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五石之瓠》课课练 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62《五石之瓠》课课练 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62《五石之瓠》课课练 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62《五石之瓠》课课练 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62《五石之瓠》课课练 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62《五石之瓠》课课练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五石之瓠》课课练(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栽种

B.能不龟手一也一:一样

C.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当:当作

D.埏埴以为器,当其无埴:黏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②吴王使之将

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⑤其坚不能自举也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A.①③/②⑥/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④/⑥D.①⑤/②④/③⑥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B.庄周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逍遥游》是《庄子》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目之一。庄子所向往的逍遥游,是摆脱一切世俗羁绊,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境界。

C.在两汉诸子散文中,庄周的作品想象丰富,言辞瑰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说《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D.庄周思想也含有辩证法因素。毛泽东曾指出:“《庄子·天下》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评卷人得分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与惠子都属于学识渊博的“布衣之士”,都来自于普通家庭。只是庄子更不幸些,很早便不得不当了漆园小吏以求果腹。而惠子更幸运些,一上来的起点就颇高。史书上有关惠子的最早记载,说他曾为梁相(魏国迁都后称梁)。也就是说,当庄子失去了漆园吏的活计,还在四处寻找出路时,惠子已经高高在上,坐到梁国的相位了。

惠子虽曾位高权重,但刚刚出道时,日子并不好过。孟子的弟子、时任魏国大将的匡章曾在朝堂之上当着魏惠王及百官的面嘲讽惠子是“蝗螟”。(见《吕氏春秋·审应览·不屈》)而当时担任魏相的白圭对惠子提出的新政极为不满,把惠子比作是魏国刚娶进门的“新娶妇”,攻击他初来乍到,就对婆家事务说三道四、指手划脚。不难想见,布衣出身的惠子初到魏国时,即便有魏王的支持,仍受到来自代表魏国贵族势力的权贵们的歧视与轻蔑。

庄子与惠子相遇于何时已无从知晓。据《太平御览》卷四六六引《庄子》佚文说:“惠子始与庄子相见而问焉。庄子曰:‘今日自以为见凤凰,而徒遭燕雀耳。’坐者皆笑。”这是庄子与惠子首次相见情景的唯一记载。此时的惠子,或自誉为凤凰,或为人称做凤凰,已积攒起相当的人气,这才有了庄子所说的,我本以为今日见到的是凤凰,结果却只是“燕雀”而已。总而言之,庄子与惠子的第一次交往在“坐者皆笑”的氛围中结束了。

庄子这人的神经肯定也是十分大条。几年过去,他很可能已全然忘记自己当初与惠子开过的玩笑,忘记自己给惠子造成的难堪,又去见惠子,“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天三夜”,于是便有了讽刺辛辣的“鹓鶵”、“鸱”与“腐鼠”的故事。第二次庄子惠子的相见同样以不欢而散告终。这样的结局,是我们早就可以想象得到的。试想,庄子与惠子年轻时并非好友,成年后也仍未建立起相互间的信任。在这样的情况下,庄子究竟为什么要去梁(魏)国?特别为什么要去见惠子?其梁(魏)国之行的目的是什么呢?此次相见,对庄子、惠子双方来说都颇有几分尴尬。庄子大老远专程来见惠子,想必本意不是要来嘲讽惠子一番的;而贵为梁相的惠子得知庄子并不觊觎其相位,感到释然。

而让惠子彻底放弃对庄子戒心的是他们此后的再次相遇:“惠子从车百乘而过孟诸,庄子见之,弃其余鱼。”(《淮南子·齐俗训》)应该说,庄子与惠子的这次孟诸相遇在两人的交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惠子“从车百乘”的奢靡,非但没有引起庄子丝毫的羡慕之情,恰恰相反,庄子见到排场如此煊赫的惠子,直接以行动表明:尽管我贫困至此,却连几条多余的鱼都不肯要,又怎么会在乎你那“腐鼠”般的相位呢?此次“孟诸”相遇,对惠子应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震撼,也促使惠子开始反省,重新了解庄子、认识庄子。很可能就是这次相遇带来了惠子对庄子从相轻、相忌到相知、敬重的心态转变。

惠子任梁(魏)相,时年36,庄子35。公元前322年,惠子48岁。魏惠王听信张仪之言,将惠子罢相放逐楚国,惠子旋即返回宋国,开始了“与庄子相晤论学”的人生新阶段。

惠子回到宋国故里时,庄子已经47岁。此时的庄子已不再是旧时的庄子了,他对惠子,也不再那么咄咄逼人,锋芒毕露。而此刻的惠子也不再是昔日的惠子。政坛的失意,从政的残酷,使得惠子终于不再关心出仕,转而专注于学术。战国诸子,大多做的都是治国平天下的大梦,写的也都是与治国平天下有关的“雄文”。只有庄子、惠子是名副其实的“另类”。庄子的文章当时屡屡被惠子称为“大而无用”,而惠子自己的命题,又何尝不是如此?倘若惠子地下有知,再回过头来重温他对庄子的评价,会作何感想呢?的确,若从经国济世的角度去衡量二子,不愧是惠施难为兄,庄周难为弟!

(摘编自王景琳《庄子与惠子》)

材料二:

《庄子》的全书与《老子》一样,它的主旨,在于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完成一个人生的最高目的,老子的摄生、庄子的养生,种种理论与方法,都并非最高的目的;他的最高目的与最终的境界,是完成神人、真人、至人的标准。以孔、孟做代表的周、秦之际的儒家思想,是为完成现实人生,建立伦常规范,以安定现实世间为目的,超越宇宙以外的事情,便置而不论了,“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但是,无论为老、庄,或孔、孟,他们在那个时代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是想建立长治久安,达到天下太平的局面。孔、孟的仁与义,老、庄的道与德,并非是他们的发明或创造,实际上,都同是上古传统的观念,不过各人所取用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老、庄的驳斥仁义与圣人,不是否认孔、孟所说的仁义与圣人,是骂当时一班借仁义与圣人之道而逞私欲的人们。老、庄所谓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必须要人人自觉自立,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然后自成仁义道德,却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因此和光同尘,而终其天年。尤其庄子提出的至人与真人,意义更加明显。他认为人能做到那种标准,才够得上说这个人是做到人生的极至了,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做一个人,也可以叫他为圣人,或神人,相反的意义,便不算是人了。

(摘编自如意宝论坛《南怀瑾先生谈庄子》)

4.下列对材料一中对惠子庄子首次见面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先来了个当众提问,虽不知道他究竟问了什么,但想难倒庄子的意思大概也是有的。

B.庄子对惠子之问却不大瞧得上,认为这样的问题不当出自凤凰之口,只配来自燕雀之辈。

C.庄子对惠子的评价似乎得到了在座熟人朋友的嘲笑,庄子爱开玩笑的性格可见一斑。

D.庄子与惠子两人的年纪彼时应该相仿,都很年轻,都自视颇高,说起话来毫无顾忌。

5.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布衣出身,惠子即便有魏王的支持,却仍然受到了来自魏国权贵们的歧视与轻蔑。

B.庄子和惠子的第三次相遇给惠子带来了对庄子从相轻、相忌到相知、敬重的心态转变。

C.《庄子》和《老子》二书,均沿袭于传统观念,所取用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

D.老、庄所倡导的境界,是要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却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

6.结合阅读积累,下列典故中不能支撑材料一两人论辩交情的典故是()

A.濠梁之辩B.运斤成风C.五石之瓠D.鼓盆而歌

7.根据材料二,概括老庄与孔孟思想的异同。

8.惠子在世时,名头远在庄子之上,可身后却甚是凄凉,而庄子的命运恰恰与惠子相反,在沉寂了几百年之后,庄子备受士子的追捧。请分别用材料二和课文《五石之瓠》的主要观点,阐述其中原因。

评卷人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牦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放在姓氏后面,表示对人的尊称,如文中的“惠子”。

B.石,与“升”、“斗”、“钟”一样,都是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中的“固”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固”意义相同。

D.“裂地而封之”中的“而”,与“卑身而伏”中的“而”用法不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人“善为不龟手之药”却“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庄子认为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其另有更大的价值。

B.野猫和黄鼠狼很灵活,擅长捕捉小动物。虽然牦牛连只老鼠都捕不到,但庄子却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

C.面对惠子的言论庄子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给惠子讲故事,体现了庄子寓言说理且文风汪洋恣肆的特点。

D.在“五石之瓠”与“大樗之树”两个事例中,庄子与惠子所争论的是同一个焦点,表述的是各自的同一个观点。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13.庄子在与惠子的两段争论中想阐述什么思想?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坚不能自举也举:拿起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掊:击破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龟:同“皲”,皮肤冻裂

D.越有难,吴王使之将难:困难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②吴王使之将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⑤其坚不能自举也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A.①③/②⑥/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D.①⑤/②④/③⑥

评卷人得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李邕①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②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①李邕,唐代书法家,曾任渝州刺史。李白年轻时游渝州谒见李邕,因不拘俗礼,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李白临别寄赠《上李邕》以抒心志。②宣父,唐朝统治者给孔子的封号。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用夸张和想象手法刻画出一个神奇的大鹏形象。

B.第三联描写当时的凡夫俗子,包括李邕在内,都把李白的宏大抱负当作“大言”来耻笑。

C.尾联用孔子“后生可畏”的典故,既有对李邕的尊敬之情,也有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

D.全诗情感激昂高调,展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特点,也显示出少年李白的桀骜和锐气。

17.李白笔下的“大鹏”与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其形象和寓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评卷人得分

五、情景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两句说明一个对自己的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却可以万古长青。

(2)《〈老子〉四章》中,以大树、高台为喻表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

(3)《五石之瓠》中,庄子认为使用大葫芦的正确方法是“”。

评卷人得分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儿童来说,中国经典哲学古籍中那些艰深的哲学内涵和佶屈聱牙的文言文,无疑是的高山峻岭。如果换一种形式呢?儿童文学作家萧袤,就敏锐地抓住《庄子》这部典籍的独特论述方式——大量运用寓言,由此入手,将之与儿童熟悉并且喜爱的童话形式进行嫁接,从而使这部深邃厚重的哲学典籍变得轻盈可亲起来。

萧袤,在《庄子》与童话之间发掘了一条奇妙的“虫洞”(时光隧道),这条“虫洞”的小惠和小伙伴们走进了《庄子》中形形色色的哲理故事,与庄子笔下那些神奇人物共同演绎新的童话,从中自然而然地领悟了《庄子》的微言大义。譬如,小惠跟随庄周老爷爷忽而变成蝴蝶,忽而变成小鱼,在快乐自在的逍遥游中感受到天地万物的和谐、回归自然的愉悦。古老的寓言变成了直观生动的代入式历险,庄子形象生动的哲学思想从这样深奥奇妙的故事情节中也变得明晰易懂,孩子们神游于奇幻的童话意境中,中体会到庄子寓言的深意。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难以企及独树一帜穿越不知不觉

B.难以逾越匠心独运穿越不知不觉

C.难以企及独树一帜穿过不由自主

D.难以逾越匠心独运穿过不由自主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老的寓言变成了直观生动的代入式历险记,庄子深奥奇妙的哲学思想在这样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中也变得明晰易懂

B.古老的寓言变成了直观生动的代入式历险,庄子深奥奇妙的哲学思想从这样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中也变得明晰易懂

C.古老的寓言变成了直观生动的代入式历险,庄子形象生动的哲学思想在这样深奥奇妙的故事情节中也变得明晰易懂

D.古老的寓言变成了直观生动的代入式历险记,庄子生动形象的哲学思想从这样深奥奇妙的故事情节中也变得明晰易懂

21.简述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述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评卷人得分

七、语言表述

22.下文是一份请柬的草稿,其中有四处表述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我校文学社决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庄子》文化报告会”,您是著名《庄子》研究专家,对《庄子》文化有所研究。今诚挚邀请您亲临,为我社《庄子》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做出指导,务必届时到会。

评卷人得分

八、微写作

23.在以下传统经典作品中,任选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说明原因。字数在160字左右。

《论语·十二章》《礼记·大学之道》《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老子·四章》《庄子·五石之瓠》《墨子·兼爱》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五石之瓠》课课练(解答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栽种

B.能不龟手一也一:一样

C.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当:当作

D.埏埴以为器,当其无埴:黏土

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

C项,“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句意为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空心的部分,房屋才能发挥其作用。当:有了。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②吴王使之将

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⑤其坚不能自举也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A.①③/②⑥/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④/⑥D.①⑤/②④/③⑥

C

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

①树: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②将:名词活用为动词,作为将领。③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的东西。④飞、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起、使……跑动。⑤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程度。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故①②/③⑤/④/⑥分类正确。

故选C。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B.庄周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逍遥游》是《庄子》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目之一。庄子所向往的逍遥游,是摆脱一切世俗羁绊,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境界。

C.在两汉诸子散文中,庄周的作品想象丰富,言辞瑰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说《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D.庄周思想也含有辩证法因素。毛泽东曾指出:“《庄子·天下》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C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解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项,“在两汉诸子散文中,庄周的作品想象丰富……”说法错误。应为先秦诸子散文。

故选C。

评卷人得分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与惠子都属于学识渊博的“布衣之士”,都来自于普通家庭。只是庄子更不幸些,很早便不得不当了漆园小吏以求果腹。而惠子更幸运些,一上来的起点就颇高。史书上有关惠子的最早记载,说他曾为梁相(魏国迁都后称梁)。也就是说,当庄子失去了漆园吏的活计,还在四处寻找出路时,惠子已经高高在上,坐到梁国的相位了。

惠子虽曾位高权重,但刚刚出道时,日子并不好过。孟子的弟子、时任魏国大将的匡章曾在朝堂之上当着魏惠王及百官的面嘲讽惠子是“蝗螟”。(见《吕氏春秋·审应览·不屈》)而当时担任魏相的白圭对惠子提出的新政极为不满,把惠子比作是魏国刚娶进门的“新娶妇”,攻击他初来乍到,就对婆家事务说三道四、指手划脚。不难想见,布衣出身的惠子初到魏国时,即便有魏王的支持,仍受到来自代表魏国贵族势力的权贵们的歧视与轻蔑。

庄子与惠子相遇于何时已无从知晓。据《太平御览》卷四六六引《庄子》佚文说:“惠子始与庄子相见而问焉。庄子曰:‘今日自以为见凤凰,而徒遭燕雀耳。’坐者皆笑。”这是庄子与惠子首次相见情景的唯一记载。此时的惠子,或自誉为凤凰,或为人称做凤凰,已积攒起相当的人气,这才有了庄子所说的,我本以为今日见到的是凤凰,结果却只是“燕雀”而已。总而言之,庄子与惠子的第一次交往在“坐者皆笑”的氛围中结束了。

庄子这人的神经肯定也是十分大条。几年过去,他很可能已全然忘记自己当初与惠子开过的玩笑,忘记自己给惠子造成的难堪,又去见惠子,“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天三夜”,于是便有了讽刺辛辣的“鹓鶵”、“鸱”与“腐鼠”的故事。第二次庄子惠子的相见同样以不欢而散告终。这样的结局,是我们早就可以想象得到的。试想,庄子与惠子年轻时并非好友,成年后也仍未建立起相互间的信任。在这样的情况下,庄子究竟为什么要去梁(魏)国?特别为什么要去见惠子?其梁(魏)国之行的目的是什么呢?此次相见,对庄子、惠子双方来说都颇有几分尴尬。庄子大老远专程来见惠子,想必本意不是要来嘲讽惠子一番的;而贵为梁相的惠子得知庄子并不觊觎其相位,感到释然。

而让惠子彻底放弃对庄子戒心的是他们此后的再次相遇:“惠子从车百乘而过孟诸,庄子见之,弃其余鱼。”(《淮南子·齐俗训》)应该说,庄子与惠子的这次孟诸相遇在两人的交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惠子“从车百乘”的奢靡,非但没有引起庄子丝毫的羡慕之情,恰恰相反,庄子见到排场如此煊赫的惠子,直接以行动表明:尽管我贫困至此,却连几条多余的鱼都不肯要,又怎么会在乎你那“腐鼠”般的相位呢?此次“孟诸”相遇,对惠子应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震撼,也促使惠子开始反省,重新了解庄子、认识庄子。很可能就是这次相遇带来了惠子对庄子从相轻、相忌到相知、敬重的心态转变。

惠子任梁(魏)相,时年36,庄子35。公元前322年,惠子48岁。魏惠王听信张仪之言,将惠子罢相放逐楚国,惠子旋即返回宋国,开始了“与庄子相晤论学”的人生新阶段。

惠子回到宋国故里时,庄子已经47岁。此时的庄子已不再是旧时的庄子了,他对惠子,也不再那么咄咄逼人,锋芒毕露。而此刻的惠子也不再是昔日的惠子。政坛的失意,从政的残酷,使得惠子终于不再关心出仕,转而专注于学术。战国诸子,大多做的都是治国平天下的大梦,写的也都是与治国平天下有关的“雄文”。只有庄子、惠子是名副其实的“另类”。庄子的文章当时屡屡被惠子称为“大而无用”,而惠子自己的命题,又何尝不是如此?倘若惠子地下有知,再回过头来重温他对庄子的评价,会作何感想呢?的确,若从经国济世的角度去衡量二子,不愧是惠施难为兄,庄周难为弟!

(摘编自王景琳《庄子与惠子》)

材料二:

《庄子》的全书与《老子》一样,它的主旨,在于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完成一个人生的最高目的,老子的摄生、庄子的养生,种种理论与方法,都并非最高的目的;他的最高目的与最终的境界,是完成神人、真人、至人的标准。以孔、孟做代表的周、秦之际的儒家思想,是为完成现实人生,建立伦常规范,以安定现实世间为目的,超越宇宙以外的事情,便置而不论了,“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但是,无论为老、庄,或孔、孟,他们在那个时代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是想建立长治久安,达到天下太平的局面。孔、孟的仁与义,老、庄的道与德,并非是他们的发明或创造,实际上,都同是上古传统的观念,不过各人所取用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老、庄的驳斥仁义与圣人,不是否认孔、孟所说的仁义与圣人,是骂当时一班借仁义与圣人之道而逞私欲的人们。老、庄所谓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必须要人人自觉自立,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然后自成仁义道德,却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因此和光同尘,而终其天年。尤其庄子提出的至人与真人,意义更加明显。他认为人能做到那种标准,才够得上说这个人是做到人生的极至了,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做一个人,也可以叫他为圣人,或神人,相反的意义,便不算是人了。

(摘编自如意宝论坛《南怀瑾先生谈庄子》)

4.下列对材料一中对惠子庄子首次见面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先来了个当众提问,虽不知道他究竟问了什么,但想难倒庄子的意思大概也是有的。

B.庄子对惠子之问却不大瞧得上,认为这样的问题不当出自凤凰之口,只配来自燕雀之辈。

C.庄子对惠子的评价似乎得到了在座熟人朋友的嘲笑,庄子爱开玩笑的性格可见一斑。

D.庄子与惠子两人的年纪彼时应该相仿,都很年轻,都自视颇高,说起话来毫无顾忌。

5.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布衣出身,惠子即便有魏王的支持,却仍然受到了来自魏国权贵们的歧视与轻蔑。

B.庄子和惠子的第三次相遇给惠子带来了对庄子从相轻、相忌到相知、敬重的心态转变。

C.《庄子》和《老子》二书,均沿袭于传统观念,所取用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

D.老、庄所倡导的境界,是要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却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

6.结合阅读积累,下列典故中不能支撑材料一两人论辩交情的典故是()

A.濠梁之辩B.运斤成风C.五石之瓠D.鼓盆而歌

7.根据材料二,概括老庄与孔孟思想的异同。

8.惠子在世时,名头远在庄子之上,可身后却甚是凄凉,而庄子的命运恰恰与惠子相反,在沉寂了几百年之后,庄子备受士子的追捧。请分别用材料二和课文《五石之瓠》的主要观点,阐述其中原因。

4.C5.D6.B7.①目的都均为建立长治久安、天下太平的局面②均是上古传统观念③选取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④从根本上而言,对仁义的认识是不矛盾的。8.①庄子所谓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以他和惠子的三次相见来说,他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他要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因此和光同尘,而终其天年。他提出的至人与真人,意义更加明显,所以庄子最后成为了后人眼中的神人。②《五石之瓠》中庄子借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来反驳惠子认为五石之瓠无用的观点,而事实上庄子以自身的行为证实了他的观点: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而惠子拙于用大,锱铢必较,“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可见也确实走不远,人生之路在于自身的格局。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嘲笑”一词不妥,根据情境“庄子曰:‘今日自以为见凤凰,而徒遭燕雀耳。’坐者皆笑”可知,当时是在座的人都笑起来,“哄笑”更妥当,不一定是“嘲笑”。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因为……即便……仍然”强加因果;原文为“布衣出身的惠子初到魏国时,即便有魏王的支持,仍受到来自代表魏国贵族势力的权贵们的歧视与轻蔑”,可知“布衣”不是受到歧视与轻蔑的原因。

B.“第三次相遇给惠子带来了……的心态转变”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很可能就是这次相遇”;

C.“《庄子》和《老子》二书,均……”错误,原文为“孔、孟的仁与义,老、庄的道与德,并非是他们的发明或创造,实际上,都同是上古传统的观念,不过各人所取用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是“孔、孟的仁与义,老、庄的道与德”,并非“《庄子》和《老子》二书”。选项偷换概念。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濠梁之辩:讲的是庄子与惠子在濠梁辩论的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B.运斤成风: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日:‘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见《庄子·徐无鬼》)这个成语是惠子死后庄子送葬的故事,表述对老友的悼念。此时惠子已死,不能是二人的辩论。

C.五石之瓠: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D.鼓盆而歌: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是想建立长治久安,达到天下太平的局面”可概括出,目的都均为建立长治久安、天下太平的局面;

结合“孔、孟的仁与义,老、庄的道与德,并非是他们的发明或创造,实际上,都同是上古传统的观念”可概括出,均是上古传统观念;

结合“不过各人所取用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可概括出,选取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

结合“老、庄的驳斥仁义与圣人,不是否认孔、孟所说的仁义与圣人,是骂当时一班借仁义与圣人之道而逞私欲的人们。老、庄所谓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必须要人人自觉自立,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然后自成仁义道德”可概括出,从根本上而言,对仁义的认识是不矛盾的。

8.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内容,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结合“老、庄所谓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必须要人人自觉自立,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然后自成仁义道德,却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因此和光同尘,而终其天年。尤其庄子提出的至人与真人,意义更加明显。他认为人能做到那种标准,才够得上说这个人是做到人生的极至了,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做一个人,也可以叫他为圣人,或神人,相反的意义,便不算是人了”可分析概括出,庄子所谓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以他和惠子的三次相见来说,他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他要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因此和光同尘,而终其天年。他提出的至人与真人,意义更加明显,所以庄子最后成为了后人眼中的神人。

《五石之瓠》中庄子借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来反驳惠子认为五石之瓠无用的观点,其中表观点的句子有“夫子固拙于用大”“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可以理解为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眼光、境界不同,所发挥作用也不同。而事实上庄子以自身的行为证实了他的观点: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而惠子拙于用大,锱铢必较,“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可见他也确实走不远,人生之路在于自身的格局。

评卷人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牦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放在姓氏后面,表示对人的尊称,如文中的“惠子”。

B.石,与“升”、“斗”、“钟”一样,都是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中的“固”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固”意义相同。

D.“裂地而封之”中的“而”,与“卑身而伏”中的“而”用法不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人“善为不龟手之药”却“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庄子认为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其另有更大的价值。

B.野猫和黄鼠狼很灵活,擅长捕捉小动物。虽然牦牛连只老鼠都捕不到,但庄子却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

C.面对惠子的言论庄子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给惠子讲故事,体现了庄子寓言说理且文风汪洋恣肆的特点。

D.在“五石之瓠”与“大樗之树”两个事例中,庄子与惠子所争论的是同一个焦点,表述的是各自的同一个观点。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13.庄子在与惠子的两段争论中想阐述什么思想?请简要概括。

9.C10.C11.B12.(1)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心它太大而无处可容呢?

(2)(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13.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就不同;只有充分认识事物,才能不被困惑,达到逍遥。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

“今子有大树”,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排除BD;

“于无何有之乡”为“树”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彷徨乎无为其侧”和“逍遥乎寝卧其下”,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排除A。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意义相同”错误。固:实在;本来。句意: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

D.而:表顺承;表修饰。句意: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屈身伏在那里。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庄子却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错误,庄子只说物各有各的用处,没有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何不”,为什么不;“虑”,用绳结缀;“以为”,把它用作;“瓠落”,很大。

(2)“夭”,死亡,此处指遭到砍伐;“安所”,哪里会有。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据此可知,对待事物价值大小的问题,要达到因物尽用,用物之大用;最大限度地发掘事物的价值和作用,关键在用心,只有用心才能够发现事物的特点,才能够发现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才能够发现事物的真正价值之所在。从而不被困惑,达到逍遥。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客人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杈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庄了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坚不能自举也举:拿起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掊:击破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龟:同“皲”,皮肤冻裂

D.越有难,吴王使之将难:困难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②吴王使之将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⑤其坚不能自举也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A.①③/②⑥/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D.①⑤/②④/③⑥

14.D15.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D.“难”,作动词,译为“发难,指越国发兵攻打吴国”。句意:越国发难,吴王就命他为将。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树: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句意: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

②将:名词活用为动词,作为将领。句意:吴王就命他为将。

③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的东西。句意: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

④飞、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起、使……跑动。句意:冷风时常刮起,一刮风就飞沙走石。

⑤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程度。句意: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住水的压力。

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

①②名词活用为动词;③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④动词的使动用法;⑥名词作状语。

故选C。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住水的压力。切开它当瓠,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

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入侵吴国,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

“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评卷人得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李邕①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②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①李邕,唐代书法家,曾任渝州刺史。李白年轻时游渝州谒见李邕,因不拘俗礼,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李白临别寄赠《上李邕》以抒心志。②宣父,唐朝统治者给孔子的封号。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用夸张和想象手法刻画出一个神奇的大鹏形象。

B.第三联描写当时的凡夫俗子,包括李邕在内,都把李白的宏大抱负当作“大言”来耻笑。

C.尾联用孔子“后生可畏”的典故,既有对李邕的尊敬之情,也有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

D.全诗情感激昂高调,展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特点,也显示出少年李白的桀骜和锐气。

17.李白笔下的“大鹏”与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其形象和寓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6.C17.①李白笔下的“大鹏”风起而飞,直上九天,即便风歇而落,也会震荡沧海,是自信进取的象征。以大鹏自比,通过大鹏起飞、下落时的浩荡景象,表现出自己的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

②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虽然气势磅礴,但与小小的斥鷃、学鸠一样都要有所凭借,旨在阐发追求无所依凭的逍遥自由的思想。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C.“对李邕的尊敬之情”错,是对李之轻慢态度的揶揄讽刺。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上李邕》一诗中,诗人在前四句中以“大鹏”自比,描写了传说中的神鸟大鹏起飞下落时浩荡之景象,不仅塑造了“大鹏”的形象,更是表现出了诗人李白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向。三、四句“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意思是:即使待到风停下来,其力量之大仿似能将沧海之水簸干。如果李白自比大鹏,那么李邕自然就是大鹏乘借的大风,李白在这里言明即使将来没有了李邕的相助,他也能在政坛造成非凡的影响。这种非凡的胆气不得不用一个“狂”字来总结。结合“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可知,诗人用孔子觉得“后生可畏”的典故,让李邕不要轻视自己。在诗人看来,他自己就是大鹏鸟,诗人以雄奇的大鹏神鸟自比,表明自己总有一天也会像大鹏一样,有力量为国家建功立业。可见,李白笔下的“大鹏”风起而飞,直上九天,即便风歇而落,也会震荡沧海,是自信进取的象征。以大鹏自比,通过大鹏起飞、下落时的浩荡景象,表现出自己的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

《逍遥游》一文中,庄子以“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刻画出“大鹏”的硕大伟岸,力大无比;以“而后乃今将图南”“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刻画出“大鹏”的志向远大;以“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去以六月息者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指出“大鹏”仍有所待,达不到“逍遥”的境界。由此可知,庄子通过反复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表述出对逍遥自由的追求。

评卷人得分

五、情景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两句说明一个对自己的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却可以万古长青。

(2)《〈老子〉四章》中,以大树、高台为喻表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

(3)《五石之瓠》中,庄子认为使用大葫芦的正确方法是“”。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何不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1)寿;(2)毫,累;(3)樽。

评卷人得分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儿童来说,中国经典哲学古籍中那些艰深的哲学内涵和佶屈聱牙的文言文,无疑是的高山峻岭。如果换一种形式呢?儿童文学作家萧袤,就敏锐地抓住《庄子》这部典籍的独特论述方式——大量运用寓言,由此入手,将之与儿童熟悉并且喜爱的童话形式进行嫁接,从而使这部深邃厚重的哲学典籍变得轻盈可亲起来。

萧袤,在《庄子》与童话之间发掘了一条奇妙的“虫洞”(时光隧道),这条“虫洞”的小惠和小伙伴们走进了《庄子》中形形色色的哲理故事,与庄子笔下那些神奇人物共同演绎新的童话,从中自然而然地领悟了《庄子》的微言大义。譬如,小惠跟随庄周老爷爷忽而变成蝴蝶,忽而变成小鱼,在快乐自在的逍遥游中感受到天地万物的和谐、回归自然的愉悦。古老的寓言变成了直观生动的代入式历险,庄子形象生动的哲学思想从这样深奥奇妙的故事情节中也变得明晰易懂,孩子们神游于奇幻的童话意境中,中体会到庄子寓言的深意。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难以企及独树一帜穿越不知不觉

B.难以逾越匠心独运穿越不知不觉

C.难以企及独树一帜穿过不由自主

D.难以逾越匠心独运穿过不由自主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老的寓言变成了直观生动的代入式历险记,庄子深奥奇妙的哲学思想在这样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中也变得明晰易懂

B.古老的寓言变成了直观生动的代入式历险,庄子深奥奇妙的哲学思想从这样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中也变得明晰易懂

C.古老的寓言变成了直观生动的代入式历险,庄子形象生动的哲学思想在这样深奥奇妙的故事情节中也变得明晰易懂

D.古老的寓言变成了直观生动的代入式历险记,庄子生动形象的哲学思想从这样深奥奇妙的故事情节中也变得明晰易懂

21.简述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述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19.B20.A21.示例一:因为儿童不易理解哲学古籍中的内涵和文言文,所以萧袤将《庄子》中的寓言和童话进行嫁接,使《庄子》变得轻盈可亲。

示例二:由于萧袤将《庄子》中的寓言与童话进行嫁接,所以《庄子》这部深邃厚重的哲学典籍变得轻盈可亲起来。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难以逾越,很难超过或很难越过。难以企及,形容远远赶不上。后面说的是“高山峻岭”,所以应是很难越过,应选“难以逾越”。

第二空,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匠心独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语境强调巧妙地运用心思,故选“匠心独运”。

第三空,穿越,通过;穿过。穿过,指从一个地方经过另一个地方到达第三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