,排除A;“专心并立”是并列短语,作谓语,主语为“六国”,故“专心并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D.“意思相同”错。两个“藩”意思不同。“藩”,指藩国;/篱笆,指边界。句意:我愿意做秦国东方的藩臣;/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错。根据“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可知,节选内容中张仪只是假设合纵的通道断绝会将魏国陷入危险之中,而没有谈到会成一盘散沙的结局。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乃”,竟然;“西”,名作状,向西;“事”,侍奉;“窃”,私下。(2)“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判断句,这就是我为大王担心的原因;“所以”,表原因;“患”,担心。【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第一段中,苏秦以“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的历史典故,侧重论述魏国具有实力雄厚、人口资源丰富、战斗力强悍等优势。而在此基础上,苏秦又以“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的对比,目的在于积极引导魏王树立信心,鼓舞其斗志,从而促使其与秦国抗衡。②第二段中,张仪先说“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陈述魏王与魏地的劣势,并由此进一步指出因此而可能导致的“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的后果,侧重论述魏国具有势单力薄、遭周边国家觊觎、地理上处于“四分五裂”的位置等劣势,目的在于威胁恐吓魏王,瓦解其斗志,从而迫使其侍奉秦国。参考译文:苏秦为了赵国合纵游说魏襄王道:“大王的国土,土地纵横千里。地方名义上虽然狭小,但房屋田舍十分密集,车马成群,日夜奔驰,络绎不绝。我私下里估计,大王的国力不亚于楚国。如今竟有意投向西方服事秦国,我心里替大王惭愧。我听说越王勾践靠三千残兵败将,在干隧擒获了夫差;周武王也仅有三千士兵,在牧野杀死了商纣王。难道是他们士兵多吗?实在是因为他们能振奋自己的雄威啊!如今我听说大王的兵力,常备军二十万,青布裹头的士兵二十万,精兵二十万,勤杂部队十万,五千匹战马。这肯定远远超过越王勾践和武王的力量!如今您却迫于谗臣的邪说,想要臣服于秦国。事奉秦国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而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如果大王真能听从我的意见,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就一定不会遭受强秦的侵犯。所以敝国赵王派我来进献愚计,呈上盟约,听凭大王诏令。”魏王说:“我没有才能,我愿意率领全国民众听从您的安排。”张仪为了秦国连横,劝说魏襄王道:“梁地方圆不满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地势四下平坦,四通八达,没有名川大山的险阻。如果魏国向南亲近楚国而不亲近齐国,那齐国就会进攻你们的东面;向东亲附齐国而不亲附赵国,那赵国就会由北面来进攻你们;不和韩国联合,那么韩国就会攻打你们西面;不和楚国亲善,那南面就会危险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而您却想依靠欺诈虚伪、反复无常的苏秦所残留的计策,这明显不可能成功。如果大王不臣服于秦国,秦国将发兵进攻河外,那么合纵的通道就断绝了。合纵的通道一断,那么大王的国家再想不危险就不可能了。再有,秦国若是挟制韩国来攻打魏国,韩国迫于秦国的压力,一定不敢不听从。秦韩结为一体,那魏国灭亡之期就不远了,这就是我为大王担心的原因。我替大王考虑,不如归顺秦国,归顺了秦国,那么楚韩必定不敢轻举妄动;没了楚韩的侵扰,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国家也一定不会有忧患了。”魏王说:“我太愚蠢,以前的策略错了。我愿意做秦国东方的藩臣,给秦王修建行宫,接受秦国的封赏,春秋两季贡献祭品,并献上河外的土地。”(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齐天乐·秋思周邦彦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云窗静掩。叹重拂罗裀,顿疏花簟。尚有綀囊,露萤清夜照书卷。荆江留滞最久,故人相望处,离思何限。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凭高眺远。正玉液新篘①,蟹螯初荐。醉倒山翁②,但愁斜照敛。注:①篘(chōu):滤酒竹器,此为“滤”之意。②醉倒山翁:晋山简每置酒辄醉。此处作者以山简自比。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作抒写暮秋时节览景宴饮所长生的身世之感,以赋笔铺陈景物人事,寄寓主观情感。B开头二句使人有满目萧然之感,“又”字使词意递进一层,起首造境为全篇定下感情基调。C“荆江留滞最久”句想象故人对自己遥遥相望,情致深邃,且与“殊乡”照应,结构工巧。D“玉液新篘”句表明作者已从愁思中走出,一手持螯,一手持杯,尽现旷达之情。16本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分析。【答案】15.D

16“殊乡”“时闻裁剪”表明羁旅他乡的凄凉孤独之情;“重拂罗裀,顿疏花簟”表明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慨;綀囊露萤照读表明自己坚持修身洁行,志趣高雅(志洁行芳)的信念;“故人相望”表达对故人的深切思念。【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D“玉液新篘”句的大意是:新酿造的美酒,把蟹端上筵席来下酒。根据对本词词旨的理解,可知此处词人是借酒消愁,并未从愁思中走出,更未尽现旷达之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本词的上片描绘秋景萧条,客子秋心寥落;下片写对故人和往事的追忆。(1)“殊乡”一句,是说诗人殊乡作客,令人惆怅,更何况又遇上晚秋时节,“时闻裁剪”表明羁旅他乡的凄凉孤独之情,更觉周围寒意更深,深阁妇女已在“寒衣处处催刀尺”,开始缝制寒衣,准备过冬了,极言羁旅他乡的凄凉孤独之情。(2)“重拂罗裀,顿疏花簟”是说撤去竹席,换上垫褥是必然的,而且年年如此,“叹”,就是词人惊秋心情的流露,感慨时光流驶,节候变迁,所以撤去“花蕈”用“顿疏”,换上“罗裀’用”重拂”,都透露了词人对光阴迅速的敏感,表明时光易逝,自己老大无成的感慨。(3)”尚有綀囊,露萤清夜照书卷。”虽然时已晚秋,夏天的生活用品用不上了,但綀囊却还留着,露萤照我读书,这里用车胤囊萤典故,说的是他虽有他乡作客、宦海浮沉之叹,但他志在诗书,不汲汲于富贵,不想”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修身洁行,志趣高尚,书生本色,不负初衷。(4)“故人相望”句则是从对方怀念自己着笔,而推想荆江故旧怀念自己,则自己对荆江故旧怀念便可不言而喻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_________”,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_”,就不会失败。(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做铺垫。【答案】

①覆压三百余里

②隔离天日

③常于几成而败之

④慎终如始

⑤信而见疑

⑥忠而被谤【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覆”“隔”“慎”“谤”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一路的所见所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祁连山由乱到治,从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蜕变。在靠山吃山的年代,祁连山因资源丰富吸引了众多资本。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和滥采乱挖,使祁连山变得______①____;粗放的发展方式不断累积矛盾,使祁连山产生了生态危机。人们在痛定思痛中终于达成了探采矿项目全部关停退出,让祁连山“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布局高科技产业的绿色发展的共识。风机巨人提供绿色能源,光伏产业助力绿色发展。科技赋能,擦亮发展的“硬核”成色,数据产业日渐成势,今天的河西走廊处处可见科技创新的魅力。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点石成金,“吃干榨尽”每一块矿石;安居乐业,何愁留不住人。一切现象的背后,都有章可循。这是辩证思维落地的体现,讲究方略不蛮干;这是精准施策带来的改变,_____②_____不硬干;这是系统观念推进的行动,统筹兼顾不乱干;这是久久为功追求的成效,_____③_____接力干。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爬坡过坎,依然任重道远。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答案】18①千疮百孔;②因地制宜;③持之以恒

19在痛定思痛中,人们终于达成了绿色发展的共识:探采矿项目全部关停退出,让祁连山“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布局高科技产业。20①“风机巨人”与“光伏产业”,“提供”与“助力”,“绿色能源”与“绿色发展”两两相对,构成对偶。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紧密相连,表明了人们对祁连山绿色发展的认识,即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是说“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和滥采乱挖”使祁连山被破坏得很严重,可填写“千疮百孔”。千疮百孔:形容破坏得很严重或弊病很多。②由“精准施策”可知,此处强调适合本地情况,可填“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③由“久久为功”可知,此处强调坚持,可填“持之以恒”。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先提炼出句子主干“人们达成了绿色发展的共识”。再分析修饰成分:“在痛定思痛中”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可提出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