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社会经济研定史一九九二年第一期
晋江农业劳动力转移五十年历史考察
(1936—1986)
冏浩
1,晋江县位处福建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和里,出福建省的重点侨乡。历史上迫于人
多地少的压力,晋江人不断沿着由海外贸易开辟的航路向东南亚等地移民,遂使晋江经济烙
上了浓厚的侨乡经济的色彩。抗战前夕,由侨资扶植起来的商品流通业为晋江的过剩农业人
口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晋江因此成为名闻遐迩的全国“首富县”。根据当时的统计资料,
只有南京市郊的两个村能与晋江的收入水平相媲美。而在农村改革前的1978年,晋江农
民人均年收入只有52元。不少晋江姑娘为了逃避穷困而远嫁到人均资源相对富裕的偏僻山
区,形成劳动力人口的逆向流动。农村改革以来,晋江农民以其富有创造性的改革实践给在
旧体制下陷入困境的农村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农村工业化高潮的来临不仅使晋江初步解
脱了过剩人口的沉重负担,而且还使晋江成为每年接纳数万名来自赣、湘、川,豫、鲁、
桂.浙及省内各地剩余劳动力的“发展极”。晋江经济大起大落的曲折历程生动地揭示了人
口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个中的经验教训至今不失其指导与启迪意义。
2、晋江县历史悠久,行政区划多次变动。本文涉及1949年以前的统计数据按当时
县城统计,1949年后的统计数据一律按1071-1987年的行政区划进行统计。
3、抗战前夕・山侨资剌激起来的商品流通业的发展便过剩的失业人”获杼了较多的就
业机会,从而启动了晋江农业劳动力转移和传统经济结构的转化。以1是1936年晋江县
表11936年晋江男子职业分配表(按住户人口计算)
项别,合计专务农务农兼他业专渔业业渔兼他业商业其它♦
就业人数(万人)15.17.?2.70.30.13.01.6
份额(%)10048.017.82.30.820.210.9
心其它指:苦力、教育、军政、自由职业等。
资料来源:据晋江县委1964年编《晋江概况》。
•86•
政府对全县男子职业的诩杳。当时,在晋江刃子的就业结构中,农业份额已降至60%(兼
业按1/2计入),近40%的农业劳动力已脱离土地进入非农产业。需要提及的灵,晋江
离土劳动力主要进入第:产业•制造业在晋江经济中的份额很小。因为81%的侨资投向商
业、金融.交通和服务业,工业投资只有16%。
经济结构的非农化水平更高。由于缺乏产值结构资料,我们可对收入结构进行间接分析
(参见表2)。在10。家周年收入表中,来自第一产业(农作物+牲帘)的份额只占
表21936年晋江100
家周年收入结构我
17.8%,工商收入占72.65%。根据前
项别收入额效(元)份鞭(%)文分析,这里主要是商业收入,制造业份额不
大C
工商收入182.3472.65
・*-.—,•一--—4,综上所述,抗战前夜晋江经济的特点
牲畜收入14.53
36.46是।生产落后,消费超前,由侨资支撑的商品流
农作物收入6.402.55通业畸型发展,市场涮节机制比较完备。这是侨
海外寄赠21.248.45乡经济的特征。正是这种特殊的经济环境期造了
晋江人的商品经济意识和开拓,冒险精神,它和
其它收入4.561.82
中国农民的自然经济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资料来源;据晋江县委1。64年编《野江概况》.
5、1937—1945年,晋江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大幅度地逆向变动(表3),这是
表31949年晋江就业结构
连年战乱造成的反常现象,是经济
行业农业商业工业、手工业其它箫条的产物。在晋江落后的经济结
——-—•------一
■构外壳下激荡着发展冲动是其它地
比瓯(%)85.9743.1
_________区所不具备的。
资对来源,同上表。
6,1949—1978年间,由于国内外的形势抑制了晋江社会的“发螃冲动”,致
使晋江经济长期呈现徘徊局面。现以福建和全国作为参照背景,考察1952-1978年
间晋江产业结构的演变憎况(参见下表4)o26年里全国农业份额下降非常缓慢,这已不正
常,晋江则更为反常,农业份额不仅不降,反而上升。用产业结构的一般发展规律来衡量,
晋江经济号.现停滞和倒退状态,根本谈不上发展。例如,1952年晋江人均网民收入为
145.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1.6元“1978年为1G8元,LL低于全国平均水
平135元.用当年价格计算,晋江人均国民收入年均递增I%,如果别除价格上涨因素,
肯定是负增长。
•87•
表41952—1978年晋江,福建、全国农业份额变动研究这段历史的发展
:不能脱泗当时的特殊国
!地区年均变动率
项目1952年1978年
(土%)情:新中国面临着实现国
।
家工业化的烟巨使命。在
大出收入占国民收入份额(内)24.861+3.5
晋江落后的我业大国,工业化
7t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份额(%)82・484+0.1
巨额积累资金的来源只能
i69.445.6-1.6是“农民的贡赋”。自
福建同J-.
80.478-0.11952年实行的一整套
农业管现体制都是服务于
57.5_35,4-1・9
全国同上国家工业化口标的,而遏
83.573.8-0.5
止农业劳力转移则是这种
资料来源,全国、福建、晋江统计年鉴。
体制的必然结果。然而,对晋江农业份额的反常上升还需进一步结合苜江的艮体情况才能理
解。晋江自古“民稠地狭”,制造业素不发达,衣业剩余劳动力除了向海外迁移就是进入商
品流通领域,而晋江的地现位置也决定了这匹心然是闽南而业中心之一“1937年后由于
战乱而导致的非农份额下降的局面在解放初已开始扭转,继续回升的倾向也很强烈。因为•管
江农业劳动力人均创造的净收入比非农业劳动力低1500元(1952年),这种收入差
是推动农业劳动力向非衣产业(当时主要是第三产业)转移的巨大势能。在这种情况下,以
抑制商品经济为总的政策方向的统购统鞘制度实际上阻塞了晋江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渠道,
1951年,全县商业部门近1400名职工失业。1957年在商业、饮服业就业的劳动
力份额已降至1.7%,由等三产业吐出的大量劳动力多数流回农业部门。晋江的第二产业
不景气。福建沿海地区长期被当作“海防前线”,国家投资甚少口晋江是前线的前线(跖金
门岛的海上距离只有13公里),更是首当其M。二、三产业就业无:J,大规模的海外移民
也已禁止,新增劳动力只能在有限的班地上沉淀下来,导致晋江经济结构中的农业份额长期
居高不下,甚至反弹的异常现象。
7、改革前的农村经济体制为国家匚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种体制又造成占总人
口80%以上的农民无法投脱同传统生产方式:的联系,使广大农村成为进一步突现工业化和
现代化的障碍°1952-1978年晋江农村生产方式保持看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特征
——低层次平面垦殖,即劳动力直接同土地结合,生产初级产品。1978年,晋江95-
徵上的乡村劳动力仍然直接与土地打交道。不仅如此,农业内部的变次跃迁也冻结了:
1978年晋江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比1952年还高出1个百分点。
平面的人口一一经济结构必然是低功能的结构。因为“低/层平面垦殖”必须以宽裕的
耕地资源为前提条件,一旦追加耕地的努力遇到不可逾越的门然隙碍,由平面结构内在矛盾
引致的后果就随之来临(参见下表)
5o
在低层次平面垦殖条件下,母亲生育的“机会成本”很低,导致人口高速增长。1952-
1978年晋江农业人口增长率高达326%。0人!I压力推动扩大耕地,宜到出尽而地,地
尽而海(国海造田1万多亩),既便如此也未能阻止人均耕地连年下跌的势头。尽管复种指
•88•
表51952-1978年晋江农业人口、制地、收益情况数逐年I:升,农业投入连
年增加,晋江始终未能搜
195219651978年均增减率
脱粮食紧缺的困境。对历
农业人口(万人)35.354.181.2+32.6%
来“仰粟J:外”的晋江来
农业人均4地(帝/人)1.570.980.65-3.3%说,缺粮并不反常,问题
复种指数(界〉142188218+1.7n丸,布大多数农业人口从
事粮食生产的情况下,粮
农片人均分用我人(元/人)-6252-1.3%
紧就意味着农村人1」的生
'女业人将果食产量(斤/人)5166105200.0%
活水平没打提高,英至在
货料来源:本表数据山晋江工统计局提供。
下降,当年学大寨的红旗公社一一陈爆就任典型的高产穷?J:。陈城的姑娘曾为逃避贫闲而远
史川I区。鉴于1936年晋江还城全阚的“苜富县”,这种状况当然令人汛丧。
8、“人增一一地减”的直接后果是女业劳动力中的剩余越来越严重.发6和图1反映
了晋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消长情况(为了研究劳动力与耕地数杜关系的变动,已扣除了与耕
地没卷汽接联系的渔业劳动力数量)o图表只呆粗戊条的描述。除了i殳定标为“低(观察值
并不代劳动力实际能够拼种的土地数量)而使剩余偏低外,我们还忽略「生产技术构成变
动利改革后林、牧、副业份额显著增加两个相关因素(二者可抵销一部分)。及管剩余劳动
力的绝对数量会有出入,但其总的变动趋势仍不乏多号意义。尤其农村改革前农业中的种植
业份额很稳定,可靠系数较大。
我们可从表6和图1(见下页)中看到,晋江农业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数解"口978年以前
几乎呈直线增长,并于1978年达到峰顶.这一尔按耕地面积计算的剩余劳动力夕17.66
万人,占劳动力总数57%,按复种面积计算则有10171万人,占3S%,大黄剁余劳
动力滞留在树地上,以实际“无产出”的投入获得有形的产出,必然导*业活劳动辿际收
益下降。H7;JiXj1978年以前不同时期农业劳动边际产出兄:的考察要说明的见表中
未考虑物化劳zi<J投入对产出量:的影喻,否则农业劳动边际收益递研更严市,
表61949—1986新江泗:劳动力致/剌余情况
年份119491952195719621965।1S781986•
农业-jj动力(万人)214.1415.1318.6316.3218.8931.1922.67
按积劳均耕地(亩)
耕计33.913.672.93.162.81,1.72.12
地算利余劳动力,
400.934.793.125.3:17.GG10.37
(万人)<
按视
步均耕地(亩)5.085.214.385.635.29j3.613.85
aH6
种算.阳余劳动力1.11!10.71
前(万人)*・61.371.124.1207.J6
•按1949正生产技术构成测算。
•*按1962年生产技术构成测算。
资料来源同上表.
•89•
表71949—1978年晋江农业产出对劳动力投入灼弹性
农业劳动力
产ST-----------------1949-----19521952-----19571957-----19621962-----19651965——1978
农业总产值—三5-1.94.41.8
根食总产珞3.20.7-0.92.60・4
生猪总头数,*0.87.80.3
注,①衣业指标已扣除渔业份额。
②总产值是1980年不变价。
济科来源,网表6。
,把表6和表7结合起来,我I门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①1949―1952二年恢复时期农业劳动效益较好。其时劳动力每增加1倍,农业
总产值、粮食总产他和生猪总头数分别能够增加9.5倍.3.2倍和1.4倍。高效益苜
先归功于新中国的诞生.和土地改革唤起了农民的巨大生产热情。其次也因为农业劳动过剩的
矛盾还不十分尖锐(参看表6)0
②1952—-1957年晋江农村的合作化运动经历了变二互助一一初级社一一高级
社三个阶段。这是全国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的时期,晋江亦不例外。问.与恢复时期相比,农业
生产中的劳动力过剩已很明显,近四分之…的劳动力处于潜在失业状态,同期劳动力每增加
1倍,除农业总产假可空增加1.9倍外,其它二项产出量的增长分别只右0.7filO.8
倍。农业总产值能有较快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物化劳动投入增加了。若按当年价格计
•90•
算,农业净产假的劳动力弹性E=1,即在包含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因素之后,劳动力投入和
净产出才能同步增氏。可见在此期间劳动力灰际收入水平已经下降,
③1957——1962年发生了农村改革前农业劳动力绝对戢的唯一一次下降,由
18.63万人降为16.32万人。不过这是国民经济全面萎缩的产物,而不是农业劳动
力转移的结果,然而尽管劳动力数量下降,粮食产盘仍看.上升(弹性值为负数),这从另一
角度显示出农业生产中存在大里的过剩(无效)劳动力。
④1962——19G5三年调整恢复时期加强了对衣业的支援,加之受惠于前段时期
剩余劳动力数量下降(1962年按眄种II径统计的剩余系数分别为J9.1%和U),农
业劳动效益显著提高。
⑤1965——1978年,在五.六卜年代生育必峰期出生的人口逐渐进入劳动力年
龄,使农业劳动力按指数津高速增长,年均递增393%,致便衣业剩氽劳动力大量增加。
在过剩人口的宽压下,柜时于左业产出的劳动力弹性系数都降至历史最低点。一方面,物化
劳动投入不断增加推动生产成本不断」.升1另一方面过剩劳动力赠加乂使劳动力边际收益不
断下降。在这样的条件下,农村的被困也就在所难免了。
9、综上所述,旧体制对晋江经济发展的束缚和阻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经济结构向传
统自然经济倒退,大城过剩人口找不到就业机会,农民生活质用没彳J,多少改善(共至倒退)。
凡此种种都意味看以“低旅次平面垦殖”为特征的晋江农村经济已经走到了尽头。
四
k-1。、1978年以后逐步实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民获得了财产权利和身份自由
龈重解放,从而全面立功了农村生产需要的流转机制。获得经营R主权的晋江农民在致密
欲空的驱使下纷纷从平面垦殖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变换自己的职业
和身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的转移从此发端。
11、发业劳动力远移的规模和速度,1982年,联产承包在晋江农村全丽推广,促
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第一个高潮。这一年农业劳动力转出2.62万人,找移率达8.3
%,非农部门劳动力赠加111%。1983年,福建省委在陈城镇召开现场会,明确表态
以联户股份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姓“社”不姓“资”,从而形成了1984年以来农业劳
动力向乡轨企业转移的第二个高潮(这一点在统计表中未反映出来,因为晋江假药案使
1984年底的统计数字失真)。
1978——1986年,晋江农业劳动力从32.49万人减至24.27万人,共
转出8.22万人,转移率为25.3%。同期农村非农部门劳动力从1.63万人增至
万入,净增万人,年均增长(参见表)年晋江乡
16.2114.5833%8c198G
村劳动力中的非农份颛达40%,结构变化幅度在闽南三角经济力:放区十一县市中处领先地
位。
12,农村经济结构的转换,首先,生产要索在大农业内部的流转改造了以“低层次平
而垦殖”为特征的传统农业结构,扩张了农业的生产空间,增加了农业的产出。八年中尽管
劳动力减少了25.3%,计8万多人,但由于低层次的种植业份额从G5.7%降至
•91•
表81978—1986年晋江农业35.3%,使按可比价格计算的
劳动力转移规模和速度农业产出仍甫较大幅度增长;农业
总产值从1.47亿元增至2.43亿
其中非农劳动力
乡村劳动।元,增长6G%,每个农业劳动力
千份力总数
份额年均增长率创造的净收入从316元增至520
(万人)C6)(%)
元,增长65%。其次,大盘禽土
97834.11.64.8—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进入使农业在
98035.9$.49.645农村五大产业中的份额逐年下降,
改造了农村”文业的传统经济格
98236.27.1J9.6111
用c198G年晋江农村社会总产
98438.39.825.6
值中农业份额已降至2G.9%,
98640.516.24013
第二产业和第.二产假分别占61.2%
资料来源,同表6。
和11.9%,制造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N柱产业,这与抗战前夕阀业畸形发堪的侨乡经济
结构形成鲜明对照,反映了晋江经济的质的变化(参见表9、表I0)。
表91923—1986晋江农村五大产值结构(当年份)
交通上
\渚门农付社会总产值农业工业建筑;业闹JS业
SR/"?'•.
(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
19835・715002「337.32.1237.20.7312.80.437.40.305.3
19849.531003.1232.74.5447.60.9510.00.525.50.404.2
198512.251003.6729.96.7655.10.725.90.594.90・514.2
198614.571003.9126,97.9054.3:.06.90.966.60.795.4
改科来源同表6,
丧1。1983—1086晋江农村五大产业就业结构
部门!农业工'也建筑业交通业冏Ji,
(万人)(%)(万人)(%)(万人)(%)(万人)(%)(万人)(%)
:98328.2276.43.59.51.052.80.631・71.183.2
198428.5174.42.386.21.43.80.822.11.453.8
198525.1464.16.5416.71.43.80.932.41.614.1
198624.27607.3718.21.674.】1.112.71.79•1.4
烫抖求源,同去6。
13.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劳动力转移改变了经济资源的平面配置形式1扩大了那
•92•
些比农业具有更高生产率的部门在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并使原先闲置,潜在和
分散的生产要素得以凝聚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使晋江农村生产率获得成倍增长。友
11提供的数据就是有力的证明。1978年晋江农村生产率指数恰好等于闽南三角区的平
表11闽南三角区各县市农村生产率指数
(以当年最高水平为100)
晋江龙海泉州东山漳州漳浦南安同安永春惠安安溪
1978年劳均农业
751006288757550100755075
总产值指数•
1986年劳均农村
10078676447444439898128
社会总产值指数
•1978年农业总产值是旧口径,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付业产值,基本代表了农村社
会生产水平。
资料来源,根据福建省统计局《一九八六年福建省农业统计资料》有关数据整理.
均水平(75)。1986年晋江跃居第一,比三角区平均水平(52.8)高出1倍,更
比安溪高出2.37倍。从中不难看出在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结构生产力对推
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晋江对国家的贡献也逐年增加,这与
闽南三角区其它县依赖国家补贴连年增加形成巨大反差(参见下页图2)。
14、环境人口容量的变迁。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很难用某个具体指标度量。这里用
人口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间接分析晋江环境人口容员的变迁。在改革前的“人口一一耕2地
一一粮食”的螺旋中,土地几乎是唯一的生产资料,耕地的多算也就决定了环境对人口承载
能力的大小“因此,改革前的晋江历史是与人口外流相联系的。改革后的晋江农村不断实现
开发层次的跃迁,耕地已经不是唯一的生产资料。二、三产业和集约农业的发展起点是资
金,因此“资金人口密度”就成为度量晋江农村人口容量的主要指标。晋江以其宽裕的资金
吸纳了大量农业过剩人口,同时还为其它地区的农业过剩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1978
年,仅在笔者网查过的陈城、青阳、磁灶、石狮、安海和英林等六个乡镇就有来自省内近
20个县市及江西、湖南、四川、河南、山东、广西、浙江等地的约四万多名劳动力e从过
匹s•
去的人口外流地区到4日的人口汇集地区,这是改革给晋江带来的沧桑巨变。
五
15、晋江农村经济在改革前后的不同运动轨迹及其强烈反差充分证明,不发达经济的
贫困根源在于劳动力人口相对于土地资源过剩,致使部分劳动力处于陂蔽失业状态或不充分
就业状态。对于不发达地区来说,经济发展就是要变劳动力过剩的经济为劳动力充分就业的
经济,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能够保证生产要素按照经营活动的要
求自由流转并不断进行重新组合的市场机制,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商品经济的内
在要求。改革前任何引进市场机制的尝试都是对宏观经济目标的干扰,文革期间甚至被贴上
•93•.
资本主义的标签,从而异致农村生产力的萎缩。七十年代末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保证了
生产要素的流转机制一一市场关系的出现和发展,这是晋江经济得以转轨的契机。
16,最近,有人认为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存在“速度过快、规模过大、时机过早”的
问题。我们认为,这种结论有待商榷。试问,当晋江经济在萎缩了近三十年后才获得重新发
展的机会,我们能说“时机过早”吗。笔者经过大量调查和计算,统计出完成1986年晋
江全年农业生产工作量只需要约10.5万个标准劳动力馨,占当年晋江农业劳动力总数的
43%,可见农业劳动力剩余量仍很大,也不存在“速度过快、规模过大”的问题。晋江农
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在福建乃至全国都是位居前列的。如果晋江都不存在“过快、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购销合同中的卖方权益
- 单位房产交易合同范本
- 旅馆质量保证协议
- 购买技术孵化服务合同
- 个人借款合同范本简化设计
- 专业级版技术服务合同协议书样本
- 2024医院的医疗设备租赁合同
- 农场住宅买卖合同
- 联盟合作框架协议书
- 房屋交易合同诚信保证
-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招考聘用笔试历年难易错点考题荟萃附带答案详解
- 信息组织 第8章 语义网环境下的信息组织
-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学业水平测试小学考试
- 2.视频会议系统安装实施方案
- 中小学班会课评价表
- 医学寄生虫实验图片整理
- 运动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 大型国有集团公司应收账款管理办法
- 市场营销希尔顿酒店案例分析
- 现场改善-精益布局规划精华版
- 关于人工智能的阅读(2020重庆B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