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课《别了,“不列颠尼亚”》-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精读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第3.1课《别了,“不列颠尼亚”》-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精读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第3.1课《别了,“不列颠尼亚”》-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精读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1课《别了,“不列颠尼亚”》-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精读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第3.1课《别了,“不列颠尼亚”》-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精读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東方之珠我的愛人你的風采是否浪漫依然月兒彎彎的海港夜色深深燈火閃亮東方之珠整夜未眠守著滄海桑田變幻的諾言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淚珠彷彿都說出你的尊嚴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船兒彎彎入海港回頭望望滄海茫茫東方之珠擁抱著我讓我溫暖你那蒼涼的胸膛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淚珠彷彿都說出你的尊嚴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船兒彎彎入海港回頭望望滄海茫茫東方之珠擁抱著我讓我溫暖你那蒼涼的胸膛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淚珠彷彿都說出你的尊嚴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淚珠彷彿都說出你的尊嚴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东方之珠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杨兴学习提示①这篇文章视角独特,独具匠心地抓住几个重要时刻,真实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历史画面,既具有生动的现场感,又具有厚重的历史感。②学习这篇文章时,要注意把握住文章中的时间、场景的转换,重点是要把握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并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香港香港图景香港素养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香港近代史,及其事件背后重大的历史意义。学习写作的时代背景。掌握新闻文体。2.体会文中重要的时间、场景的转换,及其效果。3.体会重点语句的内涵以及其中寄寓的情感。4.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1.知人论世,了解香港近代史,及其事件背后重大的历史意义。学习写作的时代背景。掌握新闻文体。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1.知人论世构成历史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沿海的200多个岛屿)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2.香港近代史3.写作背景

香港回归的背景: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19世纪初期英国对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商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但由于晚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基本上不进口英国的商品,且中国当时的经济基础是自足自给的封建经济,对外进口的需求很低,而在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对原料的要求多,加上东方的精美廉价的物品,使其对中国的进口增加,于是在中英正常的贸易交往中中国处于贸易顺差,而英国贸易逆差大。为了改变中英贸易中英国的不利地位,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

林则徐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向清政府提议,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中国战败后在《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同志与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进行了多次交涉,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最终在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中达成协议,英国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主权归还中国。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香港回归香港回归4、新闻也叫消息、资讯,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让别人了解。新闻一般包括标题、电头(电头是电讯稿件发出单位、时间和地点的说明。电头多放在新闻稿件的开头,用括号或比较显著的字体区别于正文,有时也放在稿件的末尾。电头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为“××社××地×月×日电”;另一种是“据××社××地×月×日电”,表明报社编辑部对电讯稿进行了某些删节,以适应自己的特点和版面安排。此外,电讯稿件如果是发向本地报纸的又改称“讯”。)、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六部分。前四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导语、主体必不可少。特点公开性、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显著性、接近性、开放性、广泛性、变动性。分类1.按事实发生状态分:突发性新闻、持续性新闻、周期性新闻;2.按事实发生与报道的时间差距分: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3.按新闻发生的地区与影响范围分:国际性新闻、国内性新闻、地方性新闻;4.按新闻事实的材料组合分:典型新闻、综合新闻、系列新闻;5.按传播渠道与信息载体分:文字新闻、图片新闻、电声新闻、音像新闻;6.按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分: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法律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2.体会文中重要的时间、场景的转换,及其效果。文章标题有何特点?有什么含义?

①主谓倒装: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情感,突出文章主题。②运用借代:“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妥帖生动。③巧用双关:字面意思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深层含义是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划分层次第一部分:导语(第1段)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管治的终结。第二部分:主体(第2-10段)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第三部分:结语(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一)导语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二)主体通讯主体部分采用的是时序结构与文学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时序结构的特点是按时间顺序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文学手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字表现力,增强可读性。时序结构主体部分共九个自然段,可分四层。第一层(第1~3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时间:4∶30分,降旗。4∶40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第二层(第4~7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

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第三层(第8~9段),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时间: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第四层(第10段),“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时间主要事件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6时15分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7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些时间精确到几时几分,且衔接非常紧密,就像照相机连拍一样,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①增强所记录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可信度。

②体现了盼望回归的激动和急切心情。

③体现了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的来之不易和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文章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作新闻速写、新闻素描。主要是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次出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结构,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场景内容第一个场景:第二个场景:第三个场景:第四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199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场景构成作者客观报道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对香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有所记述。作者选取了哪几件?

①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将成为历史的陈迹。(4)②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7)③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11)思考:为什么单单选取这三件呢?港督府港督府是英国在香港的最高统治机构,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中暗含对英国殖民者的讽刺,更能体现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军营军队象征一个国家的主权。156年前,在这里丧失了主权,而且英国殖民者一直希望在港能保留驻军权。而现在米字旗在当年升起旗帜的地方降下,象征着主权终于回收。体现一种民族自豪感。

第一次升旗清楚的记录第一次升旗事件,代表这从那一刻起,中国人就时时刻刻记录这这笔屈辱的历史,盼望这香港的回归,永远不会忘记。文中三次写到降旗,把它找出来,并说明为什么写了这么多次国旗?第一次降旗——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第二次降旗——港岛上的每天一度的降旗。第三次降旗——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3.体会重点语句的内涵以及其中寄寓的情感。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港督府的外观。通过对港督府的描述,告诉世人,经过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香港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随着末任港督彭定康的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地成为过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不仅见证了那段历史,也时时警醒国人,而且演绎了今天国家的尊严,彰显了民族的复兴。2.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的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经过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这一天。国旗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作者郑重地记录下五星红旗第一次在香港升起的时刻,含蓄地表达了庄严而喜悦的心情。预示着香港美好的明天开始了。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大英帝国靠着坚船利炮,在鸦片战争中“从海上来”,通过《南京条约》占领了香港,对香港开始了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统治。而今不得不离开,退路也只是海路。来时是那样的不可一世、趾高气昂;走时又是那样的沮丧前后对比含义深刻。4.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1)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艺术特色(2)细节描写“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细节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具体、清楚。这样一个旷古未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3)气氛烘托“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