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专项训练05古代诗歌阅读(提升训练)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2022年)_第1页
考点专项训练05古代诗歌阅读(提升训练)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2022年)_第2页
考点专项训练05古代诗歌阅读(提升训练)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2022年)_第3页
考点专项训练05古代诗歌阅读(提升训练)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2022年)_第4页
考点专项训练05古代诗歌阅读(提升训练)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2022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5古代诗歌阅读

【提升训练】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

蔡芜君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潇湘妃子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缩秧,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1.以上两首《咏白海棠》的作者均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中的人物。其中落芜君是(姓

名),潇湘妃子是(姓名).

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无筋的一项是()

A.第一首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表现诗人非常珍惜白海棠,也很珍重自我。

B.第一首颔联,白海棠像洗去胭脂的美女,秋日的台阶映出她美丽的身影,招来洁白的冰雪做她的精魂。

C.第二首首联,既交待海棠花生长的环境,又着重写看花人的风姿,从正面描写了海棠花的冰清玉洁。

D.第二首尾联,笔墨又回到看花人。倦倚西风、欲诉衷肠的既可是花,也可是人,人与花融为一体。

3.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无卿的一项是()

A.“昼掩门,,“半掩门,,的细节描写,表现两位诗人性格不同,也展现其生活态度的差异。

B.第二首颔联写海棠花色如梨蕊,韵如梅花,动词“偷”“借”新颖别致,颇显诗人慧心。

C.第二首颈联运用比喻,借“怨女”“拭啼痕”等词语描绘出白海棠幽怨的形象,想象丰富。

D.“婷婷”写出海棠花因风摇曳、顾吩生姿之貌,“默默”表现诗人深情难诉、含羞内敛之态。

4.咏物诗中,诗人常以物自比,寄托情感。《红楼梦》中两首《咏白海棠》亦是如此。李纨评价第一首“含

蓄浑厚”且"有身分”,第二首"风流别致请就其中一首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理解,并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

阐释。

【答案】1.薛宝钗林黛玉

2.C

3.C

4.(示例)第一首:诗中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一语双关,写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

诗人珍惜白海棠,又描绘出诗人端凝庄重的性格,刻画她作为贵族少女的矜持。颔联“洗出胭脂影”

“冰雪魂”,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指白海棠颜色如冰雪般洁白,也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

照。淡极更艳,实写自我安分随时,更显淑女之淡雅凝重.尾句“不语”句更可透见宝钗的稳重。

第二首:“碾冰为土玉为盆”,从侧面烘染白海棠的冰清玉洁,想象别致。颔联写白海棠白净如梨蕊,突出

了其高贵品格写出其有梅的精魂与风韵。“偷来”、“借得”的说法,更增添了诗句的巧妙别致。颈联“拭啼

痕''虽仍写海棠的高洁白净,也是林黛玉乖僻孤傲、多愁善感性格的流露。尾联,笔墨重又回到写看花

人,写来情景交融,意与景浑,白海棠的形象成了林黛玉自身的象征。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之理解名著内容的能力。

衡芜君是《红楼梦》人物薛宝钗在诗社里的别号。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起诗号,是李纨所起,因其

住于衡芜苑而得;潇湘妃子是《红楼梦》人物林黛玉在诗社里的别号。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起诗

号,是探春为林黛玉所起,因其住潇湘馆,且黛玉爱哭,泪水会变成“斑竹”而得。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正面描写了海棠花的冰清玉洁”错误。“半卷湘帘半掩门”写的是看花人的状态,透过半卷的窗帘和门户

看花。“碾冰为土玉为盆”是写海棠花生长的环境,两句都没有直接写出海棠花的风姿,属于侧面描写。

故选Co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等词语描绘出白海棠幽怨的形象“错误。本联的意思是:白海棠如月中仙子穿着自己缝制的素衣,又如

闺中少女秋日里心含怨苦,在抹拭着眼泪。这句话写出了白海棠的高洁白净,不是幽怨。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第一首: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描绘出诗人端凝庄重的性格。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

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封建时代贵族少女的矜持心理。

诗人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我的一种表现。

颔联“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使用倒装,即“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海棠色

白,故云“洗出胭脂影”: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这正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露

砌'’和"秋阶”同指白海棠生长的环境。“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亦是宝钗自写身份。

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进一步描写白海棠的色彩、丰韵之美。上句承“胭脂”句发挥,

谓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颇合艺术辩证法,实写自我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而更显淑女之端

庄凝重。下句承“冰雪”句开掘,谓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愁多”句应是

以宝黛之多愁善感反衬自己的宁静娴雅。

尾联”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白帝'’在此实指自然,全联的意思是说:白海棠愿以其清洁之

身回报自然,她婷婷玉立,默然不语,迎来r又一个黄昏。这实际上是宝钗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写照。“不

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凭清洁”之语更可见她自誉自信的心理状态。

此诗有意以白海棠关合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清洁自诩的内心世

界。因此,李纨评此诗”这诗有身份

第二首:首联交待了海棠花生长的环境。首句写看花人。”半卷湘帘半掩门”,看花人与花保持着一段距

离,这就为下文写看花人的想象提供了条件。看花人从房内望去,看到白海棠,得到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白

海棠的高洁白净,由此想象到,栽培它的该不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碾冰为土玉为盆”,从侧面烘染白海

棠的冰清玉洁,想象别致。

颔联直写白海棠,写来对仗严谨,而又天然工巧。最难得的是它不是苍白地写白海棠的白净,而是说它白

净如梨蕊,这就在白净的颜色上突出了其高贵品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写出其有梅的精魂与风韵。

“偷来”、“借得''的说法,更增添了诗句的巧妙别致。在林黛玉笔下,白海棠绝没有世俗的污浊,却有梨蕊

的高洁、梅花的傲骨。白海棠的这种精神品格,其实就是具有诗人气质的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体现。

颈联则紧承上联,以比喻笔法继续写白海棠的高洁白净。以月宫仙女缝制的白色舞衣作比喻,形容它的素

白,而且形象地描绘了它的美好形态。“秋闺怨女拭啼痕“,同是比喻,感情却有变化。秋天萧瑟,又是深

闺怨女,并且在“拭啼痕”,虽仍写海棠的高洁白净,带有愁戚伤感的感情色彩。是林黛玉乖僻孤傲、多愁

善感性格的流露。

尾联,笔墨重又回到写看花人,写来情景交融,娇羞默默。倦倚西风、欲诉衷肠的既可是花,也可是人,

看花人与白海棠完全融为一体。不过重点应落在看花人身上。林黛玉是在托物抒情。从章法上说,“娇羞

默默”、“倦倚西风”,与首句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相呼应,照应开头,结束全篇,结构完整。从内容上看,

它乂是上两句感情的必然发展。它从形神两方面写出看花人亦即林黛玉的内心世界,把她寄人篱下、无处

倾吐衷肠的感伤情绪刻画得极为深刻。由于林黛玉紧紧把握住了看花人与花的感情联系,诗中景中有情,

情由景生,意与景浑,白海棠的形象成了林黛玉自身的象征。林黛玉的这首诗不仅是风流别致的,亦是含

蓄浑厚的,只不过白海棠形象的内涵是林黛玉鄙弃世俗、纯洁坚贞、乖僻孤傲的性格。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①

[南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

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

象为宾客。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这首词作于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比碰的一项是()

A.词的前三句借助“洞庭”“青草”水面平静之状暗示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

B.”玉鉴琼田三万顷”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湖边广阔、明净的良田美景。

C.“应念岭海经年”三句由上片景物联想到岭海为官的生涯,景与情过渡自然。

D.以“不知今夕何夕”作结,又回应开头“近中秋'’所点出的时间,首尾呼应。

6.“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一句是如何表现豪迈气概的?简要赏析。

【答案】5.B

6.①注意炼字,“尽”"万’’这些副词的使用,要吸尽江水,要让万物作陪,产生r一种以我为主的豪迈之

情。②意象宏大,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凸显豪放之气。③想象奇特,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

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④采

用夸张手法,写出自己能一口吸尽西江水,以北斗大勺作酒器,表现了词人豪迈之情。

【解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借代的修辞手法”“良田美景”错误。由“着我扁舟一叶”可以推断“玉鉴琼田”是指洞庭湖湖面广阔,没有

“良山美景”;没有用到“借代”修辞手法,是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诗人作主人,请万象(天地万物)作客人,舀尽西去长江的水,用

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浅酌的招待天地万物,这是何等气势。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意象,凸显

豪放之气。

手法上,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想象奇特,气魄

宏大。写出自己能­一口吸尽西江水,以北斗大勺作酒器,采用夸张手法。一个被谗免官的人,如此自信,

如此心胸。酣畅淋漓的语言,超越时空的意境,抒写了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的满腔豪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

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7.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7.A

8.①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

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②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③

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解析】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分析错误,“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这一句中有“懒”,意

思是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己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欣赏窗外的风景。

故选A。

8.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夕阳吹角最关情''的意思是:黄昏时分吹起的号角最能牵动情怀。能够体现陆游对国家安危忧虑。

“忙「I苦多闲日少'’的意思是:忙碌的II子很苦,休闲的II子很少。从中可以感受到陆游作为镇江通判任,

政务十分繁忙,身心十分疲惫。

“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的意思是:新添的忧愁往往在旧愁中生出,他乡没有友人陪伴,害怕

你去远行。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诗人旧愁未消,又添离愁,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梅花

张道洽

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

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唾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渲染环境,以梅花前后左右之物烘托出梅花的清高之格、疏野之性。

B.向阳之雪易于融化而梅花不易凋落,由此诗人认为梅花羞于与向阳之雪为伍。

C.梅花不是不愿委身于东风,只是它以自我炫耀、自荐为耻,希望有人引荐。

D.诗人醉酒之后不敢睡到庭前梅树近旁,是怕污损随着阵风吹落的梅花花瓣。

10.诗的颈联有何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态度?

【答案】9.C

10.(1)有的梅树长在野桥旁,只有明月做它的主人;有的梅树长在寒谷中,只要有根在,到了春天依然

会抽枝吐蕊。上句谓梅花远离尘嚣,自由自在;下句叹梅花执着之性,百折不回。

(2)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境界之高洁、意志之坚贞与生命力之旺盛的品性的由衷赞美。

【解析】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梅花不是不愿委身于东风”“希望有人引荐“错。诗人认为梅花既羞于与向阳之雪为伍,又不愿自炫自

媒,委身于东风。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的意思是:有的梅树长在野桥旁,无人管理,任随明月做它的主人;

有的梅树长在寒谷中,只要有根在,到了春天依然会抽枝吐蕊。前一句用无主“野桥”与“明月”的意象烘托

出一种自由自在的意境,表现梅花远离尘嚣,自由自在,以野桥、冷月烘托,境界高洁;下一句以“寒谷”

反衬"春回”,以见其意志之坚贞与生命力之旺盛,说它执著之性,百折不回,表达了诗人对梅花高洁情操

的赞美。

阅读下面两首咏柳絮的词,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韵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韵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①燕子楼,在今徐州市,唐朝张建封为其爱妾关盼盼所建。张死后,关盼盼独居此楼十多年。②逐对

成逑: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粘在一起。“逑”即“球”。

11.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词“粉堕”、“香残”用柳絮随风飘残,喻指红颜终将老去。借用“燕子楼”的典故,暗示出女子特有的孤

独悲愁。

B.林词“叹今生、谁拾谁收”既是对柳絮命运的哀怜,也是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其凄凉悲楚之情溢于言表。

C.薛词“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

D.薛词“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表现了柳絮的志趣和追求,为下文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张本。

12.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柳絮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将柳絮自比,来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B.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意思是柳絮可不断借助好风之力,直上青云。这里化用了宋朝侯蒙《临江

仙》中“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之意境。

C.面对同一团柳絮,因黛玉、宝钗两人身世、性格的不同,各自内心的感受也迥然不同,但都饱含对柳絮

的一片怜爱。

D.黛玉拟的这首词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词缠绵凄恻,催人泪下。全词语多双关,明显有借柳絮隐

说人事的用意,而又浑然无迹,表现出精美的艺术技巧。

13.同是写柳絮,但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词却明显不一样,请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答案】n.c

I2.C

13.①柳絮的意象不同:林诗的柳絮漂泊、命薄、愁苦、伤感、任性。薛诗的柳絮:自信、随缘、开朗、积

极向上。

②意境(诗风)不一样:林诗的意境灵动、富有才情、别具一格。理想主义;薛诗:意境浑厚、淳朴。现

实主义。

③情感和形象不一样:林诗抒发了自己寄人篱下,漂泊无依,凄楚哀婉的境况。表达了(倾诉了)无依无

靠、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抒写内心的孤独与悲伤。薛诗写了柳絮不随流水,不堕泥土,借风力,飞

上云霄,积极昂扬的精神,意境浑厚,表现/薛宝钗的积极入世的心态,不自怨自艾,志存高远的心态。

【解析】

11.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错误。这一句的意思是“成群的蜂蝶纷纷追随柳絮“,并没有突出“柳絮的疏狂自

得”。

故选Co

12.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C.“都饱含对柳絮的一片怜爱”错误。宝钗没有“怜爱”。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

《唐多令》以飘泊的柳絮自比,抒发了林黛玉寄人篱下感怀伤逝的悲苦之情。这首词以“粉堕""香残''开

篇,借柳絮的飘零映射自身的漂泊;“一团团,逐对成球“,既是写眼前柳絮粘连飘飞的实景,又语带双

关,暗示出自己渴求和珍视的爱情。宝、黛二人情投意合,以心相知的爱情给黛玉以慰藉,但也带来了无

穷的烦恼和痛苦。他们的爱情没有得到家庭统治者的认可,缺乏稳固的现实基础,随时都有被牺牲的可

能。这与漂泊无定的柳絮多么相似。想到这些,黛玉不禁发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的悲

叹。这表面上象是说柳絮命薄,随风飘流,实际上却是自叹命薄,担心情好虽难分,心事总成空。下片的

自伤之意就更浓了。黛玉曾自称“草木之人”,而此处则承接上片嗟叹命薄的愁苦之情径说:“草木也知愁,

韶华竟白头。”看似写杨柳草木之质也知愁,当美好春光即将结束的时候,白茫茫的柳絮挂满树冠,犹如

愁白了头;而诗行后面却透露出自伤青春终将逝去的哀怨之情。她感到自己和柳絮一样无法逆料最终的结

局,因而“叹今生、谁舍谁收!”柳絮飘坠,无人收拾自比。如果说飘流无依的不幸已经苦不堪言,那么,

与知己的生离死别则将更会令人心碎。”嫁与东风春不管”,既是说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光不管;更是担

忧自己将来不知被命运抛向何处,而知己无法过问。试想其时其境,相知无力保护所爱,也只能“凭尔

去,忍淹留”而己。这种被强逼着割舍所爱的悲剧该是很凄惨的。

《临江仙》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

的志向。“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柳絮飘飞的地点,已不是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

“燕子楼”,而是换成了充满着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封建贵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

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毯“,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

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词的第三句,接以“蜂团蝶阵乱纷纷”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染

这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从而唱出了词人对春光的一曲赞歌。“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非常细

腻地体现了柳絮尽管四处飘飞,也仍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由于有了这层情志的铺

垫,因而在词的最后三句,词人便直接地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

题得到了升华,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的揭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①(节选)

岑参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注】①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八月,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前往河

西、陇右(在今陕、甘交界区域)一带。临行前,当时在长安的岑参写了这首诗赠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通过描写秋季边地独有的景象,表现边塞的苦寒荒凉,衬托送别的悲凉心境。

B.三、四句写诗人看到昆仑山南的斜月,听到胡人吹响的胡笳,视听结合,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C.第六句写诗人遥望目送友人,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惆怅之情。

D.萧关、天山、昆仑山用来泛指边关,构成诗歌广阔的地域空间,显示出边塞诗浑阔的意境。

15.“向月胡笳谁喜闻”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两句诗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

请简要赏析。

【答案】14.B

15.(1)相同点:都借边地特有的乐器声营造寂静悲凉的氛围,衬托思念之情。(2)不同点:①岑诗用“向

月胡笳“衬托友人对自己的思念,并以问句作结,想象到友人“不喜闻'’而不得不"闻”的无奈、悲愁,加重了

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②范诗用“羌管悠悠”衬托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再以“霜满地”烘托,突显

出将士们久戍边地的悲苦心境。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B.“三、四句写诗人看到昆仑山南的斜月,听到胡人吹响的胡笳“错。三、四句意思是昆仑山南边的月亮快

要西斜时,胡人向着月亮吹响了胡笳。这两句诗是诗人的想象,并非真的看到、听到。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这是一道诗歌比较阅读题。首先要读懂“向月胡笳谁喜闻'’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羌管悠悠霜满

地”这两句诗的意思,然后指出两句诗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1)先从意象、意境、情感角度分析其相同点。

岑诗中“向月胡笳谁喜闻”意为向月而吹的胡笳声谁还会喜欢听呢?“羌管悠悠霜满地”是说远方传来羌笛的

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从意象的选用角度分析,这两句诗都用“胡笳”“羌管”边地特有的乐器声

来抒情;从营造意境的角度分析,两句诗都营造寂静悲凉的氛围;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分析,两句诗都衬托

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2)再从内容、手法分析情感方面的不同点。

岑诗中“向月胡笳谁喜闻“,用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

意。诗人用“向月胡笳''想象到友人“不喜闻''而不得不''闻'’的无奈、悲愁,衬托友人对自己的思念。月下胡

笳的声音那么催人泪下,这些深长的诉说,加重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

范诗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写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霜雪满地,诗人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

顿挫此时的心情,听到羌笛声,看到满地霜,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

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羌管悠悠”衬托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再以“霜满地”烘托,突

显出将士们久戍边地的悲苦心境。

综上分析,岑诗衬托友人对自己的思念,想象到友人的无奈、悲愁,加重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而范诗

衬托戍边将士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霜满地”烘托出将士们久戍边地的悲苦心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琴歌

李顾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②,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深水后楚妃③。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④,敢告云山从此始⑤。

【注释】①广陵客:古琴曲有《广陵散》,"广陵客''指琴师。②乌半飞:乌鹊纷飞。③深水,著名古琴

曲,清空淡雅。楚妃,当时流行的古琴曲,深情绵邀。④清淮:淮水。时李顽即将赴任新乡尉,新乡临近

淮水,故称清淮。⑤敢告:敬告。云山:代指归隐。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二句交代了作者在宴会听琴,“欢”字,突出了宴会的热闹气氛。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凄冷的深秋月夜图,表现作者将要离开的悲伤心情。

C.五六两句写广陵客在华丽的氛围中登场,为大家演奏了著名的古琴曲。

D.本诗结构严谨,如“鸣琴”点题,提挈全篇;第五句扣首句“欢今夕”。

17.《诗筏》中评价这首诗时说:本诗只第二句点出“琴”字,”其余无一字及琴,却无非琴声请问这首诗

的后四句是怎样表现琴声之美的?

【答案】16.B

17.①借听众反应侧面写琴声之美。七八两句写人们都无声地倾听琴声,表现琴声旋律优美,令人着迷。②

借环境描写侧面写琴声之美。“星欲稀"写星星越来越少,天将放亮,表现出琴声令人陶醉。③借诗人心理

感受侧面写琴声之美。末尾两句写诗人受启发产生归隐的愿望,表现出琴声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解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古代诗歌思想内容、语言、表现手法的能力。

BJ•表现出作者将要离开的悲伤心情”错误。这是以哀景反衬乐情,表现出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就足

以抵挡凄冷的豪迈。

故选Bo

1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写演奏者的高超技巧。“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一声琴弦拨动,顿时万籁

俱寂,满座为之陶然沉醉。“皆静”“无言”形象地写出人彻耳聆听琴歌的专注着迷的神态。

“星欲稀”是环境描写,这曼妙琴音的洗涤下,人似乎忘了尘世的酸辛,漠然了黑夜的漫长。苍茫的高天之

上,星子越来越少,天将放白,他还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恍然自失。"欲稀''二字巧妙地点明「演奏时间

的持续,借环境描写侧面写琴声之美。

末尾两句写自己的感触。诗人奉命出使清淮,别宴上缕缕琴音不禁牵动了他的无限乡思。想到自己离家万

里,不知何日能还乡,他萌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归隐。”敢告云山从此始”这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也

是他听了琴歌之后所得的人生启悟。此句借诗人心理感受侧面写琴声之美。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寓驿舍①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鳏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②。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①驿舍;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②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

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

,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小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

B.颔联用鳗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指出自己重来旧地,亦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志。

C.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19.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8.B

19.①借景抒情。首联写地处僻静的“闲坊”,陈旧、荒凉的“古驿”经常掩着门,空荡荡的,表现了驿舍荒凉

幽寂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②动作描写。诗人在细细数竹、量松时发现竹增松长,从而感

慨时光飞逝,壮志难酬。③对比手法。尾联用今昔对比,通过曾经壮志豪情的诗句,而今蛛网尘封,字迹

模糊,抚今追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沉痛抑郁之情。

【解析】

18.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奋发有为和超然物外情感”错,应是“物是人非”。颔联运用两个典故,“鳗自化”用《庄子•逍遥游》鲤化

为鹏故事,喻指不少得志者飞黄腾达,官运亨通,但他们扶摇宜上,与我本不相干;"鹤仍归'’用《搜神后

记》中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故事,一方面切自己此日旧地重来,一方面有物是人非之叹。这一联用的

两个典故,格言升沉异势,深寓感慨,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乂蕴含了物是人非的感叹。

故选Bo

19.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需要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内

容分析。

通过分析诗句可知,首联写景叙事,“闲坊”“古骚”的荒僻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冷的感情。颔联运用鳗化为鹏

和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典故感慨人事浮沉,物是人非。颈联紧承“仍归”,运用动作描写,写此日追寻

旧迹的行动,故地重游,驿中庭院己经起了变化。那片竹子比过去长得更多了,那株古松比过去长得更粗

大了。诗人在思量这些年闲抛的岁月,亦在寻找这些年往来奔波的脚印。竹增松长,岁月如流。可见这数

竹量松看似悠闲的动作中,实含有无穷感慨,万种凄惶写作者一根根数竹,解下腰带量松,这些动作寄寓

了作者岁月如流的无穷感慨。尾联今昔对比,壁上的诗句,留下了往日的雪泥鸿爪,也记下了当日的激烈

壮怀,抚今追昔,诗人怎能不心事万千结联?感慨今夕,情感沉痛。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江上

杜甫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注】此诗为杜甫五十五岁滞留夔州所作。

2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夔州秋景,“荆楚”点明作者此时远离故园,漂泊异乡。

B.颔联“木叶”描写秋风中树叶纷纷凋零的场景,凸显了环境的萧瑟。

C.尾联直抒胸臆,尽显动荡局势下诗人报国的拳拳之心和不回之志。

D.本诗意境凄楚悲凉,但呈现了诗人潇洒积极、昂扬乐观的精神面貌。

21.《冷斋夜话》云:“诗句有含蓄者,如老杜'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本联蕴

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20.D

21.功业未立而双鬓已斑,频频看镜,写出了诗人报国心切;登楼望远,心怀天下,然衰暮之人,体力不

济,于是背地自登,因而久倚。"独''字也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苦闷;心空有雄心壮志,然身已暮年,

表现了诗人的矛盾心理,与壮志未酬的慨叹。

【解析】

20.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D项,“潇洒积极、昂扬乐观的精神面貌”错,诗歌前四句写的是旅客悲秋之况,后四句表达旧臣忧国之

怀。报主心切,时势艰难,想着国事,虽衰年未肯自倭,尽力报效国家,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孤独、苦闷之情。

故选Do

21.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颈联”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意思是,年纪大了却功业未成,常常照照镜子,看到白发已出现了,经常

孤独站在高楼倚柱自叹。“频看镜”“独倚楼”,是两处细节描写,夜不眠以至曙,故对镜倚楼,频看镜,写

出了诗人报国心切:"独'’字写出「诗人经常孤独站在高楼倚柱自叹的形象,时势艰难,想着国事,尽力报

效国家,虽然身老而不能出力,但此种心思却永不停歇,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孤独、苦闷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小题。

外家①南寺

元好问②

郁郁秋梧动晚烟,一夜风露觉秋偏。

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

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

白头来往人问遍,依旧僧窗借榻眠。

[注]①外家:作者自幼过继给叔父,“外家”当指叔父的岳丈家。②元好问:金末元初诗人,金末时期沦为

亡国奴,矢志不任,直到蒙古太宗十一年,他才返回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此诗作于回乡不久。“去国”即

故国,指已覆灭的金朝。“衣冠”,士大夫、官绅,元氏家族曾几代为官。

2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梧桐繁盛丰茂,但满园的瑟瑟秋风、滴滴秋露依然让诗人感觉到深秋已悄然来临;描写前扬后

抑,视觉与触觉相结合,谊染一种悲秋氛围。

B.颔联先用自然界地理上高下易位的变化暗指国破家亡;然后与后一句眼前萧瑟秋景相映衬,虚实相生,

沧桑之感中更增沉郁之情。

C.诗的后四句侧重叙事,从“衣冠”到"布衣”地位悬殊;从少年到白头,岁月漫长,时空强烈对比表现出诗

人内心巨大的悲痛。

D.这首诗既善于运用富有内蕴的意象呈露内心情感世界的震颤,又善于在慷慨悲昂的叙述中寓含深刻丰富

的议论,使人强烈感受到诗人内心强烈而复杂的情感。

23.尾联“依旧”二字看似等闲,却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22.D

23.一是叹人生历程,诗人从外家南寺“僧窗借榻眠”,开始读书生涯,辗转二十多年后,又回到外家南寺,

“依旧僧窗借榻眠”,人生仿佛画了一个圆圈,一切又回到原点。二是发人生感喟,诗人作为历史长河中的

•位匆匆过客,经历了人世间各种变迁,从“衣冠”到布衣,从少年到白头,地位与青春皆不再“依旧”,蕴

涵着诗人内心巨大怆痛之情。三是表忠贞信念,以前是金廷臣民,现在金廷虽亡,自己“依旧”不改忠于金

廷的初衷,体现了他矢志不仕的民族气节。

【解析】

22.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D项,“慷慨悲昂的叙述''错。前二联状写外家南寺的深秋暮景,景中寓情。后二联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

议论警醒。诗中用秋梧、晚烟、乱蝉等富有象征意义的凄凉意象,构成一幅箫瑟黯淡的深秋图景,使读者

自然而然地的体味诗人在诗中所涵咏的意味。因此叙述特点应为“平和冲淡

故选D。

23.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尾联抚事兴叹,回首人生历程。结合注释“直到蒙古太宗十一年,他才返回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此诗作

于回乡不久“可知,诗人从外家南寺“僧窗借榻眠”开始读书生涯,辗转二十多年后,又回到外家南寺,“依

旧僧窗借榻眠人生仿佛画了一个圆圈,一切重又回复原样。“金末时期沦为亡国奴,矢志不任''”去国衣

冠有今日“,从“衣冠”到布衣,从少年到白头,地位与青春皆不再“依旧”,诗人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位匆匆

过客,经历了人世间各种变迁,参透了人生真谛,如今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翁,平平的叙述,却蕴含着深

沉的身世感叹和深邃的历史内涵。“依旧”二字看似等闲,万不可轻轻放过:以前是金廷臣民,现在金廷虽

亡,自己“依旧”不改忠于金廷的初衷.这二字正体现「他矢志不仕的民族气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谢玄晖:即谢眺,南朝齐著名诗人,才华很高,后被诬陷,下狱致死。“澄江静如练”是他的

诗句。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叙写登楼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气氛,“凉风发”与第三句形成照应。

B.第二句写诗人独上金陵城西楼,举目四望,整个吴越的原野都被月光笼罩,境界阔大。

C.第三句写仰观之景,城墙上白云摇曳;第四句俯视秋月下露珠晶莹欲滴。

D.七、八两句诗人想起诗风”精工明丽、清新自然”的谢眺,暗含以谢眺自比之意。

25.请简要分析本诗五、六两句的作用。

【答案】24.C

25.①写诗人伫立月下沉思而不愿归去,慨叹知音难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②为下文诗人表达对

谢眺的怀念做铺垫。

【解析】

2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等能力。

C项,“第三句写仰观之景,城墙上白云摇曳;第四句俯视秋月下露珠晶莹欲滴”错误。“白云映水摇空城,

白露垂珠滴秋月”意思是:俯视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动,恍若白云、城垣在轻轻摇

荡;仰观遥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映照下,像珍珠般晶莹,仿佛是从月亮中滴出。所以,第三句是从俯视

的角度描写的,第四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描写的。

故选Co

25.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句作用的能力。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两句诗,从内容上看,写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原来

他是在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一个“稀”字,吐露了诗人一生怀才不遇、愤世疾俗的苦闷心情。“古

来“、"眼中”,又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意思是说,不仅是他眼前知音稀少,自古以来有才华、有抱

负的人当时也都是如此。知音者“眼中”既然"稀”,诗人很自然地怀念起他所敬慕的历史人物。从结构上

看,诗中“眼中”二字对最后一联,在结构上又起了“金针暗度''的作用,暗示下文将要写的内容,为下文诗

人表达对谢跳的怀念做铺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①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②眠似听朝鸡③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注】①这首词写于王安石二次罢相之后。②欹(ql):倾斜。③朝鸡:上朝时的鸡鸣声。

26.吴聿在《观林词话》中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为踌躇久之

而去“,后来化入自己的词中。你认为化用后的“柔蓝一水萦花草”比原句好在何处?

27.王安石在词中写道“闻语鸟”好似“听朝鸡”,有人据此说他“虽然归隐,但仍想积极用世你认为这种理

解正确吗?请联系全词具体分析。

【答案】26.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丰富了原句的内容,提取原诗精

华,调和得巧妙自然;“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

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

27.不正确。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词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

闲适心情;对仕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忽忆故人今总老“,衬托自己已老;而此时贪爱闲

居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做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

【解析】

26.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关于语句表达优劣的比较,解答此类题目,应以此句为核心,也要兼顾语

境,从句子着手,从全局着眼。语言表达效果具有如下特点:语言形象、生动、含蓄、用词凝练,色彩鲜

明,再结合诗歌意象、意境、情感等进行分析。

“柔蓝一水萦花草''意思是:河水青碧,萦绕着繁花翠草。与原句“一江春水碧揉蓝"相比,二者的不同之处

在于:“一江春水”简化为“一水”,并用“柔蓝”修饰,描绘出江水的青碧,“柔”字写出江水的轻柔,水流的

缓慢;碧水“萦花草”描绘出一江春水萦绕片片繁花、翠草的情景,江碧、草绿、花多,使词的画面呈现出

•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

27.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

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诗歌译文: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河水青碧,萦绕着繁花翠草。竹林幽深秀美,几间茅舍静立其

中。和煦的春风时时吹拂,使得房屋清洁,纤尘皆无。午睡醒来,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斜倚枕头,想起

当年做官时,听早朝的鸡鸣,此情景已恍如隔世。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自己当然也不例外。如今我贪恋

闲适,己忘却了从政建功的美梦。

上阕描写词人居处的环境:峰峦叠嶂,小桥流水、繁花翠草、春风吹拂。环境优美,恬淡自然。下阕写词

人生活:悠闲午睡,听到鸟鸣婉转,回忆当年早朝情景,恍如隔世。看如今故人已老,自己雄心已无,只

贪恋这恬淡生活。“茫然忘了邯郸道”写出词人此时贪爱闲居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做的“建功树

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词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闲适心情;对仕途感到厌倦,而

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因此,题干不正确.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

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

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

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

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

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

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可以通过每一联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宋]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鹏三两声。

28.开头“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二句透露了哪些信息?"闲”字有何妙用?

29.“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是写景,更包含着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28.表明自己当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往昔的官宦居处换成了水边茅屋;此时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

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词人从九重宸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

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词人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

29.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但是,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对花事依旧、

人事己非的感慨,就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

【解析】

28.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对重要诗句的考查主要包括:含义(意义);既考查对句

子的含义的理解,又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对句子进行赏析和评价。做此类题目,首

先要理解诗句的含义,再分析诗句情感。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意思是:筑篱为墙,住在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身穿窄衫短帽的闲人

装束。“临水”“垂杨里”交代环境,“茅屋”“窄衫短帽”点明身份,“闲”体现心境。昔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

官宦居处换成了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作者

从九重宸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对于这种遭际的变化,王安石采取一种安然自适的态度。

一个"闲''字既渲染出词人生活环境的淡泊宁静,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后的村野情趣。

29.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中句子的含义、作用和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回答某句在诗中的作用的问题,往往需要

从全诗的主题出发,指出该句所用手法及其在“表达情感''和"表达意思”两方面的作用;有时还需结合该句

在诗中的位置以及声、色等方面考虑。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今年的红花与去年相同,可以

推想人与去年的不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再参照唐人的原句“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

红”,不难体会词人也有着与前人相同的感慨:花事依旧,时光流逝,老之将至。

【点睛】

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

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

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

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

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①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

注: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

3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以高屋建领之势领起下

文的种种观感。

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

世势的风云变幻。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忧虑中透

露出坚定的信念。

D.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仗工整,辞严义

正,浩气凛然。

31.“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的“伤”体现在哪里。

【答案】30.C

31.①客居他乡。诗人客居成都,漂泊流离;②万方多难。时局动荡,诗人感时伤乱;③空怀济世之心。当

世没有像诸葛亮-样的贤相,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报国之路。

【解析】

30.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

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

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既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

进行分析。

C项,“君主昏庸”错,原句意思是指大唐政权不会发生改变,稳固如初。

故选Co

3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题目要求结合全诗谈谈诗人的“伤”体现在哪里,这是考查对诗

歌情感的理解。答题前要反复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每一句写了什么内容,诗歌抒了什么情感。然

后抓住诗眼"伤’’以及诗中能表现词中使客伤心的词句分析。

“花近高楼伤客心”,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看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恰恰反衬出诗人远离家乡的漂

泊之愁苫之感。“万方多难此登临“,万方多难,强调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当时吐蕃入侵,时局艰

危,诗人为国忧心。“可怜后主还祠庙“,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刘禅宠信

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这句暗写君主无道。“日暮聊为梁父吟“,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个《梁父

吟》。诗人借诸葛来抒发自身怀才不遇,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伤痛。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点睛】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

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一意境一诗情”的思路去揣摩;

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

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

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

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过文登营①

戚继光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②,独有天风送短笳③。

水落尚存秦代石④,潮来不见汉时槎⑤。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注①文登营,明代设置在文登山(今山东文登市东)的营卫。此诗为作者巡视山东半岛东部海防营地时作。

②堞,城墙上的齿形矮墙。③笳,指军号。④秦代石,指秦始皇东巡至文登山所立纪功之石。⑤槎,

(cha),木筏。

3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诗题,叙事写景,写作者乘船出海巡视海防及所见沿岸村落景象,表现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的

思想。

B.颔联紧承首联描写春色掩映的城墙、海风吹送的军号,既写出了军中特色,又将文登春色描写得悲壮辽

阔。

C.尾联抒发感慨,点破主题。遥远的海外还有其他国家对我国并不友好,因此不能忘记这些危险而虚度年

华。

D.本诗自然平易,不炫技巧,以情动人。诗人对历史盛衰的感慨以及立志报国的雄心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

力。

33.这首诗的颈联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32.A

33.①借景抒情,写潮落可见秦代刻石、潮来难见汉代船只的景象,慨叹秦汉时国力的强盛、海疆的安宁,

寄托着作者对国势强盛海晏河清的向往之情。②对比。慨叹秦汉时的国力强盛,暗寓盛衰有时,今不如

昔。寄寓了对国势衰颓的忧思。③为尾联感情抒发作铺垫,诗人思接千古,报国之情油然而出。

【解析】

32.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

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

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

认,得出答案。

A项,”……表现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的思想”错误,此联叙事写景,把雄壮的军队和和谐宁静的生活置于

同一画面,形成强烈反差,为抒发作者保家卫国的豪情作好了情景铺垫。

故选Ao

33.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

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

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翻译:缓缓的双幡船送我来到海边,清晨的雾霭低低地迷漫川原。是谁给破败的城

墙送来春色。海风徐徐、号角声响彻长天。浪头低落、犹见秦皇记功的石刻,海潮涌来,看不到汉代木筏

浮泛。那遥远迷茫的海外列强虎视耽耽,我怎敢忘记自己肩负的卫国重担。《过文登营》是明朝戚继光所

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前四句写过文登营所见边防形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